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惠州一中、深圳高级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试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回溯/塑料 口讷/唢呐 烙印/炮烙 B.敌忾/汽笛 慷慨/灌溉 调和/调试 C.湍急/揣摩 瞭望/潦倒 违拗/执拗 D.笞挞/舌苔 漩涡/旋转 殷切/殷红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一项是 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底蕴,说来轻巧,却非一日之功,得慢慢来。但 首先将物与习搞成一张皮,大概还是可行的。即是说,让物质的环境与人的行为 协调起来。通过这种协调,至少难兔让绿地成为斑秃、餐馆成为烟馆。物与习其 实是两重关系,既可相映生辉,又可相形见绌。就后一种情况言,环境造得越美, 丑陋人习越不堪入且:物质越丰富,人的内在匮乏越叫人无法忍受。(李景阳《论 “雅而不高”》) A.难免 B.相映生辉 C.相形见 D.不堪入目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该厂狠抓生产质量,重视企业文化,十几年来凝聚了一批技术骨干,所生产 的内衣产量成为全国同行业销售额率先突破十亿大关的一个著名品牌 B.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 任务的句子的时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C.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 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D.拉斯维加斯是建在沙漠上的城市,这里阳光充足而水源奇缺,每种植一棵甚 至一排树花费都大得惊人。眼前的这一片葱茏,怎不令人惊叹与赞美!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有机体是生物现象,而语言是社会现象 ②语言与自然有机体有着本质的不同 ③一种语言分化出另一种或几种语言时,就意味着原来这种语言不再存在 ④生物过程中可以有祖、父、孙三代同堂,而语言是连父子两代都不能共存的[来 源:学。科。网] ⑤有机体的生长是生物过程,是按照自然规律增长的 A.①②④③⑤ B.①②⑤④③ ②①③④⑤ D.②①⑤④③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宋】苏辙
广东省惠州一中、深圳高级中学 2011-2012 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试 题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回溯/塑料 口讷/唢呐 烙印/炮烙 B. 敌忾/汽笛 慷慨/灌溉 调和/调试 C. 湍急/揣摩 瞭望/潦倒 违拗/执拗 D. 笞挞/舌苔 漩涡/旋转 殷切/殷红 2. 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一项是 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底蕴,说来轻巧,却非一日之功,得慢慢来。但 首先将物与习搞成一张皮,大概还是可行的。即是说,让物质的环境与人的行为 协调起来。通过这种协调,至少难免让绿地成为斑秃、餐馆成为烟馆。物与习其 实是两重关系,既可相映生辉,又可相形见绌。就后一种情况言,环境造得越美, 丑陋人习越不堪入目;物质越丰富,人的内在匮乏越叫人无法忍受。(李景阳《论 “雅而不高”》) A. 难免 B. 相映生辉 C. 相形见 绌 D. 不堪入目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该厂狠抓生产质量,重视企业文化,十几年来凝聚了一批技术骨干,所生产 的内衣产量成为全国同行业销售额率先突破十亿大关的一个著名品牌。 B.我们说话写文章,在把零散的词语串成一个个可以用来传递信息、完成交际 任务的句子的时候,是需要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律的。 C.近期发热患儿增多,我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 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 D.拉斯维加斯是建在沙漠上的城市,这里阳光充足而水源奇缺,每种植一棵甚 至一排树花费都大得惊人。眼前的这一片葱茏,怎不令人惊叹与赞美! 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有机体是生物现象,而语言是社会现象 ②语言与自然有机体有着本质的不同 ③一种语言分化出另一种或几种语言时,就意味着原来这种语言不再存在 ④生物过程中可以有祖、父、孙三代同堂,而语言是连父子两代都不能共存的[来 源:学。科。网] ⑤有机体的生长是生物过程,是按照自然规律增长的 A.①②④③⑤ B.①②⑤④③ C. ②①③④⑤ D.②①⑤④③ 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小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宋】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 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 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 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 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 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 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 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毎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 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帅范 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 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 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 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 焉 (略有删节) 注①黾勉( mianmian):努力 5.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组 是 (3分) A.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B.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 退 才能不及中 人 虽有槁曝,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半生出仕,以犯世患 D.此所以深 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 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 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 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 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 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 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 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 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 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 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 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 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 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 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 焉。 (略有删节) [注]①黾勉(mǐnmiǎn):努力。 5. 下列各组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相同的一组 是 (3 分) A. 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B. 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 退 才能不及中 人 虽有槁曝,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C. 半生出仕,以犯世患 D. 此所以深 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不患寡而患不 均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是 (3分)[来源:学科网ZXXK] 置家罗浮之下 B.至其得 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愚人之所以为 愚,其皆出于此乎 C.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D.而子瞻出仕三 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7.下列各句,与“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 是 (3分) A.无乃尔是过与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又何羡乎 D.终苟免而不怀仁 8.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分)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 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 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为人 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 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9.断句和翻译。(10分) 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分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 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 之者亦一二焉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①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②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乌夜啼 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1)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分)
不患寡而患不 均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 解惑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是 (3 分)[来源:学科网 ZXXK] A. 置家罗浮之下 B. 至其得 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愚人之所以为 愚,其皆出于此乎 C. 每以家贫,东西游走 D. 而子瞻出仕三 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 首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7.下列各句,与“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 是 (3 分) A.无乃尔是过与 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C.又何羡乎 D.终苟免而不怀仁 8.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 是 (3 分)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耳、深服 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上述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屈辱而 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认为陶渊明的为人 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D.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有利于 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9.断句和翻译。(10 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4 分) 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 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 之者亦一二焉 (2)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 分) ①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 ②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 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 分) 乌 夜 啼 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1)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4 分)
(2)第五句通行本写作“停梭怅然忆远人”,而有的版本写作“停梭向人问故 夫”,相比而言,通行本优于其他版本,请具体分析。(3分) (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 答对一空给1分)(6分) (1)骐骥一跃,不能十 步 。(荀子《劝学》)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 少 愈《师说》) (3)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 峦 。(李白《蜀道难》) (4)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 宴 。(白居易《琵琶行》)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情感逻辑 孙绍振 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 的、客观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个人的感情,甚至智性导向; 可是在艺术家,则恰恰相反,艺术感觉(或心理学上的知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 为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歪曲”的。正是因为“歪曲”了,这种表面上 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才成为深层情感乃至情结的一种可靠索引。 有些作品,尤其是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往往并不直接诉诸感觉,例如“在天愿 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好在什么地 方?它并没有明确的感知变异,它的变异在它的情感逻辑之中。这几句诗说的爱 情是绝对的,在任何空间、时间,任何生存状态,都是不变的、永恒的。爱情甚 至是超越主体的生死界限的。这是诗的浪漫,其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理性逻辑 是客观的、冷峻的,是排斥感情色彩的,对任何事物都采取分析的态度。按理性 逻辑的高级形态,即辩证逻辑,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不变的。把恋爱者的情感看 成超越时间、地点、条件的东西是无理的,但是,这种不合理之理,恰恰又符合 强烈情感的特点 清代诗话家吴乔把这叫做“无理而妙”。无理对于科学来说是糟糕的,是不妙的, 可对艺术、审美情感来说则是妙极了。因为无理了,超越了理性了,情感才能得 到充分的自由。理性的一个特点是全面性,不能片面、绝对化,而情感的一个特 点恰恰是绝对化,不绝对化不过瘾。所以宋朝诗评家严羽才说:“诗有别才,非 关理也 当然,情感逻辑的特点不仅是绝对化,而且可以违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 律。人真动了感情就常常不知是爱还是恨了,明明相爱的人偏偏叫冤家,明明爱 得不要命,可见了面又像贾宝玉和林黛玉那样互相折磨。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说: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按通常的逻辑来说是
(2)第五句通行本写作“停梭怅然忆远人”,而有的版本写作“停梭向人问故 夫”,相比而言,通行本优于其他版本,请具体分析。(3 分) (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 答对一空给 1 分)(6 分) (1) 骐骥一跃,不能十 步; , 。(荀子《劝学》) (2)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 少, , 。(韩 愈《师说》) (3)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 峦。 , 。(李白《蜀道难》) (4)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 宴。 , 。(白居易《琵琶行》)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情感逻辑 孙绍振 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表现出来的感觉不同于科学家的感觉。科学家的感觉是冷静 的、客观的,追求的是普遍的共同性,而排斥的是个人的感情,甚至智性导向; 可是在艺术家,则恰恰相反,艺术感觉(或心理学上的知觉)之所以艺术,就是因 为它是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歪曲”的。正是因为“歪曲”了,这种表面上 看来是表层的感觉才成为深层情感乃至情结的一种可靠索引。 有些作品,尤其是一些直接抒情的作品,往往并不直接诉诸感觉,例如“在天愿 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好在什么地 方?它并没有明确的感知变异,它的变异在它的情感逻辑之中。这几句诗说的爱 情是绝对的,在任何空间、时间,任何生存状态,都是不变的、永恒的。爱情甚 至是超越主体的生死界限的。这是诗的浪漫,其逻辑的特点是绝对化。理性逻辑 是客观的、冷峻的,是排斥感情色彩的,对任何事物都采取分析的态度。按理性 逻辑的高级形态,即辩证逻辑,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不变的。把恋爱者的情感看 成超越时间、地点、条件的东西是无理的,但是,这种不合理之理,恰恰又符合 强烈情感的特点。 清代诗话家吴乔把这叫做“无理而妙”。无理对于科学来说是糟糕的,是不妙的, 可对艺术、审美情感来说则是妙极了。因为无理了,超越了理性了,情感才能得 到充分的自由。理性的一个特点是全面性,不能片面、绝对化,而情感的一个特 点恰恰是绝对化,不绝对化不过瘾。所以宋朝诗评家严羽才说:“诗有别才,非 关理也。” 当然,情感逻辑的特点不仅是绝对化,而且可以违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 律。人真动了感情就常常不知是爱还是恨了,明明相爱的人偏偏叫冤家,明明爱 得不要命,可见了面又像贾宝玉和林黛玉那样互相折磨。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说: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按通常的逻辑来说是
绝对不通的,要避免这样的自相矛盾,就要把他省略了的成分补充出来:“有的 人死了,因为他为人民的幸福而献身,因而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很符合理 性逻辑了,但却不是诗了。在小说中,情节是一种因果,一个情感原因导致层层 放大的结果,按理性逻辑来说,理由必须充分,这叫充足理由律。可是在情感方 面充足了,在理性方面则不可能充足。说贾宝玉因为林黛玉反抗封建秩序,思想 一致才爱她,理由这么清楚,却一点感情也没有了。现代派诗歌曾经提出过一条 著名的原理,叫做“扭断逻辑的脖子”。不懂得这一点,就不可能读懂现代诗歌。 由于理性逻辑在日常实用中和科学研究中,占着天然的优势,因而一个人的社会 经验越丰富,文化教育的水平越髙,理性逻辑的优势就越强,以理性逻辑代替人 物的情感逻辑的可能性就越大。倒是在小孩子、文化水平不高的原始民族那里, 情感逻辑倒往往具有相对的优势。当然,每一个文明的成年人,特别是具有审美 心理素质的人,都是具有相当的情感体验的。但是由于这种情感的逻辑性在日常 生活中是不实用的,因而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被忘却的;又由于它的逻辑性与理 性的科学性相矛盾,因而在学校教育中是处于受压抑的地位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接受理性教育时,要特 别留意保持情感的活跃,不让它被优势强大的理性逻辑所吞没。同时,除了自我 保护、自我体验以外,还要认真关注不同人物情感的特殊性,这不仅是作家的职 业训练,而且是青少年的基本修养,文学作品的阅读正是提高这种修养的最有效 的途径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 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 是 (5分) A.艺术家的感觉与科学家冷静客观、追求共性的感觉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B.艺术中,表层感觉要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的“歪曲”才能成为深层情感。 C.对艺术审美来说,情感只有超越了理性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所以情感就要 绝对化才过瘾。 D.小说中的情节是一种因果,遵循的是情感逻辑,可以违反充足理由律。[来 源:Zxxk.Com E.虽然每一个成年人都有相当的情感体验,但往往是理性逻辑占相对的优势。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符合情感逻辑的一项 是 (3分) A.“此恨绵绵无绝期”中的感情不可能超越时间而不变化。 B.明明是相爱的两个人,见了面却要互相折磨 C.“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只有把省略成分补出来,才能避免互相矛盾, D.因为林黛玉反抗封建秩序,和贾宝玉思想一致,所以两人相爱。 14.“不合理之理”中两个“理”各指什么?有什么不同?(4分) 15.如何提高青少年在情感逻辑方面的修养?(4分) 四、本大题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老人与狐 孙春平
绝对不通的,要避免这样的自相矛盾,就要把他省略了的成分补充出来:“有的 人死了,因为他为人民的幸福而献身,因而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这很符合理 性逻辑了,但却不是诗了。在小说中,情节是一种因果,一个情感原因导致层层 放大的结果,按理性逻辑来说,理由必须充分,这叫充足理由律。可是在情感方 面充足了,在理性方面则不可能充足。说贾宝玉因为林黛玉反抗封建秩序,思想 一致才爱她,理由这么清楚,却一点感情也没有了。现代派诗歌曾经提出过一条 著名的原理,叫做“扭断逻辑的脖子”。不懂得这一点,就不可能读懂现代诗歌。 由于理性逻辑在日常实用中和科学研究中,占着天然的优势,因而一个人的社会 经验越丰富,文化教育的水平越高,理性逻辑的优势就越强,以理性逻辑代替人 物的情感逻辑的可能性就越大。倒是在小孩子、文化水平不高的原始民族那里, 情感逻辑倒往往具有相对的优势。当然,每一个文明的成年人,特别是具有审美 心理素质的人,都是具有相当的情感体验的。但是由于这种情感的逻辑性在日常 生活中是不实用的,因而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被忘却的;又由于它的逻辑性与理 性的科学性相矛盾,因而在学校教育中是处于受压抑的地位。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在接受理性教育时,要特 别留意保持情感的活跃,不让它被优势强大的理性逻辑所吞没。同时,除了自我 保护、自我体验以外,还要认真关注不同人物情感的特殊性,这不仅是作家的职 业训练,而且是青少年的基本修养,文学作品的阅读正是提高这种修养的最有效 的途径。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 5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 是 (5 分) A. 艺术家的感觉与科学家冷静客观、追求共性的感觉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 B. 艺术中,表层感觉要经过个人主观情感或智性的“歪曲”才能成为深层情感。 C. 对艺术审美来说,情感只有超越了理性才能得到充分的自由,所以情感就要 绝对化才过瘾。 D.小说中的情节是一种因果,遵循的是情感逻辑,可以违反充足理由律。[来 源:Z_xx_k.Com] E.虽然每一个成年人都有相当的情感体验,但往往是理性逻辑占相对的优势。 13.根据文意,下列判断符合情感逻辑的一项 是 (3 分) A.“此恨绵绵无绝期”中的感情不可能超越时间而不变化。 B.明明是相爱的两个人,见了面却要互相折磨。 C.“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只有把省略成分补出来,才能避免互相矛盾。 D.因为林黛玉反抗封建秩序,和贾宝玉思想一致,所以两人相爱。 14.“不合理之理”中两个“理”各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4 分) 15.如何提高青少年在情感逻辑方面的修养?(4 分) 四、本大题 3 小题,共 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6-18 题。 老人与狐 孙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