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2020届高三9月综合测试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篇文章的优劣,取决于能否映射现实、有无社会观照。倘若文风浮夸自大,标 题一惊一乍,事实似是而非,这不仅唐突了读者,也丧失了传播价值,污染了舆 论生态。 最近在网上,“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之类的文章,总能 赚取不少莫名点击。然而,纵观这些所谓“爆款”文章,其实却了无新意,一味 夸大,文风堪忧。比如,有的任意拔高、以偏概全,髙喊《在这些领域,中国创 下多个“世界第一”!无人表示不服》;有的自我安慰、贻人口实,鼓吹《别怕, 我国科技实力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有的内容一厢情愿、断章取义,将国外 的只言片语,放大成“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中心位置…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经 济体”等声音 这些“雄文”的共性,一无事实骨架,二无内容血肉,三无思想含量,徒有浮躁 外壳,经不起一点风吹日晒。要知道,文章不会因为浮夸而增色,国家也不会因 为自大而变强。挑动极端情绪、肆意传播偏见,容易造成公众走进夜郎自大 吹自擂的狂妄误区,导致社会陷入信息碎片化、思维程序化的认知闭环 新闻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最好的编辑一定是个营销专家”。而某些媒体,其浮 夸自大的文风,无异于“吸睛涨粉”的气球,一触即破。这类文章的始作俑者, 把标题当作一枚带着诱饵的鱼钩,诸如“全球首款”“世界第一”的标题党,给 标题大加“刺激”的猛料,以博人眼球,吊人胃口。然而,新闻不是爽文。如果 只讲营销不讲营养,只要眼球不讲责任,即使一时流量爆棚,也是在误导大众 有网友感慨,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新闻越来越多,离真相却越来越远。的确,浮 夸自大的文风套路,看似抄了“10万+”的近路,实则误入新闻生产的歧路。据 统计,去年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数超过300万,各类机构对内容创业者的投资金额 超过50亿元,可谓既有前途,又有“钱途”。然而,面对如此大好的形势,自 媒体要想创作自如,就更需恪守自律。倘若毫无底线蹭热点,肆无忌惮造噱头, 结果只能是漫出道德水位,偏离法治轨道,消解媒体公信力。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人疑惑,是文章不会写了吗?并不是。还记得,南海仲 裁闹剧群情激愤,“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新闻作品却产生共鸣。针锋相对却有 礼有节,气贯长虹而又言之有物,这样的文风文气,怎能不引发舆论场同声同气? 全媒体时代,真实客观理性的新闻准绳没有变,新鲜有趣优质的价值取向没有变, 平实求实务实的文风导向也没有变。只有创作者自律自觉,将文风与世风勾连, 给流量和情绪松绑,方能写出真正从容自信的作品 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 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 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新闻讲事实,讲真相,讲正道,来不得 半点虚假和浮夸,那些热衷于耍噱头、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路数可以休矣。 石羚在《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中写道:曾经,读者反感“裹脚布”式的八 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 的热衷故弄玄虚,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种种不良 文风,需要引起警惕。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 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
甘肃 2020 届高三 9 月综合测试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一篇文章的优劣,取决于能否映射现实、有无社会观照。倘若文风浮夸自大,标 题一惊一乍,事实似是而非,这不仅唐突了读者,也丧失了传播价值,污染了舆 论生态。 最近在网上,“美国害怕了”“日本吓傻了”“欧洲后悔了”之类的文章,总能 赚取不少莫名点击。然而,纵观这些所谓“爆款”文章,其实却了无新意,一味 夸大,文风堪忧。比如,有的任意拔高、以偏概全,高喊《在这些领域,中国创 下多个“世界第一”!无人表示不服》;有的自我安慰、贻人口实,鼓吹《别怕, 我国科技实力超越美国,居世界第一》;有的内容一厢情愿、断章取义,将国外 的只言片语,放大成“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占据中心位置…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经 济体”等声音。 这些“雄文”的共性,一无事实骨架,二无内容血肉,三无思想含量,徒有浮躁 外壳,经不起一点风吹日晒。要知道,文章不会因为浮夸而增色,国家也不会因 为自大而变强。挑动极端情绪、肆意传播偏见,容易造成公众走进夜郎自大、自 吹自擂的狂妄误区,导致社会陷入信息碎片化、思维程序化的认知闭环。 新闻学有一种观点认为,“最好的编辑一定是个营销专家”。而某些媒体,其浮 夸自大的文风,无异于“吸睛涨粉”的气球,一触即破。这类文章的始作俑者, 把标题当作一枚带着诱饵的鱼钩,诸如“全球首款”“世界第一”的标题党,给 标题大加“刺激”的猛料,以博人眼球,吊人胃口。然而,新闻不是爽文。如果 只讲营销不讲营养,只要眼球不讲责任,即使一时流量爆棚,也是在误导大众。 有网友感慨,进入了自媒体时代,新闻越来越多,离真相却越来越远。的确,浮 夸自大的文风套路,看似抄了“10 万+”的近路,实则误入新闻生产的歧路。据 统计,去年新媒体运营行业人数超过 300 万,各类机构对内容创业者的投资金额 超过 50 亿元,可谓既有前途,又有“钱途”。然而,面对如此大好的形势,自 媒体要想创作自如,就更需恪守自律。倘若毫无底线蹭热点,肆无忌惮造噱头, 结果只能是漫出道德水位,偏离法治轨道,消解媒体公信力。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人疑惑,是文章不会写了吗?并不是。还记得,南海仲 裁闹剧群情激愤,“中国一点都不能少”的新闻作品却产生共鸣。针锋相对却有 礼有节,气贯长虹而又言之有物,这样的文风文气,怎能不引发舆论场同声同气? 全媒体时代,真实客观理性的新闻准绳没有变,新鲜有趣优质的价值取向没有变, 平实求实务实的文风导向也没有变。只有创作者自律自觉,将文风与世风勾连, 给流量和情绪松绑,方能写出真正从容自信的作品。 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 道德的“风向标”,不好的舆论可以成为民众的“迷魂汤”、社会的“分离器”、 杀人的“软刀子”、动乱的“催化剂”。新闻讲事实,讲真相,讲正道,来不得 半点虚假和浮夸,那些热衷于耍噱头、故弄玄虚、哗众取宠的路数可以休矣。 石羚在《表达当守正,修辞立其诚》中写道:曾经,读者反感“裹脚布”式的八 股文章和“板着脸说话”的态度。现在,一些网络媒体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有 的热衷故弄玄虚,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沉迷卖萌八卦,失于轻佻……种种不良 文风,需要引起警惕。归根结底,“修辞立其诚”,内容真实、情感真切、态度 真诚,才是不可移易的竞争力
(节选自林峰《文章不会写了吗?》,有删改) 1.下列对“文风”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浮夸自大的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大多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一味夸大事实。 B.浮夸之作无事实、无内容、无思想,外强中干,极少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C.浮夸作品多哗众取宠以博人眼球,其作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罔顾社会责任 D.文风好的文章从容自信,追求言之有物,而不讲求营销,不追求“吸睛”。 2.下列对文中所举例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以“爆款”文章的标题为例,指出文风不良的文章存在“一味夸大”的 弊端,树立了批判的靶子 B.本文以加“刺激”猛料来“吸睛涨粉”的“标题党”为例,批评文风浮夸的 作者重利轻责,误导大众 C.作者举新媒体运营的数据,意在证明自媒体创作虽有“前途”和“钱途” 但若浮夸会步入新闻生产的歧途。 D.本文以新闻作品“中国一点都不能少”引发社会共鸣为例,说明言之有物、 言而有文的文章方可行而致远。 3.下列语句的内涵与文章中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B.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 C.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D.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2018年的武大樱花季除了传统的樱花看点之外,就要数武汉大学在校园管理上 的优化了。除了保持“实名限额、免费预约、双重核验”等基本政策外,还特别 引入了人脸识别闸机,预约而来的游客需要“刷脸”才能进入校区 从2015年到2017年,人脸识别技术经历了从快速落地到多领域应用的井喷式发 展。如今,坐车可以刷脸、支付可以刷脸、自动取款也能刷脸、甚至连公厕取纸 都能够刷脸……没有一点点防备,“刷脸”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 金融、交通、教育、安防、社保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什么人脸识别能够独 得市场认可,落地与应用都如此迅速呢? 首先,相比于指纹识别必须要采集指纹信息,人脸识别具有非强制性。它不需要 被测者主动提供任何信息,只要你露出你的脸,它就能在不经意间对你完成识别。 因此,人脸识别在便利性和隐蔽性方面更具优势。其次,因为人脸识别是利用可 见光获取人脸图像信息,无需接触设备,因此不用担心病毒的接触性传染,在安 全性和卫生方面更有保障。最后,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进行多 个人脸的分拣、判断及识别,并发性特点让其在识别速度和范围上具有明显优势。 (中国智能制造网) 材料 上周公布了 i PhoneX应用脸部识别功能,就在几天前,杭州一肯德基餐厅宣布可 以刷脸支付了;农业银行总行下发通知,要求全国推广人脸识别系统;旅游业界 很多领域已经开始试水应用刷脸技术 刷脸”应用呈爆发式增长。但不少人
(节选自林峰《文章不会写了吗?》,有删改) 1.下列对“文风”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浮夸自大的文章,从标题到内容大多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一味夸大事实。 B.浮夸之作无事实、无内容、无思想,外强中干,极少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 C.浮夸作品多哗众取宠以博人眼球,其作者受到利益的驱使而罔顾社会责任。 D.文风好的文章从容自信,追求言之有物,而不讲求营销,不追求“吸睛”。 2.下列对文中所举例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者以“爆款”文章的标题为例,指出文风不良的文章存在“一味夸大”的 弊端,树立了批判的靶子。 B.本文以加“刺激”猛料来“吸睛涨粉”的“标题党”为例,批评文风浮夸的 作者重利轻责,误导大众。 C.作者举新媒体运营的数据,意在证明自媒体创作虽有“前途”和“钱途”, 但若浮夸会步入新闻生产的歧途。 D.本文以新闻作品“中国一点都不能少”引发社会共鸣为例,说明言之有物、 言而有文的文章方可行而致远。 3.下列语句的内涵与文章中作者所论述的主要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3 分) ( ) A.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B.改章难于造篇,易字艰于代句。 C.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 D.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2018 年的武大樱花季除了传统的樱花看点之外,就要数武汉大学在校园管理上 的优化了。除了保持“实名限额、免费预约、双重核验”等基本政策外,还特别 引入了人脸识别闸机,预约而来的游客需要“刷脸”才能进入校区。 从 2015 年到 2017 年,人脸识别技术经历了从快速落地到多领域应用的井喷式发 展。如今,坐车可以刷脸、支付可以刷脸、自动取款也能刷脸、甚至连公厕取纸 都能够刷脸……没有一点点防备,“刷脸”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 金融、交通、教育、安防、社保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什么人脸识别能够独 得市场认可,落地与应用都如此迅速呢? 首先,相比于指纹识别必须要采集指纹信息,人脸识别具有非强制性。它不需要 被测者主动提供任何信息,只要你露出你的脸,它就能在不经意间对你完成识别。 因此,人脸识别在便利性和隐蔽性方面更具优势。其次,因为人脸识别是利用可 见光获取人脸图像信息,无需接触设备,因此不用担心病毒的接触性传染,在安 全性和卫生方面更有保障。最后,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进行多 个人脸的分拣、判断及识别,并发性特点让其在识别速度和范围上具有明显优势。 (中国智能制造网) 材料二: 上周公布了 iPhoneX 应用脸部识别功能,就在几天前,杭州一肯德基餐厅宣布可 以刷脸支付了;农业银行总行下发通知,要求全国推广人脸识别系统;旅游业界 很多领域已经开始试水应用刷脸技术——“刷脸”应用呈爆发式增长。但不少人
也对该技术的安全性提出质疑。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对此做专题报告,对齐 爱民教授进行专访 记者:指纹、虹膜、面容甚至基因等个人生物信息被大量搜集存储,目前这些已 经被采集的生物信息,其利用和保护现状如何?我们该用怎样的眼光看待这些问 题? 齐教授:指纹、虹膜、面容等生物信息毫无疑问是个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 不同于地址、电话号码等由社会生活经验等而形成的其他社会性抽象符号,这些 生物信息直接采集于人体,体现个人的生理特性且与唯一对应。通常正是由于此 唯一对应性降低了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忧。但在特殊情形下,指纹、 虹膜、面容等此类唯一识别生物信息的收集,将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推入更大的不 确定风险中,一旦为他人非法使用,造成的个人信息侵权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 题、个人生活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都将远远大于其他社会类个人信息的非法收 集、处理和利用 鉴于此类个人生物信息可直接且唯一识别到个人,从个人信息理论分类角度,其 敏感程度远髙于一般信息,甚至可称之为“敏感信息”中的“敏感信息”。鉴于 其存在特殊风险,因此在保护层级上要高于“一般信息”,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 保护,但是以上讨论还仅限于学术领域,未列入立法实践的议程。 记者:技术革新改变了人们的习惯,包括生物信息、健康数据、生活习惯等在内 的个人信息被国外厂商大量搜集利用,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 齐教授:由于全球化和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个人信息早就突破了地域的局限,成 为各国竞争和关注的焦点。在当今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个人信息跨国传输问题早就超越个人信息保护的层面,上升到社会安全和国家安 全领域。在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为他国厂商广泛收集的情况下,其除了可以通过大 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等透视我国公民的消费习惯和购买倾向外,同样可以了解我 国整体社会发展状况及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我国国家安全面临极大的安全 隐患。2013年出现的斯诺登事件就是一个例证,但这只是被揭露出的冰山一角 事件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上述安全威胁却并未停止。在生物识别信息相 关法律保护体系还未成熟之前贸然授予个人权限存在风险,尤其是在支付领域, 因此较为稳妥的做法是保留个人权限或者为其设定上限,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 (《数据人》第732期) 材料三 用户上网产生的位置信息、购物历史、网页浏览痕迹等数据归谁所有?企业利用 人工智能大规模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是否合法?日前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人 工智能与未来法治”论坛上,与会者就人工智能背景下数据财产保护等问题进行 了探讨 “现行《物权法》把物权分为动产和不动产,而数据作为一种新型财产,难以按 照此种分类方法进行归类。”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会长 王利明提到,有观点认为,数据财产权的基本原则是谁的数据归谁所有,没有任 何主体指向的数据是公共资源,但人工智能收集、储存、加工信息的过程中,数 据的占有和转移是无形的,也没有有效的权属证明。如何对数据进行确权并且建 构起权利内容和权利转移制度,这些问题尚未解决,需要立法予以回应。 (财新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也对该技术的安全性提出质疑。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对此做专题报告,对齐 爱民教授进行专访。 记者:指纹、虹膜、面容甚至基因等个人生物信息被大量搜集存储,目前这些已 经被采集的生物信息,其利用和保护现状如何?我们该用怎样的眼光看待这些问 题? 齐教授:指纹、虹膜、面容等生物信息毫无疑问是个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 不同于地址、电话号码等由社会生活经验等而形成的其他社会性抽象符号,这些 生物信息直接采集于人体,体现个人的生理特性且与唯一对应。通常正是由于此 唯一对应性降低了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忧。但在特殊情形下,指纹、 虹膜、面容等此类唯一识别生物信息的收集,将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推入更大的不 确定风险中,一旦为他人非法使用,造成的个人信息侵权问题、个人信息安全问 题、个人生活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都将远远大于其他社会类个人信息的非法收 集、处理和利用。 鉴于此类个人生物信息可直接且唯一识别到个人,从个人信息理论分类角度,其 敏感程度远高于一般信息,甚至可称之为“敏感信息”中的“敏感信息”。鉴于 其存在特殊风险,因此在保护层级上要高于“一般信息”,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 保护,但是以上讨论还仅限于学术领域,未列入立法实践的议程。 记者:技术革新改变了人们的习惯,包括生物信息、健康数据、生活习惯等在内 的个人信息被国外厂商大量搜集利用,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 齐教授:由于全球化和国际化趋势的加强,个人信息早就突破了地域的局限,成 为各国竞争和关注的焦点。在当今信息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主动权。 个人信息跨国传输问题早就超越个人信息保护的层面,上升到社会安全和国家安 全领域。在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为他国厂商广泛收集的情况下,其除了可以通过大 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等透视我国公民的消费习惯和购买倾向外,同样可以了解我 国整体社会发展状况及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事件,我国国家安全面临极大的安全 隐患。2013 年出现的斯诺登事件就是一个例证,但这只是被揭露出的冰山一角, 事件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上述安全威胁却并未停止。在生物识别信息相 关法律保护体系还未成熟之前贸然授予个人权限存在风险,尤其是在支付领域, 因此较为稳妥的做法是保留个人权限或者为其设定上限,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 失。 (《数据人》第 732 期) 材料三: 用户上网产生的位置信息、购物历史、网页浏览痕迹等数据归谁所有?企业利用 人工智能大规模收集和分析这些数据,是否合法?日前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人 工智能与未来法治”论坛上,与会者就人工智能背景下数据财产保护等问题进行 了探讨。 “现行《物权法》把物权分为动产和不动产,而数据作为一种新型财产,难以按 照此种分类方法进行归类。”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会长 王利明提到,有观点认为,数据财产权的基本原则是谁的数据归谁所有,没有任 何主体指向的数据是公共资源,但人工智能收集、储存、加工信息的过程中,数 据的占有和转移是无形的,也没有有效的权属证明。如何对数据进行确权并且建 构起权利内容和权利转移制度,这些问题尚未解决,需要立法予以回应。 (财新网)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人脸识别技术经历了从快速落地到多领域应用的井喷式发展,说明“刷脸”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B.由于在便利性和隐蔽性、安全性和卫生方面以及识别速度和范围上具有明显 优势,因此人脸识别能够独得市场认可。 C.指纹、虹膜、面容等生物信息不同于其他社会性抽象符号,它体现个人的生 理特性且与唯一对应 D.个人信息的“唯一对应性”虽然可以避免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 忧,但在特殊情况下会将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推入更大的不确定风险中。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鉴于个人生物信息存在特殊风险,因此在保护层级上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保 护,但此讨论还未列人立法实践的议程。 B.唯一识别生物信息一旦为他人非法使用,带来的损失和危害都将远远大于其 他社会类个人信息的非法收集、处理和利用。 C.个人信息被国外厂商大量搜集,对方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等透视 我国公民的消费习惯和购买倾向,还可能会给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安全带来隐患。 D.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认为数据财产权的 基本原则是谁的数据归谁所有 6.请结合材料概括利用个人生物信息的利弊,并就个人生物信息在未来能更好 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给出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人兽不分,忙之罪也? 老舍 近来忙得出奇。恍忽之间,仿佛看见一狗,一马,或一驴,其身段神情颇似我自 己;人兽不分,忙之罪也! 每想随遇而安,贫而无谄,忙而不怨。无谄已经做到;无论如何不能欢迎忙。 这并非想偷懒。真理是这样:凡真正工作,虽流汗如浆,亦不觉苦。反之,凡自 己不喜作,而不能不做,做了又没什么好处者,都使人觉得忙,且忙得头疼。想 当初,苏格拉底终日奔忙,而忙得从容,结果成了圣人;圣人为真理而忙,故不 手慌脚乱。即以我自己说,前年写《离婚》的时候,本想由六月初动笔,八月十 五交卷。及至拿起笔来,天气热得老在九十度(注:约等于32)以上,心中暗 说不好。可是写成两段以后,虽腕下垫吃墨纸以吸汗珠,已不觉得怎样难受了。 “七”月十五日居然把十二万字写完!因为我爱这种工作哟!我非圣人,也知道 真忙与瞎忙之别矣。 所谓真忙,如写情书,如种自己的地,如发现九尾彗星,如在灵感下写诗作画, 虽废寝忘食,亦无所苦。这是真正的工作,只有这种工作才能产生伟大的东西与 文化。人在这样忙的时候,把自己已忘掉,眼看的是工作,心想的是工作,做梦 梦的是工作,便无暇计及利害金钱等等了;心被工作充满,同时也被工作洗净 于是手脚越忙,心中越安怡,不久即成圣人矣。情书往往成为真正的文学,正在 情理之中。 所谓瞎忙,表面上看来是热闹非常,其实呢,它使人麻木,使文化退落,因为忙 得没意义,大家并不愿做那些事,而不敢不做;不做就没饭吃。在这种忙乱情形 中,人们像机器般的工作,忙完了一饱一睡,或且未必一饱一睡,而半饱半睡。 这里,只有奴隶,没有自由人;奴隶不会产生好的文化。这种忙乱把人的心杀死
A.人脸识别技术经历了从快速落地到多领域应用的井喷式发展,说明“刷脸”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B.由于在便利性和隐蔽性、安全性和卫生方面以及识别速度和范围上具有明显 优势,因此人脸识别能够独得市场认可。 C.指纹、虹膜、面容等生物信息不同于其他社会性抽象符号,它体现个人的生 理特性且与唯一对应。 D.个人信息的“唯一对应性”虽然可以避免用户的被“复制”和“替代”的担 忧,但在特殊情况下会将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推入更大的不确定风险中。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鉴于个人生物信息存在特殊风险,因此在保护层级上需要受到特殊关注和保 护,但此讨论还未列人立法实践的议程。 B.唯一识别生物信息一旦为他人非法使用,带来的损失和危害都将远远大于其 他社会类个人信息的非法收集、处理和利用。 C.个人信息被国外厂商大量搜集,对方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等透视 我国公民的消费习惯和购买倾向,还可能会给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安全带来隐患。 D.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民法学研究会会长王利明认为数据财产权的 基本原则是谁的数据归谁所有。 6.请结合材料概括利用个人生物信息的利弊,并就个人生物信息在未来能更好 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给出建议。(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人兽不分,忙之罪也? 老舍 近来忙得出奇。恍忽之间,仿佛看见一狗,一马,或一驴,其身段神情颇似我自 己;人兽不分,忙之罪也! 每想随遇而安,贫而无谄,忙而不怨。无谄已经做到;无论如何不能欢迎忙。 这并非想偷懒。真理是这样:凡真正工作,虽流汗如浆,亦不觉苦。反之,凡自 己不喜作,而不能不做,做了又没什么好处者,都使人觉得忙,且忙得头疼。想 当初,苏格拉底终日奔忙,而忙得从容,结果成了圣人;圣人为真理而忙,故不 手慌脚乱。即以我自己说,前年写《离婚》的时候,本想由六月初动笔,八月十 五交卷。及至拿起笔来,天气热得老在九十度(注:约等于 32)以上,心中暗 说不好。可是写成两段以后,虽腕下垫吃墨纸以吸汗珠,已不觉得怎样难受了。 “七”月十五日居然把十二万字写完!因为我爱这种工作哟!我非圣人,也知道 真忙与瞎忙之别矣。 所谓真忙,如写情书,如种自己的地,如发现九尾彗星,如在灵感下写诗作画, 虽废寝忘食,亦无所苦。这是真正的工作,只有这种工作才能产生伟大的东西与 文化。人在这样忙的时候,把自己已忘掉,眼看的是工作,心想的是工作,做梦 梦的是工作,便无暇计及利害金钱等等了;心被工作充满,同时也被工作洗净, 于是手脚越忙,心中越安怡,不久即成圣人矣。情书往往成为真正的文学,正在 情理之中。 所谓瞎忙,表面上看来是热闹非常,其实呢,它使人麻木,使文化退落,因为忙 得没意义,大家并不愿做那些事,而不敢不做;不做就没饭吃。在这种忙乱情形 中,人们像机器般的工作,忙完了一饱一睡,或且未必一饱一睡,而半饱半睡。 这里,只有奴隶,没有自由人;奴隶不会产生好的文化。这种忙乱把人的心杀死
而身体也不见得能健美。它使人恨工作,使人设尽方法去偷油儿。我现在就是这 样,一天到晚在那儿作事,全是我不爱作的。我不能不去作,因为眼前有个饭碗 多咱我手脚不动,那个饭碗便拍的一声碎在地上!我得努力呀,原来是为那个饭 碗的完整,多么高伟的目标呀!试观今日之世界,还不是个饭碗文明! 因此,我羡慕苏格拉底,而恨他的时代。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忙成个圣人,正因为 他的社会里有许多奴隶。奴隶们为苏格拉底做工,而苏格拉底们乃得忙其所乐意 忙者。这不公道!在一个理想的文化中,必能人人工作,而且乐意工作,即便不 能完全自由,至少他也不完全被责任压得翻不过身来,他能把眼睛从饭碗移开 会儿,而不至立刻拍的一声打个粉碎。在这样的社会里,大家才会真忙,而忙得 有趣,有成绩。在这里,懒是一种惩罚;三天不做事会叫人疯了;想想看,灵感 来了,诗已在肚中翻滚,而三天不准他写出来,或连哼哼都不许!懒,在现在的 社会里,是必然的结果,而且不比忙坏;忙出来的是什么?那么,懒又有什么不 可以呢? 世界上必有那么一天,人类把瞎忙从工作中赶出去,人人都晓得,都觉得,工作 的快乐,而越忙越高兴;懒还不仅是一种羞耻,而是根本就受不了的。自然,我 是看不到那样的社会了;我只能在忙得一一瞎忙一一要哭的时候这么希望一下 吧 (载一九三五年六月三十日《益世报》“益世小品”第十五期)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点题,借助幽默的语言,既凸显了作者的忙碌,又可以引起读者的 阅读兴趣,无形中也流露出作者对瞎忙的厌恶之情 B.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在形象的叙述中让读者明白了“瞎忙”与“真忙”之 别,暗示了作者渴望过越忙越幸福的生活。 C.“饭碗文明”时代,为了生存,人们只好强迫自己做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其忙碌大多就成了“瞎忙” D.文章似乎是即兴命篇,随意写成,但别有风味,其语言明白如话、清新质朴 典雅精致,确实是大家手笔,平而不凡 8.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人兽不分,忙之罪也?”的作用。(6分) 9.读了这篇文章,你对“忙”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简 要阐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徐渭,字文长,越中山阴人。十余岁仿扬雄《解嘲》作《释毁》,长师同里季本 为诸生,有盛名。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宗宪公知之, 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 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 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 之,信心而行,了无忌惮。 会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属文长代作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学士以渭 表进,世宗大悦,益宠异宗宪,宗宪以是益重渭。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知兵,好奇计,谈兵多中,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 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
而身体也不见得能健美。它使人恨工作,使人设尽方法去偷油儿。我现在就是这 样,一天到晚在那儿作事,全是我不爱作的。我不能不去作,因为眼前有个饭碗; 多咱我手脚不动,那个饭碗便拍的一声碎在地上!我得努力呀,原来是为那个饭 碗的完整,多么高伟的目标呀!试观今日之世界,还不是个饭碗文明! 因此,我羡慕苏格拉底,而恨他的时代。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忙成个圣人,正因为 他的社会里有许多奴隶。奴隶们为苏格拉底做工,而苏格拉底们乃得忙其所乐意 忙者。这不公道!在一个理想的文化中,必能人人工作,而且乐意工作,即便不 能完全自由,至少他也不完全被责任压得翻不过身来,他能把眼睛从饭碗移开一 会儿,而不至立刻拍的一声打个粉碎。在这样的社会里,大家才会真忙,而忙得 有趣,有成绩。在这里,懒是一种惩罚;三天不做事会叫人疯了;想想看,灵感 来了,诗已在肚中翻滚,而三天不准他写出来,或连哼哼都不许!懒,在现在的 社会里,是必然的结果,而且不比忙坏;忙出来的是什么?那么,懒又有什么不 可以呢? 世界上必有那么一天,人类把瞎忙从工作中赶出去,人人都晓得,都觉得,工作 的快乐,而越忙越高兴;懒还不仅是一种羞耻,而是根本就受不了的。自然,我 是看不到那样的社会了;我只能在忙得——瞎忙——要哭的时候这么希望一下 吧。 (载一九三五年六月三十日《益世报》“益世小品”第十五期)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篇点题,借助幽默的语言,既凸显了作者的忙碌,又可以引起读者的 阅读兴趣,无形中也流露出作者对瞎忙的厌恶之情。 B.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在形象的叙述中让读者明白了“瞎忙”与“真忙”之 别,暗示了作者渴望过越忙越幸福的生活。 C.“饭碗文明”时代,为了生存,人们只好强迫自己做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其忙碌大多就成了“瞎忙”。 D.文章似乎是即兴命篇,随意写成,但别有风味,其语言明白如话、清新质朴、 典雅精致,确实是大家手笔,平而不凡。 8.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人兽不分,忙之罪也?”的作用。(6 分) 9.读了这篇文章,你对“忙”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简 要阐述。(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徐渭,字文长,越中山阴人。十余岁仿扬雄《解嘲》作《释毁》,长师同里季本。 为诸生,有盛名。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羁。总督胡宗宪公知之, 聘为幕客。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胡公皆 许之。文长乃葛衣乌巾,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喜。是时公 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 之,信心而行,了无忌惮。 会宗宪得白鹿将献诸朝属文长代作表并他客草寄所善学士择其尤上之。学士以渭 表进,世宗大悦,益宠异宗宪,宗宪以是益重渭。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知兵,好奇计,谈兵多中,宗宪擒徐海,诱王直,皆密相议然后行。尝饮一 酒楼,有数健儿亦饮其下,不肯留钱。文长密以数字驰公,公立命缚健儿至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