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教学大纲黄震云编写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教学大纲 黄震云 编写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目录3前言2、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二、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三、学时安排,总36学时四、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第一章是导论,4复习与思考题1拓展阅读书目:.5第二章先秦文论选读6第一节《尚书·尧典》选读.6第二节《论语》选读6第三节《孟子》选读、第四节《荀子》选读第五节《庄子》选读复习与思考题拓展阅读书目、论文第三章两汉文论选读,d第一节《毛诗序》9第二节司马迁文论选读0第三节王充《论衡》选读,复习与思考题C拓展阅读书目、论文0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论选读10第一节曹《典论..10第二节陆机《文赋》.10第三节刘《文心雕龙》选读.11第四节钟嵘《诗品序》11复习与思考题11拓展阅读书目、论文.12第五章隋唐五代文论选读.13.13第一节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第二节皎然《诗式》选读,.13第三节白居易《与元九书》.14第四节韩愈《答李翊书》、《送孟东野序》14“不平则鸣”说,.14“气盛言宜”说.-..14第五节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15..15一、“韵味”说二、“思与境偕”说.15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 1 目 录 前 言.3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3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3 三、学时安排,总 36 学时.3 四、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4 第一章 导 论.5 复习与思考题.5 拓展阅读书目.5 第二章 先秦文论选读.6 第一节 《尚书·尧典》选读.6 第二节 《论语》选读.6 第三节 《孟子》选读.6 第四节 《荀子》选读.7 第五节 《庄子》选读.7 复习与思考题.7 拓展阅读书目、论文.7 第三章 两汉文论选读.8 第一节 《毛诗序》.8 第二节 司马迁文论选读.9 第三节 王充《论衡》选读.9 复习与思考题.9 拓展阅读书目、论文.9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选读.10 第一节 曹丕《典论.10 第二节 陆机《文赋》.10 第三节 刘勰《文心雕龙》选读. 11 第四节 钟嵘《诗品序》. 11 复习与思考题. 11 拓展阅读书目、论文.12 第五章 隋唐五代文论选读.13 第一节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13 第二节 皎然《诗式》选读.13 第三节 白居易《与元九书》.14 第四节 韩愈《答李翊书》、《送孟东野序》.14 一 “不平则鸣”说.14 二 “气盛言宜”说.14 第五节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 .15 一、“韵味”说.15 二、“思与境偕”说.15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三、“韵味象景”论.15复习与思考题..16拓展阅读书目、论文..16第六章宋金元文论选读.17第一节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17第二节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送参寒师》.18一、《书黄子思诗集后》...18二、《送参寒师》.19第三节李清照《论词》.19第四节严羽《沧浪诗话》选读.20第五节元好问《论诗三十首》.21第六节张炎《词源》.22复习与思考题.23..23拓展阅读书目、论文、第七章明清文论选读.24第一节李赞《童心说》.24第二节袁宏道《叙小修诗》..24第三节叶燮《原诗》选读.25.25第四节袁枚《随园诗话》选读第五节李渔《闲情偶寄》选读,.26一、“立主脑”...26.26二、“密针线”三、“审虚实”...26四、典型性.26第六节金圣叹批评《水浒传》选读,.26一、关于才子书.27二、关于“因文生事”..27三、关于创作个性...27复习与思考题.27..27拓展阅读书目、论文第八章近代文论选读.28第一节刘熙载《艺概》选读....28第二节王国维《人间词话》选读.29一、境界说..29..29二、“隔”与“不隔”说..29三、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说.29四、王国维文艺美学思想的意义和影响复习与思考题.29拓展阅读书目、论文,..302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 三、“韵味象景”论.15 复习与思考题.16 拓展阅读书目、论文.16 第六章 宋金元文论选读.17 第一节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17 第二节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送参寥师》.18 一、《书黄子思诗集后》.18 二、《送参寥师》.19 第三节 李清照《论词》.19 第四节 严羽《沧浪诗话》选读.20 第五节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21 第六节 张炎《词源》.22 复习与思考题.23 拓展阅读书目、论文.23 第七章 明清文论选读.24 第一节 李贽《童心说》.24 第二节 袁宏道《叙小修诗》.24 第三节 叶燮《原诗》选读.25 第四节 袁枚《随园诗话》选读.25 第五节 李渔《闲情偶寄》选读.26 一、“立主脑” .26 二、“密针线”.26 三、“审虚实”.26 四、典型性.26 第六节 金圣叹批评《水浒传》选读.26 一、关于才子书.27 二、关于“因文生事”.27 三、关于创作个性.27 复习与思考题.27 拓展阅读书目、论文.27 第八章 近代文论选读.28 第一节 刘熙载《艺概》选读.28 第二节 王国维《人间词话》选读.29 一、境界说.29 二、“隔”与“不隔”说.29 三、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说.29 四、王国维文艺美学思想的意义和影响.29 复习与思考题.29 拓展阅读书目、论文.30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前言《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教育部颁布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指定的必修课程,是结合古代文学批评与理论、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教学的相关配套课程。为了规范教学内容、指导教学工作、加强教材建设、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编写了《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教学大纲,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是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结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课程开设的著作解读与实证教学。编写目的:学习本课,能够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知识体系和理论素养,对学生深入阅读和钻研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文学现象以及理论研究都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对学生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乃至外国文学作品和现象,也具有间接的借鉴意义:而对于学生思考和把握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和美学,更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课程简介:本课程的内容以时间为脉络,从上自先秦、下迄近代的丰富的文学理论批评资料中,精选出既重要又精彩的部分进行讲解,使学生在以往学过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的基础上,了解和掌握前人留下的重要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著作的经典精彩部分。通过学习,能够简要阐述中国各历史时期文学理论批评著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各家各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文学理论观点,概括说明中国各历史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情况及其与时代思潮、文学创作实践的关系,能够学会解读中国古代文论相关著作,利用所学内容,深入解读、鉴赏文学史上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全面增强知识理论素养和审美能力。二、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教学目的:《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在学生已有中国文学知识与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研读古代文论名著选篇,把握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发展脉络,深入了解古代文论经典作家文艺思想与话语表达,学会解读中国古代文论著作,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学创作及其理论的理解基本要求:能够认真阅读原文和注释,准确把握各家论著的含义,结合“题解”,掌握各家论著的主要文艺思想和学说,注意理论知识的前后照应和连贯,理清发展脉络,正确解答每章的思考练习题。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及重点:主要讲解从先秦诸子(包括孔子、庄子等人),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刘为代表)的文论名篇,以及唐宋诗论,明清小说、戏曲理论,以把握中国古代文论家丰富的理论成果。难点、重点在唐代以前。三、学时安排,总36学时理论学时:30学时:讨论练习学时:6学时。《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学时安排表章节内容课堂讲授讨论实践其他课堂设计小计22第一章导言8210第二章先秦文论选读24第三章6两汉文论选读6102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论选读第五章隋唐五代文论选读43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 3 前 言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教育部颁布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指定的必修课程,是结合古代文学批 评与理论、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教学的相关配套课程。为了规范教学内容、指导教学工作、加强 教材建设、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编写了《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教学大纲。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是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结合中国古 代文学理论批评史课程开设的著作解读与实证教学。 编写目的:学习本课,能够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知识体系 和理论素养,对学生深入阅读和钻研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文学现象以及理论研究都具有直接的指导 意义;对学生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乃至外国文学作品和现象,也具有间接的借鉴意义;而对于学生 思考和把握当代形态的文学理论和美学,更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 课程简介:本课程的内容以时间为脉络,从上自先秦、下迄近代的丰富的文学理论批评资料中, 精选出既重要又精彩的部分进行讲解,使学生在以往学过的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概论等课程的基础 上,了解和掌握前人留下的重要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著作的经典精彩部分。通过学习,能够简要 阐述中国各历史时期文学理论批评著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各家各派及其代表人物的文学理论观点, 概括说明中国各历史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情况及其与时代思潮、文学创作实践的关系,能够学 会解读中国古代文论相关著作,利用所学内容,深入解读、鉴赏文学史上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全 面增强知识理论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是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必修课程。本课程的教 学目的,是在学生己有中国文学知识与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研读古代文论名著选篇,把握中国古代 文艺思想发展脉络,深入了解古代文论经典作家文艺思想与话语表达,学会解读中国古代文论著作, 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文学创作及其理论的理解。 基本要求:能够认真阅读原文和注释,准确把握各家论著的含义,结合“题解”,掌握各家论 著的主要文艺思想和学说,注意理论知识的前后照应和连贯,理清发展脉络,正确解答每章的思考 练习题。本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及重点:主要讲解从先秦诸子(包括孔子、庄子等人),到魏晋南 北朝时期(以刘勰为代表)的文论名篇,以及唐宋诗论,明清小说、戏曲理论,以把握中国古代文 论家丰富的理论成果。难点、重点在唐代以前。 三、学时安排,总 36 学时 理论学时:30 学时;讨论练习学时:6 学时。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学时安排表 章节 内容 课堂讲授讨论 实践 其他 课堂设计 小计 第一章 导言 2 2 第二章 先秦文论选读 8 2 2 10 第三章 两汉文论选读 4 6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选读 6 2 10 第五章 隋唐五代文论选读 4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4第六章宋辽金元文论选读4第七章明清文论选读4第八章224近代文论选读四、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一)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在知识学习、思维训练的前提下,加强学生的运用能力。选择一些论题开设讨论课、辩论课及学生话题性质讲课等形式。为了更清晰地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并注意网络技术的作用。(二)作业与讨论:次数以1一2次为宜。选题以中国文学理论中影响较大的问题,培养学生治学的基本能力等,要求资料诠释客观准确,理解思路多样创新、发挥有理有据,字数在千字以内。(三)课程考核方式、方法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试卷内容的范围以本课程大纲为依据。考试题型有填空、默写、判断、解析、简答、论述等。(四)研究课题发布与兴趣学习小组建设(五)主要阅读参考文献1.著作张少康、卢永选编《先秦两汉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郁元、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北大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中华书局1990年版。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中华书局1962年版。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丁福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张少康《文赋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陈延杰《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许文雨《钟嵘诗品讲疏》,与《人间词话讲疏》合刊本,成都古籍书店1983年版。2.论文林衡勋《中国古代文论体系建构的启示和构想》,《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3期李建中《儒道释文化的诗性精神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1期蒋述卓《对中国文学批评及古代文论研究方法的反思》,《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2期江涌豪《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统序特征》,《文学评论》2000年3期陈良运《当代文论建设中的古代文论》,《文学评论》,2000年2期陈昌恒《古代文论的百年研究与世纪前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4期罗宗强《近百年中国古代文论之研究》,《文学评论》1997年2期党圣元《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和体系》,《文学评论》1997年1期包兆会《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江海学刊》2001年5期蒲震元《现代诠释与微观考辨一一再谈古代文论的现代价值转型》,《文艺研究》1998年3期代迅《中国古代文论:两种言说方式及其现代命运》,《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3期4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4 第六章 宋辽金元文论选读 4 第七章 明清文论选读 4 4 第八章 近代文论选读 2 2 4 四、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在知识学习、思维训练的前提下,加强学生的运用能力。选择 一些论题开设讨论课、辩论课及学生话题性质讲课等形式。为了更清晰地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并注意网络技术的作用。 (二)作业与讨论: 次数以 1—2 次为宜。选题以中国文学理论中影响较大的问题,培养学生治学的基本能力等, 要求资料诠释客观准确,理解思路多样创新、发挥有理有据,字数在千字以内。 (三)课程考核方式、方法 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平时成绩为辅。试卷内容的范围以本课程大纲为依据。考试题型有填空、 默写、判断、解析、简答、论述等。 (四)研究课题发布与兴趣学习小组建设 (五)主要阅读参考文献 1.著作 张少康、卢永璘选编《先秦两汉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郁元、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北大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中华书局 1990 年版。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四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年版。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年版。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中华书局 1962 年版。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年版。 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 1981 年版。 丁福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 1983 年版。 张少康《文赋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 陈延杰《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许文雨《钟嵘诗品讲疏》,与《人间词话讲疏》合刊本,成都古籍书店 1983 年版。 2.论文 林衡勋《中国古代文论体系建构的启示和构想》,《文艺理论研究》2005 年 3 期 李建中《儒道释文化的诗性精神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特征》,《文艺理论研究》2003 年 1 期 蒋述卓《对中国文学批评及古代文论研究方法的反思》,《中山大学学报》2001 年 2 期 江涌豪《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统序特征》,《文学评论》2000 年 3 期 陈良运《当代文论建设中的古代文论》,《文学评论》,2000 年 2 期 陈昌恒《古代文论的百年研究与世纪前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 年 4 期 罗宗强《近百年中国古代文论之研究》,《文学评论》1997 年 2 期 党圣元《中国古代文论的范畴和体系》,《文学评论》1997 年 1 期 包兆会《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江海学刊》2001 年 5 期 蒲震元《现代诠释与微观考辨——再谈古代文论的现代价值转型》,《文艺研究》1998 年 3 期 代迅《中国古代文论:两种言说方式及其现代命运》,《文艺理论研究》2005 年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