江西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语文(九)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搞美术理论的陈传席曾说过画若没有古意,格调便不高。 美术的要义是要通过画面将“美”传达给欣赏者。而客观美对于中国画来说 只是一个方面,它还要求在客观之上有精神的追求。也就是说创作者在创作中不 仅要表现客观现实的美,还要讲求中国文化中那种虚灵、澄澈的诗意的审美理想, 更高一级的话,还要有哲学的意味,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句话,中国画讲 究的是气韵、格调,是要创造一种超自然的精神氛围,因而它比单纯的造型艺术 多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应该说,这是中国式的审美理想,还有宇宙 观的延伸 那么中国画中的“古意”究竟如何表现,该如何理解呢? 举个例说,李璟的词《山花子》开头的两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 波间”。“菡萏”是“荷花”的别称,如果将““菡萏香销翠叶残”改为“荷花 凋零荷叶残”,阅读起来没有了障碍,但读词时的感觉随着词句的改变而起了变 化。叶嘉莹说,这样一改就会失去原句所包含的那种丰富的“潜能”,也就是艺 术品本身所包含的丰富的意象。为什么呢?“菡萏”一词出自《尔雅》。《尔雅》 是中国的第一部词典,距今至少2000年了,够古老;而且《尔雅》收集的都是 近乎规范的雅言,本身就与现实的日常用语有着一定的美感距离。“因此有了 分古雅,也更加珍贵,格调自然出俗。”“香”是芬芳的香气,“翠”不只是 绿的颜色,还能让人联想到美且珍贵的翠玉。这么多珍贵的、美好的意象,“销” 了、“残”了,消失了、残破了,使人感受到的是极端的残酷,所以王国维读罢 就有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荷花凋零荷叶残”虽然通俗易懂, 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给人这种强烈的感受 距离”产生美,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但用于诗词、绘画创作也一样产生 意想不到的美感。 中国画中的“古意”,是因为它重“意境”,它所追寻的意象和美感是超现 实的,有着一种现实生活的喧嚣躁动、急功近利遥不可及的静寂、旷远与超尘, 所以古意盎然,珍贵且格调出俗,也因此有着丰富的意象和再创作的空间,令欣 赏者可以尽情地驰骋自己的想象,也能给欣赏者以安宁、超然的感觉,而不只是 享受它的客观美所带来的感观享受。 中国画与西洋画最大的区别不仅是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的问题,而更是中国 画中有“我”的存在,有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创作的过程就是作者在与自己对 话,如同一次心灵的散步。中国画肇始就是在客观之上表现作者自己,特别是自 从宋代的文人染指绘画以后,中国画便有了一种特别的追求—文人气。文人们 将自己追求的诗意精神需求融入笔墨之中,重意趣自然,追寻高古清幽、离尘绝 俗,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愿望。所以说,中国画的精神是中国人 文精神的延伸,强调文人诗意情怀,强调髙古的气韵格调。无论画山水、人物 还是花鸟,画中可以无人影,但“境”中一定有一个人,就像中国人论诗“不著 字,尽得风流
江西省 2017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仿真卷 语 文 (九)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搞美术理论的陈传席曾说过画若没有古意,格调便不高。 美术的要义是要通过画面将“美”传达给欣赏者。而客观美对于中国画来说 只是一个方面,它还要求在客观之上有精神的追求。也就是说创作者在创作中不 仅要表现客观现实的美,还要讲求中国文化中那种虚灵、澄澈的诗意的审美理想, 更高一级的话,还要有哲学的意味,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一句话,中国画讲 究的是气韵、格调,是要创造一种超自然的精神氛围,因而它比单纯的造型艺术 多了形而上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应该说,这是中国式的审美理想,还有宇宙 观的延伸。 那么中国画中的“古意”究竟如何表现,该如何理解呢? 举个例说,李璟的词《山花子》开头的两句“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 波间”。“菡萏”是“荷花”的别称,如果将““菡萏香销翠叶残”改为“荷花 凋零荷叶残”,阅读起来没有了障碍,但读词时的感觉随着词句的改变而起了变 化。叶嘉莹说,这样一改就会失去原句所包含的那种丰富的“潜能”,也就是艺 术品本身所包含的丰富的意象。为什么呢?“菡萏”一词出自《尔雅》。《尔雅》 是中国的第一部词典,距今至少 2000 年了,够古老;而且《尔雅》收集的都是 近乎规范的雅言,本身就与现实的日常用语有着一定的美感距离。 “因此有了 一分古雅,也更加珍贵,格调自然出俗。”“香”是芬芳的香气,“翠”不只是 绿的颜色,还能让人联想到美且珍贵的翠玉。这么多珍贵的、美好的意象,“销” 了、“残”了,消失了、残破了,使人感受到的是极端的残酷,所以王国维读罢 就有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 “荷花凋零荷叶残”虽然通俗易懂, 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给人这种强烈的感受。 “距离”产生美,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但用于诗词、绘画创作也一样产生 意想不到的美感。 中国画中的“古意”,是因为它重“意境”,它所追寻的意象和美感是超现 实的,有着一种现实生活的喧嚣躁动、急功近利遥不可及的静寂、旷远与超尘, 所以古意盎然,珍贵且格调出俗,也因此有着丰富的意象和再创作的空间,令欣 赏者可以尽情地驰骋自己的想象,也能给欣赏者以安宁、超然的感觉,而不只是 享受它的客观美所带来的感观享受。 中国画与西洋画最大的区别不仅是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的问题,而更是中国 画中有“我”的存在,有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创作的过程就是作者在与自己对 话,如同一次心灵的散步。中国画肇始就是在客观之上表现作者自己,特别是自 从宋代的文人染指绘画以后,中国画便有了一种特别的追求──文人气。文人们 将自己追求的诗意精神需求融入笔墨之中,重意趣自然,追寻高古清幽、离尘绝 俗,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的愿望。所以说,中国画的精神是中国人 文精神的延伸,强调文人诗意情怀,强调高古的气韵格调。无论画山水、人物, 还是花鸟,画中可以无人影,但“境”中一定有一个人,就像中国人论诗“不著 一字,尽得风流
随着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国门打开,西洋画随着欧风美雨,进入中国。面 对写实逼真的西洋画,许多人惊讶不已,西洋画里那铜制的泛着金属光泽的纽扣, 那细密逼真的发丝,那如同真人一般,好像还有着温度的人,似乎让重神不重形 的中国画相形见绌,中国画好像成了明日黄花,许多有见识的文化人,此时也像 是被洗了脑,反对写意,要改良中国画。但是智慧者是始终知道水墨意韵的,带 有写意精神的中国画是谁也取代不了的, 遗憾的是,许多人舍弃滋养自己的本土文化,试图丢掉自己身上的文化基因,不 再关心中国画的文化内涵,不再关心中国文化赋予艺术的那种诗意的精神追求, 放弃自己主观精神的追求,过分强化和追逐外在的表现形式,甚至有些人剑走偏 锋,以哗众取宠为能事。借鉴是手段,不是目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硬地照 搬照抄会水土不服,或许最终忘记了自己是从哪里来,也弄不清自己要到哪里去。 (节选自 《中国画为什么要讲究古意》,有删改) 1.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画要求作者在创作中不仅要表现客观现实的美,更要讲求审美理想,以 及哲学意味,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B.“菡萏香销翠叶残”有一种古雅的美感,能给人以词语意义之外的丰富的联 想和想象。如果换成“荷花凋零荷叶残”则意味索然。 C.中国画重“意境”,古意盎然,能给欣赏者丰富的意象和再创作的空间。欣 赏者不仅能享受到客观上的美,还能获得主观上的美 D.西洋画的特点是细密逼真,所画人物好像还有温度。西洋画的引进让中国画 坛的画风和画技更加丰富多彩。 【解析】A项“更要讲求审美理想,以及哲学意味,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错, 原文为“还要讲求中国文化中那种虚灵、澄澈的诗意的审美理想”,不是递进关 系,而是并列关系。“更高一级的话,还要有哲学的意味,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 观”,指中国画的更高层次要有哲学的意味。并不是所有的画都要有哲学的意 味 【答案】A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菡萏香销翠叶残”传达了一种香消玉殒的悲凉之情,以致王国维读完后有 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 B.中国画讲究古意,远离现实,追寻超现实的意象和美感,强调意趣自然,离 尘绝世,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 C.自从文人参与绘画以后,中国画便有了文人的气质,有了文人的诗意情怀, 强调高古的气韵,无论什么内容,画中总有“人”的存在。 D.西洋画与中国相比,西洋画重“形像”,中国画重“神似”。中国画更强调 意蕴,重视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 【解析】B项“远离现实”错,原文为“有着一种现实生活的喧嚣躁动、急功近 利遥不可及的静寂、旷远与超尘”,所以中国画并不是远离现实,而是远离现实 中的“喧嚣躁动、急功近利” 【答案】B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 A.“距离”产生美,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绘画,古典生僻难懂,便能产生最美 的境界,所以越是远古的绘画越具有审美价值
随着 20 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国门打开,西洋画随着欧风美雨,进入中国。面 对写实逼真的西洋画,许多人惊讶不已,西洋画里那铜制的泛着金属光泽的纽扣, 那细密逼真的发丝,那如同真人一般,好像还有着温度的人,似乎让重神不重形 的中国画相形见绌,中国画好像成了明日黄花,许多有见识的文化人,此时也像 是被洗了脑,反对写意,要改良中国画。但是智慧者是始终知道水墨意韵的,带 有写意精神的中国画是谁也取代不了的, 遗憾的是,许多人舍弃滋养自己的本土文化,试图丢掉自己身上的文化基因,不 再关心中国画的文化内涵,不再关心中国文化赋予艺术的那种诗意的精神追求, 放弃自己主观精神的追求,过分强化和追逐外在的表现形式,甚至有些人剑走偏 锋,以哗众取宠为能事。借鉴是手段,不是目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硬地照 搬照抄会水土不服,或许最终忘记了自己是从哪里来,也弄不清自己要到哪里去。 (节选自 《中国画为什么要讲究古意》,有删改) 1.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画要求作者在创作中不仅要表现客观现实的美,更要讲求审美理想,以 及哲学意味,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B.“菡萏香销翠叶残”有一种古雅的美感,能给人以词语意义之外的丰富的联 想和想象。如果换成“荷花凋零荷叶残”则意味索然。 C.中国画重“意境”,古意盎然,能给欣赏者丰富的意象和再创作的空间。欣 赏者不仅能享受到客观上的美,还能获得主观上的美。 D.西洋画的特点是细密逼真,所画人物好像还有温度。西洋画的引进让中国画 坛的画风和画技更加丰富多彩。 【解析】A 项“更要讲求审美理想,以及哲学意味,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错, 原文为“还要讲求中国文化中那种虚灵、澄澈的诗意的审美理想”,不是递进关 系,而是并列关系。“更高一级的话,还要有哲学的意味,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 观”,指中国画的更高层次要有哲学的意味。并不是所有的画都要有哲学的意 味。 【答案】A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菡萏香销翠叶残”传达了一种香消玉殒的悲凉之情,以致王国维读完后有 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感慨。 B.中国画讲究古意,远离现实,追寻超现实的意象和美感,强调意趣自然,离 尘绝世,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天人合一。 C.自从文人参与绘画以后,中国画便有了文人的气质,有了文人的诗意情怀, 强调高古的气韵,无论什么内容,画中总有“人”的存在。 D.西洋画与中国相比,西洋画重“形像”,中国画重“神似”。中国画更强调 意蕴,重视精神上的追求和寄托。 【解析】B 项“远离现实”错,原文为“有着一种现实生活的喧嚣躁动、急功近 利遥不可及的静寂、旷远与超尘”,所以中国画并不是远离现实,而是远离现实 中的“喧嚣躁动、急功近利”。 【答案】B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 分)( ) A.“距离”产生美,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绘画,古典生僻难懂,便能产生最美 的境界,所以越是远古的绘画越具有审美价值
B.画家石鲁曾感慨:“画山就是画人、画人格、画精神、画自己。”说明了中 国画的创作就是作者在与自己对话,与自己交流 C.文章批评了当今一些人忽视中国画的文化内涵,不再关心中国画所体现的诗 意与精神追求,而过分强调外在表现形式的现象。 D.中国画与西洋画比较,二者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是特点不同而已,所以对 西洋画应运用“拿来主义”,吸其精华,西为中用。 【解析】A项,“所以越是远古的绘画越具有审美价值”错,一是于文无据,二 是推断过于绝对。 【答案】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2分) 材料一 老舍先生在《谈幽默》中说,“凡是只为逗人哈哈一笑,没有更深的意义 的,都可以算作‘滑稽’,而‘幽默’须有思想性与艺术性 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所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 态”。滑稽的闹戏,在老舍是根本看不上眼的。老舍“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 而技巧的写出来”。他创作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骆驼祥子》“它的幽默是 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而不是由文字里硬挤出来的。” 老舍的《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道出了他避不开幽默的原由:“我自幼 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亲的影响一一她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同 时对别人又是很义气的女人。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 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白 为什么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幽默中是有同情 的 老舍所处的那个可笑的时代,也造就了他的幽默之笔。清末民初,社会腐 败与“猫城”无甚差异,可笑!大学生不读书以胡闹为荣,可笑!响马摇身一变走 马上任管地方治安,可笑!凡社会上人们的自私偏狭,嫉贤妒能,恃强凌弱,骄 奢淫逸,虚伪矫饰,愚昧顽劣,欺瞒狡诈等等都可笑,都该笑。换言之,老舍是 想以幽默之笔来写时代的悲剧,即要写出深刻的幽默。老舍醉心幽默艺术的深刻 用意,“为的是能够较为委婉较为温和地写出他所咂摸到的世事的滋味,表达自 己的爱憎判断” 老舍幽默的佐料多来自生活。他打趣、讽刺的那些人和事,都是生活本真 和病态社会诸相的折射。他把它们拆散了,和上幽默的调料,放到语言的油锅里 煎炒烹炸,盛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技巧全在火候上。 材料二 老舍属于二十世纪,也属于未来的世纪。他的杰作,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 文学的光荣,也将给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留下耐人寻味的启迪 老舍的作品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文化学。他落笔之时敢于“大胆放 野”,这种泼墨成文的大胆作风,更多地表现为他对北京市民众生相的熟悉,以 及对这种众生相烂熟于心的自信。他把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加以比 较解剖,为本民族性格中那些庸俗、怯懦和苟且偷安的习气焦虑不已,热切地关 注着民族性格的健康,关注着整个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生命,剖析着民族文化的 生命基因。这就是老舍小说的文化学
B.画家石鲁曾感慨:“画山就是画人、画人格、画精神、画自己。”说明了中 国画的创作就是作者在与自己对话,与自己交流。 C.文章批评了当今一些人忽视中国画的文化内涵,不再关心中国画所体现的诗 意与精神追求,而过分强调外在表现形式的现象。 D.中国画与西洋画比较,二者没有孰优孰劣之分,只是特点不同而已,所以对 西洋画应运用“拿来主义”,吸其精华,西为中用。 【解析】A 项,“所以越是远古的绘画越具有审美价值”错,一是于文无据,二 是推断过于绝对。 【答案】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2 分) 材料一 老舍先生在《谈幽默》中说,“凡是只为逗人哈哈一笑,没有更深的意义 的,都可以算作‘滑稽’,而‘幽默’须有思想性与艺术性”。 幽默“首要的是一种心态”,“所谓幽默的心态就是一视同仁的好笑的心 态”。滑稽的闹戏,在老舍是根本看不上眼的。老舍“是由事事中看出可笑之点, 而技巧的写出来”。他创作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骆驼祥子》“它的幽默是 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而不是由文字里硬挤出来的。” 老舍的《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道出了他避不开幽默的原由:“我自幼 便是个穷人,在性格上又深受我母亲的影响——她是个愣挨饿也不肯求人的,同 时对别人又是很义气的女人。穷,使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 主张去判断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白 为什么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幽默中是有同情 的。” 老舍所处的那个可笑的时代,也造就了他的幽默之笔。清末民初,社会腐 败与“猫城”无甚差异,可笑!大学生不读书以胡闹为荣,可笑!响马摇身一变走 马上任管地方治安,可笑!凡社会上人们的自私偏狭,嫉贤妒能,恃强凌弱,骄 奢淫逸,虚伪矫饰,愚昧顽劣,欺瞒狡诈等等都可笑,都该笑。换言之,老舍是 想以幽默之笔来写时代的悲剧,即要写出深刻的幽默。老舍醉心幽默艺术的深刻 用意,“为的是能够较为委婉较为温和地写出他所咂摸到的世事的滋味,表达自 己的爱憎判断”。 老舍幽默的佐料多来自生活。他打趣、讽刺的那些人和事,都是生活本真 和病态社会诸相的折射。他把它们拆散了,和上幽默的调料,放到语言的油锅里 煎炒烹炸,盛出一道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技巧全在火候上。 材料二 老舍属于二十世纪,也属于未来的世纪。他的杰作,代表着二十世纪中国 文学的光荣,也将给新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留下耐人寻味的启迪。 老舍的作品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文化学。他落笔之时敢于“大胆放 野”,这种泼墨成文的大胆作风,更多地表现为他对北京市民众生相的熟悉,以 及对这种众生相烂熟于心的自信。他把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视野中加以比 较解剖,为本民族性格中那些庸俗、怯懦和苟且偷安的习气焦虑不已,热切地关 注着民族性格的健康,关注着整个民族古往今来的文化生命,剖析着民族文化的 生命基因。这就是老舍小说的文化学
老舍的作品又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小说学。他的作品往往是轻松落 笔,信马由缰,以醇厚本色的漫画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滋味十足的北平百态图 若用画来打比方,他提供的是具有现代意味的《清明上河图》:若用画风来打比 方,它令人联想到丁聪的漫画风格。笔致丑而不恶,丑得可爱;味道俗而不滥, 俗得有味。老舍小说最大的主人公是习俗,《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 等“最老舍”的老舍作品,都令人感到,习俗是老舍小说中几乎无所不在的非主 人公的主人公。 老舍作品还蕴含着属于他自己的语言学。老舍的本事,就是一下子把文学 语言的根子扎到北京老百姓的舌头根子上,散发着浓郁的京味魅力。他以京味的 语言,写带着他胎记的京味人生习俗,使二者浑融一体,语言也是习俗,习俗也 是语言,达到新文学语言的新境界。最令人难忘的是老舍式的幽默,那是一种脱 口而出、本色自然的智慧。他的小说“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他 把文化思考渗入幽默,使俗趣中包含深思,调侃中洋溢着诗情。 材料三 老舍及其代表的京味文学,既是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是对民族特性 的深刻揭示。前者包括对北京市民社会的多方位描写,对市民群像的生动刻画, 对北京风俗民情的多层面展示,以及地道纯正的北京方言土语的鲜活表达等等; 后者通过北京文化来透视整个民族文化,在民族性的广泛揭示过程中渗透着锐利 的反省和痛切的沉思。 但北京特色和民族特性并不是老舍京味文学创作的全部蕴涵。老舍京味文 学的蕴涵是多方面的,这里重点谈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 现代作家当中,老舍的作品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地描写了底层市民的 生活,它们成功地塑造了市民的群像,而且老舍的这种书写,不是出自一个作家 外来的观察。对老舍来说,写底层市民,写北京风情,就是写自己,他自己本身 就是生活。在这种情境中,平民意识成了老舍的一种深入骨髓的东西。北京人身 上的那种随意自然、纯朴大方、实实在在、大大咧咧,对谁都一团和气而骨予里 又有一种刚毅、自尊甚至是高傲和高贵,在老舍笔下随处可见,在老舍本人身上 也有着真切的体现。 但如果仅看到这一面,对老舍平民意识的理解则是片面的。老舍在表现平 民意识的同时,还始终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理念,他不仅深切同情底层市民,也 尖锐地批判缺乏崇髙人生目标的生活态度。老舍笔下有许多满人形象,老舍同情 他们的无助无奈,对他们的那种特定的自卑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但更多的是赞 扬他们的自信、坚韧和不屈,尤其是像《茶馆》里常四爷身上的那种“一辈子不 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的品性。可见,老舍那些表现底层市民普普通通 生活的作品中,饱含着一种对崇高悲壮人生态度的渴求与赞美 4.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舍先生认为滑稽与幽默是不同的,幽默首要的是一种一视同仁的好笑 的心态,需技 巧地写出事情中的可笑之点,讲究思想性和艺术性。 B.老舍的幽默来自生活中那些可笑的事实,清末民初的病态社会让老舍的 幽默深刻、富 有讽刺意味,反映了时代的悲剧。 C.老舍小说的文化学是将他熟悉的北京市民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 视野中比较解
老舍的作品又蕴含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小说学。他的作品往往是轻松落 笔,信马由缰,以醇厚本色的漫画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滋味十足的北平百态图。 若用画来打比方,他提供的是具有现代意味的《清明上河图》;若用画风来打比 方,它令人联想到丁聪的漫画风格。笔致丑而不恶,丑得可爱;味道俗而不滥, 俗得有味。老舍小说最大的主人公是习俗,《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 等“最老舍”的老舍作品,都令人感到,习俗是老舍小说中几乎无所不在的非主 人公的主人公。 老舍作品还蕴含着属于他自己的语言学。老舍的本事,就是一下子把文学 语言的根子扎到北京老百姓的舌头根子上,散发着浓郁的京味魅力。他以京味的 语言,写带着他胎记的京味人生习俗,使二者浑融一体,语言也是习俗,习俗也 是语言,达到新文学语言的新境界。最令人难忘的是老舍式的幽默,那是一种脱 口而出、本色自然的智慧。他的小说“笑里带着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奥”。他 把文化思考渗入幽默,使俗趣中包含深思,调侃中洋溢着诗情。 材料三 老舍及其代表的京味文学,既是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是对民族特性 的深刻揭示。前者包括对北京市民社会的多方位描写,对市民群像的生动刻画, 对北京风俗民情的多层面展示,以及地道纯正的北京方言土语的鲜活表达等等; 后者通过北京文化来透视整个民族文化,在民族性的广泛揭示过程中渗透着锐利 的反省和痛切的沉思。 但北京特色和民族特性并不是老舍京味文学创作的全部蕴涵。老舍京味文 学的蕴涵是多方面的,这里重点谈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 现代作家当中,老舍的作品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地描写了底层市民的 生活,它们成功地塑造了市民的群像,而且老舍的这种书写,不是出自一个作家 外来的观察。对老舍来说,写底层市民,写北京风情,就是写自己,他自己本身 就是生活。在这种情境中,平民意识成了老舍的一种深入骨髓的东西。北京人身 上的那种随意自然、纯朴大方、实实在在、大大咧咧,对谁都一团和气而骨予里 又有一种刚毅、自尊甚至是高傲和高贵,在老舍笔下随处可见,在老舍本人身上 也有着真切的体现。 但如果仅看到这一面,对老舍平民意识的理解则是片面的。老舍在表现平 民意识的同时,还始终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理念,他不仅深切同情底层市民,也 尖锐地批判缺乏崇高人生目标的生活态度。老舍笔下有许多满人形象,老舍同情 他们的无助无奈,对他们的那种特定的自卑也给予了充分的理解,但更多的是赞 扬他们的自信、坚韧和不屈,尤其是像《茶馆》里常四爷身上的那种“一辈子不 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的品性。可见,老舍那些表现底层市民普普通通 生活的作品中,饱含着一种对崇高悲壮人生态度的渴求与赞美。 4.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老舍先生认为滑稽与幽默是不同的,幽默首要的是一种一视同仁的好笑 的心态,需技 巧地写出事情中的可笑之点,讲究思想性和艺术性。 B.老舍的幽默来自生活中那些可笑的事实,清末民初的病态社会让老舍的 幽默深刻、富 有讽刺意味,反映了时代的悲剧。 C.老舍小说的文化学是将他熟悉的北京市民众生相摆在东西方文化的大 视野中比较解
剖,关注民族性格的健康,剖析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 D.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有对 民族特性的深 刻揭示,更重要的是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 【解析】“更重要”有误,原文只是“重点谈”。 【答案】D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老舍贫寒的出身、刚强义气的性格使他的幽默里充满爱憎之情,老舍式 的幽默表现为 自然本色、轻松不失深刻、批判中富有同情 B.老舍的作品笔调轻松自由,以习俗为主体,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 丑而不俗,蕴 含着属于他自己的小说学。 C.《茶馆》塑造了底层市民的群像,折射了老舍自己的生活感受,不仅是 二十世纪京味 文学的代表,而且对当代中国文学发展也有指导意义。 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切入,材料一介绍了老舍对幽默的认识,材料二介 绍了老舍作品 的文学价值,材料三介绍了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 E.材料中的引用,向读者直接展示出了老舍的经历、创作思想和创作特点, 使文章对于 老舍的评论更具真实性、准确性、深刻性与艺术性 【解析〗B项3分,“风格丑而不俗”出错,原文是“笔致丑而不恶,丑得可爱” 并不是 “不俗”;E项2分,“艺术性”错 【答案】BE 6.依据材料对老舍文学创作的特点的介绍,概括读懂老舍作品的方法。(4分) 【答案】①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老舍其人其事其情。(1分)(依据:材料一、三, 老舍的创作折 射他自己的生活、精神、情感) ②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他所在时代的社会生活。(1分)(依据: 材料一,老舍的创作根 植于他生活的时代) ③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和语言特质。(1分) (依据:材料二、三,老 舍的创作京味十足) ④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国民特性。(1分)(依 据:材料 老舍的创作剖析了我们的民族特性)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小儿子
剖,关注民族性格的健康,剖析民族文化的生命基因。 D.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北京文化的集中表现,也有对 民族特性的深 刻揭示,更重要的是平民意识与崇高精神的融合。 【解析】“更重要”有误,原文只是“重点谈”。 【答案】D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 A.老舍贫寒的出身、刚强义气的性格使他的幽默里充满爱憎之情,老舍式 的幽默表现为 自然本色、轻松不失深刻、批判中富有同情。 B.老舍的作品笔调轻松自由,以习俗为主体,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风格 丑而不俗,蕴 含着属于他自己的小说学。 C.《茶馆》塑造了底层市民的群像,折射了老舍自己的生活感受,不仅是 二十世纪京味 文学的代表,而且对当代中国文学发展也有指导意义。 D.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切入,材料一介绍了老舍对幽默的认识,材料二介 绍了老舍作品 的文学价值,材料三介绍了老舍京味文学的蕴涵。 E.材料中的引用,向读者直接展示出了老舍的经历、创作思想和创作特点, 使文章对于 老舍的评论更具真实性、准确性、深刻性与艺术性。 【解析】B 项 3 分,“风格丑而不俗”出错,原文是“笔致丑而不恶,丑得可爱”, 并不是 “不俗”;E 项 2 分,“艺术性”错。 【答案】B E 6.依据材料对老舍文学创作的特点的介绍,概括读懂老舍作品的方法。(4 分) 【答案】①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老舍其人其事其情。(1 分)(依据:材料一、三, 老舍的创作折 射他自己的生活、精神、情感) ②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他所在时代的社会生活。(1 分)(依据: 材料一,老舍的创作根 植于他生活的时代) ③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和语言特质。(1 分) (依据:材料二、三,老 舍的创作京味十足) ④读懂老舍作品要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和国民特性。(1 分)(依 据:材料一、二、三, 老舍的创作剖析了我们的民族特性)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14 分) 小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