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拓展阅读书目、论文1.徐中玉等《论刘熙载的文艺思想》,《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4期2.李泽厚《梁启超王国维简论》,《历史研究》1979年7期3.易容《主国维的人生欲与美及梁启超的趣味说》,《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1期30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30 拓展阅读书目、论文 1.徐中玉等《论刘熙载的文艺思想》,《社会科学战线》1988 年 4 期 2.李泽厚《梁启超王国维简论》,《历史研究》1979 年 7 期 3.易容《王国维的人生欲与美及梁启超的趣味说》,《社会科学战线》2000 年 1 期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教学大纲黄震云编写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教学大纲 黄震云 编写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目录3前言2、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主要参考书4第一章中国古代诗词发展历程.T第一节诗歌的起源与价值功能5一、诗歌起源.5二、诗学本质A第二节中国古代歌诗的发展历程.6、歌诗的形成与礼乐文化6二、缘情而绮靡与礼乐重组三、箫音剑气与形而下进程.6复习与思考题拓展阅读书目1第二章中国古代诗词基本知识与创作8第一节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与创作.8一、韵部9二、平庆L三、粘对.10四、对仗。.123五、句式..13六、谋篇.13第二节中国古代词的基本知识与创作.14、词.14二、雅词.14三、令·引·近·慢15四、闵..16五、格律.16复习与思考题.18拓展阅读书目.18第三章口中国古代诗词欣赏知性方法.19第一节审美研究与把握途径.1919第一节审美研究与把握途径第二节诗词与绘画.19第三节音乐与诗词..20.20一、音乐与诗词..20二、音乐的基本知识.第四节中国古代诗词研究的基本方法.21I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 1 目 录 前 言.3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3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3 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3 主要参考书.4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词发展历程.5 第一节 诗歌的起源与价值功能.5 一、诗歌起源.5 二、诗学本质.5 第二节 中国古代歌诗的发展历程.6 一、歌诗的形成与礼乐文化.6 二、缘情而绮靡与礼乐重组.6 三、箫音剑气与形而下进程.6 复习与思考题.7 拓展阅读书目.7 第二章 中国古代诗词基本知识与创作.8 第一节 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与创作.8 一、韵部.8 二、平仄.9 三、粘对.10 四、对仗.12 五、句式.13 六、谋篇.13 第二节 中国古代词的基本知识与创作.14 一、词.14 二、雅词.14 三、令·引·近·慢.15 四、阕.16 五、格律.16 复习与思考题.18 拓展阅读书目.18 第三章 中国古代诗词欣赏知性方法.19 第一节 审美研究与把握途径.19 第一节 审美研究与把握途径.19 第二节 诗词与绘画.19 第三节 音乐与诗词.20 一、音乐与诗词.20 二、音乐的基本知识.20 第四节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的基本方法.21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21一、中国古代诗词研究的概况与视野二、文献的检索与利用、.21三、研究方法著作介绍...22第五节论文写作.22.22一、现代学科建设方式的启发。二、KJ法...22..24三、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四、论文的一般格式..24复习与思考题..25拓展阅读书目..26第四章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与研究.27第一节《诗经·伐檀》的鉴赏与研究..27一、作品讲授(略)..27..27二、研究(题目《伐檀》《硕鼠》的结构与韵律艺术)..29第二节《离骚》鉴赏与研究,..29一、解析(略)..29二、研究(题目下见)第三节汉代乐府与唐宋元明清诗歌鉴赏与研究.29复习与思考题.33拓展阅读书目33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 一、中国古代诗词研究的概况与视野.21 二、文献的检索与利用.21 三、研究方法著作介绍.22 第五节 论文写作.22 一、现代学科建设方式的启发。.22 二、KJ 法 .22 三、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24 四、论文的一般格式.24 复习与思考题.25 拓展阅读书目.26 第四章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与研究.27 第一节 《诗经·伐檀》的鉴赏与研究.27 一、作品讲授(略).27 二、研究(题目《伐檀》《硕鼠》的结构与韵律艺术) .27 第二节 《离骚》鉴赏与研究.29 一、解析(略).29 二、研究(题目下见).29 第三节 汉代乐府与唐宋元明清诗歌鉴赏与研究.29 复习与思考题.33 拓展阅读书目.33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前言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具有综合知识,提高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和研究性特征。编写自的:对非常丰富多元的中国古代诗词,根据教学需要,结合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相关课程的教学,在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认知层次的基础上,以研究性方式开设中国古代诗词课程,将推动学校学习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知识结构与人才培养方式,也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达到培养提高学生的诗词美学欣赏能力、创造能力与研究能力的自的。课程简介:《中国古代诗词研究》宏观地介绍了中国古代诗词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规律,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诗词有整体的印象与把握;讲授中国古代诗词的诗律、词律方面的基础知识及诗、词的艺术形态,表达形象的特征及其区别等,指导学生进行古代诗词性质的写作;结合作品进行中国古代诗词欣赏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对诗词名作有更深刻的体会,学会欣赏方法:立足名家名篇和研究方法、教师的研究体会,以具体的作品、研究论文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初步学会中国古代诗词的研究论文的写作。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教学目的: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美学水平,培养优秀的中文专业本科毕业生。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线索、学会格律诗词的写作,能够进行诗词研究,写出合格的研究论文。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本课程共36学时,其中实践教学,看风物写诗词约2学时,论文提纲写作或者鉴赏文章练习约2到4学时,具体如下:第一章中国古代诗词发展历程(2学时)第一节诗歌的起源与价值功能第二节中国古代歌诗的发展历程第二章中国古代诗词基本知识与创作(4学时)第一节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与创作第二节中国古代词的基本知识与创作第三章中国古代诗词欣赏知性方法(8学时)第一节审美研究与把握途径第二节诗词与绘画第三节音乐与诗词第四节中国古代诗词研究的基本方法第五节论文写作第四章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与研究(16学时)第一节《诗经·伐檀》的鉴赏与研究第二节《离骚》的鉴赏与研究第三节汉代乐府与唐宋元明清诗歌鉴赏与研究3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 3 前 言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选修课,具有综合知识,提高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和 研究性特征。 编写目的:对非常丰富多元的中国古代诗词,根据教学需要,结合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 学理论和相关课程的教学,在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认知层次的基础上,以研究性方式开设中国古 代诗词课程,将推动学校学习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知识结构与人才培养方式,也是美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达到培养提高学生的诗词美学欣赏能力、创造能力与研究能力的目的。 课程简介:《中国古代诗词研究》宏观地介绍了中国古代诗词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规律,让 学生对中国古代诗词有整体的印象与把握;讲授中国古代诗词的诗律、词律方面的基础知识及诗、 词的艺术形态,表达形象的特征及其区别等,指导学生进行古代诗词性质的写作;结合作品进行中 国古代诗词欣赏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对诗词名作有更深刻的体会,学会欣赏方法;立足名家名篇和 研究方法、教师的研究体会,以具体的作品、研究论文进行分析讲解,让学生初步学会中国古代诗 词的研究论文的写作。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美学水平,培养优秀 的中文专业本科毕业生。 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线索、学会格律诗词的写作,能够进行诗词研究,写出合 格的研究论文。 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共 36 学时,其中实践教学,看风物写诗词约 2 学时,论文提纲写作或者鉴赏文章练习 约 2 到 4 学时,具体如下: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词发展历程(2 学时) 第一节 诗歌的起源与价值功能 第二节 中国古代歌诗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 中国古代诗词基本知识与创作(4 学时) 第一节 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与创作 第二节 中国古代词的基本知识与创作 第三章 中国古代诗词欣赏知性方法(8 学时) 第一节 审美研究与把握途径 第二节 诗词与绘画 第三节 音乐与诗词 第四节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五节 论文写作 第四章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与研究(16 学时) 第一节 《诗经·伐檀》的鉴赏与研究 第二节 《离骚》的鉴赏与研究 第三节 汉代乐府与唐宋元明清诗歌鉴赏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