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和城市发展219 村庄经济作物的种植227 华北的粮食供给230 12.农民生活水平的变化235 13.农民经济:概述240 农业发展的过程241 技术与农业发展242 第四篇华北的农村和集镇 245 14.地主和农民245 大地产的分解245地权分配的变化249租佃 制度种类257 地主的经济行为259 华北的农 田租佃265 15.高利贷者、商人和农民272 农村借贷的供给和需求272施坚雅和所罗门对农 村市场的研究277铁路和通商口岸发展之前的农 村市场结构279 铁路和通商口岸发展之后华北的 商品市场281 16.官僚与农民291 村庄的领导和组织293地方玫府的财政行为297 农民的赋税负担300·县级财攻结构304地方 政府的支出306 17.对农村经济的无序干扰,1890一1949308 军阀主义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313战争对农村 经济的影响35农村经济和内战,1945-1949321 18.村庄和集镇:概述325 19.结论329 附录334 A.统计表334 B.华北农情统计341 3
清代和民国的农情统计342对河北和山东农情统计的 评价344结论359 注释360 参考书目417 索引434 4
第一篇问题 1 度量衡单位 2 容量 1升=1品脱 10升=1斗 1斗=1配克 10斗=1石 1石=100斤重 重量 1斤=1.3磅或0.6公斤 100斤=1担或0.6公担 1担=133.3磅 面积 1亩=0.15英亩或0.06公顷 1官亩=0.45英亩或0.18公顷 币值 1元=0.29美元(1937) 1分=0.0029美元(1937)
1.引言 3欧洲的农业直到18世纪和19世纪才变得较为有效,能够供 养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多的非农业人口。这一革命一一这是描述这 一新进步的惟一适当的词汇一一直没有扩展到世界的其他部 分。在今天的不发达国家中,有3/4或更多的人口还工作、生活 在贫困的和奴隶般的状况下,使人联想起中世纪我们的欧洲老 祖宗。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农业国之一。尽管其政治和经济方面 的历史与其他亚洲国家和西方国家都有极大的不同,它的农民耕 种土地的状况却与很多农业社会的状况类似。有四个方面的理由 表明,对中国传统农业的研究是很有用的,并与现实息息相关。 今天社会科学家们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一个二元经 济由一个先进的和一个落后的部分组成,以不同的生产职能、天赋 的资源和人口增长率为特征。某些经济增长模式假定,在农村人 口迅速增长和城市中心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的条件下,进步的部 分能够对落后部分和农业萧条产生有利的影响。①对中国农业的 研究可以检验应用这种二元经济概念的增长模式的有效性。 20世纪共产主义的崛起,首先发生在农村社会中。这可能仅 仅是在有大量农民人口的国家中的重复吗?20世纪共产党政权 在中国的出现,本质上是一场由城市中的知识分子精英发起和领 导的农民运动。对农村社会和经济的了解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 解,共产主义最初为什么和怎样在农村而不是在城市中产生。 大量的贫困的农业人口形成了一个落后国家现代化的巨大璃
碍,这一命题经常被用来解释所谓的中国经济发展停滞。只是在 最近我们才知道制造业的增长曾极为迅速,而经济并没有经历过 重大的变革。使对这种现象的解释进了一步的一个论点是:农业 部门“不仅滞后于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过程:它肯定还是一个极为严 重的制约因素,起了经济变革的制动器的作用。”②如果事实的确 如此,准确了解农村经济对于城市和工业发展的反应为什么和如 何这般迟饨,将是令人感兴趣的。 最后,对中国传统农业的研究本身也应该令人感兴趣。19494 年以前,每十个人里约有七个或八个是靠农业为生的。农业不仅 是主要产业,它是经济的脊梁。然而它的发展史却一直是模糊的, 很少为人所知。对亚洲农民经济的研究还处于开创阶段。关于日 本农业史已经做了一些出色的工作,但我们对中国、印度和东南亚 其他国家农村最近的历史了解得都非常少。 我选择研究华北的河北、山东两省的首要理由是,存在着一批 独特的相对来说未曾使用过的历史资料。⑤19391943年之间, 设在北京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调查机关的日本调查人员对河北 和山东一些村庄进行了一系列农村调查。这些工作积累起了大量 的关于华北农村经济社会和政治管理状况的原始资料。这部分报 告和有关这两省的其他史料构成了这一研究的实证基础。 这一区域性探讨还有着另一方面的意义。由于中国的辽阔国 土和复杂多变的地理环境,在我们目前的认识水平上,要研究这整 个国家显得过早。其他地区也存在大量文献依据。一旦这些资料 得到详细考察,就有可能把那些可以与本书的结论相比较的课题 进行系统阐述。如果这样的比较显示出同样的结果,我们将拥有 某些经过验证的、有效的、适用于全中国农村的理论。如果区域性 的比较显示出不同结果,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以使我们的命题更 精确。 1890一1949年是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关键性的阶段,因为这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