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论选读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6学时)建安以来,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进入自觉时代,出现了《文心雕龙》等系列经典著作,形成了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论风格特色。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比较熟悉《典论·论文》、《文心雕龙等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的体系、主要观点。第一节曹丕《典论·论文》曹不(187~226),三国魏开国君主,史称魏文帝,国号魏,都洛阳。曹丕好文学,初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文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干余篇,号皇览。其中《典论·论文》是我国最早的文学批评论著,诗歌燕歌行是七言歌行之祖。关于作品的评价,刘《文心雕龙·才略篇》说:“魏文之才,洋洋清倚,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克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选用短长,亦无惜爲。”关于他与曹操,沈德潜《古诗源》卷五云“子桓诗有文七气,亦复乃父悲壮之习。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有《魏文帝集》行世。《典论·论文》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非常重视文学的地位,认为石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还根据文学的体裁说明其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奏议宜雅,羽论宜理,铭尚实,诗赋歌欲丽。把文学作品分为四类,就和经史子籍分开了。陆机在此基础上则分为十体,如诗缘情而绮,赋体物而浏竞等。箫统在他的《文选序》中更进一步辨别了各自的特点,确立了选文的标准。《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诗论文学的专篇,在评七子时提出了文气之说。议论虽略,但已涉及到作者的气质、票赋、才性和作品的风格关系问题。曹丕的《典论论文》标志着我国文学批评进入一个新时期。他不单是单纯依据个人主观爱增来评论文章,而是有意地探索并企图解决文学发展中的共同问题。他批评并反对文人相轻,贵远贱近的不良倾向。从理论发展史上看,概括地说《典论·论文》是最早的专篇论文之作,主要提出了文学的价值,文体的区分,作者的个人气质和文学的风格。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等观点,气即指个性。第二节陆机《文赋》陆机《文赋》用狱文形式讨论了诸如构思、谋篇、文体等有关文学创作问题。这是第一篇专门论述文学创作问题的专篇论文。在文体分类上比《典论·论文》更细密。但其文艰涩难读,而且有忽略思想内容、片面讨论方法技巧的倾向。其在文学的形式与内容,创作过程方法等方面均有真知灼见。钟嵘提出了“诗缘情”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缘情,即缘于情,诗歌以感情为纽带,情感是诗歌的艺术生命。“诗缘情”抓住了诗歌创作过程中的审美心理特征和诗歌的本质属性,大胆地否定了汉儒关于诗歌观念中的理念化倾向,是对传统的“诗言志”说的一个重大突破。从此两大学说成为中国诗歌批评的两大支柱。其次,关于创作冲动学说:强调“情因物感,文以情生”。往往发乎三端:一是感于物:“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二是本于学:“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三是得于心:“心僚以怀霜,10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0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选读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6 学时) 建安以来,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进入自觉时代,出现了《文心雕龙》等系列经典著作,形成了 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论风格特色。通过本章的学习,能够比较熟悉《典论·论文》、《文心雕龙》 等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的体系、主要观点。 第一节 曹丕《典论 ·论文》曹丕(187~226),三国魏开国君主,史称魏文帝,国号魏,都洛阳。曹丕好文学,初 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又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号皇览。其中《典论·论文》 是我国最早的文学批评论著,诗歌燕歌行是七言歌行之祖。关于作品的评价,刘勰《文心雕龙·才 略篇》说:“魏文之才,洋洋清倚,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 桓虑详而力缓,故不克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选用短长,亦无懵焉。”关于他与曹操, 沈德潜《古诗源》卷五云“子桓诗有文七气,亦复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有《魏文帝集》行世。 《典论·论文》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非常重视文学的地位,认为石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还根据文学的体裁说明其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奏议宜雅,羽论宜理,铭尚实,诗赋歌欲丽。把文学 作品分为四类,就和经史子籍分开了。陆机在此基础上则分为十体,如诗缘情而绮,赋体物而浏竞 等。箫统在他的《文选序》中更进一步辨别了各自的特点,确立了选文的标准。《论文》是我国文 学批评史上最早诗论文学的专篇,在评七子时提出了文气之说。议论虽略,但已涉及到作者的气质、 禀赋、才性和作品的风格关系问题。曹丕的《典论论文》标志着我国文学批评进入一个新时期。他 不单是单纯依据个人主观爱憎来评论文章,而是有意地探索并企图解决文学发展中的共同问题。他 批评并反对文人相轻,贵远贱近的不良倾向。从理论发展史上看,概括地说《典论·论文》是最早 的专篇论文之作,主要提出了文学的价值,文体的区分,作者的个人气质和文学的风格。提出了文 以气为主等观点,气即指个性。 第二节 陆机《文赋》 陆机《文赋》用骈文形式讨论了诸如构思、谋篇、文体等有关文学创作问题。这是第一篇专门 论述文学创作问题的专篇论文。在文体分类上比《典论·论文》更细密。但其文艰涩难读,而且有 忽略思想内容、片面讨论方法技巧的倾向。其在文学的形式与内容,创作过程方法等方面均有真知 灼见。钟嵘提出了“诗缘情”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缘情,即缘于情,诗歌以感情 为纽带,情感是诗歌的艺术生命。“诗缘情”抓住了诗歌创作过程中的审美心理特征和诗歌的本质 属性,大胆地否定了汉儒关于诗歌观念中的理念化倾向,是对传统的“诗言志”说的一个重大突破。 从此两大学说成为中国诗歌批评的两大支柱。其次,关于创作冲动学说:强调“情因物感,文以情 生”。 往往发乎三端: 一是感于物:“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二是本于学: “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三是得于心:“心懔懔以怀霜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志吵吵而临云”再者,关于艺术构思:分别论述了艺术想象、创作过程,并强调艺术构思的独特性,提倡独创精神,不可圃于前人桌白。另外,文体风格批评:论述了文体风格的千差万别:“体有万殊,物无一量”,原因一是由于作者个性、审美好恶之别造成的;原因二是因文体不同,体貌风格各异: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以浏亮;碑披文以相质,缠绵而凄炝:铭博约而温润,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诵狂。但都必须做到“辞达而理举”(有序有物),“禁邪而制放”(意不邪,辞不放)。通过本节的学习,对此能够了解并予以体察。要求掌握《文赋》中阐述的文学创作论、文体风格论等理论。第三节刘《文心雕龙》选读刘懿字房和,祖籍东莞人,世居京口,做过越骑校尉等职务。刘幼孤家,笃志好学,无力结婚,依佛学大师《弘明集》的编者僧佑生活了十几年。僧佑精通佛典,也熟悉儒学。刘懿因而精通经论,帮助僧佑整理藏经外,也认真学习了典籍和历代文学。受佛思想影响很深。刘懿30岁时写成《文心雕龙》一书。背着书写请沈约鉴定,沈大重之,谓深及文理。刘懿在梁代做过主管文书,账目和县令等官吏。晚年奉命先后与僧智慧等在寺院整理佛经。事毕,烧须发自誓,出家当了和尚,改名慧地。刘著作,另还有《灭惑论》及有关碑文,关于佛教之作。刘懿的创作目的主要是端正文风。《文心雕龙》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共五十篇,分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大部分。其中《原道》《宗经》《征圣》《正纬》《辩骚》为全书之纲,前三篇体现了此书的指导思想,表现出作家观点。本节主要讲授《原道》、《神思》、《体性》、《风骨》。《文心雕龙》的贡献主要为初步建立了文学史的观念,注意文学演变的继承关系以及社会政治对文学发展决令作用。从不同角度论述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主张质先于文,质文并重。从创作的各个环节上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应该防止的失败教训。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是一部系统的理论著作。其局限性受出家思想束缚过深,有些迁腐之见,文体论过于琐碎,对一些文学现象的探源有牵强之处。通过本节的学习要求能够阅读其他篇章,能够概括论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及其文文学创作论、鉴赏批评论等主要内容。第四节钟嵘《诗品序》钟嵘(468~约518),字仲伟,一作伟长,凝川长社(汉南长葛)人,主要代表理论著作为《诗品》。《诗品》是我国现存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全书将汉魏与齐梁的五言诗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十一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每一品按照时代先后排列,探索每一位作家的继承根源,给予总的评价,并指出其各诗警句。钟嵘的著作写作的目的是反对诗歌创作上的庸音杂体和诗论标准的淆乱现状。《诗品序》是一篇总论。它论述了五言诗的起源及其发展,并结合史的过程对各个发展时期中的代表作家进行评述。文章还论述了诗歌的创作方法和诗歌达情表意功能。对诗歌创作中的形式主义风和各种弊病作了批评。其局限性:受形式主义风尚的影响,注重形式,以致对一些作家评价失当:在探查诗人的继承关系时不名牵强附会:此外,盲自排拆声病说也不要当。要求通过学习,熟悉钟嵘提出的“性情”说、“直寻”说、“滋味”说等诗歌理论。复习与思考题1.《典论·论文》对七子的评价的理解11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 11 志眇眇而临云” 再者,关于艺术构思:分别论述了艺术想象、创作过程,并强调艺术构思的独特性,提倡独创 精神,不可囿于前人窠臼。另外,文体风格批评:论述了文体风格的千差万别:“体有万殊,物无 一量”,原因一是由于作者个性、审美好恶之别造成的;原因二是因文体不同,体貌风格各异:诗 缘情而绮靡,赋体物以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狂。但都必须做到“辞达而理举”(有 序有物),“禁邪而制放”(意不邪,辞不放)。通过本节的学习,对此能够了解并予以体察。要求掌 握《文赋》中阐述的文学创作论、文体风格论等理论。 第三节 刘勰《文心雕龙》选读 刘勰字房和,祖籍东莞人,世居京口,做过越骑校尉等职务。刘勰幼孤家,笃志好学,无力结 婚,依佛学大师《弘明集》的编者僧佑生活了十几年。僧佑精通佛典,也熟悉儒学。刘勰因而精通 经论,帮助僧佑整理藏经外,也认真学习了典籍和历代文学。受佛思想影响很深。刘勰 30 岁时写 成《文心雕龙》一书。背着书写请沈约鉴定,沈氏大重之,谓深及文理。 刘勰在梁代做过主管文书,账目和县令等官吏。晚年奉命先后与僧智慧等在寺院整理佛经。事 毕,烧须发自誓,出家当了和尚,改名慧地。刘勰著作,另还有《灭惑论》及有关碑文,关于佛教 之作。刘勰的创作目的主要是端正文风。《文心雕龙》是一部集大成之作,共五十篇,分总论、文 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大部分。其中《原道》《宗经》《征圣》《正纬》《辩骚》为全书之纲,前三 篇体现了此书的指导思想,表现出作家观点。本节主要讲授《原道》 、《神思》、《体性》、《风骨》。《文心雕龙》的贡献主要为初步建立了文学史的观念,注意文学 演变的继承关系以及社会政治对文学发展决令作用。从不同角度论述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主张 质先于文,质文并重。从创作的各个环节上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应该防止的失败教训。初步建立了 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是一部系统的理论著作。其局限性受出家思想束缚过深,有些迂腐之见,文体 论过于琐碎,对一些文学现象的探源有牵强之处。通过本节的学习要求能够阅读其他篇章,能够概 括论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及其文文学创作论、鉴赏批评论等主要内容。 第四节 钟嵘《诗品序》 钟嵘(468~约 518),字仲伟,一作伟长,凝川长社(汉南长葛)人,主要代表理论著作为《诗 品》。《诗品》是我国现存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全书将汉魏与齐梁的五言诗诗人分为上、 中、下三品(上品十一人,中品 39 人,下品 72 人)。每一品按照时代先后排列,探索每一位作家 的继承根源,给予总的评价,并指出其各诗警句。钟嵘的著作写作的 目的是反对诗歌创作上的庸音杂体和诗论标准的淆乱现状。 《诗品序》是一篇总论。它论述了五言诗的起源及其发展,并结合史的过程对各个发展时期中 的代表作家进行评述。文章还论述了诗歌的创作方法和诗歌达情表意功能。对诗歌创作中的形式主 义风和各种弊病作了批评。其局限性:受形式主义风尚的影响,注重形式,以致对一些作家评价失 当;在探查诗人的继承关系时不名牵强附会;此外,盲目排拆声病说也不妥当。要求通过学习,熟 悉钟嵘提出的“性情”说、“直寻”说、“滋味”说等诗歌理论。 复习与思考题 1.《典论·论文》对七子的评价的理解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2.《文赋》关于文体的论述的价值3.《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4.《诗品》对三曹的评价的理解拓展阅读书目、论文1.《陈长义《曹的衡文标准与建安风骨》,《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2期2.《李金佳《陆机《文赋)义证》,《中山大学学报》第2卷2期(1944年)3.《张少康《再论《文心雕龙)和中国文化传统》,《求索》1997年5期4.《张伯伟《钟嵘《诗品》的批评方法》,《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3期12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2 2.《文赋》关于文体的论述的价值 3.《文心雕龙》的文学思想体系 4.《诗品》对三曹的评价的理解 拓展阅读书目、论文 1.《陈长义《曹丕的衡文标准与建安风骨》,《社会科学研究》1990 年 2 期 2.《李金佳《陆机〈文赋〉义证》,《中山大学学报》第 2 卷 2 期(1944 年) 3.《张少康《再论〈文心雕龙〉和中国文化传统》,《求索》1997 年 5 期 4.《张伯伟《钟嵘〈诗品〉的批评方法》,《中国社会科学》1986 年 3 期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第五章隋唐五代文论选读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4学时)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的诗文创作出现十分繁华的局面,也出现了相应的理论家与著作。本章通过具有代表性的陈子昂、皎然、白居易、韩愈、司空图的理论著作的学习,能够具体了解其文论风格、基本思想,一定程度上把握唐代文论的话语风格与艺术精神。第一节陈子昂《与东方左史修竹篇序》陈子昂是一位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地位十分重要的诗人,他的文艺思想和创作实践,对唐代许多重要诗人都有深刻的影响。陈子昂在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是他针对六朝文学内容不够刚劲充实、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塑造的彝端,从正面提出了“兴寄说”和“风骨说”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也正是唐代前朝文艺思想发展中的核心思想。经过陈子昂等人从理论到创作实践的努力,形成了盛唐之音的气象,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与理论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愉志,托物寄情。他自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即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在这篇诗序里,陈子昂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这样,复归风雅的目的就不只是美刺比兴,而是要追踪多悲凉慷概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地划清了界限。其次,他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金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八说:“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第二节皎然《诗式》选读皎然的诗歌理论,侧重探讨诗歌的艺术创造规律。而他关于诗歌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集中在“意境”的创造。“意境”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第一重要的理论,是刘美学思想的深化关于诗歌创作中的“意”与“境”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心和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皎然认为,诗歌创作,是诗人的情意受外界触发而起,情意又要凭借境象描绘来抒发。所谓“诗情缘境发”。因此,“取境”就成了诗歌创作的品格高下,风格类别的关键。他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这样重视“取境”的诗论,皎然是第一人。皎然在他的诗论著作《诗式》里探讨了诗歌意境的创造问题。提出了“取境”说。关于诗歌创作中的“意”与“境”的关系问题,皎然认为,诗歌创作,是诗人的情意受外界触发而起,情意又要凭借境象描绘来抒发。所谓“诗情缘境发”。因此,就有个“取境”问题,“取境”就成了诗歌创作的品格高下,风格类别的关键。他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非常重视如何“取境”。其“取境”说包含:(1)皎然论诗歌创作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2)有的灵感开通,就会“佳句纵横”、“宛如神助”,创作顺13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 13 第五章 隋唐五代文论选读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4 学时)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的诗文创作出现十分繁华的局面,也出现了相应的理论家与著作。本章通 过具有代表性的陈子昂、皎然、白居易、韩愈、司空图的理论著作的学习,能够具体了解其文论风 格、基本思想,一定程度上把握唐代文论的话语风格与艺术精神。 第一节 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陈子昂是一位在唐代诗歌发展史上地位十分重要的诗人,他的文艺思想和创作实践,对唐代许 多重要诗人都有深刻的影响。陈子昂在文艺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是他针对六朝文学内容不够 刚劲充实、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塑造的弊端,从正面提出了“兴寄说”和“风骨说”的文学创作主 张,这也正是唐代前朝文艺思想发展中的核心思想。经过陈子昂等人从理论到创作实践的努力,形 成了盛唐之音的气象,对后代的文学创作与理论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陈子昂的兴寄说是说诗歌要有充实的内容,言之有物,寄怀深远,因物喻志,托物寄情。他自 己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就借咏物叙事抒发自己壮志情怀和以物喻人,托物喻志,寄托自己对社会 政治的主张和见解,是他对自己的“兴寄”主张的最好的实践和最明确的注解。 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他的风骨内涵,根据他在《修竹篇序》对齐梁诗歌“汉 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批评,应该就是指建安风力。即是指具有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劲健的 语言表达的艺术风格,具有风清骨峻的特点。在这篇诗序里,陈子昂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 联系起来,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这样,复归风雅的目的就不只是美刺比兴,而是要追 踪多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济世的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与片面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 地划清了界限。其次,他提出了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诗美理想,要求将壮大 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采的美结合起来,创造健康而瑰丽的文学。金人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八 说:“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 第二节 皎然《诗式》选读 皎然的诗歌理论,侧重探讨诗歌的艺术创造规律。而他关于诗歌内在艺术规律的探讨,集中在 “意境”的创造。“意境”论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第一重要的理论,是刘勰美学思想的深化。 关于诗歌创作中的“意”与“境”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理论界关心和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皎 然认为,诗歌创作,是诗人的情意受外界触发而起,情意又要凭借境象描绘来抒发。所谓“诗情缘 境发”。因此,“取境”就成了诗歌创作的品格高下,风格类别的关键。他说:“夫诗人之思初发, 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这样重视“取境”的诗论,皎然是第 一人。皎然在他的诗论著作《诗式》里探讨了诗歌意境的创造问题。提出了“取境”说。 关于诗歌创作中的“意”与“境”的关系问题,皎然认为,诗歌创作,是诗人的情意受外界触 发而起,情意又要凭借境象描绘来抒发。所谓“诗情缘境发”。因此,就有个“取境”问题,“取境” 就成了诗歌创作的品格高下,风格类别的关键。他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 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非常重视如何“取境”。其“取境”说包含:(1)皎然论诗歌 创作的“取境”有易、难两种情况;(2)有的灵感开通,就会“佳句纵横”、“宛如神助”,创作顺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畅,就是“取境”之“易”的表现;(3)有时“取境”艰难:“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这是“取境”之“难”的情况。前者,陆机等已有关相关论述,后者是却少有人触及,这是符合创作实情。有时灵感不能畅开,构思当然艰苦,只有继之以苦思寞想,才能深入采掘,遵选意境。(4)他还认为“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之后,如果又能不露凿斧痕迹,“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这才是文章取境的“高手”。简述皎然的诗歌意境理论。第三节白居易《与元九书》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在继承儒家传统的基础上,作了积极的发展。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扬弃了儒家文论中保守消极的内容,把其积极、进步的内容发展到了最高程度。《与元九书》虽是一封信,但突出地阐述了白居易的诗学理论。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主张的,提出了“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明显继承传统儒家的诗文论思想。所谓“为时”“为事”就是主张用同情的笔触来抒写反映下层劳动者生活的苦难,揭示时政的弊端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救济人病,神补时缺”的文学思想是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第四节韩愈《答李翊书》、《送孟东野序》韩愈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唐代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最有权威性的代表人物。其古文理论和古文创作受到历代文人崇高评价。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潮州韩文公庙碑》)并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韩愈的古文理论在当时之所以有广泛影响和产生巨大作用,主要是因为他把古文写作和提倡儒学复古主义思潮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明确提出文以明道,文道统一的思想,将学古道与学古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愈之志在好古道,又甚好其言辞。”(《答陈生书》)“然愈之志于古者,不惟其辞之好,好其道爲尔。”(《答李秀才书》)韩愈文以明道思想和古文创作的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其一,有助于克服某些文学创作中内容贫之,片面追求形式美的倾向:其二,为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形式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充分证明了用单行散体的语体形式和对偶骐俪的四六狱文一样,都可以创造出艺术水平很高的作品。促进了以后散文和小说的紧荣。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则鸣”说;在《答李翊书》中,韩愈提出了“气盛言宜”说。这是两篇很主要的论文。一“不平则鸣”说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则鸣”论。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看,就是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已的内心情志。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但他更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爱“鸣”,也善“鸣”,他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这可以说其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发展了。“不平则鸣”论影响了后代诗穷而后工的理论观点。二“气盛言宜”说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谐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14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14 畅,就是“取境”之“易”的表现;(3)有时“取境”艰难:“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 这是“取境”之“难”的情况。前者,陆机等已有关相关论述,后者是却少有人触及,这是符合创 作实情。有时灵感不能畅开,构思当然艰苦,只有继之以苦思冥想,才能深入采掘,遴选意境。(4) 他还认为“取境”时“至难至险”的作品,写成之后,如果又能不露凿斧痕迹,“观其气貌,有似 等闲,不思而得”,这才是文章取境的“高手”。 简述皎然的诗歌意境理论。 第三节 白居易《与元九书》 白居易的诗歌理论在继承儒家传统的基础上,作了积极的发展。继承了《诗经》以来的现实主 义传统,扬弃了儒家文论中保守消极的内容,把其积极、进步的内容发展到了最高程度。《与元九 书》虽是一封信,但突出地阐述了白居易的诗学理论。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与元九书》)主张的,提出了“为时”、“为事”而作的观点,明显继承传统儒家的诗文论思想。 所谓“为时”“为事”就是主张用同情的笔触来抒写反映下层劳动者生活的苦难,揭示时政的弊端, 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救济人病,裨补时缺”的文学思想是白居易诗歌理论的核心 第四节 韩愈《答李翊书》、《送孟东野序》 韩愈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唐代古文理论和创作实践最有权威性的代表人物。其古文 理论和古文创作受到历代文人崇高评价。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说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 溺。”(《潮州韩文公庙碑》)并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 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韩愈的古文理论在当时之所以有广泛影响和产生巨大作用,主要是因为他把古文写作和提倡儒 学复古主义思潮紧密地结合到了一起。明确提出文以明道,文道统一的思想,将学古道与学古文有 机地结合在一起。“愈之志在好古道,又甚好其言辞。”(《答陈生书》)“然愈之志于古者,不惟其辞 之好,好其道焉尔。”(《答李秀才书》)韩愈文以明道思想和古文创作的实践有着积极的意义:其一, 有助于克服某些文学创作中内容贫乏,片面追求形式美的倾向;其二,为文学创作的语言表达形式 开辟了更广阔的前景,充分证明了用单行散体的语体形式和对偶骈俪的四六骈文一样,都可以创造 出艺术水平很高的作品。促进了以后散文和小说的繁荣。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则鸣” 说;在《答李翊书》中,韩愈提出了“气盛言宜”说。这是两篇很主要的论文。 一 “不平则鸣”说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不平则鸣”论。他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 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所谓“不平则鸣”从文学理论批评上 看,就是认为作家、诗人在不得志时,就会用创作的方法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自己的内心情 志。这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一脉相承的。但他更指出,只有那些胸有块垒的不得志的文人 爱“鸣”,也善“鸣”,他说:“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这可以说其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发展了。“不平则鸣”论影响了后代诗穷而后工的理论观点。 二 “气盛言宜”说 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 宜也。”“气盛”,是指作家的仁义道德修养造诣很高而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人格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