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会宁县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经典的重构指的是通过对现有的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在获得 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现存的经典书目进行修订使之变得更加完善和实 用。因此,文学经典的重构不是把现有的经典推倒重来,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 过增添与删除,从而接纳被历史确认了的新的经典,剔除被历史证明为不是经典 的作品。通过重构,文学经典才能与历史同步,文学经典的书目才会变得完备和 可靠,文学经典的质量才会得到保障。事实上,重构最大的作用在于增补和删除, 增补主要针对现在而言,即把现在被视为经典的作品补充进去。删除主要针对过 去而言,即把过去误认为是经典的作品从经典书目中清除出去。因此,这一重构 的过程也是文学经典化的过程。经典的确认受到文学传统、文学流派、艺术风格 审美趣味等的影响,文学经典书目实际上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着。 文学作品能够变为经典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布鲁 姆认为,作家及其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在于“陌生性”。他说:“一切强有力的 原创性文学都具有经典性。”原创性对于文学经典是重要的,但是我们无法据此 解释那些大量被排除在经典之外的同样具有原创性的作品。例如西方的骑士小说 和我国的武侠小说,它们的陌生化特点往往让阅读它们的人爱不释手,但是它们 却不能成为经典。这就是说,布鲁姆提出的原创性标志的陌生性,难以成为文学 作品经典化的标准。布鲁姆接着又提出另一个标准:“神性与人性的爱恨纠葛 是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又一标志。但是,无论是陌生性还是神性和人性的爱恨纠 葛,都难以成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文学经典化的标准。 当我们从起源上对文学加以研究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文学作品的产 生,从本质上说,完全是出于伦理道德的需要。古今中外发现的最早文本,都与 记载宗教祭祀仪式的活动有关。在那些古老的极其简略的文字记载中,如我国殷 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就包含内容丰富的故事文本。这些记录宗教祭祀 活动的古老文献,就是文学的最早的源头。这些文献的基本功用,就是教诲,并 为其他人或后来者提供范例,建立规范,让后来者有例可援,有法可依,形成体 制。一直到后来,文学始终保持着这一基本功用,如荷马的史诗,希腊的戏剧 莎士比亚的作品,弥尔顿的诗歌,18至19世纪的英国小说等,都显示出文学教 诲的本质特点。文学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学产生的目的就在于伦理表达的需要 文学的功能就是教诲,而文学的审美功能则只是文学教诲功能的衍生物,是为教 诲功能服务的。文学缺失了教诲动能,即伦理价值,文学的审美价值则无法存在 文学价值的大小在于其所发挥的教诲功能的大小。作为文学经典,其教诲的功能 都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反之,文学就难以成为经典。这就是说,文学经典的价值 在于其伦理价值,其艺术审美只是伦理价值的一种延伸,或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 形式或途径。因此,文学能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决定的。 (摘编自聂珍钊《史学经典的阅读、阐释和价值发 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通过对现有的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在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现存 的经典书目进行修订,使其更完善和实用,就是文学经典的重构
甘肃省会宁县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文学经典的重构指的是通过对现有的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在获得 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现存的经典书目进行修订使之变得更加完善和实 用。因此,文学经典的重构不是把现有的经典推倒重来,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 过增添与删除,从而接纳被历史确认了的新的经典,剔除被历史证明为不是经典 的作品。通过重构,文学经典才能与历史同步,文学经典的书目才会变得完备和 可靠,文学经典的质量才会得到保障。事实上,重构最大的作用在于增补和删除, 增补主要针对现在而言,即把现在被视为经典的作品补充进去。删除主要针对过 去而言,即把过去误认为是经典的作品从经典书目中清除出去。因此,这一重构 的过程也是文学经典化的过程。经典的确认受到文学传统、文学流派、艺术风格、 审美趣味等的影响,文学经典书目实际上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着。 文学作品能够变为经典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布鲁 姆认为,作家及其作品成为经典的原因在于“陌生性”。他说:“一切强有力的 原创性文学都具有经典性。”原创性对于文学经典是重要的,但是我们无法据此 解释那些大量被排除在经典之外的同样具有原创性的作品。例如西方的骑士小说 和我国的武侠小说,它们的陌生化特点往往让阅读它们的人爱不释手,但是它们 却不能成为经典。这就是说,布鲁姆提出的原创性标志的陌生性,难以成为文学 作品经典化的标准。布鲁姆接着又提出另一个标准:“神性与人性的爱恨纠葛” 是文学作品成为经典的又一标志。但是,无论是陌生性还是神性和人性的爱恨纠 葛,都难以成为大家所共同接受的文学经典化的标准。 当我们从起源上对文学加以研究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文学作品的产 生,从本质上说,完全是出于伦理道德的需要。古今中外发现的最早文本,都与 记载宗教祭祀仪式的活动有关。在那些古老的极其简略的文字记载中,如我国殷 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就包含内容丰富的故事文本。这些记录宗教祭祀 活动的古老文献,就是文学的最早的源头。这些文献的基本功用,就是教诲,并 为其他人或后来者提供范例,建立规范,让后来者有例可援,有法可依,形成体 制。一直到后来,文学始终保持着这一基本功用,如荷马的史诗,希腊的戏剧, 莎士比亚的作品,弥尔顿的诗歌,18 至 19 世纪的英国小说等,都显示出文学教 诲的本质特点。文学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学产生的目的就在于伦理表达的需要, 文学的功能就是教诲,而文学的审美功能则只是文学教诲功能的衍生物,是为教 诲功能服务的。文学缺失了教诲动能,即伦理价值,文学的审美价值则无法存在。 文学价值的大小在于其所发挥的教诲功能的大小。作为文学经典,其教诲的功能 都能够得到充分体现;反之,文学就难以成为经典。这就是说,文学经典的价值 在于其伦理价值,其艺术审美只是伦理价值的一种延伸,或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 形式或途径。因此,文学能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决定的。 (摘编自聂珍钊《史学经典的阅读、阐释和价值发 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通过对现有的文学经典的阅读和阐释,在获得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对现存 的经典书目进行修订,使其更完善和实用,就是文学经典的重构
B.文学经典的重构不是推翻经典,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增添与删除,接纳被 历史确认的新的经典,剔除被历史证明为不是经典的作品 C.针对现在或过去,对经典书目进行增删,文学经典就可以与历史同步,其书目 就可以变得完备和可靠,其质量就可以得到保障。 D.文学经典书目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着,因为文学经典的确认受到文 学传统、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布鲁姆认为一切强有力的原创性的文学作品都是经典。但是对于文学作品能够 变为经典的原因,人们各有看法,没有定论 B.西方的骑士小说和我国的武侠小说,这些具有原创性的作品却不能成为经典, 因此,文学经典作品不必具有原创性。 C.布鲁姆认为,神性与人性的爱恨纠葛是文学成为经典的标志,但是作者认为, 对此文学经典化的标准,大家难以共同接受。 D.文学作品的产生,从本质上说,完全是出于伦理道德的需要,这是从文学起源 上对文学进行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的最早的源头是记录宗教祭祀活动的古老文献,这些文献的基本功用是 教诲,这是从文学的源头上探寻文学经典的特性。 B.荷马的史诗,希腊的戏剧,弥尔顿的诗歌,18至19世纪的英国小说等,这些 作品形式、内容各异,但都具有教诲的本质特点。 C.文学的审美功能只是文学教诲功能的衍生物,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形式或途 径。作品教诲功能越大,其审美价值也越大 D.文学能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决定的:发挥教诲的功能越大,其价值就越 大,无法体现教诲功能的作品难以成为经典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母亲 张翎 母亲要来多伦多探亲,苏伟请了半天假,在家收拾房间。关于母亲的住 处,苏伟两口子有过一些激烈的讨论。 苏伟觉得母亲的眼睛不好,怕上下楼梯摔跤,应该住在楼下进门的那间 房。晓烨说楼下这间房是她的办公室,先不提办公桌搬起来极是笨重,电话传真 电脑打印机重新布线,也要费老事。两人争执了半天,结果是苏伟的意见胜出。 苏伟的意见胜出,是因为苏伟的一句话。苏伟说母亲来探亲,没有医疗保险,若 真摔了,医疗费用将是一笔硕大的开销。这句话一下子把晓烨镇住了。晓烨沉吟 了半天,才说:“要搬你搬,我不管。 机场里接了母亲,母亲的模样倒没什么大变,只是身架更是矮小了一些 母亲把鼻子凑得近近地打量儿子,不像是看人,倒像是猫在闻食。“头发哪儿去 了?瘦成这个样子。”母亲摸着儿子的手,啧啧地叹气。“还是你媳妇比你强, 腰圆肚圆的,一看就是身体好。”苏伟捅了母亲一下,让母亲住嘴。晓烨这些年 直在尝试各种各样的减肥秘方,最听不得人说她胖。 母亲的眼病,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至今回想起来,苏伟总觉得是自 己偷了母亲的眼睛,自己的那份光亮,原是踩在母亲的肩膀上得来的。苏伟的父 亲去世很早,他和两个哥哥都是靠着母亲在皮鞋厂工作的微薄工资养大的。母亲
B.文学经典的重构不是推翻经典,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通过增添与删除,接纳被 历史确认的新的经典,剔除被历史证明为不是经典的作品。 C.针对现在或过去,对经典书目进行增删,文学经典就可以与历史同步,其书目 就可以变得完备和可靠,其质量就可以得到保障。 D.文学经典书目一直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变化着,因为文学经典的确认受到文 学传统、文学流派、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等的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 A.布鲁姆认为一切强有力的原创性的文学作品都是经典。但是对于文学作品能够 变为经典的原因,人们各有看法,没有定论。 B.西方的骑士小说和我国的武侠小说,这些具有原创性的作品却不能成为经典, 因此,文学经典作品不必具有原创性。 C.布鲁姆认为,神性与人性的爱恨纠葛是文学成为经典的标志,但是作者认为, 对此文学经典化的标准,大家难以共同接受。 D.文学作品的产生,从本质上说,完全是出于伦理道德的需要,这是从文学起源 上对文学进行研究而得出的结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学的最早的源头是记录宗教祭祀活动的古老文献,这些文献的基本功用是 教诲,这是从文学的源头上探寻文学经典的特性。 B.荷马的史诗,希腊的戏剧,弥尔顿的诗歌,18 至 19 世纪的英国小说等,这些 作品形式、内容各异,但都具有教诲的本质特点。 C.文学的审美功能只是文学教诲功能的衍生物,是实现其伦理价值的形式或途 径。作品教诲功能越大,其审美价值也越大。 D.文学能否成为经典是由其伦理价值决定的:发挥教诲的功能越大,其价值就越 大,无法体现教诲功能的作品难以成为经典。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母亲 张翎 母亲要来多伦多探亲,苏伟请了半天假,在家收拾房间。关于母亲的住 处,苏伟两口子有过一些激烈的讨论。 苏伟觉得母亲的眼睛不好,怕上下楼梯摔跤,应该住在楼下进门的那间 房。晓烨说楼下这间房是她的办公室,先不提办公桌搬起来极是笨重,电话传真 电脑打印机重新布线,也要费老事。两人争执了半天,结果是苏伟的意见胜出。 苏伟的意见胜出,是因为苏伟的一句话。苏伟说母亲来探亲,没有医疗保险,若 真摔了,医疗费用将是一笔硕大的开销。这句话一下子把晓烨镇住了。晓烨沉吟 了半天,才说:“要搬你搬,我不管。” 机场里接了母亲,母亲的模样倒没什么大变,只是身架更是矮小了一些。 母亲把鼻子凑得近近地打量儿子,不像是看人,倒像是猫在闻食。“头发哪儿去 了?瘦成这个样子。”母亲摸着儿子的手,啧啧地叹气。“还是你媳妇比你强, 腰圆肚圆的,一看就是身体好。”苏伟捅了母亲一下,让母亲住嘴。晓烨这些年 一直在尝试各种各样的减肥秘方,最听不得人说她胖。 母亲的眼病,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了。至今回想起来,苏伟总觉得是自 己偷了母亲的眼睛,自己的那份光亮,原是踩在母亲的肩膀上得来的。苏伟的父 亲去世很早,他和两个哥哥都是靠着母亲在皮鞋厂工作的微薄工资养大的。母亲
常年营养不良,又劳累过度,有一天突然眼睛就坏了。三个孩子就是在那个时候 才真正懂事起来的。每天做完作业,就开始糊火柴盒。糊两个火柴盒能得一分钱, 每天糊满一百个才睡觉。糊火柴盒的收入孩子们只上交一部份,另一部份自作主 张拿去给母亲买了鱼肝油。 母亲的眼睛时好时坏一—一却终究没有全瞎。 后来三个孩子都成了家,大哥二哥搬出去住,苏伟也大学毕业去了省城 母亲这些年始终自己一个人过,却不愿和任何一个儿子住在一起。苏伟是母亲最 疼的一个老儿子,所以当苏伟提出要母亲来多伦多探亲的时候,母亲虽有几分犹 豫,最后还是来了。 母亲是个节省的人,到了哪里都一样。在苏伟家,母亲舍不得用洗衣机 和烘干机。母亲自己的衣服,总是手洗了挂在卫生间里晾干。走进卫生间,一天 到晚都能看到万国旗帜飘扬,听见滴滴哒哒的水声。晓烨说地砖浸水要起泡的, 卫生间总晾着衣服,来客人也不好看。晓烨说了多次,母亲就等到早上他们都上 了班才开始洗衣服,等下午他们快下班了就赶紧收拾起来。地上的水迹,母亲是 看不清的。母亲自己看不清,就以为别人也看不清,晓烨的脸色就渐渐难看了起 来 母亲操劳惯了,到了儿子家里,也是积习难改,每天的头等大事,就是 做上一桌的饭菜,等着儿子儿媳下班。母亲做饭,还是国内的那种做法,姜葱蒜 八角大料红绿辣子,旺火猛炒,一屋的油烟弥漫开来,惹得火警器呜呜地叫。做 顿饭,气味一个晚上也消散不了。家具墙壁上,很快就有了一层黏手的油。 后来,晓烨就带着月亮在外头吃饭,吃完了带些外卖回来,给苏伟母子 吃。母亲无饭可做了,就闲得慌。母亲不仅不懂英文,母亲连普通话也说得艰难。 所以母亲不爱看书看电视,更不爱出门,每天只在家里巴巴地坐着,等着儿子回 来。苏伟下班,看见母亲一动不动地坐在黑洞洞的客厅里,两眼如狸猫荧荧闪光 就叹气,说妈这里电费便宜,开一盏灯也花不了几个钱。 母亲近年学会了抽烟。母亲很是稀罕月亮,见了月亮就爱搂一搂,亲 亲。月亮说不要碰我。月亮说的是英文,母亲听不懂,却看出月亮是一味地躲。 晓烨便对母亲说:月亮不习惯烟味,从小到大,身边没有一个抽烟的。母亲听了, 从此再也不敢碰月亮。 母亲的签证是六个月的,可是母亲只呆了一个半月,就提出要走。其实 母亲是希望儿子挽留的。可是晓烨没说话,苏伟就不能说话。母亲虽然眼力价不 好,母亲却看出了在儿子家里,儿子得看儿媳妇的眼色行事。 航班是大清早的,天还是冷,晓烨和月亮都睡着,苏伟一个人开车送母 亲去机场。一路上,苏伟只觉得心里有一样东西硬硬地堵着,气喘得不顺,每 次呼吸听起来都像是叹气。泊了车,时间还早,苏伟就领着母亲去机场的餐馆吃 早饭。机场的早饭极贵,又都是洋餐洋味。苏伟一样一样地点了一桌子。母亲吃 不惯,挑了几挑就吩咐苏伟打了包。母亲连茶也舍不得留,一口不剩地喝光了。 母亲的手颤颤地伸过饭桌,抓住了苏伟的手。母亲的手很是干瘪,青筋如蚯蚓爬 满了手背,指甲缝里带着没有洗净的泥土一一那是母亲昨天在后院收拾隔年落叶 留下的痕迹 娃呀,你听她的,都听。妈年轻的时候,你爸也是顺着我的。”母亲说 母亲在将近四十的时候才怀了他,小时候母亲从不叫他的名字,只叫他 娃。母亲的这个娃字在他堵得严严实实的心里砸开了一个小洞,眼泪无声地涌了
常年营养不良,又劳累过度,有一天突然眼睛就坏了。三个孩子就是在那个时候 才真正懂事起来的。每天做完作业,就开始糊火柴盒。糊两个火柴盒能得一分钱, 每天糊满一百个才睡觉。糊火柴盒的收入孩子们只上交一部份,另一部份自作主 张拿去给母亲买了鱼肝油。 母亲的眼睛时好时坏 -——却终究没有全瞎。 后来三个孩子都成了家,大哥二哥搬出去住,苏伟也大学毕业去了省城。 母亲这些年始终自己一个人过,却不愿和任何一个儿子住在一起。苏伟是母亲最 疼的一个老儿子,所以当苏伟提出要母亲来多伦多探亲的时候,母亲虽有几分犹 豫,最后还是来了。 母亲是个节省的人,到了哪里都一样。在苏伟家,母亲舍不得用洗衣机 和烘干机。母亲自己的衣服,总是手洗了挂在卫生间里晾干。走进卫生间,一天 到晚都能看到万国旗帜飘扬,听见滴滴哒哒的水声。晓烨说地砖浸水要起泡的, 卫生间总晾着衣服,来客人也不好看。晓烨说了多次,母亲就等到早上他们都上 了班才开始洗衣服,等下午他们快下班了就赶紧收拾起来。地上的水迹,母亲是 看不清的。母亲自己看不清,就以为别人也看不清,晓烨的脸色就渐渐难看了起 来。 母亲操劳惯了,到了儿子家里,也是积习难改,每天的头等大事,就是 做上一桌的饭菜,等着儿子儿媳下班。母亲做饭,还是国内的那种做法,姜葱蒜 八角大料红绿辣子,旺火猛炒,一屋的油烟弥漫开来,惹得火警器呜呜地叫。做 一顿饭,气味一个晚上也消散不了。家具墙壁上,很快就有了一层黏手的油。 后来,晓烨就带着月亮在外头吃饭,吃完了带些外卖回来,给苏伟母子 吃。母亲无饭可做了,就闲得慌。母亲不仅不懂英文,母亲连普通话也说得艰难。 所以母亲不爱看书看电视,更不爱出门,每天只在家里巴巴地坐着,等着儿子回 来。苏伟下班,看见母亲一动不动地坐在黑洞洞的客厅里,两眼如狸猫荧荧闪光, 就叹气,说妈这里电费便宜,开一盏灯也花不了几个钱。 母亲近年学会了抽烟。母亲很是稀罕月亮,见了月亮就爱搂一搂,亲一 亲。月亮说不要碰我。月亮说的是英文,母亲听不懂,却看出月亮是一味地躲。 晓烨便对母亲说:月亮不习惯烟味,从小到大,身边没有一个抽烟的。母亲听了, 从此再也不敢碰月亮。 母亲的签证是六个月的,可是母亲只呆了一个半月,就提出要走。其实 母亲是希望儿子挽留的。可是晓烨没说话,苏伟就不能说话。母亲虽然眼力价不 好,母亲却看出了在儿子家里,儿子得看儿媳妇的眼色行事。 航班是大清早的,天还是冷,晓烨和月亮都睡着,苏伟一个人开车送母 亲去机场。一路上,苏伟只觉得心里有一样东西硬硬地堵着,气喘得不顺,每一 次呼吸听起来都像是叹气。泊了车,时间还早,苏伟就领着母亲去机场的餐馆吃 早饭。机场的早饭极贵,又都是洋餐洋味。苏伟一样一样地点了一桌子。母亲吃 不惯,挑了几挑就吩咐苏伟打了包。母亲连茶也舍不得留,一口不剩地喝光了。 母亲的手颤颤地伸过饭桌,抓住了苏伟的手。母亲的手很是干瘪,青筋如蚯蚓爬 满了手背,指甲缝里带着没有洗净的泥土——那是母亲昨天在后院收拾隔年落叶 留下的痕迹。 “娃呀,你听她的,都听。妈年轻的时候,你爸也是顺着我的。”母亲说。 母亲在将近四十的时候才怀了他,小时候母亲从不叫他的名字,只叫他 娃。母亲的这个娃字在他堵得严严实实的心里砸开了一个小洞,眼泪无声地涌了
出来。他跑去了厕所,坐在马桶上,扯了一把纸巾堵在嘴里,哑哑地哭了一场。 走出来,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塞在母亲兜里。 “两千美金。大哥二哥各五百,您留一千。” 苏伟陪着母亲排在长长的安检队伍里,母子不再有话。临进门的时候, 他迟疑了一下,才说:“哥写信打电话,别提,那个,钱,的事。 送走母亲,走出机场,外边是个春寒料峭的天,早晨的太阳毫无生气冰 冷如水,风刮得满树的新枝乱颤。苏伟想找一张手纸擤鼻涕,却摸着了口袋里那 个原封不动的信封一一母亲不知什么时候又把钱还给了他。苏伟坐进车里,启 动了引擎,却很久没有动身。汽车噗噗地喘着粗气,白色的烟雾在玻璃窗上升腾, 聚集,又渐渐消散。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机场见到儿子后的打量、抚摸、叹气,以及在家里忍不住想搂搂、亲亲月亮, 这些表现都体现出母亲的慈爱 B.父亲去世的早,苏伟弟兄三人成家后都出去住了,而“母亲这些年始终自己 个人过”,反映了她的落寞与伤心 C.不习惯异国他乡的生活、难以融入儿子家的家庭氛围等多重复杂因素,导致母 亲探亲期限未到就提出要离开多伦多 D.苏伟送别母亲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暗示他给母亲和哥哥的两千美金的事情并未 征得晓烨的同意,而且也不想让她知道 5.文中的“母亲”具有哪些品质?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5分) 6.请结合原文,探究造成“母亲”和“妻子”矛盾冲突的原因。(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中国制造”走向了世界,为中国的经济带来了一个持续高速的增长 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确实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每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带来一个巨大的创新。因为危机淘汰了很多落后的,再 次占领市场的时候必须是先进的。正是危机的不断刺激,才有世界经济的波澜 壮阔的发展,才有不断地创新。中国不得不创新。如果不创新的话,依然是中国 制造。中国制造,技术是人家的,中国依然在一个极低的层面加工产品,而且用 的是我们自己的原料、资源和环境。这样发展下去是非常被动的,不仅挣不到很 大的利润,而且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资源负担会很重,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关键或者核心应该是提升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摘自李义平《中国经济要实现从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材料二: 制造业仍然是促进经济增长、吸纳就业、活跃创新的重要力量,保持制 造业的竞争力和较快发展对于刚刚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的中国来说具有更加重 要的意义。近年来,中国的劳动力、土地价格快速上涨,兼之人民币升值、油价 和运费提髙等因素,“中国制造”赖以依存的低成本优势被严重削弱,中国制造 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应对挑战,一方面,要提高传统产业、成熟产业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要 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要增加对教育和培训的公共投入,完善在职教育和培训体系,提髙制造业产业工
出来。他跑去了厕所,坐在马桶上,扯了一把纸巾堵在嘴里,哑哑地哭了一场。 走出来,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塞在母亲兜里。 “两千美金。大哥二哥各五百,您留一千。” 苏伟陪着母亲排在长长的安检队伍里,母子不再有话。临进门的时候, 他迟疑了一下,才说:“哥写信打电话,别提,那个,钱,的事。” 送走母亲,走出机场,外边是个春寒料峭的天,早晨的太阳毫无生气冰 冷如水,风刮得满树的新枝乱颤。苏伟想找一张手纸擤鼻涕,却摸着了口袋里那 个原封不动的信封 ——母亲不知什么时候又把钱还给了他。苏伟坐进车里,启 动了引擎,却很久没有动身。汽车噗噗地喘着粗气,白色的烟雾在玻璃窗上升腾, 聚集,又渐渐消散。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在机场见到儿子后的打量、抚摸、叹气,以及在家里忍不住想搂搂、亲亲月亮, 这些表现都体现出母亲的慈爱。 B.父亲去世的早,苏伟弟兄三人成家后都出去住了,而“母亲这些年始终自己一 个人过”,反映了她的落寞与伤心。 C.不习惯异国他乡的生活、难以融入儿子家的家庭氛围等多重复杂因素,导致母 亲探亲期限未到就提出要离开多伦多。 D.苏伟送别母亲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暗示他给母亲和哥哥的两千美金的事情并未 征得晓烨的同意,而且也不想让她知道。 5.文中的“母亲”具有哪些品质?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5 分) 6.请结合原文,探究造成“母亲”和“妻子”矛盾冲突的原因。(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中国制造”走向了世界,为中国的经济带来了一个持续高速的增长。 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确实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每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带来一个巨大的创新。因为危机淘汰了很多落后的,再 一次占领市场的时候必须是先进的。正是危机的不断刺激,才有世界经济的波澜 壮阔的发展,才有不断地创新。中国不得不创新。如果不创新的话,依然是中国 制造。中国制造,技术是人家的,中国依然在一个极低的层面加工产品,而且用 的是我们自己的原料、资源和环境。这样发展下去是非常被动的,不仅挣不到很 大的利润,而且我们的环境、我们的资源负担会很重,所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关键或者核心应该是提升我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摘自李义平《中国经济要实现从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材料二: 制造业仍然是促进经济增长、吸纳就业、活跃创新的重要力量,保持制 造业的竞争力和较快发展对于刚刚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的中国来说具有更加重 要的意义。近年来,中国的劳动力、土地价格快速上涨,兼之人民币升值、油价 和运费提高等因素,“中国制造”赖以依存的低成本优势被严重削弱,中国制造 业面临巨大的挑战。应对挑战,一方面,要提高传统产业、成熟产业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要 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建立以企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体系; 要增加对教育和培训的公共投入,完善在职教育和培训体系,提高制造业产业工
人的素质:要鼓励企业开展以技术寻求为目的的逆向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境并购, 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高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 (摘自李晓华《提高“中国制造”竞争力》) 材料三: 品牌是一个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核心体现,更是企业的生命所在、 灵魂所系。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作为一种髙度稀缺资源的知名品牌,正为少数发 达国家所垄断。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产值在2010 年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我国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显著竞争力 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却寥寥无几。新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品牌发展水平虽有提升, 但仍与其发展规模和地位不相匹配,我国工业企业的规模效应并未转化为品牌效 应。中国企业更依赖利用大批量生产与批发式销售的商业模式来实现企业财富的 增长,凭借增加要素投入和加强成本控制来获取成功,而忽视了通过产品、服务 和自身形象的品牌化塑造来提升企业价值。 (摘编自 张厚明《“中国制造”走“品牌强国”道路》) 材料四: 今天,当世人以全新目光打量中国的时候.中国制造的形象也在悄然改 变。中国制造正在把优质、精品、创新等关键词刻印在铭牌之上。“推动中国制 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党 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作出重要论述。从 中,人们可以发现突围破局之路,可以体会中国制造被赋予的新的时代定义。中 国制造,当以创新为灵魂,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中国制造, 当以品质为生命;没有优良品质.制造强国的地位就无法确立。像对待生命一样 重视品质,以工匠精神锻造世界品牌,中国制造才能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中国制 造当以人才为根本,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 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人才队伍。相比技术的研发、产品的创新,这一过 程更加需要定力和耐心,也更加呼唤企业界、教育界和政府部门等各方的共同努 力 摘编自辛识平《新定义“中国制造”》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济危机发生,落后的被淘汰,先进的占领市场,危机的不断刺激促进经济 的向前发展。 B.制造成本提高,竞争优势削弱,需要努力提高原有产业的竞争力,培育发展 新兴产业。 C.批量生产、批发式销售,能形成规模效应,促进企业财富增长,因此要强化 品牌意识提升价值 D.推动中国制造、中国速度、中国产品向中国创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转变, 促进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世界经济要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要有经济危机,因为经济危机可以刺激创 新意识的产生
人的素质;要鼓励企业开展以技术寻求为目的的逆向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境并购, 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提高我国的产业技术水平。 (摘自李晓华《提高“中国制造”竞争力》) 材料三: 品牌是一个国家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核心体现,更是企业的生命所在、 灵魂所系。在全球经济竞争中,作为一种高度稀缺资源的知名品牌,正为少数发 达国家所垄断。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快速发展,我国制造业产值在 2010 年就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但是,我国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显著竞争力 和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却寥寥无几。新世纪以来,我国工业品牌发展水平虽有提升, 但仍与其发展规模和地位不相匹配,我国工业企业的规模效应并未转化为品牌效 应。中国企业更依赖利用大批量生产与批发式销售的商业模式来实现企业财富的 增长,凭借增加要素投入和加强成本控制来获取成功,而忽视了通过产品、服务 和自身形象的品牌化塑造来提升企业价值。 (摘编自 张厚明《“中国制造”走“品牌强国”道路》) 材料四: 今天,当世人以全新目光打量中国的时候.中国制造的形象也在悄然改 变。中国制造正在把优质、精品、创新等关键词刻印在铭牌之上。“推动中国制 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党 的十 八大以来,习 近 平 总 书记多次对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作出重要论述。从 中,人们可以发现突围破局之路,可以体会中国制造被赋予的新的时代定义。中 国制造,当以创新为灵魂,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中国制造, 当以品质为生命;没有优良品质.制造强国的地位就无法确立。像对待生命一样 重视品质,以工匠精神锻造世界品牌,中国制造才能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中国制 造当以人才为根本,建设制造强国,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 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人才队伍。相比技术的研发、产品的创新,这一过 程更加需要定力和耐心,也更加呼唤企业界、教育界和政府部门等各方的共同努 力。 (摘编自辛识平《新定义“中国制造”》)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经济危机发生,落后的被淘汰,先进的占领市场,危机的不断刺激促进经济 的向前发展。 B.制造成本提高,竞争优势削弱,需要努力提高原有产业的竞争力,培育发展 新 兴产业。 C.批量生产、批发式销售,能形成规模效应,促进企业财富增长,因此要强化 品牌意识提升价值。 D.推动中国制造、中国速度、中国产品向中国创造、中国质量、中国品牌转变, 促进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世界经济要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要有经济危机,因为经济危机可以刺激创 新意识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