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参考书1.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夏承焘:《读词常识》中华书局2000年版2.3.启功:《诗文声律论稿》中华书局2001年版4.吴熊和等:《唐宋诗词探胜》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5.马茂元:《马茂元说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6.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7.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8.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唐诗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4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4 主要参考书 1.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 2.夏承焘:《读词常识》中华书局 2000 年版 3.启功:《诗文声律论稿》中华书局 2001 年版 4.吴熊和等:《唐宋诗词探胜》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7 年版 5.马茂元:《马茂元说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年版 6.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5 年版 7.葛晓音:《唐诗宋词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8.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唐诗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年版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第一章中国古代诗词发展历程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主要介绍中国诗歌起源发展的历史,价值意义,重点讲清儒家诗学和诗词形式的产生时代与原因。学时分配:2学时第一节诗歌的起源与价值功能一、诗歌起源(一)主要观点主要有“劳动”、“模仿说”、“游戏说”、“移情说”、“冲动说”等多种说法的争论,马克思主义认为艺术(包括诗歌)起源于劳动,与中国古代典籍记载一致。(二)理论资料《尚书》、《竹书纪年》帝舜元年条有“击石挝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民,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毛诗正义·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嵯叹之,嵯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三)作品文献《越绝书》:“「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甲骨文:“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郭沫若《卜辞通纂》三七五)《易》:“屯如遭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嫌。”(《屯》六二)“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屯》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封羊,无血。”(《归妹》上六)1899年,当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因病照方抓药,发现中药“龙骨”上面的花纹。经过研究,证明这是一种当时尚未被认识的古文字,开创了后世称为「甲骨文」的研究。1903年,《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鹏(号铁云)出版了《铁云藏龟》专门著录甲骨文字,1913年孙治让的《契文释例》则是我国学者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从此般商时代的文献开始为世人所知。中外学者经过多年的考证研究,断定目前发现的约十万片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甲骨文文献都是殷商王朝后半期占卜的文辞,即卜辞。后来的学者主要有郭沫若、王国维。二、诗学本质(一)诗言志、政教合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二)情志一也(三)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献根据:《尚书》(夔汝典乐,以教胃子)、《周礼》(六诗、乐语)、《左传·文公三年》:“公如晋,及晋侯盟。晋侯饲公,赋菁菁者莪(小雅),庄叔以公降拜日:小国受命于大国,敢不慎仪?君蜕以大礼,何乐如之,抑小国之乐,大国之惠也。晋侯降辞,登成拜,公赋嘉乐。”《礼记》等。汉代独尊儒术,强调微言大义、纬候足征,出现了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速书的现象,每每由政治意义索解《诗经》,后世的文字狱的理论依据,实创于此。楚辞、汉代乐府《典论·论文》5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 5 第一章 中国古代诗词发展历程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主要介绍中国诗歌起源发展的历史,价值意义,重点讲清儒家诗学 和诗词形式的产生时代与原因。 学时分配:2 学时 第一节 诗歌的起源与价值功能 一、诗歌起源 (一)主要观点 主要有“劳动”、“模仿说”、“游戏说”、“移情说”、“冲动说”等多种说法的争论,马克思主义 认为艺术(包括诗歌)起源于劳动,与中国古代典籍记载一致。 (二)理论资料 《尚书》、《竹书纪年》帝舜元年条有“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吕氏春秋·古乐篇》 “昔葛天氏之民,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正义·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 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三)作品文献 《越绝书》:“「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甲骨文:“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 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郭沫若《卜辞通纂》三七五)《易》:“屯如邅如, 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屯》六二)“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屯》上六)“女承筐,无实; 士刲羊,无血。”(《归妹》上六) 1899 年,当时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因病照方抓药,发现中药“龙骨”上面的花纹。经过研 究,证明这是一种当时尚未被认识的古文字,开创了后世称为「甲骨文」的研究。1903 年,《老残 游记》的作者刘鹗(号铁云)出版了《铁云藏龟》专门著录甲骨文字,1913 年孙诒让的《契文释 例》则是我国学者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专著。从此殷商时代的文献开始为世人所知。中外学者经过 多年的考证研究,断定目前发现的约十万片刻在龟甲或者兽骨上的甲骨文文献都是殷商王朝后半期 占卜的文辞,即卜辞。后来的学者主要有郭沫若、王国维。 二、诗学本质 (一)诗言志、政教合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二)情志一也 (三)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文献根据:《尚书》(夔汝典乐,以教胄子)、《周礼》(六诗、乐语)、《左传·文公三年》:“公 如晋,及晋侯盟。晋侯饷公,赋菁菁者莪(小雅),庄叔以公降拜曰:小国受命于大国,敢不慎仪? 君贶以大礼,何乐如之,抑小国之乐,大国之惠也。晋侯降辞,登成拜,公赋嘉乐。”《礼记》等。 汉代独尊儒术,强调微言大义、纬候足征,出现了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 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的现象,每每由政治意义索解《诗经》,后世的文字狱的理论依据, 实创于此。楚辞、汉代乐府 《典论·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二节中国古代歌诗的发展历程一、歌诗的形成与礼乐文化《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文字记载的诗歌总集,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它是一部四言诗,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总共305篇。“风”也叫“国风”,是地方礼乐歌谣;“雅”是周王统治地区的音乐或者说正宗礼乐;“颂”有形容的意思,它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时间上,礼乐崩坏开始歌诗丛诸侯出。《楚辞》是汉成帝时的刘向所编辑。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而代之以三四言到七八言的参差不齐的形式,这是诗歌的发展也是文学的革新。而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南北合流的文化传统,为周原楚音。二、缘情而绮靡与礼乐重组乐府是古代的音乐机关,魏普以后又作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一特色是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它的高度艺术性主要表现在: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有感情: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浪漫主义色彩等。到了唐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昌盛和统治者的大力提倡,造成了一个极浓厚的诗歌创作风气从而使之百年唐帝国成为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盛唐之音:兴礼乐与依律调韵、声韵定式;诗仙、诗圣、诗佛等。三、箫音剑气与形而下进程词虽然作为独立的文体,但是从本质上说就是歌诗,结果与诗歌一样,分为可歌与不可歌两种情况。清代人把唐诗宋词以箫音剑气相况,指出了这两个时代歌诗的性格特征。宋代文学有320年的发展历史(从960年一1279年)。宋词的发展则依赖着音乐的发展,隋唐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和交通贸易的发展,西域音乐及少数民族音乐传入中原,出现了新的音乐形式一一宴乐,因而赢得人们的喜爱;从当时文人的特点说起、他们比较重个人对国家社会的政治责任和道德义务,而抑制个性的自由发展,自由表露:因而宋代文人比起唐代文人来思想也许更成熟深沉,情感也许更含蓄复杂,但明显缺乏唐代文人那种豪气千云、才华横溢,那种天真直率、舒卷自如,那种浮华怪诞、异想天开等种种的性格特点。词从文学角度上看,是新型格律诗,词以字数分小令、中调、长调或分小令、慢词。又因音乐节拍不同分:令、引、近、慢四类。如:从短短十四个字的[竹枝词]发展演变到两百四千个字的【莺啼序],其中有包括了3800多种词调。据《御制词谱》记载有2306体之多。在宋代,词的意境,形成,技巧都发展到了鼎盛的时期。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在宋代词人看来,写河可以自然流露。另一方面,由于晚唐词人写作范围不超过一些男女情,正好为诗人留下宽广的余地来驰骋他们的才情,笔力。在近古体诗方面,唐代人已经占领了各方面的主要阵地和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后,宋人就难以超越了。因此,词作家的数量虽不能和诗家相比,作品也不比宋诗丰富,艺术上却表现了更多的特色和创造性,所以后人用宋词来代表宋代文学,是因为它具有自个独特时代风格。元代主要是曲。说唱艺术与诗词的结合,出现元曲、杂剧,自元到近代,诗词不衰,虽各有特色成就,但整体人们不认可其比于唐宋。6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6 第二节 中国古代歌诗的发展历程 一、歌诗的形成与礼乐文化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有文字记载的诗歌总集,产生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它是一部四 言诗,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总共 305 篇。“风”也叫“国风”,是地方礼乐歌谣;“雅”是周 王统治地区的音乐或者说正宗礼乐;“颂”有形容的意思,它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时间上, 礼乐崩坏开始歌诗丛诸侯出。《楚辞》是汉成帝时的刘向所编辑。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 而代之以三四言到七八言的参差不齐的形式,这是诗歌的发展也是文学的革新。而其产生和发展的 重要基础是南北合流的文化传统,为周原楚音。 二、缘情而绮靡与礼乐重组 乐府是古代的音乐机关,魏晋以后又作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 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一特色是它的“缘事而发”的内容所决定的。在我国文学史上,汉乐府 民歌标志着叙事诗的一个新的更趋成熟的发展阶段。它的高度艺术性主要表现在:通过人物的语言 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语言的朴素自然而带有感情;形式的自由和多样;浪漫主义色彩等。到 了唐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昌盛和统治者的大力提倡,造成了一个极浓厚的诗歌创作风气, 从而使之百年唐帝国成为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盛唐之音:兴礼乐与依律调韵、声韵定式;诗仙、 诗圣、诗佛等。 三、箫音剑气与形而下进程 词虽然作为独立的文体,但是从本质上说就是歌诗,结果与诗歌一样,分为可歌与不可歌两种 情况。清代人把唐诗宋词以箫音剑气相况,指出了这两个时代歌诗的性格特征。 宋代文学有 320 年的发展历史(从 960 年—1279 年)。宋词的发展则依赖着音乐的发展,隋唐 时期,随着国家的统一和交通贸易的发展,西域音乐及少数民族音乐传入中原,出现了新的音乐形 式——宴乐,因而赢得人们的喜爱;从当时文人的特点说起、他们比较重个人对国家社会的政治责 任和道德义务,而抑制个性的自由发展,自由表露;因而宋代文人比起唐代文人来思想也许更成熟、 深沉,情感也许更含蓄复杂,但明显缺乏唐代文人那种豪气千云、才华横溢,那种天真直率、舒卷 自如,那种浮华怪诞、异想天开等种种的性格特点。词从文学角度上看,是新型格律诗,词以字数 分小令、中调、长调或分小令、慢词。又因音乐节拍不同分:令、引、近、慢四类。如:从短短十 四个字的[竹枝词]发展演变到两百四千个字的[莺啼序],其中有包括了 3800 多种词调。据《御 制词谱》记载有 2306 体之多。 在宋代,词的意境,形成,技巧都发展到了鼎盛的时期。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在宋代词 人看来,写河可以自然流露。另一方面,由于晚唐词人写作范围不超过一些男女情愫,正好为诗人 留下宽广的余地来驰骋他们的才情,笔力。在近古体诗方面,唐代人已经占领了各方面的主要阵地 和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后,宋人就难以超越了。因此,词作家的数量虽不能和诗家相比,作品也 不比宋诗丰富,艺术上却表现了更多的特色和创造性,所以后人用宋词来代表宋代文学,是因为它 具有自个独特时代风格。 元代主要是曲。 说唱艺术与诗词的结合,出现元曲、杂剧,自元到近代,诗词不衰,虽各有特色成就,但整体 人们不认可其比于唐宋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复习与思考题1.中国古代诗歌产生时代与原因儒家诗学的基本内容2.3.诗与礼乐、词与诗的关系拓展阅读书目1.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2.夏承焘:《读词常识》中华书局2000年版7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 7 复习与思考题 1.中国古代诗歌产生时代与原因 2.儒家诗学的基本内容 3.诗与礼乐、词与诗的关系 拓展阅读书目 1.龙榆生:《唐宋词格律》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 年版 2.夏承焘:《读词常识》中华书局 2000 年版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二章中国古代诗词基本知识与创作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重点讲习中国古代各种诗体发育的背景下格律诗的产生与规律,写作要点,学会能简单地写作符合规范的格律诗和词。学时分配:4学时第一节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与创作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齐梁体”以外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上都有区别: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儿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庆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平庆: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厌,而近体讲究平厌。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不过未成规律,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一、韵部一般认为,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多根据《平水韵》。《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又如第二首:门外鹅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自今以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猜”和“回”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但在现在普通话中也不押韵。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8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8 第二章 中国古代诗词基本知识与创作 本章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本章重点讲习中国古代各种诗体发育的背景下格律诗的产生与规 律,写作要点,学会能简单地写作符合规范的格律诗和词。 学时分配:4 学时 第一节 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知识与创作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 熟。唐以前的诗,“齐梁体”以外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古体和近体在 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 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 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 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 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 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 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 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古体诗基本上无 格律。 一、韵部 一般认为,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 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 文郁编的《平水韵》,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多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平声和下平声,这 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 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 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 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韵的,在现在已看 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 等等。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为属于同一韵的, 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 楸树馨香倚钓矶,斩新花蕊未应飞。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 又如第二首: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自今以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猜”和“回”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但在现在普通话中也不押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 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