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札尔对减轻佃农的地租、延长租期和佃农有权购买他们租 种的土地等国民党提出的土地改革法令不抱多大希望。这些问 题太深地植根于土地租佃制这样的社会经济制度中,需要激烈的 手术才能清除这种妨碍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制度。建文由贫农和 佃农组成的、有权没收地主土地并废除土地私有制的苏维埃,可能 是最好的作法。他称赞广东农民协会的努力,认为后者所作的这 些事情正是对中国土地问题的正确解决。® 费孝通 费孝通,一位以其田野研究和描述社会结构的论文而著名的人 类学家,把土地问题看作由传统的政治经济秩序被打破而造成的社 会经济的一种解体。费提出,1840年以前农村和占统治地位的精英 之间存在一种均衡,这种均衡依赖一种独特的政治经济秩序。 站在君主和农民之间的是一个维护传统,并为国家管理提供 官吏的学者一绅士阶级。这个学者一绅士阶级竭力“提出一系列 会限制政治权力的伦理原则”,④尽管这个阶级没有实际权力,它 却拥有社会名望和特权。它通过推动一种社会分工,并向农民证 明这种分工是可以接受的,向君主证明是合法的,来保持它的社会 名望和特权。这个阶级教导农民要工作并服从他们的统治者。它 采取一种维持现状的保守主义政策,在近两千年中为社会提供了 有效的政治稳定。⑧ 到20世纪初,这个学者一绅士阶级发现它在通商口岸生活需19 要有更多的收入。很多人试图加入官僚阶层,恢复腐败的行为以 挣到更多的必要收入,同时另一些人与买办、军阀甚至强盗合作以 从农民手中吸取更多的收入。城市吸引着有精力有才能的人,他 们为了城市生活而抛弃了村庄和集镇。⑧这使农村出现了一个领 导真空,地方篆强很快就填补了这个真空,他们急着要从农民仅有 的财产中勒索到他们能得到的一切。 9
农村工业一直为农民提供补充收入,由此维持了一种还算体 面的最低生活标准。①费从他的农村研究中得出结论说,只要农民 有某种就业方式来补充他们的农业收入,他们的产品就足以供养 其家庭成员。当物美价廉的进口商品逐渐替代了来自地方市场的 手工业品时,这种平衡就被破坏了。由于传统手工业部门的破产, 农村失业增加,购买力也下降。没有了获得补充收入的机会,大部 分耕地不足10亩的农民几乎无法活下去。① 尽管费没有坚持把土地分配不均的观念作为引起农民收入下 降的动因,但他认为农村经济中的赋税、地租和利息负担必须减轻。 “减轻农民负担是农村复兴工作的首要前提。“⑧费反对合并小块士 地建立大农场的思想,因为农村人口已经很庞大,而耕地又较少 只有在农民积累起一些资本后才有可能进步,这一点通过购买原 料和销售产品的小型合作社能够做得最好。有了这些基础,“大批 农业人口(就能够开始)动手储蓄,并向他们自己的生产企业投 资”,反过来,这又会创造出对于大批量生产可发展的需求。® 国家可以通过制定降低农民地租的法律、向地主征更重的税, 利用这些基金使运输现代化并改善农村公共设施、以低利率提供 信贷等方式给以支持。通过把地主阶级的收入转化为国家收入, 将会走出解决土地问题的第一步。 卜凯 卜凯的田野调查产生了大量的统计数据,这些数据至今被认 为是十分可信的。1922一1924年间,卜凯指导了他首次试验性的 农村调查,由中国学生在华北和华东中部7个省的7个县调查了 2866个农场。®他的第二次调查在1929一1933年间进行,覆盖了 22个省的16786个农场。⑧后一次调查的目的是考察土地利用及 20其在全国不同地区的确定值,而不是研究“可以看作农民和社会其 他阶级之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的所谓的土地状况”。 20
1945年(原文如此,疑为1935年之误一译注)以后,卜凯开 始直接写作关于中国士地问题及这些问题能够怎样解决的著 作。⑧问题在于怎么样增加收入和农业产出。两者都依赖土地、劳 动、资本和技术的适当结合,以及一个有效的生产组织。农民的农 业活动由于许多原因而落后:土地利用不当;农场太小;农民资本 不足和接受新技术的途径有限;几乎没有对自然的控制:原始的运 输条件增加了销售成本。由于资本短缺,中国的农业以一种异乎 寻常的大量使用密集劳动为特征。然而农场投资的回报率低至每 年2%或3%,这几乎不能吸引财富投资于农业。劳动替代稀缺资 本的长期趋势必须改变,农民必须得到更多的资本和专门技术,可 怜的低利润率必须提高。 卜凯对于用土地改革解决土地问题全无信心:“孙中山的基本 原则之一,土地再分配,不会改变人、地比例,而是相反,会使农场 面积下降,减少它们的经济效益,降低生活水平。”集体耕作的方 案还没有经过检验,必须被认为太危险而不能采用。个体耕作制 度可以在政府专门的低成本政策的帮助下得到极大改进。政府能 够以较低的条件提供更多的信贷,改进销售渠道,建立延伸服务, 通过立法纠正地主一佃农制度的弊病,为地税改革登记并丈量土 地,保证为农民更好的治水。④说到对土地的渴求的严重性,卜凯 认为,土地私有的坏处被过分夸大了。他的资料引导他得出下面 的结论:全部债务中由地主放给农民的不超过1%~4%。佃农的 数量也不多,因为“一半以上的农民是自耕农,半自耕农不到1/4, 佃衣也不到1/4”。@ 改进农业所需要的政策措施自然要花费时间来制定和贯彻, 才能使人们感觉到它们的全部影响。卜凯认为,如果这些政策有 适当的机会,中国在相当短的时期内就能养育它的人口并为其工 业提供必需的原料。但是,为使这一计划顺利实施,中国需要一个 能够唤起人民并使人民有充分信心的政府。 21
21 理查德·亨利托尼 1931年太平祥学会的J.B.孔迪弗邀请理查德·亨利·托尼访 问了中国的许多研究机构。这次短期旅行的成果是一份提交同一 年在上海举行的太平洋学会会议的长长的备忘录,后来以《中国的 土地和劳动》为题发表。尽管对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甚少,托尼 还是尽力抓住了困扰着中国的基本问题。他的论文没有提供新的 统计或资料,但他对中国经济复杂性的清楚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 使这篇论文成为它那个时期的杰出著作。“由中国农村生活的经 济条件所提出的问题有两个基本形式。首先是那些自然发生的或 遗传的不利因素,如土壤的恶劣或地力耗尽,雨水的缺乏或无规 律,森林的毁灭,河流不可避免的泛滥,可耕地面积的自然界限和 人类生育的无限性,这些作为过去历史的一个结果,肯定都已得到 证明。第二种是那些植根于经济结构或社会习惯的缺陷中的因 素:例如,缺乏一种宽容的村社制度,由内乱造成的不幸,原始的耕 作方式,商人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全国各地土地所有制令人 不满的性质,再加上传统的专制主义对已经过剩的人口人为的刺 激其增长。”® 许多力量集合在一起,以循环的、因果的、渐进的方式互相影 响,形成了一种与中世纪情形相类似的经济活动的形式和水平。 托尼没有试图松开这个由力量构成的网络,或把各种力量分解,确 定一个范畴比另一个更重要,但他提出了很多仍然有待研究的有 诱惑力的问题:什么样的特殊制度引起了土地的分割和零细化趋 势?农村市场上如何进行垄断和竞争、经纪人有多大权力控制价 格和生产?阻碍农业技术进步的制度是什么?为什么家畜饲养没 能得到发展? 托尼认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不能让他的产品得到最好的价 格和农民受到的高利贷者的剥削相比,害处更小”。®他还提出,高 32
额的运输费用严重限制了市场,使农民不能得到他的产品价格的 更大的部分。托尼列举了若干无疑影响农民收入天小的变量。对 哪些是关键变量,以及关键变量作用的结果加以确定并阐述的工 作还有待完成。 托尼没有建议进行激烈的土地改革,而是希望能够开始一些冒22 险行动。应该用合法的改革来消除土地所有制中的弊病。国家必 须建筑学校、道路、水坝等公共设施,提供农业延伸服务。农民通过 组织起合作社来购买原料、出售产品,可以最好的帮助他们自己。 然而,在最后的分析中他提出,只有在全面工业化的条件下, 才能取得解决土地问题的成功,因为工业化使人口脱离农业。 咸廉·瓦格纳 瓦格纳是一个德国农业经济学家,1911年到青岛在一所德华 中学任教。他后来在山东省李村农业实验站工作,在那里继续进 行他的农业史和现代农业的研究。瓦格纳1926年出版的(中国农 书》一书,是一部详尽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以个人田野调查和多 年的第一手的观察及阅读为基础。飞像马札尔的研究一样,它几乎 没有给西方学者留下什么印象,但它照例被译成了日文。 瓦格纳的阐述最彻底地因袭了德国学术界传统。它以一个对 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状况沉闷的、详尽的讨论开头。没有对地区性 农业差异的产生原因作历史的分析。瓦格纳正确地看到土地占有 习惯即使在一个省内也有所不同。他把农场不断分割并越变越小 的原因归之于耕地诸子均分制的继承习惯。® 由于运输条件差和肥料短缺,不可能大幅度提高产量。瓦格 纳认为中国出口豆饼而不是把豆饼用作肥料是在浪费极有价值的 资源。他推算出1911一1913年间豆饼的出口量相当于损失了 33920吨氨、6784吨钾和6784吨磷,这些豆饼如果加工制成化 肥,本来会使农业产量提高很多。D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