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著作使我相信,在本世纪头25年中,俄国和中国的农民经济 有很多共同之处。我决定对这部书稿做较大程度的修改,分出新 的一节来论述家庭农场组织。有关家庭衣场周期和农民农场的土 地利用,劳动与资本的内容受到了恰亚诺夫理论的启发,我对他极 为感激。 到1966年秋天第二稿完成了。同时,系里已开始形成一个新 的计划。R.尚德博士正在组织同事们致力于一项亚洲农业发展 研究,我被要求写一篇台湾农业史的论文。为此目的,系里再次博 慨地为我提供1966年11一12月去台湾和日本调查研究两个月的 旅行费用。这次旅行使我有机会收集到更多的华北调查的资料, 并在东京大学的东洋文库研究所会见了一批日本学者。感谢东京 都立大学的坂野正高教授和东京大学的福岛正夫教授,组织了 个研讨会讨论我的著作的初稿。一些与会学者实际上参加了 1939一1943年华北的农村调查。这次研讨会证实是一次内容丰 富的会议,我离开日本时相信我没有错误地理解这些农村调查文 献资料。 我必须在此谈谈我与天野元之助教授的多年友谊与合作。不 需要向中国问题专家们介绍天野教授。他已发表的很多研究中国Ⅸ 农场经济和农业技术的著作及他毕生与南满铁路株式会社的合 作,确立了他作为中国农民经济研究世界一流权威之一的地位。 我们的合作开始于1963年并一直继续下来。每当我遇到某种度 量衡单位或原始文献的翻译困难时,天野教授总是立刻向我提供 必要的资料。他还把他个人煮书中档案馆里见不到的资料借给 我,并时不时寄给我各种与我的研究有直接关系的论文。他明智 的忠告和不断的鼓励对我是一种永远的澈励。 1967年初,我开始着手完成第二稿。在这一困雅的工作中 我的新研究助手莫伊拉·索尔特女士给了我有效的帮助。还要特 别感谢希瑟·哈丁女士,经济系秘书,帮助制作了图表,感谢地理系 3
的制图组帮助绘制了地图。 1967年夏天,我接受东亚研究中心的邀请,在哈佛大学呆了 一个学年。我的研究员任期即将结束,在国外生活将近4年之后, 我和我的全家回到了美国。书稿在东亚研究中心的学者们之间传 阅,我寄了一份复印稿给A.B.刘易斯教授,他是一位农业经济学 家,当时隶属于纽约的农业发展协会。埃兹拉·沃格尔、德怀特·珀 金斯和阿德朗·B·刘易斯阅读了全部书稿,给我提供了很多建设 性的进一步的修改意见。12月我把最后的修订稿交给了东亚研 究中心。我感谢中心主持了这部著作的出版。中心的工作人员帮 助我把注释和参考书目按适当的顺序整理排列,耶鲁大学的戴茜 夸思小姐帮助我编制了词汇表。 每个学者对他的家庭都欠下了一笔特别的、无法偿还的债务, 在这方面也应该提到我的妻子的努力与牺牲。她帮助我进行翻 译,更为重要的是,对于长时期在国外生活必然会产生的困难和不 安定她的毫无抱怨的忍耐。正是她建议我把这部著作题献给那些 当年进行田野调查的日本学者们,他们的工作使这部著作得以完 成。 马若孟 佛罗里达,1969年
Ramon H.Myers The Chinese Peasant Econom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OPEI AND SHANTUNG,1890-1949 根据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1970年版 译出
目录 中译本前言1 致谢1 第一篇问题1 1.引言2 河北和山东的地理条件8 2.中国土地问题的理论13 土地问题理论分类14 第二篇华北的村庄26 3.日本人对华北村庄的研究26 中国农村惯行调查的源起27华北调查班的田野调 查30通过中国农村惯行调查进行农村研究的方法37 4.顺义县:沙井村40 土地44资本46土地所有制48劳 动力52借贷54农民的收入和储蓄56 土地继承59村的领导权和组织63村和县的 财政67 5.栾城县:寺北柴村71 土地75土地所有制75资本81劳
动力81借贷83市场85土地继 承87村的领导权和组织89村和县的财攻93 6.历城县:冷水沟村95 土地97资本98劳动力99 土地所 有制101借贷102市场105 土地继 承105村的领导权和组织106 村和县的财 政112 7.恩县:后夏寨村115 土地117 土地所有制117资本120 劳动力121借贷122市场126土地 继承126村的领导权和组织128村和县的财 政132 8、华北的村庄:概述134 村落的主要共同点137某些一般的调查结果138 第三篇华北的农民经济141 9.农民农场结构:劳动力141 农户的规模142 农户劳动力利用145 家庭农 场面积的下降150商品价格、农业工资和土地价格, 1900-1930154 农场产量的增加170村庄劳 动利用172 10.农民农场结构:资本和技术177 分家或土地在男性继承人间平均分配的制度181 资本积累和投资187不同农场面积农业的产出、收 入和投资191农场资本和技术201 11.农民农场结构:土地利用和商业发展209 家庭衣场和土地利用20919世纪70年代到20世 纪30年代问土地利用的变化213运输改良、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