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继续做大做强 高技术产业,重点培有发展生物、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 洋新兴、新能源汽车和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 引导人才、技术 土地等资源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形 成若干个千亿产值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强化政府引导和扶持,组织实施若干重大应用示范工程, 加强重点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省内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对接机制。推 动金融机构建立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合 联盟,设立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构 建民营企业公平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环境。 专栏6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方向 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农业良种、绿色农用生物制 品、生物保健食品、生物基材料、微生物发酵产品的生产和应用。 物联网产业。重点发展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传输与数据处理、软件开发及系 统集成标准化 物联网应用及内容服务提供 新能原产业。重点发展光伏、风电、光热、水电、地热能利用及潮汐发电装备。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申子信息材料、新型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 型纺织材料。 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研发制造、先进技术应用和制造服务业领域 能环保产 业。重点发展余温余热利用、 高效照明产品 、节能服务等节能产业,污染防 治、环境质量监测、环保服务等产业。 海洋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 药、海洋勘探开发服务、港航物流服务。 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核心技术。 核电关联产业 重点发展核电装备制造、 核电运行维护服务和核电技术研发服务 (五)着力建设 产业集聚区 合理布局产业集聚区。在提升发展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 带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杭州大江东、杭州城西科创、宁波杭州湾、宁波梅山国际物流、温州 瓯江口、湖州南太湖、嘉兴现代服务业、绍兴滨海、金华新兴产业、衡州绿色产业、舟山海 台州湾循环经济、丽水生态产业、义乌商贸服务业等产业集聚区,加强统筹规划和 综合协调 使之成为集产业、科 、人才为 业相融合 人与自然相协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的示范区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区。 推进高水平开发建设。按照“优、新、高、特”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要求,大力发展战 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先进制造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加快推动传统块状经 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积极探索低碳技术和绿色生产,带动新型工业化进程。按照建设城 市功能区要求,优化中心城市空间和功能 动都市圈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带动新型城市 化进程。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有效集聚科技、人才等创新资源,力争在重点领域先行 先试并取得突破,成为促进技术进步、推进体制创新的重要载体。 强化政策要素保障。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区建设协调机制和管理体制。优化科技要素分配 激励机制,鼓励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建成高效、灵活的产业集聚区创新体系。重点保障产业 集聚区建设用地需求,加强士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批后监管工作。加大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 支持力度,创新投融资方式,拓宽直接 独资渠道。合理配置环境容量指材 加强污 物总 控制和结构优化调整。推进区域交通运输、能源、水利、信总、环境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强 集聚区发展支撑能力。 全省14个产业集聚区布局图
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点。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继续做大做强 高技术产业,重点培育发展生物、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 洋新兴、新能源汽车和核电关联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人才、技术、资金、土地等资源向 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一批国家级产业基地,形 成若干个千亿产值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力度。强化政府引导和扶持,组织实施若干重大应用示范工程, 加强重点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省内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对接机制。推 动金融机构建立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合作联盟,设立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构 建民营企业公平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市场环境。 专栏 6 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方向 生物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生物医学工程、农业良种、绿色农用生物制 品、生物保健食品、生物基材料、微生物发酵产品的生产和应用。 物联网产业。重点发展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网络传输与数据处理、软件开发及系 统集成标准化、物联网应用及内容服务提供。 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光伏、风电、光热、水电、地热能利用及潮汐发电装备。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新型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新 型纺织材料。 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研发制造、先进技术应用和制造服务业领域。 节能环保产业。重点发展余温余热利用、高效照明产品、节能服务等节能产业,污染防 治、环境质量监测、环保服务等产业。 海洋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高端船舶、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生物医 药、海洋勘探开发服务、港航物流服务。 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发展整车、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核心技术。 核电关联产业。重点发展核电装备制造、核电运行维护服务和核电技术研发服务。 (五)着力建设产业集聚区。 合理布局产业集聚区。在提升发展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 带的基础上,加快建设杭州大江东、杭州城西科创、宁波杭州湾、宁波梅山国际物流、温州 瓯江口、湖州南太湖、嘉兴现代服务业、绍兴滨海、金华新兴产业、衢州绿色产业、舟山海 洋产业、台州湾循环经济、丽水生态产业、义乌商贸服务业等产业集聚区,加强统筹规划和 综合协调,使之成为集产业、科技、人才为一体,一、二、三产业相融合,人与自然相协调, 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相结合的示范区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区。 推进高水平开发建设。按照“优、新、高、特”和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要求,大力发展战 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海洋经济、先进制造业和高效生态农业,加快推动传统块状经 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积极探索低碳技术和绿色生产,带动新型工业化进程。按照建设城 市功能区要求,优化中心城市空间和功能,推动都市圈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带动新型城市 化进程。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有效集聚科技、人才等创新资源,力争在重点领域先行 先试并取得突破,成为促进技术进步、推进体制创新的重要载体。 强化政策要素保障。建立完善产业集聚区建设协调机制和管理体制。优化科技要素分配 激励机制,鼓励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建成高效、灵活的产业集聚区创新体系。重点保障产业 集聚区建设用地需求,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批后监管工作。加大财政、金融和税收政策 支持力度,创新投融资方式,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合理配置环境容量指标,加强污染物总量 控制和结构优化调整。推进区域交通运输、能源、水利、信息、环境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强 集聚区发展支撑能力。 全省 14 个产业集聚区布局图
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逐步形 成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 展格局: (一)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 提升都市风和域市群功能。加强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一义乌都市风建设,华聚高端 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带动周边县市 一体化发 展,加快形成杭、、温三大都市圈和浙中 市群。杭州要充分发挥科教文化和休闲旅游等综合优势,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 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打造长三角重男 的中心城市。宁波要发挥产业和沿海港口资源优势,推动宁波一舟山港口一体化发展,建设 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和能源原材料基地,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 交民营经济优均魂设以装备制益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为的的现代 务业基地 国家重要枢纽港和民营经济创新示 成为连接海峡西片 金华一义马要发择挥特色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优势,聚合发展主轴线,建设国际商贸物流中心 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推动浙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带动浙西南乃至周边地区的发展, 做强省域中心城市。加快省域中心城市人口、要素和产业集聚,增强城市经济综合实力 优化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把区域中心城市培有成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集聚辐射能力强 的大城市,形成城市集群化发展的格局。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县级市培有成为区域中心城市 湖州要发挥临湖和生态优势,加快南太湖区域综合开发和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建设,打 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连接中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嘉兴要发挥近沪和临湖、沿湾优势 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打造运河沿岸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绍兴要 发辉历史文化和产业代势,建设长三角先讲的工贸基地,打造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宜国 城市。衢州要发挥对内开放门户和区域性交通枢纽作用,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和特色产业基 地 打造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舟山要发挥海洋和港口资源优势 建设海洋综合 验区,打造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国家级海洋科教基地和群岛型花 园城市。台州要发挥民营经济和沿海港口优势,建设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民营经济创新和 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打造长三角南翼节点城市。丽水要发挥生态优势,建设绿色农产品 特色制造业基地和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打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浙西南重要的区域 性中心城市 提高县城集聚能力。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及综合配套改革,加快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县城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和功能集成,完善“省管县”财政体制, 进一步加强县(市)政府的社会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推进扩权强县改革,提高县城集聚和 辐射能力,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 培有中心镇和小城市。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度发展的原则,分类引导和培有现 代小城市、都市卫星城、专业特色镇和综合小城镇。突出中心筑的片区中心作用,引导周边 乡镇组团式发展,促进中心镇的人口集聚、空间拓展、产业转型,提升中心镇生产、流通和 生活的综合功能。开展小城市培有试点,全面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建成一批管理水平高、 集聚能力强、服务功能全的现代小城市。 专栏7重点培育200个中心镇 抗州市24个临浦、瓜沥、塘柄、余杭、瓶窑、分水、横村、富春江、千岛湖、汾口 乾潭、梅城、寿吕、大源、新登、吕化、於潜、太湖源、河上、良渚、威坪、大同、场口、 高虹 宁波市22个:慈城、春晓、咸祥、集士港、姜山、泗门、梁弄、马渚、观海卫、周巷
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逐步形 成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 展格局。 (一)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 提升都市区和城市群功能。加强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都市区建设,集聚高端 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带动周边县市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杭、甬、温三大都市圈和浙中城 市群。杭州要充分发挥科教文化和休闲旅游等综合优势,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 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打造长三角重要 的中心城市。宁波要发挥产业和沿海港口资源优势,推动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发展,建设 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和能源原材料基地,打造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和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 温州要发挥民营经济优势,建设以装备制造为主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为主的现代服 务业基地、国家重要枢纽港和民营经济创新示范区,成为连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城市。 金华—义乌要发挥特色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优势,聚合发展主轴线,建设国际商贸物流中心 和高技术产业基地,加快推动浙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带动浙西南乃至周边地区的发展。 做强省域中心城市。加快省域中心城市人口、要素和产业集聚,增强城市经济综合实力, 优化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把区域中心城市培育成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集聚辐射能力强 的大城市,形成城市集群化发展的格局。积极支持有条件的县级市培育成为区域中心城市。 湖州要发挥临湖和生态优势,加快南太湖区域综合开发和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建设,打 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连接中部地区的重要节点城市。嘉兴要发挥近沪和临湖、沿湾优势, 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打造运河沿岸重要的港口城市和现代化网络型田园城市。绍兴要 发挥历史文化和产业优势,建设长三角先进的工贸基地,打造江南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宜居 城市。衢州要发挥对内开放门户和区域性交通枢纽作用,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和特色产业基 地,打造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舟山要发挥海洋和港口资源优势,建设海洋综合开发 试验区,打造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国家级海洋科教基地和群岛型花 园城市。台州要发挥民营经济和沿海港口优势,建设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民营经济创新和 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打造长三角南翼节点城市。丽水要发挥生态优势,建设绿色农产品、 特色制造业基地和生态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打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浙西南重要的区域 性中心城市。 提高县城集聚能力。统筹城乡空间布局、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及综合配套改革,加快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县城人口集聚、产业集中和功能集成,完善“省管县”财政体制, 进一步加强县(市)政府的社会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推进扩权强县改革,提高县城集聚和 辐射能力,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 培育中心镇和小城市。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梯度发展的原则,分类引导和培育现 代小城市、都市卫星城、专业特色镇和综合小城镇。突出中心镇的片区中心作用,引导周边 乡镇组团式发展,促进中心镇的人口集聚、空间拓展、产业转型,提升中心镇生产、流通和 生活的综合功能。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全面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建成一批管理水平高、 集聚能力强、服务功能全的现代小城市。 专栏 7 重点培育 200 个中心镇 杭州市 24 个:临浦、瓜沥、塘栖、余杭、瓶窑、分水、横村、富春江、千岛湖*、汾口、 乾潭、梅城、寿昌、大源、新登、昌化、於潜、太湖源、河上、良渚、威坪、大同、场口、 高虹 宁波市 22 个:慈城、春晓、咸祥、集士港、姜山、泗门、梁弄、马渚、观海卫、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