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2019年高二9月月考试卷 语文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隐与闲 就士人而言,隐逸与休闲关系紧密。宋代士人对于隐逸的态度客观上给宋代休闲 文化的勃兴创造了条件。宋代隐士文化出现了转折,首先表现在隐士的数量很少。 《宋书·隐逸传》记载的隐士只有49人,可见其少。其次,隐士之隐,很少再 有像陶渊明那样避世嫉俗的了,宋代的隐士多与仕宦者往来交游。最后,最重要 的一点变化是,宋代士人普遍具有“归隐”的倾向,而且这种甘于归隐的心理并 不能完全用传统隐士那种为了名节、人格之独立等来解释,而更多的是源于一种 形而上的人生之思。也就是在对外在功名利禄与内在生命享受两者之间的权衡 上,宋人思考得更为深入了。前者通常被看得很虚幻、无意义,而后者通常被认 为是生命的真实。注重对生命的个性化体验,追求审美的自由生活,成为大多数 士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政治意义上的隐居落实到了略显世俗的诗酒人生、壶 中天地的闲隐。至少这种趋势与特点在宋人的诗文中表现得很明显。 在宋代隐士那里,隐而不仕已不再是宣泄某种与政治对抗的情绪,或者宣扬一种 洁净的人格魅力,而是很简单的理由:“家有山林之乐。”自然审美的欣赏进入 了“可游可居”(《林泉高致》)的生活化场景之中。另外日常生活的亲情、友 情,即一种对生活审美的重视,也成为士人隐居不仕的借口。过一种审美的生活, 充满情感的生活,而非忙碌、异化的政治生活,是促使很多士人放弃仕宦而归田 园,或者在仕宦而梦寐田园的重要因素。 中唐以来,士人普遍流行及时行乐的闲逸心理,唐宋词中多有表现。究其原因, 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中隐”文化心态对此影响显著 “中隐”既是隐逸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休闲审美心态的体现。或者可以说,中 隐是以审美来调节生活,以休闲来获得有着生命韵律的生存方式,在休闲的生活 中实现一种不离政治而远离政治的仕途智慧 虽然宋代士人大多倾慕白居易的中隐模式,但亦有很大的超越。白居易的中隐前 提,他说得很清楚,“隐在留司官”。这样的官位是“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中隐》)。而对于“大隐”,即隐于朝市的做法 白居易是否定了的,认为“朝市太喧嚣”。而小隐入山林的模式又显得过于冷清 辛苦。白居易的休闲审美生活仍是要寄托于外在物质条件之上,要有官做,但不 大不小,不闲不忙,还要有较为丰裕的俸禄。因此,大隐、小隐、遭遇贬谪等, 对于白居易而言似很难真正洒脱闲适。宋代的士人则大为不同。诸如在朝为官、 隐居山野、遭遇贬谪等传统士人所能处的所有境遇,宋代士人仍表现出诗酒风流, 山水怡情的人生姿态。他们自觉地将审美的因素与张弛有致的生命节奏融入到日 常生活中来,在仕与隐之间做到无往而不闲,无入而不自得。 因此,在宋人看来,更为难得的并非身心两闲,而应是“体未得休,而心无他营” 身不闲而心闲的生活方式 总之,中国的隐士文化自宋代起就越来越休闲化了。就是说隐逸并不主要是达到 种政治的目的,而更是为了获得美的生活,是从对劳形怵心到闲情逸致的转化
甘肃省兰州 2019 年高二 9 月月考试卷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隐与闲 就士人而言,隐逸与休闲关系紧密。宋代士人对于隐逸的态度客观上给宋代休闲 文化的勃兴创造了条件。宋代隐士文化出现了转折,首先表现在隐士的数量很少。 《宋书·隐逸传》记载的隐士只有 49 人,可见其少。其次,隐士之隐,很少再 有像陶渊明那样避世嫉俗的了,宋代的隐士多与仕宦者往来交游。最后,最重要 的一点变化是,宋代士人普遍具有“归隐”的倾向,而且这种甘于归隐的心理并 不能完全用传统隐士那种为了名节、人格之独立等来解释,而更多的是源于一种 形而上的人生之思。也就是在对外在功名利禄与内在生命享受两者之间的权衡 上,宋人思考得更为深入了。前者通常被看得很虚幻、无意义,而后者通常被认 为是生命的真实。注重对生命的个性化体验,追求审美的自由生活,成为大多数 士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理想。政治意义上的隐居落实到了略显世俗的诗酒人生、壶 中天地的闲隐。至少这种趋势与特点在宋人的诗文中表现得很明显。 在宋代隐士那里,隐而不仕已不再是宣泄某种与政治对抗的情绪,或者宣扬一种 洁净的人格魅力,而是很简单的理由:“家有山林之乐。”自然审美的欣赏进入 了“可游可居”(《林泉高致》)的生活化场景之中。另外日常生活的亲情、友 情,即一种对生活审美的重视,也成为士人隐居不仕的借口。过一种审美的生活, 充满情感的生活,而非忙碌、异化的政治生活,是促使很多士人放弃仕宦而归田 园,或者在仕宦而梦寐田园的重要因素。 中唐以来,士人普遍流行及时行乐的闲逸心理,唐宋词中多有表现。究其原因, 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中隐”文化心态对此影响显著。 “中隐”既是隐逸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休闲审美心态的体现。或者可以说,中 隐是以审美来调节生活,以休闲来获得有着生命韵律的生存方式,在休闲的生活 中实现一种不离政治而远离政治的仕途智慧。 虽然宋代士人大多倾慕白居易的中隐模式,但亦有很大的超越。白居易的中隐前 提,他说得很清楚,“隐在留司官”。这样的官位是“不劳心与力,又免饥与寒。 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中隐》)。而对于“大隐”,即隐于朝市的做法, 白居易是否定了的,认为“朝市太喧嚣”。而小隐入山林的模式又显得过于冷清 辛苦。白居易的休闲审美生活仍是要寄托于外在物质条件之上,要有官做,但不 大不小,不闲不忙,还要有较为丰裕的俸禄。因此,大隐、小隐、遭遇贬谪等, 对于白居易而言似很难真正洒脱闲适。宋代的士人则大为不同。诸如在朝为官、 隐居山野、遭遇贬谪等传统士人所能处的所有境遇,宋代士人仍表现出诗酒风流, 山水怡情的人生姿态。他们自觉地将审美的因素与张弛有致的生命节奏融入到日 常生活中来,在仕与隐之间做到无往而不闲,无入而不自得。 因此,在宋人看来,更为难得的并非身心两闲,而应是“体未得休,而心无他营”, 身不闲而心闲的生活方式。 总之,中国的隐士文化自宋代起就越来越休闲化了。就是说隐逸并不主要是达到 一种政治的目的,而更是为了获得美的生活,是从对劳形怵心到闲情逸致的转化
当然,也不否认在宋代及以后的时代,有个别时期隐逸文化会带有很浓的政治色 彩,但这已经不是隐逸文化的主流形态。正如苏辙所言:“一出一处,皆非其真 燕坐萧然,莫之与亲。”(《壬辰年写真赞》)出处、隐仕都是形迹,最为重要 的是“萧然”之心境。萧然心境,即为淡泊、闲适的心境。当官的往往劳形累心 隐居者往往内心向往功名。所以,能拥有“萧然”(审美心胸)的人是最真了 节选自潘立勇、陆庆祥《宋代士人的休闲之境》) 1.下列关于“宋代隐士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的隐土多与仕宦者往来交游,不再像陶渊明那样愤世嫉俗。 B.在宋代,注重对生命的个性化体验,追求审美的自由生活,成为士人孜孜以 求的人生理想。 C.宋代士人普遍存在归隐倾向,他们通常认为外在的功名是虚幻的、无意义的, 而内在生命享受才是生命的真实。 D.宋代士人所倾慕的“中隐”模式是一种以审美来调节生活,以休闲来获得有 生命韵律的生存方式,在休闲的生活中实现一种远离政治的仕途智慧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隐士文化出现转折,表现在宋代士人普遍归隐,且这种心理源于一种形 而上的人生之思。 B.宋代隐士的归隐,不是为了宣泄某种与政治对抗的情绪,或者宣扬一种洁净 的人格魅力,而仅是为了体会日常生活的亲情、友情 C.白居易的“隐在留司官”表明他将休闲审美生活寄托于外在物质之上,是 种身不闲而心闲的生活方式。 D.自宋代起,隐逸就不主要是为了达到一种政治目的,而是为了获得更美的生 活,是从对劳形怵心到闲情逸致的转化 3.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评价有误的一项是(3分) A.过一种审美的生活,充满情感的生活,而非忙碌异化的政治生活,是很多士 人放弃仕宦而归田园,或者在仕宦而梦寐田园的重要原因。 B.中唐以来,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中隐”文化心态对士人普遍流行的及时行乐 的闲逸心理有着显著的影响。 C.宋人在遭遇在朝为官、隐居山野、遭遇贬谪等境遇时,仍表现出诗酒风流, 山水怡情的人生姿态,主要受到白居易“中隐”模式的影响 从文中苏辙的话可以看出,他认为隐居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拥有一种淡 泊、闲适的心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 信息来源广,考验着大众的分辨能力。自网络信息搜索形式发生变化以来,大众 获得信息的方式也出现了变化。更方便的信息获取渠道,让民众能轻松地获取信 息,几乎一切问题,通过网络都能得到详细、准确的解答,从而也降低了对知识 的权威感与信赖感。但多媒体信息便捷复制、及时传播的特点,让民众信息量急 剧增加,同时也超出了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纷繁复杂的信息超出了大众理解与 分辨能力。 信息传播迅速,容易造成群众情绪失控。随着自媒体的使用,它改变了传统一对 多的传播形式,变成多对多的形式,自媒体的草根性决定了人人都能充当信息发 布者。大众利用微博、短信、微信、视频直播等方式随时随地传播信息,同时也
当然,也不否认在宋代及以后的时代,有个别时期隐逸文化会带有很浓的政治色 彩,但这已经不是隐逸文化的主流形态。正如苏辙所言:“一出一处,皆非其真。 燕坐萧然,莫之与亲。”(《壬辰年写真赞》)出处、隐仕都是形迹,最为重要 的是“萧然”之心境。萧然心境,即为淡泊、闲适的心境。当官的往往劳形累心, 隐居者往往内心向往功名。所以,能拥有“萧然”(审美心胸)的人是最真了。 (节选自潘立勇、陆庆祥《宋代士人的休闲之境》) 1.下列关于“宋代隐士文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宋代的隐士多与仕宦者往来交游,不再像陶渊明那样愤世嫉俗。 B.在宋代,注重对生命的个性化体验,追求审美的自由生活,成为士人孜孜以 求的人生理想。 C.宋代士人普遍存在归隐倾向,他们通常认为外在的功名是虚幻的、无意义的, 而内在生命享受才是生命的真实。 D.宋代士人所倾慕的“中隐”模式是一种以审美来调节生活,以休闲来获得有 生命韵律的生存方式,在休闲的生活中实现一种远离政治的仕途智慧。 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宋代隐士文化出现转折,表现在宋代士人普遍归隐,且这种心理源于一种形 而上的人生之思。 B.宋代隐士的归隐,不是为了宣泄某种与政治对抗的情绪,或者宣扬一种洁净 的人格魅力,而仅是为了体会日常生活的亲情、友情。 C.白居易的“隐在留司官”表明他将休闲审美生活寄托于外在物质之上,是一 种身不闲而心闲的生活方式。 D.自宋代起,隐逸就不主要是为了达到一种政治目的,而是为了获得更美的生 活,是从对劳形怵心到闲情逸致的转化。 3.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评价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过一种审美的生活,充满情感的生活,而非忙碌异化的政治生活,是很多士 人放弃仕宦而归田园,或者在仕宦而梦寐田园的重要原因。 B.中唐以来,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中隐” 文化心态对士人普遍流行的及时行乐 的闲逸心理有着显著的影响。 C.宋人在遭遇在朝为官、隐居山野、遭遇贬谪等境遇时,仍表现出诗酒风流, 山水怡情的人生姿态,主要受到白居易“中隐”模式的影响。 D.从文中苏辙的话可以看出,他认为隐居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拥有一种淡 泊、闲适的心境。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信息来源广,考验着大众的分辨能力。自网络信息搜索形式发生变化以来,大众 获得信息的方式也出现了变化。更方便的信息获取渠道,让民众能轻松地获取信 息,几乎一切问题,通过网络都能得到详细、准确的解答,从而也降低了对知识 的权威感与信赖感。但多媒体信息便捷复制、及时传播的特点,让民众信息量急 剧增加,同时也超出了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纷繁复杂的信息超出了大众理解与 分辨能力。 信息传播迅速,容易造成群众情绪失控。随着自媒体的使用,它改变了传统一对 多的传播形式,变成多对多的形式,自媒体的草根性决定了人人都能充当信息发 布者。大众利用微博、短信、微信、视频直播等方式随时随地传播信息,同时也
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壁垒。自媒体的隐蔽性让传播者处在隐蔽状态,让整个传 播更为随意、大胆,让很多谣言、不实信息开始传播,并且一度影响了群众对信 息的正确判断,很容易出现群众情绪失控以及网络舆情事件。 《自媒体时代政府所面临的困境》 材料二: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新科技在媒体和受众之间开辟了一条彼此了解的通道 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媒体领域的市场细分越来越明显,对用户信息的整理、 挖掘和分析显得至关重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处理 手段,在增强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每个用户的兴趣爱好、受 教育程度、经常浏览的页面、停留时长等数据信息,实现对内容的个性化加工、 定制服务,并实施及时有效的精准推送,让“你关注的就是头条”从理想状态变 成现实可能。在这里,媒体做到了新闻产品的适销对路,受众实现了各取所需, 传播力也就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新媒体时代传播力的影响要素及其建构路径》 材料三 媒体是否位居主流,最终要靠传播效果来检验。全媒体时代,虽说“酒香也怕巷 子深”,但酿不出“好酒”,也难以留住受众。在我们开疆拓土构建的新媒体渠 道上,必须不断增强主流价值的内容供给,不断提供充满正能量的优质产能,通 过设置公共议题,把握社会重大问题,进行舆论引导和认同构建,实现与受众的 有效连接,推动舆论场形成“以主流引领百舸争流”的局面。 《主流媒体如何巩固主流地位》 材料四 讲真话产生公信力,报道热点产生影响力。这些最基本、最基础的传播规律,在 纸媒时代如此,在新媒体时代冋样有效。应该看到,我们的主流媒体在尊重传播 规律、宣传规律方面,即使在过去纸媒时代,也做得并不够好。远离热点、回避 矛盾,枯燥乏味、千篇一律,是多年来我们始终在检讨、却时好时坏从未根治的 一些现象。在渠道垄断的纸媒时代,读者别无他选,这种矛盾长期存在却没有过 于显现,但在新媒体环境下,不仅十分突出,而且影响到了纸媒的生死存亡 因此,主流媒体要增强话语权、提升影响力,一个重要的着力点是在社会关注的 热点问题上,不回避、不躲闪,讲真话。受众是从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感受一家 媒体的公信力的。只有在日常的报道中,始终关注社会热点,始终满足读者需求, 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关键时刻才能产生真正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乃至凝聚力和鼓 动力。如果我们在日常的社会热点问题上、在群众关心的问题上,一直采取回避 的态度,采取文过饰非的方式,而又寄希望于在重大事件、关键节点上,发挥关 键作用,事实上是难以取得满意效果的。 《以优质内容参与传播竞争》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媒体的草根性决定了人人都能利用微博、短信、微信、视频直播等方式发 布信息,自媒体的隐蔽性是信息的传播更为随意、大胆的重要原因 B.随着网络信息搜索形式的变化,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方便,但急剧增加 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也超出了大众理解与分辨能力 C.媒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处理手段,对每个用户 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有可能实现“你关注的就是头条
打破了传统媒体的话语壁垒。自媒体的隐蔽性让传播者处在隐蔽状态,让整个传 播更为随意、大胆,让很多谣言、不实信息开始传播,并且一度影响了群众对信 息的正确判断,很容易出现群众情绪失控以及网络舆情事件。 《自媒体时代政府所面临的困境》 材料二: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新科技在媒体和受众之间开辟了一条彼此了解的通道, 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媒体领域的市场细分越来越明显,对用户信息的整理、 挖掘和分析显得至关重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处理 手段,在增强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每个用户的兴趣爱好、受 教育程度、经常浏览的页面、停留时长等数据信息,实现对内容的个性化加工、 定制服务,并实施及时有效的精准推送,让“你关注的就是头条”从理想状态变 成现实可能。在这里,媒体做到了新闻产品的适销对路,受众实现了各取所需, 传播力也就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新媒体时代传播力的影响要素及其建构路径》 材料三: 媒体是否位居主流,最终要靠传播效果来检验。全媒体时代,虽说“酒香也怕巷 子深”,但酿不出“好酒”,也难以留住受众。在我们开疆拓土构建的新媒体渠 道上,必须不断增强主流价值的内容供给,不断提供充满正能量的优质产能,通 过设置公共议题,把握社会重大问题,进行舆论引导和认同构建,实现与受众的 有效连接,推动舆论场形成“以主流引领百舸争流”的局面。 《主流媒体如何巩固主流地位》 材料四: 讲真话产生公信力,报道热点产生影响力。这些最基本、最基础的传播规律,在 纸媒时代如此,在新媒体时代同样有效。应该看到,我们的主流媒体在尊重传播 规律、宣传规律方面,即使在过去纸媒时代,也做得并不够好。远离热点、回避 矛盾,枯燥乏味、千篇一律,是多年来我们始终在检讨、却时好时坏从未根治的 一些现象。在渠道垄断的纸媒时代,读者别无他选,这种矛盾长期存在却没有过 于显现,但在新媒体环境下,不仅十分突出,而且影响到了纸媒的生死存亡。 因此,主流媒体要增强话语权、提升影响力,一个重要的着力点是在社会关注的 热点问题上,不回避、不躲闪,讲真话。受众是从平时的点点滴滴中,感受一家 媒体的公信力的。只有在日常的报道中,始终关注社会热点,始终满足读者需求, 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关键时刻才能产生真正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乃至凝聚力和鼓 动力。如果我们在日常的社会热点问题上、在群众关心的问题上,一直采取回避 的态度,采取文过饰非的方式,而又寄希望于在重大事件、关键节点上,发挥关 键作用,事实上是难以取得满意效果的。 《以优质内容参与传播竞争》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自媒体的草根性决定了人人都能利用微博、短信、微信、视频直播等方式发 布信息,自媒体的隐蔽性是信息的传播更为随意、大胆的重要原因。 B.随着网络信息搜索形式的变化,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方便,但急剧增加 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也超出了大众理解与分辨能力。 C.媒体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处理手段,对每个用户 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有可能实现“你关注的就是头条
D.主流媒体要想位居主流,必须不断增强主流价值的内容供给,不断提供充满 正能量的优质产能,形成“以主流引领百舸争流”的传播效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们的主流媒体,在渠道垄断的纸媒时代不尊重传播规律、宣传规律,不考 虑读者需求,内容远离热点、回避矛盾,枯燥乏味、千篇一律。 B.主流媒体要増强话语权、提升影响力,就要始终关注社会热点,满足读者需 求,坚持实事求是。在热点问题上,不回避、不躲闪,讲真话。 C.谣言、不实信息传播,影响了群众对信息的正确判断,很容易出现群众情绪 失控以及网络舆情事件。这是自媒体时代政府所面临的困境之一。 D.新科技在媒体和受众之间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媒体做到了新闻产品的 适销对路,使受众实现了各取所需,传播力就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6.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应该如何应对才能增强传播力,巩固主流地位?请结合 材料简要概括。(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裱画徐 马犇 淮城的装裱市场比较兴盛。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 徐家的裱画史不短。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 画,与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 画徐全盘承继了。 边寿民,工诗,善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称“边芦雁”。 裱画徐的祖上当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念芦斋”,以纪念徐家与边氏的友谊 常言道“三分书画七分裱”,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徐家裱画有 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 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骗的群体。有一回,南 门靠西的一户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裱画徐仔细看了画,不动声色,又看 了看来人,议好价钱,即送走来人 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 行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别。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 平静地按工艺走。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 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在约定好的日子,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此事 成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实。 裱画有原裱和揭裱之分。原裱是裱初次待裱的画;揭裱是重裱已经裱过的画,揭 裱最难,很少有人敢接这个活。但揭裱也给部分技艺高超却无良的人有了作伪的 机会。一张宣纸可揭出几层,裱画人如存贪念,就会将老旧的名画揭成几幅,这 些作品的色彩较原作淡很多,裱画人就上手补救,然后再做旧。一幅变多幅,倒 卖给黑市。 淮城藏家多,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受潮被虫蛀在所难免,对于这些作品而言, 每年的梅雨季节更是火上浇油。淮城几乎所有的揭裱都会送到念芦斋,光揭裱 项,经裱画徐手的,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就 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芦斋,画主也可安心回家,按日子去取。不会出 意外
D.主流媒体要想位居主流,必须不断增强主流价值的内容供给,不断提供充满 正能量的优质产能,形成“以主流引领百舸争流”的传播效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们的主流媒体,在渠道垄断的纸媒时代不尊重传播规律、宣传规律,不考 虑读者需求,内容远离热点、回避矛盾,枯燥乏味、千篇一律。 B.主流媒体要增强话语权、提升影响力,就要始终关注社会热点,满足读者需 求,坚持实事求是。在热点问题上,不回避、不躲闪,讲真话。 C.谣言、不实信息传播,影响了群众对信息的正确判断,很容易出现群众情绪 失控以及网络舆情事件。这是自媒体时代政府所面临的困境之一。 D.新科技在媒体和受众之间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让媒体做到了新闻产品的 适销对路,使受众实现了各取所需,传播力就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6.新媒体时代,主流媒体应该如何应对才能增强传播力,巩固主流地位?请结合 材料简要概括。(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裱画徐 马犇 淮城的装裱市场比较兴盛。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 徐家的裱画史不短。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 画,与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 画徐全盘承继了。 边寿民,工诗,善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称“边芦雁”。 裱画徐的祖上当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念芦斋”,以纪念徐家与边氏的友谊。 常言道“三分书画七分裱”,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徐家裱画有 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 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骗的群体。有一回,南 门靠西的一户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裱画徐仔细看了画,不动声色,又看 了看来人,议好价钱,即送走来人。 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 行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别。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 平静地按工艺走。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 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在约定好的日子,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此事 成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实。 裱画有原裱和揭裱之分。原裱是裱初次待裱的画;揭裱是重裱已经裱过的画,揭 裱最难,很少有人敢接这个活。但揭裱也给部分技艺高超却无良的人有了作伪的 机会。一张宣纸可揭出几层,裱画人如存贪念,就会将老旧的名画揭成几幅,这 些作品的色彩较原作淡很多,裱画人就上手补救,然后再做旧。一幅变多幅,倒 卖给黑市。 淮城藏家多,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受潮被虫蛀在所难免,对于这些作品而言, 每年的梅雨季节更是火上浇油。淮城几乎所有的揭裱都会送到念芦斋,光揭裱一 项,经裱画徐手的,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就 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芦斋,画主也可安心回家,按日子去取。不会出 意外
可惜的是,裱画徐后继无人,孩子们都已迁居国外。晚年,裱画徐独自生活,雇 了个人做饭,他仍坚持对外裱画。他不想在有生之年放下祖传的手艺 本想平静地过完一生,哪知晚年并不平静。改革开放后,淮城有几个去南方下海 的人,禁不起物质诱惑,垂涎于逐渐兴盛的书画市场,而且看中了倒卖赝品这行 他们第一时间想起家乡的裱画徐,他们知道徐老爹裱画、绘画的技艺都很髙超 他们或者通过私密渠道搞来原作,请裱画徐借揭裱制假;或者直接报上画名,逼 着裱画徐画。 裱画徐不从,这些人就动粗,见裱画徐想寻死,这些人就留下狠话:“不老实做, 我们迟早去海外找你孩子的麻烦 与他们纠缠不起,裱画徐按照要求,完成了一批赝品。这些人拿着这批赝品再次 南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他们骂裱画徐早年清高不做假, 晚年糊涂,晚节不保 不久,裱画徐生了场大病去世了。不久,这几个倒卖赝品的人被抓获。淮城人惊 叹不已。 警察通过地方报纸透露了案情。原来,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了封信,写明事 情经过,并说他的仿作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 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通过交代淮城裱画市场的兴盛,小说的主人公裱画徐及徐家裱画的 历史渊源来交代小说的写作背景。 B.小说中多处补充介绍了一些裱画的专业知识,这些内容可以帮助读者对裱画 徐高超的裱画技术加深认识 C.边寿民人称“边芦雁”,与郑板桥齐名。裱画徐常给他裱画,常与之交流, 向其学习,慢慢地他就善裱能画工篆刻了 D.裱画徐装裱徐渭的画和给犯罪分子做赝品这两个情节看似从不同的方面刻画 了裱画徐的形象,但是都充分展现了裱画徐的品格。 8.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裱画徐的形象特点。(6 分) 9.伏笔和照应使这篇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请结合文本分条列举小说使用了哪 些伏笔和照应?(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 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 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 就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 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拔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 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 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备 礼征之,并不至。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 生出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 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可惜的是,裱画徐后继无人,孩子们都已迁居国外。晚年,裱画徐独自生活,雇 了个人做饭,他仍坚持对外裱画。他不想在有生之年放下祖传的手艺。 本想平静地过完一生,哪知晚年并不平静。改革开放后,淮城有几个去南方下海 的人,禁不起物质诱惑,垂涎于逐渐兴盛的书画市场,而且看中了倒卖赝品这行。 他们第一时间想起家乡的裱画徐,他们知道徐老爹裱画、绘画的技艺都很高超。 他们或者通过私密渠道搞来原作,请裱画徐借揭裱制假;或者直接报上画名,逼 着裱画徐画。 裱画徐不从,这些人就动粗,见裱画徐想寻死,这些人就留下狠话:“不老实做, 我们迟早去海外找你孩子的麻烦。” 与他们纠缠不起,裱画徐按照要求,完成了一批赝品。这些人拿着这批赝品再次 南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他们骂裱画徐早年清高不做假, 晚年糊涂,晚节不保。 不久,裱画徐生了场大病去世了。不久,这几个倒卖赝品的人被抓获。淮城人惊 叹不已。 警察通过地方报纸透露了案情。原来,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了封信,写明事 情经过,并说他的仿作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 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小说开篇通过交代淮城裱画市场的兴盛,小说的主人公裱画徐及徐家裱画的 历史渊源来交代小说的写作背景。 B. 小说中多处补充介绍了一些裱画的专业知识,这些内容可以帮助读者对裱画 徐高超的裱画技术加深认识。 C. 边寿民人称“边芦雁”,与郑板桥齐名。裱画徐常给他裱画,常与之交流, 向其学习,慢慢地他就善裱能画工篆刻了。 D. 裱画徐装裱徐渭的画和给犯罪分子做赝品这两个情节看似从不同的方面刻画 了裱画徐的形象,但是都充分展现了裱画徐的品格。 8.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裱画徐的形象特点。(6 分) 9.伏笔和照应使这篇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请结合文本分条列举小说使用了哪 些伏笔和照应?(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 其德。屡辟公府,不起。时陈蕃为太守,以礼请署功曹,稚不免之,既谒而退。 蕃在郡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县之。后举有道,家拜太原太守,皆不 就。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稚等曰:“臣闻善人天地之纪政之所 由也诗云思皇多士生此王国天挺俊拔为陛下出当辅弼明时左右大业者也。伏见处 士豫章徐稚、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 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桓帝乃以安车玄,备 礼征之,并不至。帝因问蕃曰:“徐稚、袁闳、韦著谁为先后?”蕃对曰:“闳 生出公族,闻道渐训。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稚 者,爰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