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一中2012级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考试 语文试题 第I卷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6分,每题2分) 孔子创立的儒学,虽然没有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也涉及到老庄“道法自然”的哲 理;但更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从汉唐两千余年以来, 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因此,有人说,孔子创立的儒学,可以称为是一种盛世 之学。儒学所涉的主要内容,简要而言就是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 隆礼″就是郑重地遵循礼法。礼教不是孔子的创造,是先民的文化积淀。最早形成于 文明社会敬天祭祀祖先中,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至东周舂秋末,社会动荡不安,出现“礼 崩乐坏”的社会无序状态,故孔子倡导“复礼 不知礼,无以立也”,“三十而立 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只有礼治,才能规范人与 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秩序。这充分说明礼制就是社会制度,而礼治则是解决社会矛盾的 根据与法则,可见孔子论礼与其政教是合一的,故又有礼教的说法。这种思想对规范汉唐以 来的社会形态、促进社会有序发展,曾产生过积极影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孔子认为仁的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具有本能的相 互扶持的意义。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形成,所以他说“仁者,爱人″。孟子提出“仁 政”的主张,从而说明孔孑的仁德,就是“大同社会”的理想信念,这成为自古以来人们追 求社会和谐的美好蓝图。 尚中道”的辨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中道思想是先哲遗留 的闪光思想。唐尧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兔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 到春秋时代,百家争鸣,集中于—个“治”字,老子倡“守中”,即以柔用中;韩非倡“法 治”,主张以强用中。孔子认为“中行”者最佳,其次是“狂者”、“狷者”。社会中之三 种人即左中右者,持中者为最佳。同时,孔子认为事物在发展中又有中庸、过、不及三种形 态,而中庸为最佳。而中道是和,和即事物矛盾之对立统一状态,他表示事物之质的规定性, 因此持中的要义,就是要执持事物之质,这也就是“和为贵”之义 总之,孔子一生做出总结占学、兴办私学和创立儒学三件伟业,他的隆礼、重仁和尚中 道的核心思想,均含有积极意义和现代价值,并为国内外有识之士瞩目。1988年一位诺贝 尔奖获得者曾说:“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 的智慧。”这种认识无疑是很有道理的。 1.下列对孔子儒学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在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继承也有否定, 忽视了“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 B.孔子在其儒学创立中创建了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深化完善了中国古代哲
天水一中 2012 级 2013-2014 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学段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一、(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6 分,每题 2 分) 孔子创立的儒学,虽然没有忽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也涉及到老庄“道法自然”的哲 理;但更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从汉唐两千余年以来, 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因此,有人说,孔子创立的儒学,可以称为是一种盛世 之学。儒学所涉的主要内容,简要而言就是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 “隆礼”就是郑重地遵循礼法。礼教不是孔子的创造,是先民的文化积淀。最早形成于 文明社会敬天祭祀祖先中,西周时周公制礼作乐,至东周春秋末,社会动荡不安,出现“礼 崩乐坏”的社会无序状态,故孔子倡导“复礼”。“不知礼,无以立也”,“三十而立”。 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只有礼治,才能规范人与 人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秩序。这充分说明礼制就是社会制度,而礼治则是解决社会矛盾的 根据与法则,可见孔子论礼与其政教是合一的,故又有礼教的说法。这种思想对规范汉唐以 来的社会形态、促进社会有序发展,曾产生过积极影响,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孔子认为仁的含义,就是人与人之间具有本能的相 互扶持的意义。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得以形成,所以他说“仁者,爱人”。孟子提出“仁 政”的主张,从而说明孔子的仁德,就是“大同社会”的理想信念,这成为自古以来人们追 求社会和谐的美好蓝图。 “尚中道”的辨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中道思想是先哲遗留 的闪光思想。唐尧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 到春秋时代,百家争鸣,集中于一个“治”字,老子倡“守中”,即以柔用中;韩非则倡“法 治”,主张以强用中。孔子认为“中行”者最佳,其次是“狂者”、“狷者”。社会中之三 种人即左中右者,持中者为最佳。同时,孔子认为事物在发展中又有中庸、过、不及三种形 态,而中庸为最佳。而中道是和,和即事物矛盾之对立统一状态,他表示事物之质的规定性, 因此持中的要义,就是要执持事物之质,这也就是“和为贵”之义。 总之,孔子一生做出总结古学、兴办私学和创立儒学三件伟业,他的隆礼、重仁和尚中 道的核心思想,均含有积极意义和现代价值,并为国内外有识之士瞩目。1988 年一位诺贝 尔奖获得者曾说:“人类如果想要在 21 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汲取中国孔子思想中 的智慧。”这种认识无疑是很有道理的。 1. 下列对孔子儒学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创立的儒学是在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有继承也有否定, 忽视了“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 B.孔子在其儒学创立中创建了隆礼、重仁和尚中道三项论题,深化完善了中国古代哲
学思想 C.孔子创立的儒学,自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因此 有人说儒学是一种盛世之学。 D.孔子创立的儒学,汲取了老庄等哲学思想的智慧,同时又更加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 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受到人们的尊崇。 2.下列对孔子儒学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所推崇的“礼教”是西周时周公所创造的,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 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不知礼,无以立也 B.“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所以孔子倡导“仁者,爱人”,他的“仁政”主 张,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 中道思想是先哲所遗留的。以后不同流派又不断充实和发展,孔子认为中道是和, 提出“和为贵”的思想 D.“尚中道”的辩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早在春秋时代 唐尧就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 3.下列对原文信息的提取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礼教体现了孔子论礼与其政教的合一。历史证明这是规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 系秩序的唯一保证。在汉唐以来的社会演变中始终起着积极作用 B.中道思想体现了古代先哲的思想智慧,孔子认为在社会“左中右”三种人中,“中 庸”之人为最佳,“过与不及”这两种人不能体现“和为贵”的哲学内涵 C.有人认为,人类如果想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向人们贯彻中国孔 子全部的哲学思想 D.孔子的儒学思想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与其他哲学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今天仍会有它可借鉴的现实价值 、(30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4—7题。(14分:4-6,每题2分;7题8分) 吴起传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 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昊起曰 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鲁君疑之,起杀妻 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 弃卫。”鲁君疑之,谢昊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日:“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日:“起贪而好 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卧不设席, 行不骑乘,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 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学思想。 C.孔子创立的儒学,自汉唐两千余年以来,凡是太平之世,都是儒学盛行之时。因此, 有人说儒学是一种盛世之学。 D.孔子创立的儒学,汲取了老庄等哲学思想的智慧,同时又更加注重现实与期待未来, 寻求人与人和人与社会的和谐之道,受到人们的尊崇。 2. 下列对孔子儒学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所推崇的“礼教”是西周时周公所创造的,孔子认为“知礼”是立足于社会的 根本,礼治是社会结构的保证,“不知礼,无以立也”。 B.“重仁”就是主张人应有仁的品格。所以孔子倡导“仁者,爱人”,他的“仁政”主 张,为我们构建了一幅“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 C.中道思想是先哲所遗留的。以后不同流派又不断充实和发展,孔子认为中道是和, 提出“和为贵”的思想。 D.“尚中道”的辩证思想,是孔子对自古以来“允执阙中”的发展。早在春秋时代, 唐尧就曾对舜说,若执中即信守中道,四海之内便会避免困穷,天禄便会长存的。 3. 下列对原文信息的提取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礼教体现了孔子论礼与其政教的合一。历史证明这是规范人与人和人与社会关 系秩序的唯一保证。在汉唐以来的社会演变中始终起着积极作用。 B.中道思想体现了古代先哲的思想智慧,孔子认为在社会“左中右”三种人中,“中 庸”之人为最佳,“过与不及”这两种人不能体现“和为贵”的哲学内涵。 C.有人认为,人类如果想要在 21 世纪继续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向人们贯彻中国孔 子全部的哲学思想。 D.孔子的儒学思想很好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与其他哲学有着很大的不同, 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今天仍会有它可借鉴的现实价值。 二、(30 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4—7 题。( 14 分:4—6,每题 2 分;7 题 8 分) 吴起传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 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恶吴起曰: “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鲁君疑之,起杀妻 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 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 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卧不设席, 行不骑乘,与士卒分劳苦。文侯以吴起善用兵。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 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
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田文既死,公 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因与武侯言日:“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 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吴起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土。 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 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昊起,并中悼王。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 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 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选自《史记·吴起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君疑之,谢吴起 谢:道歉 B.起事其子武侯 事:侍奉 C.公叔为相,尚魏公主 尚:臣娶君女 D、D.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捐:撤除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起“善用兵”和“刻暴少恩”的一组是( A.①以为将,击秦,拔五城②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B.①卧不设席,行不骑乘 ②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C.①将而攻齐,大破之 ②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D.①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②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进攻鲁国时,鲁国想用吴起做将军,又因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而猜疑他。 B.魏文侯听说吴起贤明,又很有军事才能,就重用吴起为将军,让他率军进攻秦国,夺取 了五座城池。 C.公叔做宰相时,忌妒吴起,就向魏武侯进谗言,吴起害怕获罪,就离开魏国,马上到楚 国去了。 D.吴起在楚国担任相职,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闲职,废除部分贵族爵位,触犯了王 室大臣的利益,终于在楚悼王死后招致杀身之祸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4分) (2)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4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8分,每题4分) 山房春事 岑参
起对曰:“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田文既死,公 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因与武侯言曰:“夫吴起贤人也。臣窃恐起之无留心也。试 延以公主,以此卜之。吴起辞魏武侯。武侯疑之而弗信也。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 要在强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 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 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 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选自《史记•吴起列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鲁君疑之,谢.吴起 谢:道歉 B.起事.其子武侯 事:侍奉 C.公叔为相,尚.魏公主 尚:臣娶君女 D、D.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捐:撤除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吴起“善用兵”和“刻暴少恩”的一组是( ) A. ①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②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B. ①卧不设席,行不骑乘 ②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C. ①将而攻齐,大破之 ②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 D. ①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 ②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进攻鲁国时,鲁国想用吴起做将军,又因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而猜疑他。 B.魏文侯听说吴起贤明,又很有军事才能,就重用吴起为将军,让他率军进攻秦国,夺取 了五座城池。 C.公叔做宰相时,忌妒吴起,就向魏武侯进谗言,吴起害怕获罪,就离开魏国,马上到楚 国去了。 D.吴起在楚国担任相职,申明法度,赏罚分明,裁减闲职,废除部分贵族爵位,触犯了王 室大臣的利益,终于在楚悼王死后招致杀身之祸。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⑴ 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4 分) ⑵ 试延以公主,以此卜之。(4 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 8—9 题。(8 分,每题 4 分) 山房春事 岑参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①梁园:园圃名,汉梁孝王建,为游赏与延宾之所。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 8.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9.说说这首诗在抒情方面的表达技巧。(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分,每空1分)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2)纵一苇之所如,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 (苏轼《赤壁赋》) (3)潦水尽而寒潭清, 访风景于崇阿:临弟子之 长洲, (王勃《滕王阁序》)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4题。(16分,每题4分) 流浪的河流 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 寂灭 8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流中呻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在一 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和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 有虹桥卧波,也无小舟自横,它那么安详,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 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个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 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鸳鸯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 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中撒下清凉的光辉. 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 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凉的沉默包容 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 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 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
梁园①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 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 [注]①梁园:园圃名,汉梁孝王建,为游赏与延宾之所。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以后。 8.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 分) 9.说说这首诗在抒情方面的表达技巧。(4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8 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8 分,每空 1 分) ⑴ ,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⑵ 纵一苇之 所如, 。浩浩 乎如冯虚 御风,而不 知其所 止; , 。 (苏轼《赤壁赋》) ⑶ 潦水尽而寒潭清, 。 ,访风景于崇阿;临弟子之 长洲, 。 (王勃《滕王阁序》) 三、(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1-14 题。(16 分,每题 4 分) 流浪的河流 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 寂灭。 8 年前,当我由蜀地入秦塞,落户古城流中[注]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在一 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做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和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 有虹桥卧波,也无小舟自横,它那么安详,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 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个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 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鸳鸯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 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中撒下清凉的光辉…… 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上扯出了淡淡的乡愁 ..............。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 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地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凉的沉默包容 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冷冰冰,所以叫做冷 水河:我也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是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 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
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 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 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 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样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 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 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 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泂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 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代 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 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 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 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只会澘藏在平凡旳身躯和褴褛 的衣衫里。 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 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 的心灵。 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注]流中:地名 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开篇描述河流和人类流浪的相似过程和不同归宿,蕴藉含蓄:接下来引申出流 浪的目的:最后指出人类只有彻底摆脱物欲,才能最终走出流浪的误区 B.本文把空间上的流浪行为,提升到心理上的流浪层面,由对水的自由奔流的咏叹, 引申出人生的意义,进一步升华了题旨,使全文富有思辨色彩。 C.本文第三段描写冷水河,运用了排比、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冷水河细、 清、静、荒凉的特征,为后文作者探寻河流的归宿并引出对流浪的感悟作铺垫。 D.本文将抒情、议论寓于叙述、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情理相通,既富有形象的生动 性又富有说理的深刻性,是一篇类似于《荷塘月色》的抒情散文。 结尾句中“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是指“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 的河流”和“流动的水”,因为正是这些“河流”和“水”,才使“我”感悟到生命在于运动
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这一结论却让我感到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 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 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事实上,水才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段,就像人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 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样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 的生命运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 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 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 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存在了! 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是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 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河流启动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形式而非实质 ...............................,他们便只能无 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 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可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 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的精神内力,内心的虚 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 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 的衣衫里。 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 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 的心灵。 那里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 [注]流中:地名 1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A.本文开篇描述河流和人类流浪的相似过程和不同归宿,蕴藉含蓄;接下来引申出流 浪的目的;最后指出人类只有彻底摆脱物欲,才能最终走出流浪的误区。 B.本文把空间上的流浪行为,提升到心理上的流浪层面,由对水的自由奔流的咏叹, 引申出人生的意义,进一步升华了题旨,使全文富有思辨色彩。 C.本文第三段描写冷水河,运用了排比、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了冷水河细、 清、静、荒凉的特征,为后文作者探寻河流的归宿并引出对流浪的感悟作铺垫。 D.本文将抒情、议论寓于叙述、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情理相通,既富有形象的生动 性又富有说理的深刻性,是一篇类似于《荷塘月色》的抒情散文。 E.结尾句中“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是指“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 的河流”和“流动的水”,因为正是这些“河流”和“水”,才使“我”感悟到生命在于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