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轴卷(一)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作为中国南方高原上人口分布最广、历史文化最深厚的古老民族之一,彝族 有着丰富的祭祀和礼仪文化体系。其中有一项古老而神秘的祭祀表演,就是首批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称作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彝族古戏“撮泰吉 “撮泰吉”系彝语音译,“撮”意是“人”,“泰”意为“变化”,“吉 意为“游戏、玩耍”,连起来讲就是“人类演变的戏”,简称“变人戏”。每年 阴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是“撮泰吉”演出的时段,演出目的旨在扫除人畜祸患,祈 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逢演出期间,活动多集中在夜晚,地点则以本村寨为 主,有时也会受邀到附近的村寨演出。如今“撮泰吉”演出在大多数地方已经失 传,唯有威宁的裸戛村还保留得相对完整。 学界一般认为,“撮泰吉”属于古傩戏的一种。傩戏是多种宗教文化混合的 产物,透过弥漫着宗教色彩的戏剧窗口,我们可以窥视到多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 文化风貌、古风民俗。然而,“撮泰吉”的传承在当下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首 先是表演者的后继无力。“撮泰吉”的传承秉持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原 则,但相比从事傩戏表演,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宁愿选择经济效益更显著的外出务 工,长此以往,势必发生传承者的断层。其次是投入上的紧缺。据威宁县非遗办 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财政投入过少,保护意识淡薄,文化理念落后,常常导致“撮 泰吉”的保护丧失动力。再者,专业人才的匮乏和研究队伍的不稳定也不利于 “撮泰吉”的健康发展 事实上,“撮泰吉”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就天然具有一定的经 济价值或资本价值。因此对“撮泰吉”的保护并不是作博物馆标本式的封存,而 是以活态的形式,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以融入时代的发展之中。管理部门应当明确 自身职责,在加大监管和投入力度的同时,也要形成强烈的宣传意识和有效的运 作机制。社会方面应积极寻找“撮泰吉”与当代文化的合作开发路径,譬如舞台 展示的改进、依附于民族节日进行外向式开发以及和旅游产业的融合等等。这些 举措于“撮泰吉”的生存和生长都将是关键而必要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撮泰吉”的保护,其研究工作却更须谨慎而行。 “撮泰吉”虽然存活于崇山峻岭之中,长期与世隔绝,很晩才揭开其神秘面纱, 但如今在多方的关注下,仍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异。研究者在田野考察中尤须谨 慎“辨伪”,仔细甄别传统沿袭的原生态“撮泰吉”和经过讹误扭曲的部分,并 在此基础上做好“撮泰吉”的传承工作,避免学术研究中出现的偏离客观认识的 “泛傩现象”。唯有立足本土和本民族进行研究,防止从案头到案头的泛泛之谈, 才能真正澄清发生在“撮泰吉”认识上的种种误区,阐明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 戏剧发生学上的重要意义。(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10月28日10版)
压轴卷(一)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作为中国南方高原上人口分布最广、历史文化最深厚的古老民族之一,彝族 有着丰富的祭祀和礼仪文化体系。其中有一项古老而神秘的祭祀表演,就是首批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称作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彝族古戏“撮泰吉”。 “撮泰吉”系彝语音译,“撮”意是“人”,“泰”意为“变化”,“吉” 意为“游戏、玩耍”,连起来讲就是“人类演变的戏”,简称“变人戏”。每年 阴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是“撮泰吉”演出的时段,演出目的旨在扫除人畜祸患,祈 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逢演出期间,活动多集中在夜晚,地点则以本村寨为 主,有时也会受邀到附近的村寨演出。如今“撮泰吉”演出在大多数地方已经失 传,唯有威宁的裸戛村还保留得相对完整。 学界一般认为,“撮泰吉”属于古傩戏的一种。傩戏是多种宗教文化混合的 产物,透过弥漫着宗教色彩的戏剧窗口,我们可以窥视到多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 文化风貌、古风民俗。然而,“撮泰吉”的传承在当下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首 先是表演者的后继无力。“撮泰吉”的传承秉持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原 则,但相比从事傩戏表演,现在的许多年轻人宁愿选择经济效益更显著的外出务 工,长此以往,势必发生传承者的断层。其次是投入上的紧缺。据威宁县非遗办 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财政投入过少,保护意识淡薄,文化理念落后,常常导致“撮 泰吉”的保护丧失动力。再者,专业人才的匮乏和研究队伍的不稳定也不利于 “撮泰吉”的健康发展。 事实上,“撮泰吉”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就天然具有一定的经 济价值或资本价值。因此对“撮泰吉”的保护并不是作博物馆标本式的封存,而 是以活态的形式,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以融入时代的发展之中。管理部门应当明确 自身职责,在加大监管和投入力度的同时,也要形成强烈的宣传意识和有效的运 作机制。社会方面应积极寻找“撮泰吉”与当代文化的合作开发路径,譬如舞台 展示的改进、依附于民族节日进行外向式开发以及和旅游产业的融合等等。这些 举措于“撮泰吉”的生存和生长都将是关键而必要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撮泰吉”的保护,其研究工作却更须谨慎而行。 “撮泰吉”虽然存活于崇山峻岭之中,长期与世隔绝,很晚才揭开其神秘面纱, 但如今在多方的关注下,仍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变异。研究者在田野考察中尤须谨 慎“辨伪”,仔细甄别传统沿袭的原生态“撮泰吉”和经过讹误扭曲的部分,并 在此基础上做好“撮泰吉”的传承工作,避免学术研究中出现的偏离客观认识的 “泛傩现象”。唯有立足本土和本民族进行研究,防止从案头到案头的泛泛之谈, 才能真正澄清发生在“撮泰吉”认识上的种种误区,阐明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 戏剧发生学上的重要意义。(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10月28日10版)
1.下列关于“撮泰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彝族有着丰富的祭祀和礼仪文化体 系,而古老而神秘的祭祀表演“撮泰吉”就是其中的代表 B.彝族“撮泰吉”的演出时间和地点都相对集中或固定,时间大多在夜晚,但 地点虽以本村寨为主,但有时也会受邀到附近的村寨演出。 C.“撮泰吉”是多种宗教文化混合的产物,弥漫着宗教色彩,体现了彝族这 古老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风貌、古风民俗。 D.“撮泰吉”传统的传承原则和现在许多年轻人宁愿选择经济效益更显著的外 出务工也不愿意从事傩戏表演,致使表演者后继无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彝族古戏“撮泰吉”被称作中国戏剧活化石,但其演出在大多数地方已经失 传,唯有威宁的裸戛村还相对完整地保留着,让我们得以观看。 B.对“撮泰吉”的保护既不能封存,也不能封闭,积极寻找与当代文化的合作 路径,对于“撮泰吉”的生存和生长都将是关键而必要的 C.“撮泰吉”的传承在当下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其中,投入上的紧缺导致“撮 泰吉”保护丧失动力,这是当前最亟须解决的问题 D.对“撮泰吉”的硏究一定要谨慎,要仔细辨别原生态的“撮泰吉”和经过讹 误扭曲的部分,做好“辨伪”利于更好地做好传承工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像“撮泰吉”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有必要的文化情怀,不能因 其缺少经济价值或资本价值就不重视,不保护。 B.在现阶段,对“撮泰吉”的保护必须形成合力,管理部门既要加大监管和投 入,也要形成强烈的宣传意识和有效的运作机制。 C.对于“撮泰吉”最好的保护并不是作博物馆标本式的封存,而是要以活态的 形式,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以融人时代的发展之中。 D.对于“撮泰吉”的研究一定要立足本土和本民族进行研究,不能只做泛泛之 谈,如此,才能真正澄清认识上的种种误区 1.C(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C项,偷换了原文的修饰限定词,原文 为“多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风貌、古风民俗”) 2.C(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投入上的紧缺……是当前最亟 须解决的问题”于原文无据。) 3.A(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撮泰吉”本来就具有 定的经济价值或资本价值。)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徙开封之雍丘。天圣初,举进士,开封试、 礼部皆第一。时仁宗亲策贤良、茂才等科,而命与武举人杂视。庠言:“非所以
1.下列关于“撮泰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古老民族,彝族有着丰富的祭祀和礼仪文化体 系,而古老而神秘的祭祀表演“撮泰吉”就是其中的代表。 B.彝族“撮泰吉”的演出时间和地点都相对集中或固定,时间大多在夜晚,但 地点虽以本村寨为主,但有时也会受邀到附近的村寨演出。 C.“撮泰吉”是多种宗教文化混合的产物,弥漫着宗教色彩,体现了彝族这一 古老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风貌、古风民俗。 D.“撮泰吉”传统的传承原则和现在许多年轻人宁愿选择经济效益更显著的外 出务工也不愿意从事傩戏表演,致使表演者后继无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彝族古戏“撮泰吉”被称作中国戏剧活化石,但其演出在大多数地方已经失 传,唯有威宁的裸戛村还相对完整地保留着,让我们得以观看。 B.对“撮泰吉”的保护既不能封存,也不能封闭,积极寻找与当代文化的合作 路径,对于“撮泰吉”的生存和生长都将是关键而必要的。 C.“撮泰吉”的传承在当下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其中,投入上的紧缺导致“撮 泰吉”保护丧失动力,这是当前最亟须解决的问题。 D.对“撮泰吉”的研究一定要谨慎,要仔细辨别原生态的“撮泰吉”和经过讹 误扭曲的部分,做好“辨伪”利于更好地做好传承工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对于像“撮泰吉”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有必要的文化情怀,不能因 其缺少经济价值或资本价值就不重视,不保护。 B.在现阶段,对“撮泰吉”的保护必须形成合力,管理部门既要加大监管和投 入,也要形成强烈的宣传意识和有效的运作机制。 C.对于“撮泰吉”最好的保护并不是作博物馆标本式的封存,而是要以活态的 形式,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以融人时代的发展之中。 D.对于“撮泰吉”的研究一定要立足本土和本民族进行研究,不能只做泛泛之 谈,如此,才能真正澄清认识上的种种误区。 1.C(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C 项,偷换了原文的修饰限定词,原文 为“多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风貌、古风民俗”。) 2.C(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 项,“投入上的紧缺……是当前最亟 须解决的问题”于原文无据。) 3.A(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A 项,“撮泰吉”本来就具有 一定的经济价值或资本价值。)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徙开封之雍丘。天圣初,举进士,开封试、 礼部皆第一。时仁宗亲策贤良、茂才等科,而命与武举人杂视。庠言:“非所以
待天下十,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膳,斥武举人令别试。”诏从之。 密州豪王邂私酿酒,邻人往捕之,邂绐奴曰:“盗也。”尽使奴杀其父子四 人。州论奴以法,邂独不死。宰相陈尧佐右檞,庠力争,卒抵檞死。帝遇庠厚行 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 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宝元中,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庠为相儒 雅,练习故事,自执政,遇事辄分别是非。未几,以资政殿学士徙郓州,进给事 中。参知政事范仲淹去位,帝问宰相章得象,谁可代仲淹者,得象荐宋祁。帝雅 意在庠,复召为参知政事。 皇祐中,迁工部尚书。三年,祁子与越国夫人曹氏客张彦方游。而彦方伪造 敕牒,为人补官,论死。谏官包拯奏庠不戢子弟,庠亦请去。乃以刑部尚书知河 南府,后徙许州,又徙河阳,再迁兵部尚书。数言:“国家当慎固根本,畿辅宿 兵常盈四十万,羨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以司空致仕。卒,谥 元献 庠自应举时,与祁俱以文学名擅天下,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善正 讹谬,尝校定《国语》,撰《补音》三卷。天资忠厚,尝曰:“逆诈恃明,残人 矜才,吾终身不为也。”沈邈尝为京东转运使,数以事侵庠。及庠在洛,邈子监 曲院,因出借县人负物,杖之,道死,实以他疾。而邈子为府属所恶,欲痛治之 以法,庠独不肯,曰:“是安足罪也!”人以此益称其长者。弟祁。 节选 自《宋史·宋庠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 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B.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 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C.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 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D.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 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刑部”又称“秋官”“宪部”,与吏、户、礼、兵、工并称古代六部,负 责审定律令及审核刑狱。 B.“河阳”中“河”专揩“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之阳”,故“河阳” 指黄河北岸的某地区。 C.“举人”原指被荐举的人,唐末时指地方推举赴京应科考者,明清时指在每 年一次的乡试中合格者。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分记周、鲁、齐、晋、郑、 楚、吴、越八国事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膳,斥武举人令别试。”诏从之。 密州豪王澥私酿酒,邻人往捕之,澥绐奴曰:“盗也。”尽使奴杀其父子四 人。州论奴以法,澥独不死。宰相陈尧佐右澥,庠力争,卒抵澥死。帝遇庠厚行 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 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宝元中,以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庠为相儒 雅,练习故事,自执政,遇事辄分别是非。未几,以资政殿学士徙郓州,进给事 中。参知政事范仲淹去位,帝问宰相章得象,谁可代仲淹者,得象荐宋祁。帝雅 意在庠,复召为参知政事。 皇祐中,迁工部尚书。三年,祁子与越国夫人曹氏客张彦方游。而彦方伪造 敕牒,为人补官,论死。谏官包拯奏庠不戢子弟,庠亦请去。乃以刑部尚书知河 南府,后徙许州,又徙河阳,再迁兵部尚书。数言:“国家当慎固根本,畿辅宿 兵常盈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以司空致仕。卒,谥 元献。 庠自应举时,与祁俱以文学名擅天下,俭约不好声色,读书至老不倦。善正 讹谬,尝校定《国语》,撰《补音》三卷。天资忠厚,尝曰:“逆诈恃明,残人 矜才,吾终身不为也。”沈邈尝为京东转运使,数以事侵庠。及庠在洛,邈子监 曲院,因出借县人负物,杖之,道死,实以他疾。而邈子为府属所恶,欲痛治之 以法,庠独不肯,曰:“是安足罪也!”人以此益称其长者。弟祁。 (节选 自《宋史·宋庠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 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B.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 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C.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 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D.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之/言曰/宋/ 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以谕之/因改名庠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刑部”又称“秋官”“宪部”,与吏、户、礼、兵、工并称古代六部,负 责审定律令及审核刑狱。 B.“河阳”中“河”专揩“黄河”,古人认为“山南水北为之阳”,故“河阳” 指黄河北岸的某地区。 C.“举人”原指被荐举的人,唐宋时指地方推举赴京应科考者,明清时指在每 年一次的乡试中合格者。 D.《国语》是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共二十一卷,分记周、鲁、齐、晋、郑、 楚、吴、越八国事件。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宋庠喜好读书,文学名闻天下。他在府、部举行的科考中表现优异,后考中 进士;他到老读书也不倦怠,并善于擅长考证书中的讹谬,曾撰写过《补音》 B.宋庠为官正直,遇事辄分是非。豪强王私自酿酒并骗奴仆杀人,面对宰相 的袒护,宋庠据理力争,终判王邂死罪:侄儿结交奸人被奏劾时,他担责离职 C.宋庠德才兼备,深得皇上重用。他为人生活俭约,为相气度儒雅,不好声色 他曾两次任参知政事,第二次原本宰相推荐他弟弟宋祁,但皇上一向认可宋庠 D.宋庠天资忠厚,人称其为长者。他终身不残害别人,不恃才傲物:他不记恨 侵害自己的沈邈,并在沈邈之子杖打的欠物县人死于道路一事上据实从宽处理。 4.考点说明: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参考答案:D详细解析: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 谓结构。正确标点: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 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 以谕之,因改名庠。 5.考点说明: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文化字词)的能力。能 力层级为B级 参考答案:C详细解析:乡试是每三年一次 6.考点说明: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参考答案:B详细解析:“侄儿结交奸人被奏劾”错,根据原文“谏官包拯 奏庠不戢子弟”,是宋庠被包拯奏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非所以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膳。(5分(1)参考答案: 这不是用来对待天下士人的方法,宜按本朝的先例,命令主管部门(官员)准 备饮食 详细解析:否定判断句、“所以”“故事”和“具”各1分,句子大意符合、通 顺1分。共5分。 (2)畿辅宿兵常盈四十万,羨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5分 (2)京师地区的守卫士兵平常要满四十万,剩余的兵力就外调补充轮流戍边, 这是祖宗当初的谋略,不能随便轻易改变。 详细解析:“畿辅”“羨”“更戍”“苟”各1分,句子大意符合、通顺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来迁居开封雍丘。天圣(1023~1031)初年 举进士,开封府试、试礼部都是第一名,当时仁宗亲自考试策问贤良、茂才等科, 而命令他们与武举人混杂一起考察。宋庠说:“这不是用以对待天下士人的方法 宜按本朝的先例,命令有关部门准备饮食,斥退武举人令他们另外考试。”仁宗 下诏按他的建议办。 密州土豪王邂私自酿酒,邻居前往捕捉他,王檞欺骗奴仆说:“他们是强 盗。”叫奴仆杀死邻居父子四人。密州官府按法律将奴仆判罪,唯独王没判死 罪。宰相陈尧佐庇护王檞,宋庠据理力争,终于王澜被判死罪。仁宗对待宋庠很
A.宋庠喜好读书,文学名闻天下。他在府、部举行的科考中表现优异,后考中 进士;他到老读书也不倦怠,并善于擅长考证书中的讹谬,曾撰写过《补音》。 B.宋庠为官正直,遇事辄分是非。豪强王澥私自酿酒并骗奴仆杀人,面对宰相 的袒护,宋庠据理力争,终判王澥死罪;侄儿结交奸人被奏劾时,他担责离职。 C.宋庠德才兼备,深得皇上重用。他为人生活俭约,为相气度儒雅,不好声色; 他曾两次任参知政事,第二次原本宰相推荐他弟弟宋祁,但皇上一 向认可宋庠。 D.宋庠天资忠厚,人称其为长者。他终身不残害别人,不恃才傲物;他不记恨 侵害自己的沈邈,并在沈邈之子杖打的欠物县人死于道路一事上据实从宽处理。 4.考点说明: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参考答案:D 详细解析:注意句意,抓好常见的文言虚词这些断句标志和主 谓结构。正确标点:帝遇庠厚,行且大用矣。庠初名郊,李淑恐其先己,以奇中 之,言曰:“宋,受命之号;郊,交也,合姓名言之为不祥。”帝弗为意,他日 以谕之,因改名庠。 5.考点说明: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文化字词)的能力。能 力层级为 B 级。 参考答案:C 详细解析:乡试是每三年一次。 6.考点说明:考查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参考答案:B 详细解析:“侄儿结交奸人被奏劾”错,根据原文“谏官包拯 奏庠不戢子弟”,是宋庠被包拯奏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非所以待天下士,宜如本朝故事,命有司具饮膳。(5 分(1)参考答案: 这不是用来对待天下士人的方法,宜按本朝的先例,命令主管部门(官员)准 备饮食。 详细解析:否定判断句、“所以”“故事”和“具”各 1 分,句子大意符合、通 顺 1 分。共 5 分。 (2)畿辅宿兵常盈四十万,羡则出补更戍,祖宗初谋也,不苟轻改。(5 分 (2)京师地区的守卫士兵平常要满四十万,剩余的兵力就外调补充轮流戍边, 这是祖宗当初的谋略,不能随便轻易改变。 详细解析:“畿辅”“羡”“更戍”“苟”各 1 分,句子大意符合、通顺 1 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宋庠,字公序,安州安陆人,后来迁居开封雍丘。天圣(1023~1031)初年, 举进士,开封府试、试礼部都是第一名,当时仁宗亲自考试策问贤良、茂才等科, 而命令他们与武举人混杂一起考察。宋庠说:“这不是用以对待天下士人的方法, 宜按本朝的先例,命令有关部门准备饮食,斥退武举人令他们另外考试。”仁宗 下诏按他的建议办。 密州土豪王澥私自酿酒,邻居前往捕捉他,王澥欺骗奴仆说:“他们是强 盗。”叫奴仆杀死邻居父子四人。密州官府按法律将奴仆判罪,唯独王澥没判死 罪。宰相陈尧佐庇护王澥,宋庠据理力争,终于王澥被判死罪。仁宗对待宋庠很
看重,行将重用他。宋庠起初叫宋郊,李淑担心他超越自己,以命运不好中伤他, 上奏说:“宋,是朝廷接受天命的称号:郊,就是交。把姓名合在一起来说是不 吉祥。”仁宗没有当作一回事,有一天,仁宗把这事告诉了宋庠,于是就改成现 名宋庠。宝元年间(1038~1040),宋庠以右谏议大夫衔参知政事。宋庠任宰 相文雅雍容,熟练通晓旧时的事,自从他执政,碰上事情总要分辨是非对错。没 多久,宋庠以资政殿学士调职郓州,升为给事中。参知政事范仲淹离开职位,仁 宗问宰相章得象,谁是可以替代范仲淹的人,章得象推荐宋祁。仁宗向来在意宋 庠,又召他任参知政事。 皇佑年间(1049~1054),宋庠升工部尚书。皇佑三年(1051),宋祁的儿 子与越国夫人曹氏的门客张彦方交游。而张彦方伪造皇帝敕牒,替人补选官职, 被判死罪。谏官包拯奏说宋庠没能严格要求子弟,宋庠请求离职。于是命宋庠以 刑部尚书掌管河南府,后调许州任职,又调到河阳,再升兵部尚书。他多次说: “国家应当谨慎固守根本,京师地区的卫戍兵平常要满四十万,剩余的兵力就外 调补充轮流戍边,这是祖宗当初的谋略,不能随便轻易改变。”以司空职衔退休。 去世后,谥号元献。 宋庠从应考举人时,与宋祁以文章学问名扬天下,他生活节俭,不好声色, 读书读到老也不厌倦。他擅长考证书中的讹谬,曾校定《国语》,撰写《补音》 三卷。他天性忠厚,曾说:“叛逆狡诈、依恃神灵、残害他人、恃才傲物,我终 生不做呵。”沈邈曾任东京转运使,多次以事侵害宋庠。宋庠在洛阳时,沈邈的 儿子监管曲院,因把东西出借而县人欠下东西,他用杖打人,人死在路上,实际 上是由于其它的病所致。而沈邈之子为府吏所憎恨,府吏想要按法律从严处理他, 唯宋庠不同意,他说:“这怎么够得上治罪呢!”人们根据这件事愈加称他是年 高有德的人。他的弟弟叫宋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8.这首诗的颈联与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相比, 在描写景物角度上有何相同点?在意境上有何区别?请简要分析。(5分) 8.(5分)①在写景角度上,二者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1分)刘 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钟声”。王诗颔联从视觉角 度描写“明月”,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清泉”。(1分)②在意境上,刘诗颈 联诗人孤寂地行走在荒径,描写了山影投映溪水,随波暗涌,古寺钟声悠长, 又随远烟逝去,意境幽暗空寂。(2分)而王诗颌联描写了一场秋雨后,只见皎
看重,行将重用他。宋庠起初叫宋郊,李淑担心他超越自己,以命运不好中伤他, 上奏说:“宋,是朝廷接受天命的称号;郊,就是交。把姓名合在一起来说是不 吉祥。”仁宗没有当作一回事,有一天,仁宗把这事告诉了宋庠,于是就改成现 名宋庠。宝元年间(1038~1040 ),宋庠以右谏议大夫衔参知政事。宋庠任宰 相文雅雍容,熟练通晓旧时的事,自从他执政,碰上事情总要分辨是非对错。没 多久,宋庠以资政殿学士调职郓州,升为给事中。参知政事范仲淹离开职位,仁 宗问宰相章得象,谁是可以替代范仲淹的人,章得象推荐宋祁。仁宗向来在意宋 庠,又召他任参知政事。 皇佑年间(1049~1054),宋庠升工部尚书。皇佑三年(1051),宋祁的儿 子与越国夫人曹氏的门客张彦方交游。而张彦方伪造皇帝敕牒,替人补选官职, 被判死罪。谏官包拯奏说宋庠没能严格要求子弟,宋庠请求离职。于是命宋庠以 刑部尚书掌管河南府,后调许州任职,又调到河阳,再升兵部尚书。他多次说: “国家应当谨慎固守根本,京师地区的卫戍兵平常要满四十万,剩余的兵力就外 调补充轮流戍边,这是祖宗当初的谋略,不能随便轻易改变。”以司空职衔退休。 去世后,谥号元献。 宋庠从应考举人时,与宋祁以文章学问名扬天下,他生活节俭,不好声色, 读书读到老也不厌倦。他擅长考证书中的讹谬,曾校定《国语》,撰写《补音》 三卷。他天性忠厚,曾说:“叛逆狡诈、依恃神灵、残害他人、恃才傲物,我终 生不做呵。”沈邈曾任东京转运使,多次以事侵害宋庠。宋庠在洛阳时,沈邈的 儿子监管曲院,因把东西出借而县人欠下东西,他用杖打人,人死在路上,实际 上是由于其它的病所致。而沈邈之子为府吏所憎恨,府吏想要按法律从严处理他, 唯宋庠不同意,他说:“这怎么够得上治罪呢!”人们根据这件事愈加称他是年 高有德的人。他的弟弟叫宋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8.这首诗的颈联与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相比, 在描写景物角度上有何相同点?在意境上有何区别?请简要分析。(5分) 8.(5分)①在写景角度上,二者都从视觉、听觉的角度描写了景物。(1分)刘 诗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山影”,从听觉角度表现“钟声”。王诗颔联从视觉角 度描写“明月”,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清泉”。(1分)②在意境上,刘诗颈 联诗人孤寂地行走在荒径,描写了山影投映溪水,随波暗涌,古寺钟声悠长, 又随远烟逝去,意境幽暗空寂。(2分)而王诗颔联描写了一场秋雨后,只见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