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终考试 第I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相较于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诗意色彩,灰色鲜有被提及,歌德在著作《色彩论》中 描述:“在尊贵的灰色面前,我们会体验到一种提升感;在平凡的灰色面前,我 们会体验到谦卑 作为彩色系里的调和色,灰色一直是隐性的身份,自古被烙上阶级属性与情感特 征,其所指有宗教与文化、艺术与哲学不同层面的解读。灰色“集彩性”的低纯 度功能不言而喻,是集中多种彩色后的简单而丰富,既影射着自然地理的客观地 貌,作为表现形式与手段,也丰富着人文艺术领域的深度思考,其优质的视觉协 调性促使灰色成为绘画与设计、艺术与商业领域的表现媒介 灰色广义上的模糊既指所有事件的不明朗、非良性的状态,同时也包含人生与艺 术某阶段的方向迷失,后者如毕加索的灰色时期的绘画,这个时期,毕加索的生 活条件很差,作品弥漫着一片阴沉的忧郁。灰色的象征性有着显性的贬义和隐形 的文化内涵。“灰色”广义上的哲思显然适用于文学艺术等社会学门类,如文学 诗词的灰色意境则是:幽、寒、雨、暮、荒、苍、雪、愁、恨等如泣如诉的古典 诗意色彩。《道德经》的无为哲学以空灵淡泊的精神本质契合了黑白水墨画的灰 色美学,以墨色胜于五彩、五色、五音的视觉语汇成为灰色最早的美学代言,在 此,大美、大音及大象在洗尽铅华后定格为无言、稀声、无形的精神追求,灰色 的墨韵在唐代传统书画中以“枯湿浓淡”“运墨而五色具”的气韵概括了世界 万象的空灵与洒脱,至宋代则在“逸、神、妙、能”中开拓了意态的文人挥毫, 及至元代“作画贵有古意”的“逸笔草草”,灰色的笔墨气韵形成一种沉寂、肃 然,进而产生了一种温雅淡泊的审美意味,流动着静、虚、恬、淡的古意。灰色 的墨韵循环流动在阴阳五行的虚实水墨中。 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热衷于表现舞女的动态“印象”,灰色的介质与朦胧图底的 关系有利于表现书法线条般的人体曲线美。与德加温润的灰色相比,热衷于以灰 色、紫罗兰、绿色等打底画纸作画的古典主义大师丢勒的细密画则注重严谨的逻 辑,《祈祷的手》、《横躺的阿格妮丝》等结实的典型性造型在灰色背景中体现 了画家精于概括、重于塑造的无限洞察力。如果说德加的色粉笔游走在快乐的舞 台范围里,那科勒惠支的素描则借助黑白灰表现生与死的精神呼啸,《哀悼》、 《抱婴儿的母亲》及《离别》等无不寄托着画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其实,灰色不 过是艺术媒介里的表象,艺术的本质一如罗丹所说:“最纯粹的杰作是这样的: 不表现什么形式,线条和颜色再也找不到,一切融化为思想和灵魂 (摘编自韩天腾《灰色在艺术与设计中的灰线性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灰色作为彩色系里的调和色,自古被烙上阶级属性与情感特征,其含意可以 从宗教与文化、艺术与哲学不同层面进行解读。 B.毕加索的灰色时期的绘画表现了灰色广义上的模糊性,包含人生与艺术某些 阶段的方向迷失,也指所有事件的不明朗、非良性的状态。 C.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者引用罗丹的话,揭示出艺术的本质:不表现什 么形式,也找不到线条和颜色,一切融化为思想和灵魂
甘肃省 2019 届高三上学期期终考试 第 I 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相较于赤橙黄绿青蓝紫等诗意色彩,灰色鲜有被提及,歌德在著作《色彩论》中 描述:“在尊贵的灰色面前,我们会体验到一种提升感;在平凡的灰色面前,我 们会体验到谦卑。” 作为彩色系里的调和色,灰色一直是隐性的身份,自古被烙上阶级属性与情感特 征,其所指有宗教与文化、艺术与哲学不同层面的解读。灰色“集彩性”的低纯 度功能不言而喻,是集中多种彩色后的简单而丰富,既影射着自然地理的客观地 貌,作为表现形式与手段,也丰富着人文艺术领域的深度思考,其优质的视觉协 调性促使灰色成为绘画与设计、艺术与商业领域的表现媒介。 灰色广义上的模糊既指所有事件的不明朗、非良性的状态,同时也包含人生与艺 术某阶段的方向迷失,后者如毕加索的灰色时期的绘画,这个时期,毕加索的生 活条件很差,作品弥漫着一片阴沉的忧郁。灰色的象征性有着显性的贬义和隐形 的文化内涵。“灰色”广义上的哲思显然适用于文学艺术等社会学门类,如文学 诗词的灰色意境则是:幽、寒、雨、暮、荒、苍、雪、愁、恨等如泣如诉的古典 诗意色彩。《道德经》的无为哲学以空灵淡泊的精神本质契合了黑白水墨画的灰 色美学,以墨色胜于五彩、五色、五音的视觉语汇成为灰色最早的美学代言,在 此,大美、大音及大象在洗尽铅华后定格为无言、稀声、无形的精神追求,灰色 的墨韵在唐代传统书画中以“枯湿浓淡”“运墨而五色具”的气韵概括了世界 万象的空灵与洒脱,至宋代则在“逸、神、妙、能”中开拓了意态的文人挥毫, 及至元代“作画贵有古意”的“逸笔草草”,灰色的笔墨气韵形成一种沉寂、肃 然,进而产生了一种温雅淡泊的审美意味,流动着静、虚、恬、淡的古意。灰色 的墨韵循环流动在阴阳五行的虚实水墨中。 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热衷于表现舞女的动态“印象”,灰色的介质与朦胧图底的 关系有利于表现书法线条般的人体曲线美。与德加温润的灰色相比,热衷于以灰 色、紫罗兰、绿色等打底画纸作画的古典主义大师丢勒的细密画则注重严谨的逻 辑,《祈祷的手》、《横躺的阿格妮丝》等结实的典型性造型在灰色背景中体现 了画家精于概括、重于塑造的无限洞察力。如果说德加的色粉笔游走在快乐的舞 台范围里,那科勒惠支的素描则借助黑白灰表现生与死的精神呼啸,《哀悼》、 《抱婴儿的母亲》及《离别》等无不寄托着画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其实,灰色不 过是艺术媒介里的表象,艺术的本质一如罗丹所说:“最纯粹的杰作是这样的: 不表现什么形式,线条和颜色再也找不到,一切融化为思想和灵魂。” (摘编自韩天腾《灰色在艺术与设计中的灰线性解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灰色作为彩色系里的调和色,自古被烙上阶级属性与情感特征,其含意可以 从宗教与文化、艺术与哲学不同层面进行解读。 B. 毕加索的灰色时期的绘画表现了灰色广义上的模糊性,包含人生与艺术某些 阶段的方向迷失,也指所有事件的不明朗、非良性的状态。 C. 为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作者引用罗丹的话,揭示出艺术的本质:不表现什 么形式,也找不到线条和颜色,一切融化为思想和灵魂
D.法国画家德加热衷于表现舞女的动态“印象”,其作品中的灰色显得温润, 灰色的介质与朦胧图底的关系有利于表现书法线条般的人体曲线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灰色最早的美学代言是以墨色胜于五彩、五色、五音的视觉语汇,所以《道 德经》的无为哲学与黑白水墨画的灰色美学相契合。 B.元代“作画贵有古意”的“逸笔草草”的出现,使得灰色的笔墨气韵形成一 种沉寂肃然的特点,产生了一种温雅淡泊的审美意味。 C.灰色的墨韵在我国唐代传统书画中主要表现为:以“枯湿浓淡”“运墨而五 色具”的气韵概括了世界万象的空灵与洒脱。 D.《祈祷的手》、《横躺的阿格妮丝》等画,其结实的典型性造型在灰色背景 中体现了丢勒精于概括、重于塑造的无限洞察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尊贵的灰色面前人会体验到一种提升感,在平凡的灰色面前人会体验到谦 卑。这告诉我们:因灰色的类别不同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B.灰色的“集彩性”具有低纯度功能,灰色的优质的视觉协调性是灰色成为绘 画与设计、艺术与商业领域的表现媒介的原因。 C.灰色的象征性有着显性的贬义,如文学诗词的灰色意境“幽、寒、雨、暮 愁、恨”等,其文化内涵不如赤橙黄绿等色彩深厚。 D.科勒惠支的《哀悼》、《抱婴儿的母亲》及《离别》等,借助黑白灰表现生 与死的精神呼啸,无不寄托着画家悲天悯人的情怀 【答案】1.B 2.A 3.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汽笛·布鞋·红腰带 陈忠实 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禳祸乞福的吉祥 物。半年以后,他勒着这根保命带到30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报考中学。领着 他们去报考的是一位40多岁的班主任,姓杜。 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 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他 肩头挎着一只书包,包里装着课本、一只毛笔和一只墨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 块洗脸擦脸用的布巾……却连一分钱也没有 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后来的悲剧是 从脚下发生的。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来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 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血。母亲纳扎的布鞋鞋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当他看到脚后 跟上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也慢了。杜老师和一位大同学倒追过来,他立即擦干 了眼泪。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脚跟磨烂 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 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他终于下狠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 布巾包住一只脚,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一段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 倒过来再包到脚上,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 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那些纸张更经不住砂石的蹭磨,直到课本被撕光,走 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
D. 法国画家德加热衷于表现舞女的动态“印象”,其作品中的灰色显得温润, 灰色的介质与朦胧图底的关系有利于表现书法线条般的人体曲线美。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灰色最早的美学代言是以墨色胜于五彩、五色、五音的视觉语汇,所以《道 德经》的无为哲学与黑白水墨画的灰色美学相契合。 B. 元代“作画贵有古意”的“逸笔草草”的出现,使得灰色的笔墨气韵形成一 种沉寂肃然的特点,产生了一种温雅淡泊的审美意味。 C. 灰色的墨韵在我国唐代传统书画中主要表现为:以“枯湿浓淡”“运墨而五 色具”的气韵概括了世界万象的空灵与洒脱。 D. 《祈祷的手》、《横躺的阿格妮丝》等画,其结实的典型性造型在灰色背景 中体现了丢勒精于概括、重于塑造的无限洞察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尊贵的灰色面前人会体验到一种提升感,在平凡的灰色面前人会体验到谦 卑。这告诉我们:因灰色的类别不同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B. 灰色的“集彩性”具有低纯度功能,灰色的优质的视觉协调性是灰色成为绘 画与设计、艺术与商业领域的表现媒介的原因。 C. 灰色的象征性有着显性的贬义,如文学诗词的灰色意境“幽、寒、雨、暮、 愁、恨”等,其文化内涵不如赤橙黄绿等色彩深厚。 D. 科勒惠支的《哀悼》、《抱婴儿的母亲》及《离别》等,借助黑白灰表现生 与死的精神呼啸,无不寄托着画家悲天悯人的情怀。 【答案】1. B 2. A 3. 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汽笛·布鞋·红腰带 陈忠实 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禳祸乞福的吉祥 物。半年以后,他勒着这根保命带到 30 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报考中学。领着 他们去报考的是一位 40 多岁的班主任,姓杜。 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 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他 肩头挎着一只书包,包里装着课本、一只毛笔和一只墨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 一块洗脸擦脸用的布巾……却连一分钱也没有。 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后来的悲剧是 从脚下发生的。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来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 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血。母亲纳扎的布鞋鞋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当他看到脚后 跟上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也慢了。杜老师和一位大同学倒追过来,他立即擦干 了眼泪。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脚跟磨烂 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 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他终于下狠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 布巾包住一只脚,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一段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 倒过来再包到脚上,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一 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那些纸张更经不住砂石的蹭磨,直到课本被撕光,走 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
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 鸣 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惊惧慌乱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向蓝 天的白烟和一列呼啸奔驰过来的火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听见 火车汽笛的鸣叫。列车飞驰过去,绿色的车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 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直到 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 那么令人震慑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他仍然无法理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 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火车上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后 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着火车旅行的男 孩 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而根本不用双脚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 着一双磨穿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血地踯躅!他无端的愤怒了:不能 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纸屑腾光倒 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了, 似乎那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者……在离考 场还有一二里的地方,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 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回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 再成为欢乐,所有经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变成了只有自己可 以理解的生命体验,剩下的还有一声储存于生命磁带上的汽笛鸣叫和一双磨透了 鞋底的布鞋。 他想给进入花季刚刚勒上头一条或第二条红腰带的朋友致以祝贺,无论往后的生 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 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 (有改动)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穿着母亲纳扎的布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暗示了母亲的亲情敌 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B.“他”好胜心强,想到自己与火车上的人的差距,变得十分愤怒,强忍着疼 痛,走到终点,想用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C.本文描写了“他”在报考中学路途中不断变化的心理,由开始的激动,到后 来的卑怯、崩溃,最后又产生了希望,充满了勇气。 D.本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叙写了作家青年时期的 次赶考经历,表明了对待生活该有的信念与态度 5.文中的“红腰带”“布鞋”“汽笛”有什么象征意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文章为何将这次赶考经历称为“人生之旅”?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体会 【答案】4.A 5.(1)“红腰带”是本命年时避灾求平安的吉祥物,每 12年系一次,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也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2) “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当冋学们都穿着胶质球鞋时,他只能穿手 工缝制的布鞋,这双布鞋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痛苦。(3)“汽笛”象征着警醒与 启示。在他几近崩溃时,汽笛声让他惊醒,他的精神状态由此发生了巨变。 6.(1)这次赶考让作家明确了人生目标,那就是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 鞋走路,于是他开始不断奋斗,努力改变生活的状态
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 鸣。 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惊惧慌乱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向蓝 天的白烟和一列呼啸奔驰过来的火车。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听见 火车汽笛的鸣叫。列车飞驰过去,绿色的车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 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直到 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 那么令人震慑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他仍然无法理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 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坐在火车上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后 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着火车旅行的男 孩。 天哪!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而根本不用双脚走路!他用双脚赶路却穿 着一双磨穿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血地踯躅!他无端的愤怒了:不能 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纸屑腾光倒 净,咬着牙重新举步。脚后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了, 似乎那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者……在离考 场还有一二里的地方,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 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回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 再成为欢乐,所有经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变成了只有自己可 以理解的生命体验,剩下的还有一声储存于生命磁带上的汽笛鸣叫和一双磨透了 鞋底的布鞋。 他想给进入花季刚刚勒上头一条或第二条红腰带的朋友致以祝贺,无论往后的生 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也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 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 (有改动)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穿着母亲纳扎的布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暗示了母亲的亲情敌 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B. “他”好胜心强,想到自己与火车上的人的差距,变得十分愤怒,强忍着疼 痛,走到终点,想用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C. 本文描写了“他”在报考中学路途中不断变化的心理,由开始的激动,到后 来的卑怯、崩溃,最后又产生了希望,充满了勇气。 D. 本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叙写了作家青年时期的 一次赶考经历,表明了对待生活该有的信念与态度。 5. 文中的“红腰带”“布鞋”“汽笛”有什么象征意义?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 文章为何将这次赶考经历称为“人生之旅”?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体会。 【答案】4. A 5. (1)“红腰带”是本命年时避灾求平安的吉祥物,每 12 年系一次,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也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2) “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当同学们都穿着胶质球鞋时,他只能穿手 工缝制的布鞋,这双布鞋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痛苦。(3)“汽笛”象征着警醒与 启示。在他几近崩溃时,汽笛声让他惊醒,他的精神状态由此发生了巨变。 6. (1)这次赶考让作家明确了人生目标,那就是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 鞋走路,于是他开始不断奋斗,努力改变生活的状态
(2)这次赶考令作家获得了独特的生命体验,改变了对待生活的态度,让他面 对人生的苦难挫折不再卑怯、痛苦,不再动摇、辩解,而是充满希望和勇气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并没有暗示亲情 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只是表现了生活窘迫,文章也不算含蓄深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 知识付费近两年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知乎、得到、喜马拉雅等一大波知 识付费平台走红,五花八门的产品掀起一波波热潮。 《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 模约49亿元,同比增长近3倍,预计2020年将达到235亿元。 目前,知识付费产业已经涵盖知识电商、社交问答、内容打赏、社区直播、讲座 课程、付费文档等多个类别,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喜马拉雅数据显示,在2017年“123知识狂欢节”中,25岁至34岁的付费用户 占比超过七成,“90后”的付费比例最高。以中青年为主,男性居多,多数分 布在北上广深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求知欲强,热爱学习 与知识分享,喜欢互动交流 艾媒数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毅认为,知识付费的场景正在拓宽,从财经、职 场、健康、阅读、技能等走向更加精细、多元的领域,与之伴随的是专业化要求 更高更强,“创作者和平台如果不能持续生产优质内容,被用户抛弃是早晚的 事。”张毅说。 (摘编自《数字阅读带来“书”中新世界》) 材料二 艾媒数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毅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支付的便捷 性,为知识付费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优质内容付费观念的形成,也促使大批 优秀内容提供者开始进驻各大知识付费平台;但更大的动力来自人们对精神文化 生活的追求意愿越来越强烈,有专家分析,“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观念发生了 变化,希望通过付费获得知识,这已经成为刚性需求 些从业者则更喜欢用“知识服务”而非“知识付费”来定义这个行业。得到 apρ创始人罗振宇分析,在人们的时间日益碎片化、学习越来越终身化的时代背 景下,知识服务行业通过互联网技术降低了用户学习的成本,填补了传统“分科 治学”教育体系的缺口,为人们终身学习提供了更适合的解决方案。 罗振宇认为,知识服务火爆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 视教育和学习的历史传统”,“中国人学习的驱动力很强。在经济快速发展之后, 追求学习上进的文化基因更强烈地表达了出来;而国家层面,正在加速建设‘人 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这样的需求为知识服务的兴起提 供了极其富饶的土壤。” (摘编自《知识付费,优质内容是关键》) 材料三 市面上已出现多种跟书有关的知识产品:把书浓缩成25分钟的图书音频解读, 全年解读一系列经典的专栏,用互动和社交的方式一起读书的同读、共读等。这
(2)这次赶考令作家获得了独特的生命体验,改变了对待生活的态度,让他面 对人生的苦难挫折不再卑怯、痛苦,不再动摇、辩解,而是充满希望和勇气。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 并没有暗示亲情 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只是表现了生活窘迫,文章也不算含蓄深沉。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知识付费近两年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知乎、得到、喜马拉雅等一大波知 识付费平台走红,五花八门的产品掀起一波波热潮。 《2018 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 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 模约 49 亿元,同比增长近 3 倍,预计 2020 年将达到 235 亿元。 目前,知识付费产业已经涵盖知识电商、社交问答、内容打赏、社区直播、讲座 课程、付费文档等多个类别,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喜马拉雅数据显示,在 2017 年“123 知识狂欢节”中,25 岁至 34 岁的付费用户 占比超过七成,“90 后”的付费比例最高。以中青年为主,男性居多,多数分 布在北上广深及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求知欲强,热爱学习 与知识分享,喜欢互动交流。 艾媒数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毅认为,知识付费的场景正在拓宽,从财经、职 场、健康、阅读、技能等走向更加精细、多元的领域,与之伴随的是专业化要求 更高更强,“创作者和平台如果不能持续生产优质内容,被用户抛弃是早晚的 事。”张毅说。 (摘编自《数字阅读带来“书”中新世界》) 材料二: 艾媒数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张毅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支付的便捷 性,为知识付费的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持;优质内容付费观念的形成,也促使大批 优秀内容提供者开始进驻各大知识付费平台;但更大的动力来自人们对精神文化 生活的追求意愿越来越强烈,有专家分析,“生活水平提高了,消费观念发生了 变化,希望通过付费获得知识,这已经成为刚性需求。” 一些从业者则更喜欢用“知识服务”而非“知识付费”来定义这个行业。得到 app 创始人罗振宇分析,在人们的时间日益碎片化、学习越来越终身化的时代背 景下,知识服务行业通过互联网技术降低了用户学习的成本,填补了传统“分科 治学”教育体系的缺口,为人们终身学习提供了更适合的解决方案。 罗振宇认为,知识服务火爆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 视教育和学习的历史传统”,“中国人学习的驱动力很强。在经济快速发展之后, 追求学习上进的文化基因更强烈地表达了出来;而国家层面,正在加速建设‘人 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这样的需求为知识服务的兴起提 供了极其富饶的土壤。” (摘编自《知识付费,优质内容是关键》) 材料三: 市面上已出现多种跟书有关的知识产品:把书浓缩成 25 分钟的图书音频解读, 全年解读一系列经典的专栏,用互动和社交的方式一起读书的同读、共读等。这
些产品都跟书有关,只是做法有些差别:有的是引导读书,有的是替代读书,有 的是辅助读书。 除了和书有关,它们还有两个明显的共同点:其一,它们不是文字而是音频;其 它们都从图书内容延展开,将其变成通过智能手机可以获取的、像消费品 样轻松的服务。把“认真地读书”变成“轻松地听书” 由于从书中消化吸收知识很难,大量知识被“囚禁”在书页之中。当喜欢尝鲜的 人尝试去听知识产品,甚至尝试制作知识产品后,和书相关的知识音频极大地降 低了用户获得相关知识的难度,从而可以成为更大范围人群获得知识的方式 (摘编自《知识付费背景下的“新出版”》)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识付费产业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支付的便捷性,也离不开中 国经济快速发展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追求。 B.知识付费产业越是向前发展,对内容的专业化要求就越高,知识的创作者和 付费平台应该不断给用户提供优质内容以增强吸引力。 C.图书音频产品并不只是将文字转变为音频,还从图书内容延展开,变成了像 消费品一样的服务,极大地降低了用户获取知识的难度, D.近两年来,知识付费产业发展迅速,产品多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类 别多样化,用户以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为主。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从业者更喜欢用“知识服务”来定义知识付费行业,知识服务行业为当 代人们终身学习提供了适合的解决方案 B.优质内容付费观念的形成,有利于知识付费产业的健康发展,它促使大批优 秀内容提供者进驻知识付费平台,推动行业繁荣。 C.国家加速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举措,将中国人追求学习上进的文化基因激发出 来,这是知识服务火爆背后的深层原因。 D.图书音频产品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解放了原来被“囚禁” 在书中的知识,也更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 9.以上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D 8.C 9.材料一重点介绍了知识付费产业的发展情况和付费用户的主体构成情况;材 料二重点分析了知识付费火爆的原因;材料三重点介绍了和书有关的知识产品的 特点和作用。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査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 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査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 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D,“用户以经济 发达地区的大学生为主”理解有误。根据原文内容可知,喜马拉雅数据显示,在 2017年“123知识狂欢节”中,25岁至34岁的付费用户占比超过七成,“90 后”的付费比例最高。以中青年为主,男性居多,多数分布在北上广深及其他经 济发达地区,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求知欲强,热爱学习与知识分享,喜欢互动 交流。故答案选D。 【8题详解】
些产品都跟书有关,只是做法有些差别:有的是引导读书,有的是替代读书,有 的是辅助读书。 除了和书有关,它们还有两个明显的共同点:其一,它们不是文字而是音频;其 二,它们都从图书内容延展开,将其变成通过智能手机可以获取的、像消费品一 样轻松的服务。把“认真地读书”变成“轻松地听书”。 由于从书中消化吸收知识很难,大量知识被“囚禁”在书页之中。当喜欢尝鲜的 人尝试去听知识产品,甚至尝试制作知识产品后,和书相关的知识音频极大地降 低了用户获得相关知识的难度,从而可以成为更大范围人群获得知识的方式。 (摘编自《知识付费背景下的“新出版”》)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知识付费产业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普及和手机支付的便捷性,也离不开中 国经济快速发展后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强烈追求。 B. 知识付费产业越是向前发展,对内容的专业化要求就越高,知识的创作者和 付费平台应该不断给用户提供优质内容以增强吸引力。 C. 图书音频产品并不只是将文字转变为音频,还从图书内容延展开,变成了像 消费品一样的服务,极大地降低了用户获取知识的难度。 D. 近两年来,知识付费产业发展迅速,产品多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类 别多样化,用户以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学生为主。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从业者更喜欢用“知识服务”来定义知识付费行业,知识服务行业为当 代人们终身学习提供了适合的解决方案。 B. 优质内容付费观念的形成,有利于知识付费产业的健康发展,它促使大批优 秀内容提供者进驻知识付费平台,推动行业繁荣。 C. 国家加速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举措,将中国人追求学习上进的文化基因激发出 来,这是知识服务火爆背后的深层原因。 D. 图书音频产品改变了人们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解放了原来被“囚禁” 在书中的知识,也更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 9. 以上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C 9. 材料一重点介绍了知识付费产业的发展情况和付费用户的主体构成情况;材 料二重点分析了知识付费火爆的原因;材料三重点介绍了和书有关的知识产品的 特点和作用。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 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 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项 D,“用户以经济 发达地区的大学生为主”理解有误。根据原文内容可知,喜马拉雅数据显示,在 2017 年“123 知识狂欢节”中,25 岁至 34 岁的付费用户占比超过七成,“90 后”的付费比例最高。以中青年为主,男性居多,多数分布在北上广深及其他经 济发达地区,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求知欲强,热爱学习与知识分享,喜欢互动 交流。故答案选 D。 【8 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