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美感的直觉性 审美对象的线条、体形、色彩等组合成它的外在形式, 在审美主体映入眼帘的刹那间引起视党的愉悦,当时并无 理智的、逻辑的思考,这样获得的美感常称为“美感的直 觉性”。如远眺群山,面临怒放的花朵、一片清澈的湖边 倒影……会情不自禁叹为美遇,甚至忘乎所以手舞足蹈 显出美感直觉性引起的忘我境界。 这种直党并不象整儿那样单纯,其中有很复杂的心理 和生理活动,也有感知、感受和感觉的感性活动(有无理 性的直觉还在辩论中)。这些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不象写 诗作画,有构思推做的过程。而是刹那间丢弃了利己主义 没有个体的、自然的、消费的关系,所以直觉是非功利性 的 直觉性美感的形成也有另一种解释,认为有时要在 曲告终、一剧幕落、或是游罢归来,他的美感并不十分偶 然。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人,对于最美的风景也无动 于衷。”3)既然有动于衷,这个美感的形成并不简单, 据分析,其中有个人情绪的高低,智力的秉赋,文化水平 的高低,还有感性中社会历史经历中理性的积淀……,许 多审美的因素在这刹那间反映出来了。 (六)美感的联想性 游人漫步于园林风景之中,或是设计者提笔勾绘一个
理想的人造风景,他们通过形象思维,将过去所见所闻重 新联系组合,构成许多美感的联想,然后浮现出一幅联想 性的境界,或因而写诗、作画、或设计出一幅理想的图纸。 联想的范围十分广泛,如把柳枝想成细腰、柳叶比喻 眉毛、红叶疑似二月花………,古诗中十分常见。江南园林 的水景,在一泓池水之外,贯以短短的溪流,掩以花木, 使人不知其何所止,这一种假象无非是使人引起联想,感 觉这沼池水是有米龙去脉的。(图3) 有时在亭中悬一面大 北镜。游人至此可以赏镜中的 ↑虚疑,再看亭外的实景,既 有虛实对比,又扩大了空问 感,正是《冶》中所提到 宛然镜游”的景界。造园 家要善于利用这些联想,使 图3苏州网蛳近方形水池的来美感往往溢于园外。这些手 龙去脉 法是西方园林十分少有的。 至于园林景区或建筑物的题名,更是引人入胜,激发 联想、如一个供眺望的楼命名为“山色湖光共·-耧”(颐 和园),不满百米的山巅建筑取名“排云殿”(颐和园) 一个供读书的景区名为“四宜书屋”(圆明园)等等。从 名称上都可以看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艺术夸张,这是中国 园林常用的手法。此外还用屏联引发游人的美感,如镇江 的郑板桥读书处就有“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的对联
苏州拙政园有一幅对联为南朝王籍的诗句:“蝉噪怵愈静、 鸟鸣山更幽”,字数不多,游人联想玩味,美感倍增,这 在我国园林中是相当普遍的。 (七)美感的时代性 审美观念随时代而不同,使美感染上浓重的时代性。 夏商周这-千多年的奴隶社会,狩猎与简单的农耕生活交 织在一起,人们的装饰品仍以兽角、兽牙为美,帝王在 “灵囿”“灵沼”游乐也是取悦于动物。在这以前,从西 安半坡村遗址的瓮棺中发 现,一个女孩的遗骨上有 一串兽牙为装饰品,可见 生活中依靠动物为食的时 代,对动物的欣赏很有兴 趣,因此动物就成为当时 的审美对象。(图4) 秦、汉以来乃至魏晋, 图4战区时代田猎纹 这600多年中,帝王园林如上林苑中的阿房官、汉代的未央 官、甘泉园、乐游园等,据记载仍有动物禽兽的饲养,而 官苑建筑逐渐增多起来,按杜牧的《阿房官赋》描述: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的情 况,说明建筑密度乜相当可观。当时堆山、凿池、搞啧泉 种奇果佳树等,已见于文字的记载。可以估计2000多年前的 园林美重点在于园林建筑建筑附近也有不少人工的景物
魏、晋、南北朝这一段历史时期,(3-6世纪)宗 白华先生认为是我国美学思想的大转折、大关键。古代帝 王园林要将统治阶级的政治含义表现出来,因而崇尚金碧 辉煌,即所谓“错采镂金、濉缋满限。”(42)其豪华的情 况可以从现在京剧的服装以及宫庭建筑的彩画加以体会。 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另一个美感和美的理想, 超脱出以前的境界,那就是以王羲之、陶渊明为代表的自 然、扑素、淡泊、真实的意境。宗先生将这个新的境界概 括地比为“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这一时期真正走出帝王园林的豪华风格,要算当时的 民间造园艺朴了。如陶渊明《归田园居》中所述,即明显 地泳出朴素的自然境界。其中的片断如下: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 前。暧瞹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鸱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到了隋唐五代时期,园林的审美趣味已有几方面的转 变: (1)植物景观受到重视,专类花园出现,如当时文 献中出现了芍药、牡丹、竹类、水生植物等分别辟园种植 的记载,并对局部地区进行类似草木志的撰写,如李德裕 的《平泉山居草木记》一书〔已失传)即是。 2)帝王园林由大规模的“宫寓于园”逐步转变为 “园寓于官”或“宫园分立”,即是园的整体已经出现。 3)士大夫阶级,文人雅土纷纷营造私园,使诗与
画的造诣抒发到自然山水的改造之中,出现诗、画、园的 结合。如王维的辋川别业,白居易的庐山草堂、李德裕的 平泉林居,都是文人造园历史的开端。造园技法上也有人 开始总结园林美的收获,如宋代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认 为:“务宏大者少幽邃,人力胜者少苍古,多水泉者艰 望”这些造园艺术的经验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意义。 时代在变,园林美的感受也随着变化,帝王享受和喜 爱的“错采镂金”虽然延续的时代很久,但民间出现“初 发芙蓉”自然补素的园林,也在我国南北广泛地流传。直 到清代乾隆年间,弘历帝多次下江南采访民间的造园手法, 师法自然的风气在帝王园林中受到了更大的重视。清代建 造的“圆明园”和“颐和园”达到了我国遺园史上辉煌的 顶峰,它的内容与师法自然的尝试是分不开的 (八)美感的功利性与非功利性 在美感的直觉性一节中提过直觉与非功利性是一致 的。所以撤开个人功利才能真正进入审美境界,这是一种 论点。与此相反,有人认为老年人天天去公园散步,他们 在那里进行许多实用的内容,如锻炼身体,消磨岁月,排 遣寂寞等;一对情侣喜欢在那僻静处谈情说爱;一些几童 更高兴在草坪上无拘无束地玩耍…,不同的游人带有不 同的个人功利性。他们也有时被一些美景引起非功利性的 美感,(有人认为这是主观的、是快感而不是美感),但也 有一些审美对象被纳入各种复杂的个人实用范围之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