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十记 步阐述了各自主张。我着重指出,越南军队应在1989年6月底 以前全部从柬埔寨撤出,中苏在越南撤军时间表问题上应有一 :; 致的主张并促其实现。同时,在越南全部撤军后,所有外国(包 括越南)都应停止对柬埔寨各派的军事援助,不支持任何一方 打内战。关于柬埔寨内部问题,我没有深谈,只简要重申了中 方关于建立以西哈努克为首的四方联合政府,冻结、削减以至 解散各方军队,派遣国际维和部队,实行严格国际监督和国际 保证等主张。苏方表示希望尽早解决柬埔寨问题,越南应尽早 全部撤军,但认为,越南撤军、国际监督机制和国际保证的建 立,同不恢复柬埔寨过去的政策、实现柬埔寨内部各派之间以 及印支与东盟各国之间的继续对话,应是平行的进程,主张柬 埔寨各方达成政治解决协议后,所有国家应立即停止对柬埔寨 任何一方的军援。 苏方不愿明确承诺的是促越南撤军的期限,称苏联“无法 对越南发号施令”,但苏方转达了越方同我们直接讨论时间表问 题的愿望,希望中越直接对话,以加快政治解决进程。看到双 方的意见在接近,我们提出,可将越南自柬埔寨撤军的时间表, 确定为1989年6月底到12月底之间。双方就此达成了协议。 最终的结果是,中苏两国外长指派的工作小组经过反复磋 商,双方就柬埔寨问题以《共同记录》方式达成内部谅解,并 经我和谢瓦尔德纳泽确认。其核心内容是:中苏双方主张尽早 公正合理地政治解决柬埔寨问题,双方希望越南军队在尽可能 短的时间内,例如在1989年下半年,至迟在1989年底之前,从 32
外交十记 柬埔寨全部撤出;中苏双方表示愿意做出自己的贡献,以促使 上述目标的实现。 我和谢瓦尔德纳泽还讨论了关于苏联在蒙古驻军、两国边 境地区驻军裁减、边界谈判等问题,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1989年2月2日,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对中国进行回访, 目的是为高级会晤做准备。我同他举行了两次会谈,重点仍然 是讨论柬埔寨问题。我接过苏方的建议,同意在已经达成的两 回与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 33
外交十记 次《共同记录》的基础上继续讨论,并就柬埔寨问题公开发表 一项声明,概述中苏在政治解决柬埔寨问题上的一致主张。这 个声明及举行高级会晤的时间将作为一揽子协议共同发表。 在双方商定戈尔巴乔夫访华日期后,苏方突然耍起了手腕, 出尔反尔,表示不愿意发表双方已经达成的协议,而只宣布戈 尔巴乔夫访华日期。2月3日,谢瓦尔德纳泽抵达上海。第二天, 小平同志将接见他。深夜,苏方态度变得强硬起来,不同意发 表关于柬埔寨问题的共同声明。 面对苏方的要挟,我们立即反击。4日清晨我们通知苏方, 鉴于双方分歧较大,同意暂不发表关于柬埔寨问题的共同声明, 但同时也先不公布双方商定的5月中旬举行高级会晤的日期。 在小平同志会见谢瓦尔德纳泽前,我向他汇报了苏方在柬 埔寨问题上立场后退的情况,并建议关于中苏高级会晤的日期 也暂不公布,由双方继续商谈。小平同志表示,“中苏高级会晤 的日期不能变,但是我今天不说访问日期,这由你们去谈”。 会见时,谢瓦尔德纳泽一上来就向小平同志表示,“戈尔巴 乔夫建议5月15日至18日访华,昨天我同钱其琛外长谈了这个 问题”。他的用意显然是先请小平同志确认高级会晤的日期,使 之成为既定事实,从而绕开柬埔寨问题,再压中方让步。 小平同志马上做出反应,说,“你们两位外长的谈话还未结 束,希望你们继续工作,日期由你们商定,我听你们指挥”。 接着,小平同志在谈话中再次强调了早日解决柬埔寨问题 的重要性。 34
外交十记 谢瓦尔德纳泽眼见自己的打算未能实现,只好表示柬埔寨 问题还是可以继续讨论。 4日中午,在返京的飞机上,两国副外长再次进行了商讨, 但仍相持不下。谢瓦尔德纳泽原定到达机场后立即转飞巴基斯 坦,但到达北京后,就直奔苏联使馆,离京的时间一推再推。我 采取在机场守侯的办法,坚持要求双方达成协议后同时发表共 同声明和戈尔巴乔夫访华日期。一直等到了天黑,谢瓦尔德纳 泽到了机场,我们在候机室里进行了最后一次会晤。我表示,你 的访问是成功的,双方的会谈,以及同中方领导人的会见,都 有成果,但说话做事不应出尔反尔,要知道,我们两国关系还 没正常化呢!发表共同声明,是苏方提出来的建议,我们同意 了,双方的工作小组也做了大量工作。出现目前这种情况,出 乎我们的意料。这件事本来是谢瓦尔德纳泽做了手脚,现在,他 见事情无法收拾,就赶紧做出埋怨罗高寿副外长不会办事的样 子,同时又向我诉苦,说苏方在涉及柬埔寨问题上确有难处,事 情复杂。见我不为所动,最后,他不得不同意留下两位司长,继 续同中方商谈,自己先乘飞机离去了。 次日,双方工作小组连夜工作,达成协议。2月6日,双方 同时发表了有关柬埔寨问题的声明和戈尔巴乔夫的访华日期。 那天正好是那年农历的正月初一。 五年后,我应邀到格鲁吉亚访问,在那里又见到了谢瓦尔 德纳泽。此时,他已是格鲁吉亚共和国的总统了。我受到了高 规格的礼遇,他亲自举行欢迎宴会,并到机场送行,比当年在 35
外交十记 莫斯科时热情多了。 高级会晤 1989年5月15日至18日,苏共中央总书记、苏联最高苏 维埃主席团主席戈尔巴乔夫如期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 40多年来,中苏两国关系,见证了几代人的努力,经受了 火与血的考验,充满了坎坷曲折和戏剧性的变化。我1954年第 一次到苏联时,还是一个26岁的青年,前后在苏联度过了近十 年的外交生涯;又作为特使,参加了长达七年、有着许多不眠 之夜的中苏政治磋商。今天,终于迎来了两国人民期待已久的 重要时刻一中苏高级会晤,心情不能不格外激动。 中苏领导人的会晤,是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对此次戈尔 巴乔夫来访的接待礼仪,小平同志要求在安排上讲究适度,见 面时“只握手,不拥抱”—这言简意赅的六个字,表达的不 仅仅是简单的礼仪问题,而是准确地概括了当时中苏关系的性 质,形象地勾勒出两国未来关系的定位。 至于双方会晤的主题,小平同志提出了思想深邃、语言明 晰的八个字:“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5月16日上午10时至12时30分,小平同志在人民大会堂 的东大厅同戈尔巴乔夫举行了历史性的会晤。记得那天小平同 志精神矍铄,情绪极好。他的记忆力惊人,谈话不用稿子,但 条理清晰,用语简洁准确。他先从两个方面回顾了历史:一是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