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东2016届高三普通高考测试题(一) 语文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般的书法理论往往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出发来总结书法的成就,这种探索自然 是有意义的。但是,当我们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书法之“美”或书法所激起的 “审美体验”上时,却往往忽视了书法和写字之间的朴素联系 我们觉得书法是艺术的,而写字却是实用的,可是说到底,书法家不过是无穷无 尽的写字者中的一员。书法家卓然独立,只是因为他把某个字体写到了极致,从 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书法家从来都不能无中生有。在书法家的书法产生之前 很久,汉字已经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形态,发展出了一套高度有序 的偏旁、笔划体系,这套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一样具有汉字的魅力。 符号学美学关心汉字和书法的有序性。书法系统的有序性无疑就是以汉字系统的 高度有序性为基础的,无论是无名氏还是书法家,为了书写汉语和汉字,都不得 不首先遵从汉字的规则。承认书法之美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并不会削 弱我们对书法艺术家独创性的评价。在西方传统美学的影响下,我们把创作者的 迷狂状态看得过于神秘了。许多人觉得,不管是在作者那里,还是在读者那里, 都有一种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在起作用。然而,笼而统之用“审 美经验”来说事,非但不能增加艺术性,反而会败坏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相形 之下,用“高峰堕石”、“夏云舒卷”等来形容书法的古人,反倒要离事情本身 更为接近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 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书法家并不关心如 何在理论上把握文字的符号性,他们关心的是这些符号性的文字如何从感性上得 以生动的显现。就跟玫瑰花的能指不会被它的所指(爱情)耗尽一样,在以写字 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中,文字的能指也不会被它的所指耗尽一一人们在读懂字义 的同时,也停留在字的表面,琢磨如何把字写得更好 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单纯为语言服务的记号。数码化的 汉字固然也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甚至各式各样的书法式样,但是今日之大众 并不打算去临摹它们,而是更愿意像拣字工人那样消耗它们。书法家是精益求精 的写字人,和拣字工人不同,他从不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而是看 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当电脑键盘摧毁了书法赖以生长的 广阔的民间土壤时,书写汉语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终结了。一方面,汉字变 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另一方面,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是 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摘编自陈岸瑛《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 1.下列有关“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来说,书法的成就在于它的“美”或由它所激起的“审 美体验”;但我们不宜过多地把目光集中于此。 B.书法和写字之间有着朴素的联系,书法从根本上讲也是写字,当书法家把某 个字体写到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时,“写字”就变成了“书法
广东惠东 2016 届高三普通高考测试题(一) 语文 第 I 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一般的书法理论往往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出发来总结书法的成就,这种探索自然 是有意义的。但是,当我们过多地把目光集中在书法之“美”或书法所激起的 “审美体验”上时,却往往忽视了书法和写字之间的朴素联系。 我们觉得书法是艺术的,而写字却是实用的,可是说到底,书法家不过是无穷无 尽的写字者中的一员。书法家卓然独立,只是因为他把某个字体写到了极致,从 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书法家从来都不能无中生有。在书法家的书法产生之前 很久,汉字已经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形态,发展出了一套高度有序 的偏旁、笔划体系,这套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一样具有汉字的魅力。 符号学美学关心汉字和书法的有序性。书法系统的有序性无疑就是以汉字系统的 高度有序性为基础的,无论是无名氏还是书法家,为了书写汉语和汉字,都不得 不首先遵从汉字的规则。承认书法之美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并不会削 弱我们对书法艺术家独创性的评价。在西方传统美学的影响下,我们把创作者的 迷狂状态看得过于神秘了。许多人觉得,不管是在作者那里,还是在读者那里, 都有一种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在起作用。然而,笼而统之用“审 美经验”来说事,非但不能增加艺术性,反而会败坏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相形 之下,用“高峰堕石”、“夏云舒卷”等来形容书法的古人,反倒要离事情本身 更为接近。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作为书法基本造型“材料”的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 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统性的符号。书法家并不关心如 何在理论上把握文字的符号性,他们关心的是这些符号性的文字如何从感性上得 以生动的显现。就跟玫瑰花的能指不会被它的所指(爱情)耗尽一样,在以写字 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中,文字的能指也不会被它的所指耗尽——人们在读懂字义 的同时,也停留在字的表面,琢磨如何把字写得更好。 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汉字越来越成为一种单纯为语言服务的记号。数码化的 汉字固然也保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甚至各式各样的书法式样,但是今日之大众 并不打算去临摹它们,而是更愿意像拣字工人那样消耗它们。书法家是精益求精 的写字人,和拣字工人不同,他从不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而是看 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当电脑键盘摧毁了书法赖以生长的 广阔的民间土壤时,书写汉语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已经终结了。一方面,汉字变 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另一方面,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是一 件事情的两个方面。 (摘编自陈岸瑛《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 1.下列有关“书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审美特性这个角度来说,书法的成就在于它的“美”或由它所激起的“审 美体验”;但我们不宜过多地把目光集中于此。 B.书法和写字之间有着朴素的联系,书法从根本上讲也是写字,当书法家把某 个字体写到极致,从而使它具有典范的意义时,“写字”就变成了“书法
C.书法的美必须遵从汉字的规则,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而不能由书 法家凭空创造 D.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其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只适合用“高峰堕石”“夏云舒 卷”等具体优美的比喻来形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是指汉字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高度有序的 偏旁、笔划体系,这一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仍然具有汉字的魅力。 B.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 统性的符号,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就是以这一观点为基础的。 C.书法家把汉字看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对写字精益求 精,这与捡字工人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不同 D.随着电脑的普及,书法赖以生长的民间土壤已被摧毁,虽然数码化的汉字保 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和书法式样,但书写汉语的终结已经无法挽回。 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玫瑰花的能指是作为植物的玫瑰花,其所指是爱情:文字的能指是它作为符 号的形态,所指是符号背后的含义。书法家更为关心的是文字的能指而非所指。 B.书法以艺术为目的,书法家正是凭借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来 创作书法作品的,读者也正是以这样的“审美经验”来欣赏作品的。 C.作为书法基本造型的“材料”,汉字具有超越汉语的独特魅力,因此我们即 使看不懂一幅书法作品的内容,也有可能被它生动显现出来的形态美而感染。 D.汉字变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两种 现象本质上是一样的,都背离了以写字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乞者赵生传 苏辙 髙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 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故髙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遇, 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莫,生来见予。 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 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 “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曰:“何 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 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 术,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 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生笑曰:“尝问 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 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 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 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C.书法的美必须遵从汉字的规则,依赖于汉字符号系统的有序性,而不能由书 法家凭空创造。 D.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其具体而微的艺术感觉只适合用“高峰堕石”“夏云舒 卷”等具体优美的比喻来形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汉字系统的高度有序性是指汉字在集体书写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高度有序的 偏旁、笔划体系,这一体系即使脱离了汉语,也仍然具有汉字的魅力。 B.汉字既不是象形的图画,也不是抽象的图案,而是一套具有极强抽象性和系 统性的符号,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字与书法就是以这一观点为基础的。 C.书法家把汉字看作不确定的、需要不断反复才能形成的东西,对写字精益求 精,这与捡字工人把汉字看作现成的可以消耗的材料不同。 D.随着电脑的普及,书法赖以生长的民间土壤已被摧毁,虽然数码化的汉字保 留了各式各样的字体和书法式样,但书写汉语的终结已经无法挽回。 3.根据原文,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玫瑰花的能指是作为植物的玫瑰花,其所指是爱情;文字的能指是它作为符 号的形态,所指是符号背后的含义。书法家更为关心的是文字的能指而非所指。 B.书法以艺术为目的,书法家正是凭借全然不同于日常经验的“审美经验”来 创作书法作品的,读者也正是以这样的“审美经验”来欣赏作品的。 C.作为书法基本造型的“材料”,汉字具有超越汉语的独特魅力,因此我们即 使看不懂一幅书法作品的内容,也有可能被它生动显现出来的形态美而感染。 D.汉字变得越来越像纯粹的记号,书法变得越来越像脱离语言的图像,这两种 现象本质上是一样的,都背离了以写字为美的文化生活形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乞者赵生传 苏 辙 高安丐者赵生,敝衣蓬发,未尝沐洗,好饮酒,醉辄殴詈其市人。虽有好事时召 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故高安之人皆谓之狂人,不敢近也。然其与人遇, 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以此,或曰:“此非有道者耶?” 元丰三年,予谪居高安,时见之于途,亦畏其狂,不敢问。是岁岁莫,生来见予。 予诘之曰:“生未尝求人,今谒我,何也?”生曰:“吾意欲见君耳。” 生尝告予:“吾将与君夜宿于此。”予许之。既而不至,问其故,曰:“吾将与 君游于他所,度君不能无惊,惊或伤神,故不敢。”予曰:“生游何至?”曰: “吾常至太山下,所见与世说地狱同,君若见此,归当不愿仕矣。”予曰:“何 故?”生曰:“彼多僧与官吏。僧逾分,吏暴物故耳。”予曰:“生能至彼,彼 人亦知相敬耶?”生曰:“不然,吾则见彼,彼不吾见也。”因叹曰:“此亦邪 术,非正道也。君能自养使气与性俱全,则出入之际,将不学而能,然后为正也。” 予曰:“养气请从生说为之,至于养性奈何?”生不答。一日,生笑曰:“尝问 我养性,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予矍然异其言。自此知生非特挟术,亦 知道者也。 生两目皆翳,视物不明。然时能脱翳见瞳子,碧色。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 十七年矣。家本代州,名吉。事五台僧,不能终,弃之,游四方。少年无行,所 为多不法,与扬州蒋君俱学。蒋恶之,以药毒其目,遂翳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 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 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注】①临川王:陈蒨,武帝侄子,武帝死后继承大统,史称文帝。②希旨 符合尊长的旨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岁岁莫,生来见予莫:通“暮”,年末。 B.僧逾分,吏暴物故耳暴:糟蹋。 C.自此知生非特挟术 特:特别。 D.居兴国,畜骏骡 畜:饲养。 5.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赵生是率性之人的一组是(3分) ①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 ②吾意欲见君耳 ③此亦邪术,非正道也 ④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⑤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 ⑥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乞丐赵生本名吉,两眼有白膜,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太守法,经常蓬头垢面, 好饮酒,酒醉就打骂人,让人不敢亲近,因而被人毒伤了眼睛。 B.赵生夜游太山,见到许多生活在地狱中的僧人和官吏,认为作者见到一定会 停止为官之心,怕他心惊神伤,便没有带他一起去游玩。 C.作者被贬居住在高安,起初不敢接近赵生;赵生主动上门拜访,与之探讨夜 游太山、出入阴阳两界的“邪术”与“正道”,使作者接受了他的“养气”之说 D.文章描写了赵生各种异于常人的鄙俗、拙劣、愤恨、困窘的言行,指出他虽 不善于掩饰自我,但仍然是个持有“术”且懂得“道”的人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5分) (2)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苏轼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 接淅①,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②,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 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徭③新唱,谁谓古今隔。 【注】①接淅:行色匆忙。②挂席:挂起帆席,准备启程。③莫徭:楚地瑶族 地区,苏坚(字伯固,苏轼老友)即将任职地 8.概括这首词上片的行文思路。(5分)
生喜禽鸟六畜,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居兴国,畜骏骡,为骡所伤而死。 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故德顺时见于外。今 余观赵生,鄙拙忿隘,非专自晦者也。而其言时有合于道。 (选自《栾城集》,有删改) 【注】 ①临川王:陈蒨,武帝侄子,武帝死后继承大统,史称文帝。②希旨: 符合尊长的旨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是岁岁莫,生来见予 莫:通“暮”,年末。 B.僧逾分,吏暴物故耳 暴:糟蹋。 C.自此知生非特挟术 特:特别。 D.居兴国,畜骏骡 畜:饲养。 5.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赵生是率性之人的一组是(3 分) ①虽有好事时召与语,生亦慢骂,斥其过恶 ②吾意欲见君耳 ③此亦邪术,非正道也 ④今有梦觉之异,则性不全矣 ⑤尝自言生于甲寅,今一百二十七年矣 ⑥常以一物自随,寝食与之同 A.①③⑥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乞丐赵生本名吉,两眼有白膜,年少时品行不端,不太守法,经常蓬头垢面, 好饮酒,酒醉就打骂人,让人不敢亲近,因而被人毒伤了眼睛。 B.赵生夜游太山,见到许多生活在地狱中的僧人和官吏,认为作者见到一定会 停止为官之心,怕他心惊神伤,便没有带他一起去游玩。 C.作者被贬居住在高安,起初不敢接近赵生;赵生主动上门拜访,与之探讨夜 游太山、出入阴阳两界的“邪术”与“正道”,使作者接受了他的“养气”之说。 D.文章描写了赵生各种异于常人的鄙俗、拙劣、愤恨、困窘的言行,指出他虽 不善于掩饰自我,但仍然是个持有“术”且懂得“道”的人。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虽未尝识,皆能道其宿疾与其平生善恶。(5 分) (2)予闻有道者恶人知之,多以恶言秽行自晦,然亦不能尽掩。(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苏 轼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此生长 接淅①,与君同是江南客。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②,唱我新词泪沾臆。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君才 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竹枝词》、莫徭③新唱,谁谓古今隔。 【注】 ①接淅:行色匆忙。②挂席:挂起帆席,准备启程。③莫徭:楚地瑶族 地区,苏坚(字伯固,苏轼老友)即将任职地。 8.概括这首词上片的行文思路。(5 分)
9.“梦中游、觉来清赏,冋作飞梭掷”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庄子《逍遥游》通过舟对水的依赖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的句子 是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 进取精神的诗句是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 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 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 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 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 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 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 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 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 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 了。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一一弗拉基米尔,城边 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 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 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 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 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 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 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 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她起码有六十岁 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 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
9.“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作简要说明。 (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庄子《逍遥游》通过舟对水的依赖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的句子 是 “ , ”。 (2)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 进取精神的诗句是 “ , ”。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 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 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 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光明在低头的一瞬 迟子建 俄罗斯的教堂,与街头随处可见的人物雕像一样多。雕像多是这个民族历史中各 个阶层的伟大人物。大理石、青铜、石膏雕刻着的无一不是人物肉身的姿态,其 音容笑貌,在各色材质中如花朵一样绽放。至于这躯壳里的灵魂去了哪里,只有 上帝知道了。 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那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并没有给我留下太美好的印象,因为 它们太富丽堂皇了。五彩壁龛中供奉的圣像无一不是镀金的,圣经故事的壁画绚 丽得让人眼晕,支撑教堂的柱子也是描金钩银,充满奢华之气。宗教是朴素的, 我总觉得教堂的氛围与宗教精神有点相悖。 即使这样,我还是在教堂中领略到了俗世中难以感受到的清凉与圣洁之气。比如 安静地在圣洗盆前排着长队等待施洗的人,在布道台上神情凝重地清唱赞美诗的 教士。但是这些感动与我在一座小教堂中遇见扫烛油的老妇人相比,就微不足道 了。莫斯科的东南方向,有一座被森林和草原环绕的小城——弗拉基米尔,城边 有一座教堂,里面有俄罗斯大画师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作品。我看过关于这 位画师的传记电影,所以相逢他的壁画,有一种惊喜的感觉。教堂里参观的人并 不多,我仰着脖子,看安德烈·鲁勃廖夫留在拱顶的画作。同样是画基督,他的 用色是单纯的,赭黄占据了大部分空间,仿佛又老又旧的夕照在弥漫。人物的形 态如刀削般直立,其庄严感一览无余,是宗教类壁画中的翘楚。我在心底慨叹: 毕竟是大画师啊,敢于用单一的色彩、简约的线条来描绘人物。 透过这些画作,我看到了安德烈·鲁勃廖夫故乡的泥土、树木、河流、风雨雷电 和那一缕缕炊烟,没有它们的滋养,是不可能有这种深沉朴素的艺术的。 就在我收回目光,满怀感慨低下头来的一瞬,我被另一幅画面所打动了:有一位 裹着头巾的老妇人,正在安静地打扫着凝结在祭坛下面的烛油!她起码有六十岁 了,她扫烛油时腰是佝偻的,直身的时候腰仍然是佝偻的,足见她承受了岁月的 沧桑和重负。她身穿灰蓝色的长袍,戴蓝色的暗花头巾,一手握着把小铁铲,一
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 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 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 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 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 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 号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 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 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 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 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 受苦人的甘露。 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 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 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 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 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 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 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 尾 《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 从 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开篇伊始,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俄罗斯各式人物雕像栩栩如生,具 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委婉地批评了其肤浅和表面化,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 巧妙地引出下文 B.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没有给作者留下好印象,原因是教堂 内的金银装饰太多,整个教堂装饰格调太过绚丽,让人有一种炫目的感觉 C.作者在描写扫烛油的老妇人时采用了精雕细刻的工笔手法,从正面加以表现, 突出了老妇人朴素、虏诚的宗教情感 安德烈·鲁勃廖夫无论描摹故乡的风景,还是描绘教堂壁画中的基督都用单 的色彩和简约的线条来表现,这是他深沉朴素的艺术观所决定的。 E.作者认为只有列宾才能把教堂中那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完美地再现出来,因 为列宾的绘画在主题的博大深沉和画面情感的丰富多彩上都要比鲁勃廖夫更为 出色
手提着笤帚,脚畔放着盛烛油的撮子,一丝不苟地打扫着烛油。她像是一个虔诚 的教徒,面色白晳,眼窝深陷,脸颊有两道深深的半月形皱纹,微微抿着嘴,表 情沉静。教堂里偶尔有游客经过,她绝不张望一眼,而是耐心细致地铲着烛油, 待它们聚集到一定程度后,用笤帚扫到铁铲里,倒在撮子中。她做这活儿的时候 是那么虔诚,手中的工具没有发出一声刺耳的响声,她大概是怕惊扰了上帝吧一 一虽然说几个世纪以来,上帝不断听到刀戈相击的声音,听到枪炮声中贫民的哀 号。 我悄悄地站在老妇人的侧面,看着祭坛,看着祭坛下的她。以她的年龄,还在教 堂里做着清扫的事务,其家境大约是贫寒的。上帝只有一个,朝拜者却有无数, 所以祭坛上蜡炬无数。它们播撒光明的时候,也在流泪。从祭坛上蜂飞蝶舞般飞 溅下来的烛泪,最终凝结在一起,汇成一片,牛乳般润泽,琥珀般透明,宛如天 使折断了的翅膀。老妇人打扫着的,既是人类祈祷的心声,也是上帝安抚尘世中 受苦人的甘露。 如果我是个画家就好了,我会以油画,展现在教堂中看到的这一幕令人震撼的情 景。画的上部是安德烈·鲁勃廖夫的壁画,中部是祭坛和蜡烛,下部就是这个扫 烛油的老妇人。如果列宾在世就好了。这个善于描绘底层人苦难的伟大画家,会 把这个主题表达得深沉博大,画面一定充满了辛酸而又喜悦的气氛。 这样一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使弗拉基米尔之行变得有了意义。她的形象不被世人 知晓,也永远不会像莫斯科街头伫立的那些名人雕像一样,被人纪念着,拜谒着。 但她的形象却深深地镌刻在了我心中!镌刻在心中的雕像,该是不会轻易消失的 吧? 我非常喜欢但丁在《神曲》的《天堂篇》中的几句诗,它们像星星一样闪耀在结 尾 《最后的幻象》中: 无比宽宏的天恩啊,由于你 我才胆敢长久仰望那永恒的光明, 直到我的眼力在那上面耗尽! 那个扫烛油的老妇人,也许看到了这永恒的光明,所以她的劳作是安然的。而我 从 她身上,看到了另一种永恒的光明: 光明的获得不是在仰望的时刻,而是于低头的一瞬!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文章开篇伊始,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赞美了俄罗斯各式人物雕像栩栩如生,具 有非凡的艺术魅力;同时也委婉地批评了其肤浅和表面化,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 巧妙地引出下文。 B.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几座著名的东正教堂没有给作者留下好印象,原因是教堂 内的金银装饰太多,整个教堂装饰格调太过绚丽,让人有一种炫目的感觉。 C.作者在描写扫烛油的老妇人时采用了精雕细刻的工笔手法,从正面加以表现, 突出了老妇人朴素、虏诚的宗教情感。 D.安德烈·鲁勃廖夫无论描摹故乡的风景,还是描绘教堂壁画中的基督都用单 一的色彩和简约的线条来表现,这是他深沉朴素的艺术观所决定的。 E.作者认为只有列宾才能把教堂中那一幕令人震撼的情景完美地再现出来,因 为列宾的绘画在主题的博大深沉和画面情感的丰富多彩上都要比鲁勃廖夫更为 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