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可能人类赞赏的是生活中的捕获物。最早认为美的事 物就是紧密联系着生活的。 中外史书上对于美是什么或什么是美这个问题论点很 多,始终互相争论不休。在探讨园林美之先弄清美的概念 美的本质、并简单介绍一下美是什么,应该是必要的。 我国的美学思想史,源远流长,自先秦乃至明清两千 多年来,在礼乐、诗文、书画,甚至占卜的书籍中,积累 着大量的美学思想,对于美是什么这一问题,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及不同的生活实践中,出现了不同的论点,以下简 要地介绍几点: 公元前六世纪,春秋时期的楚灵王与臣伍举谈论一座 取乐用的建筑“章华台”是否美的问题,伍举说:“夫美 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日美。”(11 伍举还指出“服宠以为美”,“形镂为美”,把人民的资财 都搜刮穷了“胡美之为?”(意思是“这有什么美”)伍举 对他的统治者楚灵王提出这种“谏言”,正说明当时的封 建社会中,审美观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见上海古籍出版 社《国语》) 成国时期,孟轲(公元前390-305)提出“充实之谓 美”·他是指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一定充实的境界,才有统 者所谓的“精神美”。(见焦循《孟子正义》)1 老子一书约成于战国初期,书中在美与恶、善于 不善的相对关系中指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较,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1这些道家思 想已有了朴素的辩证法,指出宇宙中复杂的现象具有相互 依存和相互转化的特点,这对后世的文艺创作有着深刻的 影响。 赵国的荀况(公元前313-238)提出“不全不粹之不 足以为美。”的论点,也就是“全粹为美。”所谓“全”是 指全面,即指一个“成人”要“天见其明,地见其光”, 各方腼都尽到好处所谓“粹”是指“粹而不杂”的意思。 他的著作《·F》一书中还论述了音乐美学方面的内容, 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 汉代的《礼记》中记载着封建社会的文物典制,其中 有“少之为贵,多之为矢”,这个美的含义是善与好的意 思,属于礼教的范疇。汉代还有一部《淮南子》是以道家 思想为中心的,其中有:“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 “美之所在,虽污辱世下能贱,恶之所在,虽高隆世不能 贵。”这说明美的根源俱在事物的本身 明代的剧作家汤显祖(1550-1616)提过“诗乎,要 皆以若有若无为美。”有为实,无为虚,虚实结合是中国 诗与画流传已久的美学思想。(见中华书局《汤显祖集》) 清代的叶燮.(1627—1703)对诗文、绘画、造园的论 述中均提到与美学有关的论点。如他的《己畦集》中谓 凡物之生而美者,美本乎天者也,本乎天自有之美也。 然孤芳独美不如集众芳以为美。”他所谓的“本乎天”是 指大自然的荣养和缔造。“生而美”及“自有之美”是含
有客观论的美学思想。同时他对个体美与集体美之间的比 较也有独到的见解。① 在西方,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的毕达格拉斯学派认 为:“美就是一定数量关系的体现,美就是和谐,一切事 物凡是具备和谐这一特点的就是美的。”这个论点对以后 西方的文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公元前四世纪,德漠克利 特对美的看法又有一个新的转折,以前人们常谈论自然美 或有关的人体雕塑外形美,而他认为更重要的是人的内在 世界,审美活动不仅要求对象是心灵与智慧的造物,而且 还要求人们怀有“神圣”的灵感和热情。在这同一世纪中, 美学的奠基人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是和谐的 理念才显得美。 到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美学的先驱者 但丁(1265-1321)认为艺术必须取法自然。以后的达 芬奇(1452-1519)也提过,作为艺术家首先一条就是依 靠自然、师法自然,把自己的心化为自然的心。他还说, 以自己高贵的才智与自然竞赛并超过自然。这与中国画家 宗炳(375—43),谢赫(南齐时代)及张璪(唐代)所 提的“以形写形”,“应物象形”以及“外师造化”等重视 自然的观点完全一致。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狄德罗(1713-1784) ①我国的美学史料十分丰富,以上约略提出几点,挂一漏万很不全面。 古人所瀾美多指道德品质方面的社会美。与西方泛指的美很不相同
认为美是关系,是随关系而开始、增长、变化、衰落、消 灭的。他所谓的关系是指实在的关系(如各部分的比例关系 等),察觉的关系和虚构的关系三种。他还认为前人所谓 “美就是自然”这个自然要不受理性、秩序、仪礼等的矫 饰才能体现真实的关系,才是美的。他的论点对以后唯物 主义美学思想起了一定的先导作用。 十八世纪末,国出现了美学发展的高峰,如康德 (1724-1804)就认为“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美感是单 纯的快感”,他对人类的生理学及心理学有一定的研究, 但是他的美学思想仍膈于主观唯心主义的。同时期的伟大 诗人与作家歌德(17491832)认为美无疑在自然本身 但只有各部分的构造都符合它的本性,因而显出目的性的 东西才美。这种唯物主义的倾向并反对那些抽象和虚幻的 美学思想,在当时是独树一帜的。 十九世纪初,德国黑格尔(1770-1891)认为:“美 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并且辨证地认为客观存在与概念协调 一致才形成美的本质,这种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理 论来源之 十九世纪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认 为:“美就是生活”“任何东酉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 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从此美学里开始引进了唯物主 义,这是受后人称贺的。 此外,还有许许多多有关美的解释,如“美在恰当” 美是有用”“美是视觉听觉的快感”“美是愉悦身心的形
象”“美是反映人的自由创造的形象”等等。究竟美是什 么?辩来辩辯去,都感到这个问题不容易解决。最后的绪论 甚至认为“美是难的”。世界闻名的“美之谜”到现在还 在争论之中。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将物质与实践的 观点引进了美学。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未发表美学的专 著,但在他们的著作中多次涉及到美学问题,下面简要地 介绍几点: (一)马克思,恩格斯把艺术、美、生产劳动三者联 系起来。马克思说:“劳动生产了美”。 (二)人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艺术形象,马克思说 过“任何事物凡是符合美的规律的就是美的” 三)通过劳动改造自然使自然人化了,同时也揭示 了人的丰富的本质。人具有欣赏美的感觉器官但欣赏能力 不是先天就赋予的,而是历史和社会形成的 (四)美不是从人的主观心灵来探求,也不是从物质 的自然属性来探求,而是从人类社会的生活实践中探求。 这一点解决了多年争论的主客观问题 以上简略介绍了少许东西方美学的思想。实际上,到 1750年美学才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在欧洲问世,在哲学领 域里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我国美学的研究历史很短,尤 其受到“四人帮”的摧残,直到近年才算复苏。对于美是 什么这个问题,诸家之言各有很多精辟的解释。不过,因 为美的现象有无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掩盖了美的本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