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理念与目的】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深λ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要使所有 大学生都明白,党和人民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他们去建设,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他们去奋斗,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 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 人生价值观在整个人生观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它在深层次上影响制约和引导人们的实际行动。由于经济全 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人们在价值选择上呈现多元化格局;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面临 更激烈的竞争压力,这使之在人生价值问题上迷茫困惑。本章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理 论学习、课堂讨论和实践体验,旨在引起学生对人生价值和心理问题的思考,使之进一步掌握有关世界观与人生 观、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等知识,明确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 关系,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人生价值评价的正确标准,学会在实践中科学对待人生环境、选择人生价值,努力树立 起正确的、科学的人生价值取向,摈弃错误的人生目的和消极的人生态度,正确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把握 好实现人生意义的基本条件,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创造出自己有价值的健康人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人生目的的内涵、取向与把握 2.人生态度的内涵和大学生应有的人生态度。 3.人,怎样活着才有价值?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生价值取向。 4.人生价值的基本内容、标准及其评价。 5.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社会责任,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客观条件。 6.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贡献与索取的关系问题 7.如何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去进行人生境遇的思考,并在实践中树立积极的人生目的 和人生态度?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 8.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心理健康的标志、青年时期的心理特征、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及表现,以 及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第1页共48页
第 1 页 共 48 页 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 【教学理念与目的】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要使所有 大学生都明白,党和人民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他们去建设,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他们去奋斗,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 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 人生价值观在整个人生观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它在深层次上影响制约和引导人们的实际行动。由于经济全 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人们在价值选择上呈现多元化格局;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面临 更激烈的竞争压力,这使之在人生价值问题上迷茫困惑。本章从当代大学生面临和关心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理 论学习、课堂讨论和实践体验,旨在引起学生对人生价值和心理问题的思考,使之进一步掌握有关世界观与人生 观、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等知识,明确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 关系,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人生价值评价的正确标准,学会在实践中科学对待人生环境、选择人生价值,努力树立 起正确的、科学的人生价值取向,摈弃错误的人生目的和消极的人生态度,正确把握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把握 好实现人生意义的基本条件,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创造出自己有价值的健康人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人生目的的内涵、取向与把握。 2.人生态度的内涵和大学生应有的人生态度。 3.人,怎样活着才有价值?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生价值取向。 4.人生价值的基本内容、标准及其评价。 5.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社会责任,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客观条件。 6.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贡献与索取的关系问题。 7.如何引导大学生以正确的人生目的和人生态度去进行人生境遇的思考,并在实践中树立积极的人生目的 和人生态度?创造与实现人生价值。 8.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心理健康的标志、青年时期的心理特征、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现状及表现,以 及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教学方法和手段】 精讲多议”,教师讲授与学生的课堂讨论结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辩论或演讲等形式的活动。在活动过 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分析和总结,进而引导和启发学生们自己得岀科学的结论。多媒体 影音教学与教师的分析讲授结合,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点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运用口头语言或 书面语言谈自己的观后感,从而有效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时数】 6学时 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程导入】(运用案例和设问的方式把学生引入课程教学活动) 【材料案例1】价值观的大裂变 20世纪80年代初,一篇署名“潘晓”的文章《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被刊登在《中国青年》杂志上 另一个署名“梅晓”的大学生给《青年报》写了《我该怎样选择生活》的一封信,均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轰 轰烈烈得人生价值观大讨论 第一场重大讨论发生在1980年4月。北京两位化名“潘晓”的青工写信给《中国青年》杂志,发出了“人 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感慨。信发表后,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关于人生的大讨论。短短—一个月内,编辑部 和作者潘晓收到的稿(信)件达2.5万多件。同年7月《中国青年报》也应读者要求,以“怎样认识人生的意义、 怎样找到前进的路标”为题展开深入的讨论。讨论的背后蕴藏着“人为什么活着”这样-个晢学命题。由此形成 80年代青年人生价值观变化的开端。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展示了他们思考人生意义的心路历程:关于影片《沙 鸥》中的沙鸥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的讨论(1981年)、关于美国电影《冰峰抢险队》中麦克唐纳是否等于雷锋的讨 论(1982年)、关于当代中国青年学习的榜样张海迪是否幸福的讨论(1983年)、关于故事片《人生》放映后对“人 生”认识的讨论(1984年)、关于香港电视连续剧《上海滩》中的许文强是否值得学习的讨论(1985年)、关于长 江漂流那种冒险精神的讨谂(1986年)、关于希尔顿饭店招聘员工事件的讨论(1987年)、关于大学生毕业分配问 题的讨论(1988年)等等 第2页共48页
第 2 页 共 48 页 【教学方法和手段】 “精讲多议”,教师讲授与学生的课堂讨论结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辩论或演讲等形式的活动。在活动过 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分析和总结,进而引导和启发学生们自己得出科学的结论。多媒体 影音教学与教师的分析讲授结合,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点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会,运用口头语言或 书面语言谈自己的观后感,从而有效增强教学内容的感染力,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时数】 6 学时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程导入】(运用案例和设问的方式把学生引入课程教学活动) 【材料案例 1】价值观的大裂变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一篇署名“潘晓”的文章《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被刊登在《中国青年》杂志上; 另一个署名“梅晓”的大学生给《青年报》写了《我该怎样选择生活》的一封信,均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一场轰 轰烈烈得人生价值观大讨论。 第一场重大讨论发生在 1980 年 4 月。北京两位化名“潘晓”的青工写信给《中国青年》杂志,发出了“人 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的感慨。信发表后,引发了全国范围内的关于人生的大讨论。短短一个月内,编辑部 和作者潘晓收到的稿(信)件达 2.5 万多件。同年 7 月《中国青年报》也应读者要求,以“怎样认识人生的意义、 怎样找到前进的路标”为题展开深入的讨论。讨论的背后蕴藏着“人为什么活着”这样一个哲学命题。由此形成 80 年代青年人生价值观变化的开端。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展示了他们思考人生意义的心路历程:关于影片《沙 鸥》中的沙鸥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的讨论(1981 年)、关于美国电影《冰峰抢险队》中麦克唐纳是否等于雷锋的讨 论(1982 年)、关于当代中国青年学习的榜样张海迪是否幸福的讨论(1983 年)、关于故事片《人生》放映后对“人 生”认识的讨论(1984 年)、关于香港电视连续剧《上海滩》中的许文强是否值得学习的讨论(1985 年)、关于长 江漂流那种冒险精神的讨论(1986 年)、关于希尔顿饭店招聘员工事件的讨论(1987 年)、关于大学生毕业分配问 题的讨论(1988 年)等等
第二场重大讨论发生在1991年12月。上海位化名“梅晓”的大学生写信给《青年报》,就“我该怎样选 择生活”提出一系列非常实在的有关“形而下”的人生问题。这封来信坦然地表达了当代青年自我选择生活的新 的困惑:现代人注定要捧着灵魂生活,既不愿把它交给天使,因为这太吃亏;也不愿把它交给撒旦,因为这太卑 鄙。有没有既不吃亏又不卑鄙,既完善人格又不碰得头破血流,既有价值又不失感官生活快乐的道路可走?《青 年报》就此发起一场新的有关人生观问题的大讨论。虽然这场讨论的影响波及面小得多,但它揭示了新的哲学命 题:“人怎样活得更好”,标志着90年代青年人生价值观的新发展。按不完全统计,《中国青年》杂志从1991年 以来所组织的与上述命题相关的热门话题就有:关于“没活干′还该不该拼命干”的讨论;关于“从自身做起 顶用吗”的讨论;关于在企业里“一个主人的困惑”的讨论;关于“我的用武之地在哪里”的讨论;关于“我们 怎样看待中国新富豪”的讨论等等。 【材料案例2】张华救老农献身是否值得? 大学生张华为抢救农民而献身的事迹又一次把人生价值的思考推到了大学生面前 1982年7月,西安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二大队学生张华因跳入化粪池营救-位不慎落入池中的老农而献出 自己宝贵的生命,媒体迅速刊登歌颂张华英勇事迹的文章,然而却由此引发一场“人生价值如何衡量”的全国范 围内讨论。 尽管绝大多数的人都肯定了张华的举动,并认为这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和发扬光大,但是,由于 80年代初社会上的流行观念是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相当多的人认为张华的救人动机是无可厚非的,但 其结果却是“不合算”的,一来国家在一个大学生身上所花的钱就这样白白付之东流是一种损失,二来一个大学 生的价值也应当在更能体现其才能的方面去实现。大学生张华为抢救农民而献身的事迹又一次把人生价值的思考 推到了大学生面前。 【材料案例3】“保尔与盖茨谁是英雄? 2000年3月,《北京青年报》开展了一场关于“保尔与盖茨谁是英雄?”的大讨论。有的人认为保尔是英雄, 因为保尔代表了理想主义、艰苦奋斗、勇于献身的英雄形象;有的人认为盖茨是英雄,因为盖茨运用个人的智慧 和才能,为自己和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改造了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因此,他是现时代的英雄形象。对于上述两种观点,同学们,你是如何看待的?你认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应该如 何进行评价? 第3页共48页
第 3 页 共 48 页 第二场重大讨论发生在 1991 年 12 月。上海一位化名“梅晓”的大学生写信给《青年报》,就“我该怎样选 择生活”提出一系列非常实在的有关“形而下”的人生问题。这封来信坦然地表达了当代青年自我选择生活的新 的困惑:现代人注定要捧着灵魂生活,既不愿把它交给天使,因为这太吃亏;也不愿把它交给撒旦,因为这太卑 鄙。有没有既不吃亏又不卑鄙,既完善人格又不碰得头破血流,既有价值又不失感官生活快乐的道路可走?《青 年报》就此发起一场新的有关人生观问题的大讨论。虽然这场讨论的影响波及面小得多,但它揭示了新的哲学命 题:“人怎样活得更好”,标志着 90 年代青年人生价值观的新发展。按不完全统计,《中国青年》杂志从 1991 年 以来所组织的与上述命题相关的热门话题就有:关于“‘没活干’还该不该拼命干”的讨论;关于“从自身做起 顶用吗”的讨论;关于在企业里“一个主人的困惑”的讨论;关于“我的用武之地在哪里”的讨论;关于“我们 怎样看待中国新富豪”的讨论等等。 【材料案例 2】张华救老农献身是否值得? 大学生张华为抢救农民而献身的事迹又一次把人生价值的思考推到了大学生面前。 1982 年 7 月,西安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二大队学生张华因跳入化粪池营救一位不慎落入池中的老农而献出 自己宝贵的生命,媒体迅速刊登歌颂张华英勇事迹的文章,然而却由此引发一场“人生价值如何衡量”的全国范 围内讨论。 尽管绝大多数的人都肯定了张华的举动,并认为这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体现和发扬光大,但是,由于 80 年代初社会上的流行观念是强调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相当多的人认为张华的救人动机是无可厚非的,但 其结果却是“不合算”的,一来国家在一个大学生身上所花的钱就这样白白付之东流是一种损失,二来一个大学 生的价值也应当在更能体现其才能的方面去实现。大学生张华为抢救农民而献身的事迹又一次把人生价值的思考 推到了大学生面前。 【材料案例 3】“保尔与盖茨谁是英雄?” 2000 年 3 月,《北京青年报》开展了一场关于“保尔与盖茨谁是英雄?”的大讨论。有的人认为保尔是英雄, 因为保尔代表了理想主义、艰苦奋斗、勇于献身的英雄形象;有的人认为盖茨是英雄,因为盖茨运用个人的智慧 和才能,为自己和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改造了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因此,他是现时代的英雄形象。对于上述两种观点,同学们,你是如何看待的?你认为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应该如 何进行评价?
【问题思考】1、“人为什么而活?”2、“人该怎样活着? 人生的意义究竞是什么?”这实际上是人 生观的三个问题: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 、世界观与人生观 (一)世界观的科学内涵及形成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在人的生产和实践中 形成。 (二)人生观与人的本质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 问题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要回答的三大问题 人为什么要活着 追求理想 人生态度怎样? 乐观积极 人生价值的评价 追问意义、价值 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指导,才能真正形成科学的人生观 (三)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核心观点。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 本质,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在中外思想史上,许多的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为科学揭示人的本质提 供了大量的的思想资料。可都不能真正的揭示人的本质问题 1845年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 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第56页)马克思的这个科学论断,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这段关于人的本质的话包含 深刻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人 的本质是由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形成和决定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诸 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不同的人的本质:人的 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但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 会存在物。他指出:“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 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52页) 【思考与讨论】人性是自私的吗? 第4页共48页
第 4 页 共 48 页 【问题思考】 1、“人为什么而活?”2、“人该怎样活着?”3、“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这实际上是人 生观的三个问题: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 一、世界观与人生观 (一)世界观的科学内涵及形成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在人的生产和实践中 形成。 (二)人生观与人的本质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意义、价值、目的、理想、信念、追求等 问题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要回答的三大问题: 人为什么要活着? 追求理想 人生态度怎样? 乐观积极 人生价值的评价 追问意义、价值 只有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指导,才能真正形成科学的人生观。 (三)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核心观点。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 本质,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会存在物。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在中外思想史上,许多的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为科学揭示人的本质提 供了大量的的思想资料。可都不能真正的揭示人的本质问题。 1845 年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得出了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 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95 年, 第 56 页)马克思的这个科学论断,为考察人的本质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马克思这段关于人的本质的话包含 深刻的含义,可以理解为:人的本质是现实的、具体的,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考察人的本质;人 的本质是由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形成和决定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诸 多社会关系的有机统一;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发展的,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不同的人的本质;人的 自然属性是人的社会属性的物质承担者,但不是人的本质属性。 马克思反对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质,他认为在考察人的本质、理解人时,将人不仅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 会存在物。他指出:“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了人。宗教把人的本质变成了幻想的现实性,因为人的本 质没有真实的现实性。人并不是抽象地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马克思 恩格斯全集》第 1 卷,人民出版社,1979 年,第 452 页) 【思考与讨论】 人性是自私的吗?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的本性不是自私的”。首先,本性是指人天生的本来就有的自然之性,是不学而能, 与生俱来的属性或特征。简而言之就是人的本能。其次,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每 个人道德境界是受社会环境及教育、阅历和个人修养等各种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的。自私或有自私行为不是先天 就有的,而是后天的各种因素导致的。再次,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自私的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原始 社会生产资料公有,氏族公社的领导者平等参加劳动,平均分配产品,没有特权,还没有自私和财产的观念。只 是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人类才产生了永无止息的、日益膨胀的“贪欲”,自私之心占了上风 两个佐证材料: 【材料案例4】狼孩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达附近的—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了一只狼后,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养大的 女孩:其中大的有8岁,后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有2岁,取名为阿玛拉,但因其体弱,不久死去。这是世界上 发现的首例狼孩。由于她们自幼远离人类社会,在狼窝里长大,所以一切生活习性都与狼别无二致。比如,她们 不会直立行走,只能用四肢爬行,白天睡觉,晚间出来活动,怕光、怕火,不吃素食和熟食,只吃生肉,而且不 是用手拿着吃,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咬,她们也不会说话,只会像狼一样引颈长嚎。在孤儿院人员的耐心抚育 下,卡玛拉用了两年的时间才学会站立,6年才会走路,到1929年她死时,一共学会了45个词,和几句简单的 话,智力水平仅相当于4岁儿童。后来,社会上又发现过几起狼孩和猪孩等,徒具人形,而不具有人的本质的案 例。 【教师总结】狼孩的例子证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凡是自幼就与世隔绝、脱离社会关系的存 在,即使具有人的自然属性,个体也不可能发展为真正的人类,也不会具有人的本质 【材料材料5】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是英国作家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书中虚构的主人公,他的人生经历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 本质理论的正确性。多数人都只把《鲁滨逊漂流记》作为-部冒险小说来阅读消遺,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 理论来分析的话,鲁滨逊虽然在孤岛上生活了28年,却仍旧具有人的本质,就在于他没有完全脱离社会关系而 存在。主人公鲁滨逊出生在英格兰北部大城市约克市的—个上流社会的家庭,他最后一次海上遇难,开始孤岛生 活时已经27岁。在这之前他过着完全正常的人的生活,也正是这27年的社会生活教会了他如何度过28年与世 隔绝的生活 首先,他从沉船上拿到了各种生活必需品,如食物、衣服和其他日用品,以及后来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火药和 枪。其次,他盖房子、造工具、打猎、种大麦、烤面包等所有维系他生命的能力,都是原来在人类社会生活时学 到的知识的运用。再次,他先教会了一只鹦鹉说话,后来,他在某个星期五救了一个野人,与他建立了主仆的关 第5页共48页
第 5 页 共 48 页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的本性不是自私的”。首先,本性是指人天生的本来就有的自然之性,是不学而能, 与生俱来的属性或特征。简而言之就是人的本能。其次,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每 个人道德境界是受社会环境及教育、阅历和个人修养等各种因素综合影响而形成的。自私或有自私行为不是先天 就有的,而是后天的各种因素导致的。再次,从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自私的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原始 社会生产资料公有,氏族公社的领导者平等参加劳动,平均分配产品,没有特权,还没有自私和财产的观念。只 是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人类才产生了永无止息的、日益膨胀的“贪欲”,自私之心占了上风。 两个佐证材料: 【材料案例 4】狼孩 1920 年,在印度加尔各达附近的一个山村里,人们在打死了一只狼后,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养大的 女孩:其中大的有 8 岁,后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有 2 岁,取名为阿玛拉,但因其体弱,不久死去。这是世界上 发现的首例狼孩。由于她们自幼远离人类社会,在狼窝里长大,所以一切生活习性都与狼别无二致。比如,她们 不会直立行走,只能用四肢爬行,白天睡觉,晚间出来活动,怕光、怕火,不吃素食和熟食,只吃生肉,而且不 是用手拿着吃,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咬,她们也不会说话,只会像狼一样引颈长嚎。在孤儿院人员的耐心抚育 下,卡玛拉用了两年的时间才学会站立,6 年才会走路,到 1929 年她死时,一共学会了 45 个词,和几句简单的 话,智力水平仅相当于 4 岁儿童。后来,社会上又发现过几起狼孩和猪孩等,徒具人形,而不具有人的本质的案 例。 【教师总结】狼孩的例子证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凡是自幼就与世隔绝、脱离社会关系的存 在,即使具有人的自然属性,个体也不可能发展为真正的人类,也不会具有人的本质。 【材料材料 5】 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是英国作家笛福《鲁滨逊漂流记》一书中虚构的主人公,他的人生经历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 本质理论的正确性。多数人都只把《鲁滨逊漂流记》作为一部冒险小说来阅读消遣,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 理论来分析的话,鲁滨逊虽然在孤岛上生活了 28 年,却仍旧具有人的本质,就在于他没有完全脱离社会关系而 存在。主人公鲁滨逊出生在英格兰北部大城市约克市的一个上流社会的家庭,他最后一次海上遇难,开始孤岛生 活时已经 27 岁。在这之前他过着完全正常的人的生活,也正是这 27 年的社会生活教会了他如何度过 28 年与世 隔绝的生活。 首先,他从沉船上拿到了各种生活必需品,如食物、衣服和其他日用品,以及后来发挥了重要作用的火药和 枪。其次,他盖房子、造工具、打猎、种大麦、烤面包等所有维系他生命的能力,都是原来在人类社会生活时学 到的知识的运用。再次,他先教会了一只鹦鹉说话,后来,他在某个星期五救了一个野人,与他建立了主仆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