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会宁县2018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 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 要的作用。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 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 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 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 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 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 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 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 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 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 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 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再看 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汘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 大量转输到西方。“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 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 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吐谷浑道”“吐蕃道”“回纥 道”……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的 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 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 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 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 的名茶不仅输入西方,也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饮茶逐渐成为北方与西部 民族的习俗。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同时,西域和中 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胡葱、胡 萝卜、大蒜、菠菜、芫荽、苜蓿,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 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 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习胡俗、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在唐朝著名 的十部乐中,西域音乐就占五部。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 方,西方的乳香、硇砂、玉石、珊瑚、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 元朝时,中西交通空前畅通,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 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 多元统一体。毫无疑问,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
甘肃省会宁县 2018 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 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 要的作用。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 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 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除了汉族,北方 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 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 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早期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 通草原古道、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继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之后,鲜卑、柔然、吐谷浑、突厥、吐蕃、回纥、契 丹、党项、蒙古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一度控制了草原道 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公元 439 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 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 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 通道。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再看 回纥,其与唐朝绢马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汗国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 大量转输到西方。“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 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因此, 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吐谷浑道”“吐蕃道”“回纥 道”……丝绸之路上民族交流融合绵延不断,开遍了民族交流融合之花。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作出重要贡献的 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 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 建立都护府、都督府、州、县等以加强治理。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 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丝绸之路密切了我国古代民族关系,也密切了东西方关系。中原、江南以及巴蜀 的名茶不仅输入西方,也输入西域、青藏高原与漠北,饮茶逐渐成为北方与西部 民族的习俗。在西夏与宋朝的贸易中,“惟茶最为所欲之物”。同时,西域和中 亚、欧洲的物产和文化也传入内地,今天内地随处可见的石榴、葡萄、胡葱、胡 萝卜、大蒜、菠菜、芫荽、苜蓿,都是汉朝时从西域传入内地的。到了唐朝,丝 绸之路的东端终点长安、洛阳成为西域文化的荟萃之地,上至宫廷、下至百姓无 不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穿胡服、习胡俗、食胡饼、听胡音成为时尚。在唐朝著名 的十部乐中,西域音乐就占五部。到了宋朝,中国的茶叶和丝绸被大量贩运到西 方,西方的乳香、硇砂、玉石、珊瑚、玛瑙、琥珀、琉璃等被大量转售到中国。 元朝时,中西交通空前畅通,中国的雕版与活字印刷术、火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 到欧洲,欧洲和阿拉伯的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是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又各具个性的 多元统一体。毫无疑问,在这个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丝绸之路是重要的沟
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联结着 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未来,“一带一路”延伸之处必将是人文交 流活跃之地,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 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节选自2017年3月8日人民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是东西方之 间的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 B.古代丝绸之路不仅对沿路各民族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各民族交 流融合方面也起到了联结纽带作用 C.游牧民族和汉族共同开拓了丝绸之路,无数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 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D.为了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早起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 通草原丝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许多游牧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因为控制了草原道和绿 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B.控制了草原道的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王朝交易时换回绸绢,除了供本国贵族享 用外,还将其大量传输到西方。 C.汉代开启的丝绸之路在后世并非总是畅通无阻,它既遇到过衰败和阻遏,也 曾经经历过再度的繁荣和兴盛。 D.丝绸之路的开拓以及之后的繁荣,离不开沿途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但其中发 挥主要作用的还是中原王朝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原王朝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提供食宿,建立州府等加强治理,就是为 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B.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甚至东西方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不局 限于物质方面,还有文化 C.丝绸之路是民族沟通的渠道与交流的舞台,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 并进而形成了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 D.“一带一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它不但描绘出各民族交流融合的画卷 还将架起东西方交流交往的桥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4-6小题 百年震柳 梁衡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 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 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 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 成无数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 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 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 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 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
通渠道与交流舞台。丝绸之路像一条纽带,联结着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联结着 内地汉族人民与边疆少数民族人民。未来,“一带一路”延伸之处必将是人文交 流活跃之地,它不仅会继续描绘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五彩斑斓的画卷,还会进一 步架起东西方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桥梁。 (节选自 2017 年 3 月 8 日人民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是东西方之 间的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 B.古代丝绸之路不仅对沿路各民族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各民族交 流融合方面也起到了联结纽带作用。 C.游牧民族和汉族共同开拓了丝绸之路,无数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 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D.为了推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早起月氏、乌孙、匈奴等民族在开 通草原丝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许多游牧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了不解之缘,甚至因为控制了草原道和绿 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B.控制了草原道的游牧民族,在与中原王朝交易时换回绸绢,除了供本国贵族享 用外,还将其大量传输到西方。 C.汉代开启的丝绸之路在后世并非总是畅通无阻,它既遇到过衰败和阻遏,也 曾经经历过再度的繁荣和兴盛。 D.丝绸之路的开拓以及之后的繁荣,离不开沿途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但其中发 挥主要作用的还是中原王朝。 3.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中原王朝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提供食宿,建立州府等加强治理,就是为 了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 B.丝绸之路促进了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甚至东西方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不局 限于物质方面,还有文化。 C.丝绸之路是民族沟通的渠道与交流的舞台,它使诸多民族相互接触、融合, 并进而形成了多元统一体的中华民族。 D.“一带一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延续,它不但描绘出各民族交流融合的画卷, 还将架起东西方交流交往的桥梁。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4—6 小题。 百年震柳 梁衡 1920 年 12 月 16 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 8 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 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 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 成无数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 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 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 裂开一条 237 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 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
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 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 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 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 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 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 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 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 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 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 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 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 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 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 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 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 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 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 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 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 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髙,万条垂 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 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 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 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 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 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 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 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 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28万人的生 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有 改动)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 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主要是为了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 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 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 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 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 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 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 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 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 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已经有 500 年,就是说地震之时 它已是 400 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 100 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 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 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 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 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 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 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 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 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 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 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 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 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 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 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 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 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 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 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 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 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 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 28 万人的生 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有 改动)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 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主要是为了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 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 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第一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地震发生时的情 状,第三段“阳光暖暖抚慰”“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5.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6.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 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 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髙度普及的今 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 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 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 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 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 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 换话题—一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 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 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 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 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 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髙树起的一面大旗一一文学。制片人董卿在 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 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 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 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 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 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 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 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 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 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 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 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年2月23日) 材料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 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D.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第一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地震发生时的情 状,第三段“阳光暖暖抚慰”“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5.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 分) 6.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 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 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 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 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 幻的滤镜,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这大概 是《朗读者》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 回忆和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 谈话节目的主持人,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切 换话题——这一点,《见字如面》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也正是有了一段简 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带动了观众的情绪,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真情 流露。《朗读者》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是社 会中日渐缺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 人、想讲述的故事,其实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 任”。 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 接受采访时表示,“我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 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 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 基础教育、上了十几年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 是梦想。一本外国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 他们而言,文学让他们在过去找到了“美”的感染力,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 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 中的事。在消费主义泛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 力的年轻观众,中老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朗读者》等一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 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当有意义。《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 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 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 年 2 月 23 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 流涌现,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 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 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 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 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 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 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 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 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 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 排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 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 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年3月9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9 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 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 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3分钟。据悉,继上海图 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2月21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 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眀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2017年3月9日上海报道)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 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 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 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 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分)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 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C.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 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 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 来了。而更早播出的同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 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 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 配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 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 上朗读本身,看上去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 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 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本身的大众性,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朗 读者》第一个引起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人民日报》微博安 排了一个许先生的《朗读者》片段,转发两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 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 面那些真挚的悲欢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 年 3 月 9 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 9 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目《朗读者》设置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 的生活。朗读亭里有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个摄像头,每位“朗读者”进门后 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 3 分钟。据悉,继上海图 书馆之后,朗读亭还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 2 月 21 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 市民在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 2017 年 3 月 9 日上海报道)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 料二就显得略逊一筹,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B.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 料三作为新闻报道体裁,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 使朗读更易引起共鸣,虽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 寓贬于褒,材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无褒贬。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4 分) A.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回暖有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上海、杭州的朗读亭前排长队等候朗读的“长龙”明确告诉我们,《朗读者》 这类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火爆”是有广泛的受众基础的。 C.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 理性,材料二新潮、活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D.“高而不冷”、“流量们霸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 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