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19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黄翔东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与西方的建筑文化自古就有着根本的区别。 人与建筑截然分离,是欧洲建筑文化的一个根本性前提。对欧洲人来说,建筑是 人之外的观赏品,或只是住人的容器。欧洲教堂尽髙大深邃之能事,远远超出人 的尺度,是神在人间的居室,而神绝非人,所以建筑仍然与人分离。西方的哲学 思想主张征服自然,其教堂、宫室、竞技场、歌剧院等建筑中难见人与自然的和 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大面阔,与自然接触的外墙与 窗面积较小。西方建筑中连有限的花园也造得与自然相对立,它从总体布局到水 池、花草、雕塑、花盆以及小品建筑都对称严谨,树木也修剪成几何体型,花卉 和灌木则被修剪成地毯状的模纹花坛,如凡尔赛宫中的花园。这同崇尚“虽由人 作,宛自天开”的中国古典园林截然相反。 以“天人合一”为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建筑则是以人为主,在这里建筑与生活是 一体的,建筑随生活而变,以生活为主。而西方建筑中,人只是旁观者,人与建 筑相分离。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道法自然”的观念见于各类 建筑。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这是古民居的特征。因气候、地形、材料、生态 等的不同,建筑也各有特点。乡镇民居多为字、曲尺、三合院、自由式等格局, 即使是四合院,也体现出日照、风体、绿化共享的功能,极力与大自然、与人相 和谐。 中西方在建筑文化方面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差别,那就是中国宫殿类建筑十分发 达,而西方宗教类建筑十分繁荣,两者强烈的反差反映出建筑文化与其他人类文 化一样,也是以人神间的冲突与调和作为其永恒的文化主题的 中国长久以来以“人”的观念为中心,而西方则一直以“神”的观念为中心。中 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于一切的时代。中国人信教也信神,但又 总是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崇拜,去尊重。西方则不然,一部建筑史其实就 是一部神庙和教堂的历史。虽然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建筑以“神”为 中心,但在这两类文化的价值观念中,“神”都是永恒的,“人”都是暂时的 正因如此,中国建筑发展了木结构材料,而西方建筑发展了石结构材料。石结构 的长久性与木结构的短暂性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的理念。 从审美来看,中国古典建筑以木为材,在质感上显得朴素、自然而优美;而以石 为材的欧洲古典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阳刚十足。因此,以木为材的中国建筑比 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更具有可人的生命情调;比较起来,冰冷的石材会使建筑与 人的关系显得略微有些紧张。 (摘编自赵慧宁《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西方建筑呈现出人与建筑的“分离”或“融合”的迥异特征,不同的建筑 文化都受到了各自哲学思想的影响。 B.对于欧洲人来说,建筑只是人之外的观赏品,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建筑等同 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C.人神之间的冲突和调和作为一种永恒的文化主题,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中的表 现之一就是宫殿类建筑和宗教类建筑的各自繁荣
江西省 2019 届高三第七次月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黄翔东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与西方的建筑文化自古就有着根本的区别。 人与建筑截然分离,是欧洲建筑文化的一个根本性前提。对欧洲人来说,建筑是 人之外的观赏品,或只是住人的容器。欧洲教堂尽高大深邃之能事,远远超出人 的尺度,是神在人间的居室,而神绝非人,所以建筑仍然与人分离。西方的哲学 思想主张征服自然,其教堂、宫室、竞技场、歌剧院等建筑中难见人与自然的和 谐。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大面阔,与自然接触的外墙与 窗面积较小。西方建筑中连有限的花园也造得与自然相对立,它从总体布局到水 池、花草、雕塑、花盆以及小品建筑都对称严谨,树木也修剪成几何体型,花卉 和灌木则被修剪成地毯状的模纹花坛,如凡尔赛宫中的花园。这同崇尚“虽由人 作,宛自天开”的中国古典园林截然相反。 以“天人合一”为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建筑则是以人为主,在这里建筑与生活是 一体的,建筑随生活而变,以生活为主。而西方建筑中,人只是旁观者,人与建 筑相分离。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道法自然”的观念见于各类 建筑。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这是古民居的特征。因气候、地形、材料、生态 等的不同,建筑也各有特点。乡镇民居多为字、曲尺、三合院、自由式等格局, 即使是四合院,也体现出日照、风体、绿化共享的功能,极力与大自然、与人相 和谐。 中西方在建筑文化方面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差别,那就是中国宫殿类建筑十分发 达,而西方宗教类建筑十分繁荣,两者强烈的反差反映出建筑文化与其他人类文 化一样,也是以人神间的冲突与调和作为其永恒的文化主题的。 中国长久以来以“人”的观念为中心,而西方则一直以“神”的观念为中心。中 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于一切的时代。中国人信教也信神,但又 总是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崇拜,去尊重。西方则不然,一部建筑史其实就 是一部神庙和教堂的历史。虽然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建筑以“神”为 中心,但在这两类文化的价值观念中,“神”都是永恒的,“人”都是暂时的。 正因如此,中国建筑发展了木结构材料,而西方建筑发展了石结构材料。石结构 的长久性与木结构的短暂性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的理念。 从审美来看,中国古典建筑以木为材,在质感上显得朴素、自然而优美;而以石 为材的欧洲古典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阳刚十足。因此,以木为材的中国建筑比 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更具有可人的生命情调;比较起来,冰冷的石材会使建筑与 人的关系显得略微有些紧张。 (摘编自赵慧宁《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西方建筑呈现出人与建筑的“分离”或“融合”的迥异特征,不同的建筑 文化都受到了各自哲学思想的影响。 B.对于欧洲人来说,建筑只是人之外的观赏品,但对于中国人来说,建筑等同 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C.人神之间的冲突和调和作为一种永恒的文化主题,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中的表 现之一就是宫殿类建筑和宗教类建筑的各自繁荣
D.中国建筑在必须面对自然时,不是像西方那样与自然相对立,而是努力融渗 在自然中,与自然对话,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门见山,立足比较的思路,采用总分的结构,从两个大的方面谈中西 方建筑在文化上的差别。 B.“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本文反复强调和重点论证的一个方面, 哪怕是宫殿类建筑也体现出人本特色 C.文章在论证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不同特点时,都运用了相当丰富的具体建筑实 例,增强了真实性和准确性。 D.用哲学思想和文化命题来作为支撑论点的依据,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增添了 文本的文化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的教堂、歌剧院等建筑具有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等特点,而外墙和 窗户的面积则相对小得多,这是与自然截然分离的体现。 B.中国古民居“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乡镇民居呈现出字、曲尺、三合院 四合院、自由式等不同格局,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道法自然”的观念。 C.中国的宫殿是一种将帝王的权威神化了的建筑,宫殿建筑的发达,与中国人 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尊崇的观念有关 D.中西方建筑的木结构材料和石结构材料呈现出质朴和阳刚的不同审美风格, 这是以“人”为中心和以“神”为中心的不同价值观念造成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次城市总 体规划,以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 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髙涨、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为突破口,以 改革发展为手段,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构建超大城市 治理体系。到2020年“大城市病”得到缓解,到2035年“大城市病”治理取得 显著成效,到2050年全面形成具有首都特点、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适 应的现代化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摘编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 材料二: 表1: 综合指数 国家城市排名(0理社会稳医疗保文化与教育基础设 想) 澳大利 亚墨尔本1 97.5 95100951100100 奥地利维也纳2 10094.4100 100 加拿大温哥华3 97.3 100 92.9 加拿大多伦多4 97.2 100 10097.210089.3 澳大利阿德莱 96.6 95 10094.2100 96.4 数据经济学人智库《2017全球宜居城市报告》
D.中国建筑在必须面对自然时,不是像西方那样与自然相对立,而是努力融渗 在自然中,与自然对话, 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门见山,立足比较的思路,采用总分的结构,从两个大的方面谈中西 方建筑在文化上的差别。 B.“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本文反复强调和重点论证的一个方面, 哪怕是宫殿类建筑也体现出人本特色。 C.文章在论证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不同特点时,都运用了相当丰富的具体建筑实 例,增强了真实性和准确性。 D.用哲学思想和文化命题来作为支撑论点的依据,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增添了 文本的文化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西方的教堂、歌剧院等建筑具有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等特点,而外墙和 窗户的面积则相对小得多,这是与自然截然分离的体现。 B.中国古民居“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乡镇民居呈现出字、曲尺、三合院、 四合院、自由式等不同格局,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道法自然”的观念。 C.中国的宫殿是一种将帝王的权威神化了的建筑,宫殿建筑的发达,与中国人 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尊崇的观念有关。 D.中西方建筑的木结构材料和石结构材料呈现出质朴和阳刚的不同审美风格, 这是以“人”为中心和以“神”为中心的不同价值观念造成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建设和管理好首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本次城市总 体规划,以制约首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导向, 以解决人口过多、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大气污染等“大城市病”为突破口,以 改革发展为手段,标本兼治,综合施策,全面提高城市治理水平,构建超大城市 治理体系。到 2020 年“大城市病”得到缓解,到 2035 年“大城市病”治理取得 显著成效,到 2050 年全面形成具有首都特点、与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相适 应的现代化超大城市治理体系。 (摘编自《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 材料二: 表 1: 国家 城市 排名 综合指数 (100=理 想) 社会稳 定 医疗保 健 文化与 环境 教育 基础设 施 澳大利 亚 墨尔本 1 97.5 95 100 95.1 100 100 奥地利 维也纳 2 97.4 95 100 94.4 100 100 加拿大 温哥华 3 97.3 95 100 100 100 92.9 加拿大 多伦多 4 97.2 100 100 97.2 100 89.3 澳大利 亚 阿德莱 德 5 96.6 95 100 94.2 100 96.4 数据经济学人智库《2017 全球宜居城市报告》
表2: 评价类 评价对象 排名最高十大城市 综合评 城市宜居指数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 圳、重庆 城市安全性 深圳、北京、成都、南京、上海、贵阳、青岛、济南 厦门、苏州 公共服务设施方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青岛、北京、成都、济南、 分便性 昆明、沈阳 要自然环境宜人性深圳、上海、苏州、青岛、南京、成都、杭州、福州、 素 威海、厦门 评会人文环境舒深圳、上海、广州、成都、威海、济南、北京、南京、 价 适性 武汉、苏州 交通便捷性 厦门、苏州、济南、海口、银川、威海、石家庄、昆 明、南京、长春 环境健康性 厦门、西宁、银川、青岛、威海、长春、南宁、乌鲁 木齐、昆明、深圳 数据中科院《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材料三: 城市化是人口集聚、特别是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的过程。随着城市人口的不 断增长,工业化思维指导下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营的诸多弊病暴露无遗,人们对 “宜居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 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在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城市宜居方 案发生了新变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城市宜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提到德国弗莱堡,这个城市在法规体系、交 流学习机制和市民参与等方面表现卓越,超越了传统模式,让居住者的幸福感可 持续,最后达到城市居民寿命的延长。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标准,仇保兴说,要 由城市居民“用脚投票”决定。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则表示,外来人口是 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通过市场方式补足了城市的服务业短板 李铁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要增加包容,要欢迎与新经济模 式相关的市场化主体和外来人口参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其次,要转变执政理念, 要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不能以精英思维排斥任何城市需要的人口和产业 最后,要适应城市的物质生态和社会生态,体现出真正的生态宜居城市理念,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17未来城市峰会:聚焦生态宜居与城市生命力》) 材料四: 宜居城市,通俗地讲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从学术上讲宜居城市更加强调适 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等。 “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目标。“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 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最基本要求,如安全性、健康性 生活方便性等;较高层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更高要求,如人文 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个人的发展机会等。因此,城市建设要关注城市安全、健 康、舒适、便捷等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并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表 2: 评价类 型 评价对象 排名最高十大城市 综合评 价 城市宜居指数 青岛、昆明、三亚、大连、威海、苏州、珠海、厦门、 深圳、重庆 分 要 素 评 价 城市安全性 深圳、北京、成都、南京、上海、贵阳、青岛、济南、 厦门、苏州 公共服务设施方 便性 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青岛、北京、成都、济南、 昆明、沈阳 自然环境宜人性 深圳、上海、苏州、青岛、南京、成都、杭州、福州、 威海、厦门 社会人文环境舒 适性 深圳、上海、广州、成都、威海、济南、北京、南京、 武汉、苏州 交通便捷性 厦门、苏州、济南、海口、银川、威海、石家庄、昆 明、南京、长春 环境健康性 厦门、西宁、银川、青岛、威海、长春、南宁、乌鲁 木齐、昆明、深圳 数据中科院《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 材料三: 城市化是人口集聚、特别是向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的过程。随着城市人口的不 断增长,工业化思维指导下城市建设和城市运营的诸多弊病暴露无遗,人们对 “宜居城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 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在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城市宜居方 案发生了新变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城市宜居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国务院参事、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提到德国弗莱堡,这个城市在法规体系、交 流学习机制和市民参与等方面表现卓越,超越了传统模式,让居住者的幸福感可 持续,最后达到城市居民寿命的延长。关于生态宜居城市的标准,仇保兴说,要 由城市居民“用脚投票”决定。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则表示,外来人口是 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通过市场方式补足了城市的服务业短板。 李铁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要增加包容,要欢迎与新经济模 式相关的市场化主体和外来人口参与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其次,要转变执政理念, 要深入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不能以精英思维排斥任何城市需要的人口和产业; 最后,要适应城市的物质生态和社会生态,体现出真正的生态宜居城市理念。 (摘编自中国经济网《2017 未来城市峰会:聚焦生态宜居与城市生命力》) 材料四: 宜居城市,通俗地讲就是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从学术上讲宜居城市更加强调适 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环境条件,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等。 “宜居城市”是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目标。“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 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最基本要求,如安全性、健康性、 生活方便性等;较高层次的建设目标应该是满足居民对城市的更高要求,如人文 和自然环境的舒适性、个人的发展机会等。因此,城市建设要关注城市安全、健 康、舒适、便捷等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并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
保持城市和街区的风格。同时要髙效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多、更 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摘编自张文忠等著《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4.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宜居城市指的是适宜人居住的城市,是衡量城市的重要标尺,应有良好的自 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 B.材料二中两个表格来源不同,但评价宜居城市的指标基本相同,且都将城市 环境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C.人口过多、交通堵塞、房价高涨等“大城市病”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因 此将大城市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首要之务。 D.材料三侧重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应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需要,材料四则 侧重满足居民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 5.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岛能排在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首,是因为它在各项评价指标中都能取得优 异的成绩,北京则因为综合指数不高而未能入选。 B.材料三中提到的德国弗莱堡,在城市建设中,能突破传统,创新城市治理理 念,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C.“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应满足居民最基 本的要求,相较而言,更高层次的建设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重要 D.大城市的城市建设和运营存在诸多弊病,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将中小城 市和小城镇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成为未来的趋势。 6.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请就如何建设宜居城市提出几点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案头清供张中行 ①名为书生的,室内都要有个书桌,也有人称为书案。如果略去多占地方这个缺 点,书案以宽大为好,语云,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之义也。书案宽大, 面上可以放各种用物,写写画画,以及钻研经典,攻乎异端等等;其下还有抽屉 多个,不宜于摆在面上的,可以韫椟而藏。藏了,以不说为是;单说面上的,放 什么,如何放,似乎也有学问,至少是习惯。记得多年以前,大学同学卢君以懒 散著名,书案上的东西一贯是多而杂。有一次,我在场,他想吸烟,找烟斗和烟 包,到堆满半尺高杂物的书案面上摸,费半天力,以为摸到烟包了,拉出来一看, 原来是一只袜子。这是放物多的一个极端。还有放物少的极端,是已作古的友人 曹君,书案面上一贯是空空如也,他说图看着清爽。我是中间派,实用和看着兼 顾。都放了什么呢?写小文不同于填登记簿,决定躲开那些估计不能引人入胜的, 只说我认为值得说说的一些。名为清供,清的意义是没花钱,供的意义是我很喜 欢,甚至想套用乾隆年间陈坤维女士的一句诗一一珍重寒斋(原为“闺”)伴我 时 ②清供三件,先说第一件,是个黄色的大老玉米。这是北京通用的称呼,其他 地方,如东北称为包谷,我们京东称为棒子,正名或是玉蜀黍吧。名者,实之 宾也,关系不大,还是说来源。是去年秋天,老伴接受她的表妹之约,到容城 县乡下去住几天。我,依义要陪着前往,依情也愿意前往,于是只是半天就到 了鸡犬之声相闻的乡下。坐吃,游观,都是例行之事,可按下不表;只说我最 感兴趣的,是年成好,所养驴、鹅、鸭、鸡、鸽等都肥壮,我可短时期偿与鸟
保持城市和街区的风格。同时要高效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多、更 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摘编自张文忠等著《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4.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宜居城市指的是适宜人居住的城市,是衡量城市的重要标尺,应有良好的自 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人文环境。 B.材料二中两个表格来源不同,但评价宜居城市的指标基本相同,且都将城市 环境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C.人口过多、交通堵塞、房价高涨等“大城市病”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因 此将大城市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首要之务。 D.材料三侧重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过程中应满足不同居民群体的需要,材料四则 侧重满足居民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 5.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青岛能排在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之首,是因为它在各项评价指标中都能取得优 异的成绩,北京则因为综合指数不高而未能入选。 B.材料三中提到的德国弗莱堡,在城市建设中,能突破传统,创新城市治理理 念,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C.“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具有层次性,较低层次的建设目标应满足居民最基 本的要求,相较而言,更高层次的建设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重要。 D.大城市的城市建设和运营存在诸多弊病,新时代的新城镇格局下,将中小城 市和小城镇建设成为宜居城市成为未来的趋势。 6.结合以上四则材料,请就如何建设宜居城市提出几点建议。(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案头清供 张中行 ①名为书生的,室内都要有个书桌,也有人称为书案。如果略去多占地方这个缺 点,书案以宽大为好,语云,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之义也。书案宽大, 面上可以放各种用物,写写画画,以及钻研经典,攻乎异端等等;其下还有抽屉 多个,不宜于摆在面上的,可以韫椟而藏。藏了,以不说为是;单说面上的,放 什么,如何放,似乎也有学问,至少是习惯。记得多年以前,大学同学卢君以懒 散著名,书案上的东西一贯是多而杂。有一次,我在场,他想吸烟,找烟斗和烟 包,到堆满半尺高杂物的书案面上摸,费半天力,以为摸到烟包了,拉出来一看, 原来是一只袜子。这是放物多的一个极端。还有放物少的极端,是已作古的友人 曹君,书案面上一贯是空空如也,他说图看着清爽。我是中间派,实用和看着兼 顾。都放了什么呢?写小文不同于填登记簿,决定躲开那些估计不能引人入胜的, 只说我认为值得说说的一些。名为清供,清的意义是没花钱,供的意义是我很喜 欢,甚至想套用乾隆年间陈坤维女士的一句诗——珍重寒斋(原为“闺”)伴我 时。 ②清供三件,先说第一件,是个黄色的大老玉米。这是北京通用的称呼,其他 地方,如东北称为包谷,我们京东称为棒子,正名或是玉蜀黍吧。名者,实之 宾也,关系不大,还是说来源。是去年秋天,老伴接受她的表妹之约,到容城 县乡下去住几天。我,依义要陪着前往,依情也愿意前往,于是只是半天就到 了鸡犬之声相闻的乡下。坐吃,游观,都是例行之事,可按下不表;只说我最 感兴趣的,是年成好,所养驴、鹅、鸭、鸡、鸽等都肥壮,我可短时期偿与鸟
兽同群的夙愿。人,古今一样,虽是逝者如斯夫,却愿意留些驻景。古人办法 少,即如李杜,也不过写几首诗。今人同样可以写诗,只是因为不会或愿意更 真切,一般是用照相法,个别的用录像法。我用照相法,请驴来,我紧贴在它 身旁,照,成功。请鹅来,它摇头扭身,坚决不干,只好说声遗憾,作罢。活 物不成,只好降级,院里黄色老玉米堆成小丘,坐在顶上也可以洋洋然,于是 照一张,胜利结束。几天很快过去,离开之前,又想到老玉米,于是挑一个大 而直且完整的,带回来。这东西在乡下不算什么,进我的斗室就成为稀罕物, 常言道,物以稀为贵,所以它就有权高踞案头 ③清供的第二件是个鲜红色椭圆而坚硬的瓜,我们家乡名为看瓜,顾名思义, 是只供看而不能吃。也要说说来源。是今年中秋,承有车阶级某君的好意,我到 已无城的番河县城去过中秋节。吃各种土产,寻开天旧迹,赏 月以证“月是故乡明”等等,都是题外话,可不谈。只说这个看瓜,是一位有 盛情的杜君请我到他家吃自做的 京东肉饼,在他的窗台上看见的。他说是自己院内结的, 大 大 小十几个,如果喜欢,可以随 便拿。窗台上晒着一排六七个,我选了个中等大的,也总可以压满手掌了。返京 的车上,还有家乡产的月饼等等,我把这看瓜放在最上位,因为有老玉米的成例, 它是清供,下车之后理应髙踞案头的 ④清供的第三件是个葫芦,不是常见的两节、上小下大的,是两节、上下 样粗的,据说这是专为制养蝈蝈的葫芦而种的,比较少见。也由来源说起,这回 是由远在异县移到近在眼前。是同一单位的张君在单位院内种的,夏天我看见过, 没注意。秋天,霜降以后,一次我从他的门前过,看见北墙高处挂着一排葫芦 也许因为少见,觉得很好看。我也未能免爱就想得到之俗,敲敲门走进屋。他热 情招待,指点看他的鸟笼和鸟,已经制好的蝈蝈葫芦。我问他今年结了多少,有 不成形的,可否送我一个,摆着。不想他竟这样慷慨,未加思索就说:“摆就得 要好的,我给您找一个。”说着就上墙,摘个最大最匀称的给了我。我拿回屋, 放在案头,使它与老玉米和看瓜鼎足而三 ⑤鼎足而三了,我当然会常看。是不是也常想,或曾想,这有什么意思?如果追 得太深,也许竟是没有意思。所以为了不至落得没有意思,最好还是不追得太深。 或者哲理与常情分而治之:坐蒲团时思索晢理,起身走出禅堂或讲堂时还是依常 情行事。我是常人,因而也就如其他常人一样,有想望,也有寂寞。怎么处理呢? 其中一种可行的是如清代词人项莲生所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 生?”其实,这意思还可以说得积极一些,即如我这些案头清供,有时面对它, 映入目中,我就会想到乡里,想到秋天,而也常常,我的思路和情丝就会忽然 跳,无理由地感到,我们的周围确是不少温暖,所以人生终归是值得珍重的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第①段由书生的书案谈起,谈及书案上的物品,对比了朋友们的案头布 置,最后才引出自家的案头格局,引出叙述中心—一案头清供 B.本文的案头清供指的是没花钱的而让“我”很喜欢的摆在案头的三样东西: 大老玉米、看瓜、葫芦。它们既普通又特别,成为作者记忆的纽带。 C.本文第⑤段引用项莲生的“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表明清供本 是“无益”的,只不过是用来打发时光的,流露出作者些许的消极情绪。 D.本文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结构,开头表达了对案头清供的喜爱,中间三段 分述三件清供的来源,结尾处则借物抒情。全文叙议结合,意蕴丰富
兽同群的夙愿。人,古今一样,虽是逝者如斯夫,却愿意留些驻景。古人办法 少,即如李杜,也不过写几首诗。今人同样可以写诗,只是因为不会或愿意更 真切,一般是用照相法,个别的用录像法。我用照相法,请驴来,我紧贴在它 身旁,照,成功。请鹅来,它摇头扭身,坚决不干,只好说声遗憾,作罢。活 物不成,只好降级,院里黄色老玉米堆成小丘,坐在顶上也可以洋洋然,于是 照一张,胜利结束。几天很快过去,离开之前,又想到老玉米,于是挑一个大 而直且完整的,带回来。这东西在乡下不算什么,进我的斗室就成为稀罕物, 常言道,物以稀为贵,所以它就有权高踞案头。 ③清供的第二件是个鲜红色椭圆而坚硬的瓜,我们家乡名为看瓜,顾名思义, 是只供看而不能吃。也要说说来源。是今年中秋,承有车阶级某君的好意,我到 已无城的番河县城去过中秋节。吃各种土产,寻开天旧迹,赏 月以证“月是故乡明”等等,都是题外话,可不谈。只说这个看瓜,是一位有 盛情的杜君请我到他家吃自做的 京东肉饼,在他的窗台上看见的。他说是自己院内结的, 大 大 小 小 十 几 个,如果喜欢,可以随 便拿。窗台上晒着一排六七个,我选了个中等大的,也总可以压满手掌了。返京 的车上,还有家乡产的月饼等等,我把这看瓜放在最上位,因为有老玉米的成例, 它是清供,下车之后理应高踞案头的。 ④清供的第三件是个葫芦,不是常见的两节、上小下大的,是两节、上下一 样粗的,据说这是专为制养蝈蝈的葫芦而种的,比较少见。也由来源说起,这回 是由远在异县移到近在眼前。是同一单位的张君在单位院内种的,夏天我看见过, 没注意。秋天,霜降以后,一次我从他的门前过,看见北墙高处挂着一排葫芦, 也许因为少见,觉得很好看。我也未能免爱就想得到之俗,敲敲门走进屋。他热 情招待,指点看他的鸟笼和鸟,已经制好的蝈蝈葫芦。我问他今年结了多少,有 不成形的,可否送我一个,摆着。不想他竟这样慷慨,未加思索就说:“摆就得 要好的,我给您找一个。”说着就上墙,摘个最大最匀称的给了我。我拿回屋, 放在案头,使它与老玉米和看瓜鼎足而三。 ⑤鼎足而三了,我当然会常看。是不是也常想,或曾想,这有什么意思?如果追 得太深,也许竟是没有意思。所以为了不至落得没有意思,最好还是不追得太深。 或者哲理与常情分而治之:坐蒲团时思索哲理,起身走出禅堂或讲堂时还是依常 情行事。我是常人,因而也就如其他常人一样,有想望,也有寂寞。怎么处理呢? 其中一种可行的是如清代词人项莲生所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 生?”其实,这意思还可以说得积极一些,即如我这些案头清供,有时面对它, 映入目中,我就会想到乡里,想到秋天,而也常常,我的思路和情丝就会忽然一 跳,无理由地感到,我们的周围确是不少温暖,所以人生终归是值得珍重的。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第①段由书生的书案谈起,谈及书案上的物品,对比了朋友们的案头布 置,最后才引出自家的案头格局,引出叙述中心——案头清供。 B.本文的案头清供指的是没花钱的而让“我”很喜欢的摆在案头的三样东西: 大老玉米、看瓜、葫芦。它们既普通又特别,成为作者记忆的纽带。 C.本文第⑤段引用项莲生的“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表明清供本 是“无益”的,只不过是用来打发时光的,流露出作者些许的消极情绪。 D.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开头表达了对案头清供的喜爱,中间三段 分述三件清供的来源,结尾处则借物抒情。全文叙议结合,意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