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为符号。语言学家一般认为,英语字母是从拉丁字母、希腊字母演变来的,而 希腊人的字母又是从腓尼基人那儿借过来的。大约3000年前,腓尼基人以牛为 生,吃牛肉、穿牛皮,还让牛耕地,把牛当作重要财富,于是,他们就把像牛角 样的字母“V”排在字母第一个,中间再加一横,代表牛头或牛角。后来,希 腊人将它倒过来写,英语也就沿用下来。这或许就是A被列为第一个字母的缘故 吧 学生们都听得入迷了。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儿!看似单调、枯燥的英语字母 里,还藏着这么有趣的故事。于是,学生们对英语渐渐有了浓厚的兴趣。 看到孩子们幼稚而好奇的眼神,听到学生们稀奇古怪的问题,大人们切不可 用成人的思维对待,切不可认为无知或无聊,更不可用简单武断的方式搪塞。孩 子们求知的兴趣往往就是这样被压抑的,多么可惜!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兴趣来自好奇和快乐;我们常教育孩 子“好好学习”,其实,“天天快乐”才是学习的真正动力。 心灵与时代的交响(文艺点评) 蒋登科《人民日报》(2009年10月9日20版) 60年的当代新诗与新中国一同成长进步,诗人心灵与时代共鸣,新诗在曲 折中前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十七年”是当代诗歌创作的第一个收获期,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国家建设 的成就、人民生活的平静安详和对祖国建设的热情等等,都成为诗人关注的题材 和主题。许多已经成名的诗人焕发出新的创作热情,如艾青、臧克家等,他们拥 有丰富的创作经历,熟悉诗歌艺术规律,推出了不少优秀作品;一批在199年 前已经开始创作或者与新中国一同成长起来的年轻诗人更是热情高涨,如闻捷、 贺敬之、郭小川、李瑛等等。《天山牧歌》、《致青年公民》、《甘蔗林一一青 纱帐》、《青纱帐—一甘蔗林》、《祝酒歌》、《回延安》、《放声歌唱》、《桂 林山水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等因为独有的特点和对时代 情绪的抒写而成为当代新诗的经典。这些诗人的创作尊重自己的艺术感受,注重 诗的音乐性,在诗的文体建设方面做出了成绩,于文体的限制之中抒写诗人对祖 国和人民的爱。一些诗人还根据时代特征引进或创造了一些新的诗歌样式,如 “楼梯式”、“民歌体”等等,为丰富新诗的艺术表现做出了贡献。 十年“文革”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遭到巨大损失,新诗艺术探索受 到了前所未有的障碍。诗人失去了艺术创造的基本环境,不敢说真话、抒真情, 公开发表的作品大多具有公式化、概念化的特点,人性的价值在诗歌中没有受到 关注。一些诗人以隐蔽的方式抒写自己对于人生、时代的真实感受,而是成了后 来新诗复苏的潜在动力。 新时期以来,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诗艺探索精神得到释放, 诗歌界呼应时代,大胆创新,积极介绍西方优秀诗歌,延续我国40年代及其之
变为符号。语言学家一般认为,英语字母是从拉丁字母、希腊字母演变来的,而 希腊人的字母又是从腓尼基人那儿借过来的。大约 3000 年前,腓尼基人以牛为 生,吃牛肉、穿牛皮,还让牛耕地,把牛当作重要财富,于是,他们就把像牛角 一样的字母“V”排在字母第一个,中间再加一横,代表牛头或牛角。后来,希 腊人将它倒过来写,英语也就沿用下来。这或许就是 A 被列为第一个字母的缘故 吧。 学生们都听得入迷了。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儿!看似单调、枯燥的英语字母 里,还藏着这么有趣的故事。于是,学生们对英语渐渐有了浓厚的兴趣。 看到孩子们幼稚而好奇的眼神,听到学生们稀奇古怪的问题,大人们切不可 用成人的思维对待,切不可认为无知或无聊,更不可用简单武断的方式搪塞。孩 子们求知的兴趣往往就是这样被压抑的,多么可惜!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兴趣来自好奇和快乐;我们常教育孩 子“好好学习”,其实,“天天快乐”才是学习的真正动力。 心灵与时代的交响(文艺点评) 蒋登科 《 人民日报 》( 2009 年 10 月 9 日 20 版) 60 年的当代新诗与新中国一同成长进步,诗人心灵与时代共鸣,新诗在曲 折中前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十七年”是当代诗歌创作的第一个收获期,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国家建设 的成就、人民生活的平静安详和对祖国建设的热情等等,都成为诗人关注的题材 和主题。许多已经成名的诗人焕发出新的创作热情,如艾青、臧克家等,他们拥 有丰富的创作经历,熟悉诗歌艺术规律,推出了不少优秀作品;一批在 1949 年 前已经开始创作或者与新中国一同成长起来的年轻诗人更是热情高涨,如闻捷、 贺敬之、郭小川、李瑛等等。《天山牧歌》、《致青年公民》、《甘蔗林——青 纱帐》、《青纱帐——甘蔗林》、《祝酒歌》、《回延安》、《放声歌唱》、《桂 林山水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等等因为独有的特点和对时代 情绪的抒写而成为当代新诗的经典。这些诗人的创作尊重自己的艺术感受,注重 诗的音乐性,在诗的文体建设方面做出了成绩,于文体的限制之中抒写诗人对祖 国和人民的爱。一些诗人还根据时代特征引进或创造了一些新的诗歌样式,如 “楼梯式”、“民歌体”等等,为丰富新诗的艺术表现做出了贡献。 十年“文革”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遭到巨大损失,新诗艺术探索受 到了前所未有的障碍。诗人失去了艺术创造的基本环境,不敢说真话、抒真情, 公开发表的作品大多具有公式化、概念化的特点,人性的价值在诗歌中没有受到 关注。一些诗人以隐蔽的方式抒写自己对于人生、时代的真实感受,而是成了后 来新诗复苏的潜在动力。 新时期以来,随着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诗艺探索精神得到释放, 诗歌界呼应时代,大胆创新,积极介绍西方优秀诗歌,延续我国 40 年代及其之
前的诗歌经验,新诗领域出现了抗战以来的第二次创作髙峰。说真话、抒真情的 优秀传统得以回归,形成了“三代”同堂的诗坛景观,也出现了一批可以称为经 典的诗歌作品。以艾青、牛汉、曾卓、蔡其矫、流沙河等为代表的“归来者”诗 人焕发出新的创作活力:以舒婷、杨炼等为代表的“朦胧诗”诗人经历过“文 革”的灾难,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以特有的艺术方式抒写对于人生与艺术的理想 他们充满矛盾、反思而不乏理想光辉的诗歌成为新时期诗歌的代表;以杨牧、叶 延滨、傅天琳、熊召政、周涛、章得益等为代表的“新来者”诗人是一个更大的 群体,他们以艺术的方式重新诠释诗与社会、诗与人生等问题。对人的关注是新 时期诗歌在观照对象上的基本选择,诗人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多元是 这个时期诗歌的基本面貌,多种艺术观念、艺术手段在诗歌探索中得到了实验 诗歌的艺术特征也得到了尊重,诗的音乐性在不一定整齐的诗行中强化了诗的艺 术魅力,多种艺术手段的使用使含蓄蕴藉的诗美张力得到了彰显 大致从1986年开始,新诗艺术探索进入了后新时期。由于外在环境的宽松 诗人可以在非常自由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各种新的观念、手法被广泛应用,以网 络为主的新的传播方式等逐步被接受和使用,出现了许多才气十足、大胆创新的 诗人,可谓群星璀璨。相比于上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新诗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 潮迭起,流派纷呈,但同时也存在标准不一、众说纷纭的茫然状态。消解过度 建构不足,不少诗歌带给读者的不是启发而是迷茫;个人与社会、时代的关系失 去了平衡,诗中大量存在的是对琐屑的、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甚至隐私的记录, 使诗成为少数人的自娱自乐,难以引起读者的普遍关注,本应具有崇高精神、理 想色彩的诗歌最终因为自身原因和文化新品种的大量出现而远离了读者,走向了 边缘化;诗的文体面对了严峻挑战,不少作品语言散漫、拖沓、晦涩或者口水化, 失去了基本的限制,没有传统新诗所具有那种节奏、韵律,自然也就缺乏读者所 渴望的审美快感。值得高兴的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目睹水 深火热中的受灾同胞以及艰苦卓绝的救灾战役,人们心有戚戚,新诗创作无论专 业诗人还是业余写作都出现了难得一见的“井喷”景象,其中优秀之作屡屡可 见。尽管这种“井喷”并不是常态,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新诗创作的现状,但至 少让人们认识到当前乃至以后的新诗具有亲近大众的可能,而共同的社会关怀和 文化氛围正是新诗亲近大众的必要语境,这种状况将同私人化的、日常化的新诗 创作常态相互交织,构成新诗未来发展的一种可能。 60年的新诗艺术发展,辉煌与探索共生,心灵与时代共鸣,它给我们带来 的启示是:优秀的诗篇一般都具有明显的个性,它们是诗人自我体验的收获,同 时也是诗人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安置在一个社会时代之中的产物,诗人使自己的 情感中融合更多人的体验,因此而产生心灵的共鸣。优秀的诗篇具有唯一性和不 可重复性,融合着诗人的体验、才智、思想、创造力;同时也具有哲学性,它所 包含的诗美因素一定是具有广泛性、包容性的。当代新诗的健康发展,任重而道 “开国大典”的实况广播(放歌60年) 周迅《人民日报》(2009年10月10日08版) 1949年10月1日,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节日
前的诗歌经验,新诗领域出现了抗战以来的第二次创作高峰。说真话、抒真情的 优秀传统得以回归,形成了“三代”同堂的诗坛景观,也出现了一批可以称为经 典的诗歌作品。以艾青、牛汉、曾卓、蔡其矫、流沙河等为代表的“归来者”诗 人焕发出新的创作活力;以舒婷、杨炼等为代表的“朦胧诗”诗人经历过“文 革”的灾难,在新的时代语境下以特有的艺术方式抒写对于人生与艺术的理想, 他们充满矛盾、反思而不乏理想光辉的诗歌成为新时期诗歌的代表;以杨牧、叶 延滨、傅天琳、熊召政、周涛、章得益等为代表的“新来者”诗人是一个更大的 群体,他们以艺术的方式重新诠释诗与社会、诗与人生等问题。对人的关注是新 时期诗歌在观照对象上的基本选择,诗人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多元是 这个时期诗歌的基本面貌,多种艺术观念、艺术手段在诗歌探索中得到了实验。 诗歌的艺术特征也得到了尊重,诗的音乐性在不一定整齐的诗行中强化了诗的艺 术魅力,多种艺术手段的使用使含蓄蕴藉的诗美张力得到了彰显。 大致从 1986 年开始,新诗艺术探索进入了后新时期。由于外在环境的宽松, 诗人可以在非常自由的环境中进行探索,各种新的观念、手法被广泛应用,以网 络为主的新的传播方式等逐步被接受和使用,出现了许多才气十足、大胆创新的 诗人,可谓群星璀璨。相比于上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新诗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 潮迭起,流派纷呈,但同时也存在标准不一、众说纷纭的茫然状态。消解过度, 建构不足,不少诗歌带给读者的不是启发而是迷茫;个人与社会、时代的关系失 去了平衡,诗中大量存在的是对琐屑的、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甚至隐私的记录, 使诗成为少数人的自娱自乐,难以引起读者的普遍关注,本应具有崇高精神、理 想色彩的诗歌最终因为自身原因和文化新品种的大量出现而远离了读者,走向了 边缘化;诗的文体面对了严峻挑战,不少作品语言散漫、拖沓、晦涩或者口水化, 失去了基本的限制,没有传统新诗所具有那种节奏、韵律,自然也就缺乏读者所 渴望的审美快感。值得高兴的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目睹水 深火热中的受灾同胞以及艰苦卓绝的救灾战役,人们心有戚戚,新诗创作无论专 业诗人还是业余写作都出现了难得一见的“井喷”景象,其中优秀之作屡屡可 见。尽管这种“井喷”并不是常态,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新诗创作的现状,但至 少让人们认识到当前乃至以后的新诗具有亲近大众的可能,而共同的社会关怀和 文化氛围正是新诗亲近大众的必要语境,这种状况将同私人化的、日常化的新诗 创作常态相互交织,构成新诗未来发展的一种可能。 60 年的新诗艺术发展,辉煌与探索共生,心灵与时代共鸣,它给我们带来 的启示是:优秀的诗篇一般都具有明显的个性,它们是诗人自我体验的收获,同 时也是诗人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安置在一个社会时代之中的产物,诗人使自己的 情感中融合更多人的体验,因此而产生心灵的共鸣。优秀的诗篇具有唯一性和不 可重复性,融合着诗人的体验、才智、思想、创造力;同时也具有哲学性,它所 包含的诗美因素一定是具有广泛性、包容性的。当代新诗的健康发展,任重而道 远。 “开国大典”的实况广播(放歌 60 年) 周 迅 《 人民日报 》( 2009 年 10 月 10 日 08 版) 1949 年 10 月 1 日,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节日
“开国大典”的盛况,通过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的实况广播,传遍神州大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台长杨兆麟,曾负责“开国大典”广播稿的撰写和播出工 作,而当年同在实况广播现场工作的很多同志都已经作古 大约从1949年8月底开始,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的各有关部门开始进行“开 国大典”报道准备工作。梅益和温济泽等同志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采用“实况广 播”。由胡若木、杨兆麟和髙而公等分工编写实况广播稿,由播音员丁一岚、齐 越现场解说,把“开国大典”实际情况同步广播出去 当时,转播设备简陋,技术上有不少难题。其中之一,是只有一个喇叭的普 通扩音器,音量相当小,而参加“开国大典”的将有30万人,显然不能适应需 要。为了使整个天安门广场都能清楚地听到天安门城楼上主席台的声音,并且传 播到全国,1940年曾参与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军委三局九队队长傅英豪, 想了一个办法,设计、制作了一种大型扩音器,把九个喇叭焊接在一块金属板上 形成强大的音量。大家把它称为“九头鸟”。有关部门在天安门广场架设了好几 个“九头鸟”,从而解决了扩音器的问题。 技术上还有一个大难题,就是设备比较简陋,只能把天安门广场以内的音响 转播出去,一旦出了天安门广场,远处的音响就无法传回设在天安门城楼下面的 机房了。可是,朱德总司令检阅部队的时候,将要乘阅兵车从天安门广场中央驶 向东长安街,到了东长安街的尽头以后,再返回天安门广场。这样,问题就来了, 朱德总司令乘坐的阅兵车开出天安门广场以后怎么转播呢?工程师黄云想到,在 朱德总司令乘坐的阅兵车的挡风玻璃上安装一个话筒,用一根线连接到汽车尾部 的一个小喇叭上,然后在记者和技术员乘坐的采访车上,安装一部钢丝录音机, 尾随朱德总司令的检阅车录音。 于是,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写出书面报告,报请阅兵指挥部批准。阅兵指挥部 也想不出别的办法,很快就同意了。 由于这是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和广场进行实况广播,任何人都没有把握。朱 德总司令担心他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时,技术上出 问题。为了保证安全、优质播出,朱德要求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派人到他的住处去, 事前为他录音。虽然北京新华广播电台领导知道天安门城楼上的播出不会有问 题,可是,朱德总司令如此认真、谨慎,他们只能奉命照办。在朱德总司令指定 的时间,黄云和杨兆麟前往中南海为他录音。这个录音虽然当天没有使用,却成 为一件珍贵的资料 1949年10月1日清晨,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发出预告:“北京新华广播电台 及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决定全部转播今天下午三点钟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实况”,并且在同一天的报纸上刊登了这一消息。喜 讯立即传遍全国。 下午一点半,梅益、李伍、胡若木、杨兆麟、丁一岚、齐越、李志海等人提 前一个多小时来到天安门城楼的西侧,为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实况广播工作 进行最后的准备。播音的话筒,原来是放在天安门城楼走廊的最西端。可是,这
“开国大典”的盛况,通过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的实况广播,传遍神州大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原台长杨兆麟,曾负责“开国大典”广播稿的撰写和播出工 作,而当年同在实况广播现场工作的很多同志都已经作古。 大约从 1949 年 8 月底开始,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的各有关部门开始进行“开 国大典”报道准备工作。梅益和温济泽等同志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采用“实况广 播”。由胡若木、杨兆麟和高而公等分工编写实况广播稿,由播音员丁一岚、齐 越现场解说,把“开国大典”实际情况同步广播出去。 当时,转播设备简陋,技术上有不少难题。其中之一,是只有一个喇叭的普 通扩音器,音量相当小,而参加“开国大典”的将有 30 万人,显然不能适应需 要。为了使整个天安门广场都能清楚地听到天安门城楼上主席台的声音,并且传 播到全国,1940 年曾参与创建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军委三局九队队长傅英豪, 想了一个办法,设计、制作了一种大型扩音器,把九个喇叭焊接在一块金属板上, 形成强大的音量。大家把它称为“九头鸟”。有关部门在天安门广场架设了好几 个“九头鸟”,从而解决了扩音器的问题。 技术上还有一个大难题,就是设备比较简陋,只能把天安门广场以内的音响 转播出去,一旦出了天安门广场,远处的音响就无法传回设在天安门城楼下面的 机房了。可是,朱德总司令检阅部队的时候,将要乘阅兵车从天安门广场中央驶 向东长安街,到了东长安街的尽头以后,再返回天安门广场。这样,问题就来了, 朱德总司令乘坐的阅兵车开出天安门广场以后怎么转播呢?工程师黄云想到,在 朱德总司令乘坐的阅兵车的挡风玻璃上安装一个话筒,用一根线连接到汽车尾部 的一个小喇叭上,然后在记者和技术员乘坐的采访车上,安装一部钢丝录音机, 尾随朱德总司令的检阅车录音。 于是,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写出书面报告,报请阅兵指挥部批准。阅兵指挥部 也想不出别的办法,很快就同意了。 由于这是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和广场进行实况广播,任何人都没有把握。朱 德总司令担心他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时,技术上出 问题。为了保证安全、优质播出,朱德要求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派人到他的住处去, 事前为他录音。虽然北京新华广播电台领导知道天安门城楼上的播出不会有问 题,可是,朱德总司令如此认真、谨慎,他们只能奉命照办。在朱德总司令指定 的时间,黄云和杨兆麟前往中南海为他录音。这个录音虽然当天没有使用,却成 为一件珍贵的资料。 1949 年 10 月 1 日清晨,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发出预告:“北京新华广播电台 及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决定全部转播今天下午三点钟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实况”,并且在同一天的报纸上刊登了这一消息。喜 讯立即传遍全国。 下午一点半,梅益、李伍、胡若木、杨兆麟、丁一岚、齐越、李志海等人提 前一个多小时来到天安门城楼的西侧,为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实况广播工作 进行最后的准备。播音的话筒,原来是放在天安门城楼走廊的最西端。可是,这
天参加观礼的人实在太多,一直排到了走廊的东西两端,而且人声鼎沸。经过请 示,胡若木、杨兆麟只好把播音话筒移到天安门城楼西侧的平台上 下午2点45分,毛泽东和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各位委员 分别乘汽车,出中南海东门,到达天安门城楼北面。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 楼西侧台阶处下车,然后拾级而上。 此时此刻,全场的30万人,长时间欢声雷动 下午2点55分,丁一岚和齐越开始播音。下午3点整,中央人民政府秘书 长林伯渠宣布庆典开始。在天安门广场的中央,由200人组成的军乐队奏起了国 歌《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 毛泽东主席走到麦克风前面,庄严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 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他那充满激情的、十分洪亮的湖南乡音,回荡在天安 门上空 丁一岚和齐越认真地交替朗读实况广播稿,把眼前的动人情景报告给国内外 亿万听众。胡若木和杨兆麟一声也不能吭。但是,由于他们事前进行了采访,撰 写了广播稿,具体了解庆典的程序,用手指点或者点头示意,告诉丁一岚、齐越 现在应该播出哪一段,男声和女声轮换。他们四个人配合默契,工作很顺利。 从下午3点35分开始,朱德总司令检阅陆、海、空三军将士。这时候,天 安门城楼下的机房里,技术员准时开动录音机,播放黄云和杨兆麟事前制作好的 录音。等阅兵车和指挥车开回天安门广场,恰好准时放完了录音,又接上了现场 的音响。 播音员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把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面,报告给听众 此时此刻,胡若木、杨兆麟、丁一岚、齐越四人万分激动,一点也不感觉疲 劳。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杨兆麟看了看手表,已经到了晚上9点20分了。 庆典快要结束了,周恩来总理大声向天安门广场上的群众喊道:“同志们辛 苦了,大会结束了。” 按照原定的程序,播音员报了结束语,宣布了实况广播结束,天安门城楼下 的机房随之关机。整个实况广播持续了6个半小时。由于他们提前到达天安门城 楼上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已经站立了7个多小时。 当天晚上,杨兆麟等人回到了机关,收听广播的同志告诉他们,在放那段朱 德总司令阅兵录音的时候,时间恰好合适,但是因为事先录音的时候,把检阅车 的马达声也录了进来,杂音相当大,没有现场的音响那么清晰。这在当时技术上 是无法避免的,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好在处于兴奋状态中的听众并不挑剔, 也根本不知道那一段是在播放录音
天参加观礼的人实在太多,一直排到了走廊的东西两端,而且人声鼎沸。经过请 示,胡若木、杨兆麟只好把播音话筒移到天安门城楼西侧的平台上。 下午 2 点 45 分,毛泽东和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各位委员 分别乘汽车,出中南海东门,到达天安门城楼北面。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城 楼西侧台阶处下车,然后拾级而上。 此时此刻,全场的 30 万人,长时间欢声雷动。 下午 2 点 55 分,丁一岚和齐越开始播音。下午 3 点整,中央人民政府秘书 长林伯渠宣布庆典开始。在天安门广场的中央,由 200 人组成的军乐队奏起了国 歌《义勇军进行曲》。54 门礼炮齐鸣 28 响。 毛泽东主席走到麦克风前面,庄严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 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他那充满激情的、十分洪亮的湖南乡音,回荡在天安 门上空。 丁一岚和齐越认真地交替朗读实况广播稿,把眼前的动人情景报告给国内外 亿万听众。胡若木和杨兆麟一声也不能吭。但是,由于他们事前进行了采访,撰 写了广播稿,具体了解庆典的程序,用手指点或者点头示意,告诉丁一岚、齐越 现在应该播出哪一段,男声和女声轮换。他们四个人配合默契,工作很顺利。 从下午 3 点 35 分开始,朱德总司令检阅陆、海、空三军将士。这时候,天 安门城楼下的机房里,技术员准时开动录音机,播放黄云和杨兆麟事前制作好的 录音。等阅兵车和指挥车开回天安门广场,恰好准时放完了录音,又接上了现场 的音响。 播音员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把那一幕幕激动人心的场面,报告给听众。 此时此刻,胡若木、杨兆麟、丁一岚、齐越四人万分激动,一点也不感觉疲 劳。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杨兆麟看了看手表,已经到了晚上 9 点 20 分了。 庆典快要结束了,周恩来总理大声向天安门广场上的群众喊道:“同志们辛 苦了,大会结束了。” 按照原定的程序,播音员报了结束语,宣布了实况广播结束,天安门城楼下 的机房随之关机。整个实况广播持续了 6 个半小时。由于他们提前到达天安门城 楼上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已经站立了 7 个多小时。 当天晚上,杨兆麟等人回到了机关,收听广播的同志告诉他们,在放那段朱 德总司令阅兵录音的时候,时间恰好合适,但是因为事先录音的时候,把检阅车 的马达声也录了进来,杂音相当大,没有现场的音响那么清晰。这在当时技术上 是无法避免的,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遗憾。好在处于兴奋状态中的听众并不挑剔, 也根本不知道那一段是在播放录音
从第二年的国庆节开始,广播技术上有了改进,再也不采用这种“笨”办法 了。承担了重任的那个立式的老话筒,如今已经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保存在中 国历史博物馆。 魂萦角屿(放歌60年) 于勇《人民日报》(2009年10月10日08版) 这是经炮火翻犁过25年的一片焦土,这里的空气弥漫过四分之一世纪的硝 烟,这是祖国肢体上的末梢神经,任何的动静,都会引起大脑中枢做出快速反应 的,有“海上钢钉”美誉的角屿岛。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终于踏上了这片魂牵梦 萦四十载的神圣土地。 与大嶝岛、小嶝岛一起被誉为“英雄三岛”的角屿岛,位于祖国东南海防最 前哨,是厦门东侧的海上屏障,因其南北两端的突出部形似牛角而得名。全岛面 积仅为0.19平方公里,高潮时距离金门岛仅1800米。“三岛”共同遏制厦金内 航道,是1958年炮击金门的主战场。自解放以来,角屿岛一直被列为军事禁区, 无百姓居住。若无要事,非军务人员登岛,均被谢绝。 飞舟踏海,在8月骄阳下风尘仆仆大汗淋漓的我,一踏上角屿那延伸到大海 深处的码头,心中就涌起一股虔诚的激动和庄严的悲怆。上世纪70年代末,风 华正茂的妻子从大学毕业不久,就参加了医疗队上角屿岛为指战员们看病。给她 印象最深的,就是淡水贵如油。因为医疗队仅有她一名女军医,就被安排住在指 导员的宿舍,门外还加设了一名哨兵。7月酷暑汗流浃背,当晚却无水洗澡。第 二天清晨,才发现门口有一个脸盆,只有小半盆洗脸水和一杯漱口水,这还是格 外照顾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岛上每月只能运入两船淡水,每船40吨 若是遇上台风肆虐,则一滴淡水也运不进来,官兵们只能饮用带有咸味的井水了。 直到1995年12月23日,汩汩清泉通过海底管道由大陆涌向角屿,至此,角屿 才结束了缺水的历史 角屿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艰苦的生活环境,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眼前的这 座集宿舍、饭堂、俱乐部为一体的综合大楼,就是1994年投资百万余元建造的, 总面积达1450平方米。它的建成,彻底改变了部队营房的旧貌,使官兵的居住 条件得到大大改善。陪同的领导告诉我,那时全连官兵人人参与,挖山填海,共 回填了五六千立方米。又肩挑背扛,从码头上将沙石、水泥、钢筋等所有的建筑 材料,搬运到这片新开挖平整的土地上。虽然苦不堪言,但却无一人抱怨。短短 8个月,便竣工通过验收。随后,岛上各个哨所的营房建设实现了配套化、规范 化、园林化,昔日的“海上上甘岭”变成了美丽的“海上花园”。 观察哨旁,有一块两平方米的空地,心灵手巧的战士用细沙、贝壳、鹅卵石 构筑了天安门的平面沙盘,“身在哨所,心向北京”,我不禁脱口而出,这也许 是全体守岛官兵的心愿和信念吧!他们把宝贵的青春和满腔的热血倾洒在这鲜为 人知的小岛上,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可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入伍进岛退伍 出岛,连近在咫尺、天天守望的厦门市,也未能去过一次!
从第二年的国庆节开始,广播技术上有了改进,再也不采用这种“笨”办法 了。承担了重任的那个立式的老话筒,如今已经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保存在中 国历史博物馆。 魂萦角屿(放歌 60 年) 于 勇 《 人民日报 》( 2009 年 10 月 10 日 08 版) 这是经炮火翻犁过 25 年的一片焦土,这里的空气弥漫过四分之一世纪的硝 烟,这是祖国肢体上的末梢神经,任何的动静,都会引起大脑中枢做出快速反应 的,有“海上钢钉”美誉的角屿岛。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终于踏上了这片魂牵梦 萦四十载的神圣土地。 与大嶝岛、小嶝岛一起被誉为“英雄三岛”的角屿岛,位于祖国东南海防最 前哨,是厦门东侧的海上屏障,因其南北两端的突出部形似牛角而得名。全岛面 积仅为 0.19 平方公里,高潮时距离金门岛仅 1800 米。“三岛”共同遏制厦金内 航道,是 1958 年炮击金门的主战场。自解放以来,角屿岛一直被列为军事禁区, 无百姓居住。若无要事,非军务人员登岛,均被谢绝。 飞舟踏海,在 8 月骄阳下风尘仆仆大汗淋漓的我,一踏上角屿那延伸到大海 深处的码头,心中就涌起一股虔诚的激动和庄严的悲怆。上世纪 70 年代末,风 华正茂的妻子从大学毕业不久,就参加了医疗队上角屿岛为指战员们看病。给她 印象最深的,就是淡水贵如油。因为医疗队仅有她一名女军医,就被安排住在指 导员的宿舍,门外还加设了一名哨兵。7 月酷暑汗流浃背,当晚却无水洗澡。第 二天清晨,才发现门口有一个脸盆,只有小半盆洗脸水和一杯漱口水,这还是格 外照顾的。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前,岛上每月只能运入两船淡水,每船 40 吨。 若是遇上台风肆虐,则一滴淡水也运不进来,官兵们只能饮用带有咸味的井水了。 直到 1995 年 12 月 23 日,汩汩清泉通过海底管道由大陆涌向角屿,至此,角屿 才结束了缺水的历史。 角屿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艰苦的生活环境,牵动着各级领导的心,眼前的这 座集宿舍、饭堂、俱乐部为一体的综合大楼,就是 1994 年投资百万余元建造的, 总面积达 1450 平方米。它的建成,彻底改变了部队营房的旧貌,使官兵的居住 条件得到大大改善。陪同的领导告诉我,那时全连官兵人人参与,挖山填海,共 回填了五六千立方米。又肩挑背扛,从码头上将沙石、水泥、钢筋等所有的建筑 材料,搬运到这片新开挖平整的土地上。虽然苦不堪言,但却无一人抱怨。短短 8 个月,便竣工通过验收。随后,岛上各个哨所的营房建设实现了配套化、规范 化、园林化,昔日的“海上上甘岭”变成了美丽的“海上花园”。 观察哨旁,有一块两平方米的空地,心灵手巧的战士用细沙、贝壳、鹅卵石 构筑了天安门的平面沙盘,“身在哨所,心向北京”,我不禁脱口而出,这也许 是全体守岛官兵的心愿和信念吧!他们把宝贵的青春和满腔的热血倾洒在这鲜为 人知的小岛上,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可是,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入伍进岛退伍 出岛,连近在咫尺、天天守望的厦门市,也未能去过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