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案第一章先秦文学【教学目的】了解先秦文学的相关知识,分析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背诵经典篇目。【重点难点】《诗经》,屈原及楚辞,诸子散文,历史散文【教学方法】讲读、讨论【所用课时】1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诗经》一、关于诗经的基本知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305篇作品,先秦时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被儒家学者奉为经典之后始称《诗经》。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给后世诗歌以巨大的影响。2、风、雅、颂《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者,风土之音,民俗歌谣之诗也。所谓国风,是各诸侯国统治地区的地方土乐、民间歌谣,《诗经》共十五国风,160篇作品。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朝廷之乐雅,也就是说,雅是周代朝廷的正乐。称周天子都城附近之乐为正乐应是出于当时的尊王思想。称之为雅乐,正如当时的普通话、标准话称为雅言。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共31篇,多作于西周初期:小雅共74篇,多作于西周末期,风格上更接近国风。颂,宗庙之乐歌,宗庙之音。也就是说,颂是祭祖祭神时用的歌舞曲。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3、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后人将风、雅、颂、赋、比、兴称为诗六义。风雅颂,诗之体也;赋比兴,诗之用也。赋比兴在《诗经》中的具体运用:(1)赋的手法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2)比的手法1
1 中国古代文学教案 第一章 先秦文学 【教学目的】 了解先秦文学的相关知识,分析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点,背诵经典篇目。 【重点难点】 《诗经》, 屈原及楚辞,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 【教学方法】 讲读、讨论 【所用课时】 12 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诗经》 一、关于诗经的基本知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 500 多年的 305 篇作品,先秦时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被儒家学者奉为经典之后始称《诗经》 。全 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给后世诗歌以巨大的影响。 2、风、雅、颂 《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 风者,风土之音,民俗歌谣之诗也。所谓国风,是各诸侯国统治地区的地方土乐、民间 歌谣,《诗经》共十五国风,160 篇作品。 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朝廷之乐曰雅,也就是说,雅是周代朝廷的正乐。称周天子 都城附近之乐为正乐应是出于当时的尊王思想。称之为雅乐,正如当时的普通话、标准话称 为雅言。 雅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共 31 篇,多作于西周初期;小雅共 74 篇,多作于西周末期, 风格上更接近国风。 颂,宗庙之乐歌,宗庙之音。也就是说,颂是祭祖祭神时用的歌舞曲。颂包括周颂 31 篇,鲁颂 4 篇,商颂 5 篇。 3、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基本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 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 基本手法。赋、比、兴 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了诗歌的艺术 形象,抒发了 诗人的情感。 后人将风、雅、颂、赋、比、兴称为诗六义。风雅颂,诗之体也;赋比兴,诗之用也。 赋比兴在《诗经》中的具体运用: (1)赋的手法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 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中是很常见的。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事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 三者中, 赋是基础。 (2)比的手法
《诗经》中有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更多的则是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如《卫风·硕人》之第二章手如柔美,虐如凝脂,领如蜻,茵如犀,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以具体的动作和事物来比拟难言的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在《诗经》中也很常见。如《王风·泰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中心如醉”、“中心如嚏”,以“醉”、“”比喻难以形容的忧思。《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3)兴的手法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体会《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速。参差荐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求之。求之不得,窘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荐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荐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主题认识:《诗序》:歌咏“后妃之德”。《鲁诗》则说是大臣(毕公)刺周康王好色晏起之作。后世研究者或认为是一篇祝贺新婚的乐章,或认为是一首写上层社会男女恋爱的作品。全诗巧妙地运用“兴”的手法,兴中有比。《论语·八俏》:子日:“关雕,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兼》:兼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兼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抵。兼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氵止。这首诗选自<<诗经.秦风>>。这是一首怀人诗。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求的对象。至于与诗人是什么关系,很难确定。今人一般认为是诗人的恋人。诗以兼起兴,创造出纯美的意境。诗中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浑融一体,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调帐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而朦的美。另外,重章叠句、一2
2 《诗经》中有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更多的则是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 如《卫风·硕人》之第二章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以具体的动作和事物来比拟难言的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在《诗经》中也很常见。如 《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中心如醉”、“中心如噎”,以“醉”、“噎”比喻难以形容的忧思。 《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 表达思想感情,再 现异彩纷呈的物象。 (3)兴的手法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 移联想。 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 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 而是虚灵微妙的。 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 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 种特殊味道。 体会《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 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 乐之。 主题认识:《诗序》:歌咏“后妃之德”。《鲁诗》则说是大臣(毕公)刺周康王好色晏起 之作。后世研究者或认为是一篇祝贺新婚的乐章,或认为是一首写上层社会男女恋爱的作品。 全诗巧妙地运用“兴”的手法,兴中有比。 《论语·八侑》: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蒹葭》: 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 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 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 水中氵止。 这首诗选自<<诗经.秦风 >>。这是一首怀人诗。诗中的“伊人”是诗人爱慕、怀念和追 求的对象。至于与诗人是什么关系,很难确定。今人一般认为是诗人的恋人。 诗以蒹葭起兴,创造出纯美的意境。诗中的景物描写十分出色,景中含情,情景浑融一 体,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给人一种凄迷而朦胧的美。另外,重章叠句、一
唱三叹的结构形式,不仅使感情的是抒写不断加深,而且也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4、《诗经》的句法结构和语言特色《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作为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这种形式在后来的辞赋、颂、赞、速、、铭等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借此强化感情的发。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抵是形容词性质,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体会讨论《周南·茅营》采采茉苣,薄言采之。采采茉,薄言有之。采采苯苣,薄言摄之。采采苣,薄言之。采采茉,薄言祐之。采采茉苣,薄言之。5、《诗经》的现实精神梁启超先生《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说:“现存先秦古籍,真杂,几乎无一书无问题,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中的诗歌,绝大多数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人们常将《诗经》比喻为一面镜子,说它全面反映了周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这对中国古代文学题材内容产生了影响。《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它奠定了中国诗歌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6、《诗经》的流传齐、鲁、韩、毛四家诗。西汉时期,出现了今文齐、鲁、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古文“毛诗”晚出,在民间广泛传授,自郑玄作笔兼容三家,使毛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今本《诗经》,就是“毛诗”。作品讲析:《卫风·氓》《毛诗序》:“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為。美反正,刺淫也。”《诗集传》:“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今人谓该诗是一首古老的弃妇诗,自述女子从恋爱到被弃的经过,感情悲愤,揭示了那个时代婚姻问题上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女子的悲惨命运。成功塑造了弃妇形象:忠于爱情,温柔缠绵。善良能干,吃苦耐劳。性格刚强。赋比兴结合。叙事情结合。对比手法塑造形象。作者以对比的手法刻画了人物性格。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的不同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氓的言行,以结婚为界,表现为“信誓日日”与“至于暴矣”两种情状,暴露了他忠诚是假、虚伪是真的本质:女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则以她被休弃为界,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强风毅。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示出两个人物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诗经》中的其他婚姻爱情诗《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主要保存在《国风》中。《诗经》婚恋诗的极其丰富。既有反映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诗经·邯风·静女》:3
3 唱三叹的结构形式,不仅使感情的是抒写不断加深,而且也造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 4、《诗经》的句法结构和语言特色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 很低。以四言句为主干,作为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这种形式在后来的辞赋、 颂、赞、诔、箴、铭等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 《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 唱三叹的效果,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 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 则中,这类词汇大抵是形容词性质,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 然。 体会讨论《周南·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 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5、《诗经》的现实精神 梁启超先生《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说:“现存先秦古籍,真赝杂糅,几乎无一书无问题, 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诗经》其首也。”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经》中的诗歌,绝大多数是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 活、日常经验,人们常将《诗经》比喻为一面镜子,说它全面反映了周代的政治、经济、文 化及社会生活。这对中国古代文学题材内容产生了影响。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它奠定了中国诗歌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 6、《诗经》的流传 齐、鲁、韩、毛四家诗。西汉时期,出现了今文齐、鲁、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 为博士,成为官学。古文“毛诗”晚出,在民间广泛传授,自郑玄作笺兼容三家,使毛诗盛 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作品讲析:《卫风·氓》 《毛诗序》:“刺时也。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 衰,复相弃背。或乃困而自悔,丧其妃耦,故序其事以风焉。美反正,刺淫佚也。” 《诗集传》:“此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今人谓该诗是一首古老的弃妇诗,自述女子从恋爱到被弃的经过,感情悲愤,揭示了那 个时代婚姻问题上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女子的悲惨命运。 成功塑造了弃妇形象:忠于爱情,温柔缠绵。善良能干,吃苦耐劳。性格刚强。 赋比兴结合。叙事抒情结合。 对比手法塑造形象。作者以对比的手法刻画了人物性格。对比的焦点一是双方对对方的 不同态度,二是两个人物本身思想行为的前后变化。氓的言行,以结婚为界,表现为“信誓 旦旦”与“至于暴矣”两种情状,暴露了他忠诚是假、虚伪是真的本质;女主人公的思想性 格,则以她被休弃为界,由单纯、天真、热情而略带软弱转变为成熟、理智、冷静而坚强刚 毅。通过前后对比、相互映衬,显示出两个人物的善恶美丑及彼此间的强烈反差。 《诗经》中的其他婚姻爱情诗 《诗经》中的婚姻爱情诗主要保存在《国风》中。《诗经》婚恋诗的极其丰富。既有反映 男女相慕相恋,相思相爱的情歌,也有反映婚嫁场面,家庭生活等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 幸婚姻给妇女带来痛苦的弃妇诗。 《诗经·邶风·静女》:
静女其姝,侯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竭。静女其变,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怪女美。自牧归美,淘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王凤·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郑风·狡童》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郑风·赛裳》子惠思我,赛裳涉漆。子不我思,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ju)!子惠思我,赛裳涉消。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郑风·出其东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编衣萘巾,聊乐我员。出其圜阁(yindu),有女如茶。虽则如茶,匪我思且(cu)。衣茹蕙(I0),聊可与娱。《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rang)。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减(zang)。《漆消》漆与消,方兮。士与女,方秉商兮。女日观乎?士日既且(cu)。且往观乎?消之外,(xu)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谎,赠之以勺药。凑与,浏其清。士与女,般其盈矣。女日观乎?士日既且。且往观乎?消之外,洵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赠之以勺药。先秦时代的男女交往,大约经历了防范相对宽松,到逐渐森严的变化过程。《周礼·地官·媒民》称:“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可知在周代,还为男女青年的恋爱、婚配,保留了特定季令的选择自由。但一过“中春”,再要私相交往,则要被斥为“淫奔”的。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男女之防就严格多了。《孟子·滕文公下》说:“不待父母之命,媒灼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连“钻穴隙”偷看那么一下,都要遭人贱骂,可见社会舆论已何其严厉。《将仲子》将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壹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無逾我墙,無折我桑,登敢爱之?畏我諾兄。仲可也,兄之言,亦可畏也。将仲子兮,無逾我園,無折我樹檀,登敢爱之?畏人之多言。仲可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诗经》中的征战诗选读《诗经》中的征战诗主要有两类:1、正面(肯定战争的正义价值):《大雅·江汉》、《常武》;《小雅·六月》;《秦风·小戎》、《无衣》。特点:注重写虚(精神风貌、军威声势),简略写实(具体战争的残酷、谋略),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表现出与世界其他民族古代战争诗不同的风格。《秦风·无衣》岂日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日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4
4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 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王凤·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 见,如三岁兮! 《郑风·狡童》 彼狡童兮,不与我言兮。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与我食兮。维子之故, 使我不能息兮。 《郑风·褰裳》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ju)!子惠思我,褰裳涉 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郑风·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出其闉阇(yindu), 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cu)。缟衣茹藘(lǘ),聊可与娱。 《野有蔓草》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 瀼(rang)。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zang)。 《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cu)。且往观乎?洧之外, 洵訏(xu)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 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先秦时代的男女交往,大约经历了防范相对宽松,到逐渐森严的变化过程。《周礼·地 官·媒氏》称:“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可知在周代,还为男女青年 的恋爱、婚配,保留了特定季令的选择自由。但一过“中春”,再要私相交往,则要被斥为 “淫奔”的。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男女之防就严格多了。《孟子·滕文公下》说:“不待父 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连“钻穴隙”偷看那 么一下,都要遭人贱骂,可见社会舆论已何其严厉。 《将仲子》 將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 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墻,無折我樹桑,豈敢愛之?畏我諸兄。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 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園,無折我樹檀,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 可畏也。 《诗经》中的征战诗选读 《诗经》中的征战诗主要有两类: 1、正面(肯定战争的正义价值):《大雅·江汉》、《常武》;《小雅·六月》;《秦风·小 戎》、《无衣》。特点:注重写虚(精神风貌、军威声势),简略写实(具体战争的残酷、谋略), 是我国古代崇德尚义,注重文德教化,使敌人不战而服的政治理想的体现,表现出与世界其 他民族古代战争诗不 同的风格。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
师,修我矛戟。与子借作!岂日无衣?与子同裳。主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借行!2、反面(厌战思乡):(1)战士角度:《小雅·采薇》、《风·东山》。(2)思妇角度:《卫风·伯兮》抒写征人思妇之苦,大多表现为对战争的厌倦,含有较为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从而凸现了较强的周民族农业文化的心理特点。《卫风·伯兮》伯兮蝎兮,邦之桀兮。伯也执设,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果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爲得逻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酶。讲读:《小雅·采薇》前三章用一唱三叹的复查形式,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成边之苦、思归之切与保家卫国的责任感交织一起,“怨排而不怒”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第六章写归途情景,回忆与眼前景象交错,痛定思痛,百感交集。复杂的心绪。复查的形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刘熙载《艺概》)“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斋诗话》)第二节屈原作品一、何谓“楚辞”?楚辞是战国时代在楚国出现的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一种新体诗,它标志着先秦诗歌发展的一个新高峰。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它又是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包括战国时诗人如屈原、宋玉、唐勒等人的作品、汉代贾谊、淮南小山,甚至刘向的作品。“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史记·酷吏列传》,有时简称“辞”或“辞赋”。又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四库全书总目》:“屈宋诸赋定名楚辞,自向始也。”二、楚辞的特征1、浓郁的楚文化色彩。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云:“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楚辞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楚国独特的地方文化是楚辞产生的根本基础。楚文化保存了较浓重的原始宗教文化的色彩,“信巫鬼,重浮祀”,这一带民间巫风很盛,祭祀时则歌舞以娱神,所以很早就流传着有别于中原地区的楚声,也蕴藏着许多生动优美的神话传说和棚棚如生的人物形象。屈原的《九歌》就是在祭神巫歌的基础上创作的。这种原始宗教文化的神奇浪漫的色彩,直接沾溉了楚辞创作的浪漫主义精神。2、诗风:铺排夸张,想象丰富,语言优美。3、句式:有六字句和五字句两种(不计语气词今、些、只等),为“三三”或“三二”节奏,前者以《离骚》和《九章》为主,后者以《九歌》为主。4、语气词“兮”的运用:普遍带有规律性,成为语言形式的显著特征,主要有三种情5
5 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反面(厌战思乡):(1)战士角度:《小雅·采薇》、《豳风·东山》。(2)思妇角度: 《卫风·伯兮》 抒写征人思妇之苦,大多表现为对战争的厌倦,含有较为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 从而凸现了较强的周民族农业文化的心理特点。 《卫风·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 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 痗。 讲读:《小雅·采薇》 前三章用一唱三叹的复沓形式,追忆思归之情,叙述难归原因。戍边之苦、思归之切与 保家卫国的责任感交织一起,“怨悱而不怒”。 四、五章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 第六章写归途情景,回忆与眼前景象交错,痛定思痛,百感交集。 复杂的心绪。复沓的形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雅人深致,正 在借景言情。”(刘熙载《艺概》)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王夫之《姜 斋诗话》) 第二节 屈原作品 一、何谓“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代在楚国出现的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一种新体诗,它标志着先秦诗歌发展 的一个新高峰。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 它又是西汉刘向编辑的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包括战国时诗人如屈原、宋玉、唐勒等 人的作品、汉代贾谊、淮南小山,甚至刘向的作品。 “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史记·酷吏列传》,有时简称“辞”或“辞赋”。又有以“骚” 来指称楚辞的。 《四库全书总目》:“屈宋诸赋定名楚辞,自向始也。” 二、楚辞的特征 1、浓郁的楚文化色彩。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云:“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 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楚辞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辞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 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 楚国独特的地方文化是楚辞产生的根本基础。楚文化保存了较浓重的原始宗教文化的色 彩,“信巫鬼,重淫祀”,这一带民间巫风很盛,祭祀时则歌舞以娱神,所以很早就流传着有 别于中原地区的楚声,也蕴藏着许多生动优美的神话传说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屈原的《九 歌》就是在祭神巫歌的基础上创作的。这种原始宗教文化的神奇浪漫的色彩,直接沾溉了楚 辞创作的浪漫主义精神。 2、诗风:铺排夸张,想象丰富,语言优美。 3、句式:有六字句和五字句两种(不计语气词兮、些、只等),为“三三”或“三二” 节奏,前者以《离骚》和《九章》为主,后者以《九歌》为主。 4、语气词“兮”的运用:普遍带有规律性,成为语言形式的显著特征,主要有三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