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缚。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称赞“间冏妇人搞子所唱《擎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犁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这一说法受到了李资“童心说”的影响。“童心说”从反道学的角度,把“道理闻见”看成是“童心”(或“真心”)失却的根本原因,袁宏道则在此基础上,将“无闻无识”与“真声”的创作作了因果联系,进而肯定人们“性灵”中蕴含的各色各样个人情感与生活意欲的合理性,将表现个体自由情性和欲望看作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任性而发”,真正体现“信心而出,信口而谈”(《致张幼于》),客观上削弱了传统道德规范对文学的影响力。从提倡直抒“性灵”出发,公安派反对拟古蹈袭。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文学复古流派,在明中期文坛发动了一场文学变革,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他们在创作上所存在的模拟失真的毛病。针对这一流,袁宗道(1560~1600)在其《论文》篇中提出学古贵“学达”,也即“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如果“心中本无可喜事而欲强笑,亦无可哀事而欲强哭”,结果只能是“其势不得不假借模拟耳”,“虚浮”、“雷同”的弊病便不可避免。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则认为,“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撼腐滥之辞”,那么“夫即诗而文之为弊盖可知”。他并不是简单地反对复古,而是觉得复古如限于“剿装”,仅仅在形式上求得与古人相似,终会使创作走向失败。第三节叶燮《原诗》选读叶燮《原诗》是一部推究诗歌创作本原、以反对文学复古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理论批评著作,分内外两篇,每篇分上下两卷,共4卷。内篇为诗歌原理,其中上卷论诗的发展,下卷论诗的创作。外篇为诗歌批评,主要论工出美恶。关于诗的发展,叶蔓主张文学的进化:关于诗的创作,提出能以“在我”之“才、胆、识、力”,反映“在物”之“理、事、情”。他继承宋人吕本中的活法论,以死法为“定位”,以活法为“虚名”。关于诗的批评,他重质轻文,强调“诗之才调、诗之胸怀、诗之见解”。其诗论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以及辩证法思想。在总结历史经验、帮助正统文学继续延展方面颇多可取见解。《原诗》以理论的创造性和系统性居于清代众多诗论专著之上。有著霍松林校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四节袁枚《随园诗话》选读袁枚是清乾隆时著名诗人兼诗论家,他的诗学理论集中在他的《随园诗话》中。学习他的诗学理论应注意以下几点:1袁枚诗学理论的背景。袁枚活动的乾降时期,沈德潜作为著名诗人和高官显贵,是文坛的领袖人物,而他的格调说更是盛行一时,袁枚则提出了性灵说与其相抗。2.袁枚性灵说的内涵及其意义。袁枚灵性说可以从以下几点把握:(1)、袁枚主张尊重人的自然本性。符合自然本性就是真,从真出发,他说:“得千百伪濂、洛、关、闽,不如得一二白傅、樊川。”真可以不合正统道德,它是最高的价值标准。性灵说就是要表现真人的真性情。“尝请干古文章传真不传伪”,真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也是袁枚诗学的最高价值标准。从真的诗学观出发,袁枚反对沈德潜人伦日用的正统诗学观。(2)、男女之情也是袁枚性灵说的重要内容。他说:“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情所最先,莫如男女。”因而诗表现男女之情是必然的,天经地义的。因此,他为艳情诗进行辩护。(3)、诗歌在艺术上要变,要有创造性,这是性灵说的另一方面的内容。袁枚的变与公安派的变不同。公安派主张变,但不注意继承传统,袁枚则主张在学古中求变,在继承传统中求创新。艺术表现方式的变化必然导致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所以袁枚反对推尊某一种格调。(4)、性灵说在审美上主张风趣。王土祺推崇的超脱情怀,沈德潜强调的25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 25 缚。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中称赞“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 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 欲”。这一说法受到了李贽“童心说”的影响。“童心说”从反道学的角度,把“道理闻见”看成是 “童心”(或“真心”)失却的根本原因,袁宏道则在此基础上,将“无闻无识”与“真声”的创作 作了因果联系,进而肯定人们“性灵”中蕴含的各色各样个人情感与生活意欲的合理性,将表现个 体自由情性和欲望看作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任性而发”,真正体现“信心而出,信口而谈”(《致 张幼于》),客观上削弱了传统道德规范对文学的影响力。 从提倡直抒“性灵”出发,公安派反对拟古蹈袭。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文学复古流派,在明中 期文坛发动了一场文学变革,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他们在创作上所存在的模拟失真的毛病。针对 这一流弊,袁宗道(1560~1600)在其《论文》篇中提出学古贵“学达”,也即“学其意,不必泥 其字句也”。如果“心中本无可喜事而欲强笑,亦无可哀事而欲强哭”,结果只能是“其势不得不假 借模拟耳”,“虚浮”、“雷同”的弊病便不可避免。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则认为,“夫复古是已, 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那么“夫即诗而文之为弊, 盖可知矣”。他并不是简单地反对复古,而是觉得复古如限于“剿袭”,仅仅在形式上求得与古人相 似,终会使创作走向失败。 第三节 叶燮《原诗》选读 叶燮《原诗》是一部推究诗歌创作本原、以反对文学复古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理论批评著作, 分内外两篇,每篇分上下两卷,共 4 卷。内篇为诗歌原理,其中上卷论诗的发展,下卷论诗的创作。 外篇为诗歌批评,主要论工拙美恶。关于诗的发展,叶燮主张文学的进化;关于诗的创作,提出能 以“在我”之“才、胆、识、力”,反映“在物”之“理、事、情”。他继承宋人吕本中的活法论, 以死法为“定位”,以活法为“虚名”。关于诗的批评,他重质轻文,强调“诗之才调、诗之胸怀、 诗之见解”。其诗论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倾向以及辩证法思想。在总结历史经验、帮助正统文学继续 延展方面颇多可取见解。《原诗》以理论的创造性和系统性居于清代众多诗论专著之上。 有著霍松林校注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 第四节 袁枚《随园诗话》选读 袁枚是清乾隆时著名诗人兼诗论家,他的诗学理论集中在他的《随园诗话》中。学习他的诗学 理论应注意以下几点:1.袁枚诗学理论的背景。袁枚活动的乾隆时期,沈德潜作为著名诗人和高 官显贵,是文坛的领袖人物,而他的格调说更是盛行一时,袁枚则提出了性灵说与其相抗。2.袁 枚性灵说的内涵及其意义。袁枚灵性说可以从以下几点把握:(1)、袁枚主张尊重人的自然本性。 符合自然本性就是真,从真出发,他说:“得千百伪濂、洛、关、闽,不如得一二白傅、樊川。”真 可以不合正统道德,它是最高的价值标准。性灵说就是要表现真人的真性情。“尝谓千古文章传真 不传伪”,真是人生的最高价值,也是袁枚诗学的最高价值标准。从真的诗学观出发,袁枚反对沈 德潜人伦日用的正统诗学观。(2)、男女之情也是袁枚性灵说的重要内容。他说:“诗者由情生者也, 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情所最先,莫如男女。”因而诗表现男女之情是必然的, 天经地义的。因此,他为艳情诗进行辩护。(3)、诗歌在艺术上要变,要有创造性,这是性灵说的 另一方面的内容。袁枚的变与公安派的变不同。公安派主张变,但不注意继承传统,袁枚则主张在 学古中求变,在继承传统中求创新。艺术表现方式的变化必然导致诗歌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所以袁 枚反对推尊某一种格调。(4)、性灵说在审美上主张风趣。王土禛推崇的超脱情怀,沈德潜强调的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人伦日用,表现在诗格中都具有庄肃的特征,而袁枚性灵说的风趣则与庄肃相对,具有轻松、活泼、该谐的特点。风趣是诗人摆脱了庄严的道德政治面孔之后的轻松活泼的个性的活脱脱的表现,它来自诗人的真性灵。第五节李渔《闲情偶寄》选读李渔是由明入清的作家和文艺理论批评家,他的文艺批评理论主要表现在戏曲创作理论上,其戏曲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杂著《闲情偶寄》的《词曲部》。学习李渔的戏曲理论,根据教材所录内容,应掌握以下几点:一、“立主脑”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他在《偶寄》之《结构》部分单立“立主脑”一节以论文。所谓“立主脑”,他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而“传奇”(明清戏曲中的一种名称)的“主脑”就是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即他所说的“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的主脑也”。例如传奇《琵琶记》的中心人物是蔡伯嗜,中心事件是重婚相府,这就是《琵琶记》之“主脑”。其他众多人物和事件都要围绕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来展开,并为之服务。二、“密针线”李渔在《结构》部分还立有“密针线”一节。什么叫“密针线”呢?根据李渔的论述,一部作品,不仅有中心人物和中心情节,还有众多人物和情节,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它们之间要互相关联互相照应、不能前后、彼此相矛盾。在创作中,作家要有通盘考虑、精心结构布局。这就是他所说的“密针线”。不过,他也指出,一部戏曲,也不应该头绪过多纷繁,有过多的枝蔓,而应该突出中心人物和中心情节的主线。三、“审虚实”在“审虚实”部分,李渔还着重论述了古今题材的处理,这涉及到了戏曲的真实性和典型化问题。他说“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就是说戏曲传奇大多具有虚构的特征,但对古今题材的处理又有不同,当代题材,不仅情节。而且人物都可虚构。古代题材,李渔认为人物可以虚构,但古事已流传至今,则不可虚构,虚构就会让观众不相信。李渔对戏曲虚构有所认识,但对古事不可虚构的说法,说明他对打破历史的真实认识还不够。四、典型性李渔在论述戏曲人物塑造时,认识到要使人物有典型性,就要把此类人物所应有的特殊性格都集中到一人身上。这就接触到了人物性格塑造的典型化问题。第六节金圣叹批评《水浒传》选读金圣叹是由明入清的文论家。明亡后,绝意仁进,以极大的精力投入到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戏曲、小说的评点评论之中。他把《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称为天下六才子书,无以评点《水浒》、《西厢》著名。金圣叹是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最有成就的批评家之一,他的小说理论主要集中在对《水浒传》的评点上。学习金圣叹的文学批评理论要注意掌26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6 人伦日用,表现在诗格中都具有庄肃的特征,而袁枚性灵说的风趣则与庄肃相对,具有轻松、活泼、 诙谐的特点。风趣是诗人摆脱了庄严的道德政治面孔之后的轻松活泼的个性的活脱脱的表现,它来 自诗人的真性灵。 第五节 李渔《闲情偶寄》选读 李渔是由明入清的作家和文艺理论批评家,他的文艺批评理论主要表现在戏曲创作理论上,其 戏曲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杂著《闲情偶寄》的《词曲部》。学习李渔的戏曲理论,根据教材所录内 容,应掌握以下几点: 一、“立主脑” 李渔认为戏曲创作要“立主脑”。他在《偶寄》之《结构》部分单立“立主脑”一节以论文。 所谓“立主脑”,他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而 “传奇”(明清戏曲中的一种名称)的“主脑”就是一部戏曲的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即他所说的 “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的主脑也”。例如传奇《琵琶记》的中心人物是蔡伯喈,中心事件是重婚 相府,这就是《琵琶记》之“主脑”。其他众多人物和事件都要围绕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来展开, 并为之服务。 二、“密针线” 李渔在《结构》部分还立有“密针线”一节。什么叫“密针线”呢?根据李渔的论述,一部作 品,不仅有中心人物和中心情节,还有众多人物和情节,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它们之间要互相关联、 互相照应、不能前后、彼此相矛盾。在创作中, 作家要有通盘考虑、精心结构布局。这就是他所说的“密针线”。不过,他也指出,一部戏曲, 也不应该头绪过多纷繁,有过多的枝蔓,而应该突出中心人物和中心情节的主线。 三、“审虚实” 在“审虚实”部分,李渔还着重论述了古今题材的处理,这涉及到了戏曲的真实性和典型化问 题。他说“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就是说戏曲传奇大多具有虚构的特征,但对古今题材的处 理又有不同,当代题材,不仅情节。而且人物都可虚构。古代题材,李渔认为人物可以虚构,但古 事已流传至今,则不可虚构,虚构就会让观众不相信。李渔对戏曲虚构有所认识,但对古事不可虚 构的说法,说明他对打破历史的真实认识还不够。 四、典型性 李渔在论述戏曲人物塑造时,认识到要使人物有典型性,就要把此类人物所应有的特殊性格都 集中到一人身上。这就接触到了人物性格塑造的典型化问题。 第六节 金圣叹批评《水浒传》选读 金圣叹是由明入清的文论家。明亡后,绝意仁进,以极大的精力投入到对中国古代文学,特别 是戏曲、小说的评点评论之中。他把《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水浒传》、《西厢记》称 为天下六才子书,尤以评点《水浒》、《西厢》著名。金圣叹是中国小说理论批评史上最有成就的批 评家之一,他的小说理论主要集中在对《水浒传》的评点上。学习金圣叹的文学批评理论要注意掌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握以下几点:“金圣叹小说论著”是清代文论重点学习内容。一、关于才子书金圣叹在文学批评时,把圣人作书与古人作书作了区分,说:“圣人作书也以德,古人作书也以才”。这其实就是把作家从道德家中分离了出来,把文学与道德分别出来。作家靠的是“才”,作家就是“才子”。他只谈“才子书”,对圣人之书则不列不论,可见出他高度重视文学的艺术性。二、关于“因文生事”他在对《史记》和《水浒传》进行比较分析时,肯定了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的虚构性。他指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事”是实际存在的,不能虚构,只能对事进行剪裁、组织(就是“运”),以此构成文字。“因文生事”,“事”本不存在,要靠作家的自由虚构去创作(就是“生”),以此产生文字。他认为这种虚构可以更自由地发挥作家的艺术创作才能。从这种角度出发,他指出:《水浒传》“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三、关于创作个性他在对《水浒》的评点中,非常重视人物的性格塑造。他认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都有鲜明的个性,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于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另一方面,金圣叹也注意到,在人物个性当中,作家也概括了一类人的共同性,“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这就涉及到了人物塑造的典型化问题。总之,金圣叹把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传统应用到小说创作的批评领域,开创了小说理论批评的新领域、新局面,清代的小说理论批评无疑受到了金圣叹的影响。复习与思考题1.“童心说”的含义与价值2.什么是“性灵说”3.叶燮《原诗》的进步意义4.李渔的戏曲理论5.金圣叹评点水浒对文史关系的看法6.金圣叹评点水浒对创作个性的认识拓展阅读书目、论文1:任继愈《李资思想的进步性》,《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5期2.陈文新《公安派诗学的重新考察》,《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1期3.敏泽《叶燮及其《原诗》》,《文学评论》1978年4期4.陈多《试谈李笠翁的写剧理论(上、下),《剧本》1957年7月、9月号5.刘大杰等《金圣叹的文学批评》,《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3期27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 27 握以下几点:“金圣叹小说论著”是清代文论重点学习内容。 一、关于才子书 金圣叹在文学批评时,把圣人作书与古人作书作了区分,说:“圣人作书也以德,古人作书也 以才”。这其实就是把作家从道德家中分离了出来,把文学与道德分别出来。作家靠的是“才”,作 家就是“才子”。他只谈“才子书”,对圣人之书则不列不论,可见出他高度重视文学的艺术性。 二、关于“因文生事” 他在对《史记》和《水浒传》进行比较分析时,肯定了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的虚构性。他指 出:《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事”是实际存在的,不能 虚构,只能对事进行剪裁、组织(就是“运”),以此构成文字。“因文生事”,“事”本不存在,要 靠作家的自由虚构去创作(就是“生”),以此产生文字。他认为这种虚构可以更自由地发挥作家的 艺术创作才能。从这种角度出发,他指出:《水浒传》“却有许多胜似《史记》处”。 三、关于创作个性 他在对《水浒》的评点中,非常重视人物的性格塑造。他认为《水浒传》的人物性格都有鲜明 的个性,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若别一部书,任他写一千个人,也只 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另一方面,金圣叹也注意到,在人物个性当中,作家也 概括了一类人的共同性,“任凭提起一个,都似旧时熟识”。这就涉及到了人物塑造的典型化问题。 总之,金圣叹把中国古代文艺美学传统应用到小说创作的批评领域,开创了小说理论批评的新 领域、新局面,清代的小说理论批评无疑受到了金圣叹的影响。 复习与思考题 1.“童心说”的含义与价值 2.什么是“性灵说” 3.叶燮《原诗》的进步意义 4.李渔的戏曲理论 5.金圣叹评点水浒对文史关系的看法 6.金圣叹评点水浒对创作个性的认识 拓展阅读书目、论文 1.任继愈《李贽思想的进步性》,《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 年 5 期 2.陈文新《公安派诗学的重新考察》,《社会科学研究》2000 年 1 期 3.敏泽《叶燮及其〈原诗〉》,《文学评论》1978 年 4 期 4.陈多《试谈李笠翁的写剧理论(上、下),《剧本》1957 年 7 月、9 月号 5.刘大杰等《金圣叹的文学批评》,《中华文史论丛》1985 年 3 期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八章近代文论选读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2学时)了解刘熙载文学理论的辨证思想,论述王国维“境界”说的丰富内涵。第一节刘点熙载《艺概》选读刘熙载(1813~1881),字伯简,号融斋,晚号瘩崖子。江苏兴化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曾官广东提学使,主讲上海龙门书院。于经学、音韵学、算学有较深入的研究,旁及文艺。著有《古桐书屋六种》、《古桐书屋续刻三种》。《艺概》是作者平时论文谈艺的汇编,成书于晚年。全书共6卷,分为《文概》、《诗概》、《赋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分别论述文、诗、赋、词、书法及八股文等的体制流变、性质特征、表现技巧和评论重要作家作品等。作者自谓谈艺“好言其概(《自叙》),故以“概”名书。“概”的涵义是,得其大意,言其概要,以简驭繁,“举少以概乎多”,使人明其指要,触类旁通。这是《艺概》一书的特色。《艺概》论文既注重文学本身的特点、艺术规律,同时又强调作品与人品、文学与现实的联系。刘熙载认为文学是“心学”,是作家情志即“我”与“物”相摩相荡的产物。所以论文艺贵真斥伪肯定有个性、有独创精神的作家作品,反对因袭模拟、夸世媚俗的作风。他注意到文学创作存在两种不同的方法:或“按实肖象”、或“凭虚构象”。并重视艺术形象和虚构,认为“能构象,象乃生生不穷矣”。所以对浪漫派作家往往能有较深刻的认识。如说庄子的文章“意出尘外,怪生笔端”,乃是“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李白的诗“言在口头,想出天外”,其实与杜甫“同一志在经世”。他运用辩证方法总结艺术规律,指出:“文之为物,必有对也,然对必有主是对者矣”(《经义概》)。又说“物一无文”,但“更当知物无一则无文。盖一乃文之真宰,必有一在其中,斯能用夫不一者也”(《文概》)。《艺概》对物我、情景、义法种种关系的论述,就着重揭示了它们是如何辩证统一的,突出了我、情、义的主导作用。由于把握艺术辩证法,考察创作问题、评价作家作品,其往往深入一层,高出一头,有精辟独到的见解。他强调作品是一个有机整体,论所谓“词眼”“诗眼”,提出“通体之眼”,“全篇之眼”。他谈批判与继承的关系,指出“惟善用古者能变古,以无所不包,故能无所不扫”。他对不同旨趣、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不“著于一偏”,强分轩轻,其长处与不足都如实指出,如说:“齐梁小赋,唐末小诗,五代小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盖所谓“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也。”他论表现手法与技巧,指明“语语微妙,便不微妙”,“竞体求奇,转至不奇”,强调“交相为用”、“相济为功”,提出一系列相反相成的艺术范畴,如深浅、重轻、劲婉、直曲、奇正、空实、抑扬、开合、工易、宽紧、谐、淡丽等等。刘熙载认为文学“与时为消息”,重视反映现实、作用于现实的所谓“有关系”的作品。他还把作品的价值同作家的品格联系起来,强调“诗品出于人品”。所以他论词不圃于传统见解,推崇苏、辛弃疾,批评温庭筠、周邦彦词品低下;以晚唐、五代婉约派词为“变调”,而以苏轼开创的蒙放派词为“正调”。他的词论,在清亡前后有一定影响。沈曾植称许他“涉览既多,会心特远”(《菌阁琐谈》);冯煦谓其“多洞微之言”(《蒿庵论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则对《艺概》出作品中词句来概括作家风格特点的评论方式以及个别论点,都有所吸取。《艺概》有刻于同治十三年的《古桐书屋六种》本,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标点本。刘氏另有《游艺约言》,与《艺概》同类。清代光绪二十九年四川成都官书局印本《艺概》28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28 第八章 近代文论选读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2 学时) 了解刘熙载文学理论的辨证思想,论述王国维“境界”说的丰富内涵。 第一节 刘熙载《艺概》选读 刘熙载(1813~1881),字伯简,号融斋,晚号寤崖子。江苏兴化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 进士。曾官广东提学使,主讲上海龙门书院。于经学、音韵学、算学有较深入的研究,旁及文艺。 著有《古桐书屋六种》、《古桐书屋续刻三种》。 《艺概》是作者平时论文谈艺的汇编,成书于晚年。全书共 6 卷,分为《文概》、《诗概》、《赋 概》、《词曲概》、《书概》、《经义概》,分别论述文、诗、赋、词、书法及八股文等的体制流变、性 质特征、表现技巧和评论重要作家作品等。作者自谓谈艺“好言其概(《自叙》),故以“概”名书。 “概”的涵义是,得其大意,言其概要,以简驭繁,“举少以概乎多”,使人明其指要,触类旁通。 这是《艺概》一书的特色。 《艺概》论文既注重文学本身的特点、艺术规律,同时又强调作品与人品、文学与现实的联系。 刘熙载认为文学是“心学”,是作家情志即“我”与“物”相摩相荡的产物。所以论文艺贵真斥伪, 肯定有个性、有独创精神的作家作品,反对因袭模拟、夸世媚俗的作风。他注意到文学创作存在两 种不同的方法:或“按实肖象”、或“凭虚构象”。并重视艺术形象和虚构,认为“能构象,象乃生 生不穷矣”。所以对浪漫派作家往往能有较深刻的认识。如说庄子的文章“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乃是“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李白的诗“言在口头,想出天外”,其实与杜甫“同一志在经世”。 他运用辩证方法总结艺术规律,指出:“文之为物,必有对也,然对必有主是对者矣”(《经义概》)。 又说“物一无文”,但“更当知物无一则无文。盖一乃文之真宰,必有一在其中,斯能用夫不一者 也”(《文概》)。《艺概》对物我、情景、义法种种关系的论述,就着重揭示了它们是如何辩证统一 的,突出了我、情、义的主导作用。 由于把握艺术辩证法,考察创作问题、评价作家作品,其往往深入一层,高出一头,有精辟独 到的见解。他强调作品是一个有机整体,论所谓“词眼”、“诗眼”,提出“通体之眼”,“全篇之眼”。 他谈批判与继承的关系,指出“惟善用古者能变古,以无所不包,故能无所不扫”。他对不同旨趣、 不同风格的作家作品,不“著于一偏”,强分轩轾,其长处与不足都如实指出,如说:“齐梁小赋, 唐末小诗,五代小词,虽小却好,虽好却小,盖所谓‘儿女情多,风云气少’也。”他论表现手法 与技巧,指明“语语微妙,便不微妙”,“竟体求奇,转至不奇”,强调“交相为用”、“相济为功”, 提出一系列相反相成的艺术范畴,如深浅、重轻、劲婉、直曲、奇正、空实、抑扬、开合、工易、 宽紧、谐拗、淡丽等等。 刘熙载认为文学“与时为消息”,重视反映现实、作用于现实的所谓“有关系”的作品。他还 把作品的价值同作家的品格联系起来,强调“诗品出于人品”。所以他论词不囿于传统见解,推崇 苏轼、辛弃疾,批评温庭筠、周邦彦词品低下;以晚唐、五代婉约派词为“变调”,而以苏轼开创 的豪放派词为“正调”。他的词论,在清亡前后有一定影响。沈曾植称许他“涉览既多,会心特远” (《菌阁琐谈》);冯煦谓其“多洞微之言”(《蒿庵论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则对《艺概》拈出 作品中词句来概括作家风格特点的评论方式以及个别论点,都有所吸取。 《艺概》有刻于同治十三年的《古桐书屋六种》本,1978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标点本。 刘氏另有《游艺约言》,与《艺概》同类。清代光绪二十九年四川成都官书局印本《艺概》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第二节王国维《人间词话》选读一、境界说王国维“境界”说是他在《人间词话》里提出来的。《人间词话》开宗明义就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在他自撰而托名樊志厚的《人间词乙稿序》里他又说:“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携已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从以上引文,可见“意”与“境”二者之重要。王国维“境界”说应该有以下的内含:①有“境界”、“意境”之作应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特征,能引起读者多重的联想与想象。②有“境界”、“意境”之作应具有真实自然之美,所谓“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③有“境界”“意境”之作不仅要求内容方面的情景之真,而且要求艺术表现方面自然传神,造语平淡,尽弃人为造作之痕,即应具有“不隔”的自然真切之美的特点。④最好的有“境界”、“意境”之作不仅能达到“有我之境”,还能达到“无我之境”。二、“隔”与“不隔”说主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还提出了“隔”写“不隔”的说法,主张文学作品应该“不隔”。所谓“不隔”,当是指语言清新平易,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自然真切之美,不见人工雕琢之痕。反之“隔”则是指语言雕琢,用典深密,精工修饰而缺乏平淡自然之美。“不隔”的思想吸纳了西方重视艺术直觉作用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同时更是受到了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如钟的“直寻”司空图的“直致”、严羽的“妙悟”、王夫之的“现量”、王土祺的“神韵”等理论观点的影响,并加以继承和发展,使之与西重视艺术直觉作用的美学思想融会贯通。三、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还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他说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从他的论述和所举的例子来看,所谓“有我之境”即是在作品中能比较明显地看出作者主观色彩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是诗人主观色彩较为隐嗨、物我完美地统一的景物描写至艺术境界。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四、王国维文艺美学思想的意义和影响王国维文艺美学思想的意义和影响有以下几点:(1)王国维《人间词话》对以意境为中心的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接受了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因而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进入了现代阶段。(2)王国维的“意境”说理论虽是在总结古典文艺思想,并在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只有到了主国维的手中,这种意境理论才达到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阶段。(3)王国维的文艺思想对现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现在的文学批评中还经常提到“境界”、“意境”等名词。复习与思考题1.理解体会刘熙载关于眼的论述2.主国维文艺美学思想及其价值29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 29 第二节 王国维《人间词话》选读 一、境界说 王国维“境界”说是他在《人间词话》里提出来的。《人间词话》开宗明义就说:“词以境界为 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在他自撰而托名樊志厚的《人间词乙稿序》里他又说:“文 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 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从以上引文,可见“意”与“境”二者之重要。王国维“境界” 说应该有以下的内含:①有“境界”、“意境”之作应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特征,能引起读 者多重的联想与想象。②有“境界”、“意境”之作应具有真实自然之美,所谓“能写真景物、真感 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③有“境界”、“意境”之作不仅要求内容方面的情景之真, 而且要求艺术表现方面自然传神,造语平淡,尽弃人为造作之痕,即应具有“不隔”的自然真切之 美的特点。④最好的有“境界”、“意境”之作不仅能达到“有我之境”,还能达到“无我之境”。 二、“隔”与“不隔”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还提出了“隔”与“不隔”的说法,主张文学作品应该“不隔”。所 谓“不隔”,当是指语言清新平易,形象鲜明生动,具有自然真切之美,不见人工雕琢之痕。反之, “隔”则是指语言雕琢,用典深密,精工修饰而缺乏平淡自然之美。“不隔”的思想吸纳了西方重 视艺术直觉作用的美学思想的影响,同时更是受到了中国古代文艺美学思想,如钟嵘的“直寻”、 司空图的“直致”、严羽的“妙悟”、王夫之的“现量”、王土禛的“神韵”等理论观点的影响,并 加以继承和发展,使之与西重视艺术直觉作用的美学思想融会贯通。 三、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说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还提出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他说词“有有我之境, 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 我,何者为物”。从他的论述和所举的例子来看,所谓“有我之境”即是在作品中能比较明显地看 出作者主观色彩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而“无我之境”则是诗人主观色彩较为隐晦、物我完美 地统一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他又引用西方美学思想中有关优美和壮美的区别来概括这两种境 界的基本形态的美学特征:“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 美,一宏壮也。” 四、王国维文艺美学思想的意义和影响 王国维文艺美学思想的意义和影响有以下几点:(1)王国维《人间词话》对以意境为中心的中 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接受了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因而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进 入了现代阶段。(2)王国维的“意境”说理论虽是在总结古典文艺思想,并在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 基础上产生的,但只有到了王国维的手中,这种意境理论才达到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阶段。(3) 王国维的文艺思想对现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过一定的影响。现在的文学批评中还经常提到 “境界”、“意境”等名词。 复习与思考题 1.理解体会刘熙载关于眼的论述 2.王国维文艺美学思想及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