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济甜究2015年第11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机理 基于全球生物芯片产业的分析 李丫丫赵玉林 内容提要本文依据全球生物芯片产业的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信息技术、生物技 7894项专利及609家企业信息及183项并购数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 据,运用实证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将给人类社 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结果表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明:产业融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路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主要 径;生物芯片产业的形成与扩张,实质上是融合针对新时期有战略意义、应重点发展的新兴产 型价值链构建的过程;来自不同产业的生物芯业而定义,国外研究则一般分别涉及“新兴产 片企业在融合型价值链中实现了融合扩张;战业”与“战略产业”。新兴产业自诞生后,经历着 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包括技术融合模快速甚至变革性的发展,这种产业变革性成长 式、产品融合模式以及市场融合模式。 往往归结于技术进步的作用( Solow,1956)。从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融合发展1963年罗森伯格首次提出产业融合概念以来, 生物芯片产业 产业融合作为产业发展另一个新的及决定性因 素引发了广泛关注及研究(周振华,2003; Macklin,2007; Curran、 boring和 Leker,2010)。国 、引言 外已有研究提到,产业融合诱导了新兴产业的 产生,推动了产业新的增长点的形成( Wirtz 随着各领域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交叉融2001;Rong、Shi和Yu,2013)。因此,从产业融合 合,新兴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涌现并快速发的角度,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理问题 展起来。进入21世纪,自然科学迅猛发展,信息、成为新时期值得去研究的深刻问题。 生命、能源、材料学科相互交叉,开辟了新的技 术前沿。如生物与信息科学的融合产生了生物 二、文献综述 信息,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融合推动了智能技 术快速发展。科学的多点突破和技术的交叉融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当前发展 合为新一轮产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总书都处于产业生命周期前端。为了尽快促进产业 记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和2014年两院发展成熟,直至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理解产业发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1AZD08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203172)和江苏大学高级人才专项基金项目 (15JDG177)的阶段性成果
2015年第11期 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机理* ——基于全球生物芯片产业的分析 李丫丫 赵玉林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1AZD08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203172)和江苏大学高级人才专项基金项目 (15JDG177)的阶段性成果。 内容提要 本文依据全球生物芯片产业的 7894 项专利及 609 家企业信息及 183 项并购数 据,运用实证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 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机理。结果表 明:产业融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路 径;生物芯片产业的形成与扩张,实质上是融合 型价值链构建的过程;来自不同产业的生物芯 片企业在融合型价值链中实现了融合扩张;战 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包括技术融合模 式、产品融合模式以及市场融合模式。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融合发展 生物芯片产业 一、引言 随着各领域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交叉融 合,新兴产业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涌现并快速发 展起来。进入 21 世纪,自然科学迅猛发展,信息、 生命、能源、材料学科相互交叉,开辟了新的技 术前沿。如生物与信息科学的融合产生了生物 信息,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融合推动了智能技 术快速发展。科学的多点突破和技术的交叉融 合为新一轮产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习近平总书 记在 2014 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和 2014 年两院 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信息技术、生物技 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正在引 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将给人类社 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主要 针对新时期有战略意义、应重点发展的新兴产 业而定义,国外研究则一般分别涉及“新兴产 业”与“战略产业”。新兴产业自诞生后,经历着 快速甚至变革性的发展,这种产业变革性成长 往往归结于技术进步的作用(Solow,1956)。从 1963 年罗森伯格首次提出产业融合概念以来, 产业融合作为产业发展另一个新的及决定性因 素 引 发 了 广 泛 关 注 及 研 究(周 振 华 ,2003; Hacklin,2007;Curran、Bröring 和 Leker,2010)。国 外已有研究提到,产业融合诱导了新兴产业的 产生,推动了产业新的增长点的形成(Wirtz, 2001;Rong、Shi 和 Yu,2013)。因此,从产业融合 的角度,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机理问题 成为新时期值得去研究的深刻问题。 二、文献综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当前发展 都处于产业生命周期前端。为了尽快促进产业 发展成熟,直至发展成为主导产业,理解产业发 30
宏观钰济研兀2015年第11期 展的内生成长机制具有显著的理论与政策意是通用技术,如纳米生物技术、纳米能源、纳米 义,而这也是当前国内研究的热点之一。乔晓楠电子与纳米化学都是基于纳米技术的融合出现 和李宏生(201)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例,分析中的新兴产业。Kim和Kim(2012)指出新兴产业的 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机制,认为生产函数发展速度很快,而且越来越多地得益于学科与 属性、产业社会效益、市场竞争、国内需求与投技术融合。 资是核心影响因素。李姝(2012)从产业政策、企 综上,目前国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 业发展及市场培育三方面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理的考察局限于从理论上探索影响因素、驱动 业发展的思路。林学军(2012)提出了战略性新力等方面,缺乏深层次对其发展机理的探讨及 兴产业的三种发展模式:高技术产业嫁接、传统实证分析。而国外少部分学者从融合角度探讨 产业裂变、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张治河了新兴产业的产生给本文以很好的启发,但国 等(2014)以武汉一中国光谷为例探讨了战略性外的研究往往关注现象和技术层面,尚缺乏从 新兴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岳中刚(2014)认为新产业层面对产业发展机理的揭示。鉴于此,本文 兴技术链与新兴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是战略性新将基于全球生物芯片产业的数据及案例,从融 兴产业成长的关键。上述国内学者对战略性新合角度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理,并从以 兴产业成长发展机理的研究大多处于理论层下几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拓展:(1)从新兴产 次,尚缺乏新兴产业数据支撑的实证研究(熊勇业的专利数据入手,进一步挖掘新兴产业的企 清和李世才,2010)。 业信息,实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挖掘方法 国外学者对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研究,的创新。(2)提出产业融合条件下战略性新兴产 给本文带来很好的研究启发。新兴产业的参与业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即产业融合条件下价 者来自于已存的( De alio)或者新兴的(De值链的解体与重构,此过程也是战略性新兴产 novo)进入者或者两者都有( Khessina和 Carroll,业的兴起与扩张过程。(3)基于一个具体战略性 2008)。然而,在什么条件下使得新旧企业同时新兴产业的数据及案例,即生物芯片产业,实证 进入新的领域形成新兴产业,这是学术界尚未了产业融合型价值链构建,产业融合扩张,产业 解决的深层次问题。随着产业融合成为产业发融合发展的技术融合模式、产品融合模式以及 展的新趋势,国外部分学者开始从融合角度探市场融合模式。 讨新兴产业的产生问题。如Rong、Sh和Yu (2013)提出新兴产业的出现源于产业融合以及 三、融合条件下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关企业生态系统的演化,并以移动计算机行的兴起与扩张 业为例探讨了融合的三个阶段。 Karvonen Lehtovaara和Kasi(2012)指出技术融合导致了 产业融合引发产业结构的变革,即产业边 新产业的出现,并以智能打印产业为研究对象,界的消融,已存产业界限的重新定义,并由此导 分析了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融合。致了产业竞争规则与产业系统的变化( Dusters Mark- Herbert(2004)分析了功能食品产业的发和 Hagedoorn,l998;Lei,2000)。具体表现为:产 展,认为医药制造业与食品制造业的“产业融业价值链的解体与重构,跨产业融合型价值链 合”是功能食品发展的原因。 Gambardella和的形成。产业融合演化并不会发生在刚性化的 McGahan(2010)认为开发通用技术对上游的研产业边界下。在刚性产业条件下,由技术进步 发企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纳米技术社会及规制政策变化导致的产业价值链演化与
2015年第11期 展的内生成长机制具有显著的理论与政策意 义,而这也是当前国内研究的热点之一。乔晓楠 和李宏生(2011)以节能环保产业为例, 分析中 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机制,认为生产函数 属性、产业社会效益、市场竞争、国内需求与投 资是核心影响因素。李姝(2012)从产业政策、企 业发展及市场培育三方面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 业发展的思路。林学军(2012)提出了战略性新 兴产业的三种发展模式:高技术产业嫁接、传统 产业裂变、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张治河 等(2014)以武汉—中国光谷为例探讨了战略性 新兴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岳中刚(2014)认为新 兴技术链与新兴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是战略性新 兴产业成长的关键。上述国内学者对战略性新 兴产业成长发展机理的研究大多处于理论层 次,尚缺乏新兴产业数据支撑的实证研究(熊勇 清和李世才,2010)。 国外学者对新兴产业形成与发展的研究, 给本文带来很好的研究启发。新兴产业的参与 者 来 自 于 已 存 的(De alio)或 者 新 兴 的(De novo)进入者①或者两者都有(Khessina 和 Carroll, 2008)。然而,在什么条件下使得新旧企业同时 进入新的领域形成新兴产业,这是学术界尚未 解决的深层次问题。随着产业融合成为产业发 展的新趋势,国外部分学者开始从融合角度探 讨 新 兴 产 业 的 产 生 问 题 。如 Rong、Shi 和 Yu (2013)提出新兴产业的出现源于产业融合以及 相关企业生态系统的演化,并以移动计算机行 业 为 例 探 讨 了 融 合 的 三 个 阶 段 。Karvonen、 Lehtovaara 和 Kässi(2012)指出技术融合导致了 新产业的出现,并以智能打印产业为研究对象, 分 析 了 传 统 产 业 和 新 兴 产 业 之 间 的 融 合 。 Mark-Herbert(2004)分析了功能食品产业的发 展,认为医药制造业与食品制造业的“产业融 合 ”是 功 能 食 品 发 展 的 原 因 。Gambardella 和 McGahan(2010)认为开发通用技术对上游的研 发企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纳米技术 是通用技术,如纳米生物技术、纳米能源、纳米 电子与纳米化学都是基于纳米技术的融合出现 的新兴产业。Kim 和 Kim(2012)指出新兴产业的 发展速度很快,而且越来越多地得益于学科与 技术融合。 综上,目前国内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 理的考察局限于从理论上探索影响因素、驱动 力等方面,缺乏深层次对其发展机理的探讨及 实证分析。而国外少部分学者从融合角度探讨 了新兴产业的产生给本文以很好的启发,但国 外的研究往往关注现象和技术层面,尚缺乏从 产业层面对产业发展机理的揭示。鉴于此,本文 将基于全球生物芯片产业的数据及案例,从融 合角度揭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理,并从以 下几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拓展:(1)从新兴产 业的专利数据入手,进一步挖掘新兴产业的企 业信息,实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挖掘方法 的创新。(2)提出产业融合条件下战略性新兴产 业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即产业融合条件下价 值链的解体与重构,此过程也是战略性新兴产 业的兴起与扩张过程。(3)基于一个具体战略性 新兴产业的数据及案例,即生物芯片产业,实证 了产业融合型价值链构建,产业融合扩张,产业 融合发展的技术融合模式、产品融合模式以及 市场融合模式。 三、融合条件下战略性新兴产业 的兴起与扩张 产业融合引发产业结构的变革,即产业边 界的消融,已存产业界限的重新定义,并由此导 致了产业竞争规则与产业系统的变化(Duysters 和 Hagedoorn,1998;Lei,2000)。具体表现为:产 业价值链的解体与重构,跨产业融合型价值链 的形成。产业融合演化并不会发生在刚性化的 产业边界下。在刚性产业条件下,由技术进步、 社会及规制政策变化导致的产业价值链演化与 31
宏济甜究2015年第11期 不连续( Discontinuity)仅发生在单个产业内部。垂直整合状态(1)转化到分解状态(2),新进入 在此演化过程中,产业价值链结构的再配置会企业从水平以及垂直方向改变现有的商业模 趋于建立一个新的线性结构。在融合不连续的式,此时构建了一个暂时的非线性状态。然而 条件下,产业价值链演化源于跨产业间知识与由于产业核心价值创造模式并未改变,新进入 技术的外溢与融合,这使得产业重新建立垂直企业与已存企业选择垂直再整合(3),最后,随 结构变得不可能。此状态下的产业演化,表现为着产业周期演化的成熟,垂直再整合相应地挤 新的融合型价值链的出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出了一部分企业,产业保持垂直整合结构,进入 兴起与扩张。表1阐释了刚性与融合变革性产业到新的稳定状态。相反,图2描绘了融合变革性 边界下结构变化的不同特征。 产业边界下,产业价值链演化从最初的两个互 图1、图2展示了在刚性及融合变革性条件不相干的垂直产业价值链条(1),由于跨产业间 下,产业价值链的演化。具体来看,图1描绘了刚知识与技术的溢出导致了产业链分解状态(2) 性产业边界条件下,产业价值链演化从初始的不仅仅是新进入企业改变了现有的商业模式, 产业边界的结构动态 产业边界 刚性 融合变革 最初状态单个垂直一体化的产业 多元垂直一体化的产业 发生在产业内 产业间融合渗透; 不连续特征产业内核心竞争力转变为核心刚度; 同样的功能产品可以由产业外参与者提供,加速产业链瓦解 垂直解体的压力 对产业的影响/模块化 「价值链分解与重构 与其他参与者分享利润 与其他参与者分享新兴市场 模块化的商业化; 资源有限使得垂直一体化不再可行 管理活动刺激产业垂直再整合 技术平台着陆 挤占购买者与供应商的利润 寻找与其他领域平台垂直合作的机会 结果垂直一体化结构再现 出现新的产业部门 (1)初始状态 (2)分解状态 (1)初始状态 (2)分解状态 ○>O>O (4)稳定状态 (3)再整合状态 Q是O 0>→8-O 进入者 进入者O已存金业 图1刚性的产业演化周期变化{不连续} 图2融合变革性的产业演化周期变化 32
2015年第11期 不连续(Discontinuity)仅发生在单个产业内部。 在此演化过程中,产业价值链结构的再配置会 趋于建立一个新的线性结构。在融合不连续的 条件下,产业价值链演化源于跨产业间知识与 技术的外溢与融合,这使得产业重新建立垂直 结构变得不可能。此状态下的产业演化,表现为 新的融合型价值链的出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兴起与扩张。表 1 阐释了刚性与融合变革性产业 边界下结构变化的不同特征。 图 1、图 2 展示了在刚性及融合变革性条件 下,产业价值链的演化。具体来看,图 1 描绘了刚 性产业边界条件下,产业价值链演化从初始的 垂直整合状态(1)转化到分解状态(2),新进入 企业从水平以及垂直方向改变现有的商业模 式,此时构建了一个暂时的非线性状态。然而, 由于产业核心价值创造模式并未改变,新进入 企业与已存企业选择垂直再整合(3),最后,随 着产业周期演化的成熟,垂直再整合相应地挤 出了一部分企业,产业保持垂直整合结构,进入 到新的稳定状态。相反,图 2 描绘了融合变革性 产业边界下,产业价值链演化从最初的两个互 不相干的垂直产业价值链条(1),由于跨产业间 知识与技术的溢出导致了产业链分解状态(2), 不仅仅是新进入企业改变了现有的商业模式, 最初状态 不连续特征 对产业的影响 管理活动 结果 产业边界 刚性 单个垂直一体化的产业 发生在产业内; 产业内核心竞争力转变为核心刚度; 垂直解体的压力 模块化; 与其他参与者分享利润 模块化的商业化; 刺激产业垂直再整合; 挤占购买者与供应商的利润 垂直一体化结构再现 融合变革 多元垂直一体化的产业 产业间融合渗透; 同样的功能产品可以由产业外参与者提供,加速产业链瓦解 价值链分解与重构; 与其他参与者分享新兴市场 资源有限使得垂直一体化不再可行; 技术平台着陆; 寻找与其他领域平台垂直合作的机会 出现新的产业部门 表 1 产业边界的结构动态 32
宏观钰济研兀2015年第11期 同时已存在的企业开始水平多样化及垂直专业能,产业链处于分解状态;新进入的生物芯片企 化。产业再整合状态(3)代表了新生态系统的建业加入到价值创造的新系统,改变了现有的商 立,新的规则与关系矩阵构成了融合型价值链,业模式,成为生物与信息产业间的桥梁与连接 新兴产业诞生。最后随着新的系统趋于稳定,在点;同时已存的生物与信息企业开始水平多样 产业边界之间发生整合,新兴产业扩张。例如,化与垂直专业化,产业链跨产业间再整合与重 来自不同产业企业的兼并收购活动,甚至导致构;由此形成了新兴的生物芯片产业,新的规则 已存企业的失败与挤出(4)。在融合型产业演化与关系矩阵构成了生物芯片产业融合型价值 周期中,价值创造的机制变得复杂化及网络化。链;最后生物产业与信息产业边界之间发生融 总之,产业融合引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合,跨产业间兼并收购活动频繁发生,生物芯片 产生与扩张,这个过程是原有价值链解体与重产业不断扩张。 构、新的融合型价值链构建的过程;融合型价值 以上从理论上探讨了生物芯片产业融合型 链引发了更多企业加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价值链构建及产业扩张过程,接下来,本文运用 扩张。后文将基于一个具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芯片产业数据来刻画融合型价值链构建及 即生物芯片产业,实证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扩张过程。由于当前缺乏针对战略性新兴产 兴起与扩张过程,并进一步探讨了战略性新兴业的数据库,已有研究往往基于高技术产业数据 产业融合扩张战略及发展模式。 缺乏客观和科学性。因此本文首先基于欧洲专利 局EPO- PATSTAT数据库搜索出全球生物芯片产 四、生物芯片产业融合型价值链业专利共7894项;其次挖掘专利的申请人信息 构建与产业扩张 得到参与到生物芯片产业的企业共609家。生物 芯片产业是生物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形成的新 生物与信息技术是21世纪科技发展的制高兴产业,与此对应,全球参与到生物芯片产业的 点,两者融合形成的生物芯片产业具有战略性企业可以分为三类:基于技术融合创新诞生的新 新兴产业的显著特征。生物芯片产业对应着兴生物芯片企业( De novo,即 startups),如昂飞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公司、博奥生物等,共计335家(占企业总数的 到的“微机电系统MEMS”和“高性能诊断医疗设52%,大部分是未上市的中小企业);已存的ICT 备”,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很重要的一部分。目前,(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 全球生物芯片产业中的企业共609家,可得的上息与通信技术)企业145家(占企业总数的 市公司财务数据显示,企业净收益每年以平均225%),它们是生物芯片技术出现后现有企业 23%的速度增长,生物芯片产业展现了巨大的发所进行的多样化探索而产生的,如三星、西门 展潜力。 子、罗氏、康宁都加入到生物芯片产业,实现了 生物芯片产业作为生物与信息产业融合形生物芯片产业扩张;已存的生物医药企业129家 成的新兴产业,其形成与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生(占企业总数的20%)。这三种企业类型反映了 物与信息产业价值链分解与重构,新的融合型融合条件下的新型价值链构成(表2) 价值链构建的过程。在融合创新条件下,生物芯 生物芯片产业中,已存的ICT企业及生物医 片产业价值链演化始于生物与信息产业间的知药企业扮演着互补融合创新的角色。产业融合 识与技术溢出效应,这使得原本分立的生物产摧毁了现有的产业价值链结构,导致了跨产业 业与信息产业建立线性的垂直结构变得不可间企业的广泛合作,跨产业间企业在同一个新
2015年第11期 同时已存在的企业开始水平多样化及垂直专业 化。产业再整合状态(3)代表了新生态系统的建 立,新的规则与关系矩阵构成了融合型价值链, 新兴产业诞生。最后随着新的系统趋于稳定,在 产业边界之间发生整合,新兴产业扩张。例如, 来自不同产业企业的兼并收购活动,甚至导致 已存企业的失败与挤出(4)。在融合型产业演化 周期中,价值创造的机制变得复杂化及网络化。 总之,产业融合引发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产生与扩张,这个过程是原有价值链解体与重 构、新的融合型价值链构建的过程;融合型价值 链引发了更多企业加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 扩张。后文将基于一个具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即生物芯片产业,实证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 兴起与扩张过程,并进一步探讨了战略性新兴 产业融合扩张战略及发展模式。 四、生物芯片产业融合型价值链 构建与产业扩张 生物与信息技术是 21 世纪科技发展的制高 点,两者融合形成的生物芯片产业具有战略性 新兴产业的显著特征。生物芯片产业对应着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提 到的“微机电系统 MEMS”和“高性能诊断医疗设 备”,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很重要的一部分。目前, 全球生物芯片产业中的企业共 609 家,可得的上 市公司财务数据显示,企业净收益每年以平均 23%的速度增长,生物芯片产业展现了巨大的发 展潜力。 生物芯片产业作为生物与信息产业融合形 成的新兴产业,其形成与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生 物与信息产业价值链分解与重构,新的融合型 价值链构建的过程。在融合创新条件下,生物芯 片产业价值链演化始于生物与信息产业间的知 识与技术溢出效应,这使得原本分立的生物产 业与信息产业建立线性的垂直结构变得不可 能,产业链处于分解状态;新进入的生物芯片企 业加入到价值创造的新系统,改变了现有的商 业模式,成为生物与信息产业间的桥梁与连接 点;同时已存的生物与信息企业开始水平多样 化与垂直专业化,产业链跨产业间再整合与重 构;由此形成了新兴的生物芯片产业,新的规则 与关系矩阵构成了生物芯片产业融合型价值 链;最后生物产业与信息产业边界之间发生融 合,跨产业间兼并收购活动频繁发生,生物芯片 产业不断扩张。 以上从理论上探讨了生物芯片产业融合型 价值链构建及产业扩张过程,接下来,本文运用 生物芯片产业数据来刻画融合型价值链构建及 产业扩张过程。由于当前缺乏针对战略性新兴产 业的数据库,已有研究往往基于高技术产业数据 缺乏客观和科学性。因此本文首先基于欧洲专利 局EPO-PATSTAT数据库搜索出全球生物芯片产 业专利共 7894 项②;其次挖掘专利的申请人信息 得到参与到生物芯片产业的企业共 609 家。生物 芯片产业是生物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形成的新 兴产业,与此对应,全球参与到生物芯片产业的 企业可以分为三类:基于技术融合创新诞生的新 兴生物芯片企业(De novo,即 startups),如昂飞 公司、博奥生物等,共计 335 家(占企业总数的 52%,大部分是未上市的中小企业);已存的 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信 息 与 通 信 技 术)企 业 145 家(占 企 业 总 数 的 22.5%),它们是生物芯片技术出现后现有企业 所进行的多样化探索而产生的,如三星、西门 子、罗氏、康宁都加入到生物芯片产业,实现了 生物芯片产业扩张;已存的生物医药企业 129 家 (占企业总数的 20%)。这三种企业类型反映了 融合条件下的新型价值链构成(表2)。 生物芯片产业中,已存的 ICT 企业及生物医 药企业扮演着互补融合创新的角色。产业融合 摧毁了现有的产业价值链结构,导致了跨产业 间企业的广泛合作,跨产业间企业在同一个新 33
宏济甜究2015年第11期 表2 生物芯片产业融合型价值链构成 生物芯片企业 新兴的生物芯片企业已存的生物医药企业 已存的ICT企业 市 非上市 305 合计 兴的产业中共存。产业融合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芯片企业首个专利优先权时间作为企业进 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视角。这也意味着,入新兴产业的时间,并按生物芯片产业融合的 产业融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构成类型进行了分类考察。 企业要关注和整合不同产业领域的技术,进行 根据图3可知,这三类企业进入到生物芯片 技术融合创新,进而迅速加入到新兴产业的融产业的时间及演化趋势较一致,1999年到2011 合型价值链中来。例如,美国昂飞( Affymetrix)公年间企业进入速度较快。具体来看,新兴的生物 司是全球首家生物芯片企业,是生物芯片技术芯片企业进入数量要高于已存的ICT企业与生 的最早融合创新者。生物芯片技术融合了生物物医药企业,而已存企业进入者数量相当。这意 技术、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工程、纳米技味着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在产业融合发 术、有机化学及半导体技术等来自生物与信息展前期,基于技术融合创新诞生的新兴企业在 两大产业类别内的细分技术。这个融合型技术产业发展扩张过程中起了引领和主导作用。 轨道的形成,导致来自生物产业及信息产业的 企业都积极参与到融合型价值链中来,生物芯 五、生物芯片产业融合扩张战略 片产业规模迅速扩张。 及发展模式 图3展示了基于产业融合的生物芯片产业 扩张,考察期间为1990年到2013年。具体来看, 前文依据全球生物芯片产业的专利技术及 本文基于生物芯片7894项专利数据,以609家企业数据,刻画了融合型价值链构建,以及生物 芯片产业的融合扩张过程。接下来,本文基于全 球并购交易分析库 ZEPHYR的183项并购交易 活动,进一步考察了融合型价值链中不同类型 企业的定位及扩张战略;最后选取了全球最典 型的三个生物芯片企业的发展案例,揭示了战 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技术融合模式、产品融合 模式及市场融合模式。 (一)生物芯片产业融合扩张战略 生物芯片产业融合型价值链,充分利用ICT 圖爵墨§昌§昌§企业在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同时 新兴的生物芯片 已存的生物医药企业 又整合了生物医药企业在医疗诊断、测序技术以 已存的CT企业 及市场分销能力方面的优势,以及利用新生的生 生物芯片企业总和 物芯片企业在技术融合创新突破的领先性,来创 3基于产业融合的生物芯片产业扩张 造价值,实现价值创造网络的融合化。本文以新 34
2015年第11期 兴的产业中共存。产业融合为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视角。这也意味着, 产业融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企业要关注和整合不同产业领域的技术,进行 技术融合创新,进而迅速加入到新兴产业的融 合型价值链中来。例如,美国昂飞(Affymetrix)公 司是全球首家生物芯片企业,是生物芯片技术 的最早融合创新者。生物芯片技术融合了生物 技术、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工程、纳米技 术、有机化学及半导体技术等来自生物与信息 两大产业类别内的细分技术。这个融合型技术 轨道的形成,导致来自生物产业及信息产业的 企业都积极参与到融合型价值链中来,生物芯 片产业规模迅速扩张。 图 3 展示了基于产业融合的生物芯片产业 扩张,考察期间为 1990 年到 2013 年。具体来看, 本文基于生物芯片 7894 项专利数据,以 609 家 生物芯片企业首个专利优先权时间作为企业进 入新兴产业的时间,并按生物芯片产业融合的 企业构成类型进行了分类考察。 根据图 3 可知,这三类企业进入到生物芯片 产业的时间及演化趋势较一致,1999 年到 2011 年间企业进入速度较快。具体来看,新兴的生物 芯片企业进入数量要高于已存的 ICT 企业与生 物医药企业,而已存企业进入者数量相当。这意 味着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在产业融合发 展前期,基于技术融合创新诞生的新兴企业在 产业发展扩张过程中起了引领和主导作用。 五、生物芯片产业融合扩张战略 及发展模式 前文依据全球生物芯片产业的专利技术及 企业数据,刻画了融合型价值链构建,以及生物 芯片产业的融合扩张过程。接下来,本文基于全 球并购交易分析库 ZEPHYR 的 183 项并购交易 活动,进一步考察了融合型价值链中不同类型 企业的定位及扩张战略;最后选取了全球最典 型的三个生物芯片企业的发展案例,揭示了战 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技术融合模式、产品融合 模式及市场融合模式。 (一)生物芯片产业融合扩张战略 生物芯片产业融合型价值链,充分利用 ICT 企业在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同时 又整合了生物医药企业在医疗诊断、测序技术以 及市场分销能力方面的优势,以及利用新生的生 物芯片企业在技术融合创新突破的领先性,来创 造价值,实现价值创造网络的融合化。本文以新 表 2 生物芯片产业融合型价值链构成 上市 非上市 合计 生物芯片企业 168 441 609 新兴的生物芯片企业 30 305 335 已存的生物医药企业 51 78 129 已存的ICT企业 87 58 145 图 3 基于产业融合的生物芯片产业扩张 新兴的生物芯片 已存的生物医药企业 已存的ICT企业 生物芯片企业总和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