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第一章导论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8学时)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课程和古代文论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对本课程又一个大致的了解。一、中国古文论的基本资料二、中国古文论的创作构思、方法论三、中国古文论的创作源泉、风格论四、中国古文论的创作价值、审美理想论五、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六、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论复习与思考题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1.2.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论拓展阅读书目1.山东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资料目录汇编》,1981年8月版2.韩传达等《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5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 5 第一章 导 论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8 学时) 简要介绍《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课程和古代文论的基本知识,让学生对本课程又一个大致 的了解。 一、中国古文论的基本资料 二、中国古文论的创作构思、方法论 三、中国古文论的创作源泉、风格论 四、中国古文论的创作价值、审美理想论 五、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六、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论 复习与思考题 1.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2.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论 拓展阅读书目 1.山东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艺理论资料目录汇编》,1981 年 8 月版 2.韩传达等《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学习指导》,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7 月版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二章先秦文论选读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8学时)了解先秦文论的主要典籍,了解儒家文论的特点与著作,了解道家文论的基本典籍;并能进行一般的解读,背诵一些关键词语概念。第一节《尚书·尧典》选读关于《尚书》。①什么是尚书?《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集,汉以后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原名书,后称尚书,尚即上,上古之书意,也叫书经,主要记录帝王或执政大臣的誓词,讲话,文告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语言古拙,语屈整牙。但无逸一篇,记录周公对成主的训诚,宣传敬天保民思想,论点集中,条理清楚,语言明畅,字里行间充满感情,是一篇杰出的作品。主要作品,盘庚上。②体例:包括虞、夏、商、周四部分,分篇记载古代帝王诏令、言辞和官方文告,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总集。③记事年代,记载殷商、西周和春秋以前的历史。④成书过程和影响。虞书、夏书为后世伪作,商、周为商周史官所记。孔子用尚书教过学生。《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宪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汉书》言经过孔子增删,上至尧下至秦100篇,孔子作序。秦王焚书,传之无之。汉景帝派显错向伏生(90多岁)记其背诵,只有28篇②,加上方言漏风,已十不得一,为今文尚书。汉鲁恭王造房子,将孔子世家房子一拆,发现不少籍文书,经孔安国整理,称古文尚书。后来不见了,东晋时有个投机分子梅颐说找到了,诈言甚多,唐时正对古文尚书进行了整理。清人考证古尚民假,为三国时魏王策作。现在认为盘庚(上中下)、无逸、皋陶谟、禹贡、甘誓等还是可信的。总之,在尚书中已出现了结构比较完整的散文形式,具备了表情达意说里记事的题材,论证和比喻大量运用,成语语大量出现虚词,转折词,连接词,语气词都用得自然恰当,已经表现了我国散文中最早的文学因素,也涉及到三代以来的文艺思想。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准确翻译解释本段文字,了解《尚书》中的“诗言志”的含义与发展。第二节《论语》选读《论语》是孔门弟子记录下来的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反映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是研究孔子学说的重要文献。《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与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书中生动展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语言精简含蓄,概括力强,并富于启发性、哲理性。理解《论语》写作的背景,了解孔子提出的“思无邪”、“兴观群怨”说、“尽善尽美”的含义,了解孔子关于礼乐关系,风雅正变论述的内容。第三节《孟子》选读《孟子》七篇是记载孟子的言行和学说。为孟子及其门人万年等所著。孟子是通过对话展开论6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6 第二章 先秦文论选读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8 学时) 了解先秦文论的主要典籍,了解儒家文论的特点与著作,了解道家文论的基本典籍;并能进行 一般的解读,背诵一些关键词语概念。 第一节 《尚书·尧典》选读 关于《尚书》。①什么是尚书?《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集,汉以后被尊为儒家的 经典之一。原名书,后称尚书,尚即上,上古之书意,也叫书经,主要记录帝王或执政大臣的誓词, 讲话,文告等,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语言古拙,诘屈聱牙。但无逸一篇,记录周公对成王的训诫, 宣传敬天保民思想,论点集中,条理清楚,语言明畅,字里行间充满感情,是一篇杰出的作品。主 要作品,盘庚上。②体例:包括虞、夏、商、周四部分,分篇记载古代帝王诏令、言辞和官方文告, 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文献总集。③记事年代,记载殷商、西周和春秋以前的历史。④成书过程和影响。 虞书、夏书为后世伪作,商、周为商周史官所记。孔子用尚书教过学生。《论语·述而》:“子所雅 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宪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汉书》言经过孔子增删, 上至尧下至秦 100 篇,孔子作序。秦王焚书,传之无之。汉景帝派晁错向伏生(90 多岁)记其背 诵,只有 28 篇②,加上方言漏风,已十不得一,为今文尚书。汉鲁恭王造房子,将孔子世家房子 一拆,发现不少籍文书,经孔安国整理,称古文尚书。后来不见了,东晋时有个投机分子梅颐说找 到了,诈言甚多,唐时正对古文尚书进行了整理。清人考证古尚民假,为三国时魏王箫作。现在认 为盘庚(上中下)、无逸、皋陶谟、禹贡、甘誓等还是可信的。总之,在尚书中已出现了结构比较 完整的散文形式,具备了表情达意说里记事的题材,论证和比喻大量运用,成语谚语大量出现虚词, 转折词,连接词,语气词都用得自然恰当,已经表现了我国散文中最早的文学因素,也涉及到三代 以来的文艺思想。 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够准确翻译解释本段文字,了解《尚书》中的“诗言志”的含义与发展。 第二节 《论语》选读 《论语》是孔门弟子记录下来的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反映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 育思想,是研究孔子学说的重要文献。《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与弟子相 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记载,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论语。”论语 是一部语录体散文,书中生动展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语言精简含蓄,概括力强,并富于启发 性、哲理性。 理解《论语》写作的背景,了解孔子提出的 “思无邪”、“兴观群怨”说、“尽善尽美” 的含义,了解孔子关于礼乐关系,风雅正变论述的内容。 第三节 《孟子》选读 《孟子》七篇是记载孟子的言行和学说。为孟子及其门人万年等所著。孟子是通过对话展开论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辩的说理文章,比《论语》篇幅加长,议论增多,有较强的文学性,具有感情充沛、笔带锋芝、驰骋自如的气势,并善于运用巧妙的比喻、逻辑推理和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孟子七章,每章又分上下,细分为261章,34685字(《论语》是20篇486章,13700字)掌握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说、“知人论世”说和“知言养气”说含义及其影响。第四节《荀子》选读《苟子》一书大部分苟况自撰。按照刘向《校书序录》,最早是323篇,经删空去重为33篇。刘向命名为《孙卿新书》。宋,主应麟考证为32篇,即为今通行本卷目。唐杨近第一个为荀子所注改为苟子,今流传即此本。。清王先谦有苟子集注。了解苟子的学术地位,掌握苟子关于言和道的关系的表达,宗经、征圣、明道三位一体的文学思想体系,了解苟子论乐的基本观点。第五节《庄子》选读《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内篇可能是庄子自撰,外、杂篇为庄子弟子及后学所著。庄子散文历来评价很高。先秦散文,以文学见长者三,儒家孟子发家韩非和庄子。普郭象《庄子注序》称为“百家之冠”。近人写叙伦说“辞趣华深,度越晚周诸子”。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其文则汪洋癖阖,仪志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郭沫若《闻一多全集序》:“古今独步的文笔。”庄子散文的特色。庄子现存三十三篇,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注释本有清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其中,《庄子》在进行哲学思考中有大量关于文学创作理性的论述与思辩。了解道家的基本情况,分析子的“天籁”、“天乐”说、“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虚静”和“物化”说及其影响。复习与思考题1.文化转型与“诗言志”的内涵的变迁2.孔子的诗学思想3.孟子的诗学思想4.庄子的文艺思想5.苟子的文艺思想拓展阅读书目、论文1:毛毓松《关于孔子诗学观的评价》,《广西师院学报》1981年4期2.顾易生《孟子的文艺思想》,《复旦学报》1985年2期3.吴调公《庄子美学思想平议》,《人文杂志》1984年3期7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 7 辩的说理文章,比《论语》篇幅加长,议论增多,有较强的文学性,具有感情充沛、笔带锋芝、驰 骋自如的气势,并善于运用巧妙的比喻、逻辑推理和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孟子 七章,每章又分上下,细分为 261 章,34685 字(《论语》是 20 篇 486 章,13700 字)掌握孟子提 出的“以意逆志”说、“知人论世”说和“知言养气”说含义及其影响。 第四节 《荀子》选读 《荀子》一书大部分荀况自撰。按照刘向《校书序录》,最早是 323 篇,经删空去重为 33 篇。 刘向命名为《孙卿新书》。宋,王应麟考证为 32 篇,即为今通行本卷目。唐杨近第一个为荀子所注, 改为荀子,今流传即此本。清王先谦有荀子集注。 了解荀子的学术地位,掌握荀子关于言和道的关系的表达,宗经、征圣、明道三位一体的文学 思想体系,了解荀子论乐的基本观点。 第五节 《庄子》选读 《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内篇可能是庄子自撰,外、杂篇为庄子弟子及后学 所著。庄子散文历来评价很高。先秦散文,以文学见长者三,儒家孟子发家韩非和庄子。晋郭象《庄 子注序》称为“百家之冠”。近人写叙伦说“辞趣华深,度越晚周诸子”。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说: “其文则汪洋癖阖,仪志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郭沫若《闻一多全集序》:“古今独步的文 笔。”庄子散文的特色。庄子现存三十三篇,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注释本有清王先谦《庄 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其中,《庄子》在进行哲学思考中有大量关于文学创作理性的论 述与思辩。 了解道家的基本情况,分析庄子的“天籁”、“天乐”说、“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虚 静”和“物化”说及其影响。 复习与思考题 1.文化转型与“诗言志”的内涵的变迁 2.孔子的诗学思想 3.孟子的诗学思想 4.庄子的文艺思想 5.荀子的文艺思想 拓展阅读书目、论文 1.毛毓松《关于孔子诗学观的评价》,《广西师院学报》1981 年 4 期 2.顾易生《孟子的文艺思想》,《复旦学报》1985 年 2 期 3.吴调公《庄子美学思想平议》,《人文杂志》1984 年 3 期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第三章两汉文论选读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4学时)掌握了解本节讲述内容,了解四家传诗情况,了解汉代文化转型与《毛诗序》的关系。了解“发愤抒情”到“发愤著书”的历程,中国古代的人生理想“三立”与《史记》的写作,了解《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掌握纬之学与《论衡》的文学思想。第一节《毛诗序》相传为汉初学者毛亨和毛所传。据称其学出于孔子弟子子夏。《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毛诗》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故称。《毛诗》在西汉未立学官,属经古文学派。东汉时著名学者郑众、贾逵、马融、郑玄等皆治《毛诗》。郑玄作《毛诗传笼》。魏晋以后,今文齐、鲁、韩三家《诗》渐散亡或无传者,唯《毛诗》独盛。至唐孔颖达定《五经正义》,于《诗》取毛传与郑笼,乃更为后世所宗尚。至宋,始有人怀疑出于子夏说为伪托。清儒治《毛诗》者颇多,以陈免《诗毛氏传疏》为精确详备。关于诗言志:“志”,《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郑国君在垂陇设宴招待晋国大臣赵文子(孟)的故事,在子展等人分别赋《诗》以称美郑伯与赵伯之后,赵孟对叔向说:“《诗》以言志。”这是《诗》与志的首次直接联系。赵孟要求子展等人育读“《诗》三百”中篇章。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学的开山纲领,光被千载,影响深远。闻一多《歌与诗》以为藏在心里,停在心上。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色和万虑,其名日心”,《孟子·告子》说:“心之官,则思。”就是说心是思想、情感的基地,先有心后有志。孔颖达《礼记·乐记》疏云:“先心而后志”,表明志是从心里产生,但还藏在那里,是一种精神现象,一种内意识,未经外化的内在的思想感情,便是原本意义上的志。志从何来?唐孔颖达运用发展先秦的感物说理论指出:“感物而动,乃呼为志,志之所适,万物感焉“(《毛诗正义》)《孟子·尽心》注云:”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众理,指人的一切心理活动,也就是志,它的产生,是万事万物感动人心的结果。志的本质是什么?《文心雕龙·物色》以为,心感事物而生志,是人的本性,为了区别才能了令、情、意、理、欲之类名称。苟悦《申鉴·杂言》云:“凡情、意、心、志者,皆性动之别也。”就是说情、意与志本质上是相同的。如图:气欲事性恶物情爱意惧万物感动人心,必然会产生万虑,众理(孔颖达等语)。万虑、众理总称为志。事、物变化无穷,志亦变化无穷。《礼记·乐记》去:“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可见志,在本质上是一个非常丰富而无限广阔的心理世界。外在世界有多大,志这个内在的心理世界也就有多大,甚至比外在世界不要大得多。《孟子·公孙丑》:“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古人故尚志《论语·述而》志于道,子罕言匹夫不可夺志,孟子,尽心则拜尚志为“仁义而已。”由此顺推志的功能应8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8 第三章 两汉文论选读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4 学时) 掌握了解本节讲述内容,了解四家传诗情况,了解汉代文化转型与《毛诗序》的关系。了解“发 愤抒情”到“发愤著书”的历程,中国古代的人生理想“三立”与《史记》的写作,了解《太史公 自序》的主要内容。掌握谶纬之学与《论衡》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毛诗序》 相传为汉初学者毛亨和毛萇所传。据称其学出于孔子弟子子夏。《汉书·艺文志》著录有《毛 诗》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故称。《毛诗》在西汉未立学官,属经古文学派。东汉时著 名学者郑众、贾逵、马融、郑玄等皆治《毛诗》。郑玄作《毛诗传笺》。魏晋以后,今文齐、鲁、韩 三家《诗》渐散亡或无传者,唯《毛诗》独盛。至唐孔颖达定《五经正义》,于《诗》取毛传与郑 笺,乃更为后世所宗尚。至宋,始有人怀疑出于子夏说为伪托。清儒治《毛诗》者颇多,以陈奂《诗 毛氏传疏》为精确详备。关于诗言志:“志”,《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郑国君在垂陇设宴招待 晋国大臣赵文子(孟)的故事,在子展等人分别赋《诗》以称美郑伯与赵伯之后,赵孟对叔向说: “《诗》以言志。”这是《诗》与志的首次直接联系。赵孟要求子展等人育读“《诗》三百”中篇章。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学的开山纲领,光被千载,影响深远。闻一多《歌与诗》以为藏在心里,停在 心上。孔颖达《毛诗正义》认为“色和万虑,其名曰心”,《孟子·告子》说:“心之官,则思。”就 是说心是思想、情感的基地,先有心后有志。孔颖达《礼记·乐记》疏云:“先心而后志”,表明志 是从心里产生,但还藏在那里,是一种精神现象,一种内意识,未经外化的内在的思想感情,便是 原本意义上的志。 志从何来?唐孔颖达运用发展先秦的感物说理论指出:“感物而动,乃呼为志,志之所适,万 物感焉“(《毛诗正义》)《孟子·尽心》注云:”心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众理, 指人的一切心理活动,也就是志,它的产生,是万事万物感动人心的结果。志的本质是什么?《文 心雕龙·物色》以为,心感事物而生志,是人的本性,为了区别才能了令、情、意、理、欲之类名 称。荀悦《申鉴·杂言》云:“凡情、意、心、志者,皆性动之别也。”就是说情、意与志本质上是 相同的。如图: 万物感动人心,必然会产生万虑,众理(孔颖达等语)。万虑、众理总称为志。事、物变化无 穷,志亦变化无穷。《礼记·乐记》去:“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可见志,在本质上是一个 非常丰富而无限广阔的心理世界。外在世界有多大,志这个内在的心理世界也就有多大,甚至比外 在世界不要大得多。《孟子·公孙丑》:“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古人故尚志《论语·述 而》志于道,子罕言匹夫不可夺志,孟子,尽心则拜尚志为“仁义而已矣。”由此顺推志的功能应 气 —— 性 —— 情 —— 意 欲 —— 恶 —— 爱 —— 惧 事 物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是滋生诗情的人性沃壤。诗人特殊的世界。诗歌创作的原动力,是一种心态、情绪、意向、灵感、或内心世界里酿完成的潜在的诗。这种原动力的发扬渠道为:一是灵感的冲动,心感物而生志,这种志如还未转化为一种诗情,便寻求不到表达,就会从意识层转入无意识层积淀下来,如果积淀多了,就由量(志)向质(诗情)跃动,这时只要遇到外界同类性质的物的触发就会引动无意识积淀向意识层急剧回归,从而形成强在的灵感冲动力。沈约说:“志动于中,歌咏外发”(《宋书·谢灵运传》)袁枚称“偶然只到,流连光景,即事成诗之志。志在欣赏、批评、理论中也具有自己的功能。“言”,作诗要有发言过程。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存在(即事物)的符号系统。言在存在的关系是名与实的指代性关系。言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产物,又是工具。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工具。言不仅是外化了的符号系统,也是一种心理现实。即未外化的内在的符号系统。言包括内心语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在内的符号系统。如何发言?就是将内心语言外化为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内心语言一一寻找诗情的表达符号。(必须试这于口即吟诗)。书面语言一一诗情的定型。学生修读了本讲后,应能达到下列要求:概括阐述《毛诗序》中“情志”说、“六义”说、“变风变雅”说等主要内容。第二节司马迁文论选读《史记·周本纪》:“周太史伯陽護史記日:“周亡矣。”张守节正义:“國皆有史以記事,故日史記。”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者,鲁史記之名也。”宋·曾巩《李清臣等转官制》:“然史記册書,國家之典·傅之萬世,宜有次。”后用以专称《太史公书》,遂成为书名。《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全面阐释自己创作《史记》的动机、历史观和创作精神的著作,要求学生能准确理解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第三节王充《论衡》选读阴阳术至东汉成为政治文化,因此纬之学成为国学,王充《论衡》以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比较客观地表达了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也阐发了他关于为人为文的主张。在《超奇》中表达了他部分的看法。通过学习,要了解王充的“疾虚妄”说、“为世用”说、“造新文”说。复习与思考题1.四家传诗与《毛诗序》2.司马迁“发愤著书”说与屈原“发愤抒情”说比较3.《论衡》概述拓展阅读书目、论文1.汪春泓《关于<毛诗大序)的重新解读》,《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6期2.陈子谦《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及其历史发展》,《厦门大学学报》1981年1期3.朱德民《论王充的文学批评标准》,《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2期9
中国古代文论经典选读 9 是滋生诗情的人性沃壤。诗人特殊的世界。诗歌创作的原动力,是一种心态、情绪、意向、灵感、 或内心世界里酝酿完成的潜在的诗。这种原动力的发扬渠道为:一是灵感的冲动,心感物而生志, 这种志如还未转化为一种诗情,便寻求不到表达,就会从意识层转入无意识层积淀下来,如果积淀 多了,就由量(志)向质(诗情)跃动,这时只要遇到外界同类性质的物的触发就会引动无意识积 淀向意识层急剧回归,从而形成强在的灵感冲动力。沈约说:“志动于中,歌咏外发”(《宋书·谢 灵运传》)袁枚称“偶然只到,流连光景,即事成诗之志。志在欣赏、批评、理论中也具有自己的 功能。 “言”,作诗要有发言过程。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存在(即事物)的符号系统。言在 存在的关系是名与实的指代性关系。言既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产物,又是工具。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 思想感情的一种工具。言不仅是外化了的符号系统,也是一种心理现实。即未外化的内在的符号系 统。言包括内心语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在内的符号系统。 如何发言?就是将内心语言外化为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内心语言——寻找诗情的表达符号。(必须试这于口即吟诗)。书面语言——诗情的定型。 学生修读了本讲后,应能达到下列要求:概括阐述《毛诗序》中“情志”说、“六义”说、“变 风变雅”说等主要内容。 第二节 司马迁文论选读 《史记·周本纪》:“周太史伯陽讀史記曰:‘周亡矣。’”张守节正义:“諸國皆有史以記事, 故曰史記。”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序》:“《春秋》者,魯史記之名也。”宋·曾巩《李清臣 等转官制》:“然史記册書,國家之典.傳之萬世,宜有論次。”后用以专称《太史公书》,遂成 为书名。《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全面阐释自己创作《史记》的动机、历史观和创作精神的著作, 要求学生能准确理解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 第三节 王充《论衡》选读 阴阳术至东汉成为政治文化,因此谶纬之学成为国学,王充《论衡》以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 比较客观地表达了对客观世界的看法,也阐发了他关于为人为文的主张。在《超奇》中表达了他部 分的看法。通过学习,要了解王充的“疾虚妄”说、“为世用”说、“造新文”说。 复习与思考题 1.四家传诗与《毛诗序》 2.司马迁“发愤著书”说与屈原“发愤抒情”说比较 3.《论衡》概述 拓展阅读书目、论文 1.汪春泓《关于<毛诗大序〉的重新解读》,《北京大学学报》1999 年 6 期 2.陈子谦《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及其历史发展》,《厦门大学学报》1981 年 1 期 3.朱德民《论王充的文学批评标准》,《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85 年 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