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2014年高考冲刺模拟考试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是个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社会,中国古代的刑这一概念 兼有法与罚两种含义。秦王朝的“严刑峻法”使秦朝迅速灭亡,也使汉朝面临危 机。此时,董仲舒适应历史需要,以孔孟思想为基础,吸收诸家学说,创造了一 个新的儒家理论体系。在法律方面,他提出“德主刑辅”的主张,用“软硬两手” 代替“专制刑治”。据此,董仲舒认为,官吏应该“据法听讼”和“依法刑人 但他更侧重倡导“据义行法”和“春秋决狱”。“春秋决狱”亦称“经义决 狱”,其特点是司法者不是引用正式的法律条文断罪,而是凭借儒家经典中的微 言大义来判案;被引用的儒家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 秋》等,尤其是孔子所辑的《春秋》最为常用,故名“春秋决狱”。“春秋决狱 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最大贡献主要表现在它促动了法律儒家化的 礼法融合”。其表现为法律适用中的礼法融合和审判方法上的礼法融合。“春 秋决狱”在法律适用上改变了以往依照客观情况“一刀切”的司法方式,采取根 据不同案件情形区别对待;在审判方法上改变了秦以来客观主义审判方法,开始 特别重视对行为人主观心理动机因素的衡量。当法律与春秋决狱发生矛盾时,往 往舍法律而取经义,并最终将经义法律化,即以礼入法。但春秋决狱也有其弊端 即加大了司法的随意性。“春秋决狱”之后,更加推动了人们引用儒家经义来注 解法律的活动。随着“引经注律”的不断发展,唐朝统治者在法律中渗透了大量 的礼教的精神内容,即唐代不少的法律是根据礼义制定的。特别是《唐律疏议》 成为我国古代文献中将法和礼的关系体现得最为完整而又较早的典型之作。作为 古代法典的代表,它集前代立法之大成。它不仅是以经立法的结晶,也是整个法 律儒家化的浓缩和再现。至此,法律已然完全伦理化。 清末的法律改革,实际上清政府是假借变法之名,而行修律之实。为此,以沈家 本为代表的法理派,把原有的“一准乎礼”的立法原则向“一准于法”的立法 原则上改变,修改了很多涉及伦理道德的规则。他们的主张是,法律是国家的制 裁,而道德是内在的制裁,因此道德的事情不能规定在法律中。但他们并非完全 不考虑道德因素,只是将道德与法律分开。与此相反,礼教派主张,礼是刑法之 本,伦理纲常应该是立法的指导思想、立法原则,如果失掉这个根本,刑法则失 掉了固有的社会的基础。清末的“礼法之争”使得清末的修律采用了西方的法典 体例和立法技术,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贯彻刑罚人道主义,划清了法律和道德 的界限,也使中国传统的礼刑关系到此发生了突变。尽管立法的指导思想不能脱 离中国的传统文化,仍然把伦纪纲常礼教放在首位,但法律已经以独立的身份出 现,表现出很强的法律自身独立的价值理念。 (摘编自李玮《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法”考证》 1.下列表述,不能体现“礼法结合”思想的一项是(3 分) A.鉴于秦朝迅速灭亡的历史事实,董仲舒适应历史的需要,提出“德主刑辅” 的主张,认为既应该依法断案,更倡导“据义行法”。 B.董仲舒为了使社会的法制建设适应历史需要,认为官吏断案应“据法听讼” 和“依法刑人”,不否认法律条文在断案中的作用
甘肃省兰州 2014 年高考冲刺模拟考试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是个礼法结合、德主刑辅的社会,中国古代的刑这一概念 兼有法与罚两种含义。秦王朝的“严刑峻法”使秦朝迅速灭亡,也使汉朝面临危 机。此时,董仲舒适应历史需要,以孔孟思想为基础,吸收诸家学说,创造了一 个新的儒家理论体系。在法律方面,他提出“德主刑辅”的主张,用“软硬两手” 代替“专制刑治”。据此,董仲舒认为,官吏应该“据法听讼”和“依法刑人”, 但他更侧重倡导“据义行法”和“春秋决狱”。“春秋决狱”亦称“经义决 狱”,其特点是司法者不是引用正式的法律条文断罪,而是凭借儒家经典中的微 言大义来判案;被引用的儒家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 秋》等,尤其是孔子所辑的《春秋》最为常用,故名“春秋决狱”。“春秋决狱 ” 对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发展进程中的最大贡献主要表现在它促动了法律儒家化的 “礼法融合”。其表现为法律适用中的礼法融合和审判方法上的礼法融合。“春 秋决狱”在法律适用上改变了以往依照客观情况“一刀切”的司法方式,采取根 据不同案件情形区别对待;在审判方法上改变了秦以来客观主义审判方法,开始 特别重视对行为人主观心理动机因素的衡量。当法律与春秋决狱发生矛盾时,往 往舍法律而取经义,并最终将经义法律化,即以礼入法。但春秋决狱也有其弊端, 即加大了司法的随意性。“春秋决狱”之后,更加推动了人们引用儒家经义来注 解法律的活动。随着“引经注律”的不断发展,唐朝统治者在法律中渗透了大量 的礼教的精神内容,即唐代不少的法律是根据礼义制定的。特别是《唐律疏议》, 成为我国古代文献中将法和礼的关系体现得最为完整而又较早的典型之作。作为 古代法典的代表,它集前代立法之大成。它不仅是以经立法的结晶,也是整个法 律儒家化的浓缩和再现。至此,法律已然完全伦理化。 清末的法律改革,实际上清政府是假借变法之名,而行修律之实。为此,以沈家 本为代表的法理派,把原有的“一准乎礼”的立法原则向“ 一准于法”的立法 原则上改变,修改了很多涉及伦理道德的规则。他们的主张是,法律是国家的制 裁,而道德是内在的制裁,因此道德的事情不能规定在法律中。但他们并非完全 不考虑道德因素,只是将道德与法律分开。与此相反,礼教派主张,礼是刑法之 本,伦理纲常应该是立法的指导思想、立法原则,如果失掉这个根本,刑法则失 掉了固有的社会的基础。清末的“礼法之争”使得清末的修律采用了西方的法典 体例和立法技术,确立了罪刑法定原则,贯彻刑罚人道主义,划清了法律和道德 的界限,也使中国传统的礼刑关系到此发生了突变。尽管立法的指导思想不能脱 离中国的传统文化,仍然把伦纪纲常礼教放在首位,但法律已经以独立的身份出 现,表现出很强的法律自身独立的价值理念。 (摘编自李玮《中国古代社会的“礼”“法”考证》) 1.下列表述,不能体现“礼法结合”思想的一项是(3 分) ( ) A.鉴于秦朝迅速灭亡的历史事实,董仲舒适应历史的需要,提出“德主刑辅” 的主张,认为既应该依法断案,更倡导“据义行法”。 B.董仲舒为了使社会的法制建设适应历史需要,认为官吏断案应“据法听讼” 和“依法刑人”,不否认法律条文在断案中的作用
C.董仲舒认为应该用“软硬两手”代替“专制刑治”,他的凭借儒家经典中的 微言大义来判案的“春秋决狱”就是出自这一思想 D.虽然“春秋决狱”更注重于礼的作用,但它促动了法律儒家化的“礼法融 合”,在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发展进程中有着很大的贡献。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由于司法者引用《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儒家经典判 案,而《春秋》最为常用,所以有了“春秋决狱”这一称法。 B.“春秋决狱”所表现出的审判方法上的礼法融合,改变了秦以来客观主义的 审判方法,开始特别重视对行为人主观心理动机因素的衡量 C.“春秋决狱”的弊端是当法律与春秋决狱发生矛盾时,往往舍法律而取经义, 并最终将经义法律化,即以礼入法,加大了司法的随意性 D.“春秋决狱”推动了人们引用儒家经义来注解法律的活动,唐朝统治者就在 法律中渗透了大量礼教的精神内容,不少法律是依礼义而定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处理案件时,“春秋决狱”改变了以往依照客观情况“一刀切”的司法方式,对不同案 件区别对待,体现了法律适用中的“礼法融合” B.《唐律硫议》集前代立法之大成,是立法的结晶和我国古代法典的代表,是我国古代文献 中将法和礼的关系处理得最为合理的典型之作 C.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主张将道德与法律分开,认为法律是国家的制载,而道德是内 在的制栽,因此道德的事情不能规定在法律中 D.清末“礼法之争”的结果使中国传统的礼刑关系发生了突变,法律已经以独立的身份出 现,这种法律自身独立有利于社会的法制建设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济字武子。少有逸才,风姿英爽,气盖一时,好弓马,勇力绝人,善《易》及 《庄》、《老》,文词俊茂,伎艺过人,有名当世。年二十,起家拜中书郎,以 母忧去官。起为骁骑将军,累迁侍中,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同列,为一时秀 彦。武帝尝会公卿藩牧于式乾殿,顾济、恂而谓诸公曰:“朕左右可谓恂恂济济 矣!”每侍见,未尝不论人物及万机得失。济善于清言,修饰辞令,讽议将帅, 朝臣莫能尚焉。帝益亲贵之。仕进虽速,咸谓才能致之。然外虽弘雅,而内多忌 刻,好以言伤物,侪类以此少之。 齐王攸当之藩,济既陈请,又累使公主与甄德妻长广公主俱入,稽颡泣请帝留攸。 帝怒谓侍中王戎曰:“兄弟至亲,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济连遣妇 来生哭人!”以忤旨,左迁国子祭酒,常侍如故,数年,入为侍中。主者处事或 不当,济性峻厉,明法绳之。素与从兄佑不平,佑党颇谓济不能顾其父,由是长 同异之言,出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而王佑始见委任。而济遂被斥 外,于是乃移第北芒山下
C.董仲舒认为应该用“软硬两手”代替“专制刑治”,他的凭借儒家经典中的 微言大义来判案的“春秋决狱”就是出自这一思想。 D.虽然“春秋决狱”更注重于礼的作用,但它促动了法律儒家化的“礼法融 合”,在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发展进程中有着很大的贡献。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 A.由于司法者引用《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儒家经典判 案,而《春秋》最为常用,所以有了“春秋决狱”这一称法。 B.“春秋决狱”所表现出的审判方法上的礼法融合,改变了秦以来客观主义的 审判方法,开始特别重视对行为人主观心理动机因素的衡量。 C.“春秋决狱”的弊端是当法律与春秋决狱发生矛盾时,往往舍法律而取经义, 并最终将经义法律化,即以礼入法,加大了司法的随意性。 D.“春秋决狱”推动了人们引用儒家经义来注解法律的活动,唐朝统治者就在 法律中渗透了大量礼教的精神内容,不少法律是依礼义而定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王济字武子。少有逸才,风姿英爽,气盖一时,好弓马,勇力绝人,善《易》及 《庄》、《老》,文词俊茂,伎艺过人,有名当世。年二十,起家拜中书郎,以 母忧去官。起为骁骑将军,累迁侍中,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同列,为一时秀 彦。武帝尝会公卿藩牧于式乾殿,顾济、恂而谓诸公曰:“朕左右可谓恂恂济济 矣!”每侍见,未尝不论人物及万机得失。济善于清言,修饰辞令,讽议将帅, 朝臣莫能尚焉。帝益亲贵之。仕进虽速,咸谓才能致之。然外虽弘雅,而内多忌 刻,好以言伤物,侪类以此少之。 齐王攸当之藩,济既陈请,又累使公主与甄德妻长广公主俱入,稽颡泣请帝留攸。 帝怒谓侍中王戎曰:“兄弟至亲,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济连遣妇 来生哭人!”以忤旨,左迁国子祭酒,常侍如故,数年,入为侍中。主者处事或 不当,济性峻厉,明法绳之。素与从兄佑不平,佑党颇谓济不能顾其父,由是长 同异之言,出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而王佑始见委任。而济遂被斥 外,于是乃移第北芒山下
帝尝谓和峤曰:“我将骂济而后官爵之,何如?”峤曰:“济俊爽,恐不可屈。” 帝因召济,切让之,既而曰:“知愧不?”济答曰:“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 耻之。他人能令亲疏,臣不能使亲亲,以此愧陛下耳。”帝默然。 帝尝与济弈棋,而孙皓在侧,谓皓曰:“何以好剥人面皮?”皓曰:“见无札于 君者则剥之。”济时伸脚局下,而皓讥焉。寻使白衣领太仆。年四十六卒,追赠 骠骑将军。及其将葬,时贤无不毕至。孙楚雅敬济,而后来,哭之甚悲,宾客莫 不垂涕 (《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少有逸才,风姿英爽 逸:突出。 B.起家拜中书郎,以母忧去官 去:辞职。 C.侪类以此少之 少:轻视。 D.朝臣莫能尚焉 尚:推崇。 5.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王济个性的一组是(3 分 ①风姿英爽,气盖一时 ②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同列,为 时秀彦 ③济性峻厉,明法绳之 ④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 济连遣妇来生哭人 ⑤帝尝与济弈棋……济时伸脚局下 ⑥及其将葬,时贤无不毕至 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⑤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济年轻时不仅精通骑马射箭技术,力大无比,精通《易经》及《庄子》《老 子》,且技艺超人,在当时非常有名 B.王济善于清谈,修饰辞令,讽议评价将帅,朝臣没有能超过他的,皇帝更加 亲近看重他。官升得虽快,都不认为他是靠才能达到的 C.王济外表儒雅,但言辞直白激切。皇帝曾指责其有愧,王济则以因琐事导致 兄弟不相容而为陛下感到羞耻予以回敬 王济与堂兄王佑不合,王佑的同党都认为王济不顾念王佑的父亲,后王济被 排挤在外,将家也搬到了北芒山下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出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而王佑始见委任。(5分) (2)帝因召济,切让之,既而曰:“知愧不?”(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帝尝谓和峤曰:“我将骂济而后官爵之,何如?”峤曰:“济俊爽,恐不可屈。” 帝因召济,切让之,既而曰:“知愧不?”济答曰:“尺布斗粟之谣,常为陛下 耻之。他人能令亲疏,臣不能使亲亲,以此愧陛下耳。”帝默然。 帝尝与济弈棋,而孙皓在侧,谓皓曰:“何以好剥人面皮?”皓曰:“见无札于 君者则剥之。”济时伸脚局下,而皓讥焉。寻使白衣领太仆。年四十六卒,追赠 骠骑将军。及其将葬,时贤无不毕至。孙楚雅敬济,而后来,哭之甚悲,宾客莫 不垂涕。 (《晋书·列传十二》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少有逸才,风姿英爽 逸:突出。 B.起家拜中书郎,以母忧去官 去:辞职。 C.侪类以此少之 少:轻视。 D.朝臣莫能尚焉 尚:推崇。 5.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王济个性的一组是(3 分) ( ) ①风姿英爽,气盖一时 ②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同列,为一 时秀彦 ③济性峻厉,明法绳之 ④今出齐王,自是朕家事,而甄德、王 济连遣妇来生哭人 ⑤帝尝与济弈棋……济时伸脚局下 ⑥及其将葬,时贤无不毕至 A .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王济年轻时不仅精通骑马射箭技术,力大无比,精通《易经》及《庄子》《老 子》,且技艺超人,在当时非常有名。 B.王济善于清谈,修饰辞令,讽议评价将帅,朝臣没有能超过他的,皇帝更加 亲近看重他。官升得虽快,都不认为他是靠才能达到的。 C.王济外表儒雅,但言辞直白激切。皇帝曾指责其有愧,王济则以因琐事导致 兄弟不相容而为陛下感到羞耻予以回敬。 D.王济与堂兄王佑不合,王佑的同党都认为王济不顾念王佑的父亲,后王济被 排挤在外,将家也搬到了北芒山下。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出为河南尹,未拜,坐鞭王官吏免官。而王佑始见委任。(5 分) (2)帝因召 济,切让之,既而曰:“知愧不?” (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8.这首诗是如何围绕“寻”字展开思路的?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5分) 诗人并没有寻到常山道人,但结尾为什么说“相对亦忘言”?请结合你对“禅 意”的理解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苏 2)总角之,(《一,不思其 前赤壁赋》) 反 (3)浊酒一杯家万里,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 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 大题评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悔过 [美]瑞恩·金赛拉 从窗子射进来的阳光把我照醒。我起床穿好衣服,走进厨房,吃了点冷燕麦片作 为早餐。过去三年来,我一直这样打发自己。该是工作的时间了。我走出家门, 迈着悠闲的脚步,朝麦迪逊大街走去。此时正是一年中干我这一行最好的季节: 夏天,大批游客纷纷涌入纽约。 我来到城市广场。照常,广场已有很 多游客,而且为数众多。“看来今天是个好日子!”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想 就在这时,我看到一个30多岁的白人,估计他迷路了。 “太好了,”我自忖着。“该对他动手了!”我沉着自信地靠近那人。 “你好,先生!需要帮助吗? “是的,我想去麦迪逊旅馆,能告诉我怎么走吗?” “哦,哦……过三个街区,右拐,靠你左边就是。” 谢谢你 “不用客气。祝你快乐,先生。” 我从他身边走开,脸上不禁带着微笑,因为我的兜里装着那人的钱包。我打开钱 包,发现里面有48美元,两张信用卡。几个小时我便得到4个钱包,我决定去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8.这首诗是如何围绕“寻”字展开思路的?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5 分) 9.诗人并没有寻到常山道人,但结尾为什么说“相对亦忘言”?请结合你对“禅 意”的理解进行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 轼《前赤壁赋》) (2)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思其 反。 (《诗经•氓》) (3)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不寐,将军白发征 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 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 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悔 过 [美]瑞恩·金赛拉 从窗子射进来的阳光把我照醒。我起床穿好衣服,走进厨房,吃了点冷燕麦片作 为早餐。过去三年来,我一直这样打发自己。该是工作的时间了。我走出家门, 迈着悠闲的脚步,朝麦迪逊大街走去。此时正是一年中干我这一行最好的季节: 夏天,大批游客纷纷涌入纽约。 我来到城市广场。照常,广场已有很 多游客,而且为数众多。“看来今天是个好日子!”我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想。 就在这时,我看到一个 30 多岁的白人,估计他迷路了。 “太好了,”我自忖着。“该对他动手了!”我沉着自信地靠近那人。 “你好,先生!需要帮助吗?” “是的,我想去麦迪逊旅馆,能告诉我怎么走吗?” “哦,哦……过三个街区,右拐,靠你左边就是。” “谢谢你。” “不用客气。祝你快乐,先生。” 我从他身边走开,脸上不禁带着微笑,因为我的兜里装着那人的钱包。我打开钱 包,发现里面有 48 美元,两张信用卡。几个小时我便得到 4 个钱包,我决定去
吃午饭。此刻,我已得到几张信用卡,726美元现金和几个手工制作的意大利漆 皮钱包。我决定去我喜欢去的一个名叫达文西的小餐馆吃午饭。该餐馆做的皮萨 最好。但就在这时,又一个人闯入我的视线。此人身高六英尺之多,深咖啡色的 肤色,只见他正在四下走动,不用问他一定是迷路了 我小心翼翼地接近他,就像狮子悄悄靠近猎物 “你好,先生!我可以帮助你吗?” “是的,你知不知道电影院怎么走?” “哦,知道。沿着第52大道走下去,左拐,右边就是,你肯定会看到的。” “太谢谢你了。” “不用谢,先生。很高兴能帮助你。” 当我打开那人的钱包时,我几乎在街上跳了起来。我发现里面有300美元现金和 3张信用卡。我看了看其中一张信用卡上的名字:约翰逊先生。“非常感谢你, 约翰逊先生。”我自言自语地说。我来到餐馆,感觉好极了。4道意大利美餐上 来之后,我情不自禁地默默为约翰逊先生敬了一杯酒。“祝他像我一样快乐不 断。”我认为我今天干得不错,决定上路回家。我没有想到,将要发生的事情将 永远改变我的命运。 在回家的路上,我路过一条小巷。当我走到小巷尽头时,我看到了他,看到了刚 刚被我偷了钱包的约翰逊先生。一个白人小姑娘摔倒,约翰逊先生正在热心地扶 她起来。可小姑娘的妈妈看到后,以为约翰逊先生图谋不轨,开始哭叫着救人。 那位妈妈一边哭喊,一边用包击打约翰逊先生。约翰逊先生极力向她解释,他是 在帮助扶起小姑娘。可她就是不信。几个男人听到喊叫声后,手拿球棒,从一家 店里飞奔而出。三个身高五到六英尺的高大白人男子,开始朝约翰逊先生喊叫 其中一个白人还朝约翰逊先生的脸打去。接着,他们都开始用球棒击打约翰逊先 生。我想厉声说:“住手!住手!不要打,他是好人!”可我不能,我只是一动 不动地站在那里,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他只是在极力帮助一个小女孩啊 (选自2012年第6期《读者》 (1)下列对有关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开头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天气特征,为下文“我” 趁着给游客指路的机会实施偷窃并得手的情节做铺垫。 B.小说通过略写“我”偷窃的过程以及详写每一次偷窃成功后忘乎所以的动作 和极度兴奋的心理,意在表明“我”偷窃手法的高明。 C.“我认识到我不仅偷了他的钱包,而且也偷了他的生命。”写出了“我”对 约翰逊先生造成的伤害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D.小说写约翰逊先生扶起跌倒的白人小姑娘,却被其母亲认为图谋不轨,既写 出了种族间的歧视,也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E.小说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我”的偷窃行为及得手后沾沾自喜的可耻, 再写“我”看到约翰逊先生被杀后悔过自新的可贵 (2)小说中“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 (3)小说中“小女孩摔倒”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6分)
吃午饭。此刻,我已得到几张信用卡,726 美元现金和几个手工制作的意大利漆 皮钱包。我决定去我喜欢去的一个名叫达文西的小餐馆吃午饭。该餐馆做的皮萨 最好。但就在这时,又一个人闯入我的视线。此人身高六英尺之多,深咖啡色的 肤色,只见他正在四下走动,不用问他一定是迷路了。 我小心翼翼地接近他,就像狮子悄悄靠近猎物。 “你好,先生!我可以帮助你吗?” “是的,你知不知道电影院怎么走?” “哦,知道。沿着第 52 大道走下去,左拐,右边就是,你肯定会看到的。” “太谢谢你了。” “不用谢,先生。很高兴能帮助你。” 当我打开那人的钱包时,我几乎在街上跳了起来。我发现里面有 300 美元现金和 3 张信用卡。我看了看其中一张信用卡上的名字:约翰逊先生。“非常感谢你, 约翰逊先生。”我自言自语地说。我来到餐馆,感觉好极了。4 道意大利美餐上 来之后,我情不自禁地默默为约翰逊先生敬了一杯酒。“祝他像我一样快乐不 断。”我认为我今天干得不错,决定上路回家。我没有想到,将要发生的事情将 永远改变我的命运。 在回家的路上,我路过一条小巷。当我走到小巷尽头时,我看到了他,看到了刚 刚被我偷了钱包的约翰逊先生。一个白人小姑娘摔倒,约翰逊先生正在热心地扶 她起来。可小姑娘的妈妈看到后,以为约翰逊先生图谋不轨,开始哭叫着救人。 那位妈妈一边哭喊,一边用包击打约翰逊先生。约翰逊先生极力向她解释,他是 在帮助扶起小姑娘。可她就是不信。几个男人听到喊叫声后,手拿球棒,从一家 店里飞奔而出。三个身高五到六英尺的高大白人男子,开始朝约翰逊先生喊叫, 其中一个白人还朝约翰逊先生的脸打去。接着,他们都开始用球棒击打约翰逊先 生。我想厉声说:“住手!住手!不要打,他是好人!”可我不能,我只是一动 不动地站在那里,什么话都说不出来。他只是在极力帮助一个小女孩啊! (选自 2012 年第 6 期《读者》) (1)下列对有关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开头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天气特征,为下文“我” 趁着给游客指路的机会实施偷窃并得手的情节做铺垫。 B.小说通过略写“我”偷窃的过程以及详写每一次偷窃成功后忘乎所以的动作 和极度兴奋的心理,意在表明“我”偷窃手法的高明。 C.“我认识到我不仅偷了他的钱包,而且也偷了他的生命。”写出了“我”对 约翰逊先生造成的伤害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D.小说写约翰逊先生扶起跌倒的白人小姑娘,却被其母亲认为图谋不轨,既写 出了种族间的歧视,也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 E.小说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我”的偷窃行为及得手后沾沾自喜的可耻, 再写“我”看到约翰逊先生被杀后悔过自新的可贵。 (2)小说中“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3)小说中“小女孩摔倒”这一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 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