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案系部:师范教育系教师:林佳颖
1 《大学语文》 教案 系部:师范教育系 教师:林佳颖
2
2
授课时间第1、2周课次第1次章节第一讲《论语》三则名称授课教学理论课()、实践课()其它()4)、习题题(方式时数1.语言建构与运用:正确理解“学而时习之”的内涵。教学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文段理解孔子的修养过程,学习。目的3.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孔子少年立志,树立远大理想与信念,身处逆境仍然保要求持乐观精神,信念坚定。教学讲解法、阅读分析法方法教学重点: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重点难点:孔子的理念与修养过程。难点教学步骤及内容:教学导入:视频导入:《西周东周》教学内容:一、历史背景1.社会动荡,礼崩乐坏2.思想解放,百家争鸣二、史料出处儒家经典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辑录上古典籍: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语录体著作,言简意,饱含深意,许多言论成为后世的格言和成语,对文学语言影响深远三、文段学习第一则重点字词:“习”重点学习:孔门三乐的内涵与外延第二则重点字词:“志”、“三十而立”“耳顺”、“知天命”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于修养学问,三十岁能够立身行事合乎法度,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3
3 授课时间 第 1、2 周 课 次 第 1 次 章 节 名 称 第一讲 《论语》三则 授 课 方 式 理论课( )、实践课( )、习题题( )、其它( ) 教学 时数 4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1.语言建构与运用:正确理解“学而时习之”的内涵。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文段理解孔子的修养过程,学习。 3.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孔子少年立志,树立远大理想与信念,身处逆境仍然保 持乐观精神,信念坚定。 教 学 方 法 讲解法、 阅读分析法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重点: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难点:孔子的理念与修养过程。 教学步骤及内容: 教学导入: 视频导入:《西周东周》 教学内容: 一、历史背景 1.社会动荡,礼崩乐坏 2.思想解放,百家争鸣 二、史料出处 儒家经典 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辑录 上古典籍:非成于一时、一人之手 语录体著作,言简意赅,饱含深意,许多言论成为后世的格言和成语,对文学语言影响 深远 三、文段学习 第一则 重点字词:“习” 重点学习:孔门三乐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则 重点字词:“志”、“三十而立”、“耳顺”、“知天命” 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于修养学问,三十岁能够立身行事合乎法度,四十岁遇 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 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重点学习:孔子(儒家学者)的修养过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学习孔子自强不息的人生修养态度。第三则重点字词:“莫能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重点学习:陈蔡绝粮的典故、孔子的信念与追求四、知识链接孔子学琴《典籍里的中国一一论语》引导学生学习孔子身处逆境依然保持乐观心态,坚持自己的信念与追求。复习思考题、作业题:1、谈谈对孔门三乐的理解2、说说孔子具有哪些珍贵的品质下次课预习要点1、《大学之道》教学后记
4 重点学习:孔子(儒家学者)的修养过程 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学习孔子自强不息的人生修养态度。 第三则 重点字词:“莫能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重点学习:陈蔡绝粮的典故、孔子的信念与追求 四、知识链接 孔子学琴 《典籍里的中国——论语》 引导学生学习孔子身处逆境依然保持乐观心态,坚持自己的信念与追求。 复习思考题、作业题: 1、谈谈对孔门三乐的理解 2、说说孔子具有哪些珍贵的品质 下次课预习要点 1、《大学之道》 教 学 后 记
第授课时间3、4周课次第1次章节第二讲大学之道名称授课教学理论课(2)、实践课()、习题题()、其它(4方式时数教学1.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的目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要求3.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本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教学讲解法、讨论法方法教学教学重点: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重点教学难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难点及其内部关联。教学步骤及内容:教学导入:出示相关大学的校训,这些校训基本使用“格物、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些词。这些词都出自儒家经典之一《礼记》中的“大学”篇。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大学》。教学内容:一、课题简介1.《大学》是儒家五经之一《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大学之道”。“大学”一词在古代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学问。“大学之道”,指格物致知,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二、全文通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重点字词:(1)道:宗旨,根本原则。(2)明:使动,使…彰明。(3)明:美好,明德:美好的德行。(4)亲民:“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一说亲近爱抚5
5 授课时间 第 3、4 周 课 次 第 1 次 章 节 名 称 第二讲 大学之道 授 课 方 式 理论课( 2 )、实践课( )、习题题( )、其它( ) 教学 时数 4 教 学 目 的 要 求 1.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3.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本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 教 学 方 法 讲解法、讨论法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意,准确翻译。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教学难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的具体所指 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步骤及内容: 教学导入: 出示相关大学的校训,这些校训基本使用“格物、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些词。这 些词都出自儒家经典之一《礼记》中的“大学”篇。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大 学》。 教学内容: 一、课题简介 1.《大学》是儒家五经之一《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经北宋 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 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 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 “大学之道”。“大学”一词在古代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 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 政治、哲学等学问。“大学之道”,指格物致知,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二、全文通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 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重点字词: (1)道:宗旨,根本原则。 (2)明:使动,使.彰明。 (3)明:美好,明德:美好的德行。 (4)亲民:“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一说亲近爱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