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甘岭到小木岭(放歌60年) 徐贵祥《人民日报》(2009年10月5日03版) 是谁最先发现了这个可以藏身逃命的地方,已经无法考证了,也许是不约而 同吧。地震后短短3天,在小木岭发电站的引水涵洞里已经聚集了700余人。可 是很快他们就陷入新的绝望,随着余震不断,老天爷把通道退路全部齐刷刷斩断 η00多人拥挤在涵洞里,犹如蹲进了水牢。有几个头面人物四处探路,全都无功 而返。 这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小木岭这块山坡成了一座孤岛,700多人坐以 待毙 到了这个时候,出路似乎只有一条,那就是等死。一位老大娘痛心疾首, 直后悔不该走上这条路,地震那天她都已经爬到雪山的半山腰了,就算是冻死在 雪山,也比挤在这里要安静得多。一位被砸断双腿的中年男子气息奄奄地对妻子 说,你已经背了我这么多天了,你已经仁至义尽了,假如有一线生还的希望,你 就逃生吧,再也不要管我了,再背着我,你也活不成。妻子说,要死一起死,只 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能把你撇下。一天,两天…五天过去了,小木岭上每天 都面临着生离死别的危险。 希望之光一天天黯淡下去,直到有一天,出现了一个意外 5月18日上午,一个在洞口观察的妇女,发现引水洞洞口下方出现了异常, 起先只是一个黑点,在云雾中晃动并且逐渐地放大,很快就有十几个人挤在洞口, 个人嘀咕,那是谁?另一个声音不假思索地回答,还能有谁?一定是解放军! 解放军来救我们了!这个爆炸性的喜讯迅速传遍了涵洞。尽管只出现了一个 解放军,也还是天大的喜讯,一个人的背后一定有一支部队,对此人们深信不疑 小木岭上的人们是幸运的,确实,来人是解放军;这支部队还当真是空降兵; 他们最幸运的还是,前往营救他们的,是一支在当年抗美援朝战争中打出赫赫声 威的英雄部队。 早在5月15日,黄继光生前所在的某部团长孙向东就接到报告,地震发生 之后,尚有几千群众被困在深山,孙团长派出两路人马,一路由政治处主任曲凡 东率领,沿水路进发,侦察前进道路;另一路由上甘岭特功八连十几名党员骨干 组成,突击进入黑木岩,果然搜寻到一名逃生群众,报告小木岭水库上方的涵洞 里有大股被困群众,小木岭发电厂背后有一条引水渠道,可能就是通向涵洞的惟 通道。 孙团长当即组织突击队,由作训股长吴雪冰带领5名战士先期抵近小木岭 可是抵近之后才发现,情况比他们想象的还要糟糕,从山脚到涵洞,高差约50 0米,坡度约65度,山路全被震塌。整个山坡,就像一堆蓬松乱石,一触即垮, 踏上去就是死亡陷阱。幸好还有一块长不到30米的混凝土石壁,这大约是过去
从上甘岭到小木岭(放歌60年) 徐贵祥 《 人民日报 》( 2009 年 10 月 5 日 03 版) 是谁最先发现了这个可以藏身逃命的地方,已经无法考证了,也许是不约而 同吧。地震后短短 3 天,在小木岭发电站的引水涵洞里已经聚集了 700 余人。可 是很快他们就陷入新的绝望,随着余震不断,老天爷把通道退路全部齐刷刷斩断, 700 多人拥挤在涵洞里,犹如蹲进了水牢。有几个头面人物四处探路,全都无功 而返。 这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小木岭这块山坡成了一座孤岛,700 多人坐以 待毙。 到了这个时候,出路似乎只有一条,那就是等死。一位老大娘痛心疾首,一 直后悔不该走上这条路,地震那天她都已经爬到雪山的半山腰了,就算是冻死在 雪山,也比挤在这里要安静得多。一位被砸断双腿的中年男子气息奄奄地对妻子 说,你已经背了我这么多天了,你已经仁至义尽了,假如有一线生还的希望,你 就逃生吧,再也不要管我了,再背着我,你也活不成。妻子说,要死一起死,只 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能把你撇下。一天,两天……五天过去了,小木岭上每天 都面临着生离死别的危险。 希望之光一天天黯淡下去,直到有一天,出现了一个意外。 5月18日上午,一个在洞口观察的妇女,发现引水洞洞口下方出现了异常, 起先只是一个黑点,在云雾中晃动并且逐渐地放大,很快就有十几个人挤在洞口, 一个人嘀咕,那是谁?另一个声音不假思索地回答,还能有谁?一定是解放军! 解放军来救我们了!这个爆炸性的喜讯迅速传遍了涵洞。尽管只出现了一个 解放军,也还是天大的喜讯,一个人的背后一定有一支部队,对此人们深信不疑。 小木岭上的人们是幸运的,确实,来人是解放军;这支部队还当真是空降兵; 他们最幸运的还是,前往营救他们的,是一支在当年抗美援朝战争中打出赫赫声 威的英雄部队。 早在5月15日,黄继光生前所在的某部团长孙向东就接到报告,地震发生 之后,尚有几千群众被困在深山,孙团长派出两路人马,一路由政治处主任曲凡 东率领,沿水路进发,侦察前进道路;另一路由上甘岭特功八连十几名党员骨干 组成,突击进入黑木岩,果然搜寻到一名逃生群众,报告小木岭水库上方的涵洞 里有大股被困群众,小木岭发电厂背后有一条引水渠道,可能就是通向涵洞的惟 一通道。 孙团长当即组织突击队,由作训股长吴雪冰带领5名战士先期抵近小木岭, 可是抵近之后才发现,情况比他们想象的还要糟糕,从山脚到涵洞,高差约50 0米,坡度约65度,山路全被震塌。整个山坡,就像一堆蓬松乱石,一触即垮, 踏上去就是死亡陷阱。幸好还有一块长不到30米的混凝土石壁,这大约是过去
用来固定山体的,然而石壁上光溜溜没有依托,只有一些零星散布的钢筋头,最 短的仅3厘米。这些钢筋头,奠定了700多受困群众得救的基础。 第一个上去的是七连班长刘彬。刘彬是四川人,仗着在山里长大,动作轻巧, 背着捆绑绳,开始了短暂却又漫长的攀登。 在攀登的过程中,一块石头砸到刘彬手背上,他心里一惊,把脑袋紧紧贴在 石壁上,试图躲过可能随后而来的更大的打击,幸亏没有大面积的泥石流。刘彬 说,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一块石头下来,你就完了。我攀爬的时候,幸亏没有 余震,哪怕小小的余震,也会引起泥石流,那我今天肯定不能坐在这里了。 是的,危难之中,容不得他多想,就像他的前辈军人,当年黄继光纵身扑向 敌人的机枪眼,那也是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假如他粉身碎骨了,其英勇程度和 献身精神,同黄继光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不同的仅仅是方式。刘彬经历了多少艰 难坎坷,不用细说了。他最终爬上了洞口,并且用捆绑绳把战友拖了上来,那副 用废弃电缆和木棍捆绑的、95米长的软梯也随后架设成功。这就是小木岭大营 救的“生命天路”。 的A解放军来了,就像一剂强心针,雯时就把昏沉的人群激活了,就连那些等死 也不再等了,争先恐后涌向洞口,终于演变成吵闹、厮打、冲撞。大家都想 尽快逃生啊,那样的迫不及待,又是那样的不顾一切。负责维持秩序的战士秦钱 和殷金良几次被人流冲倒,秦钱还被咬了一口。新的悲剧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旦群众涌向洞口,挤出涵洞,等待他们的仍然是深不见底的峡谷,后果不堪设想。 吴雪冰当机立断,指挥仅有的5名战士,首先封锁洞口,对山顶小路实施警戒 吴雪冰抓住短暂的安静,给群众做动员。吴雪冰说,乡亲们,请相信我们 我们一定会把所有的人全部救出去,因为我们是黄继光的部队,我们是上甘岭特 功八连,只要还有一位乡亲没有救出,我们就绝不下山。吴雪冰的话很简短,但 是效果明显。上甘岭,黄继光,这都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上甘岭黄继光的部队, 那还有错吗?大家相信黄继光,也相信他的传人。 经过一番努力,群众被组织起来了,按照先伤员、老人、妇女儿童的原则 开始下山。吴雪冰对仅有的6人重新分工,他和刘彬扼守涵洞至洞口之间的通道, 个一个放人,秦钱和殷金良为群众捆绑保护绳,杨万忠在山下接应,老弱病残 者则亲自背送。战斗从5月18日上午开始,至20日傍晚,历时3天2夜。据 刘彬回忆,战士李华南至少背了200人。当第756名被困群众身上的绳索被杨 万忠解开之后,这个还算强壮的汉子,扑通一下跪在地上,半天没有起来。 参与指挥小木岭营救的黄继光生前所在团政治处主任曲凡东以后用深情的 笔调记叙了大营救最后一个片段 直到14时左右,已经从山上下来740多人,还是没有她的丈夫,她泪已流 干,已经不抱希望了。14时20分,又下来一批人,听说这是最后一批了。她慢 慢地坐起来,远远地无神地看着。这时,人群后面冲出来一个蓬头垢面的男人
用来固定山体的,然而石壁上光溜溜没有依托,只有一些零星散布的钢筋头,最 短的仅3厘米。这些钢筋头,奠定了 700 多受困群众得救的基础。 第一个上去的是七连班长刘彬。刘彬是四川人,仗着在山里长大,动作轻巧, 背着捆绑绳,开始了短暂却又漫长的攀登。 在攀登的过程中,一块石头砸到刘彬手背上,他心里一惊,把脑袋紧紧贴在 石壁上,试图躲过可能随后而来的更大的打击,幸亏没有大面积的泥石流。刘彬 说,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一块石头下来,你就完了。我攀爬的时候,幸亏没有 余震,哪怕小小的余震,也会引起泥石流,那我今天肯定不能坐在这里了。 是的,危难之中,容不得他多想,就像他的前辈军人,当年黄继光纵身扑向 敌人的机枪眼,那也是一个没有选择的选择。假如他粉身碎骨了,其英勇程度和 献身精神,同黄继光应该是一脉相承的,不同的仅仅是方式。刘彬经历了多少艰 难坎坷,不用细说了。他最终爬上了洞口,并且用捆绑绳把战友拖了上来,那副 用废弃电缆和木棍捆绑的、95米长的软梯也随后架设成功。这就是小木岭大营 救的“生命天路”。 解放军来了,就像一剂强心针,霎时就把昏沉的人群激活了,就连那些等死 的人也不再等了,争先恐后涌向洞口,终于演变成吵闹、厮打、冲撞。大家都想 尽快逃生啊,那样的迫不及待,又是那样的不顾一切。负责维持秩序的战士秦钱 和殷金良几次被人流冲倒,秦钱还被咬了一口。新的悲剧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一 旦群众涌向洞口,挤出涵洞,等待他们的仍然是深不见底的峡谷,后果不堪设想。 吴雪冰当机立断,指挥仅有的 5 名战士,首先封锁洞口,对山顶小路实施警戒。 吴雪冰抓住短暂的安静,给群众做动员。吴雪冰说,乡亲们,请相信我们, 我们一定会把所有的人全部救出去,因为我们是黄继光的部队,我们是上甘岭特 功八连,只要还有一位乡亲没有救出,我们就绝不下山。吴雪冰的话很简短,但 是效果明显。上甘岭,黄继光,这都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上甘岭黄继光的部队, 那还有错吗?大家相信黄继光,也相信他的传人。 经过一番努力,群众被组织起来了,按照先伤员、老人、妇女儿童的原则, 开始下山。吴雪冰对仅有的6人重新分工,他和刘彬扼守涵洞至洞口之间的通道, 一个一个放人,秦钱和殷金良为群众捆绑保护绳,杨万忠在山下接应,老弱病残 者则亲自背送。战斗从5月18日上午开始,至20日傍晚,历时3天2夜。据 刘彬回忆,战士李华南至少背了 200 人。当第756名被困群众身上的绳索被杨 万忠解开之后,这个还算强壮的汉子,扑通一下跪在地上,半天没有起来。 参与指挥小木岭营救的黄继光生前所在团政治处主任曲凡东以后用深情的 笔调记叙了大营救最后一个片段—— 直到 14 时左右,已经从山上下来 740 多人,还是没有她的丈夫,她泪已流 干,已经不抱希望了。14 时 20 分,又下来一批人,听说这是最后一批了。她慢 慢地坐起来,远远地无神地看着。这时,人群后面冲出来一个蓬头垢面的男人
她眼睛一亮,风一样的跑了过去,两人抱头痛哭。那情景叫我今生难忘,眼泪 下子模糊了我的双眼… 被泪水模糊了双眼的还有我们的战士。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默默地看着这 ·幕人间悲喜,内心涌动着巨大的温馨。57年前,他们的前辈黄继光在朝鲜战 场惊天地、泣鬼神;在新中国成立近60年的今天,他们作为继承者,仍然不辱 使命。他们在小木岭上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置自己生死于不顾,他们的行为让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他们中间仍然会站出无数个黄继光。 在这里,看到不同的鲁迅(书里书外) 本报记者董阳《人民日报》(2009年10月6日04版) 从上至下:鲁迅致赵家璧的信;鲁迅为自己与周作人 合译的《域外小说集》设计的封面:鲁迅为《心的探险》 设计的封面:现存惟一鲁迅手刻的印章 走进《鲁迅的艺术世界》,透过一幅幅画作、书法、篆刻、书籍封面装帧 徽标设计及收藏的碑帖、邮品,我们看到一个颇为艺术、如此不同的鲁迅,那 张张精美的信笺,亲自设计的书籍封面,仿佛留有他的温度,影影绰绰显出一张 可爱的面庞,那分明是一个顽童,忘我的,在海滩上玩赏一枚枚拾到的心爱贝壳 在1936年的《死》中,鲁迅留下遗嘱,希望后代切不可做空头评论家或美 术家;他还曾表示,“关于绘画,我本来是外行,理论和派别之类,知道是知道 点的,到这并不足以除去外行的徽号,因为所知道的并不多。” 然而鲁迅对美术的热爱,却是源自孩童天性,这种热爱在他的文字中有过多 次流露。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写到:“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 我们是很相宜的……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 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 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 有一大本。” 绘图本《山海经》也曾经让少年的鲁迅时常惦念。当保姆阿长送给他一包有 画儿的“三哼经”时,鲁迅回忆说“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
她眼睛一亮,风一样的跑了过去,两人抱头痛哭。那情景叫我今生难忘,眼泪一 下子模糊了我的双眼…… 被泪水模糊了双眼的还有我们的战士。他们拖着疲惫的身躯,默默地看着这 一幕人间悲喜,内心涌动着巨大的温馨。57 年前,他们的前辈黄继光在朝鲜战 场惊天地、泣鬼神;在新中国成立近 60 年的今天,他们作为继承者,仍然不辱 使命。他们在小木岭上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置自己生死于不顾,他们的行为让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他们中间仍然会站出无数个黄继光。 在这里,看到不同的鲁迅(书里书外) 本报记者 董 阳 《 人民日报 》( 2009 年 10 月 6 日 04 版) 从上至下:鲁迅致赵家璧的信;鲁迅为自己与周作人 合译的《域外小说集》设计的封面;鲁迅为《心的探险》 设计的封面;现存惟一鲁迅手刻的印章。 走进《鲁迅的艺术世界》,透过一幅幅画作、书法、篆刻、书籍封面装帧、 徽标设计及收藏的碑帖、邮品,我们看到一个颇为艺术、如此不同的鲁迅,那一 张张精美的信笺,亲自设计的书籍封面,仿佛留有他的温度,影影绰绰显出一张 可爱的面庞,那分明是一个顽童,忘我的,在海滩上玩赏一枚枚拾到的心爱贝壳。 在 1936 年的《死》中,鲁迅留下遗嘱,希望后代切不可做空头评论家或美 术家;他还曾表示,“关于绘画,我本来是外行,理论和派别之类,知道是知道 一点的,到这并不足以除去外行的徽号,因为所知道的并不多。” 然而鲁迅对美术的热爱,却是源自孩童天性,这种热爱在他的文字中有过多 次流露。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写到:“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 我们是很相宜的……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 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 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 有一大本。” 绘图本《山海经》也曾经让少年的鲁迅时常惦念。当保姆阿长送给他一包有 画儿的“三哼经”时,鲁迅回忆说“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
来…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 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那些美好的回忆深深地烙在鲁迅的心头,像闪光的露珠散落于清晨的片片花 瓣。少时的经验往往影响人的一生,后来鲁迅集藏了大量汉画像石刻拓本,曾手 摹《秦汉瓦当文字》一卷,印过大册的珂勒惠支画册,他还支持新生的中国青年 木刻家,不遗余力 是的,鲁迅并不是美术家,但谁能说鲁迅与美术没有一种更为亲密的关系? 1929年5月鲁迅北上探亲期间,适逢许广平怀孕待产,这是两人自3年以 来第一次分别,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所用信笺两张,一张是许广平喜食的 琵琶,一张为寓意孕育其子的莲蓬,许广平后来在回信中说:“那两张纸必不是 随意选择的。 素雅的笺纸,隽永的笔迹,别有寓意的图案,显现了一个为人夫者的温情眷 恋,一个人间鲁迅的亲切面庞。或许,在他的文字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嬉笑怒 骂”,而在《鲁迅的艺术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爱,对艺术的爱,对生活 的爱,对亲人朋友和万千青年的爱。 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说:“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 《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 也许正因为这一点,鲁迅十分经心美术教育。 1913年,任职教育部佥事的鲁迅在《教育部编纂处月刊》上发表了《拟播 布美术意见书》,集中阐述了他对美术教育的观点 他指出“美术之用”在于“表见文化”、“辅翼道德”和“救援经济”,尤 其在“救援经济”一条,鲁迅的见解可说是超越时代的,他以为“品物材质,诸 国所同,其差异者,独在造作……故徒言崇尚国货者末,而发挥美术,实其本根。” 这与我们今天“创意文化产业”的要义是毫无二致的。尽管鲁迅早已深谙“美术 之用”,但对于美术教育,却并不“沾沾于用”,他以为,美术的真谛在于发扬 真美,以娱人情,而美术的“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因此他主张将美 术“传诸人间,使与国人耳目接,以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更以冀美术 家之出世也 在今天听来,鲁迅这番话仍有不寻常的意义,即“见利致用”并非美术教育 的初衷,“沾沾于用”以及师长过高的期许往往破坏了孩童本性中的爱。对于美 术启蒙者而言,其目的并非要人人都成为美术家,他们的第一要务是“发美术之 真谛,起国人之美感”,从而有益于修养,有益于人生。而这一点,鲁迅不正是 最好的例子 黄裳在序中说“他在美术园地的辛勤耕耘与他在《自由谈》上写战斗杂文, 几乎是‘双峰并峙’的同样的战斗工作。”在《鲁迅的艺术世界》中,我们看到 了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
来……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四本书,乃是 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那些美好的回忆深深地烙在鲁迅的心头,像闪光的露珠散落于清晨的片片花 瓣。少时的经验往往影响人的一生,后来鲁迅集藏了大量汉画像石刻拓本,曾手 摹《秦汉瓦当文字》一卷,印过大册的珂勒惠支画册,他还支持新生的中国青年 木刻家,不遗余力…… 是的,鲁迅并不是美术家,但谁能说鲁迅与美术没有一种更为亲密的关系? 1929 年 5 月鲁迅北上探亲期间,适逢许广平怀孕待产,这是两人自 3 年以 来第一次分别,鲁迅给许广平写了一封信,所用信笺两张,一张是许广平喜食的 琵琶,一张为寓意孕育其子的莲蓬,许广平后来在回信中说:“那两张纸必不是 随意选择的。” 素雅的笺纸,隽永的笔迹,别有寓意的图案,显现了一个为人夫者的温情眷 恋,一个人间鲁迅的亲切面庞。或许,在他的文字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嬉笑怒 骂”,而在《鲁迅的艺术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爱,对艺术的爱,对生活 的爱,对亲人朋友和万千青年的爱。 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说:“每看见小学生欢天喜地地看着一本粗拙的 《儿童世界》之类,另想到别国儿童用书的精美,自然要觉得中国儿童的可怜。” 也许正因为这一点,鲁迅十分经心美术教育。 1913 年,任职教育部佥事的鲁迅在《教育部编纂处月刊》上发表了《拟播 布美术意见书》,集中阐述了他对美术教育的观点。 他指出“美术之用”在于“表见文化”、“辅翼道德”和“救援经济”,尤 其在“救援经济”一条,鲁迅的见解可说是超越时代的,他以为“品物材质,诸 国所同,其差异者,独在造作……故徒言崇尚国货者末,而发挥美术,实其本根。” 这与我们今天“创意文化产业”的要义是毫无二致的。尽管鲁迅早已深谙“美术 之用”,但对于美术教育,却并不“沾沾于用”,他以为,美术的真谛在于发扬 真美,以娱人情,而美术的“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因此他主张将美 术“传诸人间,使与国人耳目接,以发美术之真谛,起国人之美感,更以冀美术 家之出世也”。 在今天听来,鲁迅这番话仍有不寻常的意义,即“见利致用”并非美术教育 的初衷,“沾沾于用”以及师长过高的期许往往破坏了孩童本性中的爱。对于美 术启蒙者而言,其目的并非要人人都成为美术家,他们的第一要务是“发美术之 真谛,起国人之美感”,从而有益于修养,有益于人生。而这一点,鲁迅不正是 最好的例子? 黄裳在序中说“他在美术园地的辛勤耕耘与他在《自由谈》上写战斗杂文, 几乎是‘双峰并峙’的同样的战斗工作。”在《鲁迅的艺术世界》中,我们看到 了一个如此不同的鲁迅
阅读可以很个性(读书管见) 孙小宁《人民日报》(2009年10月6日04版) 越来越认为,阅读可以很个性。年轻人可以扎堆地看郭敬明,中年以上有人 还凑堆儿读书,不免有些尴尬。所以,我对各种看起来不算流俗的“国学读书 会”、读经会也颇多抵触,别人拉我入伙,我总是挑剔地问:和谁读啊?同样 我不认为,各大书店的图书销量排行榜,能反映阅读的真实。恰恰相反,这是阅 读非理性的显示。这种数据给没创意的书商做选题参考可行,让书媒记者借此总 结时下的阅读潮流也可行。但,都还与个人的阅读无关。说到底,阅读是文化私 生活,你家的厨房不可能炒出和别家同样的菜,同理,你的阅读需求怎么可能恰 恰就和排行榜上的书吻合呢?有些人不迷排行榜,但迷一些专家列的必读书单 这也大可不必。年轻时听人劝吃饱饭,权当给生命补充ABCD,但若一直跟着别 人走,那不用说,思想也会像浮萍一样没个定处 以心探求,我们往往会找到最切合自己的书。甚至一本不起眼的书,也会在 某时某地,起到适时的功效。我身边就有例子存在。当年生病时一位主治大夫, 后来我们成为朋友。他从海外归来,专业一级棒。棒是说,你找他看病,他不仅 会开出恰切的药方,而且会给你讲出病的治愈原理。如此对病人的耐心,已是时 下罕见,所以我格外珍视与他的友谊,有时会把家中的闲书递他,只说未必都有 用,拣有用的看。没想到有一年岁末,他发来长长的短信,郑重地向我道谢。他 说其中有一本书,来得非常及时,因为有一段他其实焦虑不堪,几近崩溃边缘。 是这本书点醒并拯救了他。坦率说,如果不是他说出书名,那本书我几乎想它不 起(否则它也不可能被我列为闲书)。另外以我对他专业知识的判断,我也不认 为这本书一定能入他的眼。但我尊重他的感受。阿巴斯的电影《樱桃的滋味》中, 是一枚樱桃,救了一个处在崩溃边缘的人,谁又能说这枚樱桃此时不是光芒四射 呢?这也可能是许多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书存在的理由。 相反,一些公认伟大的书,如果我们生命中内在的感应器没有形成,那么即 使理性地知道它好,也可能是油盐不进。真要有所感应,会有阅读的迷狂,我是 亲眼见过的。一位作家朋友,小说写得不错,但并不像别的作家那样博览群书 相反,他只读少量作家的书。我曾多次注意到他的包里有一本早年间出版的博尔 赫斯小说集,书页都卷边了,里面勾勾划划,还在一遍遍读。我说,博尔赫斯有 新版的,你还不换一本。他说,新的在书店翻过,没买,还是这个版本译得好。 我形容他的阅读是一种吸血鬼式的迷狂。因为热爱,便仿佛要敲骨吸髓,狠是狠 了点儿,但我相信,九泉之下的那位作家有知,也会颇感欣慰 还有一些书的价值与魅力,只在特定的时空才得以彰显。对我,《藏地牛皮 书》就是一例。没去西藏前,我只认为它作为书,设计用纸及编排上有创意。但 是真和朋友到了拉萨,朋友又因高原反应第二天就返回,孤独无助间,《藏地牛 皮书》的神奇就显现了。我在这陌生之地碰到的一个个细小难题,竟然都能从这 本书中找到答案。由此,开始理解,世界上为什么会存在类似LP这样的旅游书, 被“驴友”奉为在路上的《圣经》
阅读可以很个性(读书管见) 孙小宁 《 人民日报 》( 2009 年 10 月 6 日 04 版) 越来越认为,阅读可以很个性。年轻人可以扎堆地看郭敬明,中年以上有人 还凑堆儿读书,不免有些尴尬。所以,我对各种看起来不算流俗的“国学读书 会”、读经会也颇多抵触,别人拉我入伙,我总是挑剔地问:和谁读啊?同样, 我不认为,各大书店的图书销量排行榜,能反映阅读的真实。恰恰相反,这是阅 读非理性的显示。这种数据给没创意的书商做选题参考可行,让书媒记者借此总 结时下的阅读潮流也可行。但,都还与个人的阅读无关。说到底,阅读是文化私 生活,你家的厨房不可能炒出和别家同样的菜,同理,你的阅读需求怎么可能恰 恰就和排行榜上的书吻合呢?有些人不迷排行榜,但迷一些专家列的必读书单, 这也大可不必。年轻时听人劝吃饱饭,权当给生命补充 ABCD,但若一直跟着别 人走,那不用说,思想也会像浮萍一样没个定处。 以心探求,我们往往会找到最切合自己的书。甚至一本不起眼的书,也会在 某时某地,起到适时的功效。我身边就有例子存在。当年生病时一位主治大夫, 后来我们成为朋友。他从海外归来,专业一级棒。棒是说,你找他看病,他不仅 会开出恰切的药方,而且会给你讲出病的治愈原理。如此对病人的耐心,已是时 下罕见,所以我格外珍视与他的友谊,有时会把家中的闲书递他,只说未必都有 用,拣有用的看。没想到有一年岁末,他发来长长的短信,郑重地向我道谢。他 说其中有一本书,来得非常及时,因为有一段他其实焦虑不堪,几近崩溃边缘。 是这本书点醒并拯救了他。坦率说,如果不是他说出书名,那本书我几乎想它不 起(否则它也不可能被我列为闲书)。另外以我对他专业知识的判断,我也不认 为这本书一定能入他的眼。但我尊重他的感受。阿巴斯的电影《樱桃的滋味》中, 是一枚樱桃,救了一个处在崩溃边缘的人,谁又能说这枚樱桃此时不是光芒四射 呢?这也可能是许多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书存在的理由。 相反,一些公认伟大的书,如果我们生命中内在的感应器没有形成,那么即 使理性地知道它好,也可能是油盐不进。真要有所感应,会有阅读的迷狂,我是 亲眼见过的。一位作家朋友,小说写得不错,但并不像别的作家那样博览群书。 相反,他只读少量作家的书。我曾多次注意到他的包里有一本早年间出版的博尔 赫斯小说集,书页都卷边了,里面勾勾划划,还在一遍遍读。我说,博尔赫斯有 新版的,你还不换一本。他说,新的在书店翻过,没买,还是这个版本译得好。 我形容他的阅读是一种吸血鬼式的迷狂。因为热爱,便仿佛要敲骨吸髓,狠是狠 了点儿,但我相信,九泉之下的那位作家有知,也会颇感欣慰。 还有一些书的价值与魅力,只在特定的时空才得以彰显。对我,《藏地牛皮 书》就是一例。没去西藏前,我只认为它作为书,设计用纸及编排上有创意。但 是真和朋友到了拉萨,朋友又因高原反应第二天就返回,孤独无助间,《藏地牛 皮书》的神奇就显现了。我在这陌生之地碰到的一个个细小难题,竟然都能从这 本书中找到答案。由此,开始理解,世界上为什么会存在类似 LP 这样的旅游书, 被“驴友”奉为在路上的《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