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逻辑思维而产生的美感是纯属功利性的。这部分引起 社会功刊性的园林内容,是园休工作(包括设计和施工管 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公园中的雕塑、橱窗、展 览会,或是一草一本,一山一石都要引起游人从形象思维 到逻辑思维,从而达到社会功利性目的。人们常说公共 园林是城市里的“天窗”,在这阳光充足空气新鲜的园地 上、人们最起码的功利性收获是增进健康,与此同时还可 以在这里传布各方面的知,进行各种教育,在亨受自然 美录之余,也得到一些科学知识,这是呵以办得到的。所 以公共园林中能做到社会功利性与非功利的统一,使“鶴 教于”游人得到的美感才更丰难拉 以上将美感的特性介绍了一些,特别举出一些园林的 实例可能更便于体会,通过这些特性可以说明美感的差异 因社会、因阶级或阶层、因民族、因时代、因联想力,因 功利的要求等等不同而有美感的差异,而且有明显的差舁。 在整个艺术范畴里,不仅园林艺术如此,各种艺术的欣赏 给于人们的美感都是因人而异的。 四、自然美 自然事物所具有的美称为自然美,社会生活中的美称 为社会美。自然美与社会美经过加工,成为真、善、美的 统一表现即是艺术美。这是美的三种基本形悉 自然美加以保存或加工改造或模仿再现供人们享用
即是园林美。如果列成一个简式即:“自然美+艺术美= 园林美”,所以加工或再现都含有较高的艺术要求,不过 园林美始终是自然美的属性,研究“园林美学”必须弄清 自然美的美学性质和一些有关的问题 (一)自然美为什么受人热爱? 人类的社会发展史与人类的进化史相比较,前者实在 短促得令人吃惊。人类进入农耕生活由游牧而定居,至今 还不到一万年。在这以前,人类有几千万年都是在洪荒的 大自然里生活,人类的各种机能(如抗性和耐性等)已显 然不如我们的祖先,但是热爱大自然这一点本能的残余 应该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如今自然科学已经证明,热爱自 然对于人类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对于生理和心理的裨益已 经是人所共知的了。 自然山水作为审美的客体,出于它本身就存在着美 许多诗人、画家都证明了这个客观存在。只有审美的主体 比较复杂,他们能不能被自然山水引起美感,其中有许多 主观的、和现实的因素所限制。不过自然美的内容十分丰 富,有属于植物、动物的生物美,山川岩石之类的非生物 美、还有晨昏四季的变幻等。自然美是享用不尽的。尤其 自然美经过人类加工以后,社会道德、政洽和宗教的内容 也在不断地增加,几千年来自然美的形式与内容已变得十 分复杂。如今的游览胜地迎接着成千上万的游人,主要是 那些丰富的内容由人各取所需,引起人们身心的愉悦会胜
过欣赏其他的艺术昴。如巢进行游人分析,各种年龄,各 种职业,各种生活方式的游人熙熙攘攘,在那电各自寻觅 他们美的享受,这些现实情况说明自然美确实是受人喜爱 的。 (二)自然美是艺术美的源泉 自然美是客观存在,任何人都可以发现、可以欣赏。 处美丽的风景,画家在那里写生作画、摄影师在拍照, 戏剧、电影在那里猎取外景的素材,诗人在徘徊索句,他 们用各种艺术表现它,想把它重新塑造变为艺术最,他们 的创作甚至会超过原来的自然美。 自然美随时间变、空间也在变,春去秋来、日月晨昏、 関睛雨雪、晓雾夕霞,变化无穷。植物在滋润生长,泉涓 涓、虫啾啾……,这些自然美艺术家们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但谁也不能留下这多变的风光他们想方设法用游览、 素描、速写,摄影和文字的描述,加上记忆的长幅,把自 然美留住一些,然后集中,筛选、撷英取华成为艺术品。 宗白华先生在“看了罗丹雕刻之后”一文中写道:“自然 始终是一切美的源泉,是一切艺术的范本。”(42 (三)自然美紧密地联系着生活美 原始社会,开始农耕生活以后,逐渐以植物为美,当 时的陶器上即出现植物形象的图案(图5),可以证明自 然美早就反映在生活美中了。 24
长久的封建社会、 自然被人化的程度逐渐 加深。自然美的改造随 着社会生活向许多方向 发展。如佛教的传入和 兴盛,形成“天下名山 僧占多”的局面,帝王 喜爱“错采镂金”的园 图5夏代彩陶 林,文人创作“出水芙蓉”的园林,都是按他们的生活或 其他一些别的目的而兴建起来,这些园林的基础都是从自 然美中发展起来的。如今,社会主义的园林更是在祖国大 地上自然美的怀抱里滋润着我们新的生活 自然美经过艺术家、诗人们的艰辛劳动成为艺术品 这些绘画、雕塑、诗和园林是否受到人们的称赞,就看它 是否接近社会生活,是否具有生活美。关于这个问题有两 个争议,拟试加讨论如下: 1).有人认为自然美经过提炼,取舍,成为艺术品, 已不是纯自然的形式,可能与当前的生活具有显著的距 离。一—这个问题在园林艺术的范畴中发生较多,尤其指 现存的中国古典园林,以前为帝王或封建文人欣赏,当时 只是供少数人游乐,设计的比例和尺度只考虑供少数人的 满足,那种艺术的“集锦”、“提炼”必然受到时代背景的 约束。当时的设计者不可能考虑成千上万人来游览。适应 上百年前的封建社会生活,供现在来游览,游人们产生的
直觉也奷,联想也好,体验也好,感受是什么?如果承认 “美是生活”,现在的生活与封建社会的生活显然不同。 美感的时代性如果肯定它的存在,象苏州园林所产生的美 和美感应该如何来体会?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现在 将古典园林供人游览,人们要短暂地生活在那里、与欣赏 张古画或看一件古童完全不同。 城市居民的生活更需要大自然,最起码的自然享受是 阳光、空气、水。他们的视觉和听觉的美感如果不是来自 家庭的电视屏幕,那只有到城布或城郊的园林中去吸取大 自然的赐给,那里才是城市里的“天窗”。现代化的城市 园林应该提供的,恐怕不宜于再重现那种从前只供少数人 享受的“江南古典园林”式的美。我们看纸花与看真花情 趣上迥然不同,所谓“镜花水月”具有空灵之美,它的前 提要有真花和真月才能产生虚实对比,否则距离自然就太 远了。我们的生活需要自然的“真”(不是屏幕或镜中之 花),那么苏州古典园林中的自然美又在哪里?不是“小 中见大”的小,就是“巧于因借”的借,再不然就是采取 “片山块石似有野趣”或“咫尺山林”那种高度的缩景, 其结果只是拥塞的建筑群,而大自然的“真实”并不存在, 大自然的淡雅之美只能凭每位游人的想象而已。这对于成 于上万的游人是十分遗憾的事。江南园林形成的历史尽人 皆知,如今见景生情,引人追思的是封建社会那种过分贪图 享受的安逸生活,过分称赞江南园林的结果,其影响是不 可忽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园林风格,要从古典园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