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2018届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如果没有乡村文化,那么乡村也就成为 潭死水,无从振兴了。如果乡村的振兴只是在乡村建设几间民宿,开上几个咖啡 馆,让一些城里人到乡村来换换空气,尽管可以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但是却不 是真正的乡村振兴。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化的振兴。。 文化赋予了生活的意义。乡土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又超越了个体,是文化将 这些个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赋予乡村生活的价值。比如乡土社会中有 许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在人们庆祝这些节日的过程中,人与自 然、人与人、生者与亡者保持了沟通,成为联系密切的共同体。文化也赋予乡村 社会以秩序。在乡村社会中,文化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比如要养成尊老爱幼的 风气就需要有尊老爱幼的文化氛围。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社会变化相对比较缓 慢,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可以教导青年人,因此老年人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 地位。但是到了现代社会,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有很多渠道获取知识, 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更容易利用这些渠道获取知识,要维持年轻人对老年人的 尊重,就需要文化力量。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西方国家在迅速 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以乡村社会的消亡为代价的。与西 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乡村,如日本、韩国和 中国的台湾地区,在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都曾经以不同名义推动乡村的 振兴,希望避免西方乡村消亡的道路。东方社会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 护乡村文化。 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通过文化建设,实现乡村的和谐和有 序发展,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但是,物 质层面乡村文化建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物质文化建 设上。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文化只是停留在物质建设上,精神文化建设没有跟上 物质文化也就很快消失了。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推动乡村公共事务的 理。公共事务就是大家参与来管大家的事情,乡村振兴需要乡村居民之间相互协 作,协作的过程就会有更多公共的事务需要大家去参与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需 要逐渐完善乡村的各种制度。比如现在许多村庄制定有村规民约,这就是处理村 庄公共事务的手段,但是要避免为了制定村规民约而制定村规民约,要让村规民 约真正发挥作用。乡风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要结合合起来。我们可 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化是相通的,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推动和村 民参与,在乡村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摘编自王晓毅《乡村振兴,文化建设 要先行》)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乡村文化能使乡村充满生机活力,同时也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B.节日文化具有联通意义,可使乡村中的个体连成整体,人与自然成为共同体 C.乡村振兴必须经历一个先物质、经济层面,再到精神、制度等层面的过程 D.在维持乡村良好秩序和实现乡村和谐有序发展上,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力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通过东西方对乡村不同态度的比较,意在揭示东西方乡村文化的不同。 B.本文从乡村文化在乡村社会的核心地位说起,引出振兴乡村文化这一论题。 C.本文从生活意义、社会秩序和振兴基础三方面论述乡村文化对乡村的作用
河南省濮阳市 2018 届高三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 3 分,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如果没有乡村文化,那么乡村也就成为一 潭死水,无从振兴了。如果乡村的振兴只是在乡村建设几间民宿,开上几个咖啡 馆,让一些城里人到乡村来换换空气,尽管可以增加就业、提高收入,但是却不 是真正的乡村振兴。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文化的振兴。。 文化赋予了生活的意义。乡土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又超越了个体,是文化将 这些个体连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赋予乡村生活的价值。比如乡土社会中有 许多节日,每个节日都有着不同的意义。在人们庆祝这些节日的过程中,人与自 然、人与人、生者与亡者保持了沟通,成为联系密切的共同体。文化也赋予乡村 社会以秩序。在乡村社会中,文化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比如要养成尊老爱幼的 风气就需要有尊老爱幼的文化氛围。在传统的乡村社会中,社会变化相对比较缓 慢,老年人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可以教导青年人,因此老年人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 地位。但是到了现代社会,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人们有很多渠道获取知识, 受过现代教育的年轻人更容易利用这些渠道获取知识,要维持年轻人对老年人的 尊重,就需要文化力量。乡村文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基础。西方国家在迅速 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的快速发展是以乡村社会的消亡为代价的。与西 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都希望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保留乡村,如日本、韩国和 中国的台湾地区,在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都曾经以不同名义推动乡村的 振兴,希望避免西方乡村消亡的道路。东方社会振兴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保 护乡村文化。 中国乡村振兴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乡风文明,通过文化建设,实现乡村的和谐和有 序发展,因此乡村振兴需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可以从物质层面做起。但是,物 质层面乡村文化建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乡村文化建设不能停留在物质文化建 设上。有一些地方的乡村文化只是停留在物质建设上,精神文化建设没有跟上, 物质文化也就很快消失了。在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上要推动乡村公共事务的治 理。公共事务就是大家参与来管大家的事情,乡村振兴需要乡村居民之间相互协 作,协作的过程就会有更多公共的事务需要大家去参与和决策,在这个过程中需 要逐渐完善乡村的各种制度。比如现在许多村庄制定有村规民约,这就是处理村 庄公共事务的手段,但是要避免为了制定村规民约而制定村规民约,要让村规民 约真正发挥作用。乡风文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要结合合起来。我们可 以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乡村文化是相通的,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推动和村 民参与,在乡村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风气。(摘编自王晓毅《乡村振兴,文化建设 要先行》)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乡村文化能使乡村充满生机活力,同时也是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B.节日文化具有联通意义,可使乡村中的个体连成整体,人与自然成为共同体。 C.乡村振兴必须经历一个先物质、经济层面,再到精神、制度等层面的过程。 D.在维持乡村良好秩序和实现乡村和谐有序发展上,文化是一种重要的力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通过东西方对乡村不同态度的比较,意在揭示东西方乡村文化的不同。 B.本文从乡村文化在乡村社会的核心地位说起,引出振兴乡村文化这一论题。 C.本文从生活意义、社会秩序和振兴基础三方面论述乡村文化对乡村的作用
D.本文在论证中,以不少篇幅阐述在乡村振兴中应如何践行文化先行的做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设乡风文明,既必须着眼于乡村文化的建设,又应该具有更高更广的视野。 B.乡村振兴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的意义之一在于确保乡村社会可持续、良性 地发展。 C.在村规民约的制定上,只有村民团结协作,积极参与决策,才能发挥其独特 作用 D.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城市化和保留乡村不存在矛盾,可避免此长彼消 的现象。 1.(3分)C2.(3分)A3.(3分)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听海的心 迟子建 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一对特殊的看海人。 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 的轿车下来,缓缓走向海滩。中年男人弯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 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 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 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 她耳边低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什么 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摒弃 贫者,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 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 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 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 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 但依赖听觉,她依然能听到大海的呼吸: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 她只要弯下腰来,掏一捧海难的沙子,就能知道大海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 之灯也依然是明媚的。 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 为她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 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 我热爱大自然,因为自童年起,它就像摇篮一样,与我紧紧相拥。 在故乡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一开就是一冬!雪花落在树上,树就成了花树了 雪花落在林地上,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而雪花 落在屋顶上,屋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 在大雪纷飞的时令,我们喜欢偎在火炉旁,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故事中的人 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在故事中,一个僧人走在夕阳里, 突然就化做彩云了;而一条明澈的溪水,是一颗幽怨的少女灵魂化成的。山川草 木和人,生死转换,难解难分!听过这样的故事,我往往不敢睡觉,怕一觉醒来, 自己成了一棵树,或是一条河。虽然树能招来美丽的鸟儿,河流里有色彩绚丽的 鱼,但我更爱家人,更爱我家中院子的狗!
D.本文在论证中,以不少篇幅阐述在乡村振兴中应如何践行文化先行的做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建设乡风文明,既必须着眼于乡村文化的建设,又应该具有更高更广的视野。 B.乡村振兴要文化先行,文化先行的意义之一在于确保乡村社会可持续、良性 地发展。 C.在村规民约的制定上,只有村民团结协作,积极参与决策,才能发挥其独特 作用。 D.与西方国家不同,东方社会城市化和保留乡村不存在矛盾,可避免此长彼消 的现象。 1.(3 分)C 2.(3 分)A 3.(3 分)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听海的心 迟子建 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一对特殊的看海人。 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 的轿车下来,缓缓走向海滩。中年男人弯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 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 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 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 她耳边低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什么。 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摒弃 贫者,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 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 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 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 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 但依赖听觉,她依然能听到大海的呼吸;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 她只要弯下腰来,掏一捧海难的沙子,就能知道大海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 之灯也依然是明媚的。 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 为她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 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 我热爱大自然,因为自童年起,它就像摇篮一样,与我紧紧相拥。 在故乡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一开就是一冬!雪花落在树上,树就成了花树了; 雪花落在林地上,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而雪花 落在屋顶上,屋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 在大雪纷飞的时令,我们喜欢偎在火炉旁,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故事中的人, 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在故事中,一个僧人走在夕阳里, 突然就化做彩云了;而一条明澈的溪水,是一颗幽怨的少女灵魂化成的。山川草 木和人,生死转换,难解难分!听过这样的故事,我往往不敢睡觉,怕一觉醒来, 自己成了一棵树,或是一条河。虽然树能招来美丽的鸟儿,河流里有色彩绚丽的 鱼,但我更爱家人,更爱我家中院子的狗!
当春风折断了雪花的翅膀,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开了!雪化了,这样的神话故事 也就结束了。人们不必居于屋内,用故事打发长冬了。大家奔向森林,采集可食 之物,野菜野果,木耳蘑菇,甚至花朵,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翻阅大 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然。我们知道采花时怎样避开马蜂的袭击,又不扫它的 兴;知道去河岸采臭李子时,怎样用镰刀头敲击铁桶,会赶走贪吃的熊;知道在 遭遇蛇时,怎样把它甩开;知道从山里归来时,万一身上被蜱虫附着,怎样用烧 红的烟头把它们烫跑。 热爱大自然的人,一定会记得雷切尔卡森的名字,她的不朽之作《寂静的春天》, 是这位伟大女性,满怀悲悯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是环境保 护的先驱者和实践者,她的《惊奇之心》,像一座魔法小屋,吸引你走进去。雷 切尔卡森曾说,假使她对仙女有影响力,她希望上帝賜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心, 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摧毁,能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摆脱 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泉。 雷切尔·卡森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半个世纪了,但她的作品带来的潮汐,一直回 荡在我们耳独畔,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看一眼头顶的月亮,让我们能够满怀柔 情,把一颗清晨的露珠当花朵来看待。看到她用朴素纯净的文字勾勒的那片缅因 州的海,我蓦然想起了在都柏林海湾相遇的那位看海的盲人老妪,这两个不同时 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我心中,她们冋样的清 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 雷切尔卡森是大自然的修士,把芬芳采集,播撒给世人。所以她的音容失明于这 个世界了,但她作品的光辉,从未落入黑暗之中 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 (选自《青年博览》2017年第19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对母子动作神态做了精细描写,以中年男人精神的萎靡来反衬盲人 老妪精神的昂扬,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也凸显了本文的主旨 B.文章说“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这一思 想洋溢着“万物有灵”的神秘气息,给本文带来了瑰丽的神话色彩,令人神往 C.文章看似散漫,其实匠心独运。从都柏林的海湾到作者故乡的雪原,再到那 片缅因州的海,文笔洒脱自如,而精神贯通,充分体现了现代散文“形散神聚” 的特征 D.文章语言朴实,综合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诗性与智性有机 融合,细腻而又张扬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含意。(5分) 6.文章以“听海的心”为标题,有何作用?(6分) 4.(3分)D(文章的语言是清新淡雅的,并不以华丽为重。“细腻而又张扬” 错,应该是“细腻而又深沉”。) 5.该句采用比喻(暗喻)的修辞方法,用“灯”来比喻人感悟烛照自然的各种 身体感官,揭示出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3分)无论是肉体的残缺, 物质生活的贫困,还是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尘世生活的虚伪表象,都无法阻断 人与自然的血肉联系。(1分)只有拥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自然才会向我们 敞开它的怀抱,从而展示它全部的瑰丽和神奇。(1分) 6.(1)结构形式上,“听海的心”构成全文的行文线索,将母子、童年的“我 美国环保先驱蕾切尔·卡森有机串联起来,从而使文章首尾呼应,收放自如
当春风折断了雪花的翅膀,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开了!雪化了,这样的神话故事 也就结束了。人们不必居于屋内,用故事打发长冬了。大家奔向森林,采集可食 之物,野菜野果,木耳蘑菇,甚至花朵,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翻阅大 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然。我们知道采花时怎样避开马蜂的袭击,又不扫它的 兴;知道去河岸采臭李子时,怎样用镰刀头敲击铁桶,会赶走贪吃的熊;知道在 遭遇蛇时,怎样把它甩开;知道从山里归来时,万一身上被蜱虫附着,怎样用烧 红的烟头把它们烫跑。 热爱大自然的人,一定会记得雷切尔卡森的名字,她的不朽之作《寂静的春天》, 是这位伟大女性,满怀悲悯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是环境保 护的先驱者和实践者,她的《惊奇之心》,像一座魔法小屋,吸引你走进去。雷 切尔卡森曾说,假使她对仙女有影响力,她希望上帝賜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心, 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摧毁,能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摆脱一 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泉。 雷切尔•卡森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半个世纪了,但她的作品带来的潮汐,一直回 荡在我们耳独畔,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看一眼头顶的月亮,让我们能够满怀柔 情,把一颗清晨的露珠当花朵来看待。看到她用朴素纯净的文字勾勒的那片缅因 州的海,我蓦然想起了在都柏林海湾相遇的那位看海的盲人老妪,这两个不同时 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我心中,她们同样的清 癯、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 雷切尔卡森是大自然的修士,把芬芳采集,播撒给世人。所以她的音容失明于这 个世界了,但她作品的光辉,从未落入黑暗之中。 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 (选自《青年博览》2017 年第 19 期)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对母子动作神态做了精细描写,以中年男人精神的萎靡来反衬盲人 老妪精神的昂扬,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强烈的好奇心,也凸显了本文的主旨 B.文章说“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这一思 想洋溢着“万物有灵”的神秘气息,给本文带来了瑰丽的神话色彩,令人神往。 C.文章看似散漫,其实匠心独运。从都柏林的海湾到作者故乡的雪原,再到那 片缅因州的海,文笔洒脱自如,而精神贯通,充分体现了现代散文“形散神聚” 的特征。 D.文章语言朴实,综合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诗性与智性有机 融合,细腻而又张扬。 5.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含意。(5 分) 6.文章以“听海的心”为标题,有何作用?(6 分) 4.(3 分)D(文章的语言是清新淡雅的,并不以华丽为重。“细腻而又张扬” 错,应该是“细腻而又深沉”。) 5.该句采用比喻(暗喻)的修辞方法,用“灯”来比喻人感悟烛照自然的各种 身体感官,揭示出人与自然水乳交融的亲密关系。(3 分)无论是肉体的残缺, 物质生活的贫困,还是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尘世生活的虚伪表象,都无法阻断 人与自然的血肉联系。(1 分)只有拥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自然才会向我们 敞开它的怀抱,从而展示它全部的瑰丽和神奇。(1 分) 6.(1)结构形式上,“听海的心”构成全文的行文线索,将母子、童年的“我”、 美国环保先驱蕾切尔•卡森有机串联起来,从而使文章首尾呼应,收放自如,一
气呵成。“听海的心”将“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连接起来,塑造 了盲人老妪和蕾切尔·卡森这两位女性形象,展现出“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 同样的骄傲和高贵”,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2)思想内容上,“听海的心”有力揭示了散文的主旨,人只有用心感悟自然, 聆听自然的脉动,才能抗衡尘世生活的倦怠和幻灭,从而为人类的前行提供不竭 的动力。同时也暗含着作者对物质至上的现代文明的痛苦反思,表现出作者重构 人类精神家园的美好愿望。(6分。每点3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 2017年以来,中国脱贫攻坚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年度减贫任务将超额完成,贫 困人口将再减少100万人以上。与此同时,2017年中国产业扶贫新业态发展迅 速,电商扶贫带动274万贫困户增收,光伏扶贫直接惠及80万贫困户,旅游扶 贫覆盖2.3万个贫困村。完成340万贫困人口搬迁建设任务。健康扶贫救治421 万大病和慢性病贫困患者,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报比例提高到80%以上。2012 年以来,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五年共减贫6600多万人,年均减少 1300万人以上。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 (资料节选自《中国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报告》) 材料二: 图一静静增长与减少贫困 经济增长与减少贫国 人均GDP平均增长率 贫因人口年均减少量(万人 4000 3000 15% 1000 数据来源:《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新华网数据新闻 徒儿中国贫困户主要成因类型及结构比例
气呵成。“听海的心”将“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连接起来,塑造 了盲人老妪和蕾切尔•卡森这两位女性形象,展现出“她们同样的清癯、内敛, 同样的骄傲和高贵”,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2)思想内容上,“听海的心”有力揭示了散文的主旨,人只有用心感悟自然, 聆听自然的脉动,才能抗衡尘世生活的倦怠和幻灭,从而为人类的前行提供不竭 的动力。同时也暗含着作者对物质至上的现代文明的痛苦反思,表现出作者重构 人类精神家园的美好愿望。(6 分。每点 3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2017 年以来,中国脱贫攻坚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年度减贫任务将超额完成,贫 困人口将再减少 100 万人以上。与此同时,2017 年中国产业扶贫新业态发展迅 速,电商扶贫带动 274 万贫困户增收,光伏扶贫直接惠及 80 万贫困户,旅游扶 贫覆盖 2.3 万个贫困村。完成 340 万贫困人口搬迁建设任务。健康扶贫救治 421 万大病和慢性病贫困患者,贫困人口医疗费用实际报比例提高到 80%以上。2012 年以来,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五年共减贫 6600 多万人,年均减少 1300 万人以上。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 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也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方 案”。 (资料节选自《中国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报告》) 材料二: 图一静静增长与减少贫困 徒儿中国贫困户主要成因类型及结构比例
中国贫困户主要成因类型及结构比例 其他原园16.11% 我金短缺2288% 国病比例2771% 连术和资动力2300% 因灾比例288% 因学致贫比例469% 因残比例283% 数据来源:国务院扶贫办建档立卡相关资料 材料三 针对贫困人口的目标就是“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就是不愁吃、不愁穿的 问题,“三个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在这“三个保障” 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要实现打贏脱贫攻坚战的目标, 必须花更大的力气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因病致贫、返贫这个问题 解决不好的话,大量的贫困人口不能如期脱贫,即使脱了贫也难以巩固、难以稳 定,很可能又回到贫困人口的行列。从工作的难度来看,因病致贫、返贫是脱贫 攻坚的艰,是“艰中之艰”、“难中之难”。这从几年的数据来看,因病致贫 返贫户占比一直保持在30%左右,可见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非常之大 (资料来源:国务院扶贫办《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 材料四 目前国内扶贫工作的投入转化率其实并不高。从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数据看, 2016年中央和地方在扶贫上合计投入了1000亿元,人均扶贫投入资金超过1万 元。但2016年中国的贫困人口标准也就在3000元左右。从投入收益比来分析, 国家在扶贫投入上的转化率其实只有30%左右。“显然,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 率,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损耗,是明年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研究专家 何雨认为,要提高扶贫资金效率,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次要优化扶贫 工作机制,在扶贫工作方法上,采取扁平化管理,以降低成本,提高扶贫资金覆 盖面与受益面。 精准扶贫政策改变过去大水漫灌粗放式扶贫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 各种因素和障碍。适应我国贫困治理形势的变化,精准扶贫政策实现了扶贫对象 瞄准化、帮扶措施具体化、管理过程规范化、考核目标去CDP化,是新时期我国 扶贫开发政策的重大战略转型 (资料来源:《国科学院院刊》发文《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硏究》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方案”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从2012年以来,中国五年减 贫6600多万人,2017年以来,贫困人口将再减少1000万以上。 B.2017年,电商、光伏、旅游等新业态产业扶贫取得了重大成果,带动了350 多万户贫困户和2万多个贫困村脱贫 C.2016年,中国扶贫投入转化率只有30%左右,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损耗,降低 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
材料三: 针对贫困人口的目标就是“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就是不愁吃、不愁穿的 问题,“三个保障”,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在这“三个保障” 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要实现打贏脱贫攻坚战的目标, 必须花更大的力气来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因病致贫、返贫这个问题 解决不好的话,大量的贫困人口不能如期脱贫,即使脱了贫也难以巩固、难以稳 定,很可能又回到贫困人口的行列。从工作的难度来看,因病致贫、返贫是脱贫 攻坚的艰,是“艰中之艰”、“难中之难”。这从几年的数据来看,因病致贫、 返贫户占比一直保持在 30%左右,可见解决这一问题的难度非常之大 (资料来源:国务院扶贫办《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 材料四: 目前国内扶贫工作的投入转化率其实并不高。从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数据看, 2016 年中央和地方在扶贫上合计投入了 1000 亿元,人均扶贫投入资金超过 1 万 元。但 2016 年中国的贫困人口标准也就在 3000 元左右。从投入收益比来分析, 国家在扶贫投入上的转化率其实只有 30%左右。“显然,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 率,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损耗,是明年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社会研究专家 何雨认为,要提高扶贫资金效率,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次要优化扶贫 工作机制,在扶贫工作方法上,采取扁平化管理,以降低成本,提高扶贫资金覆 盖面与受益面。 精准扶贫政策改变过去大水漫灌粗放式扶贫方式,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贫困发生的 各种因素和障碍。适应我国贫困治理形势的变化,精准扶贫政策实现了扶贫对象 瞄准化、帮扶措施具体化、管理过程规范化、考核目标去 CDP 化,是新时期我国 扶贫开发政策的重大战略转型。 (资料来源:《国科学院院刊》发文《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方案”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从 2012 年以来,中国五年减 贫 6600 多万人,2017 年以来,贫困人口将再减少 1000 万以上。 B.2017 年,电商、光伏、旅游等新业态产业扶贫取得了重大成果,带动了 350 多万户贫困户和 2 万多个贫困村脱贫。 C.2016 年,中国扶贫投入转化率只有 30%左右,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损耗,降低 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