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人身之童少壮老,期有迟速,而不可或少紊者也。”还推断中国社会也是由宗法而渐 入军国,“综而核之,宗法居其七,而军国居其三。”1严复通过译述《社会通诠》表达 的对社会演进的理解,也曾激起热烈回响,13章太炎却提出了不同看法,“甄氏之意,在 援引历史,得其指归。然所徵乃止赤、黑野人之近事,与欧、美、亚西古今之成迹,其 自天山以东,中国、日本、蒙古、满洲之法,不及致详,盖未尽经验之能事者。”在太 炎眼中,“夫读史尽其文不尽其质,于藏往则已疏矣;而欲以此知来,妄其颜之过厚耶?” 实际指明甄氏之书“不足以悬断齐州之事”,“皮传其说”的严复也并不能很好了解中国。 章太炎颇有卓见地指出,“社会之学,与言质学者殊科”,涉及自然科学之问题,“验之 彼土者然,即验于此土者亦无不然。”因此,“若夫心能流衍,人事万端,则不能据一方 以为权概,断可知矣!”14 章太炎对严复的质疑,固可归于其对“反满”民族主义正当性的辩护,却也应看作 中国部分思想家对“普遍历史”之抗拒,非一时之见,最明显的是章也据此批评过康有 为(1858-1927)。1906年章太炎出狱后在东京发表演说,就针对斯时流行的“欧化主义 表达了他的不安,同时强调,“兄弟这话,并不像做‘格致古微’的人,将中国同欧洲 的事,牵强附会起来;又不像公羊学派的人,说什么三世就是进化,九旨就是进夷狄为 中国,去仰攀欧洲最浅最陋的学说。”1用不着特别指明,章太炎这里讥斥的,正包括以 “三世”仰攀“进化论”的康有为。稍后,他还直指康有为,“好举异域成事,转以比 拟,情异即以为诬,情同即以为是。”这种枉顾中西历史差别,强行将中西纳入所谓“类 例”,“何其迂阔而远于物情耶?”16原因无他,“夫礼俗政教之变,可以母子更求者也。 虽然,三统迭起,不能如循环;三世渐进,不能如推毂:心颂变异,诚有成型无有哉? 12严复:《译〈社会通诠〉自序》,见王栻主编《严复集》(1),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页135-36: 《〈社会通诠〉按语》,《严复集》(4),页923。 3夏曾佑即指出“今日神州之急务,莫译此书为若”,该书当使人“恍然有悟社会迁化之无穷,而天 理人情之未可以一格泥,而宗教之老洫化矣。”《东方杂志》“新书介绍”,也极为推崇《社会通诠》 一书。参见夏曾佑:《〈社会通诠〉序》,《严复集》(5),页15551557:《新书介绍·社会通诠》,《东 方杂志》第1卷第1期(1904年3月)。 14章太炎:《社会通诠〉商兑》,《章太炎全集》第4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页32237。 5章太炎:《演说录》,《民报》第6号(1906年7月25日)。 6章太炎:《信史上》,《章太炎全集》第4集,页64
9 ËéÌ*ÍÜÎ×¶B(LÜÏ},eÐÑ7>'-ÉB QÒ7bÓBÔ*ÉÕÖBÒ7Õ,eST´Õá>Åâ)× H>+A ¾Ø!¿ÀÙ(UVmn(¿`bÆu*G ÚÛZ[ ,KÜÝÞßà¯é*y8áâãÖã*§ J;ä7äaåÖæç*(wèIéêjëì*±},eU VÝbí[ju(jM´î¼h&"ï÷BkxJðñ*òóôe µó °Æu*ªb(õÑö÷*ebø5he ST(±Ûù7, UVú¶û nb>*8M}üevwJK*lmbì* ýþ}Kaì´xþ}¦(K,etxbËíº±éEh(±l^ ÑLïe9 UVHST M§çL´Hbxæez{IØ¥Ó Wf` 7FHb%&Z[e*Ê^\* ° 'lx ¶ R7078 .U, / zUVnÁ)+hÎ H\ báIe )× (¿\b]È(èÖ é¸7¿áç !J÷( éh/Î'AÎ'A: 7áç ! h,e0%("s" °UV]Ì#$ ØXY b/ebA+e ¶,nL ¶bù%v&¬ '(va)(¿a',e]=*+Z[½" ¸PQÄbï ,eb#-.B/´¶(óôe/0t¦bí1234*L5{6}, ¡K67!(±8_÷/A(±Ð9÷º:v;¶¦¶<ô °/0:J@9A+]gh0 °¿AÁÂ?ÃÄÅ 7/ Kr 08/\ 0:J@A0 °¿A9r * !H"ø#$À%ò&'Ä3'(Ä)*p+,-J·`À./0 7p1À2ã31456ÝÀ78`9*0o$÷eA´Ä:;<=3>?0JA 1Ä*+/0:J@9A0 °¿A0r 000800.\0´Ä:;kJA0o $÷eAY lY Z 9 K [* 9 @AB/0:J@ñCA0@ABD¿AY 9 ¿DEpqHIJ 70 Kr 8.* 0 @AB/0EFGA0qXAY / / K . [ 0 ø* / @AB/0®ODA0@ABD¿AY 9 ¿r /9*
世人欲以成型定之,此则古今之事得以布算而知,虽燔炊史志犹可。”1 既已说到康有为,还值得作些补充。康有为作为近代中国宣扬“三世”说影响最大 的学者,似无疑问,只是好以“生知”自炫的康有为,在这个问题上也设置了一道障碍, 那就是其建构“三世”说的思想来源。照梁启超《康南海先生传》的解释,“先生之哲 学,进化派哲学也。中国数千年学术之大体,大抵皆取保守主义,以为文明世界在于古 时,日趋而日下。先生独发明《春秋》三世之义,以为文明世界在于他日,日进而日盛 盖中国自创进化学者,以此为嘴失焉。”18在《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梁还这样 写道,“以改制言《春秋》,以三世言《春秋》者,自南海始也。”“夫三世之义,自何邵 公以来,久閤忽焉。南海之倡此,在达尔文主义未输入中国以前,不可谓非一大发明也。” 梁氏这一长期被论者奉为圭臬的说法,随着《实理公法全书》的刊布,已遭根本动摇 2情形绝非如他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所言,康有为著《大同书》时“一无依榜,一无 剿袭”。然而尽管问题似已得到澄清,却不能完全抹杀这一问题蕴涵的另一事实。因为 澄清的只是康有为这一见解的形成是否受到西方的影响,却没有解答中西之间对历史演 进的理解,是否具有内在亲和性。 实际上,1941年周予同(1898-1981)先生撰文《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已明辩 康氏将“《春秋》三世之义与西洋进化论相通,当在读了严译《天演论》之后”。同时 周予老也强调,给予中国新史学以转变动力的今文学,固然已含有外来文化因素,但转 变期的中国史学,在文化渊源方面,承接浙东史学与吴、皖经学的遗产,与黄宗羲 (1610-1695)、钱大昕(1728-1804)、章太炎三氏有密切关系。恰恰在清末民初开始其 转变的倾向,其文化动力则是起源于乾嘉而发展于清末的今文学派。康有为所著《孔子 改制考》一书是经今文学给予史学以转变动力的重要著作,直接受经今文学启示,使中 国史学开始转变的,尚包括梁启超、夏曾佑(1863-1924)、崔适(1852-1924)三人,“崔 适只是以经今文学兼史学,夏曾佑只是由经今文学转变到史学,梁启超也只是逐渐脱离 1章太炎:《徵信论下》,《章太炎全集》第4集,页59 18梁启超:《康南海先生传》,《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六》,页72-73。 19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七》,页99。 0参见朱维铮:《从〈实理公法全书》到(大同书)》,见氏著《求索真文明——晚清学术史论》, 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页231-58
0 /ék*xhÖã*=iB¡>?[@AL,e. B&h» ¶CDE, ¶y«7ÁÂb/eh'( }F¦§lÍ'ùbseJG ¶]lmjHú^²IJ Î'ùb/eh £¤J3,KÞßàá LMs5â Nbs*f Af,7OPzë*ýQõRSTIu°/0´Ö \äUBä<,sVÁ°áWXâ/*Iu°/0´ääABäY, é7JZA}x[\],e7á7룤^*_âÞ] ²b`aáWXâ/áWXâ}JLM2,ebí/*IJ#b Jcde],LM*fx×guIêhQ7i(LÄÊ^Á°,e Þu]^;j+}klm hn"áµoªâ p=&qars, (ÏÉÊá«ë+â ¶\Ὺâ\b^¦Zt^¦ uve,KBjwlmF&»x(±yoz{]^lmÆÇ |^µ,t x Í' ¶]^ Ï'OD» '(i¶}*THZ[+ A 'O¶~dÓ, µój 9 z¿R7 78 7Ustuá<zJ7*k[â&°W u¸báWXâ/*I8A+¥S´á;++â*e,¿\ ×7k[¬r ãuçK&¶VJut¨¬ 7[u 3 ìC[8ë Ä8É R/8/ 0UR.7879UUVu¶ÐÑÒ},z12 ¬ $urh'!3´BÁc´ ãu, ¶\á `aâ^ª'ëãu[¬r ¡¢\LCDëãu߯E 7[12¬ WXYÞßà¾R7/8 9UPR708 9Uéb PÍ'ëãu[¾Í'-ëãu¬»[ÞßàÍ' . @AB/0H®ámA0@ABD¿AY 9 ¿r 0 * 7 ¸¹º/0IJE!"A0»¼½¾¿k¿ÀKAr .8.* ¸¹º/0? ¬·ÀULA0»¼½¾¿k¿À§Ar * +MMN/0O:P7QRDÄ@x:USÄ@A+ÙÚ0TU88;< OáAD EFGHIJ / Kr 807*
经今文学而计划建设新史学 既然中国新史学的形成自有渊源,那么,审理中国历史思想传统与西方近代历史哲 学的内在亲和性,就绝非无关之论题。2而讨论中国新史学的形成,照顾到中国史学传 统,也当是题中应有之意。惟其如此,探讨中西历史之“合和”,也更有所本。 、中国历史书写之遗产:“编年”、“断代”之论辩 1928年何炳松(1890-1946)著《通史新义》,曾颇有意思谈到,“吾国自前清末季 废止科举改设学校以来,一般学子及社会中人需要中外通史藉资挹揽,不可谓不亟矣。 然迄今已达二十余年,西洋通史之著作虽已有相当之成就,而本国通史之纂辑,则求其 能合现代所谓新史学眼光者反廖若晨星焉。”23何氏此言,当看作心系中国史学前途的史 学家,面对中西不同的史学书写方式所产生的困惑。而何氏此书,即力图以“西洋史家 之通史义例”补中国之阙失。只是该书虽已触及中国史书之编纂体例,惜未深察之 有着悠久传统的中国史学,即以《隋书·经籍志》或《四库全书总目》所列类目看, 编纂体例之丰富自不待言。不过,过往对史书体例之思考,所争论的大致不出通史、断 代二途:而且班固之后,断代为史,渐成正史之“通例”,也是不争之事实。刘知几 (61-721)《史通·六家》针对《史记》与《汉书》所作评价,指出“通史”往往“劳 而无功”,而“断代”之史“易为其功”,就显示对“通史”之例,史家普遍视为畏途。 而自9世纪初杜佑(735-812)编成《通典》,以“通”命名的著述可谓多矣,史家也不 乏主张通史而反对断代的。郑樵(1103-1162)《通志·总序》即表示,“自《春秋》之后 惟《史记》擅制作之规模。不幸班固非其人,遂失会通之旨。……由其断汉为书,是致 2周予同:《五十年来中国之新史学》,见朱维铮编《周予同经学史论著选集》(增订本),上海人民 出版社1996年,页513-73。研究改良运动的学者也注意到,由于已知的西方社会暗示了人类社会的 乌托邦未来,中国的政治改良运动,即是试图通过改良与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保持一致。如果说 严、梁从西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获得了极大鼓舞,康和谭的哲学主张则具有本民族文化的深厚来源。 《大同书》和《仁学》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进化观念,并把它整合进一套使进化进程的展现与社 会变革彼此联系的宇宙观中。参见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第七章“思想的转变: 从改良运动到五四运动(1895-1920)”(费侠莉著),章建刚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页345-47。 2刘小枫:《中译本导言》,见卡尔·洛维特著《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李秋 零、田薇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页26 23何炳松:《通史新义·自序》,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页2
/ ëãuBùHk[,e BK7k[ ÏJ¶ 3 7Z[£¤568 y«Z[f ~dÓÎÉʦÒ*+m,B+7k[ ÏK+»7[5 6¥'mf¶*G,èx Z[*bcde{¶a, 7 z#R7 8 9/U\á[kIâ¾ú¶G£»b 7Ji¡ ¢Þ%`H£J^¤w>é¢V[¥2¦§(LÄ(¨ï, K©ã&ת«z[*\¡&¶¥*ÎBa7[*¬h6 ±cÙ«Äk[Ý~}x®Ë¯°],e#ux¥`º}7[i± [ FìH(¿ [ª þÄs ñ²,B#uxªa1b[F *[I,eD7*³\,Í'gª¡&´w7[ª*µ¬ý,¶ê·*, ¶"¸c56 7[aṪºë»@âá9¼oª½¾âÅï¾` µ¬ý,*¿ÀJ(Á,(¼H[ªý,*£+ è(n[Ñ «ª±÷BÂç*Ñ«[Ø[*b,e'(*µ,ÃÄ R//8.Uá[ºÅFâ Há[Æâ8áǪâÈ nb[e¼¼bÉ B¦µeBbÑ«e*[b)µeÎ ¯Hb[e*,[F%&®Ê±, BJ /pR.087UµáËâbeÌ] \ÕLľï[F( |¢[BxHÑ« ,ÍÎR8/Uá@º½>âa)¯bJáWXâ* èá[ÆâÏa*ÐB,(ôÂçÊéÑ\*,ÒÒ-ÑǪ'è ,VS/0W©K? À´O A+MMNh0,VSX OáÚë¿AYZDEpq HIJ / Kr 08.*st[\N] <vwx^uy=$J_`apbJ cde2? ÕÖ[\N] fgh[\i{VOij´klmn1(*oF «¸O=$Jpqgrsa=UtuIvð gwxq¡`yz{* 0USÄA0| Ag}~Ha` ¾1*` jJ 'W ?*+<gh0?Ãq OAY1Y§@¬/ O[\N]xWN]7 08 Ú@Ï DEpqHIJ Kr 9089.* È/0?A+qkMÚ0i{VOVO/VOð # ÑA «f Á¡Ģ Kr /* £¤¥/0O´k9ADEñòÇÄó Kr *
周秦不相因,古今成间隔。”这一点,也得到章学诚(1738-1801)肯定,其所作《文史 通义·申郑篇》对郑樵之见识多有嘉勉,“夫史迁绝学,《春秋》而后一人而已”,迁固 之后,史家既无别识之道,所求者徒在其事其文,惟郑樵“稍有志乎求义”。对于“通 史家风”之流行,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有所解释,认为纪传体“贵在会通古今, 观其沿革”,而各史既断代为书,乃发生两种困难:“不追叙前代,则源委不明;追叙太 多,则繁复取厌。”于是乎有“统扩史志之必要”,“此实史志著作之一进化也”。2只是 所“通”为何,却也只能说各有擅长 中国史学编纂史上围绕“通史”与“断代史”的论辩,或都只是史学史之常识,然 对于理解中国历史之书写,却不无裨益。显然,司马迁为后世史家奠立的“通古今之变” 发展到后世,由于材料愈积愈多,面临着如何“通”的难题。“三通”、“九通”之出现, 既可视作化解这一难局之努力,然其心有余而力之不足,也在所难免。《四库全书总目》 在《通志》提要中论及“综括千古,归一家言”之通史之例,就表示“非学问足以该通, 文章足以熔铸,则难以成书”,故后有作者“率莫敢措意于斯”。《史纬》提要也指出,“网 罗百代,其事本难。梁武帝作《通史》六百卷,刘知几深以为讥;司马光进《通鉴》表, 亦称其中抵牾,不能自保。”2除编纂体例上之“曲高和寡”,通史难通,还在于中国史 书编纂中所耸立的“正统”之壁垒。在辨析《史记》、《汉书》时,梁启超就指出,《史 记》以社会全体为史之中枢,尚不失为国民之历史。《汉书》以下,以帝室为史之中枢, 史乃变为帝王家谱,“史名而冠以朝代,是明告人以我之此书为某朝代之主人而作也。” 梁以此为断代史之根本谬误,且官书二十四部“咸率循而莫敢立异”,可以说道尽中国 史书撰述这一壁垒。以此而言,则多少说明对于处理数千年之历史,是中国史家面临的 难题,这恰与西方史学以编年史为基本的写作架构,甚至编年史几乎成为书写历史的代 名词,适成对照。关键在于,西方编年史由于要处理较为长程的历史时段,渐渐催生出 划分时代的观念,而中国却但有朝代(详后)。 毋庸讳言,通过划分历史阶段以认知历史进程,中国史书中也不乏相关资源。“春 2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三》,页21:参见朱维铮:《论“三通”》 《复旦大学学报》1983年第5期。 25以上参见《四库全书总目》,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上册,页448,582。 26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三》,页17-18
. Ó(tÖãTÔ,e]^.»;R.787UÕáu[ IºÖÍËâHÍÎ*.¾¶×bí[^ÉáWXâB^éB&e^ç *[FB¦".*²6}ØuèÍÎbn¶@Ù6Ie,H´b [FÚe* Þßàá7Z[Ûâ¶N 5ýbÜÖã ?ÝÞeBr[BÑ«ªÝÁsß=ñòàb(¹ái«h3â(°÷¹áU ¾hãTRä,e´'Ù¶b6å[@*·¢ebxµ[@\*^Ae,9Í' be#ͱhr¶Ï;, 7[µ¬[jdeb[e8bÑ«[e +WXÍ'[[*æ.K H´7Z[*ª(¦çè, Ké9^/[Fê~ bÖã*e Ác»/-´ëìíîí¾ìí"#be òm,bebe*nÙ BL®]^ò²*ïKº¶«B*(òð,á9¼oª½¾â á@âm¢+wbÓYPÖ^Fe*[*,Î)¯bÊlg uñòhòªeó¶}bôõö÷G´e,á[øâm¢ nbù úû«aò,Þüýá[âÅûþÃÄ·#÷é9~Aáâ) Q(±JS,e0µ¬ý,j*bde[ò´7[ ªµ¬~ bØ6e* ,w-á[ÆâáǪâ\ÞßàÎ ná[ Æâ>oý[*W(\7z*Z[,áǪâ<ý[* [Ýý Fb[]B«'°é©*xª«*éB,e /ÞxÑ«[*qaªª9bô8Bõö~veLh²j7 [ªtÕ]^ ,xBh¾Üh°H´OPz*Z['7[Fìí òm]8 [µz[a Gøµz[ÄÙªZ[ « ]PHK,Ò´ µz[-´¢±; Z[\sn î\« ?@B7¨¶«RIU, 78îZ[ Z[A7[ª(|Ò23,bW 9 ¸¹º/0? VOstRA0»¼½¾¿ka¿À§©¡Ar \+MMN/0á¡A 0°±U XA 7 KY 0 Z* 0 3D+0¦DħAÁÂ?ÃÄÅ /0 KD¨r 99707* / ¸¹º/0? VOstRA0»¼½¾¿ka¿À§©¡Ar .87*
秋三世”对理解历史进程的意义,时人已多有所论。2实际上,“春秋三世”即可看作是 “普遍历史”观念的表达,同时在史书中还频频出现“上古”、“中古”、“近世”这些似 乎是表示时代划分的符号。《韩非子·五蠹》即有“上古之世”、“中古之世”、“近古之 世”和“当今之世”的表述,将历史的演进划分为不同的阶段;《礼记·礼运》对“大 同”、“小康”的描绘,当然也指出了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然而,必须说明的是,这与 划分历史时代是迥然有别的(详后)。晁公武(约1105-1180)《郡斋读书志》在介绍马 总《通历》一书时这样写道:“纂太古十七氏,中古五帝、三王,及删取秦、汉、三国、 晋、十六国、宋、齐、梁、陈、元魏、北齐、后周、隋世纪兴灭,粗述其君贤否。取虞 世南《略论》,分系于末,以见义焉。”2短短几句话,就清楚显示中国史书中“上古”、 “中古”这些标识的意味。只有在不清楚帝王世系的“三代”才着眼于此(上引《韩非 子·五蠹》即是如此),反之把握历史演进,所依据的仍是帝王世系。(相较而言,王船 山《读通鉴论·叙论》所阐述的中国历史之“三变”,才突破了这一樊笼。)章太炎批评 “三世说”,对此就有深刻检讨,“世儒或意言三世,以明进化”,然察《公羊》所说 则据乱、升平、太平,于一代而已矣。问题是,“礼俗革变,械器迁讹,诚弗能于一代 尽之。”29傅斯年(1896-1950)也注意到中国论时会之转移,但以朝代为言,《今文春秋》 “见闻”、“传闻”之辩,似乎为历史分期之始,只可惜春秋时代过短,“非史书究义”, 因此,后之为史学者,仍然是“仅知朝代之辩,不解时期之殊”。30 实际上,通常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时人物”,对历史演进的理解, 也算不上有真正突破。不错,龚自珍(1792-1841)确曾指出,“世有三等,三等之世, 皆观其才;才之差,治世为一等,乱世为一等,衰世别为一等。”3魏源(1794-1857) 也曾批评喜言上古之风,“古乃有古,执古以绳今,是为诬今: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 诬今不可以为治,诬古不可以语学。”3然而,其限制之所在,也相当明显。如龚所说的 参见王汎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一一个思想史的分析》,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尤其 是其中的第三章“清季今文家的历史解释(下)” 38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页202 29章太炎:《尊史》,《章太炎全集》第3集,页413-20 30傅斯年:《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4月1723日) 3龚自珍:《乙丙之际箸议第九》,《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页6 32魏源:《默觚下·治篇五》,《魏源集》,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上册,页47-49
7 X/eHZ[A GI\é&¾¶+,.µójbWX/eaL`' b%&Z[e?@ )׿\[ª nÙbjÖebÖeby/e]F Ù')¯\«î !",á#ʺ<$âa¶bjÖ*/ebÖ*/ebyÖ* /edb¥ã*/e )Õ¸Z[ +Aî(¿ ÷á1ƺ1râHb ¿eb% e @A¥K néïÁc (¿,KB·&h° ']8 îZ[\«''K¶" RIU,(üR) 087Uá*+ª@â,-9 ½áZâ^ª\]²àb¬UÖÖuÖ<ý w.RÓÇ7 /Å70öÞ1234ö¹/56¨Õ78O,R9 /LáÔ+âî}´I],e7::Ä;ÈÎ/ ¯7[ªbjÖe bÖe]<. G=,Ͷ(/ý /} b«e>"Ý´xRjÛá#Ê º<$âa'xUx*?@Z[+AZl A'ý /},R±B B äá+ºá+âHÕ 7Z[*be>ü4]^C,UUV b/heHxζ·DEb/FG/°AeKáâh hlHIJUJ´^«B&ï,lm'b12ÞKL^M;N±´^« j*,e OzR7 /8 0UPG»7+\*¬Q¨«áãuWXâ bReb5Re*WFÙZ[î*2ÍL¶WX\«:bÊ[ªIe tx*[}AK'bS«*W(\*üe, µójæjTy«7bUÝ`/0e b\é¶eHZ[+A i(j¶VØü4,(WXJYR. 879UÚ¾ nb/¶ZZ*/ õ?>÷>*½[/^ZH/^Z\/"^Z,e33R. 9870.U ¾]jÖ*ÚbÖݶÖ^Ö_ã')ã÷^ãgÖ')Ö, )ã(L[)Ö(L`,eKB³a*¥° ,Xh . +]ÓÔ/0FO©N]ª«881¬¬OASÁ®¯`HIQ° 7/ K± ?Y¡@<²"¢VO³´m* 7 µQ¶·¸¹º»/0¼½öÄeº»ADEFGHIJ Kr * @AB/0¾OA0@ABD¿AY ¿r 98* ¿ÀK/0? VOZÀstA0ÁÂU øÁA 7 K 9 [ .8 ø* ÂÃ/0ÄÅÀÆÇÈYªA0ÂÃD¿ADEpqHIJ .0 Kr /* É{/0ÊËmkÖÌWA0É{¿AÁÂ?ÃÄÅ ./ KD¨r 9.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