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性和共同性。同时,人们对美的感受有差异性、易 变性和相对性,也会掩盖美的本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基于这些原因,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就发生了许多困 难 大多数美学家基本沿着两条道路去寻找美是什么的本 质问题。一条是从物质世界中去找,另一条是从精神世界 中去找。超乎这两者之土的美学派别是不存在的。唯物主 义美学认为美存在于物质世界之中,所谓“美”又恰好是 物质与精神相互渗透与统一的,如果割裂开来就很难认识 什么是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将物质与精神,思维与存在 统一起来了,即所谓“存在决定意识”的基本观点,为 “美之谜”揭开了谜底。这里引用《美和美时创造》一书 中的一段,其中有“美是什么”的答案以飨读者: “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是人类通过创造 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 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的 感情的观赏形象,就是美。”(原载江苏人民出版社《美和 美的创造》) 以上的解答,可以引伸到自然美乃至自然属性的园林 美当中去理解。通过劳动实践创造或改造自然,加上人的 本质力量的实现,美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一定会展现出 令人爱幕和喜悦的观赏形象。这就是探讨园林艺术之初, 学习一点美学知识的原因
、美感与美感的差异 有人认为美学是以美为对象,研究生活中美的关系、 研究美的存在与思维的关系,也就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 关系。但也有人认为美学应该以艺术为研究对象,因为艺 术的形象就是美的形象,这两种意见一直没有统一。美学 的发展史比较短,本属于哲学的范畴,与艺术理论应该有 明显的区别。 人类的审美活动包括着审美者与被审美的对象两个方 面。简言之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所谓“美感”就是主 体(人)对客观存在的审美对象的心理感受。美感的形成 有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人们登上泰山,如果在游客中 静昕他们指手划脚的议论,有的见景生情、有联想、有回 忆、有激动、有沉思…涌现出各种表情和语言,二千多 年前的孔丘也不例外,站在鲁国(今山东省)这样一个小 国的高峰上也不免感叹地说:“登泰山而小天下 [11 历代感叹的人多了,有名望的人把各种心理活动写成诗词 屏联刻在石崖上,至今泰山上的摩崖石刻和碑文实在太多 太多,就是一个明证。 美感是怎样产生的? 动物有美感,早年达尔文就发现奶牛听了音乐会提高 产奶量,在此不拟多述。现在只讨论人的美感。人主要从 眼睛、耳朵通过视觉、听觉获得美感,其他如味觉、嗅觉
触觉等也有美感,但许多美学家认为是次要的。其实,美 感是综合牲的,尤其园林美的欣赏,常说“鸟语花香”, 就是听觉和嗅觉的综合心理活动。歌德说过:“人是一个 整体,一个多方面内在联系着的能力的统一体。”(370.423 人的眼、耳、鼻、舌、身在一个统一体上,会共同发生作 用的。人的大脑发达,又具备各种感觉器官,所以产生美 感的条件也胜过任何动物。 有了主体的美感条件,还要有感受的对象,这样才能 构成审美关系。我们生活在社会之中,头脑里“积淀” (象电脑的储存一样)了社会上观念性的想象、情感和理 智。审美能力的逐渐提高,是在社会历史、文化的熏陶之 下,和不断欣赏与创遣之中还步形成的。所以常概括地说 “对视觉艺术要有能欣赏的眼睛,对听觉艺术要有善辨音 律的耳朵…。”(这就是社会实践形成的因人而异的 “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遇到审美对象,这个本质力量受 到对象的感染而产生每人不同的美感。面临一片自然风景 或人造的园林,难免议论纷云,美感油然而生了,但每人 的差异是存在的。下面就讨论一下美感的各种特性,从而 会发现美感姜异的原因。 (一)美感的社会性 有美的客体才能产生美感,客体的美的存在长久以来 就有两个绝然不同的论点:一个认为美是物质的自然属性, 它可以构成美的客观条件,例如:桂林山水,如果沿着濟
江坐船驶到阳朔,沿江的山山水水确实给人以自然美的享 受。其它如:~片晚霞、一朵鲜花、一株古松、高山大川 滔天海浪、嶙峋怪石…自然界的美景历数不尽,也亨用 不尽。另一个论点认为美不是自然现象,现有的高山大海 早已就存在那里了,它们作为人类美感的对象仍受着历史 和衬会条件的限制,如果不加以“人化”,是谈不上美的 自然美的属性本身不是美,美始终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具 有社会性。这两个论点至今仍在争论。 园林美属于自然美,具有一-定的衬会性.但程度上有 所不同。有些自然山水不需人类的加工就以招谏无数的 游客,为他们提供美感,这在风景资源丰的家里,是不 乏实例的。如钱塘江的怒潮,泰山顶的日出。卢岩的溶 涧、黄果树的瀑布……,都是入类无法创造的奇腑风光, 在悠悠的岁月中,有的早已被发现了,有的还住那里黑默 无闻,这算不算“人化的自然”?有人解秤说它是整↑「1 然的一部分,必然与人类社会发生联系,也有人认为这些 自然美景正处于人化的过程中,为了审美的方便,-切风 景名胜的建设都属于人化的内容,那一部分无需人化也无 法人化的自然风景,按照上述的解释,仍属于具有社会性 的审美对象。 还有一些自然山水,在形象上有引人入胜的内容,但 不貝备欣赏游览的方便,必需披荆斩棘加工修葺才能成为 风景,才能为社会服务,比上述的情况要加上更多的人化, 这将具有更多的社会性是毫无疑义的。 10·
在人口稠密的城镇,客观上需要人为地建造以摹仿自 然美为主的园林风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种纯属 人造的自然美,在世界上的大城市数量很多,由此而产生 的美感更具有浓厚的社会性了。 (二)姜感的阶级性 同一美的事物,不同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观。现 在出土的大量历史文物,就正表明我国封建统治阶级当时 的审美观念,很多古迹、古物都是如此但如今仍在欣赏、 赞扬,一方面它是古迹,代表着古代的文明,而且是古代 劳动人民的精心创作,是我国悠久历史和民族的骄傲; 方面它在造型上、结构上、功能上至今仍有可取之处,所 以有时也不熊简单地认为阶级或阶层之间就没有共同的美 园林方面,现存的颐和园和巴黎的凡尔赛王宫,可以 算是东西方古典帝王园林的两颗明珠,现在赞扬备至,甚 至说成无懈可击但是从现代园林的审美要求来分析批判, 也并非全然无瑕,同时也不能照搬无讹,实际上还是问题 不少。例如颐和园的建筑比重过大,过于集中,整个布局 过于强调了人工美,而抑制了自然美的发挥,过分地应用 了“错采镂金”,只是为了显示帝王的华贵。甚至明明为 了达到皇帝的安全保卫目的,而在东部咽喉之处建造一个 哨楼,美其名为“文昌阁”,东西两个山口要隘各建一个 哨褛,取名“赤城霞起”和“贝阙”,北面一个取名“寅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