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出来,充分发挥园林中的自然美,可能是适应广大城 市居民生活需要的必要途径。 (2)帝王园林和私家园林中曾经盛行的…一些内容, 当时认为是美的,现在是不是还认为美?—这个问题比 较集中在园林中的假山石堆砌方面。园林中置石、叠山在 我国流传已久,作为一种艺术品,自有它精湛的手法不容 随便贬毁。古人造私园,要在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意境, 想要“罗五岳于一区”,所以用孤赏或堆叠山石的方式, 填补了园内许多空间,当时何尝想到今天的大量游人。可 是如今肴来似乎过于拥挤,如上海的“豫园”假山之多巳 使游人无法插足了。仿造自然美要紧密联系生活美。古时 私园的假山欣赏者,是怎样将假山之美联系着他们的生活? 可能觉得它“巍蜘然”“垒垒然”有高山之感,可能喜爱 它的嶙峋奇特、突兀超群,可能……,现在似乎很难推论 它的生活趣味在哪里。时至今日,从需要与可能两方面来 议论。在大量城市人口的压力下,公共园林需要的正是草 地、丛林供游人作各种室外活动。少量点缀一点山石增加 野趣是可以的。但不宜于再按古典园林那样的比重(例如 苏州园林)安排假山石了。在可能方面也存在着困难,因 为如今堆山的石料和技巧已经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 新堆的假山大部分艺术性不高,人工堆置的假山形象,在 自然界根本是不存在的,如果联系到自然美的探索集锦或 艺术的再现,那还有很远的距离。单纯地追求假山的抽象 艺术,还是联系城市人民的生活需要来评价假山的前途
是值得探讨的现实问题 以上两个问题的争议也只能暂时地讨论到这里 (四)欣赏自然美的历史演变 远古人类社会对自然美的欣赏,是以在生活和生产活 动中是否有用为标准,狩猎时代欣赏动物之美,以后的 农耕时代增加了欣赏植物之美,这一阶段称为“致用阶 段 股周以后,自然美的欣赏逐渐联系上人的精神生活和 道德观念,代表当时的作品如《诗经》和《楚辞》,这两 部书都生动地描述了自然美,其中有宇宙间大自然的景象, 也有动物和植物。每一提到这些自然景物,都结合到人并 抒发作者的情怀。到鲁国时代的孔丘(前551—前479), 将山水的喜好与人的“仁智”联系在一起,作了“知者乐 水,仁者乐山”的比喻,这些论断对后世的影响很深。 “比”自然景物、“兴”个人的情怀,所谓“比兴阶段” 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认识到自然山水可以使人精 神愉快,兴起游山玩水的风尚。山水画家、诗人,对自然 美的描绘和吟咏也在此时产生了不少佳作,如宗炳(375 443),王羲之(321-379),顾恺之(约346-407)等都 是至今被人称颂的画家和书法家。宗自华先生认为魏、晋 南北朝时期,对文艺、文化的变革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很 象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约十四至十六世纪)对欧洲的影
响。当时意大利的画家达·芬奇.(1452-1519)所画的 蒙娜丽莎〉肖像的背景刚刚开始加上自然风景,后人认 为这是西洋风景画的开端。 封建社会只有统治阶级和士大夫有条件游山逛景,当 时谓之“畅神”,他们的审美对象多是朴素的自然山水, 人数也比较少。一般老百姓只能利用宗教活动、祭祀活动 出外欣赏一下自然风光。这个喜爱自然美的开端可以称为 “畅神阶段”。 二十世纪初,封建统治阶级在中国基本消除,以后逐 渐接受欧美的文明,城市公园开始萌芽,欣赏自然美的 “旅行”活动逐渐增多,但仍受交通和社会治安的限制开 展很慢,八十年代旅游业开始受到重视,国内和国际的游 客日渐增多,名胜古迹、自然风景受到开发或保护,并大 量地修复整理,从此对于自然美的欣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 段,可以称之为“旅游阶段”。世界各国的旅游热也冲击 到中国,对于历史悠久,风景资源丰富的我国,逛接外国 游客的必要性设施正在努力实行,这一阶段具有与前不同 的特点;(1)据英国纽拜的一篇文章《我们对风景的 种理解》中介绍:“我们对文化遗迹的珍视远远胜过对风 景自然特性的珍视。”50这一情况也同样反应在我国的 现实阶段。中外游客目前喜爱历史文物胜过自然山水。其 原因还待分析研究。(2)游人利用交通的方便,将赏游 的时间缩短而游览的内容增多。有人分析“快乐”“快感” 的“快”字是游人心理的要求,这不容忽视。与日的
“安步当车”或“行之移晷”的漫游很不相同。(3)今 日的旅游中摄影留念的活动十分普遍,古人游赏自然山水 之后,吟诗、作画、进行“比兴”活动,有时兴之所至即 题壁咏诗传颂一时,今日的游客匆匆丽过,即使不能摄影 留念也在墙上乱涂一些“某某到此一游”,这种破坏风景 文物的行为,显然与以前不同了。(4)集体远游多于单独 的游览,农民的集体游览团也正在兴起,代替了过去的 “静观山水情”、“坐看枫林晚”的独赏方式。自然风景中 正充斥着旅店、饭店和休息建筑,很少设立屏联、额匾来 启发游兴。(5)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不断发现和设 置,有的正在加工建设,数量上逐渐增多,人们对自然美 的欣赏水平正在提高。这就是目前旅游阶段的新特点。 (五)自然美的科学性正待开发 欣赏自然美的同时,应该引导游人认识自然的奥秘 儿童可能要问秋雁为什么南飞,而对于“芦花月底寄秋情 陈影南飞势不停,一画写开湘水碧,数行草破楚天青” (谢宗可)的意境如何并不理会。人们司空见惯的春花秋 实,现在也不禁想问问海棠和苹果的关系,枫香和械树为 什么秋风会把它们吹红……,问题实在不少。现在是二十 世纪末,电脑的作用正在解决许多疑难问题,人脑的科学 性更要迅速提高。现在欣赏自然美不应该再沉浸或重温那 些古代封建文人的情趣,杭州大量的中外游人笑看香客们 叩晌头拜佛,奇怪地不解。公园中拥塞在茶楼酒肆中消磨
时间的闲人,对孩子们爬满假山上的危险的耽心自然 美都在拥挤中消失了。如果利用这个公共喜爱的园地,传 播自然科学的知识,可能会增加一些审美的乐趣,转变 些旧的审美观念。距今100年前,中国就被誉为“世界园 林的母亲”。我们处在植物宝库之中应当尽快利用或发掘 当中的宝藏,丰富我们的审美对象,让它们参加到我们的 审美活动中来。美学中所谓“人的本质对象化”、“劳动创 造了美”、“自然的人化”等等,现在大量的植物材料包括 丰富的未经发掘的观赏植物,就正是劳动的对象,人化的 对象,也是创造美的对象,而且是自然美的主角。当然, 与此同时,诗人们还可以照样吟咏自然,不过诗里的真意 与科学的真理之间并不矛盾,但也不能距离太大。否则对 诗意和诗境的体会就不容易十分真切了。审美能力的提高 是不是也应该有一部分自然科学的知识?宗白华先生指出 艺术境界的诞生应该有“学术境界”,而且要求“学术境 界主于真”。(42所以穷究自然之“真”,正好帮助我们 挖掘自然美的科学性。 评价一个自然风景,甚至加以选择由国家审定公布。 但是评价的标准应该有足够的自然科学内容,尤其是生物 科学。还有一些有关的地理学、地貌学、土壤学等等非生 物科学。应当力求避免那些对自然风景区的评价单纯用 些人文科学的评语,把那里的自然美只简单地说它如何 “诗情”如何“画意”,成了审美的“套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