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一中2010-2011学期高三年级十二月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Ⅰ、Ⅱ两卷,第I卷为选择题(30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120分)。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必须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班级姓名写在密封线内指定地方,否则答题无效。 第I卷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兑现不修边幅标识(zhi) 敷衍塞(se)责 保贵五体投地戏谑(xue) 叱咤(cha)风云 C.鼎盛不记前嫌揣度(duo) 麻痹(pi)大意 D.防范一蹋糊涂炫(xuan)耀锒(lang)铛入狱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平儿明知是谁偷了茯苓霜,但投鼠忌器,怕伤了那主人探春的体面,所以不愿去起 B.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英语………真是 无所不为。 C.为了改变落后的局面,一些高三学子踌躇满志,开始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为实现 理想而奋斗 D.各位营员从哪所学校来,又实际编排在哪一兴趣班,他都泂若观火,一清二楚。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专家预测,随着我国私人汽车购置力的迅速增强,未来几年内完全有可能 蕴 藏巨大市场和商机的“汽车经济” ②一位年轻的诗人这样说:没有绿树,平原就会躺倒在地,倒退到那个死寂的 年代 ③如果生命中只有鲜花和奖杯而没有挫折和痛苦,那么这种人生 显得太单薄了! A.催生荒凉未免 B.萌生蛮荒不免 C.萌生荒凉不免 D.催生蛮荒未免
兰州一中 2010—2011-1 学期高三年级十二月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 I、II 两卷,第 I 卷为选择题(30 分),第 II 卷为非选择题(120 分)。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卷必须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班级姓名写在密封线内指定地方,否则答题无效。 第 I 卷 一、(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兑现 不修边幅 标识.(zhì) 敷衍塞.(sè)责 B.保贵 五体投地 戏谑.(xuè) 叱咤.(chà)风云 C.鼎盛 不记前嫌 揣度.(duó) 麻痹.(pì)大意 D.防范 一蹋糊涂 炫.(xuán)耀 锒.(láng)铛入狱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平儿明知是谁偷了茯苓霜,但投鼠忌器 ....,怕伤了那主人探春的体面,所以不愿去起 赃。 B.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英语……真是 无所不为 ....。 C.为了改变落后的局面,一些高三学子踌躇满志 ....,开始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为实现 理想而奋斗。 D.各位营员从哪所学校来,又实际编排在哪一兴趣班,他都洞若观火 ....,一清二楚。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专家预测,随着我国私人汽车购置力的迅速增强,未来几年内完全有可能________蕴 藏巨大市场和商机的“汽车经济”。 ②一位年轻的诗人这样说:没有绿树,平原就会躺倒在地,倒退到那个死寂的________ 年代。 ③如果生命中只有鲜花和奖杯而没有挫折和痛苦,那么这种人生________显得太单薄了! A.催生 荒凉 未免 B.萌生 蛮荒 不免 C.萌生 荒凉 不免 D.催生 蛮荒 未免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领导人商定,台湾方面赠予大陆的珍贵动物一一一对长鬃山 羊和梅花鹿将落户山东威海市刘公岛国家级森林公园安置。 B.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和形象大使“海宝”, 正张开热情的双臂和自信的微笑欢迎来自全球各地的朋友们 C.在外国同事看来,中国人的手机似乎永远保持“正在进行时”,即使在开会,有些人 也随心所欲地接打电话。 D.凭借齐白石九十高龄时的一幅以“虎”为题材的画作,在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 以高达2800万港元的成交价,使中国书画收藏热再度升温。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魏晋时期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宏观世界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魏晋玄 学的形成和老庄思想有明显的关系东晋以后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玄学由此步入新的阶段。 这是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想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它和两汉的神学目 的论、谶纬宿命论相比,是—个很大的进步。魏晋玄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经籍的方法,对 于打破汉代烦琐经学的统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上 的一大转折。 魏晋玄学对文学和艺术有直接影响的是崇尚自然的一派、言不尽意的一派和得意忘言的 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其所谓“自然",不是 近代所谓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自然界,而是种状态,即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 然的。玄学家郭象在《庄子注》中对老庄的自然之义有进一步的发展。老庄认为有一个先天 地万物而生的道,郭象则认为连这样一个道也不存在。“真”,也不见于《论语》和《孟子》, 是道家特有的哲学范畴。老子把“真”视为道的精髓、修身的极致。《庄子》对“真”有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领导人商定,台湾方面赠予大陆的珍贵动物——一对长鬃山 羊和梅花鹿将落户山东威海市刘公岛国家级森林公园安置。 B.以汉字的“人”作为核心创意的中国 2010 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和形象大使“海宝”, 正张开热情的双臂和自信的微笑欢迎来自全球各地的朋友们。 C.在外国同事看来,中国人的手机似乎永远保持“正在进行时”,即使在开会,有些人 也随心所欲地接打电话。 D.凭借齐白石九十高龄时的一幅以“虎”为题材的画作,在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 以高达 2800 万港元的成交价,使中国书画收藏热再度升温。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魏晋时期形成了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宏观世界的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魏晋玄 学的形成和老庄思想有明显的关系,东晋以后又吸取了佛学的成分,玄学由此步入新的阶段。 这是一种思辨的哲学,对宇宙、人生和人的思想都进行了纯哲学的思考。它和两汉的神学目 的论、谶纬宿命论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魏晋玄学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经籍的方法,对 于打破汉代烦琐经学的统治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两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上 的一大转折。 魏晋玄学对文学和艺术有直接影响的是崇尚自然的一派、言不尽意的一派和得意忘言的 一派。 “自然”一词不见于《论语》《孟子》,是老庄哲学特有的范畴。其所谓“自然”,不是 近代所谓与人类社会相对而言的自然界,而是一种状态,即非人为的、本来如此的、自然而 然的。玄学家郭象在《庄子注》中对老庄的自然之义有进一步的发展。老庄认为有一个先天 地万物而生的道,郭象则认为连这样一个道也不存在。“真”,也不见于《论语》和《孟子》, 是道家特有的哲学范畴。老子把“真”视为道的精髓、修身的极致。《庄子》对“真”有一
个界定:“真者,精诚之致也。”这就是说,“真”是一种至淳至诚的精神境界,这境界是受 之于天的,性分之内的,自然而然的。圣人不过是谨慎地守住这个精神境界,不受外物的干 扰而已。不受礼教约束的、没有世俗伪饰的、保持其天性的人,就是“真人"。这样看来, 真”和“自然”有相通的地方。它们不仅属于抽象理念的范畴,又属于道德的范畴。玄学 崇尚自然的思想,其影响所及就是进一步确立了以“自然”与“真”为上的审美理想。“自 然”和“真”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虽然还未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体现着这 种美的陶渊明的岀现却对此后整个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后人极力推崇陶渊明, 并把他的“自然”和“真”视为文学的极致,证明了玄学对文学产生的积极影响 言意之辩讨论的内容是言辞和意旨之间的关系。以荀粲为代表的言不尽意论,认为言可 以达意但不能尽意。王弼为代表的得意忘言论认为象的功用是存意,言的功用是明象。言不 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论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诗歌的艺术精髓说到底 就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而这正是受了魏晋玄学的启发而得到的。 (选自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有删改) 下列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自然”和“真”虽然在魏晋玄学中没有占主导地位,但对后来的中国文学仍有着深 远的影响 B.崇尚自然是玄学的重要思想。从后人崇尚陶渊明能看出玄学对文学的产生起到的重 要作用。 C.“言”指作品的语言,“意”指作品的思想,“象”指作品描写的内容,三者关系紧密 D.魏晋玄学的产生是中国思想史的大转折,打破了汉代烦琐经学统治社会的地位。 6.下对“自然”和“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玄学的“自然”是老庄“自然”的发挥和延伸,比如郭象认为老庄哲学中的 也不存在。 B.哲学中的“自然”不是指近代遭破坏的自然界,而是指古代非人为的、天然的自 然界。 C.庄子认为“真”是至淳至诚的,是一种精神境界:老子认为“真”是“道”的精髓
个界定:“真者,精诚之致也。”这就是说,“真”是一种至淳至诚的精神境界,这境界是受 之于天的,性分之内的,自然而然的。圣人不过是谨慎地守住这个精神境界,不受外物的干 扰而已。不受礼教约束的、没有世俗伪饰的、保持其天性的人,就是“真人”。这样看来, “真”和“自然”有相通的地方。它们不仅属于抽象理念的范畴,又属于道德的范畴。玄学 崇尚自然的思想,其影响所及就是进一步确立了以“自然”与“真”为上的审美理想。“自 然”和“真”在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虽然还未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体现着这 种美的陶渊明的出现,却对此后整个中国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后人极力推崇陶渊明, 并把他的“自然”和“真”视为文学的极致,证明了玄学对文学产生的积极影响。 言意之辩讨论的内容是言辞和意旨之间的关系。以荀粲为代表的言不尽意论,认为言可 以达意但不能尽意。王弼为代表的得意忘言论认为象的功用是存意,言的功用是明象。言不 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论对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中国诗歌的艺术精髓说到底 就在于言有尽而意无穷,而这正是受了魏晋玄学的启发而得到的。 (选自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有删改) 5.下列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自然”和“真”虽然在魏晋玄学中没有占主导地位,但对后来的中国文学仍有着深 远的影响。 B.崇尚自然是玄学的重要思想。从后人崇尚陶渊明能看出玄学对文学的产生起到的重 要作用。 C.“言”指作品的语言,“意”指作品的思想,“象”指作品描写的内容,三者关系紧密。 D.魏晋玄学的产生是中国思想史的大转折,打破了汉代烦琐经学统治社会的地位。 6.下对“自然”和“真”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玄学的“自然”是老庄“自然”的发挥和延伸,比如郭象认为老庄哲学中的“道” 也不存在。 B.哲学中的“自然”不是指近代遭破坏的自然界,而是指古代非人为的、天然的自 然界。 C.庄子认为“真”是至淳至诚的,是一种精神境界;老子认为“真”是“道”的精髓
所在,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D.“真”是道家特有的哲学范畴,而“真人”是保持天性、没有世俗伪饰、不受礼教约 束的人。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文学创作最好方法是“言”“意”结合,能够引导读者体会“意”之外的语言内容 和情趣 B.“真”和“自然”可以相互代替,因为他们冋属于抽象理念的范畴,又属道德范畴。 C.魏晋玄学的形成和老庄思想有明显的关系,后来吸收了佛学成分,对打破汉代繁 琐经学的统治地位将起到积极作用。 D.陶渊明最好地表现了“自然”和“真”,这是玄学渗入文学的结果,证明了玄学对文 学的影响。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 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盖尝闻 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 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孙、刘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 也。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摔,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枏扰,而不足 以相毙。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项籍乘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西向以逆髙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 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进,其顽钝椎鲁, 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 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就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 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惫矣。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盖刘备之
所在,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D.“真”是道家特有的哲学范畴,而“真人”是保持天性、没有世俗伪饰、不受礼教约 束的人。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创作最好方法是“言”、“意”结合,能够引导读者体会“意”之外的语言内容 和情趣。 B.“真”和“自然”可以相互代替,因为他们同属于抽象理念的范畴,又属道德范畴。 C.魏晋玄学的形成和老庄思想有明显的关系,后来吸收了佛学成分,对打破汉代繁 琐经学的统治地位将起到积极作用。 D.陶渊明最好地表现了“自然”和“真”,这是玄学渗入文学的结果,证明了玄学对文 学的影响。 三、(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0 题。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勇而遇勇,则勇者不足恃也;智 而遇智,则智者不足用也。夫唯智勇之不足以定天下,是以天下之难,蜂起而难平。盖尝闻 之,古者英雄之君,其遇智勇也,以不智不勇,而后真智大勇乃可得而见也。 汉高祖、唐太宗,是以智勇独过天下而得之者也;曹公、孙、刘是以智勇相遇而失之者 也。以智攻智,以勇击勇,此譬如两虎相捽.,齿牙气力,无以相胜,其势足以相扰,而不足 以相毙。当此之时,惜乎无有以汉高帝之事制之者也。 昔者项籍乘百战百胜之威,而执诸侯之柄,西向以逆高祖,其势飘忽震荡如风雨之至。 天下之人,以为遂无汉矣。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横塞其冲,徘徊而不进,其顽钝椎鲁, 足以为笑于.天下,而卒能摧折项氏而待其死,此其故何也?夫人之勇力,用而不已,则必有 所耗竭;而其智虑久而无成,则亦必有所倦怠而不举。彼欲就其所长以制我于一时,而我闭 而拒之,使之失其所求,逡巡求去而不能去,而项籍固已惫矣。 今夫曹公、孙权、刘备,此三人者,皆知以其才相取,而未知以不才取人也。盖刘备之
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 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韩信、彭越出奇之将,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 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独一刘备近之而未 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 有所定。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 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 嗟夫!刘备百败而其志不折,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 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选自宋苏辙《三国论》)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暗:黯淡,黑暗 此譬如两虎相摔 摔:冲突,争斗 C.以自辅其所不逮 逮:及,达到 D.欲为椎鲁而不能钝 椎鲁:迟钝,愚笨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 焉用亡郑以陪邻 C.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 刘备百败而其志不折 吾尝终日而思矣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者和勇者如果单单依靠智慧和勇气是难以平定天下的。 B.曹、孙、刘三方智勇相当,势均力敌,最终都不能取胜 C.项羽曾经百战百胜,势不可当,最终因智勇耗竭而失败
才,近似于高祖,而不知所以用之之术。昔高祖之所以自用其才者,其道有三焉耳:先据势 胜之地,以示天下之形;广收韩信、彭越出奇之将,以自辅其所不逮.;有果锐刚猛之气而不 用,以深折项籍猖狂之势。此三事者,三国之君,其才皆无有能行之者。独一刘备近之而未 至,其中犹有翘然自喜之心,欲为椎鲁..而不能钝,欲为果锐而不能达,二者交战于中,而未 有所定。是故所为而不成,所欲而不遂。弃天下而入巴蜀,则非地也;用诸葛孔明治国之才, 而当纷纭征伐之冲,则非将也;不忍忿忿之心,犯其所短,自将以攻人,则是其气不足尚也。 嗟夫!刘备百败而.其志不折,不可谓无高祖之风矣,而终不知所以自用之方。夫古之英 雄,唯汉高帝为不可及也夫。 (选自宋·苏辙《三国论》) 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A.皆暗.而独智,则智者胜 暗:黯淡,黑暗 B.此譬如两虎相捽. 捽:冲突,争斗 C.以自辅其所不逮. 逮:及,达到 D.欲为椎鲁..而不能钝 椎鲁:迟钝,愚笨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皆怯而独勇,则.勇者胜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然高帝以.其不智不勇之身 焉用亡郑以.陪邻 C.其顽钝椎鲁,足以为笑于.天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刘备百败而.其志不折 吾尝终日而.思矣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智者和勇者如果单单依靠智慧和勇气是难以平定天下的。 B.曹、孙、刘三方智勇相当,势均力敌,最终都不能取胜。 C.项羽曾经百战百胜,势不可当,最终因智勇耗竭而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