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雅中学、佛山一中2014届高三下学期2月联考 语文试卷 命题学校:广东广雅中学 命题人:广雅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作揖/通缉 棘手/冲刺 勉强/强人所难 B.市侩/荟萃 芳菲/绯红 唾弃/唾手可得 C.奈何/按捺 栅栏/删除 巷道/万人空巷 D.悲怆/创伤 炽热/整饬 扛旗/力能扛鼎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应试竞争的高烧不退,学生课业负担的加重……呼唤教育改革的声音一直不绝如 缕。随着北京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全国层面以及各地酝酿的高考改革方案也呼 之欲出。对此,有专家认为,教育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做出全面部署,需要 全民戮力同心,仅改革高考考试本身,对大学招生及育人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无异于隔靴搔痒 A.不绝如缕 B.部署 C.戮力同心 D.隔靴搔痒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北京庆丰包子铺由于习近平主席一次偶然的光顾,他们的包子一时间声名鹊 起,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食客,老店迎来新发展。 B.电视剧《新天龙八部》因其夸张的造型、离奇的剧情以及众多的穿帮镜头, 引起观众狂批,被称为又一部“毁经典”的作品。 C.广州地铁六号线的建成对于解决金沙洲地区的交通压力,加快萝岗地区的发 展,实现中心城区向东、西方向的延伸有重要意义 D.南非总统曼德拉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为新南非开创 了一个民主统一的局面,他也因此深受世界人民所赞誉。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 学一样, 但是它又像科学 样, 。自从人类能够自由思考以来,他们的行动 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有赖于他们对于世界与人生的各种理 论 ①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 ②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 ③人们生活的环境在决定他们的哲学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④这种交互作用贯穿着许多世纪 ⑤他们的哲学又在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⑥这一点在今天正像在已往任何时候是同样地真确 A.①②⑥⑤③④ B②①④③⑤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②①⑥③⑤④ 二、本大题7大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广东省广雅中学、佛山一中 2014 届高三下学期 2 月联考 语文试卷 命题学校:广东广雅中学 命题人:广雅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作揖/通缉 棘手/冲刺 勉强/强人所难 B. 市侩/荟萃 芳菲/绯红 唾弃/唾手可得 C. 奈何/按捺 栅栏/删除 巷道/万人空巷 D. 悲怆/创伤 炽热/整饬 扛旗/力能扛鼎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应试竞争的高烧不退,学生课业负担的加重……呼唤教育改革的声音一直不绝如 缕。随着北京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全国层面以及各地酝酿的高考改革方案也呼 之欲出。对此,有专家认为,教育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做出全面部署,需要 全民戮力同心,仅改革高考考试本身,对大学招生及育人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无异于隔靴搔痒。 A.不绝如缕 B.部署 C.戮力同心 D.隔靴搔痒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北京庆丰包子铺由于习近平主席一次偶然的光顾,他们的包子一时间声名鹊 起,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食客,老店迎来新发展。 B.电视剧《新天龙八部》因其夸张的造型、离奇的剧情以及众多的穿帮镜头, 引起观众狂批,被称为又一部“毁经典”的作品。 C.广州地铁六号线的建成对于解决金沙洲地区的交通压力,加快萝岗地区的发 展,实现中心城区向东、西方向的延伸有重要意义。 D.南非总统曼德拉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废除了种族隔离制度,为新南非开创 了一个民主统一的局面,他也因此深受世界人民所赞誉。 4.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它和神 学一样, ;但是它又像科学一 样, 。自从人类能够自由思考以来,他们的行动 在许多重要方面都有赖于他们对于世界与人生的各种理 论, , , , 。 ①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 ②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确切的知识所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 ③人们生活的环境在决定他们的哲学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④这种交互作用贯穿着许多世纪 ⑤他们的哲学又在决定他们的环境上起着很大的作用 ⑥这一点在今天正像在已往任何时候是同样地真确 A.①②⑥⑤③④ B.②①④③⑤⑥ C.①②③⑤④⑥ D.②①⑥③⑤④ 二、本大题 7 大题,共 35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小题
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也。太祖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 马。渊与备战,淮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 为军主,诸营乃定。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 依水为陈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 而后击备可破也。”既陈,备疑不渡,淮遂坚守,示无还心。以状闻,太祖善之, 假郃节,复以淮为司马。文帝即王位,赐爵关内侯,转为镇西长史,又行征羌 护军,护左将军张郃、冠军将军杨秋讨山贼郑甘、卢水叛胡,皆破平之。关中始 定,民得安业。 黄初元年,奉使贺文帝践阼,而道路得疾,故计远近为稽留。及群臣欢 会,帝正色责之曰:“昔禹会诸侯于涂山,防风后至,便行大戮。今溥天同庆而 卿最留迟,何也?”淮对曰:“臣闻五帝先教导民以德,夏后政衰,始用刑辟 今臣遭唐虞之世,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帝悦之,擢领雍州刺史,封射阳 亭侯,五年为真。每羌、胡来降,淮辄先使人推问其亲理,男女多少,年岁长幼; 及见,二二知其款曲,讯问周至,咸称神明。 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淮策亮 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而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 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 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 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嘉平二年,诏曰:“昔汉川之役,几至倾覆。淮临危济难,功书王府。 在关右三十馀年,外征寇虏,内绥民夷。功绩显著,朕甚嘉之。今以淮为车骑将 军、仪同三司,持节、都督如故。” (选自《三国志魏志·满田牵郭 传》,有删改) 【注释】①太祖:指曹操。②文帝:即曹丕。③假节:与下文的“持节”,皆为 魏晋时期的官职名称。④司马宣王:即司马懿。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A.既陈,备疑不渡 陈:列阵 B.故计远近为稽留 稽:延误 C.蜀兵大至,淮逆击之 逆:预先 D.外征寇虏,内绥民夷 绥:安抚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是 (3分) 欲依水为陈以拒之 B 昔禹会诸侯于涂山 臣闻五帝先教导民以德 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 今 D 溥天同庆而卿最留迟 淮辄先使人推问其亲理 宜先据之,而议者多谓不然 其夜果攻阳遂
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也。太祖①还,留征西将军夏侯渊拒刘备,以淮为渊司 马。渊与备战,淮时有疾不出。渊遇害,军中扰扰,淮收散卒,推荡寇将军张郃 为军主,诸营乃定。其明日,备欲渡汉水来攻。诸将议众寡不敌,备便乘胜,欲 依水为陈以拒之。淮曰:“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 而后击备可破也。”既陈,备疑不渡,淮遂坚守,示无还心。以状闻,太祖善之, 假郃节③,复以淮为司马。文帝②即王位,赐爵关内侯,转为镇西长史,又行征羌 护军,护左将军张郃、冠军将军杨秋讨山贼郑甘、卢水叛胡,皆破平之。关中始 定,民得安业。 黄初元年,奉使贺文帝践阼,而道路得疾,故计远近为稽留。及群臣欢 会,帝正色责之曰:“昔禹会诸侯于涂山,防风后至,便行大戮。今溥天同庆而 卿最留迟,何也?”淮对曰:“臣闻五帝先教导民以德,夏后政衰,始用刑辟。 今臣遭唐虞之世,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帝悦之,擢领雍州刺史,封射阳 亭侯,五年为真。每羌、胡来降,淮辄先使人推问其亲理,男女多少,年岁长幼; 及见,一二知其款曲,讯问周至,咸称神明。 青龙二年,诸葛亮出斜谷,并田于兰坑。是时司马宣王④屯渭南;淮策亮 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而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 绝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宣王善之,淮遂屯北原。堑垒未成,蜀 兵大至,淮逆击之。后数日,亮盛兵西行,诸将皆谓欲攻西围,淮独以为此见形 于西,欲使官兵重应之,必攻阳遂耳。其夜果攻阳遂,有备不得上。 嘉平二年,诏曰:“昔汉川之役,几至倾覆。淮临危济难,功书王府。 在关右三十馀年,外征寇虏,内绥民夷。功绩显著,朕甚嘉之。今以淮为车骑将 军、仪同三司,持节、都督如故。” (选自《三国志魏志·满田牵郭 传》,有删改) 【注释】①太祖:指曹操。②文帝:即曹丕。③假节:与下文的“持节”,皆为 魏晋时期的官职名称。④司马宣王:即司马懿。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3 分) A.既陈,备疑不渡 陈:列阵 B.故计远近为稽留 稽:延误 C.蜀兵大至,淮逆击之 逆:预先 D.外征寇虏,内绥民夷 绥:安抚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是 (3 分) 欲依水为陈以拒之 A. B. 昔禹会诸侯于涂山 臣闻五帝先教导民以德 是以自知免于防风之诛也 今 D. C. 溥天同庆而卿最留迟 淮辄先使人推问其亲理 宜先据之,而议者多谓不然 其夜果攻阳遂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 是 (3分) A.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 后/击备可破也 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 也也也8是 C.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 D.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 (3分) A.郭淮被太祖曹操任命为夏侯渊的司马,在夏侯渊遇害之际,能及时稳定军心, 并在阻击刘备 役中出奇计,深得曹操嘉许,被赐爵关内侯。 B.郭淮在祝贺文帝登基时迟到,受到文帝斥责,但他却巧妙地将文帝与太平盛 世时的五帝、夏后 相类比,使文帝转怒为喜,并给他升官封侯。 C.郭淮与诸葛亮对阵,先是估计到对手会夺取北原,后又识破对手挥师西 进是虚张声势,于是事 先在北原构筑好营垒,最终挫败对手的谋算 D.郭淮在关西地区主政三十多年,无论是征讨来敌,还是绥靖地方,都功绩卓 著,因此,皇帝下 诏嘉奖,授予他车骑将军、仪同三司等官职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以状闻,太祖善之。(3分) ②一二知其款曲,讯问周至,咸称神明。(4分) (2)《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郭淮行军作战“方策精详”(计谋精确缜密) 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 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蝶恋花送春 [宋]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 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 潇潇雨。 (1)本词通过三个层次,委婉细腻地抒写对“春”的情感。请分别用三个 词语,概括这三个层次 然后再用一个词语概括本词的情感。(3分 (2)请简要分析“杜宇”、“黄昏”、“潇潇雨”这三个意象在抒情上所起的 作用。(4分)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 是 (3 分) A.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 后/击备可破也 B.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 也 C.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 也 D.此示弱而不足/挫敌非算也/不如远水为陈/引而致之/半济而后击/备可破 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 是 (3 分) A.郭淮被太祖曹操任命为夏侯渊的司马,在夏侯渊遇害之际,能及时稳定军心, 并在阻击刘备一 役中出奇计,深得曹操嘉许,被赐爵关内侯。 B.郭淮在祝贺文帝登基时迟到,受到文帝斥责,但他却巧妙地将文帝与太平盛 世时的五帝、夏后 相类比,使文帝转怒为喜,并给他升官封侯。 C.郭淮与诸葛亮对阵,先是估计到对手会夺取北原,后又识破对手挥师西 进是虚张声势,于是事 先在北原构筑好营垒,最终挫败对手的谋算。 D.郭淮在关西地区主政三十多年,无论是征讨来敌,还是绥靖地方,都功绩卓 著,因此,皇帝下 诏嘉奖,授予他车骑将军、仪同三司等官职。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 分) ①以状闻,太祖善之。(3 分) ②一二知其款曲,讯问周至,咸称神明。(4 分) (2)《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价郭淮行军作战“方策精详”(计谋精确缜密)。 请从文章中找出相应的 两个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 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蝶恋花 送春 [宋]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 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 潇潇雨。 (1)本词通过三个层次,委婉细腻地抒写对“春”的情感。请分别用三个 词语,概括这三个层次, 然后再用一个词语概括本词的情感。(3分) (2)请简要分析“杜宇”、“黄昏”、“潇潇雨”这三个意象在抒情上所起的 作用。(4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只按前3题计分)(6 分) (1)孔子曰:“不知命, 不知 礼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 (2)江流宛转绕芳甸, 空里流霜不觉 飞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 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 花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 噎 (柳永《雨 霖铃》)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碑学的精神 西中文 碑帖之争无疑是当代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情。清中晚期以来,书坛 出现震古烁今的大家,其中碑派阵营的居多,充分说明这个书坛新流派具有深厚 的潜质和强大的生命力。 清季以来的碑学大家,他们往往从并不知名碑志取法,尽管原来的范本可能荒疏 粗率,然而经过他们的手,却变成了雄健清新、儒雅典丽的风格。原作中的靡怯 被塑造为柔美,荒率被升华为清新自然。这些相近的审美范畴往往仅是一墙之隔, 经大师点化,便能化腐朽为神奇。这就不能不让人们对一个古老的信条产生怀疑 为什么取法乎上,只能得中;取法乎中,只能得下?为什么不可以取法乎下,反 能得上 体系的封闭性、技法的自足性、传承的递减性,是帖派理论先天不足的致命缺陷 那是帖派书法只能在一个既定的有限的范围内传承,从而失去了创造性,这才是 帖学式微的根本原因。帖学的兴盛大抵是实行科举制度的时期,科举制度的保守 性质使书法失去了创造的需求和动力。 碑学则不然,碑学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系统,它的取法对象远比帖学丰富而芜 杂,其师法的触角几乎遍及书法史的各个时期、各个层面和各个角落。更重要的 是,和帖派的取法虔诚膜拜、心摹手追的心态不同,碑派更多的是涉取、化裁、 改造和蜕变。对前人留下的作品和取得的成就,帖派奉为经典,怀着守成和奉祀 的心态;而碑学则视为资源,用于取法和创造。创造精神正是碑学最可贵的精神。 创造精神原本是在中国书法古典时期形成的。古典时期书法没有权威、没有经典 也没有“取法乎上”的传承信条。从上层的文化官吏到民间的匠役,大家都在师 法前贤、借鉴别人中探索前进。一些新的笔法(如波磔)、新的技法(如捻管转 折)、新的书体(如隶变和八分书),被某些人发明试用,随后得到大家的认可 于是群起仿效,而逐渐成为书法的新元素。最初发明这些技法、笔法的人不但没 有成为后人膜拜的对象反而被逐渐淡忘。因为在古典时期,人们看重的是不断的 创造,而是不是膜拜权威。 到魏晋时期,随着一股思想解放的浪潮,书法也实现了人性的觉醒,以王羲之为 代表的文人士大夫把性情、襟度、风格寓于书法之中,使书法具有髙度的人文精 神,这对书法品格的提升起到巨大的作用。就人文精神的建立而言,王羲之的功
1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只按前 3 题计分)(6 分) (1)孔子曰:“不知命, ;不知 礼,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 (2)江流宛转绕芳甸, 。空里流霜不觉 飞,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3) ,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 花,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 (4)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 噎。 , 。(柳永《雨 霖铃》)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 碑学的精神 西中文 碑帖之争无疑是当代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事情。清中晚期以来,书坛 出现震古烁今的大家,其中碑派阵营的居多,充分说明这个书坛新流派具有深厚 的潜质和强大的生命力。 清季以来的碑学大家,他们往往从并不知名碑志取法,尽管原来的范本可能荒疏 粗率,然而经过他们的手,却变成了雄健清新、儒雅典丽的风格。原作中的靡怯 被塑造为柔美,荒率被升华为清新自然。这些相近的审美范畴往往仅是一墙之隔, 经大师点化,便能化腐朽为神奇。这就不能不让人们对一个古老的信条产生怀疑: 为什么取法乎上,只能得中;取法乎中,只能得下?为什么不可以取法乎下,反 能得上? 体系的封闭性、技法的自足性、传承的递减性,是帖派理论先天不足的致命缺陷。 那是帖派书法只能在一个既定的有限的范围内传承,从而失去了创造性,这才是 帖学式微的根本原因。帖学的兴盛大抵是实行科举制度的时期,科举制度的保守 性质使书法失去了创造的需求和动力。 碑学则不然,碑学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系统,它的取法对象远比帖学丰富而芜 杂,其师法的触角几乎遍及书法史的各个时期、各个层面和各个角落。更重要的 是,和帖派的取法虔诚膜拜、心摹手追的心态不同,碑派更多的是涉取、化裁、 改造和蜕变。对前人留下的作品和取得的成就,帖派奉为经典,怀着守成和奉祀 的心态;而碑学则视为资源,用于取法和创造。创造精神正是碑学最可贵的精神。 创造精神原本是在中国书法古典时期形成的。古典时期书法没有权威、没有经典, 也没有“取法乎上”的传承信条。从上层的文化官吏到民间的匠役,大家都在师 法前贤、借鉴别人中探索前进。一些新的笔法(如波磔)、新的技法(如捻管转 折)、新的书体(如隶变和八分书),被某些人发明试用,随后得到大家的认可, 于是群起仿效,而逐渐成为书法的新元素。最初发明这些技法、笔法的人不但没 有成为后人膜拜的对象反而被逐渐淡忘。因为在古典时期,人们看重的是不断的 创造,而是不是膜拜权威。 到魏晋时期,随着一股思想解放的浪潮,书法也实现了人性的觉醒,以王羲之为 代表的文人士大夫把性情、襟度、风格寓于书法之中,使书法具有高度的人文精 神,这对书法品格的提升起到巨大的作用。就人文精神的建立而言,王羲之的功
迹无疑是巨大的。然而这种人文精神势必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所谓技术,即书 体的成熟和技法的完善。这些当然不是王羲之一人的功劳,而是许多前人共同创 造的结果。 中国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靠两种精神支撑:一是创造精神,一是人文精神。人文 精神体现的是书法的品格、艺术髙度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而创造精神则保证了 书法演进有取之不竭的动力和资源。 在当代的流派格局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似乎帖派对碑派的不满和抨击更 多,而少见碑派对帖派的不屑。帖派绝不会向碑派学习,而碑派倒是很乐于向帖 派借鉴,甚而不排斥奉王羲之为圭臬。这种似乎不对等的流派格局其实也从某 个侧面反映了二者所秉持的观念的差异。 当然,碑派最应该向帖派学习的还是其人文精神。帖派是一个充溢着人文精神和 书卷气息的艺术领地,代代相传的“取法乎上”的传承信条保证了他的艺术高度 和纯粹性。而碑派所取法的多是未经开发的原始书法资源,要把他们提升到相当 的艺术高度并赋予其人文精神,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而碑派书法家的成功率 是相对较低的。尽管“取法乎下,而得其上”并非绝对不可能,但毕竟需要超乎 常人的修养和智慧。作为一个书家,倾毕生精力能在某一个点上有所突破,也是 了不起的成就。只要能坚持碑派的创造精神,这样的成就就是值得期待的。 (选自《新华文摘》2013年8 月第16期,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 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作为书法界的新兴流派,碑派书法家的成功率相对较低,但其强大的生命力 却不可忽视。 B.在碑学大家的点化下,原本荒疏粗率的范本却能化腐朽为神奇,变为柔美、 清新、自然。 C.科举制度的保守性使帖学形成守成心态,扼杀了书家的创新性,导致了帖学 书法的式微。 D.王羲之寓人文精神于书法之中,提升了书法品格和艺术高度,从而成为帖派 书法的始祖。 E.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撑起了中国书法艺术,它们尤其体现在代表新兴流派的 碑派书法上。 13.关于帖派书法,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帖派书法是书坛的传统流派,它被学书者视为“上法”与圭臬 B.帖派书法崇尚书法的品格、艺术的高度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 C.帖派书法形成于中国书法的古典时期,到魏晋融注了人文精神 D.帖派书法的封闭性和自足性导致传承的递减、生命力的减弱 14.对碑派书法,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请分点概述。(4分) 15.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请依据文意,分析其中原因,并指出如 何才能“取法”而“得乎 上”。(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3小题,共15分
迹无疑是巨大的。然而这种人文精神势必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所谓技术,即书 体的成熟和技法的完善。这些当然不是王羲之一人的功劳,而是许多前人共同创 造的结果。 中国书法作为一门艺术,靠两种精神支撑:一是创造精神,一是人文精神。人文 精神体现的是书法的品格、艺术高度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而创造精神则保证了 书法演进有取之不竭的动力和资源。 在当代的流派格局中,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似乎帖派对碑派的不满和抨击更 多,而少见碑派对帖派的不屑。帖派绝不会向碑派学习,而碑派倒是很乐于向帖 派借鉴,甚而不排斥奉王羲之为圭臬。这种似乎不对等的流派格局其实也从某一 个侧面反映了二者所秉持的观念的差异。 当然,碑派最应该向帖派学习的还是其人文精神。帖派是一个充溢着人文精神和 书卷气息的艺术领地,代代相传的“取法乎上”的传承信条保证了他的艺术高度 和纯粹性。而碑派所取法的多是未经开发的原始书法资源,要把他们提升到相当 的艺术高度并赋予其人文精神,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而碑派书法家的成功率 是相对较低的。尽管“取法乎下,而得其上”并非绝对不可能,但毕竟需要超乎 常人的修养和智慧。作为一个书家,倾毕生精力能在某一个点上有所突破,也是 了不起的成就。只要能坚持碑派的创造精神,这样的成就就是值得期待的。 (选自《新华文摘》2013 年 8 月第 16 期,有删改)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给 5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作为书法界的新兴流派,碑派书法家的成功率相对较低,但其强大的生命力 却不可忽视。 B.在碑学大家的点化下,原本荒疏粗率的范本却能化腐朽为神奇,变为柔美、 清新、自然。 C.科举制度的保守性使帖学形成守成心态,扼杀了书家的创新性,导致了帖学 书法的式微。 D.王羲之寓人文精神于书法之中,提升了书法品格和艺术高度,从而成为帖派 书法的始祖。 E.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撑起了中国书法艺术,它们尤其体现在代表新兴流派的 碑派书法上。 13.关于帖派书法,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帖派书法是书坛的传统流派,它被学书者视为“上法”与圭臬。 B.帖派书法崇尚书法的品格、艺术的高度以及对人的终极关怀。 C.帖派书法形成于中国书法的古典时期,到魏晋融注了人文精神。 D.帖派书法的封闭性和自足性导致传承的递减、生命力的减弱。 14.对碑派书法,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请分点概述。(4分) 15.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乎中。”请依据文意,分析其中原因,并指出如 何才能“取法”而“得乎 上”。(4分) 四、本大题为选考内容的两组试题。每组试题 3 小题,共 15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