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2015—2016学年高三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卷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 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 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 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 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 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 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 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在《礼记·月 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 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 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 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制作饮食 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 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 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 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 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说法被 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 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 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 度。“和”不是“同”,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 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通过协调而 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 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 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 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 财富。 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 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1.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如阴阳五行哲 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
甘肃省 2015—2016 学年高三第一次检测考试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 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 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绵延 170 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 4 个发展 阶段,推出 6 万多种传统菜点、2 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 的风味流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我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 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 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有五味调和的境界说。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 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考虑到季节、气候等因素。在《礼记·月 令》中就有明确的记载,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孔子 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西 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 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制作饮食 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把味道分为五种,并产生了“五味”说, 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 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 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 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这种说法被 后来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 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 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 “中和之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 度。“和”不是“同”,是建立在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 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通过协调而 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 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 各族人民在 100 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 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 财富。 研究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不仅是研究中国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研究 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1.下列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如阴阳五行哲 学思想、中医营养摄生学说、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等
B.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170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 派繁多,有“烹饪王国”的美誉 C.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 食文化的多个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D.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为研究 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 要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 B.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 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C.孔子说的“不食不时”,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强调适应 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D.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 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食物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了“阴阳五行”规律,不仅产生了“五昧”说,而且把 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 式 B.道教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只要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就能“交与 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C.“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是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要获得阳气就要 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 D.“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 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金顺,字和甫,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吉林。少孤贫,事继母孝。 初,从征山东,授骁骑校。嗣从多隆阿援湖北,复黄梅,赐号图尔格齐巴图鲁。 移师安徽,克太湖。历迁协领。挂车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 同治九年,金积抚局成,独王家疃未下,率其弟连顺分兵迎击,数获胜。宁夏平, 擢乌里雅苏台将军。命赴肃州,既至,顿北崖头,奏调曜军助击。时乌鲁木齐提 督成禄犹诉军粮乏,难赴哈密,诏金顺接统其军。十二年,左宗棠至军,约期并 进。金顺发地雷东北角,城渍,乘隙夺据其上,自是老弱扶服者相继,城拔。 乌鲁木齐都统景廉驻古城,与金顺龃。宗棠奏言金顺宽和,为群情所附。诏率所 部二十营赴之,规乌城,于是遂发。出营数十里,至瀚海,吏士忽不行。询之 则曰:“先锋营驻,有所议。”金顺知有变,疾驰视,手刃六人以徇,曰:“敢 留者,视此!”军以次行。瀚海既过,乃列六尸祝之曰:“杂赋不饱,佐以野蔬 天下无若西军苦。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但不忍汝六人,如全军何 如国家何?如关内生灵何?”闻其言者,无不激扬。途授正白旗汉军都统。明年, 至古城,与景廉会师。一日演炮,汉、回观者数千百人。景军指败堵烟筒为的 击之再,烟筒无葸。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
B.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绵延了 170 多万年,分为了四个发展阶段,风味流 派繁多,有“烹饪王国”的美誉。 C.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区域文化,它在饮 食文化的多个方面影响了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D.中国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研究中国饮食文化甚至可以成为研究 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中国的烹饪技术讲究食医结合,食物 要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作用。 B.我国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要利用食物原料的 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 C.孔子说的“不食不时”,是说不吃反季节食品和定时吃饭的意思。强调适应 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 D.中国人在饮食上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 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加工食物时要考虑季节、气候的因素。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制作饮食的烹饪遵循了“阴阳五行”规律,不仅产生了“五昧”说,而且把 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 式。 B.道教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是只要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就能“交与 神明”,上通于天,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C.“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是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要获得阳气就要 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 D.“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 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金顺,字和甫,伊尔根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世居吉林。少孤贫,事继母孝。 初,从征山东,授骁骑校。嗣从多隆阿援湖北,复黄梅,赐号图尔格齐巴图鲁。 移师安徽,克太湖。历迁协领。挂车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 同治九年,金积抚局成,独王家疃未下,率其弟连顺分兵迎击,数获胜。宁夏平, 擢乌里雅苏台将军。命赴肃州,既至,顿北崖头,奏调曜军助击。时乌鲁木齐提 督成禄犹诉军粮乏,难赴哈密,诏金顺接统其军。十二年,左宗棠至军,约期并 进。金顺发地雷东北角,城渍,乘隙夺据其上,自是老弱扶服者相继,城拔。 乌鲁木齐都统景廉驻古城,与金顺龃。宗棠奏言金顺宽和,为群情所附。诏率所 部二十营赴之,规乌城,于是遂发。出营数十里,至瀚海,吏士忽不行。询之, 则曰:“先锋营驻,有所议。”金顺知有变,疾驰视,手刃六人以徇,曰:“敢 留者,视此!”军以次行。瀚海既过,乃列六尸祝之曰:“杂赋不饱,佐以野蔬, 天下无若西军苦。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但不忍汝六人,如全军何? 如国家何?如关内生灵何?”闻其言者,无不激扬。途授正白旗汉军都统。明年, 至古城,与景廉会师。一日演炮,汉、回观者数千百人。景军指败堵烟筒为的, 击之再,烟筒无葸。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
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已而玉林亦尔。观者欢呼声震 远近,回闻之气夺。寻命佐新疆军务。 光绪改元,代景廉为都统。二年,军阜康。刘锦棠赴军所商进止,议先攻古牧。 乃轻骑袭黄田,通汲道,克之。连下乌鲁木齐、迪化、昌吉、呼图壁诸城,直逼 玛纳斯。调伊犁将军。七年,诏接收伊犁,按图划界。十一年,上召来京,以锡 纶代之。道肃州,病卒。身后不名一钱,凡无以为敛。谥忠介。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一》,有删改)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 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B.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 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C.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 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竞/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D.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 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 “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 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习惯上,唐 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 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同治帝、光绪帝等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指山海关。如曹 操《蒿里行》中的“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的“关”,指函谷关。 D.文中“谥忠介”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 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 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 为范文正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金顺是满洲镶蓝旗人,年少时失去双亲,家境贫穷,由继母抚养,后随部队 征伐历升职,被授予勇号图尔格齐巴图鲁。 B.金顺在王家瞳战役中勇往直前;奔赴肃州时,停军北崖头,奏议请求调张曜 的军队协助自己攻击敌人:可见他作战有勇有谋。 C.金顺为人宽和,所到之处也深得民意,并且为官清廉,死后一文钱也没有, 几乎没有用来收敛下葬的费用 D.从金顺用杀死六个士兵并演说西军天下最苦来激励部队闯过瀚海、演习炮击 部下命中目标准确可以看出,金顺治军十分严格。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挂车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5分) (2)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先测视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已而玉林亦尔。观者欢呼声震 远近,回闻之气夺。寻命佐新疆军务。 光绪改元,代景廉为都统。二年,军阜康。刘锦棠赴军所商进止,议先攻古牧。 乃轻骑袭黄田,通汲道,克之。连下乌鲁木齐、迪化、昌吉、呼图壁诸城,直逼 玛纳斯。调伊犁将军。七年,诏接收伊犁,按图划界。十一年,上召来京,以锡 纶代之。道肃州,病卒。身后不名一钱,凡无以为敛。谥忠介。 (选自《清史稿•列传二百四十一》,有删改)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 /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B.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 /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C.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 /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竞/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D.所部炮队总兵邓增/参将张玉林曰/是何足击/请卷旗卓之为的/增先测视 /请于金顺再测视/既竟/炮响旗飞/若翦霞空际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 “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 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习惯上,唐 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 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同治帝、光绪帝等。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指山海关。如曹 操《蒿里行》中的“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的“关”,指函谷关。 D.文中“谥忠介”的“ 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 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 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 为范文正公。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金顺是满洲镶蓝旗人,年少时失去双亲,家境贫穷,由继母抚养,后随部队 征伐历升职,被授予勇号图尔格齐巴图鲁。 B.金顺在王家瞳战役中勇往直前;奔赴肃州时,停军北崖头,奏议请求调张曜 的军队协助自己攻击敌人:可见他作战有勇有谋。 C.金顺为人宽和,所到之处也深得民意,并且为官清廉,死后一文钱也没有, 几乎没有用来收敛下葬的费用。 D.从金顺用杀死六个士兵并演说西军天下最苦来激励部队闯过瀚海、演习炮击 部下命中目标准确可以看出,金顺治军十分严格。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挂车之役,将骑旅直捣中坚,当者辄靡。(5 分) (2)此行度戈壁,乏水草,吾非不知。(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8~9 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 刺史时所建。 8.第二联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5分) 9.请从虚实角度对全诗作简要赏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饮酒》“,”两句写出了他在傍晚与飞鸟结伴的诗意生活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 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3)龚自珍《己亥杂诗》的“ 两句,借助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虽然 辞官,却还要悉心培育新一代以报效国家的愿望。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叶企孙:中国高教史上的不朽传说 叶企孙,1898年生于上海。1911l年初,清政府将原来负责派遣留学生的游美学 务处改为清华学堂,同年2月招生,时年不满13岁的叶企孙在父亲鼓励下,报 考清华学堂并被录取,成为其第一批学生。 叶企孙入学后不久,就在日记中写道:“惜光阴、习勤劳、节嗜欲、慎交友、戒 烟酒。”清华五年间,叶企孙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思想。1915年7月31日,他 在给清华同学刘树墉的一封信中提出“清华科学会章程”。章程内容包括硏究种 类:算学、物理、化学、生理、生物、地文、应用工业和科学史;会员守则:不 谈宗教、不谈政治、宗旨忌远、议论忌高、切求实学、切实做事。 1918年,叶企孙从清华毕业,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物理,1920年获物理学学 士学位,并于同年9月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实验物理大 师P.W.布里奇曼(P.W. Bridgman,194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21年,哈佛 大学教授W.杜安主持一项重要物理实验一一精密测定普朗克常数(h),邀请叶企 孙和另外两位学者参加。当年3月开始实验,短短几个月,他们就用X射线方法 测定h,研究结果在1921年上半年的美国科学院院刊和美国光学学会学报上发 表,很快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当时最精确的h值并沿用了十多年。美国物理学家 康普顿在1935年所著书中称该实验是“一次对普朗克常数最为可靠的测定”。 在布里奇曼的指导下,叶企孙投入压力对铁磁性物质磁导率影响的研究,研究工 作于1923年完成,研究成果作为他的博士论文于1925年发表,布里奇曼在其《高 压物理学》一书中对叶企孙的这一工作给予详尽介绍和高度评价。叶企孙从事的 这项实验工作,为他日后回国开创我国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25年8月,叶企孙应聘清华大学大学物理科副教授。物理系成立之初,由梅 贻琦任系主任,学生有王淦昌、周同庆、施士元和钟间。随后,梅贻琦接仼清华 教务长,物理系主任一职便由已升为正教授的叶企孙担任。从此,叶企孙就将创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 刺史时所建。 8.第二联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5 分) 答: 9.请从虚实角度对全诗作简要赏析。(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陶渊明《饮酒》“ , ”两句写出了他在傍晚与飞鸟结伴的诗意生活。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 , ”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 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3)龚自珍《己亥杂诗》的“ , ”两句,借助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虽然 辞官,却还要悉心培育新一代以报效国家的愿望。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叶企孙:中国高教史上的不朽传说 叶企孙,1898 年生于上海。1911 年初,清政府将原来负责派遣留学生的游美学 务处改为清华学堂,同年 2 月招生,时年不满 13 岁的叶企孙在父亲鼓励下,报 考清华学堂并被录取,成为其第一批学生。 叶企孙入学后不久,就在日记中写道:“惜光阴、习勤劳、节嗜欲、慎交友、戒 烟酒。”清华五年间,叶企孙逐步形成自己的科学思想。1915 年 7 月 31 日,他 在给清华同学刘树墉的一封信中提出“清华科学会章程”。章程内容包括研究种 类:算学、物理、化学、生理、生物、地文、应用工业和科学史;会员守则:不 谈宗教、不谈政治、宗旨忌远、议论忌高、切求实学、切实做事。 1918 年,叶企孙从清华毕业,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物理,1920 年获物理学学 士学位,并于同年 9 月进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实验物理大 师 P.W.布里奇曼(P.W. Bridgman,1946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21 年,哈佛 大学教授 W.杜安主持一项重要物理实验——精密测定普朗克常数(h),邀请叶企 孙和另外两位学者参加。当年 3 月开始实验,短短几个月,他们就用 X 射线方法 测定 h,研究结果在 1921 年上半年的美国科学院院刊和美国光学学会学报上发 表,很快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当时最精确的 h 值并沿用了十多年。美国物理学家 康普顿在 1935 年所著书中称该实验是“一次对普朗克常数最为可靠的测定”。 在布里奇曼的指导下,叶企孙投入压力对铁磁性物质磁导率影响的研究,研究工 作于 1923 年完成,研究成果作为他的博士论文于 1925 年发表,布里奇曼在其《高 压物理学》一书中对叶企孙的这一工作给予详尽介绍和高度评价。叶企孙从事的 这项实验工作,为他日后回国开创我国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1925 年 8 月,叶企孙应聘清华大学大学物理科副教授。物理系成立之初,由梅 贻琦任系主任,学生有王淦昌、周同庆、施士元和钟间。随后,梅贻琦接任清华 教务长,物理系主任一职便由已升为正教授的叶企孙担任。从此,叶企孙就将创
建清华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他不仅着眼于教书育人,还吸取欧美名牌大 学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谋划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业 1928年,清华学校正式易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29年,清华大学成立理学院、 文学院、法学院。经教授会选举、校长聘仼,叶企孙仼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仼。 从1925年到清华后,叶企孙一直住在原为外国教授住宅的清华北园7号。他的 侄子叶铭汉回忆说:“这是一套三室一厅的平房…实际上,叔父只用一半的房 子,另外空出的两间房成为临时招待所,钱学森回国探亲在清华参观时,就在叔 父那里住了一个礼拜,钱三强1948年在清华教书时,因家在城里,周一至周五 也住在叔父家里,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1927年,陈岱孙回清华任教,也应 叶企孙之邀,住北园7号,两人均是单身,同住时间长达5年。 叶企孙单身,有一位工友照顾他的生活。这位工友会做饭,好几个单身教授或家 不在北京的教授就在那里吃饭。教授们借吃饭之机商议校政,图谋教育改革,逐 步形成了一个“少壮派”教授核心改革派力量,清华校史称之为“北园7号饭 团”,后来,施嘉炀、萨本栋、金岳霖、叶公超等也加入“饭团”。 叶企孙1929年出任清华理学院院长时,在校刊上发表《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 在和将来》一文指出:“有人怀疑中国民族不适合研究科学,我觉得这些论调都 没有根据。中国在最近期内方明白研究科学的重要,我们还没有经过长时期的试 验,还不能说我们缺少研究科学的能力。惟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科学研究, 五十年后再下断语。诸君要知道,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 住 今天,清华大学物理系在招生介绍中写道:“1929到1938年这十年间的清华物 理系,是中国高教史上一个不朽的传说。” 相关链接 ①统计显示,从1929年到1938年的十年间,清华物理系共毕业本科生69人, 研究生1人,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后来成为中国许多领域的开创者,其中6人被授 予“两弹一星”功勋勋章,21人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摘自中国改革网) ②九一八事变后,国家需要培养航空人才,叶企孙利用自己主持招送公费留学生 之机遇,在1933年第一届招考学生名额中特设飞机制造专业,招3名学生:钱 学森,后成为火箭技术和空气动力学世界一流专家;沈元,后来成为北京航空航 天大学创建人;1934年,叶企孙指引当时清华物理系学生赵九章转入高空气象 学领域,赵九章也成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摘自刘宜庆 《浪淘尽一一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都是(5分) A.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叶企孙与同学刘树墉商订“清华科学会章程”,其中 提到的研究种类包括算学、物理、化学、生理、生物、地文、应用工业和科学史 B.在实验物理大师P.W.布里奇曼和W.杜安教授的指导下,叶企孙致力于压力对 铁磁性物质磁导率影响的硏究,并取得突破性成果 C.叶企孙将创建清华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吸取 欧美名牌大学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以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业。 D.叶企孙认为,中国不适合研究科学的论调是没有依据的,通过举国上下的共 同努力,用不了五十年就能搞好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 E.叶企孙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甘当铺路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科 技人才,他的学识德行值得世人永远景仰
建清华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他不仅着眼于教书育人,还吸取欧美名牌大 学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谋划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业。 1928 年,清华学校正式易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29 年,清华大学成立理学院、 文学院、法学院。经教授会选举、校长聘任,叶企孙任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 从 1925 年到清华后,叶企孙一直住在原为外国教授住宅的清华北园 7 号。他的 侄子叶铭汉回忆说:“这是一套三室一厅的平房……实际上,叔父只用一半的房 子,另外空出的两间房成为临时招待所,钱学森回国探亲在清华参观时,就在叔 父那里住了一个礼拜,钱三强 1948 年在清华教书时,因家在城里,周一至周五 也住在叔父家里,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1927 年,陈岱孙回清华任教,也应 叶企孙之邀,住北园 7 号,两人均是单身,同住时间长达 5 年。 叶企孙单身,有一位工友照顾他的生活。这位工友会做饭,好几个单身教授或家 不在北京的教授就在那里吃饭。教授们借吃饭之机商议校政,图谋教育改革,逐 步形成了一个“少壮派”教授核心改革派力量,清华校史称之为“北园 7 号饭 团”,后来,施嘉炀、萨本栋、金岳霖、叶公超等也加入“饭团”。 叶企孙 1929 年出任清华理学院院长时,在校刊上发表《中国科学界之过去、现 在和将来》一文指出:“有人怀疑中国民族不适合研究科学,我觉得这些论调都 没有根据。中国在最近期内方明白研究科学的重要,我们还没有经过长时期的试 验,还不能说我们缺少研究科学的能力。惟有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去做科学研究, 五十年后再下断语。诸君要知道,没有自然科学的民族,决不能在现代立脚得 住。” 今天,清华大学物理系在招生介绍中写道:“1929 到 1938 年这十年间的清华物 理系,是中国高教史上一个不朽的传说。” 相关链接: ①统计显示,从 1929 年到 1938 年的十年间,清华物理系共毕业本科生 69 人, 研究生 1 人,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后来成为中国许多领域的开创者,其中 6 人被授 予“两弹一星”功勋勋章,21 人成为中国科学院的院士。 (摘自中国改革网) ②九一八事变后,国家需要培养航空人才,叶企孙利用自己主持招送公费留学生 之机遇,在 1933 年第一届招考学生名额中特设飞机制造专业,招 3 名学生:钱 学森,后成为火箭技术和空气动力学世界一流专家;沈元,后来成为北京航空航 天大学创建人;1934 年,叶企孙指引当时清华物理系学生赵九章转入高空气象 学领域,赵九章也成为中国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摘自刘宜庆 《浪淘尽——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都是(5 分) A. 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叶企孙与同学刘树墉商订“清华科学会章程”,其中 提到的研究种类包括算学、物理、化学、生理、生物、地文、应用工业和科学史 等。 B. 在实验物理大师 P.W.布里奇曼和 W.杜安教授的指导下,叶企孙致力于压力对 铁磁性物质磁导率影响的研究,并取得突破性成果。 C. 叶企孙将创建清华物理系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吸取 欧美名牌大学和著名科学家的经验,以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事业。 D. 叶企孙认为,中国不适合研究科学的论调是没有依据的,通过举国上下的共 同努力,用不了五十年就能搞好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 E. 叶企孙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科学事业,甘当铺路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科 技人才,他的学识德行值得世人永远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