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微生物学实验》实验课程简介实验守则.3实验一准备实验-棉塞的制作及实验器血的洗涤包装4细菌的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实验二..5实验三细菌大小的测微和特殊结构染色实验,实验四放线菌和霉菌的形态观察9实验五酵母菌形态观察和直接计数法11实验六培养基配制及干湿热灭菌.13实验七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 15实验八水的细菌学检查(1)17实验九水的细菌学检查(2).18实验十实验技能考核20
1 目录 《微生物学实验》实验课程简介. 2 实验守则. 3 实验一 准备实验-棉塞的制作及实验器皿的洗涤包装. 4 实验二 细菌的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 5 实验三 细菌大小的测微和特殊结构染色实验. 7 实验四 放线菌和霉菌的形态观察. 9 实验五 酵母菌形态观察和直接计数法. 11 实验六 培养基配制及干湿热灭菌. 13 实验七 从土壤中分离微生物. 15 实验八 水的细菌学检查(1). 17 实验九 水的细菌学检查(2). 18 实验十 实验技能考核. 20
《微生物学实验》实验课程简介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微生物学实验的方法是根据微生物独特的形态、生理、繁殖特征设计的。主要包含三大部分共十次实验内容,第一部分:微主物学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包括油镜的正确使用和显微镜维护、不同微生物的染色、运动、个体和群体形态观察比较、测微技术、培养和分离技术等;第二部分:综合提升实验,在掌握微生物学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独立设计和自主创新,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部分:实验技能综合考试。该课程的目的: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最基本的操作技能;进一步了解、深化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加深理解课堂讲授的有关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同学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2
2 《微生物学实验》实验课程简介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微生物学实验的方法是根据微生物独特的 形态、生理、繁殖特征设计的。主要包含三大部分共十次实验内容,第一部分:微主物学基 本操作技能。训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最基本的操作技能,包括油镜的正确使用和显微镜维护、 不同微生物的染色、运动、个体和群体形态观察比较、测微技术、培养和分离技术等;第二 部分:综合提升实验,在掌握微生物学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独立设计和自主创新,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部分:实验技能综合考试。该课程的目的:训 练学生掌握微生物学最基本的操作技能;进一步了解、深化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加深理解 课堂讲授的有关微生物学理论知识,同时通过实验,培养同学观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实验守则1、实验室内保持干净整洁,勿高声说话和随意走动,保持室内安静。2、进入实验室一定穿实验服,非必要物品禁止带入实验室。不准吸烟、吃喝东西、禁止用嘴移液或用未经清洗的手接触眼晴等。3、要严格按照实验室安全规程操作,避免或者减少气溶胶的产生。万一遇到操作不慎打破盛有菌的试管或三角瓶,皮肤划伤、微生物入眼或口等情况,应立即用清水先处理伤口并报告老师。4、对于泄露或污染的物品或者台面要进行消毒处理,使用75%的酒精进行擦拭。所有污染物要进行统一灭菌后倾倒。5、实验过程中女生长头发不允许披肩,最好束起来并盘到头顶。切勿使乙醇、乙醚、丙酮等易燃易爆药品接近火焰。如遇危险,应保持冷静,先关掉火源,再进行有效的灭火处理。6、使用显微镜或其他贵重仪器,要求细心操作,特别爱护。对消耗品和药品要力求节约,用完后放回原处。7、每次实验进行培养的材料,应标明自己的组别及处理方法,放于指定地点。实验室中的菌株和物品禁止私自携带外出。8、每次实验前必须充分预习,了解实验原理,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楚。9、认真做好实验过程中的记录,实验报告必须使用统一的报告单。10、离开实验室前将手洗干净,注意关闭电源,门窗和灯等。m
3 实验守则 1、 实验室内保持干净整洁,勿高声说话和随意走动,保持室内安静。 2、 进入实验室一定穿实验服,非必要物品禁止带入实验室。不准吸烟、吃喝东西、禁 止用嘴移液或用未经清洗的手接触眼睛等。 3、 要严格按照实验室安全规程操作,避免或者减少气溶胶的产生。万一遇到操作不慎 打破盛有菌的试管或三角瓶,皮肤划伤、微生物入眼或口等情况,应立即用清水先 处理伤口并报告老师。 4、 对于泄露或污染的物品或者台面要进行消毒处理,使用 75%的酒精进行擦拭。所有 污染物要进行统一灭菌后倾倒。 5、 实验过程中女生长头发不允许披肩,最好束起来并盘到头顶。切勿使乙醇、乙醚、 丙酮等易燃易爆药品接近火焰。如遇危险,应保持冷静,先关掉火源,再进行有效 的灭火处理。 6、 使用显微镜或其他贵重仪器,要求细心操作,特别爱护。对消耗品和药品要力求节 约,用完后放回原处。 7、 每次实验进行培养的材料,应标明自己的组别及处理方法,放于指定地点。实验室 中的菌株和物品禁止私自携带外出。 8、 每次实验前必须充分预习,了解实验原理,做到心中有数,思路清楚。 9、 认真做好实验过程中的记录,实验报告必须使用统一的报告单。 10、离开实验室前将手洗干净,注意关闭电源,门窗和灯等
实验一准备实验-棉塞的制作及实验器血的洗涤包装一、实验目的1、通过简单的棉塞的制作,训练学生左右手相互协调的能力,为微生物实验中的具体操作打下基础。2、清洗实验器血以及包装,让同学们理解微生物实验过程中无菌的概念,且这一概念贯串整个微生物学任何实验的过程中。3、让同学们理解例如培养血、琼脂、接种针等简单的设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二、实验原理1、试管塞子或者是三角瓶塞子的作用原理。2、培养皿无菌培养的原理。3、琼脂在培养基中的作用原理。4、接种针的设计原理三、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棉花,纱布,线绳,剪刀,培养血,报纸,接种针,试管,三角瓶,灭菌锅。四、实验方法及步骤棉塞制作的过程。培养血包装灭菌过程。五、注意事项重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及自我的思考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学习的过程。结果不要求多而要求精。六、思考题无4
4 实验一 准备实验-棉塞的制作及实验器皿 的洗涤包装 一、 实 验目的 1、通过简单的棉塞的制作,训练学生左右手相互协调的能力,为微生物实验中 的具体操作打下基础。 2、清洗实验器皿以及包装,让同学们理解微生物实验过程中无菌的概念,且这 一概念贯串整个微生物学任何实验的过程中。 3、让同学们理解例如培养皿、琼脂、接种针等简单的设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 实验原理 1、试管塞子或者是三角瓶塞子的作用原理。 2、培养皿无菌培养的原理。 3、琼脂在培养基中的作用原理。 4、接种针的设计原理。 三、 实 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棉花,纱布,线绳,剪刀,培养皿,报纸,接种针,试管,三角瓶,灭菌锅。 四、 实 验方法及步骤 棉塞制作的过程。 培养皿包装灭菌过程。 五、 注 意事项 重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以及自我的思考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摸 索不断学习的过程。结果不要求多而要求精。 六、 思 考题 无
实验二细菌的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一、实验目的学习并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学习并掌握对细菌进行涂片染色的方法:学习无菌操作技术。二、实验原理1、细菌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的原理。2、油镜的使用原理。三、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B1(枯草芽孢杆菌),B5(金黄色葡萄球菌),B7(大肠杆菌),螺旋菌(口腔)显微镜,培养皿,报纸,接种针,试管,三角瓶,灭菌锅,各种染色液等。四、实验方法及步骤1、细菌的单染色1.1要求:分别制作B1和自身口腔牙垢螺旋菌涂片,染色并观察。1.2过程:涂片→干燥→固定→结晶紫染色(2分钟)→水洗→干燥→镜检。2、细菌的革兰氏染色2.1要求:制作B5和B7的混合涂片,染色并观察(B7比B5多涂一些)。2.2过程:涂片,干燥,固定→结晶紫染色(2分钟)→水洗→碘液(1分钟)→水洗→酒精(15秒)→立刻水洗→番红(2分钟)→水洗→干燥→镜检。3、细菌的群体形态观察(菌落的大小、色泽、透明度、形状、边缘、突起程度)。五、注意事项同学们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1)涂片不能太多水?要涂开一些,如果有聚集的现象说明不干净,用去污粉洗干净后重新进行。2)图片不要太厚,要均匀,固定温度不能太高。(都要问为什么?)3)染料只要覆盖涂片的区域即可。4)为什么我们要采取混合图片的方式呢?强调对照的重要性。5
5 实验二 细菌的单染色及革兰氏染色 一、 实 验目的 学 习并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 学 习并掌握对细菌进行涂片染色的方法; 学 习无菌操作技术。 二、 实验原理 1、细菌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的原理。 2、油镜的使用原理。 三、 实 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B1(枯草芽孢杆菌),B5(金黄色葡萄球菌),B7(大肠杆菌),螺旋菌(口腔), 显微镜,培养皿,报纸,接种针,试管,三角瓶,灭菌锅,各种染色液等。 四、 实 验方法及步骤 1、细菌的单染色 1.1 要求:分别制作 B1 和自身口腔牙垢螺旋菌涂片,染色并观察。 1.2 过程:涂片 → 干燥 → 固定 → 结晶紫染色(2 分钟)→ 水洗 →干 燥 → 镜检。 2、细菌的革兰氏染色 2.1 要求:制作 B5 和 B7 的混合涂片,染色并观察(B7 比 B5 多涂一些)。 2.2 过程:涂片,干燥,固定 → 结晶紫染色(2 分钟)→ 水洗 → 碘液(1 分钟)→ 水洗 → 酒精(15 秒)→ 立刻水洗 → 番红(2 分钟)→ 水洗 → 干燥 → 镜检。 3、细菌的群体形态观察(菌落的大小、色泽、透明度、形状、边缘、突起程度)。 五、 注 意事项 同学们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 涂片不能太多水?要涂开一些,如果有聚集的现象说明不干净,用去污 粉洗干净后重新进行。 2) 图片不要太厚,要均匀,固定温度不能太高。(都要问为什么?) 3) 染料只要覆盖涂片的区域即可。 4) 为什么我们要采取混合图片的方式呢?强调对照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