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章,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特别要说明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技巧,而是力主在语言上要创新,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惟陈言之务去”。“气盛言宜”论影响了后代以气论文的理论观点。第五节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司空图是唐代很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在其诗论文章中,以诗歌意境为中心,总结了诗歌艺术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经验,继承儒家诗学思想传统,坚持“全美为上”学说,又有自己的体会与理论,提出了“思与境偕”、“醇美之味”等著名的诗歌美学范畴,对唐以后诗歌理论批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一、“韵味”说对于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司空图从鉴赏角度,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就是“韵味”说。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强调诗歌要有“咸酸”之外的“醇美”之味。“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而愚以为辨于味然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以适口者,若髓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人以充饥而遵辙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尔。”(《与李生论诗书》)他的“韵味”说本于庄子的味和钟嵘的“滋味”说,但有发展变化。什么是“韵味”的具体所指呢?那就是诗歌应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丰富的醇美韵味。“韵味”说是司空图对诗歌意境理论深入而又精辟的阐述,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如宋代严羽的“兴趣”说、清代主士祺的“神韵”说,主国维的“境界”说都受到司空图的一定影响。二、“思与境偕”说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质,“思与境偕”中的“思”,可以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在创作主体的情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活动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偕往,相互融汇,因而产生了作品的意境世界。简言之,就是创作主体的情志与创作客体境象(实际就是触发创作主体产生创作欲望的客观的外在境象)产生了共鸣,相互融汇,这样才能创出具有意境美的作品。司空图认为这是诗人们理想的而文难以企及的高境界,这正是说意境作品的基本性质。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刘魏的“神思”理论,并且在皎然的诗歌理论中也已经出现过。三、“韵味象景”论“韵味象景”论,包含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和《与极浦书》中“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就是司空图“韵味”说的具体内容。“韵外之旨”,应该是指有意境的作品有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则应是侧重有意境的作品所具有的启人深思的理趣;而“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指有意境的作品在表层描写的形象之外,还能让鉴赏者联想到,但文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这种情致、理趣、境象,在作品中都是潜伏的假存在要依靠鉴赏者以自已的审美经验去体会、召唤、再现出来。“韵味象景”论是司空图对诗歌意境理论深入而又精辟的阐述,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如宋代严羽的“兴趣”说、清代王士祺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都受到司空图的一定影响。15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 15 与孟子的“配义与道”而修养成的“浩然之气”含义相同。“气盛”了,就能创造出“言宜”的文 章,把“养气”与作文统一起来了。特别要说明的是,韩愈强调“气盛言宜”并不忽视文章的写作 技巧,而是力主在语言上要创新,对古人要“师其意,不师其辞”,要“惟陈言之务去”。“气 盛言宜”论影响了后代以气论文的理论观点。 第五节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 司空图是唐代很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在其诗论文章中,以诗歌意境为中心,总结了诗歌 艺术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经验,继承儒家诗学思想传统,坚持“全美为上”学说,又有自己的体会与 理论,提出了“思与境偕”、“醇美之味”等著名的诗歌美学范畴,对唐以后诗歌理论批评发展有十 分深远的影响。 一、“韵味”说 对于诗歌意境的特殊性质,司空图从鉴赏角度,把“味”作为诗歌审美的第一要义提了出来, 就是“韵味”说。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中强调诗歌要有“咸酸”之外的“醇美”之味。“文之难, 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然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足资以适口者,若醯, 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 美者有所乏尔。”(《与李生论诗书》)他的“韵味”说本于庄子的味和钟嵘的“滋味”说,但有发展 变化。什么是“韵味”的具体所指呢?那就是诗歌应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只有这样,才能产生丰富的醇美韵味。“韵味”说是司空图对诗歌意境理论深入而又 精辟的阐述,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如宋代严羽的“兴趣”说、清代王士禛的“神韵”说,王国维 的“境界”说都受到司空图的一定影响。 二、“思与境偕”说 司空图在《与王驾评诗书》中提出:“长于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这是讲意境的基本性 质,“思与境偕”中的“思”,可以理解为创作中的神思,即艺术思维活动,但侧重在创作主体的情 志意趣活动;“境”则是激发诗情意趣活动并且表现之的创作客体境象。“境”与“思”偕往,相互 融汇,因而产生了作品的意境世界。简言之,就是创作主体的情志与创作客体境象(实际就是触发 创作主体产生创作欲望的客观的外在境象)产生了共鸣,相互融汇,这样才能创出具有意境美的作 品。司空图认为这是诗人们理想的而又难以企及的高境界,这正是说意境作品的基本性质。这种思 想可以追溯到刘勰的“神思”理论,并且在皎然的诗歌理论中也已经出现过。 三、“韵味象景”论 “韵味象景”论,包含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和《与极浦书》中“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就是司空图“韵味”说的具体内容。“韵外之旨”,应该是指有意境 的作品有表层文字、声韵覆盖下的无尽情致;“味外之旨”,则应是侧重有意境的作品所具有的启人 深思的理趣;而“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则是指有意境的作品在表层描写的形象之外,还能让 鉴赏者联想到,但又朦胧模糊的多重境象。这种情致、理趣、境象,在作品中都是潜伏着的假存在, 要依靠鉴赏者以自己的审美经验去体会、召唤、再现出来。“韵味象景”论是司空图对诗歌意境理 论深入而又精辟的阐述,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如宋代严羽的“兴趣”说、清代王士禛的“神韵” 说,王国维的“境界”说都受到司空图的一定影响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复习与思考题1:联系司空图(或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作品进行分析讨论拓展阅读书目、论文1.毕万忧《论陈子昂诗歌理论的传统特质》,《文学遗产》1990年3期2.孙昌武《论皎然的《诗式》》,《文学评论》1986年1期3.郭晋稀《白居易新论》,《文学遗产》1990年1期16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6 复习与思考题 1.联系司空图(或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作品进行分析讨论 拓展阅读书目、论文 1.毕万忱《论陈子昂诗歌理论的传统特质》,《文学遗产》1990 年 3 期 2.孙昌武《论皎然的〈诗式〉》,《文学评论》1986 年 1 期 3.郭晋稀《白居易新论》,《文学遗产》1990 年 1 期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第六章宋金元文论选读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4学时)通过学习,对宋金元文论著作有初步的了解,对相关的代表作能够比较熟悉。能够体会简述欧阳修提出的“穷而后工”说。苏轼的“了然心手”、“萧散简远”、“不厌空静”等文艺思想。把握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的词学思想。深入理解严羽的“兴趣”说、“妙悟”说的诗学意义及其影响。把握元好问论诗提倡真情实感、真淳天然和雄浑刚健的文学思想。了解张炎论词的“雅正”、“清空”和“意趣”说。其中严羽的以神禅论诗说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需要重点讲习。第一节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理论和实践的首领,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有宋以来第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成就都很大的作家。晚年所作《六一诗话》,开诗论之一体。欧阳修的文论著作和文论观点很多,主要观点有:文道一体说:“大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在文道关系上,肯定道的重要,反对片面追求文辞。但并不重道轻文,而是将道作为文士的基本修养,即充道以为文。其次,注重道的实践性内容,认为非道远人,而是人有所溺,不能在生活实践里“充道”。从生活实践方面谈论创作主体的修养,对以后的古文理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文道关系的解释,使得欧阳修逐渐形成自己以道充、事信、理达、辞易为中心的古文理论。再者,“穷而后工”说欧阳修在文学思想上最有价值的是“穷而后工”说。主要内容体现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指出,我听到世人说,诗人很少有显达的,而多数都处于穷顿困厄之中。真是这样吗?大概世上所传的诗,多数是出于古代穷顿困厄之的人的言辞吧。凡是读书人胸怀才智,又不能施展于世的人,多数喜爱放浪自己在山巅水边,外面可以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的形状和品类,常常探究它们的奇形怪状;心中怀有积存着的忧思感惯,兴起于忽债讽刺,用以表达羁旅的臣子和寡居的妇女们的概叹,而描写人们感情中难于言状之处,(这)大概是诗人越是穷顿困厄,诗就越写得好吧。这样说来,不是写诗能使人穷顿困厄,倒是穷顿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欧阳修在这里所说的“穷”,主要指政治上的穷达之“穷”,而不是指生活上的穷困,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也就是“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政治上不得志,受排挤、遭迫害,只能隐身江湖草茬山林田园,借诗文来寄托其济世安民的壮志,抒发其对现实黑暗的怨愤不满,以及种种忧思、苦闷、压抑、感概之情。诗人写自然之奇妙,寄人情之难言,往往都是有所寓意,怨刺兴讽有所为而发。并非诗能穷人,实是穷者而后工,愈穷而愈工。“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里表露的比较重要的思想。在他之前,司马迁、韩愈等人也有过相似之论,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境遇与创作潜能的关系。欧阳修则进一步将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态,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这段话涉及到文学创作中的两个问题:一是诗人穷而“自放”,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较为纯粹的审美关系,于是能“探其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刺”,抒写出更为曲折入微却又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这一理论,要求同学掌握住,并能与本课前面学习过的孔子诗“可以怨”、屈原“发愤以抒情”、司马迁“发债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互相联系、互相比较来把握。17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 17 第六章 宋金元文论选读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4 学时) 通过学习,对宋金元文论著作有初步的了解,对相关的代表作能够比较熟悉。能够体会简述欧 阳修提出的“穷而后工”说。苏轼 的“了然心手”、“萧散简远”、“不厌空静”等文艺思想。把握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的 词学思想。深入理解严羽的“兴趣”说、“妙悟”说的诗学意义及其影响。把握元好问论诗提倡真 情实感、真淳天然和雄浑刚健的文学思想。了解张炎论词的“雅正”、“清空”和“意趣”说。其中, 严羽的以禅论诗说理解起来会有一定难度,需要重点讲习。 第一节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北宋诗文革新理论和实践的首领,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有宋以来第一个在散文、诗、 词各方面成就都很大的作家。晚年所作《六一诗话》,开诗论之一体。欧阳修的文论著作和文论观 点很多,主要观点有:文道一体说:“大祗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言以载事, 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于后世。”(《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在文道关系上,肯定道 的重要,反对片面追求文辞。但并不重道轻文,而是将道作为文士的基本修养,即充道以为文。其 次,注重道的实践性内容,认为非道远人,而是人有所溺,不能在生活实践里“充道”。从生活实 践方面谈论创作主体的修养,对以后的古文理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文道关系的解释,使得欧阳 修逐渐形成自己以道充、事信、理达、辞易为中心的古文理论。再者,“穷而后工”说欧阳修在文 学思想上最有价值的是“穷而后工”说。主要内容体现在《梅圣俞诗集序》中。 指出,我听到世人说,诗人很少有显达的,而多数都处于穷顿困厄之中。真是这样吗?大概世 上所传的诗,多数是出于古代穷顿困厄之的人的言辞吧。凡是读书人胸怀才智,又不能施展于世的 人,多数喜爱放浪自己在山巅水边,外面可以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的形状和品类,常常探究它 们的奇形怪状;心中怀有积存着的忧思感愤,兴起于怨愤讽刺,用以表达羁旅的臣子和寡居的妇女 们的概叹,而描写人们感情中难于言状之处,(这)大概是诗人越是穷顿困厄,诗就越写得好吧。 这样说来,不是写诗能使人穷顿困厄,倒是穷顿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 欧阳修在这里所说的“穷”,主要指政治上的穷达之“穷”,而不是指生活上的穷困,有理想、 有抱负的文人,也就是“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政治上不得志,受排挤、遭迫害,只能 隐身江湖草莽山林田园,借诗文来寄托其济世安民的壮志,抒发其对现实黑暗的怨愤不满,以及种 种忧思、苦闷、压抑、感概之情。诗人写自然之奇妙,寄人情之难言,往往都是有所寓意,怨刺兴 讽有所为而发。并非诗能穷人,实是穷者而后工,愈穷而愈工。 “穷而后工”是欧阳修在《梅圣俞诗集序》一文里表露的比较重要的思想。在他之前,司马迁、 韩愈等人也有过相似之论,大体都是讲创作主体的生活境遇与创作潜能的关系。欧阳修则进一步将 作家的生活境遇、情感状态直接地与诗歌创作自身的特点联系起来:“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 态,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这段话涉及到文学创作中的两个问题:一是诗人穷而“自放”,能与外界事物建立起较为纯粹的审 美关系,于是能“探其奇怪”;二是郁积的情感有助于诗人“兴于怨刺”,抒写出更为曲折入微却又 带有普遍性的人情,这是对前人思想的深入发展。 这一理论,要求同学掌握住,并能与本课前面学习过的孔子诗“可以怨”、屈原“发愤以抒情”、 司马迁“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互相联系、互相比较来把握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二节苏《书黄子思诗集后》、《送参蓼师》苏轼,号东坡居士,散文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作为中国文学史、中国文论史上的大家,苏轼的文论著作和文论观点更多,主要有:“自然天成”说(文艺的自然本质),“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正,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推官书》)“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书黄子思诗集后》)强调主体在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自然的关系,反对务奇求深和雕琢经营,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随物赋形”说苏轼文艺思想的一个突出方面是注意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就文而言,他要行文自然,反对务奇求深和雕琢经营。反映在具体的形象描写上便是“随物赋形”,就是说根据事物本身自然地描绘出其形状,强调主体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自然的关系。就诗而言,推崇“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也是讲诗歌要自然天成,冥于造化。“了然心手”说(文学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见《答谢民师推官书》)苏轼在文学创作的“知”与“能”、“道”与“艺”的关系上,有着十分可贵的见解,他认为,创作的实现是“道”与“艺”的结合,即:“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书李伯时山庄图后》)。并将“道”,“艺”关系转化为实际创作时的“心”、“手”关系:“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他的这一思考是相当深入的,在艺术思维的过程中,外界的客观物象转化为主体心中的审美形象和意象,并最终表现为物态化的图画和语言文字。这种对于艺术创作的精细入微的体察,且注重艺术作品自身存在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史上,是很有价值的。“传神”说苏轼从诗与画的共通关系入手,探讨形似与神似的关系,强调要以典型化的“形”来集中表达出客体之物的生命内涵“神”。艺术家的天才在于通过“形”的描写表现出内在的“理”,从而达到传神的目的。他的形、神关系的见解和他对言意关系的见解是相通的。他追求“意在言外”、“言不尽意”的审美意趣。“枯淡”说在诗歌创作风格上,他推崇枯谈,意指在平淡中包含有丰富的意味和理趣,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本课重点介绍《书黄子思诗集后》、《送参寒师》一、《书黄子思诗集后》在文学创作中的主客体关系上,苏轼提出“萧散简远”的观点。这一观点,是他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一文中提出的: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翁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至。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称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承平之遗风,其论诗日:“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信乎表圣之言,美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我曾评论过书法,认为钟、王羲之的书法,萧散简远,韵味悠长,妙在笔画之外。到了唐代,颜真卿、柳公权开始集古今书法之大成,极尽变化之能事,天下人一直推崇他们为书法的师表。而钟、王羲之的书法传统就日渐衰微了。至于诗歌也是如此,苏武、李陵的诗浑然天成,不待雕琢;曹植、刘桢的诗发自胸,不受清规戒律的限制;陶渊明、谢灵运的诗超脱世俗,萧散飘逸,都是18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8 第二节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送参寥师》 苏轼,号东坡居士,散文列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南宋辛弃疾并 称“苏辛”。作为中国文学史、中国文论史上的大家,苏轼的文论著作和文论观点更多,主要有: “自然天成”说(文艺的自然本质),“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 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推官书》)“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盖亦 至矣。”(《书黄子思诗集后》)强调主体在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自然的关系,反对务奇求深和雕 琢经营,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 “随物赋形”说苏轼文艺思想的一个突出方面是注意文艺的自然本质,讲求创作的自然天成。 就文而言,他要行文自然,反对务奇求深和雕琢经营。反映在具体的形象描写上便是“随物赋形”, 就是说根据事物本身自然地描绘出其形状,强调主体创作时与对象的一种顺应自然的关系。就诗而 言,推崇“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陶谢之超然”。也是讲诗歌要自然天成,冥于造化。“了然心 手”说(文学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见《答谢民师推官书》)苏轼在文学创作的“知”与 “能”、“道”与“艺”的关系上,有着十分可贵的见解,他认为,创作的实现是“道”与“艺”的 结合,即:“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书李伯时山庄图后》)。并将“道”, “艺”关系转化为实际创作时的“心”、“手”关系:“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 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他的这一思考是相当深入的,在艺术思 维的过程中,外界的客观物象转化为主体心中的审美形象和意象,并最终表现为物态化的图画和语 言文字。这种对于艺术创作的精细入微的体察,且注重艺术作品自身存在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文艺 思想史上,是很有价值的。“传神”说苏轼从诗与画的共通关系入手,探讨形似与神似的关系,强 调要以典型化的“形”来集中表达出客体之物的生命内涵“神”。艺术家的天才在于通过“形”的 描写表现出内在的“理”,从而达到传神的目的。他的形、神关系的见解和他对言意关系的见解是 相通的。他追求“意在言外”、“言不尽意”的审美意趣。“枯淡”说在诗歌创作风格上,他推崇枯 谈,意指在平淡中包含有丰富的意味和理趣,是“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评韩柳诗》)“发纤 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本课重点介绍《书黄子思诗集后》、《送参寥师》 一、《书黄子思诗集后》 在文学创作中的主客体关系上,苏轼提出“萧散简远”的观点。这一观点,是他在《书黄子思 诗集后》一文中提出的: 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 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至于诗亦然。苏、李之天成,曹、刘之自得, 陶、谢之超然,盖亦至矣。而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然魏、 晋以来,高风绝尘,亦少衰矣。李、杜之后,诗人继作,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 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唐末司空图崎岖兵乱之间,而诗文高雅,犹有 承平之遗风,其论诗曰:“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盖自列 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恨当时不识其妙,予三复其言而悲之。.信乎表圣之言,美 在咸酸之外,可以一唱而三叹也。 我曾评论过书法,认为钟繇、王羲之的书法,萧散简远,韵味悠长,妙在笔画之外。到了唐代, 颜真卿、柳公权开始集古今书法之大成,极尽变化之能事,天下人一直推崇他们为书法的师表。而 钟繇、王羲之的书法传统就日渐衰微了。至于诗歌也是如此,苏武、李陵的诗浑然天成,不待雕琢; 曹植、刘桢的诗发自胸臆,不受清规戒律的限制;陶渊明、谢灵运的诗超脱世俗,萧散飘逸,都是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最好的诗作。而李白、杜甫的诗卓然出众,冠绝当世,超越百代,使古今诗人的作品都黯然失色;然而,魏晋以来高风绝尘的风格,也就渐渐衰败了。李、杜之后,诗人们间有寓意高妙的作品,但他们的才能不足以表达深意,只有中唐韦应物、柳宗元的诗清新细腻,词采雅洁,超世不俗,单纯古朴:其浓烈的诗味体现在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中。这是其他诗人所比不上的。唐末的司空图处于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而他的诗是那样的高雅,还带着太平盛世的遗风。他论诗说:“醋是最酸的是最咸的,人们饮食不可能没有醋和盐,而最美最佳的味,却常在咸酸之外。”他将自已研究诗歌的心得体会,写了二十四首诗,概括了诗的风格。可惜借当时的人不能洞识其中的奥妙,我再三读他的《诗品》,深受感动,并感到婉惜。*真正体会到司空图的诗论是令人信服的,最佳的美味确实在咸酸之外,这样的诗可以再三呤诵,余味无穷。这是先从他所擅长的书法说进来,在书法上,他推崇魏晋时代的“远韵”,即钟、王羲之书法作品的“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而到了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这些大书家,“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愈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由此可见,苏轼对于文艺创作中形、神关系的见解和言、意关系的见解是相辅相成的。《东坡文谈录》记载他的话云:“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不尽,尤为极致”。可见是追求“意在言外”,“言不尽意”的审美意趣。故而他十分称赏司空图“味在咸酸之外”的诗歌美学思想。在诗歌创作风格上,苏轼推崇“枯淡”。他所谓“枯淡”并非指某些宋诗淡乎寡味的伦父面孔,而是指在平淡之中包含有丰厚的意味和理趣,是“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二、《送参寒师》对于创作中主体的精神状态,苏轼提出“不厌空静”说,见《送参廖师》: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剑头惟一验,焦谷无新颖。胡为遂吾辈?文字争蔚炳,新诗如玉屑,出语便清警。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方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更当请。(《送参寒师》)所谓“空静”,本是佛学用语,意指佛徒在领悟佛法时的排除一切精神干扰的空明心境,其说通于老庄道家的“虚静”说。苏轼在《送参寒师》一诗中讲道这一思想,认为在文艺创作中,诸如诗歌创作和书法创作,艺术家的主体心态都需要“空且静”,这才是创作主体的最佳精神状态,第三节李清照《论词》李清照(1084一1155?),号易安居士。李格非之女。出嫁后,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年生活优裕,晚境孤苦凄凉。她的词在宋代自成一家,有《漱玉词》,也作有诗文,有《李清照集》。早期的词创作都是以婉约、绮丽(或者清丽)见长的,至苏轼的创作,则推出了风格豪放之什,苏轼并且在一些关于词的论述中提出了豪放派观点,他不喜欢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词,主张词要写得警拔、壮观。同时他认为词与诗并无本质区别,词也就是长短句之诗。这些观点,自然引起了词坛的反响,李清照的《论词》一篇,就是针对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词创作和观点而发的。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她批评苏轼的词是“句读不之诗”。那么词和诗究竞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李清照认为主要在于诗只有较为简单粗疏的声律要求,而词则特别讲究音律、乐律之规则:“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19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 19 最好的诗作。而李白、杜甫的诗卓然出众,冠绝当世,超越百代,使古今诗人的作品都黯然失 色;然而,魏晋以来高风绝尘的风格,也就渐渐衰败了。李、杜之后,诗人们间有寓意高妙的作品, 但他们的才能不足以表达深意,只有中唐韦应物、柳宗元的诗清新细腻,词采雅洁,超世不俗,单 纯古朴;其浓烈的诗味体现在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中。这是其他诗人所比不上的。唐末的司空图处 于兵荒马乱的年代里,而他的诗是那样的高雅,还带着太平盛世的遗风。他论诗说:“醋是最酸的, 盐是最咸的,人们饮食不可能没有醋和盐,而最美最佳的味,却常在咸酸之外。”他将自己研究诗 歌的心得体会,写了二十四首诗,概括了诗的风格。可惜当时的人不能洞识其中的奥妙,我再三读 他的《诗品》,深受感动,并感到惋惜。.真正体会到司空图的诗论是令人信服的,最佳的美味 确实在咸酸之外,这样的诗可以再三呤诵,余味无穷。 这是先从他所擅长的书法说进来,在书法上,他推崇魏晋时代的“远韵”,即钟繇、王羲之书 法作品的“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而到了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这些大书家,“始集古今笔法 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由此可见,苏轼对于文艺创作 中形、神关系的见解和言、意关系的见解是相辅相成的。《东坡文谈录》记载他的话云:“意尽而言 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不尽,尤为极致”。可见是追求“意在言外”,“言不尽意”的 审美意趣。故而他十分称赏司空图“味在咸酸之外”的诗歌美学思想。在诗歌创作风格上,苏轼推 崇“枯淡”。他所谓“枯淡”并非指某些宋诗淡乎寡味的伧父面孔,而是指在平淡之中包含有丰厚 的意味和理趣,是“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二、《送参寥师》 对于创作中主体的精神状态,苏轼提出“不厌空静”说,见《送参廖师》: 上人学苦空,百念已灰冷,剑头惟一验,焦谷无新颖。胡为逐吾辈?文字争蔚炳,新诗如玉屑, 出语便清警。退之论草书,万事未尝屏,忧愁不平气,一寓笔所骋。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颓 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 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更当请。(《送参 寥师》) 所谓“空静”,本是佛学用语,意指佛徒在领悟佛法时的排除一切精神干扰的空明心境,其说 通于老庄道家的“虚静”说。苏轼在《送参寥师》一诗中讲道这一思想,认为在文艺创作中,诸如 诗歌创作和书法创作,艺术家的主体心态都需要“空且静”,这才是创作主体的最佳精神状态。 第三节 李清照《论词》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李格非之女。出嫁后,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年 生活优裕,晚境孤苦凄凉。她的词在宋代自成一家,有《漱玉词》,也作有诗文,有《李清照集》。 早期的词创作都是以婉约、绮丽(或者清丽)见长的,至苏轼的创作,则推出了风格豪放之什, 苏轼并且在一些关于词的论述中提出了豪放派观点,他不喜欢以柳永为代表的婉约派词,主张词要 写得警拔、壮观。同时他认为词与诗并无本质区别,词也就是长短句之诗。这些观点,自然引起了 词坛的反响,李清照的《论词》一篇,就是针对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派词创作和观点而发的。在《论 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词与诗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她批评苏轼的 词是“句读不葺之诗”。那么词和诗究竟有什么本质区别呢?李清照认为主要在于诗只有较为简单 粗疏的声律要求,而词则特别讲究音律、乐律之规则:“盖诗文分平侧(仄),而歌词分五音,又分 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 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