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了让老年人更多地享受到改革 开放的成果,国家在1999~2004年先后4次调整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的基础上, 2005年起连续3年大幅提高养老金水平。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又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 息一一从2008年起企业养老金还将连涨3年!2003~2006年,中央财政累计补助养老保险 基金2321亿元,年均增长174% 投入增长7倍多: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 教育是民生之基。为了破解“上学难、上学贵”,国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注重向农村 教育、向困难学生、向职业教育倾斜。据统计,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从1991年的617.83亿 元,增长到2005年的5161.08亿元,增长了7倍多 新的学期到学校,‘两免一补’真热闹。爸爸妈妈开怀笑,同学乐得呱呱叫”-—-2006 年3月,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内容的新童谣,在西部乡村广为传诵。 从2006年起,我国开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当年,中央财政投入150 亿元,对西部体现了“中央拿大头”的原则。各地也确定了各级政府应承担的比例。2006 年,这项改革共惠及15万所农村中小学校的5200多万名中小学生。 更为根本的是,公共财政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的基本框架和管理系统由此构建起来了;各 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由以前的笼统模糊,走向现在的具体清晰,有利于从根本 上解决农村中小学经费短缺难题 非义务教育阶段遇到困难怎么办高中阶段,如果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享受国家助 学金的资助;就读普通高中,可以享受到地方政府和各种社会力量设立的奖学金等资助。考 上普通本专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则可以享受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 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的资助政策 初步统计,在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之外,公共财政每年至少还要安排资助家 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专项经费308亿元左右。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财政安排助学经费数 量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 年均增长20%:撑起健康的“保护伞”,让百姓看病抓药不用愁 就医是民生之急,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神经。 2003年春季,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蔓延,集中暴露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协调。 近几年来,公共财政逐步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大力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城乡居民医疗保 障体系、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中医药服务能力和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设。2006年全国财政 卫生支出为1312亿元(不含基本建设支出),比2002年增长了107%,4年年均增长约20%。 2003~2006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公共卫生专项资金143亿元,其中绝大部分用于农村 从2007年起,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在原来免费救治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患者的 基础上,将麻风病、疟疾、包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纳人免费救治范围。 没有农民的健康,就没有农民的小康。2003年,终于迎来了农村医疗新的春天!就在这 年,国家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2003-2006年,中央财 政为此投入55亿元。2007年“新农合”将覆盖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比原计划提前 1年在全国编织起“新农合”的大网 在现有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外,还有一片“真空地带”,这就是城镇居民中的下岗职工 无业居民、学生儿童等人群,国家从2007年起对此进行试点。温家宝总理对北京市将于今 年9月起实行的“一老一小”医保体系寄予厚望。他说:“‘一老一小’这个政策的名字起得 好。一老一小,应该特别受到社会的关心。” 令人期待的是:再过3年或稍微再长一点时间,全国范围内将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 疗保险制度。到那时,“全民医保”的目标基本可以实现,我国的城乡居民,无论地域、身 份以及经济状况,都可以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为了让老年人更多地享受到改革 开放的成果,国家在 1999~2004 年先后 4 次调整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的基础上, 2005 年起连续 3 年大幅提高养老金水平。最近,国务院常务会议又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 息——从 2008 年起企业养老金还将连涨 3 年! 2003~2006 年,中央财政累计补助养老保险 基金 232l 亿元,年均增长 17.4%。 投入增长 7 倍多: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 教育是民生之基。为了破解“上学难、上学贵”,国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注重向农村 教育、向困难学生、向职业教育倾斜。据统计,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从 1991 年的 617.83 亿 元,增长到 2005 年的 5161.08 亿元,增长了 7 倍多。 “新的学期到学校,‘两免一补’真热闹。爸爸妈妈开怀笑,同学乐得呱呱叫”——2006 年 3 月,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内容的新童谣,在西部乡村广为传诵。 从 2006 年起,我国开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当年,中央财政投入 150 亿元,对西部体现了“中央拿大头”的原则。各地也确定了各级政府应承担的比例。2006 年,这项改革共惠及 15 万所农村中小学校的 5200 多万名中小学生。 更为根本的是,公共财政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的基本框架和管理系统由此构建起来了;各 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由以前的笼统模糊,走向现在的具体清晰,有利于从根本 上解决农村中小学经费短缺难题。 非义务教育阶段遇到困难怎么办?高中阶段,如果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可以享受国家助 学金的资助;就读普通高中,可以享受到地方政府和各种社会力量设立的奖学金等资助。考 上普通本专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则可以享受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 贷款和勤工助学等多种形式的资助政策。 初步统计,在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之外,公共财政每年至少还要安排资助家 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专项经费 308 亿元左右。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共财政安排助学经费数 量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 年均增长 20%:撑起健康的“保护伞”,让百姓看病抓药不用愁 就医是民生之急,牵动着千家万户的神经。 2003 年春季,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蔓延,集中暴露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协调。 近几年来,公共财政逐步加大对医疗卫生的投入,大力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城乡居民医疗保 障体系、基层卫生服务体系、中医药服务能力和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设。2006 年全国财政 卫生支出为 1312 亿元(不含基本建设支出),比 2002 年增长了 107%,4 年年均增长约 20%。 2003~2006 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公共卫生专项资金 143 亿元,其中绝大部分用于农村。 从 2007 年起,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在原来免费救治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患者的 基础上,将麻风病、疟疾、包虫病等重大传染病纳人免费救治范围。 没有农民的健康,就没有农民的小康。2003 年,终于迎来了农村医疗新的春天!就在这 一年,国家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2003—2006 年,中央财 政为此投入 55 亿元。2007 年“新农合”将覆盖全国 80%以上的县(市、区),比原计划提前 1 年在全国编织起“新农合”的大网。 在现有的社会医疗保险体系外,还有一片“真空地带”,这就是城镇居民中的下岗职工、 无业居民、学生儿童等人群,国家从 2007 年起对此进行试点。温家宝总理对北京市将于今 年 9 月起实行的“一老一小”医保体系寄予厚望。他说:“‘一老一小’这个政策的名字起得 好。一老一小,应该特别受到社会的关心。” 令人期待的是:再过 3 年或稍微再长一点时间,全国范围内将全面建立城镇居民基本医 疗保险制度。到那时,“全民医保”的目标基本可以实现,我国的城乡居民,无论地域、身 份以及经济状况,都可以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保障!
数十亿亩林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和百姓笑颜 昔日的鱼塘已变成了湿地,鲜花绽放,绿树成荫,野鸭嬉水。经过多年的治理,云南大 理的百姓惊喜地发现,昔日迷人的洱海又重新回到了身边 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呼吸清新的空气是人民的基本权利,保护和改善环境 是政府应尽的义务。近年来国家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狠抓节能减排,促进自然资源的 合理利用,着力保护祖国的秀美山川。 巨大投入收获了喜人成果。到2006年底,14.3亿亩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在占据重要 生态区位的近14亿亩耕地上重新造林,荒山荒地造林2亿多亩。6亿多亩区位极其重要或 生态状况极其脆弱的重点公益林得到了有效管护。徜徉在田野间,可以明显感觉到,我们的 家园更“绿”了。 民生问题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原有的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 功成说:“从发展的视角解决发展中的民生问题,就是继续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为改 善民生奠定日益丰厚的物质基础:;就是继续深化改革,消除妨碍民生问题持续改善的体制性 障碍,同时及时填补、纠正以往改革中的不足,使民生问题得到更大的改善。” 中国外贸战略转型大提速
数十亿亩林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和百姓笑颜 昔日的鱼塘已变成了湿地,鲜花绽放,绿树成荫,野鸭嬉水。经过多年的治理,云南大 理的百姓惊喜地发现,昔日迷人的洱海又重新回到了身边。 喝上干净的水、吃上放心的食品、呼吸清新的空气是人民的基本权利,保护和改善环境 是政府应尽的义务。近年来国家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狠抓节能减排,促进自然资源的 合理利用,着力保护祖国的秀美山川。 巨大投入收获了喜人成果。到 2006 年底,14.3 亿亩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在占据重要 生态区位的近 1.4 亿亩耕地上重新造林,荒山荒地造林 2 亿多亩。6 亿多亩区位极其重要或 生态状况极其脆弱的重点公益林得到了有效管护。徜徉在田野间,可以明显感觉到,我们的 家园更“绿”了。 民生问题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原有的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 功成说:“从发展的视角解决发展中的民生问题,就是继续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为改 善民生奠定日益丰厚的物质基础;就是继续深化改革,消除妨碍民生问题持续改善的体制性 障碍,同时及时填补、纠正以往改革中的不足,使民生问题得到更大的改善。” 中国外贸战略转型大提速
福建晋江,“世界运动鞋之都”,地球上每5双运动鞋中就有2双产自这里。2007年8 月7日上午,寰球鞋服有限公司的车问里,缝纫机的踏板“呱嗒……呱嗒……”有节奏地响 成一片,阿惠和她的数百名同事一起,正埋头缝制运动鞋。阿惠手中的鞋是出口欧洲的,不 仅是中国制造,而且缝上了中国商标。而就在5年前,同一个车间里的“阿惠们”还不得不 在鞋上缝制国外的商标。 今天,晋江已诞生出一大批自有品牌:安踏、361°、德尔惠、金莱克、爱乐……远销 60多个国家和地区。晋江鞋企的转型只是一个缩影。事实上,服装、家电、纺织品、机电 产品……经过5年激荡和变革,回顾中国外贸的潮起潮落,我们从每一个出口商品行业的嬗 变中,都可以透视出中国外贸的转型,“以量取胜”、“价格低廉”的传统路线正在退出历史 舞台,技术创新、产品更新、品牌经营已经成为许多出口企业强烈的追求 外贸飞跃带来转型考验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刊登过一个真实的故事:美国一位家庭主妇尝试在一年中 坚持不买中国商品,一年后她得出结论:“没有中国商品的生活一团糟。 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出现新一轮增长,带动对外贸易步步走高。加入世贸组织的2001 年,中国外贸规模才5000亿美元,“十五”计划目标为8000亿美元,然而仅仅两年就提前 “达标”,达到8500亿美元,2004年超过日本,突破万亿美元大关,2005年达到14万亿 美元,2006年更是高达176069亿美元,为2001年的3倍多 短短几年如此惊人的飞跃令世界震惊。中国一方面正在成为世界工厂,另一方面也为世 界提供了广阔市场,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中国外贸总额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市场多元化也取得新进展。近年来,我国对俄罗斯 印度、非洲、东盟等出口增长率明显快于美国、日本和欧盟。 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增长质量明显提高。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出口产品价格水平总 体提升。彩色电视机、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汽车和汽车底盘、集装箱等产品上升幅 度均超过15%。出口食品合格率较高,上半年出口到美国、欧盟、日本的食品合格率都超 过99% 然而,中国外贸增长“超德赶美”的势头引起了世界性关注,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加剧。 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催生外贸结构升级 近年来,“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遭遇重重阻击:欧盟对中国皮鞋、彩电实施反倾销, 对中国打火机实施新CR法案:美国对中国打火机进行“337调查”……仅2005年当年, 中国遭遇的反倾销调查就达57起,涉案金额179亿美元 中国WIO研究会副会长吴家煌指出,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实际上已经成为全球贸易 摩擦的“重灾区”,面临着新保护主义的严重威胁,不仅有美国,也有来自欧盟、拉美、非 洲等的压力。 面对层出不穷的贸易摩擦,从最初的“不知所措”,甚至无人应诉,到逐步学会应用世 贸规则,结成联盟应对贸易摩擦,加入世贸组织6年来,真实的变化发生在中国企业身上 数字显示,202年加人世贸组织之初我国企业面对反倾销等贸易摩擦时,应诉率只有40% 左右,而目前,这一数字已提高到90%左右,对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重点市场的反倾销 应诉率更是高达100% 在应对贸易摩擦的“实战”中,松散的、各自为战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到一起。2005年 欧盟对中国皮鞋发起反倾销调查后,首先是台资、港资企业率先站出来,成立“欧盟对华鞋 产品反倾销应对联盟”,随后民营企业纷纷加入,使这一联盟扩大到200多家企业。专家认 为,从加入世贸组织初的束手无策,茫然观望,到现在积极应对,有组织、按步骤、有层次 地按照世贸规则维护自身利益,中国企业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中正日渐成熟。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出口贸易竞争中,主要还是依靠数量和价格优势竞争,企
福建晋江,“世界运动鞋之都”,地球上每 5 双运动鞋中就有 2 双产自这里。2007 年 8 月 7 日上午,寰球鞋服有限公司的车问里,缝纫机的踏板“呱嗒……呱嗒……”有节奏地响 成一片,阿惠和她的数百名同事一起,正埋头缝制运动鞋。阿惠手中的鞋是出口欧洲的,不 仅是中国制造,而且缝上了中国商标。而就在 5 年前,同一个车间里的“阿惠们”还不得不 在鞋上缝制国外的商标。 今天,晋江已诞生出一大批自有品牌:安踏、361°、德尔惠、金莱克、爱乐……远销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晋江鞋企的转型只是一个缩影。事实上,服装、家电、纺织品、机电 产品……经过 5 年激荡和变革,回顾中国外贸的潮起潮落,我们从每一个出口商品行业的嬗 变中,都可以透视出中国外贸的转型,“以量取胜”、“价格低廉”的传统路线正在退出历史 舞台,技术创新、产品更新、品牌经营已经成为许多出口企业强烈的追求。 外贸飞跃带来转型考验 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刊登过一个真实的故事:美国一位家庭主妇尝试在一年中 坚持不买中国商品,一年后她得出结论:“没有中国商品的生活一团糟。” 进入新世纪,中国经济出现新一轮增长,带动对外贸易步步走高。加入世贸组织的 2001 年,中国外贸规模才 5000 亿美元,“十五”计划目标为 8000 亿美元,然而仅仅两年就提前 “达标”,达到 8500 亿美元,2004 年超过日本,突破万亿美元大关,2005 年达到 1.4 万亿 美元,2006 年更是高达 17606.9 亿美元,为 2001 年的 3 倍多。 短短几年如此惊人的飞跃令世界震惊。中国一方面正在成为世界工厂,另一方面也为世 界提供了广阔市场,为全球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中国外贸总额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市场多元化也取得新进展。近年来,我国对俄罗斯、 印度、非洲、东盟等出口增长率明显快于美国、日本和欧盟。 贸易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增长质量明显提高。以今年上半年为例,出口产品价格水平总 体提升。彩色电视机、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其部件、汽车和汽车底盘、集装箱等产品上升幅 度均超过 15%。出口食品合格率较高,上半年出口到美国、欧盟、日本的食品合格率都超 过 99%。 然而,中国外贸增长“超德赶美”的势头引起了世界性关注,国际贸易摩擦日益加剧。 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催生外贸结构升级 近年来,“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遭遇重重阻击:欧盟对中国皮鞋、彩电实施反倾销, 对中国打火机实施新 CR 法案:美国对中国打火机进行“337 调查”……仅 2005 年当年, 中国遭遇的反倾销调查就达 57 起,涉案金额 17.9 亿美元。 中国 WTO 研究会副会长吴家煌指出,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实际上已经成为全球贸易 摩擦的“重灾区”,面临着新保护主义的严重威胁,不仅有美国,也有来自欧盟、拉美、非 洲等的压力。 面对层出不穷的贸易摩擦,从最初的“不知所措”,甚至无人应诉,到逐步学会应用世 贸规则,结成联盟应对贸易摩擦,加入世贸组织 6 年来,真实的变化发生在中国企业身上。 数字显示,2002 年加人世贸组织之初我国企业面对反倾销等贸易摩擦时,应诉率只有 40% 左右,而目前,这一数字已提高到 90%左右,对来自欧美等发达国家、重点市场的反倾销 应诉率更是高达 100%。 在应对贸易摩擦的“实战”中,松散的、各自为战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到一起。2005 年, 欧盟对中国皮鞋发起反倾销调查后,首先是台资、港资企业率先站出来,成立“欧盟对华鞋 产品反倾销应对联盟”,随后民营企业纷纷加入,使这一联盟扩大到 200 多家企业。专家认 为,从加入世贸组织初的束手无策,茫然观望,到现在积极应对,有组织、按步骤、有层次 地按照世贸规则维护自身利益,中国企业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中正日渐成熟。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在出口贸易竞争中,主要还是依靠数量和价格优势竞争,企
业科技创新和营销能力发展还很滞后。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的角色 日渐尴尬:一方面是接踵而至的各种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却是量增价跌后利润的日益微薄 缺乏创新和品牌、技术含量低、走低价路线的产品疲态尽显,已走到市场的边缘。 其实,中国的一些企业已然觉醒并积极行动起来。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急需 通过战略并购、向国外购买品牌等方式,加快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以生产 童车为主的好孩子集团以联合品牌策略取胜,和美国最大的销售商之一考思考公司通过优势 互补,孕育出一个联合品牌——“考思考/好孩子”。这一品牌的童车风靡美国,销售量已 占美国儿童推车市场的1/3。 业内皆知,芯片一直是中国各行业包括彩电业心中的痛。中国虽为“彩电大国”,却并 非“彩电强国”,高额的上游利润大都被国外企业赚走,而国内制造业只能赚取产业链中的 加工微利。如今,海信集团历时4年,潜心研发出高淸晰髙画质数字视频媒体处理芯片。装 配上自主研发的芯片,海信电视在海外市场的竞争优势必将显现。而以我国制造业最发达的 地区之一的江苏省为例,品牌经济的大力发展已成为当地外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 计,江苏省已有25家国家级出口名牌企业、55家省级出口名牌企业 缓解囊差凸显中国外贸战略调整 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过大问题日益凸显,而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缓解这一问题。国家 主席胡锦涛2006年4月访美期问。就曾明确提出中国将发展内需主导型经济。2006年10 月15日,温家宝总理在百届广交会的开幕式上宣布,从第10l届开始,广交会的全称将从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国外贸“晴 雨表”和“风向标”的广交会,其更名显示出我国外贸政策将从鼓励出口向寻求进出口平衡 转变。 方面缓解贸易顺差过大,另一方面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这是我国外贸领域面临的 两大任务。去年以来,优化出口结构、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明显提速。国家加强了 对“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岀口调控,原油、成品油出口额减少了⑩O%, 煤炭出口也出现下降。而出口商品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正逐步让位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 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增加,超过了整体出口增速。 国家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及加工水平低的产品加工贸易,让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苏 等东部沿海的数万家加工贸易企业遭遇严峻考验。广州市台资企业协会会长吴振昌认为, 些企业将面临着倒闭或转移。 记者采访中获悉,广东省内已有加工贸易企业正在物色中西部地区考虑转移。然而也有 企业认为,中西部地区受产业配套、运输成本、物流效率、经营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纟 尚未具备承接转移的条件,因而转移的方向不是中西部而是东南亚国家 “不管企业是否选择转移,政策一再调整传递着一个强烈的信号一一国家引导加工贸易 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在加快,今后相关的政策还将不断出台。”广东省丝绸集团副总经理王 勇力认为。“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以‘转型之路’应对‘政策之变’。” 专家指出,今后,我国还将加强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限制,充分运用世贸组织规 则允许的手段,包括取消出口退税,征收出口关税、资源税、污染费等,有效限制这类产品 的大量出口 此外,我国政府将不局限于贸易环节,而是从改善产业发展环境人手,如改善研发硬件 培养研发人才、保护知识产权等,同时加强服务贸易出口,从而推动外贸增长方式的彻底转 “五大引擎”拉动农民增收
业科技创新和营销能力发展还很滞后。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中国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的角色 日渐尴尬:一方面是接踵而至的各种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却是量增价跌后利润的日益微薄。 缺乏创新和品牌、技术含量低、走低价路线的产品疲态尽显,已走到市场的边缘。 其实,中国的一些企业已然觉醒并积极行动起来。中国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急需 通过战略并购、向国外购买品牌等方式,加快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以生产 童车为主的好孩子集团以联合品牌策略取胜,和美国最大的销售商之一考思考公司通过优势 互补,孕育出一个联合品牌——“考思考/好孩子”。这一品牌的童车风靡美国,销售量已 占美国儿童推车市场的 1/3 。 业内皆知,芯片一直是中国各行业包括彩电业心中的痛。中国虽为“彩电大国”,却并 非“彩电强国”,高额的上游利润大都被国外企业赚走,而国内制造业只能赚取产业链中的 加工微利。如今,海信集团历时 4 年,潜心研发出高清晰高画质数字视频媒体处理芯片。装 配上自主研发的芯片,海信电视在海外市场的竞争优势必将显现。而以我国制造业最发达的 地区之一的江苏省为例,品牌经济的大力发展已成为当地外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据统 计,江苏省已有 25 家国家级出口名牌企业、55 家省级出口名牌企业。 缓解囊差凸显中国外贸战略调整 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过大问题日益凸显,而我国政府一直在努力缓解这一问题。国家 主席胡锦涛 2006 年 4 月访美期问。就曾明确提出中国将发展内需主导型经济。2006 年 10 月 15 日,温家宝总理在百届广交会的开幕式上宣布,从第 10l 届开始,广交会的全称将从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长期以来被视为中国外贸“晴 雨表”和“风向标”的广交会,其更名显示出我国外贸政策将从鼓励出口向寻求进出口平衡 转变。 一方面缓解贸易顺差过大,另一方面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这是我国外贸领域面临的 两大任务。去年以来,优化出口结构、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步伐明显提速。国家加强了 对“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调控,原油、成品油出口额减少了 lO%, 煤炭出口也出现下降。而出口商品中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正逐步让位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 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增加,超过了整体出口增速。 国家限制“两高一资”产品及加工水平低的产品加工贸易,让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苏 等东部沿海的数万家加工贸易企业遭遇严峻考验。广州市台资企业协会会长吴振昌认为,一 些企业将面临着倒闭或转移。 记者采访中获悉,广东省内已有加工贸易企业正在物色中西部地区考虑转移。然而也有 企业认为,中西部地区受产业配套、运输成本、物流效率、经营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尚未具备承接转移的条件,因而转移的方向不是中西部而是东南亚国家。 “不管企业是否选择转移,政策一再调整传递着一个强烈的信号——国家引导加工贸易 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在加快,今后相关的政策还将不断出台。”广东省丝绸集团副总经理王 勇力认为。“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以‘转型之路’应对‘政策之变’。” 专家指出,今后,我国还将加强对“两高一资”产品出口的限制,充分运用世贸组织规 则允许的手段,包括取消出口退税,征收出口关税、资源税、污染费等,有效限制这类产品 的大量出口。 此外,我国政府将不局限于贸易环节,而是从改善产业发展环境人手,如改善研发硬件、 培养研发人才、保护知识产权等,同时加强服务贸易出口,从而推动外贸增长方式的彻底转 型。 “五大引擎”拉动农民增收
编者按: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 同比增加314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3%,是1995年以来同期增长最快的。农民增 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农和城乡之间利益格局的调整,显示中央反哺“三农”、建设新农 村政策开始初步显现效应。专家指出,近几年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 什么因素拉动农民收入出现快速增长?解决农民增收难题是否已经出现转机?如何打造 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分赴安徽、河南、湖北等省农村一探究竟 今年上半年,各地农村纷纷传来利好消息。统计显示,农民增收已全面扭转了前些年低 速增长的局面.湖北等省份甚至出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 幅的喜人气象。不少基层干部认为。这一次农民收入增长大部分是“真金白银”,不少传统 农业县银行存款余额出现大幅度增加,多年来持续低迷的农村消费市场明显升温。 中央直补“贴”进农民口袋 专家认为,近3年来,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的动力主要是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政 策性増收主要包括减免农业税,实行各种直补。市场性增收主要表现为粮价上涨、其他农产 品价格上涨和工价上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国家的各种直补政策落实得比较到位,直接促进了粮食生产和农 民增收。2005年初,河南省一宣布取消农业税,邓州市文渠乡翁寨村农民黄全雄就租了16 亩地,加上原有的9亩责任田,共种地25亩。黄全雄告诉记者:“种地不交税还补钱,我盘 算种地能挣钱了。”他算了一笔账:2003年小麦5毛钱一斤,如今小麦一斤7毛多。每亩地 净利达800多块,比以前翻了一倍多。邓州市农调队队长王虎仁说,邓州农民收入增长以 2004年一号文件出台为节点,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小幅慢涨,后一个阶段是加速快 涨。近3年是历史上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 湖北作为中部农业大省和国家粮、棉、油重点产区,1998年~2001年,农民收入增长 度徘徊不前。从202年开始,伴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收入曲线很快出 现了历史性“拐点”:2004年,湖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97元一同比增长13%:今 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8.5%。超过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26 个百分点。统计显示,众多惠农政策对湖北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已经达到28%,加上农产品 市场价格出现的转机,湖北农民收入增长开始出现历史性大提速,彻底扭转了“九五”以来 低速增长的格局 农产品价格增长“鼓”了农民钱包 宋军是安徽省养猪大县定远县的一位普通农户。记者来时,他正端着满满一盆饲料穿梭 在猪舍内,给自己养的200多头猪逐栏喂食。“喂好了长的可不是肉,是钱啊。”宋军开玩笑 地说。去年底以来,猪肉价格一路上扬,养猪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按今年的猪价一核计, 上半年光养猪宋军就有10多万元收入 养殖户大赚一笔,种植户的收入也不错。安徽省颍上县村民高宇善今年种了20多亩地 共收小麦1.5万斤。高字善喜滋滋地告诉记者,按照最低收购价政策,今年他出售1万斤小 麦就可收入7000多元 像宋军和高宇善一样,采访中,很多农民都表示,这两年他们切实感觉到自己“口袋渐 鼓”,因为无论是从事农业生产还是外出打工,收入都较以往有所增加。而国家统计局安徽 调查总队对全省农户的人户抽样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调查显示,上半年.安徽农民人均现 金收入同比增长182%。在上半年粮食再夺丰收的基础上安徽农民人均收入成功跨越2000 元,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来自河南的调查也显示,今年上半年河南农民出售牧业产品的现金收入人均达到33658 元,涨幅高达243%,对上半年现金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223%,成为促进农民
编者按: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2111 元。 同比增加 314 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13.3%,是 1995 年以来同期增长最快的。农民增 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农和城乡之间利益格局的调整,显示中央反哺“三农”、建设新农 村政策开始初步显现效应。专家指出,近几年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什么因素拉动农民收入出现快速增长?解决农民增收难题是否已经出现转机?如何打造 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分赴安徽、河南、湖北等省农村一探究竟。 今年上半年,各地农村纷纷传来利好消息。统计显示,农民增收已全面扭转了前些年低 速增长的局面.湖北等省份甚至出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 幅的喜人气象。不少基层干部认为。这一次农民收入增长大部分是“真金白银”,不少传统 农业县银行存款余额出现大幅度增加,多年来持续低迷的农村消费市场明显升温。 中央直补“贴”进农民口袋 专家认为,近 3 年来,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的动力主要是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政 策性增收主要包括减免农业税,实行各种直补。市场性增收主要表现为粮价上涨、其他农产 品价格上涨和工价上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国家的各种直补政策落实得比较到位,直接促进了粮食生产和农 民增收。2005 年初,河南省一宣布取消农业税,邓州市文渠乡翁寨村农民黄全雄就租了 16 亩地,加上原有的 9 亩责任田,共种地 25 亩。黄全雄告诉记者:“种地不交税还补钱,我盘 算种地能挣钱了。”他算了一笔账:2003 年小麦 5 毛钱一斤,如今小麦一斤 7 毛多。每亩地 净利达 800 多块,比以前翻了一倍多。邓州市农调队队长王虎仁说,邓州农民收入增长以 2004 年一号文件出台为节点,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小幅慢涨,后一个阶段是加速快 涨。近 3 年是历史上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湖北作为中部农业大省和国家粮、棉、油重点产区,1998 年~2001 年,农民收入增长 一度徘徊不前。从 2002 年开始,伴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收入曲线很快出 现了历史性“拐点”:2004 年,湖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897 元―同比增长 13%;今 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 18.5%。超过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 2.6 个百分点。统计显示,众多惠农政策对湖北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已经达到 28%,加上农产品 市场价格出现的转机,湖北农民收入增长开始出现历史性大提速,彻底扭转了“九五”以来 低速增长的格局。 农产品价格增长“鼓”了农民钱包 宋军是安徽省养猪大县定远县的一位普通农户。记者来时,他正端着满满一盆饲料穿梭 在猪舍内,给自己养的 200 多头猪逐栏喂食。“喂好了长的可不是肉,是钱啊。”宋军开玩笑 地说。去年底以来,猪肉价格一路上扬,养猪收入也随之水涨船高。按今年的猪价一核计, 上半年光养猪宋军就有 10 多万元收入。 养殖户大赚一笔,种植户的收入也不错。安徽省颍上县村民高宇善今年种了 20 多亩地, 共收小麦 1.5 万斤。高字善喜滋滋地告诉记者,按照最低收购价政策,今年他出售 1 万斤小 麦就可收入 7000 多元。 像宋军和高宇善一样,采访中,很多农民都表示,这两年他们切实感觉到自己“口袋渐 鼓”,因为无论是从事农业生产还是外出打工,收入都较以往有所增加。而国家统计局安徽 调查总队对全省农户的人户抽样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调查显示,上半年.安徽农民人均现 金收入同比增长 18.2%。在上半年粮食再夺丰收的基础上安徽农民人均收入成功跨越 2000 元,步入了一个新阶段。 来自河南的调查也显示,今年上半年河南农民出售牧业产品的现金收入人均达到 33658 元,涨幅高达 24.3%,对上半年现金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 22.3%,成为促进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