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ModernAndContemporaryChineseLiterature)一、课程说明课程编号05220020、05220030培养方案版本2019版Modern AndContemporaryChinese课程名称课程英文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Literature开课学期学分第1-2学期6学分(每学期3学分)90学时(理论课总学时:78学时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学时/实践课总学时:12学时)课程类别学科专业教育必修课朱栋霖、吴义勤、朱晓进主编教材《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无先行课程后续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导读课程王家勇胡玉伟大纲执笔人胡玉伟大纲审定人负责人巫晓燕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高等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本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知识的主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现象为基础,梳理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讲解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主要作家和作品以及重要批评理论现象。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系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础知识,全面掌握“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作家作品、文学批评等基本概况,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发展过程、主要成就等具备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相关的汉语口语、书面语表达能力。课程目标2:能够了解并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重要作家作品,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课程目标3: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分析和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重要作家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与批评能力。课程目标4:能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前沿动态有一定的了解,具有初步的学术意识和学术探究能力。1
1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 05220020、05220030 培养方案版本 2019 版 课程名称 中国现当代文学 课程英文名称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开课学期 第 1-2 学期 学分 6 学分(每学期 3 学分) 学时 90 学时(理论课总学时:78 学时/实践课总学时:12 学时) 适用专业 汉语国际教育 课程类别 学科专业教育必修课 教材 朱栋霖、吴义勤、朱晓进主编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年版 先行课程 无 后续课程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导读 课程 负责人 胡玉伟 大纲执笔人 王家勇 巫晓燕 大纲审定人 胡玉伟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本专业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 知识的主要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现象为基础,梳理中国现当代文 学发展的历史脉络,讲解在这一历史时期出现的主要作家和作品以及重要批评理论现象。 2.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1:系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础知识,全面掌握“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 潮、作家作品、文学批评等基本概况,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发展过程、主要成就等, 具备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相关的汉语口语、书面语表达能力。 课程目标 2:能够了解并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重要作家作品,具 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 课程目标 3: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分析和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重要作家作 品,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与批评能力。 课程目标 4:能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前沿动态有一定的了解,具有初步的学术意识和学术探 究能力
课程目标5: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展开教学设计。课程目标6:通过课堂内外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实践环节,形成一定的沟通合作能力。3.(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毕业要求课程目标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1)具备良好的汉语口语、书面语表达能力和较高的汉字课程目标1书写水平。(3)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肩负发展和传播中课程目标2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3.学科素养(2)熟悉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从事本专课程目标2、3业教学和科研的能力。(5)了解国家关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及文化工作的方针、课程目标4政策和法规,具备适应社会发展、主动获取和更新专业知识的基本素质。(2)教学设计、实施能力。主要指科学构建教学目标、深入研究教材、有效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在对外汉语教学4.教学能力课程目标5中驾驭汉语的能力,借助汉语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特点使用最优化教学策略的能力。在个体发展的基础上,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价值和作用,在8.沟通合作课程目标6团队协作中开展教育教学及研究工作。(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的矩阵关系教学目标/毕业要求毕业要求指标3毕业要求指标4毕业要求指标80.21课程目标10. 1课程目标20. 49课程目标3课程目标40.05课程目标50. 050. 1课程目标6注:将一个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到对应课程教学目标中,整体权重=14.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适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学内容与时间安排表支撑课章次内容授课方法总课时实践课时理论课时程目标上册绪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讲授法111第一章22新文学革命讲授法1、31、2、3、3第二章521920年代小说(一):鲁迅研究型教学法4、5第三章讲授法331、2、31920年代小说(三)2
2 课程目标 5: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进行解读, 展开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 6:通过课堂内外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实践环节,形成一定的沟通合作能力。 3.(1)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 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分解指标点 课程目标 3.学科素养 (1)具备良好的汉语口语、书面语表达能力和较高的汉字 书写水平。 课程目标 1 (3)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肩负发展和传播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课程目标 2 (2)熟悉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从事本专 业教学和科研的能力。 课程目标 2、3 (5)了解国家关于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及文化工作的方针、 政策和法规,具备适应社会发展、主动获取和更新专业知 识的基本素质。 课程目标 4 4.教学能力 (2)教学设计、实施能力。主要指科学构建教学目标、深 入研究教材、有效实施教学评价的能力,在对外汉语教学 中驾驭汉语的能力,借助汉语传播中华文化的能力,针对 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特点使用最优化教学策略的能力。 课程目标 5 8.沟通合作 在个体发展的基础上,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价值和作用,在 团队协作中开展教育教学及研究工作。 课程目标 6 (2)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的矩阵关系 教学目标/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指标 3 毕业要求指标 4 毕业要求指标 8 课程目标 1 0.21 课程目标 2 0.1 课程目标 3 0.49 课程目标 4 0.05 课程目标 5 0.05 课程目标 6 0.1 注:将一个毕业要求指标点分解到对应课程教学目标中,整体权重Σ=1 4.适用专业与学时分配 适用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教 学 内 容 与 时 间 安 排 表 章次 内 容 授课方法 总课时 理论课时 实践课时 支撑课 程目标 上册 绪论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讲授法 1 1 1 第一章 新文学革命 讲授法 2 2 1、3 第二章 1920 年代小说(一):鲁迅 研究型教学法 5 3 2 1、2、3、 4、5 第三章 1920 年代小说(二) 讲授法 3 3 1、2、3
88第四章1、2、3、61920年代新诗和散文汇报展示11第五章讲授法1 41930年代文学思潮231第六章案例教学法1、2、3、51930年代小说()80第七章80案例教学法1、2、3、41930年代小说(二)第八章讲授法11I现代通俗文学1、2、3、5、44第九章汇报展示1930年代新诗散文644第十章讲授法1、31920-1930年代戏剧第十一章111940年代文学思潮讲授法1. 41、2、3、5、642第十二章1940年代小说小组合作讨论法633第十三章讲授法1940年代新诗1、2、3、522第十四章讲授法1、3、4、61940年代戏剧散文33第十五章解放区文学讲授法1、 3下册第一111讲授法1949-1976年文学思潮章33第二章案例教学法1、2、3、41950-1970年代小说(一)第三章自学1950-1970年代小说(二)1、2、3、5、22第四章讲授法1950-1970年代诗歌644第五章讲授法1、3、41950-1970年代戏剧散文11第六章1980-1990年代文学思潮研究型教学法1、3、41、2、3、4、1522第七章讲授法1980年代小说51、2、3、4、422第八章讲授法1990年代小说51、2、3、5、422第九章汇报展示1980-1990年代诗歌622第十章讲授法1、3、41980-1990年代戏剧第十一章331980-1990年代散文讲授法1、3、4第十二章自学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114第十三章讲授法2000年以来的文学思潮22第十四章1、32000年以来的小说(一)案例教学法22讲授法1、 3第十五章2000年以来的小说(二)11第十六章小组合作讨论法1、62000年以来的诗歌散文戏剧5.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3
3 第四章 1920 年代新诗和散文 汇报展示 8 8 1、2、3、6 第五章 1930 年代文学思潮 讲授法 1 1 1、4 第六章 1930 年代小说(一) 案例教学法 3 1 2 1、2、3、5 第七章 1930 年代小说(二) 案例教学法 8 8 1、2、3、4 第八章 现代通俗文学 讲授法 1 1 1 第九章 1930 年代新诗散文 汇报展示 4 4 1、2、3、5、 6 第十章 1920-1930 年代戏剧 讲授法 4 4 1、3 第十一章 1940 年代文学思潮 讲授法 1 1 1、4 第十二章 1940 年代小说 小组合作讨论法 6 4 2 1、2、3、5、 6 第十三章 1940 年代新诗 讲授法 3 3 1、2、3、5 第十四章 1940 年代戏剧散文 讲授法 2 2 1、3、4、6 第十五章 解放区文学 讲授法 3 3 1、3 下册 第一 章 1949-1976 年文学思潮 讲授法 1 1 1 第二章 1950-1970 年代小说(一) 案例教学法 3 3 1、2、3、4 第三章 1950-1970 年代小说(二) 自学 第四章 1950-1970 年代诗歌 讲授法 2 2 1、2、3、5、 6 第五章 1950-1970 年代戏剧散文 讲授法 4 4 1、3、4 第六章 1980-1990 年代文学思潮 研究型教学法 1 1 1、3、4 第七章 1980 年代小说 讲授法 5 2 2 1、2、3、4、 5 第八章 1990 年代小说 讲授法 4 2 2 1、2、3、4、 5 第九章 1980-1990 年代诗歌 汇报展示 4 2 2 1、2、3、5、 6 第十章 1980-1990 年代戏剧 讲授法 2 2 1、3、4 第十一章 1980-1990 年代散文 讲授法 3 3 1、3、4 第十二章 现当代少数民族文学 自学 第十三章 2000 年以来的文学思潮 讲授法 1 1 4 第十四章 2000 年以来的小说(一) 案例教学法 2 2 1、3 第十五章 2000 年以来的小说(二) 讲授法 2 2 1、3 第十六章 2000 年以来的诗歌散文戏剧 小组合作讨论法 1 1 1、6 5.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运行规律,以及主要作家、作品的创作成就、理论贡献、历史地位。掌握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现象的能力。6.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因其安排在本科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所以,在本科阶段本课程没有先修课程,但新版部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有较多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相关的篇目,为本科生打下了初步的现当代文学基础。同时,本课程也是本科生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如《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导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与语文教学》《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等。7.推荐教材及参考书(1)使用教材①朱栋霖、吴义勤、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上、下册)(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②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1917-2015)》(1-4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2)参考书目①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②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③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④刘勇、邹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3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③温儒敏编著《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8.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理论性强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同时兼用多媒体互动法、案例教学法、研究型教学法、汇报展示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教学法。本课程教学除注重教师的课堂讲授之外,还要让学生大量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阅读,以便使学生更有效地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在讲授中要在使学生掌握现当代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三点式”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9.课程考试方法与要求本门课程为考试课。考试课的成绩构成为总成绩=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单元测验)+期末4
4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性质、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 运行规律,以及主要作家、作品的创作成就、理论贡献、历史地位。掌握学习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 本方法,并具有一定的分析中国现当代文学现象的能力。 6.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因其安排在本科生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 所以,在本科阶段本课程没有先修课程,但新版部编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有较多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相 关的篇目,为本科生打下了初步的现当代文学基础。同时,本课程也是本科生学习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 如《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导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与语文教学》《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等。 7.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1)使用教材 ①朱栋霖、吴义勤、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16)》(上、下册)(第三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②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1917-2015)》(1-4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年版。 (2)参考书目 ①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版。 ②洪子诚著《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③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二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④刘勇、邹红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第3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⑤温儒敏编著《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基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理论性强的特点,本课程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同时兼用多媒体互动 法、案例教学法、研究型教学法、汇报展示法、小组合作讨论法等教学法。本课程教学除注重教师 的课堂讲授之外,还要让学生大量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指导自己的阅读,以便 使学生更有效地巩固、消化所学的知识。 在讲授中要在使学生掌握现当代文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三点式”教学:突 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 9.课程考试方法与要求 本门课程为考试课。考试课的成绩构成为总成绩=平时成绩(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单元测验)+期末
考试成绩,两部分比例为3:7。10.成绩评定方法(1)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本课程共有四种考核方式,分别是:课堂表现(含出勒)、平时作业、单元测验和期末考试。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对应关系如下:课程目标考核方式考核内容系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础知识,全面掌握“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作家作品、文学批评等基本概况,理解中国期末考试课程目标1现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发展过程、主要成就等,具备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相关的汉语口语、书面语表达能力。能够了解并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单元测验课程目标2重要作家作品,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分析和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期末考试课程目标3史中的重要作家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与批评能力。能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前沿动态有一定的了解,具有初步的平时作业1课程目标4学术意识和学术探究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平时作业2课程目标5学作品进行解读,展开教学设计。通过课堂内外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实践环节,形成一定的课堂表现课程目标6(实践作业)沟通合作能力。(2)成绩评定标准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70%。课程成绩满分100分,及格分数线为60分。具体评分细则如下表所示。成绩构成所占比例评分依据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出勤、课堂发言以及参与课堂课堂表现10%讨论的情况等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按比例平折算入总成绩。时教师根据班级学习的实际情况布置作业(至少两课程成平时作业10%次)并评分。满分为100分,按比例折算入总成总评绩绩。成绩按照单元测验的具体要求评分。卷面成绩为100单元测验10%分,按比例折算入总成绩。按照期末考试卷给出的评分标准评分。卷面成绩70%期末考试100分,按比例折算入总成绩。5
5 考试成绩,两部分比例为 3:7。 10.成绩评定方法 (1)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 本课程共有四种考核方式,分别是:课堂表现(含出勤)、平时作业、单元测验和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对应关系如下: 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 考核方式 课程目标 1 系统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基础知识,全面掌握“五四”文学 革命以来的文学思潮、作家作品、文学批评等基本概况,理解中国 现当代文学的基本特征、发展过程、主要成就等,具备与中国现当 代文学相关的汉语口语、书面语表达能力。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2 能够了解并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 重要作家作品,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 单元测验 课程目标 3 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点,分析和评价中国现当代文学 史中的重要作家作品,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与批评能力。 期末考试 课程目标 4 能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前沿动态有一定的了解,具有初步的 学术意识和学术探究能力。 平时作业 1 课程目标 5 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国现当代文 学作品进行解读,展开教学设计。 平时作业 2 课程目标 6 通过课堂内外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实践环节,形成一定的 沟通合作能力。 课堂表现 (实践作业) (2)成绩评定标准 课程成绩采用百分制。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 30%,期 末考试成绩占 70%。课程成绩满分 100 分,及格分数线为 60 分。具体评分细则如下表所示。 成绩构成 所占比例 评分依据 课程 总评 成绩 平 时 成 绩 课堂表现 10% 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出勤、课堂发言以及参与课堂 讨论的情况等进行评分。满分为 100 分,按比例 折算入总成绩。 平时作业 10% 教师根据班级学习的实际情况布置作业(至少两 次)并评分。满分为 100 分,按比例折算入总成 绩。 单元测验 10% 按照单元测验的具体要求评分。卷面成绩为 100 分,按比例折算入总成绩。 期末考试 70% 按照期末考试卷给出的评分标准评分。卷面成绩 100 分,按比例折算入总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