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增长4%一5%以上一是由于乡镇和村庄人口大批涌入的结 果。D伴随着城市扩张而来的学校数量的增加、报纸的创办和新的 城市知识界的产生,意味者新观念和新问题得到广泛的听取。随 着更多的人出外旅行和通讯及交通的改善,随着与外国人更频繁 的接触,那些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意识到了他们自已与农村居民之 间正在变宽的鸿沟。 14 1931年底,经济萧条冲击了中国最脆弱的部位:农业和手工 业。农产品价格下降,信用成本增加、企业和银行的普遍破产引起 了难以忍受的农村的苦难。过去,大的灾荒,如19世纪70年代中 期席卷华北的灾荒,几平得不到什么议论,也很少激发起对农村苦 难的兴趣,但此时的农业萧条加剧了城市商业和工业的萧条。没 有人会觉察不到以债务上升、土地出售增加和无地农民的数量扩 大等形式表现出来的来自农村的危险信号。现在,第一次,农村坏 收成的后果和农民协会迫使地主减租的尝试在报纸上得到了逼真 的描述,并成为短故事和小说的主题0。村庄和城市间更大程度 的互相依赖使城市居民敏锐地意识到,城市在农村落后的汪洋大 海中只是一些近代化的小岛。这种意识促使学者、革命者和官吏 们更近地观察农民,严肃地考虑他们的问题。每个阶层都感觉到, 如果不能找到某种改进农业的方法,中国就永远不能独立和强盛, 也将无法发挥其经济发展的潜力。 土地问题理论分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文献中,可以见到对中国农业落后 和农民贫困的两种主要的解释。第一种我称之为分配理论,第二 种为折衷理论。这种命名法对于一些作者提供的丰富的史料来说 并不合适,我用这个两分法只是为了对两种有关土地问题的理论 分别进行讨论
分配理论的内容是,大部分收入以地租、高利贷利息、赋税和不 等价交换形式从农民手中夺走,以至农民手中几乎没有能够用于改 善或加强农业生产、提高生活水平的剩余。地主、商人、小业主、高 利贷者和官吏构成了富有的、有力量用法律保卫自己,并用各种各 样的方法剥削农民的社会阶级。这些阶级越是富有,他们就越是运 用他们的财富积聚更多的土地,由此获得农民生产成果的更大份 额。地权越是不均,农业剩余中落在大地主手中的份额就比落在 农民手中的更大。随着人口增长和地主、商人、官吏阶级的霸权把 更大的份额作为贡赋,农民用来提高收成和总产量的再投入就越 少。农业技术和耕作方法停留在传统水平上,农民日益贫困。 15 折衷理论的内容是,农民的贫困不仅由于他们的大部分收入 被税收、高利等等吸走,首先还由于生产的衰退。其原因是农业组 织的不合理、运输条件恶劣、政府支持不够、用于提高产量的基本 投入不足。由于很多相互关连的因素,这些作者把问题看得极其 复杂,他们无法提供一个统一的理论来说明多种因素之间关系的 意义。他们的贡献只是罗列出了重要因素。 陈翰笙 陈翰笙是分配理论的一个首倡者。作为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 研究所的研究员,陈在30年代写了一些有关土地问题的著作。这 些著作通过太平洋学会广泛传布,成为小型的经典作品。陈依靠 村庄和县的调查提供地权分配的资料。心根据这些资料,陈断言, 在20世纪30年代初,少地或无地的农民阶级已经扩大,随着更多 的农民丧失土地,土地转到了强有力的地主阶级手里,中国农村正 在走向两极分化。 农业问题的症结是农民对土地的渴求。尽管机荒、战争和盗 匪活动之类偶然因素有时也是丧失土地的原因,但主要是地主阶 级的剥削行为要对农民的贫困和他们丧失土地负贵。不存在单纯
的地主阶级,不在农村的地主相当多,商人、小业主或官吏也可能 是一个地主。村政权“渗透了地主至高无上的影响”⑧,税收、警 察、司法和教育制度都通过这一阶级的权力建立。地主从农民手 中榨取赋税、地租、高额利息,几乎没有给他们留下能够缓和不利 的季节或盗匪活动影响的剩余。 陈的大部分资料是1928一1933年的,尽管这些资料证实了他 的大部分论断。问题仍然在于,他实际上讨论的是一种趋势还是 周期循环中的一个阶段。人们可以认为,1928一1933年的农业更 多地受到了自然灾害、国内战争和世界萧条的影响。陈的分析的 确是一个时间点的分析,没有考虑到历史根据。当他断言农民在 最近几年中变得更加贫困时,他实际上是在用仅仅涵盖两年的 有限资料进行推断。 16 另一些学者使用了与陈同样的框架⑥,但他们认为地主和绅 士阶级使自己与商人、银行家和工业家组成的帝国主义集团结盟, 成为“受帝国主义操纵、控制中国农产品并剥削农村劳动者大众的 傀儡”。城市没有发展为促进农村进步的中心点,因为“帝国主义 不容许资本主义农业的自由发展”。工业资本向农村渗透,并通 过不等价交换把财富从农村吸收到城市,而把贫困留给农村。即 使农民转而种植工业用作物以阻止他们生活水平的恶化,也无法 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是陈瀚笙在他对山东、河南和安徽三省 127个村烟草种植的研究中得到的结论。⑧ 美国品种烟草于1913年引进,到1934年,它发展得如此迅 速,以至其种植面积已超过了土烟。在一些县,有3/5的农民种植 这种作物。耕地较少的人常会更快地转向种烟草,因为更高的价 格使他们买得起粮食。外国和本国的烟草公司逐渐建立起一个烟 叶收购体系,但财力雄厚的外国公司发展更快,最终购买了销售的 原料烟叶中的大部分,占领了国内卷烟市场。 陈认为当农民出售他们的烟叶时,他们依赖一个买主,并对重 16
量、等级、价格和付款手续一无所知,无法使他们的产品得到公正 的价格,⑩烟草种植成本比其他作物高3~4倍,种植烟草需要比 种植谷物多得多的劳动力和肥料。农民必须为烟田付更高的地 租,他们借来买肥料的钱的利息率也更高。结果是,农民被一个成 本价格的套素扼住,几乎剩不下可以买地的收入。很多人失去土 地成为无地的农民或移居他乡。@工业资本向农村经济的渗透仅 仅是使已经在起作用的产生无地农民的过程加快,现金作物的引 进使农民的处境比以往更坏。 陈的资料和论点在两个方面有缺陷。首先,他只有两年的生产 成本资料,没有暗示出农民收入的长期趋向。其次,像高额地租、高 利率和烟田上高额的肥料费用等高生产成本也可以解释为农民预 期并确实获得了高收益。陈没有把烟草收益与其他作物进行比较, 也没有解释为什么有如此多的农民放弃普通作物改种烟草。 陈的著作里没有认真说清楚他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法,但给出17 了他可能赞同的政策的推断。这些政策就是平均地权和减租减 息。他坚定地相信,中国只有脱离外国控制而独立,农民才有可能 得到为使他们的产品获得公正价格而进行协商的权力。 L,马札尔 L.马札尔是1923一1925年间国民党鲍罗廷顾问班子中的一 位俄国经济学家。通过与革命者和学者们的讨论,及对政府农业 统计和农村调查报告的一个研究,他写了一部中国农业研究著作, 1931年在俄国出版,以后翻译成中文和日文。① 马札尔的研究是一都由尖锐的观察、通俗的观念和一个与陈 翰笙的框架同类的精确框架结合而成的值得注意的作品。然而, 它却是一部被忽略的著作,如果把它译成英文,肯定会被列入中国 农村的经典著作中。马札尔主要依靠的是农商部提供的资料、《海 关十年报告》、《工商经济月刊》和瓦格纳、葛学博、沃尔克及卜凯的 17
农村调查。他了解政府资料的局限性,因为“收集它们的目的是获 得税收”,但当他认为这些资料能加强他的观点时就毫不犹豫地使 用它们。 尽管这块贫弱的土地所能供养的大量人口给马札尔留下了深 刻印象,他还是认为有三个理由说明土地不大可能生产出更多的 产品。首先,对河水的控制已经被破坏,农村灌溉系统衰退。②其 次,现金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耕地孺要更多的肥力。但这种投 入相当少,因为农民必须交纳更高的田赋、利率和地租;此外,来自 手工业的收入也在下降。⑧第三,无论原因何在,家禽和家畜的供 给从来没有发展到土壤能从更多的动物性肥料和更好的平整土地 中获益的程度。最近几年由于滥杀,家畜供给甚至也已减少。 马札尔承认交通运输条件得到了改良,对外贸易刺激了手工 业的发展,生产并且输出了更多的现金作物,但他不明白这些发展 能够怎样扭转土质退化和农业生产停滞的长期趋势。阻碍农业进 步的主要獐碍是造成地权分配不均的社会阶级结构。 马札尔相信社会阶级关系决定了土地所有权及其如何使用。 他按照农民拥有的耕地数量把他们分成富农、中农和贫农阶级。 马扎尔从农村资料中观察到土地利用和耕作的某种特点,他把这 18些特点看作暂时发生的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⑧在土地多于20亩 的农场里,农民有较多的牲畜,但这样的农场只占总数的一小部 分。对于那些小于20亩的农场,必须花费更多的人工以补偿畜力 的不足。在10亩以下的农场里,农民收入如此之低,以至不得不 从非农业活动中获得补充收入。富裕农民家庭可以得到更好的机 会,但大多数几乎没有土地的农户在农民中的比重明显越来越大。 由于地主、高利贷者、官吏和商人对农民的沉重剥削,越来越多的 农户正在不断地加入这一行列。同时,农村经济人口过剩、农民的 极端贫困和严格建立在古代技术基础上的农业制度成为农村经济 的特征。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