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5届第二次高三阶段性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2014.12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硅化木上的古代文化 硅化木主要形成于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以特有的方式保存着大自然的秘 密,也在人类的历史长卷中镌刻下独特的文化印记 硅化木是石化的古植物遗体,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化石。通过硅化木我们可以获得 当地、当时的古气象资料,如太阳光照长短、雨水丰沛程度、千百年间的气候变 化、植物群落组合、地域之间及经纬度变化关系等,是研究中生代地球生物变化 和地层变迁的重要依据之 硅化木文化,于古今中外,源远流长,是一种独特而珍贵的文化载体,蕴涵着重 要的人文意义。硅化木自古就被文人墨客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更有吟 咏硅化木的诗句:“居无玉树不亨通,家有祥石乃兴旺。”追溯硅化木的人文历 史,人们对硅化木的喜爱情结归根于“德”“坚”“神”“寿”4个字。“德” 反映其品格,“坚”突显其质地,“神”代表崇敬,“寿”寓意为心愿。 中国古代将硅化木称为松化石(松石)。中国人很早就认识了松化石,认为其乃 松化为石。在中国古代地理书、史书、地方志、笔记、游记等文献中均有关于松 石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转,松石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成书于战国初期的《山海经》,对硅化木有“不死树”“文玉树”“圣树”之说。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编纂的《尚书·禹贡》曾记载古代九州之一的青州出“铅松 怪石”。据后人考证,所谓怪石,即“似玉非玉,似石非石”之物,这种怪石很 可能是松化石,这种推测也可以在明代阎士选《松石记》的记载中得到印证。他 在《松石记》中记述了古青州一带的东海大竹岛中有松化石 东晋的医学家葛洪在研究长生不老药时,研究了一种叫石芝的木化石,并做了相 关的记载。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部》新增药物品种的考释,引葛洪曰: “石芝者,石象芝也。……石桂芝生石穴中,有枝条似桂树,而实石也。高尺许, 光明而味辛。”根据上述对石桂形态特征的描述,可以推测石芝便是一种硅化木 唐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从西域带回三宝:贝叶梵文真经、佛祖如来肉身 舍利子和西域回纥神木。这三宝之一的神木,也就是当今新疆一带的硅化木。 宋朝矿物岩石学家杜绾认为硅化木的形成是因为“一夕大风雨,忽化为石”。他 的“一夕大风雨”,显然是指自然界的突然剧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火山爆发 地壳移动、泥石流等;不过这个“忽”字,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实际上这一“忽” 就是上亿年。宋朝天文学家、药物学家苏颂认为“松久化为石”,一个“久”字, 个“化”字,可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说出了硅化木形成的过程。现代地质 学研究认为,这种化石可能是生长于1亿多年前的蕨类植物的遗骸 承载着古代文化的硅化木,带给我们的是“凤凰涅槃”般的神奇想象,是化瞬间 为永恒的生命启迪……它产生的美感让人们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文字的发明使 我们的文明得以传承,硅化木这部无字的天书却也默默地将大自然的变迁忠实地 记录、保存下来。经过科学工作者的发掘、整理,相信这神奇的石头会告诉我们 更多的未解之谜 1.下列表述,不属于人类历史长卷中独特的“文化印记”的一项是
江西省 2015 届第二次高三阶段性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 2014.12 第Ⅰ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硅化木上的古代文化 硅化木主要形成于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它以特有的方式保存着大自然的秘 密,也在人类的历史长卷中镌刻下独特的文化印记。 硅化木是石化的古植物遗体,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化石。通过硅化木我们可以获得 当地、当时的古气象资料,如太阳光照长短、雨水丰沛程度、千百年间的气候变 化、植物群落组合、地域之间及经纬度变化关系等,是研究中生代地球生物变化 和地层变迁的重要依据之一。 硅化木文化,于古今中外,源远流长,是一种独特而珍贵的文化载体,蕴涵着重 要的人文意义。硅化木自古就被文人墨客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更有吟 咏硅化木的诗句:“居无玉树不亨通,家有祥石乃兴旺。”追溯硅化木的人文历 史,人们对硅化木的喜爱情结归根于“德”“坚”“神”“寿”4 个字。“德” 反映其品格,“坚”突显其质地,“神”代表崇敬,“寿”寓意为心愿。 中国古代将硅化木称为松化石(松石)。中国人很早就认识了松化石,认为其乃 松化为石。在中国古代地理书、史书、地方志、笔记、游记等文献中均有关于松 石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转,松石也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成书于战国初期的《山海经》,对硅化木有“不死树”“文玉树”“圣树”之说。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编纂的《尚书·禹贡》曾记载古代九州之一的青州出“铅松 怪石”。据后人考证,所谓怪石,即“似玉非玉,似石非石”之物,这种怪石很 可能是松化石,这种推测也可以在明代阎士选《松石记》的记载中得到印证。他 在《松石记》中记述了古青州一带的东海大竹岛中有松化石。 东晋的医学家葛洪在研究长生不老药时,研究了一种叫石芝的木化石,并做了相 关的记载。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金石部》新增药物品种的考释,引葛洪曰: “石芝者,石象芝也。……石桂芝生石穴中,有枝条似桂树,而实石也。高尺许, 光明而味辛。”根据上述对石桂形态特征的描述,可以推测石芝便是一种硅化木。 唐贞观十九年(645 年),玄奘从西域带回三宝:贝叶梵文真经、佛祖如来肉身 舍利子和西域回纥神木。这三宝之一的神木,也就是当今新疆一带的硅化木。 宋朝矿物岩石学家杜绾认为硅化木的形成是因为“一夕大风雨,忽化为石”。他 的“一夕大风雨”,显然是指自然界的突然剧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火山爆发、 地壳移动、泥石流等;不过这个“忽”字,以现在的观点来看,实际上这一“忽” 就是上亿年。宋朝天文学家、药物学家苏颂认为“松久化为石”,一个“久”字, 一个“化”字,可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说出了硅化木形成的过程。现代地质 学研究认为,这种化石可能是生长于 1 亿多年前的蕨类植物的遗骸。 承载着古代文化的硅化木,带给我们的是“凤凰涅槃”般的神奇想象,是化瞬间 为永恒的生命启迪……它产生的美感让人们只可意会,难以言传。文字的发明使 我们的文明得以传承,硅化木这部无字的天书却也默默地将大自然的变迁忠实地 记录、保存下来。经过科学工作者的发掘、整理,相信这神奇的石头会告诉我们 更多的未解之谜。 1.下列表述,不属于人类历史长卷中独特的“文化印记”的一项是
A.硅化木是一部“无字的天书”,保存着大自然的秘密,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 多珍贵的古气象资料。 B.硅化木自古就被文人墨客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还曾留下直接吟咏 硅化木的诗句。 C.中国古人认为硅化木是松化之石,又称松石,并在地理书、史书、地方志、 笔记、游记等文献中留存了关于松石的记载。 D.先秦的古籍《山海经》称硅化木为“不死树”“文玉树”“圣树”,给硅化 木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德”“坚”“神”“寿”四字体现了古人对硅化木的喜爱情结,它们分别 代表了古人赋予硅化木的不同寓意。 B.据后人考证,孔子编纂的《尚书·禹贡》中记载的“似玉非玉,似石非石” 的东西就是松化石 C.根据东晋医学家葛洪“石芝者,石象芝也……而实石也”的描述,人们推测 石芝便是一种硅化木。 D.现代地质学硏究认为,硅化木可能是生长于一亿多年前的蕨类植物的遗骸, 其形成过程非常漫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奘从西域带回的“三宝”之一回纥神木就是当今新疆一带的硅化木,这既 可证明硅化木形成的地域之广,也证明它当时已备受珍视。 B.宋朝学者苏颂说“松久化为石”,“久”与“化”都精辟贴切;而另一位学 者杜绾认为是“一夕大风雨,忽化为石”,“ 和“忽”则均属谬误。 C.硅化木让现代人产生许多神奇的想象,带给人们生命的启迪和难以言传的美 感,是蕴涵着重要人文意义的珍贵文化载体, D.硅化木沉默而忠实地记录了大自然的变迁,其中仍蕴藏着诸多未解之谜,等 待人们去发掘、整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柳世隆,字彦绪,河东解人也。世隆少有风器。伯父元景,宋大明中为尚书令, 独赏爱之,异于诸子。言于孝武帝,得召见。帝谓元景曰:“卿昔以虎威之号为 随郡,今复以授世隆,使卿门世不绝公也。”元景为景和所杀,世隆以在远得免 泰始初,诸州反叛,世隆以门祸获申,事由明帝,乃据郡起兵,遣使应朝廷。收 合万人,奄至襄阳万山,为孔道存所破,众皆奔散,仅以身免,逃藏民间,事平 乃出。还为尚书仪曹郎,明帝嘉其义心,发诏擢为太子洗马,寻为晋煕王安西司 时世祖为长吏,与世隆相遇甚欢。是时朝廷疑惮沈攸之,密为之防,府州器械, 皆有素蓄。世祖将下都,刘怀珍白太祖曰:“夏口是兵冲要地,宜得其人。”太 祖纳之,与世祖书曰:“汝既入朝,当须文物兼资人与汝意合者,委以后事,世 隆其人也。”升明元年冬,攸之反。攸之乘轻舸从数百人,先大军下住白螺洲, 坐胡床以望其军,有自骄色。既至郢,以郢城弱小不足攻,遣人告世隆曰:“被 太后令,当暂还都。卿既相与奉国,想得此意。”世隆使人答曰:“东下之师, 久承声问。郢城小镇,自守而已。”攸之将去,世隆遣军于西渚挑战,攸之暴怒, 令诸军登岸烧郭邑,筑长围攻道,顾谓人曰:“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昼夜攻 战,世隆随宜拒应,众皆披却
A.硅化木是一部“无字的天书”,保存着大自然的秘密,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 多珍贵的古气象资料。 B.硅化木自古就被文人墨客誉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还曾留下直接吟咏 硅化木的诗句。 C.中国古人认为硅化木是松化之石,又称松石,并在地理书、史书、地方志、 笔记、游记等文献中留存了关于松石的记载。 D.先秦的古籍《山海经》称硅化木为“不死树”“文玉树”“圣树”,给硅化 木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德”“坚”“神”“寿”四字体现了古人对硅化木的喜爱情结,它们分别 代表了古人赋予硅化木的不同寓意。 B.据后人考证,孔子编纂的《尚书·禹贡》中记载的“似玉非玉,似石非石” 的东西就是松化石。 C.根据东晋医学家葛洪“石芝者,石象芝也……而实石也”的描述,人们推测 石芝便是一种硅化木。 D.现代地质学研究认为,硅化木可能是生长于一亿多年前的蕨类植物的遗骸, 其形成过程非常漫长。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奘从西域带回的“三宝”之一回纥神木就是当今新疆一带的硅化木,这既 可证明硅化木形成的地域之广,也证明它当时已备受珍视。 B.宋朝学者苏颂说“松久化为石”,“久”与“化”都精辟贴切;而另一位学 者杜绾认为是“一夕大风雨,忽化为石”,“一夕”和“忽”则均属谬误。 C.硅化木让现代人产生许多神奇的想象,带给人们生命的启迪和难以言传的美 感,是蕴涵着重要人文意义的珍贵文化载体。 D.硅化木沉默而忠实地记录了大自然的变迁,其中仍蕴藏着诸多未解之谜,等 待人们去发掘、整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柳世隆,字彦绪,河东解人也。世隆少有风器。伯父元景,宋大明中为尚书令, 独赏爱之,异于诸子。言于孝武帝,得召见。帝谓元景曰:“卿昔以虎威之号为 随郡,今复以授世隆,使卿门世不绝公也。”元景为景和所杀,世隆以在远得免。 泰始初,诸州反叛,世隆以门祸获申,事由明帝,乃据郡起兵,遣使应朝廷。收 合万人,奄至襄阳万山,为孔道存所破,众皆奔散,仅以身免,逃藏民间,事平 乃出。还为尚书仪曹郎,明帝嘉其义心,发诏擢为太子洗马,寻为晋熙王安西司 马。 时世祖为长吏,与世隆相遇甚欢。是时朝廷疑惮沈攸之,密为之防,府州器械, 皆有素蓄。世祖将下都,刘怀珍白太祖曰:“夏口是兵冲要地,宜得其人。”太 祖纳之,与世祖书曰:“汝既入朝,当须文物兼资人与汝意合者,委以后事,世 隆其人也。”升明元年冬,攸之反。攸之乘轻舸从数百人,先大军下住白螺洲, 坐胡床以望其军,有自骄色。既至郢,以郢城弱小不足攻,遣人告世隆曰:“被 太后令,当暂还都。卿既相与奉国,想得此意。”世隆使人答曰:“东下之师, 久承声问。郢城小镇,自守而已。”攸之将去,世隆遣军于西渚挑战,攸之暴怒, 令诸军登岸烧郭邑,筑长围攻道,顾谓人曰:“以此攻城,何城不克!”昼夜攻 战,世隆随宜拒应,众皆披却
世隆少立功名,晚专以谈义自业。在朝不干世务,垂帘鼓琴,风韵清远,甚获世 誉。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节选自《南齐书·柳世隆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隆以门祸获申申:同“伸”,昭雪。 B.奄至襄阳万山奄:突然。 C.与世隆相遇甚欢遇:遇见。 D.攸之乘轻舸从数百人从:使……跟随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 五十 B.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 十 C.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 十 D.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 五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隆颇有风度,为人所重。他年轻时就展示出风采气度,伯父对他的宠爱超 过了对自己的儿子;宋孝武帝也把虎威的称号授予了他。 B.世隆很讲忠义,文武兼备。泰始初年,诸州反叛,世隆响应宋明帝号令起兵; 因为具备文武才能,被太祖推荐给世祖,并委以重任。 C.世隆机智勇敢,讲究谋略。沈攸之率领叛军到了郢城,世隆设法激怒骄傲自 大的沈攸之,使得他攻打郢城,并随机应变,打败了叛军。 D.世隆功成名就,为人称誊。他年轻时就建立了功名,晚年在朝却不参与政务, 只是垂帘弹琴,风韵气度清淡致远,他的表现很得世人称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文1扎(10分) (1)明帝嘉其义心,发诏擢为太子洗马,寻为晋熙王安西司马。(5分) (2)汝既入朝,当须文物兼资人与汝意合者,委以后事,世隆其人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忆秦娥 黄机 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离愁不管人飘泊。年 年孤负黄花约。黄花约。几重庭院,几重帘幕 8.请赏析“离愁不管人飘泊”的妙处。(5分 9.前人评价这首词是“一种离愁,两地相思”,该词是如何表现“两地相思” 的?请简要阐述。(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王维《使至塞上》中写孤烟和落日的“,”两句诗,被后人誉为诗句中 的神品。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宫女们打开梳妆镜后,宫里像明星闪烁一般的 两句是
世隆少立功名,晚专以谈义自业。在朝不干世务,垂帘鼓琴,风韵清远,甚获世 誉。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十。 (节选自《南齐书·柳世隆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世隆以门祸获申 申:同“伸”,昭雪。 B.奄至襄阳万山 奄:突然。 C.与世隆相遇甚欢 遇:遇见。 D.攸之乘轻舸从数百人 从:使……跟随。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 五十 B.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 十 C.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五 十 D.以疾逊位/改授/卫将军不拜/转左光禄/大夫侍中/如故/九年卒/时年 五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世隆颇有风度,为人所重。他年轻时就展示出风采气度,伯父对他的宠爱超 过了对自己的儿子;宋孝武帝也把虎威的称号授予了他。 B.世隆很讲忠义,文武兼备。泰始初年,诸州反叛,世隆响应宋明帝号令起兵; 因为具备文武才能,被太祖推荐给世祖,并委以重任。 C.世隆机智勇敢,讲究谋略。沈攸之率领叛军到了郢城,世隆设法激怒骄傲自 大的沈攸之,使得他攻打郢城,并随机应变,打败了叛军。 D.世隆功成名就,为人称誊。他年轻时就建立了功名,晚年在朝却不参与政务, 只是垂帘弹琴,风韵气度清淡致远,他的表现很得世人称誉。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文 l 扎(10 分) (1)明帝嘉其义心,发诏擢为太子洗马,寻为晋熙王安西司马。(5 分) (2)汝既入朝,当须文物兼资人与汝意合者,委以后事,世隆其人也。(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8-9 题。 忆秦娥 黄机 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离愁不管人飘泊。年 年孤负黄花约。黄花约。几重庭院,几重帘幕。 8.请赏析“离愁不管人飘泊”的妙处。(5 分) 9.前人评价这首词是“一种离愁,两地相思”,该词是如何表现“两地相思” 的?请简要阐述。(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共 6 分) (1)王维《使至塞上》中写孤烟和落日的“ , ”两句诗,被后人誉为诗句中 的神品。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表现宫女们打开梳妆镜后,宫里像明星闪烁一般的 两句是“ ,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慨难言的郁愤,并在江边月下以酒浇地 表达自己对古代英雄的敬慕以及表达自己达观超脱的人生态度的名句是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祭狼 申平 孟和巴特决计要干掉敖包山上的那几只狼,起码也要把它们赶跑。 孟和巴特也知道狼的身份现在不一样了,成了保护动物了。特别是敖包山上的这 几只狼,它们刚刚从遥远的地方迁来,简直就成了草原上的稀罕物。可是那些家 伙也太猖狂了,竟然接二连三地吃了他十来只羊。他也把情况向领导反映过了 但是他们道理讲了一车车,就是不采取行动保护牧民利益。好,你们不管,我自 己来管 孟和巴特开始准备打狼的工具,选来选去他选中了一条扁担。这扁担紫色的木头, 很结实,在手里耍了几下,很合手。孟和巴特搞不到枪,刀又太短,他觉得扁担 最为合适。这天一大早,他独自骑马向敖包山跑去 刚刚八月,草原早晨的风己经很凉。孟和巴特打马冲上山顶,举目四望。但见草 原浩瀚无边,风吹草低,牛羊片片,却不见半只狼的影子。孟和巴特下了马,拿 起扁担,大踏步向山下的几条沟走去。他横握扁担,一条沟一条沟仔细搜索,但 是除了发现了一些狼粪,还是没有发现狼的影子。 孟和巴特有点失望地从沟里钻出来,突然发现不远处的一片树林旁,有什么东西 在草地上蹿蹿跳跳。他手搭凉棚望过去,不禁打了个冷战:是狼!只见几条狼分 工合作,正在围捕野兔。这几年草原上的野兔和黄鼠大量繁殖,给牧人带来很多 麻烦,现在狼倒装起好人来了!孟和巴特大吼了一声:坏东西,哪里走!手提扁 担猛冲过去。听见人吼,几只狼停止捕猎,一起朝这边张望。其中一只狼突然把 嘴巴伸向天空,发出一声凄厉的嚎叫,好像在恐吓孟和巴特。但是巴特却走得沉 着冷静,雄赳赳,气昂昂,仿佛身后跟着千军万马。野狼从来没见过这么胆大的 人,被震慑住了,纷纷掉头朝树林里逃窜。只有一只狼原地不动,它就是刚才嚎 叫的那只狼。它居然蹲坐在地上,目露凶光盯着孟和巴特 狼和人的眼睛紧紧胶着在一起。在只差十多步的时候,那只狼才起身逃跑了。但 是它跑跑停停,还不断扭头看着孟和巴特。这显然是只头狼,个头大,身体壮, 孟和巴特看见它眼神复杂,但他读出的却是讥笑:来呀,你敢来吗?孟和巴特突 发一声喊,髙举扁担追了上去。头狼也马上奔跑起来,后腿一颠一颠地装瘸。 直追到一片林间空地上,头狼不跑了,转过身来跟他对峙。 人狼大战一开始,孟和巴特才知道选择扁担错了:扁担太宽,打在狼身上缺少杀 伤力;头狼信心大增,一跳两三米高,嗖嗖地从孟和巴特头顶上窜过,每窜一次 就往他身上撒一股尿,搞得他全身骚臭。孟和巴特气急败坏,东扑西打,扁担不 是打空就是没使上劲,只一会工夫,就气喘吁吁的了。头狼突然一口咬住他的扁 担,就像拔河一样和他抢夺起来。头狼的劲头好大,孟和巴特的扁担突然脱手, 头狼叼起来就跑,放到老远的地方又返身跑回来 孟和巴特有点害怕了。惶急中看见地上有块石头,赶紧把它捡到手里。这时头狼 已经冲来,它将身跃起,张开血盆大口,直取他的喉咽。千钧一发之际,孟和巴 特突然出手,把手里的石头狠狠塞入狼口,再一用力,竟送入它的喉咙。头狼怎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感慨难言的郁愤,并在江边月下以酒浇地 表达自己对古代英雄的敬慕以及表达自己达观超脱的人生态度的名句是 “ , ”。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祭狼 申平 孟和巴特决计要干掉敖包山上的那几只狼,起码也要把它们赶跑。 孟和巴特也知道狼的身份现在不一样了,成了保护动物了。特别是敖包山上的这 几只狼,它们刚刚从遥远的地方迁来,简直就成了草原上的稀罕物。可是那些家 伙也太猖狂了,竟然接二连三地吃了他十来只羊。他也把情况向领导反映过了, 但是他们道理讲了一车车,就是不采取行动保护牧民利益。好,你们不管,我自 己来管! 孟和巴特开始准备打狼的工具,选来选去他选中了一条扁担。这扁担紫色的木头, 很结实,在手里耍了几下,很合手。孟和巴特搞不到枪,刀又太短,他觉得扁担 最为合适。这天一大早,他独自骑马向敖包山跑去。 刚刚八月,草原早晨的风已经很凉。孟和巴特打马冲上山顶,举目四望。但见草 原浩瀚无边,风吹草低,牛羊片片,却不见半只狼的影子。孟和巴特下了马,拿 起扁担,大踏步向山下的几条沟走去。他横握扁担,一条沟一条沟仔细搜索,但 是除了发现了一些狼粪,还是没有发现狼的影子。 孟和巴特有点失望地从沟里钻出来,突然发现不远处的一片树林旁,有什么东西 在草地上蹿蹿跳跳。他手搭凉棚望过去,不禁打了个冷战:是狼!只见几条狼分 工合作,正在围捕野兔。这几年草原上的野兔和黄鼠大量繁殖,给牧人带来很多 麻烦,现在狼倒装起好人来了!孟和巴特大吼了一声:坏东西,哪里走!手提扁 担猛冲过去。听见人吼,几只狼停止捕猎,一起朝这边张望。其中一只狼突然把 嘴巴伸向天空,发出一声凄厉的嚎叫,好像在恐吓孟和巴特。但是巴特却走得沉 着冷静,雄赳赳,气昂昂,仿佛身后跟着千军万马。野狼从来没见过这么胆大的 人,被震慑住了,纷纷掉头朝树林里逃窜。只有一只狼原地不动,它就是刚才嚎 叫的那只狼。它居然蹲坐在地上,目露凶光盯着孟和巴特。 狼和人的眼睛紧紧胶着在一起。在只差十多步的时候,那只狼才起身逃跑了。但 是它跑跑停停,还不断扭头看着孟和巴特。这显然是只头狼,个头大,身体壮, 孟和巴特看见它眼神复杂,但他读出的却是讥笑:来呀,你敢来吗?孟和巴特突 发一声喊,高举扁担追了上去。头狼也马上奔跑起来,后腿一颠一颠地装瘸。一 直追到一片林间空地上,头狼不跑了,转过身来跟他对峙。 人狼大战一开始,孟和巴特才知道选择扁担错了:扁担太宽,打在狼身上缺少杀 伤力;头狼信心大增,一跳两三米高,嗖嗖地从孟和巴特头顶上窜过,每窜一次 就往他身上撒一股尿,搞得他全身骚臭。孟和巴特气急败坏,东扑西打,扁担不 是打空就是没使上劲,只一会工夫,就气喘吁吁的了。头狼突然一口咬住他的扁 担,就像拔河一样和他抢夺起来。头狼的劲头好大,孟和巴特的扁担突然脱手, 头狼叼起来就跑,放到老远的地方又返身跑回来…… 孟和巴特有点害怕了。惶急中看见地上有块石头,赶紧把它捡到手里。这时头狼 已经冲来,它将身跃起,张开血盆大口,直取他的喉咽。千钧一发之际,孟和巴 特突然出手,把手里的石头狠狠塞入狼口,再一用力,竟送入它的喉咙。头狼怎
么也没料到孟和巴特会来这一手,立刻倒地翻滚。孟和巴特猛扑上去,将它骑住, 双手死死扼住它的脖子,直到头狼气绝身亡 干掉头狼之后,孟和巴特总算出了一口气。他悄悄把狼皮扒了,把狼肉埋掉,装 得没事人一样。他满以为日子会恢复平静,不料他的羊却依然在减少。难道余下 的狼又回来报复了?孟和巴特干脆夜里埋伏在羊群附近査看。 月亮地里,孟和巴特发现几只比狼要小得多的黑影潜入羊群,它们熟练地追赶羊 群,并将其中的一只放翻,大吃大嚼。孟和巴特亮起手电照过去,眼前的景象令 他瞠目结舌:那竟然是几只狐狸!发现有人,它们居然一边学狼叫一边撤退。天 啊,狐狸真的成精了 孟和巴特这时才知道自己一不小心弄了个冤假错案。他不由回想起头狼那天看他 的眼神,人家分明在说:我没吃你的羊,我们是冤枉的啊!该死的狐狸,它们是 从什么时候学会吃羊的呢? 这天,孟和巴特手提一只野兔和一只黄鼠,来到埋狼尸的地方。他把东西放在头 狼的“坟”上,用只有自己才能听见的声音说:对不起啊! 孟和巴特抬起头,他在想怎样去把事情说清楚,并对付那些狡猾的狐狸 (选自《小说选刊》,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孟和巴特尽管知道狼现在成了受保护的动物,但认为他的十来只羊都被狼吃 掉,于是不顾领导的强烈反对,决计除掉祸害牧民利益的狼 B.“早晨的风已经很凉”“草原浩瀚无边,风吹草低”等景物描写交待了孟和 巴特生活的典型环境,渲染了孟和巴特没有找到狼时的焦虑之情。 C.小说把头狼和孟和巴特的搏杀写得一波三折、惊心动魄:头狼占尽上风,孟 和巴特气急败坏;头狼夺走了孟和巴特的扁担;头狼被意外杀死。 D.杀死头狼之后,孟和巴特之所以要“悄悄把狼皮扒r,把狼肉埋掉,装得没 事人一样”,是因为他认为杀死头狼之后,日子就平静了 E.小说以“祭狼”为题,意蕴丰富:既概括了小说情节的结局部分,又通过动 作写出了主人公孟和巴特的愧疚、深深自责等心理活动 (2)小说主人公孟和巴特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3)小说结尾写孟和巴特发现吃掉羊的并不是狼而是狐狸,这样安排是否合理? 请分析。(6分) 4)小说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塑造头狼的形象?请列举两例。作者把头狼 塑造成有灵性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方成,一个幽默的符号 侯军 方成原本不姓方,他常戏言自己是孙悟空的本家;方成原本也不是学漫画的,他 在大学学的是化工,正牌的理工科,没想到这辈子化工没学成,反倒直接上岗 当了一辈子“画工 这就叫“歪打正着”。 方成的漫画充满幽默感。几十年间,他以画笔为投枪,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如 棉裹铁,如锥画沙,看上去并不是那么锋芒毕露,剑拔弩张,但是其深刻性和幽 默感却如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画的那些国际时事漫画 辛辣锐利,时效性和艺术性并重,给上一代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改革开放 之后,他以漫画领风气之先,鞭笞丑恶,讽刺弊端,为拨乱反正革故鼎新鸣锣开
么也没料到孟和巴特会来这一手,立刻倒地翻滚。孟和巴特猛扑上去,将它骑住, 双手死死扼住它的脖子,直到头狼气绝身亡。 干掉头狼之后,孟和巴特总算出了一口气。他悄悄把狼皮扒了,把狼肉埋掉,装 得没事人一样。他满以为日子会恢复平静,不料他的羊却依然在减少。难道余下 的狼又回来报复了?孟和巴特干脆夜里埋伏在羊群附近查看。 月亮地里,孟和巴特发现几只比狼要小得多的黑影潜入羊群,它们熟练地追赶羊 群,并将其中的一只放翻,大吃大嚼。孟和巴特亮起手电照过去,眼前的景象令 他瞠目结舌:那竟然是几只狐狸!发现有人,它们居然一边学狼叫一边撤退。天 啊,狐狸真的成精了! 孟和巴特这时才知道自己一不小心弄了个冤假错案。他不由回想起头狼那天看他 的眼神,人家分明在说:我没吃你的羊,我们是冤枉的啊!该死的狐狸,它们是 从什么时候学会吃羊的呢? 这天,孟和巴特手提一只野兔和一只黄鼠,来到埋狼尸的地方。他把东西放在头 狼的“坟”上,用只有自己才能听见的声音说:对不起啊! 孟和巴特抬起头,他在想怎样去把事情说清楚,并对付那些狡猾的狐狸。 (选自《小说选刊》,略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孟和巴特尽管知道狼现在成了受保护的动物,但认为他的十来只羊都被狼吃 掉,于是不顾领导的强烈反对,决计除掉祸害牧民利益的狼。 B.“早晨的风已经很凉”“草原浩瀚无边,风吹草低”等景物描写交待了孟和 巴特生活的典型环境,渲染了孟和巴特没有找到狼时的焦虑之情。 C.小说把头狼和孟和巴特的搏杀写得一波三折、惊心动魄:头狼占尽上风,孟 和巴特气急败坏;头狼夺走了孟和巴特的扁担;头狼被意外杀死。 D.杀死头狼之后,孟和巴特之所以要“悄悄把狼皮扒 r,把狼肉埋掉,装得没 事人一样”,是因为他认为杀死头狼之后,日子就平静了。 E.小说以“祭狼”为题,意蕴丰富:既概括了小说情节的结局部分,又通过动 作写出了主人公孟和巴特的愧疚、深深自责等心理活动。 (2)小说主人公孟和巴特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概括。(6 分) (3)小说结尾写孟和巴特发现吃掉羊的并不是狼而是狐狸,这样安排是否合理? 请分析。(6 分) (4)小说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塑造头狼的形象?请列举两例。作者把头狼 塑造成有灵性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方成,一个幽默的符号 侯军 方成原本不姓方,他常戏言自己是孙悟空的本家;方成原本也不是学漫画的,他 在大学学的是化工,正牌的理工科,没想到这辈子化工没学成,反倒直接上岗, 当了一辈子“画工”——这就叫“歪打正着”。 方成的漫画充满幽默感。几十年间,他以画笔为投枪,针砭时弊,激浊扬清,如 棉裹铁,如锥画沙,看上去并不是那么锋芒毕露,剑拔弩张,但是其深刻性和幽 默感却如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画的那些国际时事漫画 辛辣锐利,时效性和艺术性并重,给上一代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改革开放 之后,他以漫画领风气之先,鞭笞丑恶,讽刺弊端,为拨乱反正革故鼎新鸣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