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法 一一以《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为例 方建华 【学习目标】 1.了解教育观察法的概念: 2.掌握教育观察法基本的收集资料、记录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方法: 3.理解教有观察法的信度分析: 4能够使用教有观察法研究教育问题。 【学习建议】 1.在学习教育观察法章节之前要求学生阅读质性研究方法中编码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建议阅 读陈向明的《聆听与倾述》和刘金波的《社会学视角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 2.学习教育观察法之后建议学生选择合适的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开展相关问题研究。 【考核要求】 1.重点阅读《聆听与倾述》,每位同学完成一篇读后感: 2.学生分组,确立研究问题,运用教育观察法研究具体问题,并完成研究设计和研究报告。 前言 ·教育研究中的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 计划地考察和描述客观对象(如教师、学生的某种心理活动、行为表现等),从而获取事 实资料的一种方法: ·资料庞杂: 。研究瓶颈. 内容概要 ■什么是观察法? ■你要观察什么? ■你想怎么观察? ■观察得来的资料该如何分析呢? ■如何确保研究的真实可靠性? 一、什么是观察法?关于基本概念 教育研究中的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 地考察和描述客观对象(如教师、学生的某种心理活动、行为表现等)而获取其事实资料的一种 方法
1 教育观察法 ——以《中班幼儿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为例 方建华 【学习目标】 1.了解教育观察法的概念; 2.掌握教育观察法基本的收集资料、记录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方法; 3.理解教育观察法的信度分析; 4.能够使用教育观察法研究教育问题。 【学习建议】 1.在学习教育观察法章节之前要求学生阅读质性研究方法中编码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建议阅 读陈向明的《聆听与倾述》和刘金波的《社会学视角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 2.学习教育观察法之后建议学生选择合适的问题进行研究设计,开展相关问题研究。 【考核要求】 1.重点阅读《聆听与倾述》,每位同学完成一篇读后感; 2.学生分组,确立研究问题,运用教育观察法研究具体问题,并完成研究设计和研究报告。 前言 ⚫ 教育研究中的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 计划地考察和描述客观对象(如教师、学生的某种心理活动、行为表现等),从而获取事 实资料的一种方法; ⚫ 资料庞杂; ⚫ 研究瓶颈. 内容概要 ◼ 什么是观察法? ◼ 你要观察什么? ◼ 你想怎么观察? ◼ 观察得来的资料该如何分析呢? ◼ 如何确保研究的真实可靠性? 一、什么是观察法?关于基本概念 教育研究中的观察法是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 地考察和描述客观对象(如教师、学生的某种心理活动、行为表现等)而获取其事实资料的一种 方法
二、你要观察什么?-关于研究问题 (一)研究问题的确定 ■一个逐步聚焦的讨程 ■方法:运用观察法和文献法:结合对实践的考察:与多人进行讨论。 ■确定研究问题,给出操作性定义。 例如:游戏一角色游戏一角色游戏中教师行为一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 (二)给出操作性定义 所谓操作性定义是指把必须观察或测定的行为或活动给以具体详细的说明、规定,确定一个 行为或现象的测量与观察记录的客观标准。 例如:教师指导行为是指在幼儿园角色游戏情境中,为了促进幼儿游戏行为的改变(或圳 强),教师针对游戏情境中的问题(可能是教师发起也可能是幼儿发起的问题),有意识、有目的 地运用语言、动作和情感特征等多种行为方式对幼儿个体、小组或全体施加影响的总和。 (三)操作性定义的分解 例如:操作性定义可以从以下五个层面解麻: 第一,从场景上看,教师指导行为发生在幼儿园角色游戏情境当中: 第二,从指导行为发生的原因看,一定是针对角色游戏情境中幼儿游戏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出 发: 第三,从指导目的上,一定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为改变幼儿游戏行为为出发点的: 第四,从指导行为(方式)上,教师可能运用语言、动作或情感等多种指导方式 第五,从指导结果上,可能改变了幼儿行为,也可能没有改变幼儿行为。 三、你想怎么观察?-关于观案法的类型 (一)观察方法 1.参与型观察 ■参与型观察,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一起生活、工作,在密切的相互接触和直接体验中倾听 和观看他们的言行。 ■观察者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研究者又是参与者。 ■特点:观察情境自然,即可获得当地社会文化的其体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深入被观察者 文化内部,了解他们对于自己行为的解释: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关系比较灵活,不是 主动与被动的固定关系,而是融入了参与双方的决策、选择和互动。 ■例如:对于“氯园”的调查, 2.非参与型观察 ■非参与型观察,观察者通常置身于被观察的世界之外,作为旁观者了解事情的发展动态。 ■优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观察者可以使用录像机对现场录像:研究者可以有一定的
2 二、你要观察什么?-关于研究问题 (一)研究问题的确定 ◼ 一个逐步聚焦的过程— ◼ 方法:运用观察法和文献法;结合对实践的考察;与多人进行讨论。 ◼ 确定研究问题,给出操作性定义。 例如:游戏—角色游戏—角色游戏中教师行为—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行为。 (二)给出操作性定义 所谓操作性定义是指把必须观察或测定的行为或活动给以具体详细的说明、规定,确定一个 行为或现象的测量与观察记录的客观标准。 例如:教师指导行为是指在幼儿园角色游戏情境中,为了促进幼儿游戏行为的改变(或加 强),教师针对游戏情境中的问题(可能是教师发起也可能是幼儿发起的问题),有意识、有目的 地运用语言、动作和情感特征等多种行为方式对幼儿个体、小组或全体施加影响的总和。 (三)操作性定义的分解 例如:操作性定义可以从以下五个层面解释: 第一,从场景上看,教师指导行为发生在幼儿园角色游戏情境当中; 第二,从指导行为发生的原因看,一定是针对角色游戏情境中幼儿游戏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出 发; 第三,从指导目的上,一定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为改变幼儿游戏行为为出发点的; 第四,从指导行为(方式)上,教师可能运用语言、动作或情感等多种指导方式; 第五,从指导结果上,可能改变了幼儿行为,也可能没有改变幼儿行为。 三、你想怎么观察?-关于观察法的类型 (一)观察方法 1.参与型观察 ◼ 参与型观察,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一起生活、工作,在密切的相互接触和直接体验中倾听 和观看他们的言行。 ◼ 观察者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研究者又是参与者。 ◼ 特点:观察情境自然,即可获得当地社会文化的具体的感性认识,也可以深入被观察者 文化内部,了解他们对于自己行为的解释;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关系比较灵活,不是 主动与被动的固定关系,而是融入了参与双方的决策、选择和互动。 ◼ 例如:对于“黑园”的调查。 2.非参与型观察 ◼ 非参与型观察,观察者通常置身于被观察的世界之外,作为旁观者了解事情的发展动态。 ◼ 优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观察者可以使用录像机对现场录像;研究者可以有一定的
距离对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客观“的观察。 ■弱点:观察情境容易失真,被研究者知道自己在被观察,往往比参与型观察受到更多的“研 究效应”或社会赞许”:研究者较难对研究现象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可能受到一些具体 条件的限制,如因观察距离较远,研究者看不到或听不清正在发生的事情。 (二)记录方法 1.时间取样法 ·时间取样法,是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特定的行为。 ■两个限定条件 (1)所观察的行为必须是经常出现的,频率较高,每十五分钟不低于一次的行为才适用于 时间取样来研究: (2)必须是外显的容易被观察到的行为: ■符号记录法 ■例如,Gander和Gardiner(1982)提出将观察步骤中的每一分钟以十五秒为单位做间隔 区分,用类似图标的方式呈现。在每十五秒的观察中,如果目标行为出现,则在图表适 当位置画一个X,如果目标行为没有出现,则画一个0。观察三分钟后,图标记录出现 如下情形。 X10101XW01010X1X1×10 ■符号记录法和描述记录法混合使用 ·假如以一分钟为观察单位,观察者可以观察十秒钟,检核和记录目标行为是否发生,然 后记录五十秒钟。 ■观察和记录的间隔分配通常是三秒钟或六秒钟, 2.事件取样法 ■事件取样法需要预先选取行为或事件作为观察样本,研究者需要等待所选行为、事件的 发生,然后作记录,侧重事件的性质、过程及起因如何等,可以是叙述式观察记录,也 可以是编码记录。 ■使用该方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确定所要研究的行为或事件,确定其操作定义: 其次,了解这类行为或事件的一般状况,以便在最有利和适当的时机和场合进行观察: 最后,确定所需记录的资料种类和记录方式。 四、观得来的资料该如何分析呢?·关于分析方法 (一)第一环节,对原始记录资料进行初步整理,这是在观察记录完毕的当天同步进行的。 ■整理目的: ■首先,补全当天记录中不清楚或不完整的地方: ■其次,将观察中闪现的观点用备注的方式记录在事件旁,便于日后写作时提供思路: 3
3 距离对研究对象进行比较“客观”的观察。 ◼ 弱点:观察情境容易失真,被研究者知道自己在被观察,往往比参与型观察受到更多的“研 究效应”或“社会赞许”;研究者较难对研究现象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可能受到一些具体 条件的限制,如因观察距离较远,研究者看不到或听不清正在发生的事情。 (二)记录方法 1.时间取样法 ◼ 时间取样法,是专门观察和记录在特定时间内发生的特定的行为。 ◼ 两个限定条件 (1)所观察的行为必须是经常出现的,频率较高,每十五分钟不低于一次的行为才适用于 时间取样来研究; (2)必须是外显的容易被观察到的行为。 ◼ 符号记录法 ◼ 例如,Gander 和 Gardiner(1982)提出将观察步骤中的每一分钟以十五秒为单位做间隔 区分,用类似图标的方式呈现。在每十五秒的观察中,如果目标行为出现,则在图表适 当位置画一个 X,如果目标行为没有出现,则画一个 O。观察三分钟后,图标记录出现 如下情形。 ◼ 符号记录法和描述记录法混合使用 ◼ 假如以一分钟为观察单位,观察者可以观察十秒钟,检核和记录目标行为是否发生,然 后记录五十秒钟。 ◼ 观察和记录的间隔分配通常是三秒钟或六秒钟。 2.事件取样法 ◼ 事件取样法需要预先选取行为或事件作为观察样本,研究者需要等待所选行为、事件的 发生,然后作记录,侧重事件的性质、过程及起因如何等,可以是叙述式观察记录,也 可以是编码记录。 ◼ 使用该方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确定所要研究的行为或事件,确定其操作定义; 其次,了解这类行为或事件的一般状况,以便在最有利和适当的时机和场合进行观察; 最后,确定所需记录的资料种类和记录方式。 四、观察得来的资料该如何分析呢?-关于分析方法 (一)第一环节,对原始记录资料进行初步整理,这是在观察记录完毕的当天同步进行的。 ◼ 整理目的: ◼ 首先,补全当天记录中不清楚或不完整的地方; ◼ 其次,将观察中闪现的观点用备注的方式记录在事件旁,便于日后写作时提供思路; X / O / O / X X/ O / O / O X / X / X / O
·最后,在当天观察中出现与观察教师交谈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记录 例如:对于录像资料的转录 游戏前讲解活动:0一7分20秒 T:(孩子们围成半圆,教师坐在正前方面向孩子们,大家坐好)*幸*的眼睛我找不到,**的 眼睛我还没找到呢。*。好了,*的眼晴我能找到了。上次啊,李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的 时候啊,我呀做了一个小记者,到处看看,发现小朋友啊游戏玩的很好 游戏过程:7分20秒-37分30秒 (教师和小检查员在银行看。一个小女孩搬若椅子走来。) T:*,你还要搬椅子,放回去。(小女孩是中式餐厅的,因此不需要搬椅子的。小女孩将 椅子放回去。没有说话。) (教师又走回刚才孩子们坐着的地方,看见仍然有一些小朋友坐着。) T:这边的小朋友都到自己选的游戏角去玩啊。(孩子们陆续站起来。) 收拾材料:37分30秒-41分20 37分30秒,教师按响了录音机,孩子们开始收拾材料 一个娃娃家的爸爸来到老师跟前,对老师说。 S:老师收玩具了吗? 游戏讲评:41分20秒48分28秒 T:*,你先坐下来,**快一点了。(孩子们仍然围成半圆面向教师坐下。)好,音乐停了 之后,好多小朋友都收拾完了,是不是?还有一个小朋友,快点。(还有一些孩子在取身上的挂 牌。一些孩子刚搬着椅子找座位)好,*坐下了。*+快回来了。(教师调整孩子们的座位。)好, 好的,来,眼睛看这奥。(教师拍手,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今天呢,我们的银行啊,李老师刚 才去看了一下,咦,我发现,今天银行跟上一次的情况有点不同。 例如:游戏区域图的划分 中四班游戏区域如图所示 棕色的建构区: 紫色的小银行: 蓝色的小吃一条街: 红色的西饼屋 灰色的图书区 谈蓝、淡紫、淡绿、谈黄的101、102、103、104四个娃娃家 共有9个游戏区域。 例如:各区域中人员状况
4 ◼ 最后,在当天观察中出现与观察教师交谈的内容进行及时的记录。 例如:对于录像资料的转录 游戏前讲解活动:0—7 分 20 秒 T: (孩子们围成半圆,教师坐在正前方面向孩子们,大家坐好)***的眼睛我找不到,***的 眼睛我还没找到呢。***。好了,***的眼睛我能找到了。上次啊,李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玩游戏的 时候啊,我呀做了一个小记者,到处看看,发现小朋友啊游戏玩的很好. 游戏过程:7 分 20 秒—37 分 30 秒 (教师和小检查员在银行看。一个小女孩搬着椅子走来。) T:**,你还要搬椅子,放回去。(小女孩是中式餐厅的,因此不需要搬椅子的。小女孩将 椅子放回去。没有说话。) (教师又走回刚才孩子们坐着的地方,看见仍然有一些小朋友坐着。) T:这边的小朋友都到自己选的游戏角去玩啊。(孩子们陆续站起来。). 收拾材料:37 分 30 秒—41 分 20 37 分 30 秒,教师按响了录音机,孩子们开始收拾材料。 一个娃娃家的爸爸来到老师跟前,对老师说。 S:老师收玩具了吗?. 游戏讲评:41 分 20 秒—48 分 28 秒 T: **,你先坐下来,***快一点了。(孩子们仍然围成半圆面向教师坐下。)好,音乐停了 之后,好多小朋友都收拾完了,是不是?还有一个小朋友,快点。(还有一些孩子在取身上的挂 牌。一些孩子刚搬着椅子找座位。)好,**坐下了。**快回来了。(教师调整孩子们的座位。)好, 好的,来,眼睛看这奥。(教师拍手,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今天呢,我们的银行啊,李老师刚 才去看了一下,咦,我发现,今天银行跟上一次的情况有点不同。. 例如:游戏区域图的划分 中四班游戏区域如图所示: 棕色的建构区; 紫色的小银行; 蓝色的小吃一条街; 红色的西饼屋; 灰色的图书区; 谈蓝、淡紫、淡绿、谈黄的 101、102、103、104 四个娃娃家。 共有 9 个游戏区域。 例如:各区域中人员状况
娃娃家八人,每两人一组: 西饼屋四人: 小吃一条街四人: 建构区五人: 图书角六人 银行两人 其中,四个娃娃家有性别区分,花代表女孩,苹果代表男孩,对孩子们的选择具有指示作用。 娃娃家都是男女搭配。 例如:游戏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安排 游戏活动是从9点45开始的,游戏共进行了48分钟28秒。 游戏活动分成如下阶段, 游戏前讲解活动 0-7分20秒: 游戏过程 7分20秒-37分30秒: 收拾材料 37分30秒一41分20: 游戏后进评活动 41分20秒-48分28秒。 (二)第二环节,是全面整理观察资料,这是将所有资料收集完毕后对资料的一个全面把握 的过程,研究者将所有资料放在一起,按照教师类型和引发数师指导行为者两个维度将所有资料 分成四部分仔细阅读,寻找编码的线索和思路,制定分析框架。 1.确定分析维度 2.编码 3.确定分析框架 例如:幼儿发起的教师指导行为分析框架 编 教师 幼儿表现 问题 指导 语言指 动作 情感 结果 号 类型 问题方式 类型 方式 导方式 指导 特征 1.新手 1.告状 1.直接 1.指令 帮助 接受 教师 2.确认信息 指导 式语言 2.示范 拒绝 2.专家 (询问) 2 角2.间接 2.建议 3.无明 中 教师 3.寻求教师色 指导 式语言 指导动作 性
5 娃娃家八人,每两人一组; 西饼屋四人; 小吃一条街四人; 建构区五人; 图书角六人; 银行两人。 其中,四个娃娃家有性别区分,花代表女孩,苹果代表男孩,对孩子们的选择具有指示作用。 娃娃家都是男女搭配。 例如:游戏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安排 游戏活动是从 9 点 45 开始的,游戏共进行了 48 分钟 28 秒。 游戏活动分成如下阶段- 游戏前讲解活动 0—7 分 20 秒; 游戏过程 7 分 20 秒—37 分 30 秒; 收拾材料 37 分 30 秒—41 分 20; 游戏后讲评活动 41 分 20 秒—48 分 28 秒。 (二)第二环节,是全面整理观察资料,这是将所有资料收集完毕后对资料的一个全面把握 的过程,研究者将所有资料放在一起,按照教师类型和引发教师指导行为者两个维度将所有资料 分成四部分仔细阅读,寻找编码的线索和思路,制定分析框架。 1.确定分析维度 2.编码 3.确定分析框架 例如:幼儿发起的教师指导行为分析框架 编 号 教师 类型 幼儿表现 问题方式 问题 类型 指导 方式 语言指 导方式 动作 指导 情感 特征 结果 1.新手 教师 2.专家 教师 1.告状 2.确认信息 (询问) 3.寻求教师 1 . 规 则 2 . 角 色 1.直接 指导 2.间接 指导 1.指令 式语言 2.建议 式语言 1.帮助 2.示范 3.无明显 指导动作 1 . 正 向 2 . 中 性 1.接受 2.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