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笑话于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例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韩非子》中的 “守株待兔”等,这些寓言故事就是早期的笑话雏形,两者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幽默、讽刺 方面是一致的,魏晋时期笑话确立不断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笑林》作为第一部笑话 专集出现,增强了笑话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独立性。笑话在明清时期空前繁荣,专辑不断 现,代表作有明代冯梦龙的《广笑府》和清代的《笑林广记》。 在《笑林》出现之前,中国先秦时期的幽默文学作品,其创作意图大抵是为了达到说理 辩难的目的,并非单纯为引人发笑的纯幽默,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质,与当时的思想文化和政 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笑林》的出现,改变了这种传统,在笑话的表现手法上,有自己的 艺术特色,某种程度上体现“为幽默而幽默”的观念 笑话中的幽默,就是用简单的情节,巧妙引出出人意料的结果。《笑林》以搞笑故事为 主,往往在简单的篇幅中不忘情节的巧妙设置和形象的精心雕琢,表现出高超的引人发笑的 叙事技艺。不少故事在铺垫中巧打埋伏,让人进入一个典型的环境中,之后突然揭开一个人 们所难以预料到的结果,使读者或者听众经历由最初的期待紧张到结尾的醒悟释然这样一个 快速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而引爆笑声,而这个转折就是传统笑话中的“笑点”。笑点能不能 让读者感到好笑是笑话能否成功的关键 笑话能够达到“欢声满座”、“揭瓦哄堂”的艺术效果,其奧妙之一就在于精妙的修辞 古代笑话在修辞方面的成就很高,它注意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很注重运用多种修辞。 从语言语境的角度来研究笑话中的幽默语言,能够帮助理解古代笑话的幽默,而艺术夸张是 古代笑话中比较重要的修辞,在幽默理论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从美学观念看,笑话是属于喜剧的范畴,幽默讽刺是其瞩目的美学特征,因而其中的夸 张手法必定与幽默结为一体。笑话就常常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矛盾,不仅把隐晦的东 西显现出来,而且像放大镜一样把微小的东西放大开来。在描写人或事物的时候也有利用非 合情合理的极度夸张,违反生活逻辑,违背生活真实来达到“可笑”的目的,例如建议鲁人 截竿入城的老父、一叶障目取物的楚人,等等。这种言过其实的夸张修辞使言语更具幽默性, 也给人深刻的启示意义 (摘编自宋扬《论魏晋笑话的文体成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笑话的雏形是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既是寓言故事也是笑话,两者 在幽默、讽刺方面是一致的
第 I 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古代笑话于先秦时期就出现了,例如《孟子》中的“揠苗助长”,《韩非子》中的 “守株待兔”等,这些寓言故事就是早期的笑话雏形,两者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幽默、讽刺 方面是一致的,魏晋时期笑话确立不断发展成为独立的文学样式,《笑林》作为第一部笑话 专集出现,增强了笑话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独立性。笑话在明清时期空前繁荣,专辑不断涌 现,代表作有明代冯梦龙的《广笑府》和清代的《笑林广记》。 在《笑林》出现之前,中国先秦时期的幽默文学作品,其创作意图大抵是为了达到说理 辩难的目的,并非单纯为引人发笑的纯幽默,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质,与当时的思想文化和政 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笑林》的出现,改变了这种传统,在笑话的表现手法上,有自己的 艺术特色,某种程度上体现“为幽默而幽默”的观念。 笑话中的幽默,就是用简单的情节,巧妙引出出人意料的结果。《笑林》以搞笑故事为 主,往往在简单的篇幅中不忘情节的巧妙设置和形象的精心雕琢,表现出高超的引人发笑的 叙事技艺。不少故事在铺垫中巧打埋伏,让人进入一个典型的环境中,之后突然揭开一个人 们所难以预料到的结果,使读者或者听众经历由最初的期待紧张到结尾的醒悟释然这样一个 快速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而引爆笑声,而这个转折就是传统笑话中的“笑点”。笑点能不能 让读者感到好笑是笑话能否成功的关键。 笑话能够达到“欢声满座”、“揭瓦哄堂”的艺术效果,其奥妙之一就在于精妙的修辞。 古代笑话在修辞方面的成就很高,它注意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很注重运用多种修辞。 从语言语境的角度来研究笑话中的幽默语言,能够帮助理解古代笑话的幽默,而艺术夸张是 古代笑话中比较重要的修辞,在幽默理论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从美学观念看,笑话是属于喜剧的范畴,幽默讽刺是其瞩目的美学特征,因而其中的夸 张手法必定与幽默结为一体。笑话就常常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事物的矛盾,不仅把隐晦的东 西显现出来,而且像放大镜一样把微小的东西放大开来。在描写人或事物的时候也有利用非 合情合理的极度夸张,违反生活逻辑,违背生活真实来达到“可笑”的目的,例如建议鲁人 截竿入城的老父、一叶障目取物的楚人,等等。这种言过其实的夸张修辞使言语更具幽默性, 也给人深刻的启示意义。 (摘编自宋扬《论魏晋笑话的文体成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笑话的雏形是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等既是寓言故事也是笑话,两者 在幽默、讽刺方面是一致的
B.中国古代笑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确立并发展于魏晋时期,明清时期空前繁荣, 笑话专集不断涌现。 C.《笑林》是我国第一部笑话专集,它的出现,改变了先秦时期幽默文学作品有针对性 的这种实用主义传统 D.中国古代笑话有着高超的引人发笑的叙事技巧,往往在简单的篇幅中有巧妙的情节设 置和精心雕琢的形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先秦时期幽默文学作品中的“幽默”,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质,与当时的思想文化 和政治紧密联系,并非单纯为了娱乐。 B.《笑林》中多是搞笑故事,故事讲述者常常巧设埋伏,使阅读者进人一个特定的情」 这就为故事揭开出乎意料的结局作了铺垫 C.中国古代笑话中的“笑点“,就是故事的结果使读者或听众的心理由期待紧张到醒悟 释然的快速变化过程中,引爆笑声的转折点 D.中国古代笑话在描写人或事物的时候,往往把徽小的东西放大开来,违反生活的逻辑, 违背生活真实从而达到引人发笑的目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笑林》中的幽默,既表现在用简单的情节,巧妙引出出人意料的结果,还表现在精 妙的修辞,使笑话中的语言充满了幽默。 B.从喜剧的美学特征来说,夸张手法必定与幽默结为一体,作为喜剧的笑话通过夸张的 手法突出事物的矛盾也就成了主要表现形式。 C.笑话中的幽默,不仅仅只是为了达到使人发笑的目的,它在戏谑讽刺中还有深刻的启 示意义,如“一叶障目”“长竿人城”。 D.《笑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笑话专集,其影响是深远的,古代笑话中修辞手法 的精妙运用,对现代幽默理论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一6题。 棵树的故事 王建平 原本,那棵树的故事已有了句号,哪想,今春一个议题,让树的话题得以延续 春节刚过完,西村村长陪县减灾办的科技人员上山来,对有隐患的山体进行一番考察后, 拟定一个议题:全村唯有村民刘有福的房反紧贴着松酥山体,此处属泥石流重大隐患区,入 夏前必须搬下山。 此事一嘈开,都说刘有福命妤,要住政府出钱修建的新房了,真是有福。哪料,风声 吹进刘有福的耳朵里,他心烦意乱,嘴与老屋的门一下紧闭起来。心想,住山上五六十个年
B.中国古代笑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确立并发展于魏晋时期,明清时期空前繁荣, 笑话专集不断涌现。 C.《笑林》是我国第一部笑话专集,它的出现,改变了先秦时期幽默文学作品有针对性 的这种实用主义传统。 D.中国古代笑话有着高超的引人发笑的叙事技巧,往往在简单的篇幅中有巧妙的情节设 置和精心雕琢的形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先秦时期幽默文学作品中的“幽默”,具有一定的功利性质,与当时的思想文化 和政治紧密联系,并非单纯为了娱乐。 B.《笑林》中多是搞笑故事,故事讲述者常常巧设埋伏,使阅读者进人一个特定的情境, 这就为故事揭开出乎意料的结局作了铺垫。 C.中国古代笑话中的“笑点“,就是故事的结果使读者或听众的心理由期待紧张到醒悟 释然的快速变化过程中,引爆笑声的转折点。 D.中国古代笑话在描写人或事物的时候,往往把徽小的东西放大开来,违反生活的逻辑, 违背生活真实从而达到引人发笑的目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笑林》中的幽默,既表现在用简单的情节,巧妙引出出人意料的结果,还表现在精 妙 的修辞,使笑话中的语言充满了幽默。 B.从喜剧的美学特征来说,夸张手法必定与幽默结为一体,作为喜剧的笑话通过夸张的 手法突出事物的矛盾也就成了主要表现形式。 C.笑话中的幽默,不仅仅只是为了达到使人发笑的目的,它在戏谑讽刺中还有深刻的启 示意义,如“一叶障目”“长竿人城”。 D.《笑林》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笑话专集,其影响是深远的,古代笑话中修辞手法 的精妙运用,对现代幽默理论的研究有积极意义。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 一 6 题。 一棵树的故事 王建平 原本,那棵树的故事已有了句号,哪想,今春一个议题,让树的话题得以延续。 春节刚过完,西村村长陪县减灾办的科技人员上山来,对有隐患的山体进行一番考察后, 拟定一个议题:全村唯有村民刘有福的房反紧贴着松酥山体,此处属泥石流重大隐患区,入 夏前必须搬下山。 此事一嘈开,都说刘有福命好,要住政府出钱修建的新房了,真是有福。哪料,风声 吹进刘有福的耳朵里,他心烦意乱,嘴与老屋的门一下紧闭起来。心想,住山上五六十个年
头,那坡那梁那路那草那花那田那地的样儿全烙在心中,我跟它们知根知底知深知浅知冷知 暖的日子数不清.哪舍得离开呀? 这天朝阳照亮山梁,刘有福开门晒太阳,门一开就跟门外的人照上面。见村长第九次上 门来,刘有福一下蹲地上,勾下头。 村长说,五叔,这山上真的那么好吗,山高路难行,这些年夏天的暴雨季节夜里,你和 五娘做过一个完整的梦没? 刘有福没出声,他咋会不知山洪的冲击声跟雷声搅在一起,夜里可吓死人了,他和老伴 常常缩在墙角听天由命……老伴去年病故……想到这儿,他抬头吭了一声。 今的老房子搬下山? 肯定的。村长应 我的鸡鸭猪狗牛全下山?刘有福又问。 那是必须的。村长应。 那……我的这棵树?刘有福迟疑一下,吸入一口气,吐完后半句,我的树也要下山! 当……当然……村长仿佛没想好就从嘴里遛出了几个字。瞬时,他才明白老人家的愿望 老人家的那棵树太大太粗了,要搬下山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刘有福老屋前有一颗黄桷树。 七十年前的一个冬天,刘有福二十多岁的爹,趁一个风雪夜看守将不严,从壮丁集中营 逃出来,路遇一位砍柴人便讨得一根树枝,好几天粒米未进,靠喝冬水田里的水和手上的树 枝拄回家。到家后他爹在门前用锄头挖下一个坑,栽下了树枝。没想到呀,七十多个春夏秋 冬过去,树——悬跟露爪,树干粗壮得两人合围。树体歪针,长相怪异,主枝横伸树冠宽阔, 枝繁叶茂。刘有福常想.树是爹,爹是树,这么些年有爹陪伴心里总是满满的 住西村山脚下的二宝,四十岁不到,闯荡过好几个省,是村里村外的大能人。二宝每次 来见刘有福,嘴皮子热乎极了。二宝第三次上山,五叔前五叔后贴住刘有福的屁股转。 五叔,二宝向刘有福敬上带把儿的烟。我想好了,愿出3000元买你的这棵树。 叭一一—刘有福将一口痰射击出两米多远。 3500元呢?二宝脸上堆积着笑。 刘有福的目光移向树.眼晴不动了。那树。古态盎然·叶片儿油绿光亮,有教不清叫不 出名字的鸟儿正左树上嬉戏,它们不离开树,爱恋着老屋散发出的古老气息,更没嫌弃过刘 有福和他鸡鸭猪狗牛们身上传递给它们怪怪的酸味……刘有福眼晴湿了。 五叔,5000元怎么样?二宝加价 刘有福手中烟锅嘴儿在地上敲了敲,起身扛起一头白发迈向老屋。二宝没想到,他五叔 在门口突然转过身来,说,侄儿一一你能,我出钱,请你把树移下山吧!
头,那坡那梁那路那草那花那田那地的样儿全烙在心中,我跟它们知根知底知深知浅知冷知 暖的日子数不清.哪舍得离开呀? 这天朝阳照亮山梁,刘有福开门晒太阳,门一开就跟门外的人照上面。见村长第九次上 门来,刘有福一下蹲地上,勾下头。 村长说,五叔,这山上真的那么好吗,山高路难行,这些年夏天的暴雨季节夜里,你和 五娘做过一个完整的梦没? 刘有福没出声,他咋会不知山洪的冲击声跟雷声搅在一起,夜里可吓死人了,他和老伴 常常缩在墙角听天由命……老伴去年病故……想到这儿,他抬头吭了一声。 今的老房子搬下山? 肯定的。村长应。 我的鸡鸭猪狗牛全下山?刘有福又问。 那是必须的。村长应。 那……我的这棵树?刘有福迟疑一下,吸入一口气,吐完后半句,我的树也要下山! 当……当然……村长仿佛没想好就从嘴里遛出了几个字。瞬时,他才明白老人家的愿望。 老人家的那棵树太大太粗了,要搬下山的确不是一件易事。 刘有福老屋前有一颗黄桷树。 七十年前的一个冬天,刘有福二十多岁的爹,趁一个风雪夜看守将不严,从壮丁集中营 逃出来,路遇一位砍柴人便讨得一根树枝,好几天粒米未进,靠喝冬水田里的水和手上的树 枝拄回家。到家后他爹在门前用锄头挖下一个坑,栽下了树枝。没想到呀,七十多个春夏秋 冬过去,树——悬跟露爪,树干粗壮得两人合围。树体歪针,长相怪异,主枝横伸树冠宽阔, 枝繁叶茂。刘有福常想.树是爹,爹是树,这么些年有爹陪伴心里总是满满的。 住西村山脚下的二宝,四十岁不到,闯荡过好几个省,是村里村外的大能人。二宝每次 来见刘有福,嘴皮子热乎极了。二宝第三次上山,五叔前五叔后贴住刘有福的屁股转。 五叔,二宝向刘有福敬上带把儿的烟。我想好了,愿出 3000 元买你的这棵树。 叭——刘有福将一口痰射击出两米多远。 3500 元呢?二宝脸上堆积着笑。 刘有福的目光移向树.眼晴不动了。那树.古态盎然.叶片儿油绿光亮,有数不清叫不 出名字的鸟儿正左树上嬉戏,它们不离开树,爱恋着老屋散发出的古老气息,更没嫌弃过刘 有福和他鸡鸭猪狗牛们身上传递给它们怪怪的酸味……刘有福眼晴湿了。 五叔,5000 元怎么样?二宝加价。 刘有福手中烟锅嘴儿在地上敲了敲,起身扛起一头白发迈向老屋。二宝没想到,他五叔 在门口突然转过身来,说,侄儿——你能,我出钱,请你把树移下山吧!
三个月过去,刘有福在山下的新屋建好了。树在昨天也由二宝移下山,在新屋门前栽好。 刘有福牵着牛在草地吃草,他远远地望着新栽下的树干,入神了,连二宝的侄儿小强来到自 己面前也没察觉。 五爷,二叔是真心想得你的树,活树没到手,等树死了,他还要来买。小强对看刘有福 的耳朵说。 嗯?刘有福回头盯住小强 二叔说树的根部可以打造成根雕茶几,树干和粗枝可雕刻成上百件工艺品,他已访好了 买家,那人报价58000元。 树会死?刘有福眼晴闪烁一下。 会的,树下坑的头天晚上,二叔在后半夜往坑底的泥土里理了生石灰。小强接着说,化 学课学过,生石灰被水泡散了就成了石灰水,石灰水具有强碱性,会烧死树根的…… 夏去秋来,刘有福的树发出的新芽变成了嫩绿的小叶儿 幸好那晩刘有福请人与小强从树千侧面挖岀一个深坑,从树根下构出好几块生石灰,换 上了新土。树呀,你命大,二宝埋下去的生石灰还没化开,要不… 刘有福独自来到镇上的学校,他为并不沾亲带故的孙子小强交了5000元的生活费。面对 老师的询问,刘有福说,谢老师啦,那娃儿的书没白读!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刘有福一听要他将家搬到山下,就紧闭了大门,拒绝来访,是因为这里是他和去伴生 活了五六十个年头的地方,所以非常不愿意搬家 B.村长九次上门劝说刘有福人夏前搬下山,主要是因为刘有福的房屋紧贴酥松山体,在 夏天的暴雨季节一旦发生泥石流,就会危及生命安全。 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听到二宝提出买树时将一口痰射出老远,二宝加价 后在地上敲烟锅嘴等处,表明刘有福是一个怪癖、不知变通的人。 D.小说画线处关于黄桷树的描写形象而富有诗意,描绘出刘有福一家与树相伴相融的和 谐画面,这样的描写强化了刘有福对故宅的不舍之情。 E.小说以补叙的方法,介绍了刘有福请人与小强挖坑救树的相关内容,不仅使文章的结 构富于变化,而且丰富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 5.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6.小说写“树”的两次遭劫经历,每次表现都不同,躲过动难的原因也不一样。请结合全文 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一9题 史学大师许倬云
三个月过去,刘有福在山下的新屋建好了。树在昨天也由二宝移下山,在新屋门前栽好。 刘有福牵着牛在草地吃草,他远远地望着新栽下的树干,入神了,连二宝的侄儿小强来到自 己面前也没察觉。 五爷,二叔是真心想得你的树,活树没到手,等树死了,他还要来买。小强对看刘有福 的耳朵说。 嗯?刘有福回头盯住小强。 二叔说树的根部可以打造成根雕茶几,树干和粗枝可雕刻成上百件工艺品,他已访好了 买家,那人报价 58000 元。 树会死?刘有福眼晴闪烁一下。 会的,树下坑的头天晚上,二叔在后半夜往坑底的泥土里理了生石灰。小强接着说,化 学课学过,生石灰被水泡散了就成了石灰水,石灰水具有强碱性,会烧死树根的…… 夏去秋来,刘有福的树发出的新芽变成了嫩绿的小叶儿。 幸好那晚刘有福请人与小强从树千侧面挖出一个深坑,从树根下构出好几块生石灰,换 上了新土。树呀,你命大,二宝埋下去的生石灰还没化开,要不…… 刘有福独自来到镇上的学校,他为并不沾亲带故的孙子小强交了 5000 元的生活费。面对 老师的询问,刘有福说,谢老师啦,那娃儿的书没白读!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A.刘有福一听要他将家搬到山下,就紧闭了大门,拒绝来访,是因为这里是他和去伴生 活了五六十个年头的地方,所以非常不愿意搬家。 B.村长九次上门劝说刘有福人夏前搬下山,主要是因为刘有福的房屋紧贴酥松山体,在 夏天的暴雨季节一旦发生泥石流,就会危及生命安全。 C.小说善于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性格,听到二宝提出买树时将一口痰射出老远,二宝加价 后在地上敲烟锅嘴等处,表明刘有福是一个怪癖、不知变通的人。 D.小说画线处关于黄桷树的描写形象而富有诗意,描绘出刘有福一家与树相伴相融的和 谐画面,这样的描写强化了刘有福对故宅的不舍之情。 E.小说以补叙的方法,介绍了刘有福请人与小强挖坑救树的相关内容,不仅使文章的结 构富于变化,而且丰富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 5.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 分) 6.小说写“树”的两次遭劫经历,每次表现都不同,躲过动难的原因也不一样。请结合全文 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一 9 题。 史学大师许倬云
许倬云1928年出生于无锡大族,出生时手脚弯曲,一直不能动。直到七岁才能坐在椅子 上,长大后肌肉不发达,终生借助双拐行走。小时候,许倬云没法上学,只能在家自修。时 任厦门海关监督的许风藻,人文学术素养很高,经常给儿子随机指点:给他讲数学、讲历史 讲语文,教他有关战争史、政治学与外交学等。许倬云起初爱看武侠小说,许风藻说:“你 别老看武侠小说,好好看看《史记》。”于是许倬云从十来岁开始读《史记》《左传》,读 了许多古书 1934年,许倬云随父亲移居沙市荆关监督公署。抗战开始后。因沙市地处要冲,逃难的 人经此转往四川,川军也经此开赴前线。在沙市家门口的下马石旁,眼看见一队队川军开往 台儿庄,有许多士兵还是小孩子,只有七八岁的许倬云,因毋亲一句话,“这些人可能再也 回不来了”,一夜之间长大。当时许倬云父亲负责供应军粮民食,许家人也枕经常随着军队 转移,或者随着难民逃难。很多时候,许倬云被摆在一个土墩、石磨、板凳上,作为一个旁 观者。满目所见,尽是战火纷飞,流离失所,生离死别,知道了什么叫饥俄,什么叫恐俱 也因此。许倬云看到了中国最深入内地的农村,看见最没有被外面触及的原始原貌。七十年 后回顾起这段往事,许倬云还是忍不住伤心流泪 1949年,许倬云随家人迁台,考入台大外文系。因为中文和历史考得好.在傅斯年的建 议下转入历史系一直读到硕士毕业。当年的台大大师云集,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不间的 思想、不同的学派,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题。再加上当时上课常常是一个人一班,等于几个 名师一起训练许倬云。这在以后是不可想象的学习条件。许倬云终生感激这些不同风格的老 师,每个人都给他一些东西,他没有走任何老师的路,而是自己走出一条路,这条路受每位 老师很大的影响。 1957年,时任“中研院”考古所助理研究负的许倬云,获得纽约华侨徐铭信提供的1500 美元奖学金,赴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在芝大的五年,许倬云在学术上突飞猛进,除 了历史以外,他还接受了社会学、宗教学以及计量统计学方面的训练,也熏染了芝大“眼光 宏阔”的学风、大问题意识,这些影响了他一生的治学方向。不过,何炳棣在回忆录中,对 芝大这种学风颇有微词一一只做“世界第一流的学问”。2010年“中研院”为许先生庆寿 院士杜正胜如是评价:“许先生最大的影响不在于上古史,而在于所引入的那种关注杜会经 济领域的研究视角。” 在两岸三地,许伴云影响更大的可能是大众史学的写作。近二十年来,他陆续山版了《万 古江河》《从历史看管理》以及新近出版的“许倬云说历史”系列四册等几十种,有的是精 心撰著而成,有的则是根据在企业、高校讲座的课件整理而成,都有着一以贯之的内在理念 一关注与当下、与中国相关的大问题。或许,这种文字背后的问题意识和情怀,也是许先 生的书收到白领、商人、学生等阶层喜爱的原因 (摘编自云君《许倬云:旁观者的深思》、冯俊文《许倬云:一位历史学家的奧德赛》
许倬云 1928 年出生于无锡大族,出生时手脚弯曲,一直不能动。直到七岁才能坐在椅子 上,长大后肌肉不发达,终生借助双拐行走。小时候,许倬云没法上学,只能在家自修。时 任厦门海关监督的许风藻,人文学术素养很高,经常给儿子随机指点:给他讲数学、讲历史、 讲语文,教他有关战争史、政治学与外交学等。许倬云起初爱看武侠小说,许风藻说:“你 别老看武侠小说,好好看看《史记》。”于是许倬云从十来岁开始读《史记》《左传》,读 了许多古书。 1934 年,许倬云随父亲移居沙市荆关监督公署。抗战开始后。因沙市地处要冲,逃难的 人经此转往四川,川军也经此开赴前线。在沙市家门口的下马石旁,眼看见一队队川军开往 台儿庄,有许多士兵还是小孩子,只有七八岁的许倬云,因毋亲一句话,“这些人可能再也 回不来了”,一夜之间长大。当时许倬云父亲负责供应军粮民食,许家人也枕经常随着军队 转移,或者随着难民逃难。很多时候,许倬云被摆在一个土墩、石磨、板凳上,作为一个旁 观者。满目所见,尽是战火纷飞,流离失所,生离死别,知道了什么叫饥俄,什么叫恐俱。 也因此。许倬云看到了中国最深入内地的农村,看见最没有被外面触及的原始原貌。七十年 后回顾起这段往事,许倬云还是忍不住伤心流泪。 1949 年,许倬云随家人迁台,考入台大外文系。因为中文和历史考得好.在傅斯年的建 议下转入历史系一直读到硕士毕业。当年的台大大师云集,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不间的 思想、不同的学派,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课题。再加上当时上课常常是一个人一班,等于几个 名师一起训练许倬云。这在以后是不可想象的学习条件。许倬云终生感激这些不同风格的老 师,每个人都给他一些东西,他没有走任何老师的路,而是自己走出一条路,这条路受每位 老师很大的影响。 1957 年,时任“中研院”考古所助理研究负的许倬云,获得纽约华侨徐铭信提供的 1500 美元奖学金,赴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在芝大的五年,许倬云在学术上突飞猛进,除 了历史以外,他还接受了社会学、宗教学以及计量统计学方面的训练,也熏染了芝大“眼光 宏阔”的学风、大问题意识,这些影响了他一生的治学方向。不过,何炳棣在回忆录中,对 芝大这种学风颇有微词——只做“世界第一流的学问”。2010 年“中研院”为许先生庆寿, 院士杜正胜如是评价:“许先生最大的影响不在于上古史,而在于所引入的那种关注杜会经 济领域的研究视角。” 在两岸三地,许伴云影响更大的可能是大众史学的写作。近二十年来,他陆续山版了《万 古江河》《从历史看管理》以及新近出版的“许倬云说历史”系列四册等几十种,有的是精 心撰著而成,有的则是根据在企业、高校讲座的课件整理而成,都有着一以贯之的内在理念 一—关注与当下、与中国相关的大问题。或许,这种文字背后的问题意识和情怀,也是许先 生的书收到白领、商人、学生等阶层喜爱的原因。 (摘编自云君《许倬云:旁观者的深思》、冯俊文《许倬云:一位历史学家的奥德赛》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