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作文素材应用之十大技巧 一、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理例结合 所谓理例结合,就是在作文中将举例和引用原理或名言相结合,使具体事例和科学原 理、名人名言相得益彰,发挥更好的效用。特别是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既讲究理论论据,又 讲究事实论据,事实可以直观地再现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之语增强议论的力度,二者的结 合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 下面我们先看两个事例: 是爱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准备把蛋下锅煮五分钟,但是他心里想的是 桩发明,竟把表投在锅里,两眼盯着那个蛋 是牛顿吧?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摆在桌上的一餐饭。有人故意戏弄他,把那一盘 菜肴换为一盘吃剩的骨头。他饿极了,走过去吃,看到盘里的骨头叹口气说:“我真胡涂 我已经吃过了。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为心有所旁鹜,心不在焉而已. 忘不一定是坏事。能主动地彻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办得到。人之大患在于有身, 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而一个人只有到达忘我的境界,才能有大作为 在上面文段中,围绕“健忘”这个主题,作者精心选材,通过“爱迪生”“牛顿”的事例说明 “健忘”的涵义、范围,之后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忘不一定是坏事”。这些材料都为人们所熟 悉,引用恰当有力,典型准确,很有说服力。试想一下,假如只有事例,或者只有引用,有 这样好的表达效果吗? 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素材加工 素材加工是普遍用得上的写作技能,在写作中,照搬素材的情况是很少的,通常都要 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或是表达的需要,将作者已掌握的材料进行加工,使之由原始的素材变 成文章中经过加工的题材。而在行文过程中,对素材的加工一般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要围 绕题目和中心,二是要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也就是说,对选定的生活现象素材,以及阅 读中获得的书面材料,要删除与题目无关的部分,并注入自己的感情倾向 下面我们先看一个加工前的素材: 记得有一次,在亲戚家吃饭,我觉得糖醋鱼烧得挺好吃的,就随口说了一句,“糖醋鱼 挺好吃的,以后要是天天吃就好了。"妈妈听了,很兴奋地对我说:“你要是喜欢,每次回家 我都给你做。"第二天,我回学校后,把这件事差不多忘了。过了几个星期后,我回家吃饭 妈妈特地从菜市场买回两条鱼,忙着烧糖醋鱼,即使累得满头大汗也不亦乐乎。 下面是经过加工后的情景 去年舂节,我在姥姥家吃饭。糖醋鱼就摆在我的面前,那种滋味诱惑着我,不知不觉 间,我把糖醋鱼消灭光了!等到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的脸红得像关公一样。母亲打破了尴尬
1 2010 年 高考 作 文 素材 应 用 之十 大 技巧 一、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理例结合 所谓理例结合,就是在作文中将举例和引用原理或名言相结合,使具体事例和科学原 理、名人名言相得益彰,发挥更好的效用。特别是在议论文的写作中,既讲究理论论据,又 讲究事实论据,事实可以直观地再现情景,引用可以借名人之语增强议论的力度,二者的结 合是议论文常用的写法。 下面我们先看两个事例: 是爱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准备把蛋下锅煮五分钟,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一 桩发明,竟把表投在锅里,两眼盯着那个蛋。 是牛顿吧?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摆在桌上的一餐饭。有人故意戏弄他,把那一盘 菜肴换为一盘吃剩的骨头。他饿极了,走过去吃,看到盘里的骨头叹口气说:“我真胡涂, 我已经吃过了。”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为心有所旁鹜,心不在焉而已…… 忘不一定是坏事。能主动地彻底地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办得到。人之大患在于有身, 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而一个人只有到达忘我的境界,才能有大作为。 在上面文段中,围绕“健忘”这个主题,作者精心选材,通过“爱迪生”“牛顿”的事例说明 “健忘”的涵义、范围,之后又引用孔子的话说明“忘不一定是坏事”。这些材料都为人们所熟 悉,引用恰当有力,典型准确,很有说服力。试想一下,假如只有事例,或者只有引用,有 这样好的表达效果吗? 二、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素材加工 素材加工是普遍用得上的写作技能,在写作中,照搬素材的情况是很少的,通常都要 根据写作内容的需要或是表达的需要,将作者已掌握的材料进行加工,使之由原始的素材变 成文章中经过加工的题材。而在行文过程中,对素材的加工一般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要围 绕题目和中心,二是要恰当地表达作者的感情。也就是说,对选定的生活现象素材,以及阅 读中获得的书面材料,要删除与题目无关的部分,并注入自己的感情倾向。 下面我们先看一个加工前的素材: 记得有一次,在亲戚家吃饭,我觉得糖醋鱼烧得挺好吃的,就随口说了一句,“糖醋鱼 挺好吃的,以后要是天天吃就好了。”妈妈听了,很兴奋地对我说:“你要是喜欢,每次回家 我都给你做。”第二天,我回学校后,把这件事差不多忘了。过了几个星期后,我回家吃饭, 妈妈特地从菜市场买回两条鱼,忙着烧糖醋鱼,即使累得满头大汗也不亦乐乎。 下面是经过加工后的情景: 去年春节,我在姥姥家吃饭。糖醋鱼就摆在我的面前,那种滋味诱惑着我,不知不觉 间,我把糖醋鱼消灭光了!等到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的脸红得像关公一样。母亲打破了尴尬
的沉默:“姥姥的手艺实在太高超,你看.…·.”说得姥姥心花怒放。在回家的路上,妈妈悄悄 地对我说:“你要是喜欢,每次回家我都给你做 从此以后,鱼市场中天天穿梭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几乎无一天例外 有一次,风雨交加,狂风怒吼,母亲又患了感冒,我想今天我的糖醋鱼肯定泡汤了 晚上回到家中,刚到家门口,门缝中就飘来了那熟悉的、诱人的的香味。我真的不想进 去,我怕我的眼泪不争气!我真的不想进去,因为我的内疚与自私!我真的不想进去,因为 母亲那带着体温的糖醋鱼 以上素材的加工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艺术真实上下功夫,为买鱼、烧鱼设置场景。二 是在细节描写上下了工夫,不但有符合生活真实的对话,而且有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一来 母爱就表现得更加具体真实也更加强烈了 在对素材引用表达中,为了更好地支持论点,我们还要对素材从语言上精心加工,使看 似平淡的素材,熠熠生辉。请对比以下文段。 (1)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 磨难虽然是坎坷的,但他坚信他的理想一定能实现,正如他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2)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 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 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 的价值吗?不能 以上例(2)比例(1)要生动,更具有形象感。其中主要是作者(2)在处理素材时多 用描写和想象,从而把相同的材料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三、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组合排比 素材应用中的“组合排比”不是指一般的修辞手法,而是一种运用素材的方法。它也可以 称做“多料合用”。这里所说的“多料合用”不是指一般的连续使用甚至堆砌同类材料的做法, 而是指将同类材料进行精要的表述,组合在同一段落中,共同说明同一论点。其好处是显得 滔滔不绝,材料充实,理直气壮,可以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在组合时,语言表达要注意精 要整齐,排列顺序要合理(比如按时间先后,由远到近,由主到次等)。 例如下面这个例子: 江南,是你心灵栖息的地方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里寻找到了生命的归宿。传奇女子三毛,浪迹天涯几十年,头发上 沾的什么风都有的她,一来到江南便哭了,像见到了亲切的老祖母,她终于找到了生命中可 以停歇心灵的地方。江南巨贾沈万山,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最后仍是定居在周庄的水边, 不再争名逐利。还有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或许他们也曾想金榜题名,仕途得意。然后日复
2 的沉默:“姥姥的手艺实在太高超,你看……”说得姥姥心花怒放。在回家的路上,妈妈悄悄 地对我说:“你要是喜欢,每次回家我都给你做。” 从此以后,鱼市场中天天穿梭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几乎无一天例外。 有一次,风雨交加,狂风怒吼,母亲又患了感冒,我想今天我的糖醋鱼肯定泡汤了。 晚上回到家中,刚到家门口,门缝中就飘来了那熟悉的、诱人的的香味。我真的不想进 去,我怕我的眼泪不争气!我真的不想进去,因为我的内疚与自私!我真的不想进去,因为 母亲那带着体温的糖醋鱼…… 以上素材的加工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艺术真实上下功夫,为买鱼、烧鱼设置场景。二 是在细节描写上下了工夫,不但有符合生活真实的对话,而且有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一来, 母爱就表现得更加具体真实也更加强烈了。 在对素材引用表达中,为了更好地支持论点,我们还要对素材从语言上精心加工,使看 似平淡的素材,熠熠生辉。请对比以下文段。 (1)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 磨难虽然是坎坷的,但他坚信他的理想一定能实现,正如他所说的“天生我材必有用”。 (2)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 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 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 的价值吗?不能。 以上例(2)比例(1)要生动,更具有形象感。其中主要是作者(2)在处理素材时多 用描写和想象,从而把相同的材料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三、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组合排比 素材应用中的“组合排比”不是指一般的修辞手法,而是一种运用素材的方法。它也可以 称做“多料合用”。这里所说的“多料合用”不是指一般的连续使用甚至堆砌同类材料的做法, 而是指将同类材料进行精要的表述,组合在同一段落中,共同说明同一论点。其好处是显得 滔滔不绝,材料充实,理直气壮,可以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在组合时,语言表达要注意精 要整齐,排列顺序要合理(比如按时间先后,由远到近,由主到次等)。 例如下面这个例子: 江南,是你心灵栖息的地方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这里寻找到了生命的归宿。传奇女子三毛,浪迹天涯几十年,头发上 沾的什么风都有的她,一来到江南便哭了,像见到了亲切的老祖母,她终于找到了生命中可 以停歇心灵的地方。江南巨贾沈万山,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最后仍是定居在周庄的水边, 不再争名逐利。还有不留名的文人隐士,或许他们也曾想金榜题名,仕途得意。然后日复一
日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终于使他们累了,于是他们打点行囊。到了江南,终老于斯。(节 选自2006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栖息江南》) 文中用了三个例子,共同说明江南是心灵栖息的地方。这三个例子都很典型,一个是浪 迹天涯的三毛,一个是“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的沈万山,一个例子是群体形象,是中国古代 曾经“仕途得意”的文人官宦。这些人都把江南作为生命的归宿,就更显出了江南的美好。这 当然是单独一个例子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作者将同类素材排比组合,既在观点上加大了力度,丰富了内容,又在语言上显示出了 种气势,表现了一定的文采。这种用材的方法,是经过了作者主观的精选、加工,和那种 无视内容的需要与否而堆砌材料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四、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避熟求生 高考大纲关于写作的“发展等级"部分有“材料新鲜”的要求。有些材料,从它诞生的时代 看,未必属于新材料,但是由于人们知之不多或用之不多,因而也具有相当的新鲜感。然而 事实上,高考作文材料老化是个严重的问题,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特别是喜欢应用历史 题材,到古人那里去讨救兵。“李杜文章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陈谷 子旧芝麻,谁会喜欢呢?“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代进步一日千里,社会发 展日新月异,选材也应当与时俱进,用当新事物代替旧陈事物,文章才能具有时代感和现实 性。传统材料当然也可以有,但新鲜的材料一定会给读者意外的惊喜。 有一名同学写以“考验”为话题的作文,他就没有选用杜甫、文天祥、苏武等历史人物的 材料,而是将当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一一云南省宝山市公安局副局长明正彬的事例写进了文 云南省宝山市公安局副局长明正彬,这个在刀尖上跳舞的人,在缉毒战线的最前沿经历 了无数次生死考验,经历了无数次铁与血的交响。在毒贩子面前,他吓不怕,买不动,难不 倒:毒贩子在他手下,过不去,藏不住,逃不掉。因为有他和他的战友,在考验面前挺得住, 站得直,扛得动,所以我们才能享受清新的空气,灿烂的阳光 这样的事例,贴近现实,时代感强,令人欣喜。 五、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对比映衬 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是议论文写作中的两种论证方法。当你确定论点之后,就要用论据 来证明你的论点是正确的。对比论证既是一种论证方法,也是一种应用素材的方法。这是 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性质上相反的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 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能有效地说服读者,使作者的观点鲜明突出。因为事物的 特征和本质在比较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 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了。古人说:“无反则正不显 正反一对比,人们就会更清楚地发现真理,认清事物的本质
3 日的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终于使他们累了,于是他们打点行囊。到了江南,终老于斯。(节 选自 2006 年高考浙江卷满分作文《栖息江南》) 文中用了三个例子,共同说明江南是心灵栖息的地方。这三个例子都很典型,一个是浪 迹天涯的三毛,一个是“历经商场的风风雨雨”的沈万山,一个例子是群体形象,是中国古代 曾经“仕途得意”的文人官宦。这些人都把江南作为生命的归宿,就更显出了江南的美好。这 当然是单独一个例子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作者将同类素材排比组合,既在观点上加大了力度,丰富了内容,又在语言上显示出了 一种气势,表现了一定的文采。这种用材的方法,是经过了作者主观的精选、加工,和那种 无视内容的需要与否而堆砌材料的做法是完全不同的。 四、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避熟求生 高考大纲关于写作的“发展等级”部分有“材料新鲜”的要求。有些材料,从它诞生的时代 看,未必属于新材料,但是由于人们知之不多或用之不多,因而也具有相当的新鲜感。然而 事实上,高考作文材料老化是个严重的问题,总是“重复昨天的故事”,特别是喜欢应用历史 题材,到古人那里去讨救兵。“李杜文章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作文材料如果老是陈谷 子旧芝麻,谁会喜欢呢?“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时代进步一日千里,社会发 展日新月异,选材也应当与时俱进,用当新事物代替旧陈事物,文章才能具有时代感和现实 性。传统材料当然也可以有,但新鲜的材料一定会给读者意外的惊喜。 有一名同学写以“考验”为话题的作文,他就没有选用杜甫、文天祥、苏武等历史人物的 材料,而是将当年感动中国的人物——云南省宝山市公安局副局长明正彬的事例写进了文 章: 云南省宝山市公安局副局长明正彬,这个在刀尖上跳舞的人,在缉毒战线的最前沿经历 了无数次生死考验,经历了无数次铁与血的交响。在毒贩子面前,他吓不怕,买不动,难不 倒;毒贩子在他手下,过不去,藏不住,逃不掉。因为有他和他的战友,在考验面前挺得住, 站得直,扛得动,所以我们才能享受清新的空气,灿烂的阳光。 这样的事例,贴近现实,时代感强,令人欣喜。 五、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对比映衬 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是议论文写作中的两种论证方法。当你确定论点之后,就要用论据 来证明你的论点是正确的。对比论证既是一种论证方法,也是一种应用素材的方法。这是一 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性质上相反的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 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能有效地说服读者,使作者的观点鲜明突出。因为事物的 特征和本质在比较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 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了。古人说:“无反则正不显”, 正反一对比,人们就会更清楚地发现真理,认清事物的本质
例如这样一段话: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 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 山中悠然采菊.…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 葛眀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 (选自高考满分文《轻松起跑》) 我们面对同一个话题,总能找到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素材,运用对比手法将这两种人物 放在一起做一个深入的比较,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这种方法可以 广泛运用于各种文章的写作中 六、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故事新编 话题作文允许编故事,利用古典名著等进行“故事新编”近年来大行其道。严格意义上讲, “故事新编”属于对一个材料的另类的使用方法。它并不是一种新的文体,大致上属于小说。 其写法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选取人物、情节作一番改造,形成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则 改变不大,大致保持原作风貌。这样的故事既可以避免胡编瞎说,又可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使故事增加许多趣味性,令人爱读。 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木石前盟确实感人,可金玉良缘并不是我一手策划出来的,我也在追寻着自己的爱情呀! 当宝玉挨打时,我不也真情流露了吗?但林妹妹那红肿的双眼博得了大家的同情,人们对我 自然视而不见了。调包计给我招来一片骂声,可谁又知道当我听到宝玉的一声“林妹妹”时 我的心中也痛苦万分呢?我得不到自己追求的爱情,还承担着破坏别人感情的骂名,谁又曾 为我说过一句公道话呢?(《宝钗鸣冤》湖北考生) 上述例子,就是一则典型的故事新编。考生立足于名着的宏观,在贾宝玉、林黛玉、薛 宝钗之间,大胆地选择了“为宝钗鸣冤"的角度,列举原着中的种种事实,言之有理,让读者 信服。考生从高考作文的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出发,在充分把握名着的前提 下,充分运用名着的相关材料,为自己考场作文的中心服务,是难能可贵的 七、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扩展素材 我们在生活中所记忆的素材,大多是粗线条的、简单粗糙而缺乏丰满细节的,在运用时 往往要进行扩展。具体的方法不外乎扩充情节和增添细节,使故事有血有肉,并且更有利于 表现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国现代着名作家赵树理偶然听说在解放区某村的一个民兵小 队长和同村一姑娘自由恋爱,结果双双被村里人活活用石头砸死的爱情悲剧后,放飞想象力, 将故事添枝加叶,进行了合理的扩展和改造,于是就有了着名的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 大量事实证明“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高尔基语)。作文时由一物,一景,一个动人的故 事,一丝心绪的牵挂,一个喜悦的预感等,根据话题、主旨,遵循生活的内在规律,引发联 想,或补充引申,或添枝加叶,丰富发展,使平淡无奇的事件变得光彩照人
4 例如这样一段话:贝多芬甩开了尘世的喧嚣,在音乐的国度里尽情跳跃;居里夫妇抛弃 了名利的纷扰,在科学的世界迈出了更深远的步伐;陶渊明忘却了世俗的黑暗,在自由的南 山中悠然采菊……他们的人生轻松徜徉,嗅着人间的芬芳。而别里科夫被世俗束缚在套子里, 葛朗台被金钱拖至了死神的身边,他们没有全力轻松地奔跑,最终被卷入世俗的浊流中…… (选自高考满分文《轻松起跑》) 我们面对同一个话题,总能找到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素材,运用对比手法将这两种人物 放在一起做一个深入的比较,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自然会更加鲜明突出。这种方法可以 广泛运用于各种文章的写作中。 六、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故事新编 话题作文允许编故事,利用古典名著等进行“故事新编”近年来大行其道。严格意义上讲, “故事新编”属于对一个材料的另类的使用方法。它并不是一种新的文体,大致上属于小说。 其写法是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选取人物、情节作一番改造,形成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则 改变不大,大致保持原作风貌。这样的故事既可以避免胡编瞎说,又可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使故事增加许多趣味性,令人爱读。 请看下面这个例子: 木石前盟确实感人,可金玉良缘并不是我一手策划出来的,我也在追寻着自己的爱情呀! 当宝玉挨打时,我不也真情流露了吗?但林妹妹那红肿的双眼博得了大家的同情,人们对我 自然视而不见了。调包计给我招来一片骂声,可谁又知道当我听到宝玉的一声“林妹妹”时, 我的心中也痛苦万分呢?我得不到自己追求的爱情,还承担着破坏别人感情的骂名,谁又曾 为我说过一句公道话呢? (《宝钗鸣冤》湖北考生) 上述例子,就是一则典型的故事新编。考生立足于名着的宏观,在贾宝玉、林黛玉、薛 宝钗之间,大胆地选择了“为宝钗鸣冤”的角度,列举原着中的种种事实,言之有理,让读者 信服。考生从高考作文的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出发,在充分把握名着的前提 下,充分运用名着的相关材料,为自己考场作文的中心服务,是难能可贵的。 七、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扩展素材 我们在生活中所记忆的素材,大多是粗线条的、简单粗糙而缺乏丰满细节的,在运用时 往往要进行扩展。具体的方法不外乎扩充情节和增添细节,使故事有血有肉,并且更有利于 表现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我国现代着名作家赵树理偶然听说在解放区某村的一个民兵小 队长和同村一姑娘自由恋爱,结果双双被村里人活活用石头砸死的爱情悲剧后,放飞想象力, 将故事添枝加叶,进行了合理的扩展和改造,于是就有了着名的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 大量事实证明“艺术是靠想象而存在的”(高尔基语)。作文时由一物,一景,一个动人的故 事,一丝心绪的牵挂,一个喜悦的预感等,根据话题、主旨,遵循生活的内在规律,引发联 想,或补充引申,或添枝加叶,丰富发展,使平淡无奇的事件变得光彩照人
2003年高考河北省优秀作文《楚王的忏悔》,扩充的是教材《史记.屈原列传》中有 关楚怀王的一段文本。在教材中楚怀王是个次要人物,司马迁在写作时对其所用笔墨较少, 人物形象比较单薄。在作文中,考生却把楚怀王作为主要人物来塑造,为他添加了许多心理 描写:“我内心犹如大海波涛,我脑间犹如长江奔流,一边是我娇美的妻子,一边是终日在 耳边唠叨的大夫,我心灵的天平开始了长时间的称量。我真是太糊涂了。我为什么要轻信 我的爱妻’,轻信这个蛇蝎女人;我为什么要放逐我的三闾”,放逐这位忠心爱国的贤士! 我忘不了朝堂上他拂袖而去的身影,我忘不了他眼角泪珠悬挂处的深情.在怀王的矛盾 思想、心灵忏悔中,点明了“感情亲疏不同导致了认知错误”的主题,使故事变得更充实、更 丰富、更生动。 八、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旧例翻新 在一些经典名著中,有一些众所周知的人物和故事,我国也有大量的古代寓言故事。这 些材料常常频繁地出入于高考考生的笔下,成为高考作文素材中的“大众情人"。这些被人们 习用的素材,由于与阅卷教师见面机会太多,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把这些内容巧妙地化 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并赋予新意,就能化腐朽为神奇。这种“旧例新用”的方法,又叫做“旧 瓶装新酒”。近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这样做的很多,例如2000年的《三个和尚新传》、2001 年的《阿Q新传》、2003年的《魏延的控诉》、2006年的《“草船借箭”三解》等 所谓旧例,就是指旧材料、老材料。不但是指那些古代的、近代的历时已久的人物和故 事,而且是指那些经常出现在一般文章和高考作文之中,长期以来被人们广泛运用的素材 或是因为众人皆知,太“熟”太“俗”;或是故事简单,内容单薄:或是千人一面,彼此雷同 或是缺乏个性,无趣无味。这些素材包括课本(主要是语文课本)中的人物或事例,也包括 课外阅读中的经典作品和大众读物,还包括影视中接触到的人物或事例(如感动中国人物 等)。一般而言,这类素材属于“经典”,但同时属于习见类,如果运用不好,将很难达到独 特、新鲜的表达效果。高考作文中如果频频使用这些旧例,就有可能造成表达上的“似曾相 识”和主题上的陈旧感。材料老化,是高考作文中一个普遍弊病。从根本上说,考生应当选 取新鲜材料,包括从时间上看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从空间上看是身边发生的事情,这些对于 读者来说都是新鲜的材料。但是,当我们找不到新鲜材料时,对旧有素材进行改造,也不失 为一种“避熟就新”的途径。 日材翻新,最重要的是从角度上出新。我们可以从历史上言之成理的“翻案文章”中得到 启发,并作为我们翻新的榜样。如唐代诗人罗隐的《西施咏》:“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 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诗作一反古人“女人是祸水"的陈腐观点 历史地客观地分析了家国兴亡的原因,堪称“翻案之作”的典范。运用旧例翻新法有它特殊的 好处。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旧例很多,便于我们从容选择;二是旧例人们耳熟能详,易于 接受,同时,经过改造后的旧例又融进了独特个性和创造精神,给人以新鲜感,能闪现作者 的智慧
5 2003 年高考河北省优秀作文《楚王的忏悔》,扩充的是教材《史记.屈原列传》中有 关楚怀王的一段文本。在教材中楚怀王是个次要人物,司马迁在写作时对其所用笔墨较少, 人物形象比较单薄。在作文中,考生却把楚怀王作为主要人物来塑造,为他添加了许多心理 描写:“我内心犹如大海波涛,我脑间犹如长江奔流,一边是我娇美的妻子,一边是终日在 耳边唠叨的大夫,我心灵的天平开始了长时间的称量。”“我真是太糊涂了。我为什么要轻信 我的‘爱妻’,轻信这个蛇蝎女人;我为什么要放逐我的‘三闾’,放逐这位忠心爱国的贤士! 我忘不了朝堂上他拂袖而去的身影,我忘不了他眼角泪珠悬挂处的深情……”在怀王的矛盾 思想、心灵忏悔中,点明了“感情亲疏不同导致了认知错误”的主题,使故事变得更充实、更 丰富、更生动。 八、高考作文素材应用技法之旧例翻新 在一些经典名著中,有一些众所周知的人物和故事,我国也有大量的古代寓言故事。这 些材料常常频繁地出入于高考考生的笔下,成为高考作文素材中的“大众情人”。这些被人们 习用的素材,由于与阅卷教师见面机会太多,就会产生审美疲劳。如果把这些内容巧妙地化 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并赋予新意,就能化腐朽为神奇。这种“旧例新用”的方法,又叫做“旧 瓶装新酒”。近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这样做的很多,例如 2000 年的《三个和尚新传》、2001 年的《阿 Q 新传》、2003 年的《魏延的控诉》、2006 年的《“草船借箭”三解》等。 所谓旧例,就是指旧材料、老材料。不但是指那些古代的、近代的历时已久的人物和故 事,而且是指那些经常出现在一般文章和高考作文之中,长期以来被人们广泛运用的素材。 或是因为众人皆知,太“熟”太“俗”;或是故事简单,内容单薄;或是千人一面,彼此雷同; 或是缺乏个性,无趣无味。这些素材包括课本(主要是语文课本)中的人物或事例,也包括 课外阅读中的经典作品和大众读物,还包括影视中接触到的人物或事例(如感动中国人物 等)。一般而言,这类素材属于“经典”,但同时属于习见类,如果运用不好,将很难达到独 特、新鲜的表达效果。高考作文中如果频频使用这些旧例,就有可能造成表达上的“似曾相 识”和主题上的陈旧感。材料老化,是高考作文中一个普遍弊病。从根本上说,考生应当选 取新鲜材料,包括从时间上看是新近发生的事情,从空间上看是身边发生的事情,这些对于 读者来说都是新鲜的材料。但是,当我们找不到新鲜材料时,对旧有素材进行改造,也不失 为一种“避熟就新”的途径。 旧材翻新,最重要的是从角度上出新。我们可以从历史上言之成理的“翻案文章”中得到 启发,并作为我们翻新的榜样。如唐代诗人罗隐的《西施咏》:“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 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诗作一反古人“女人是祸水”的陈腐观点, 历史地客观地分析了家国兴亡的原因,堪称“翻案之作”的典范。运用旧例翻新法有它特殊的 好处。至少有两大优点:一是旧例很多,便于我们从容选择;二是旧例人们耳熟能详,易于 接受,同时,经过改造后的旧例又融进了独特个性和创造精神,给人以新鲜感,能闪现作者 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