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期中国对外国商业和西方的影响打开了大门。外来的商业和工 业得到发展,但这种外来因素和农业之间的历史联系仍然既模 糊又复杂。我的目的是澄清并解释这些因素之间的某些相互 作用。 我最初的计划是,运用定量研究去计量粗放的农业如何受到 外来因素的影响。我认为这是可以证明的,因为存在着大量的对 每个县的农情统计。我的研究将用地图在空间标识出城市的发 展如何和在哪里影响了农村的地价、工资和作物产量,从而显示出 商业化的水平。这一方法最终由于价格数据不足而不得不放 弃了。 必须找到另一条道路。问题是要找到某种方法,使村庄调查 资料能够用来说明区域性农业的发展状况。我决定首先列出一些 有现成论据的村庄的详细的历史资料,以确定是否存在任何村庄 经济结构和发展的模式。这一工作完成后,就有可能转向对这 5区域的农民怎样组织农业生产的更为技术性的讨论。大部分现有 的村庄调查文献都包含了农户怎样使用他们的劳力、收入和土地 的信息。这些论据用来说明农民怎样在农业和非农业工作之间分 配劳力,怎样对农业或非农业活动进行投资,如何使用他们的耕地 种植现金作物和自给作物。这种解析性的讨论为检验这一地区的 其他发展打下了基础:人口增长、出口扩大、粮食输入、城市的发展 等。通过对农户经济决策的分析,加上对所发生的广泛的经济变 化的研究,就可以获得关于外来因素和农业经济如何相互作用与 发展的理解。 最后的部分进一步把分析扩大到对村庄、集镇和通商口岸经 济之间多边关系的说明。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商人、地主、高利贷 者和地方官员是否给农民用土地维持生活造成了不必要的困难。 是否存在一个富裕阶级借以剥削农民的机制,如果有的话,刺削程 度能否计量?这些社会经济阶级由于他们与村庄关系的具体形式 4
而阻碍了农村发展,对此有没有可能令人信服地理论化?这些阶 层中哪.个在影响技术变革、农村资本积累和土地经营方面起了 关键性的作用?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显示出某种把村庄和集镇连 接起来的商业关系,显示出农村是如何受到外来因素发展的影响 的。 关于中国农村经济的大部分研究和理论说明做于19世纪 20年代、30年代,我们目前对农业中所发生事情的看法和解释都 可以追溯到这20年间的研究和著作。因而,我编制了一个文献目 录,并尝试把各种理论分为两个大类。当我们在村庄研究、对家庭 农场经济的经济结构的讨论、对村庄和外来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 的分析中穿行时,读者应该记住这些。用这种方法,传统的 解释通过与众多村庄调查报告中的实证结果进行对比而得到了 检验。 尽管30年代初国民党政府做了使度量衡单位统-一并系统化 的尝试,这些改革在县级范围内几平没有取得进展,因为战争干 扰、中断了地方政府在农村市场引进新的标准化单位的努力。事 实上,度量衡单位在县与县之间和同一县的集镇之间都有很大的 差异。例如,在山东省的潍县,用来计量耕地的面积单位“弓”,村 庄之间的差异高达40%。④在河北省,耕地计量单位“亩”之间的差 异在某些地区高达55%。计量谷物用的容量单位有记载的差异 甚至更大。在山东能找到很多一个县之内的集镇之间,容量单位 “斗”的差异高达100%和200%的实例。本研究中的参考度量衡6 不是根据地方度量衡单位与人们熟悉的标准度量衡单位之间的换 算得出的。本书中所用的度量衡单位表只为集镇所用的同样单位 提供一个极为粗略的近似值
人 地图1河北省各县
1.长垣 29.柏乡 57.献县 85.安新 2.东明 30.隆平 58.饶阳 6. 雄县 3.濮阳 31. 新河 安平 新镇 4.清风 32 冀县 60. 深泽 88 文安 5 南乐 33 枣强 61 无极 霸县 大名 34 清河 62 正定 90 永清 7.广平 35 故城 63 灵寿 固安 8 成安 36 景 64 行唐 92 新城 9.磁县 37 武 邑 65. 阜平 93. 县 10. 邯郸 38 衡 66. 曲阳 易县 11 肥乡 39 宁晋 67. 浃水 永年 赵 68. 定县 % 房山 13. 曲周 41 元氏 69 安国 % 良乡 14 鸡泽 42 井陉 70. 博野 宛平 15. 沙河 43 平山 71. 蠡县 % 大兴 16 邢台 44 获 72. 肃宁 100 安次 17. 南和 45. 栾城 73. 河间 101. 武清 18. 平乡 46. 素 74. 任丘 102. 香河 9.广宗 47. 晋县 75. 高阳 103.通县 0 魏县 48 束鹿 清苑 104 顺义 2 南宫 49. 深县 望都 105 昌平 巨鹿 50 武强 78 唐县 106 怀柔 尧山 51. 阜城 79 完县 107 密云 24 任县 东光 80 涞源 108 兴隆 5. 内丘 53 吴桥 81 满城 109 平谷 26 临城 宁津 82 徐水 110 三河 27 赞皇 55. 南皮 83 定兴 111.宝坻 28. 高邑 56.交河 84.容城 112.玉田
113.蓟县 118.卢龙 123.宁河 127.青县 114.遵化 119.昌黎 124.天津 128. 沧县 115.迁安 120. 乐亭 125. 静海 129. 盐山 116.临榆 121.滦县 126.大城 130. 庆云 117.抚宁 122.丰润 河北和山东的地理条件 8 1931年河北和山东人口合计共有5500万,超过了英国和日 本的人口,这两国人口分别为4900万和5000万,⑤这两个省的 人口相当于一个大国的人口,所以对它们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一个 不可思议的大范围的农村经济的考察。 河北和山东位于北纬32°一40°之间,构成了卜凯归之于“小麦 高粱区”的绝大部分。©主要的食用作物是小麦、高粱⑦、玉米和小 米,与各种夏季作物如马铃薯、花生、棉花、大豆和蔬莱轮种。小麦 是主要的冬季作物,生长季节很短,不到180天。玉米、小米和高 粱在4月初,即冬小麦开始收割的时候播种。棉花、花生、马铃容 和蔬菜随后下种。这些作物在夏季的几个月中要集中灌溉和中 耕,它们的收获间隔开来,在8月下旬开始,10月中旬结束。农民 面临的较大困难之一是降水量变化无常。 华北一直是“中国本土最经常出现干旱,平均年降水量变化最 大,最低平均年降水量所在的部分”。®中亚平原在冬季由于蒸发 和冷却而丧失了热量。受高压控制而寒冷,整个冬天刮着干旱的 西南风(原文如此一译注),除了冬小麦和油菜籽外,任何作物都 不能种植。夏季的情形正相反,中亚炎热和温暖的空气膨胀形成 一 个低压带,使得太平洋上生成的风吹向中国西北。这些潮湿的 夏季风只刮大约四个半月。由于沙漠和海洋的反差,降水量集中 在夏季的几个月中,成为夏季洪水比重较高的原因之一。⑨当吹过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