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焦作一中 201l届高三12月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答题前,请考生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清楚;答题须用黑色 笔写在答卷规定的区域内,否则无效。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与散文的分别既不能单从形式(音律)上见出,也不能单从实质(情与理的差异)上 见出。在理论上还有第三个可能性,就是诗与散文的分别要同时在实质与形式两方面见出 如果采取这个看法,我们可以下诗的定义说:“诗是具有音律的纯文学。这个定义把具有音 律而无文学价值的陈腐作品,以及有文学价值而不具音律的散文作品,都一律排开,只收在 形式和实质两个方面都不愧为诗的作品,这一说与我们前面所主张的情感思想平行致,实 质与形式不可分之说恰相吻合。我们的问题是:何以在纯文学之中有一部分具有诗的形式 呢?我们的答案是:诗的形式起于实质的自然需要。这个答案自然还假定诗有它的特殊的实 质。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诗的实质的特殊性何在?何以它需要一种特殊形式(音律)哦我 们可以回到上文单从实质着眼所丢开的情与理的分别;我们可以说就大体而论,散文的功用 偏于叙事说理,诗的功用偏于抒凊遣兴。事理直截了当,一往无余,情趣则低徊往复,缠绵 不尽。直截了当者宜偏重叙述语气,缠绵不尽者宜偏重于惊叹语气。在叙述语中事近于词 理近于意;在惊叹语中语言是情感的缩写字,情谥于词。所以读者可因声音想到弦外之响。 换句话说,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诗的情趣是缠绵 不尽,往而复返的,诗的音律也是如此。举一个实例来说,比如《诗经》中的四句诗:“昔 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果译成现代散文,则为:“我从前走的时候 杨柳还正在春风中摇曳;现在我回来了,天已经在下大雪了。”原诗的意义虽大致还在,它 的情志就不知去向了。义存而情不存,就因为译文没有保留原文的音节。实质与形式本来平 行一贯,译文不同原诗,不仅在形式,实质亦并不一致。比如用“在春风中摇曳”译“依依 就很勉强,费词虽多而含蓄却反较少。“摇曳″只是呆板的物理,“依依″却含有浓厚的人情 诗较散文难翻译,就因为诗偏重音而散文偏重义,义易译而音不易译,译即是另一回事。这 个实例很可以证明诗与散文确有分别,诗的音律起于感情的自然需要。 “诗为有音律的纯文学”这一说,虽比其他各说都较稳妥,但仔细分析事实,它也并没 有十分谨严的逻辑性。有两个事实值得注意 第一,有和无是—个绝对的分别,就音律而论,诗和散文的分别也只是相对的也不是绝 对的。先就诗说,诗必有固定的音律,是一个传统的信条。从前人对它向不怀疑,不过从自 由诗、散文诗等等新花样起来以后,我们对于它就有斟酌修改的必要了。次就散文而论,它 也并非绝对不能有音律的。诗早于散文,现在人用散文写的,古人多用诗写。散文是由诗解
河南省焦作一中 2011 届高三 12 月考试 语 文 试 题 注意:答题前,请考生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座号填写清楚;答题须用黑色 笔写在答卷规定的区域内,否则无效。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与散文的分别既不能单从形式(音律)上见出,也不能单从实质(情与理的差异)上 见出。在理论上还有第三个可能性,就是诗与散文的分别要同时在实质与形式两方面见出。 如果采取这个看法,我们可以下诗的定义说:“诗是具有音律的纯文学。”这个定义把具有音 律而无文学价值的陈腐作品,以及有文学价值而不具音律的散文作品,都一律排开,只收在 形式和实质两个方面都不愧为诗的作品,这一说与我们前面所主张的情感思想平行一致,实 质与形式不可分之说恰相吻合。我们的问题是:何以在纯文学之中有一部分具有诗的形式 呢?我们的答案是:诗的形式起于实质的自然需要。这个答案自然还假定诗有它的特殊的实 质。如果我们进一步追问:诗的实质的特殊性何在?何以它需要一种特殊形式(音律)?我 们可以回到上文单从实质着眼所丢开的情与理的分别;我们可以说就大体而论,散文的功用 偏于叙事说理,诗的功用偏于抒情遣兴。事理直截了当,一往无余,情趣则低徊往复,缠绵 不尽。直截了当者宜偏重叙述语气,缠绵不尽者宜偏重于惊叹语气。在叙述语中事近于词, 理近于意;在惊叹语中语言是情感的缩写字,情溢于词。所以读者可因声音想到弦外之响。 换句话说,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诗的情趣是缠绵 不尽,往而复返的,诗的音律也是如此。举一个实例来说,比如《诗经》中的四句诗:“昔 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果译成现代散文,则为:“我从前走的时候, 杨柳还正在春风中摇曳;现在我回来了,天已经在下大雪了。”原诗的意义虽大致还在,它 的情志就不知去向了。义存而情不存,就因为译文没有保留原文的音节。实质与形式本来平 行一贯,译文不同原诗,不仅在形式,实质亦并不一致。比如用“在春风中摇曳”译“依依” 就很勉强,费词虽多而含蓄却反较少。“摇曳”只是呆板的物理,“依依”却含有浓厚的人情。 诗较散文难翻译,就因为诗偏重音而散文偏重义,义易译而音不易译,译即是另一回事。这 个实例很可以证明诗与散文确有分别,诗的音律起于感情的自然需要。 “诗为有音律的纯文学”这一说,虽比其他各说都较稳妥,但仔细分析事实,它也并没 有十分谨严的逻辑性。有两个事实值得注意。 第一,有和无是一个绝对的分别,就音律而论,诗和散文的分别也只是相对的也不是绝 对的。先就诗说,诗必有固定的音律,是一个传统的信条。从前人对它向不怀疑,不过从自 由诗、散文诗等等新花样起来以后,我们对于它就有斟酌修改的必要了。次就散文而论,它 也并非绝对不能有音律的。诗早于散文,现在人用散文写的,古人多用诗写。散文是由诗解
放出来的。秦汉以前的散文就常杂有音律在内 其次,这定义假定某种形式为某种实质的自然需要,也很有商酌的余地。中国正统的诗 的形式也不过四言、五古、七古、五律、七律、绝句几种。词调较多,据万氏《词律》、毛 氏《填词明解》诸书所载也不过三百余种,常用者不及其半。诗人须用这有限的形式来范围 千变万化的情趣和意象。如果形式与实质有绝对的必要关系,每首诗就必须自创一个格律, 决不能因袭陈规了 (选编自朱光潜《诗论》) 1.下列关于“诗为有音律的纯文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从理论上来说,诗与散文的区别要同时在实质与形式两方面比较,“诗为有音律的 纯文学”这一定义就是基于这一认识而下的。 B.具有音律而无文学价值的陈腐作品,以及有文学价值而不具音律的散文作品都不在 “诗为有音律的纯文学”这一定义范围之内,这与作者所主张的实质与形式不可分 的说法是一致的。 C.诗歌有其特殊的实质,并且这种实质有其自然需要,这是在纯文学中之所以有一部 分具有诗的形式的根本原因,诗的情趣必须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 D.“诗为有音律的纯文学”这一定义在逻辑上也不完全严谨,因为就音律而论,诗和 散文的区别只是相对的;假定某种形式为某种实质的自然需要也不是绝对必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就情与理的角度而言,散文偏于叙事说理,宜偏重于叙述语气:诗歌偏于抒情遣兴, 宜偏重于惊叹语气。事理直截了当,一往无余,情趣则低徊往复,缠绵不尽。 B.如果用散文的语言翻译《诗经》中的诗歌,原诗中的意义也许还在,但情志却会丢 失,因为译文没有保留原来的形式,实质和形式都已不同于原诗 C.“摇曳”只是呆板的物理运动,“依依”却含有浓厚的人情,所以将“依依”翻译成 “在春风中摇曳”就很牵强,语言不够简练且缺少含蓄的韵味 D.自从有了自由诗、散文诗等新的文学形式以后,诗歌必须有固定的音律这一传统信 条,就被完全否定了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诗歌之所以需要有音律,是因为诗歌有其特殊性,诗歌主要用来抒发绵绵 不尽的情感,表达含蓄隽永的兴致,语言就是情感的缩写,而诗歌的韵律正可以传 达这种缠绵不尽,往而复返的情感 B.诗歌和散文相比,诗歌更难翻译,这是因为诗歌偏重于音律,而散文偏重于语言的 意义,诗歌的音律不容易翻译,它和感情有必然的联系,只要翻译出来就已经变成 了另外一回事。 C.中国正统诗歌的形式只有四言、五古、七古、五律、七律、绝句几种,词调虽然较 多,古代专著中记载有三百余种,但常用的还是不过以上几种 D.诗歌的情趣和意象是千变万化的,诗人都需要用有限的诗词形式加以规范,所以诗 歌的形式和实质未必都有绝对的必要关系,否则每首诗都必须自创一个格律了 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4~7题
放出来的。秦汉以前的散文就常杂有音律在内。 其次,这定义假定某种形式为某种实质的自然需要,也很有商酌的余地。中国正统的诗 的形式也不过四言、五古、七古、五律、七律、绝句几种。词调较多,据万氏《词律》、毛 氏《填词明解》诸书所载也不过三百余种,常用者不及其半。诗人须用这有限的形式来范围 千变万化的情趣和意象。如果形式与实质有绝对的必要关系,每首诗就必须自创一个格律, 决不能因袭陈规了。 (选编自朱光潜《诗论》) 1.下列关于“诗为有音律的纯文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从理论上来说,诗与散文的区别要同时在实质与形式两方面比较,“诗为有音律的 纯文学”这一定义就是基于这一认识而下的。 B.具有音律而无文学价值的陈腐作品,以及有文学价值而不具音律的散文作品都不在 “诗为有音律的纯文学”这一定义范围之内,这与作者所主张的实质与形式不可分 的说 法是一致的。 C.诗歌有其特殊的实质,并且这种实质有其自然需要,这是在纯文学中之所以有一部 分具有诗的形式的根本原因,诗的情趣必须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 D.“诗为有音律的纯文学”这一定义在逻辑上也不完全严谨,因为就音律而论,诗和 散文的区别只是相对的;假定某种形式为某种实质的自然需要也不是绝对必要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就情与理的角度而言,散文偏于叙事说理,宜偏重于叙述语气;诗歌偏于抒情遣兴, 宜偏重于惊叹语气。事理直截了当,一往无余,情趣则低徊往复,缠绵不尽。 B.如果用散文的语言翻译《诗经》中的诗歌,原诗中的意义也许还在,但情志却会丢 失,因为译文没有保留原来的形式,实质和形式都已不同于原诗。 C.“摇曳”只是呆板的物理运动,“依依”却含有浓厚的人情,所以将“依依”翻译成 “在春风中摇曳”就很牵强,语言不够简练且缺少含蓄的韵味。 D.自从有了自由诗、散文诗等新的文学形式以后,诗歌必须有固定的音律这一传统信 条,就被完全否定了。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代诗歌之所以需要有音律,是因为诗歌有其特殊性,诗歌主要用来抒发绵绵 不尽的情感,表达含蓄隽永的兴致,语言就是情感的缩写,而诗歌的韵律正可以传 达这种缠绵不尽,往而复返的情感。 B.诗歌和散文相比,诗歌更难翻译,这是因为诗歌偏重于音律,而散文偏重于语言的 意义,诗歌的音律不容易翻译,它和感情有必然的联系,只要翻译出来就已经变成 了另外一回事。 C.中国正统诗歌的形式只有四言、五古、七古、五律、七律、绝句几种,词调虽然较 多,古代专著中记载有三百余种,但常用的还是不过以上几种。 D.诗歌的情趣和意象是千变万化的,诗人都需要用有限的诗词形式加以规范,所以诗 歌的形式和实质未必都有绝对的必要关系,否则每首诗都必须自创一个格律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4~7 题
庭筠,字飞卿,旧名岐,并州人,宰相彦博之孙也。少敏悟,天才雄赡,能走笔成万言。 善鼓琴吹笛,云:“有弦即弹,有孔即吹,何必爨桐与柯亭也。”侧词艳曲,与李商隐齐名 时号“温、李"。才情绮丽,尤工律赋。毎试,押官韵,烛下未尝起草,但笼袖凭几,每 韵一吟而已,场中曰“温八吟"。又谓八叉手成八韵,名“温八叉″。多为邻铺假手。大中末, 山北沈侍郎主文,特召庭筠试于帘下,恐其潜救。是日不乐,逼暮先请出,仍献启干余言。 询之,已占授八人矣。执政鄙其为,留长安中待除。出入令狐相国书馆中,待遇甚优。时宣 宗喜歌《菩萨蛮》,假其新撰进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又尝问“玉条脱”事,对以出 《南华经》,且曰:“非僻书,相公燮理之暇,亦宜览古。”又有言曰:“中书省内坐将军。 讥其无学,由是渐疏之。自伤云:“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徐商镇襄阳 辟巡官,不得志,游江东。宣宗微行,遇于传舍,庭筠不识,傲然诘之日:“公非司马、长 史流乎?″又日:“得非六参、簿、尉之类?”帝日:“非也。”后谪方城尉,中书舍人裴坦 当制,忸怩含毫久之,词曰:“孔门以德行居先,文章为末。尔既早随计吏,宿负雄名,徒 夸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放骚人于湘浦,移贾谊于长沙,尚有前席之期,未爽抽毫之思。” 庭筠之官,文土诗人争赋诗祖饯,惟纪唐夫擅场,日:"“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庭筠仕终国子助教,竟流落而死。 (《唐才子传·温庭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才情绮丽,尤工律赋 工:擅长 B.但笼袖凭几,每一韵一吟而已 凭:倚靠 C.是日不乐,逼暮先请出 逼:逼迫 D.徐商镇襄阳,辟巡官,不得志 辟:征召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温庭筠恃才傲物、蔑视权贵的一项是(3分) ①何必爨桐与柯亭也 ②烛下未尝起草 ③非僻书,相公燮理之暇,亦宜览古④中书省内坐将军 ⑤公非司马、长史流乎 ⑥放骚人于湘浦,移贾谊于长沙 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庭筠,字飞卿,旧名岐,并州人,宰相彦博之孙也。少敏悟,天才雄赡,能走笔成万言。 善鼓琴吹笛,云:“有弦即弹,有孔即吹,何必爨桐与柯亭也。”侧词艳曲,与李商隐齐名, 时号“温、李”。才情绮丽,尤工律赋。每试,押官韵,烛下未尝起草,但笼袖凭几,每一 韵一吟而已,场中曰“温八吟”。又谓八叉手成八韵,名“温八叉”。多为邻铺假手。大中末, 山北沈侍郎主文,特召庭筠试于帘下,恐其潜救。是日不乐,逼暮先请出,仍献启千余言。 询之,已占授八人矣。执政鄙其为,留长安中待除。出入令狐相国书馆中,待遇甚优。时宣 宗喜歌《菩萨蛮》,假其新撰进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又尝问“玉条脱”事,对以出 《南华经》,且曰:“非僻书,相公燮理之暇,亦宜览古。”又有言曰:“中书省内坐将军。” 讥其无学,由是渐疏之。自伤云:“因知此恨人多积,悔读《南华》第二篇。”徐商镇襄阳, 辟巡官,不得志,游江东。宣宗微行,遇于传舍,庭筠不识,傲然诘之曰:“公非司马、长 史流乎?”又曰:“得非六参、簿、尉之类?”帝曰:“非也。”后谪方城尉,中书舍人裴坦 当制,忸怩含毫久之,词曰:“孔门以德行居先,文章为末。尔既早随计吏,宿负雄名,徒 夸不羁之才,罕有适时之用。放骚人于湘浦,移贾谊于长沙,尚有前席之期,未爽抽毫之思。” 庭筠之官,文士诗人争赋诗祖饯,惟纪唐夫擅场,曰:“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 庭筠仕终国子助教,竟流落而死。 (《唐才子传·温庭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才情绮丽,尤工律赋 工:擅长 B.但笼袖凭几,每一韵一吟而已 凭:倚靠 C.是日不乐,逼暮先请出 逼:逼迫 D.徐商镇襄阳,辟巡官,不得志 辟:征召 5.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温庭筠恃才傲物、蔑视权贵的一项是(3 分) ( ) ①何必爨桐与柯亭也 ②烛下未尝起草 ③非僻书,相公燮理之暇,亦宜览古 ④中书省内坐将军 ⑤公非司马、长史流乎 ⑥放骚人于湘浦,移贾谊于长沙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温庭筠年少时天资聪颖有悟性,不仅下笔成章,还擅长弹琴吹笛,并且自言,只要 有弦就可以弹奏出旋律,有孔就可以吹奏出音乐。 B.温庭筠文思敏捷,在考场上常常不需要灯下构思起草,时人相传,他八叉手就可以 写成八韵,于是时人又称之为“温八叉” C.温庭筠在考场上之上常常假借邻铺的答案,大中末年,温庭筠应试,主考官为了防 止他暗中求助其他考生,特地让他在帘下考试,但仍然没有防止得了。 D.温庭筠深得当时相国令狐绚赏识,常常出入国书馆,待遇很优厚,令狐鋾还曾向温 庭筠询问“玉条脱”的典故,但后来却慢慢疏远了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宣宗喜歌《菩萨蛮》,假其新撰进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 (2)庭筠之官,文士诗人争赋诗祖饯,惟纪唐夫擅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注】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碛,沙漠。 8.请对第二句中的“遍”字进行赏析。(5分) 9.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头搔更短, 。(杜甫《春望》)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5)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6)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温庭筠年少时天资聪颖有悟性,不仅下笔成章,还擅长弹琴吹笛,并且自言,只要 有弦就可以弹奏出旋律,有孔就可以吹奏出音乐。 B.温庭筠文思敏捷,在考场上常常不需要灯下构思起草,时人相传,他八叉手就可以 写成八韵,于是时人又称之为“温八叉”。 C.温庭筠在考场上之上常常假借邻铺的答案,大中末年,温庭筠应试,主考官为了防 止他暗中求助其他考生,特地让他在帘下考试,但仍然没有防止得了。 D.温庭筠深得当时相国令狐绹赏识,常常出入国书馆,待遇很优厚,令狐绹还曾向温 庭筠询问“玉条脱”的典故,但后来却慢慢疏远了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时宣宗喜歌《菩萨蛮》,假其新撰进之,戒令勿泄,而遽言于人。 (2)庭筠之官,文士诗人争赋诗祖饯,惟纪唐夫擅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碛【注】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碛,沙漠。 8.请对第二句中的“遍”字进行赏析。(5 分) 9.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赏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白头搔更短, 。(杜甫《春望》) (2) ,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 ,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5)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6)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钱伟长:科学巨子传奇人生 1931年9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这位 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钱伟长。 清华的招生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我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钱伟长回忆说:“出 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后来他给了一百分。”历史考题更奇怪:二十四史都有哪些 作者是谁;各有多少卷;注释者是谁。钱伟长答得分毫不差,又是一个满分。可是,19 岁的钱伟长对理科却十分陌生,数学、物理、化学和英文,总共考了25分。所幸靠着 文科成绩,通过了清华的考试。他听从四叔钱穆的建议,选择就读清华中文系。但是第 二天钱伟长就改变了自己的志向,也改变了一生的走向。这一天爆发了震惊全国的“九 一八″事变,而南京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说中国战则必败,因为日本人有飞机大炮。 我听了以后就火了,”钱伟长回忆说: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所以我下决心, 要学飞机大炮。”起初,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根本不收他,经他软磨硬泡才勉强同意,但 只能试学一段时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他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 间。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学期结束,钱伟长的物理及格了。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 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 1939年,钱伟长考取了庚子赔款的留英公费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突发,船运中断, 改派至加拿大。去加拿大留学,是英国人安排的行程,先让公费生们在上海等着。当得知所 乘船只要经过日本,让他们在横滨逗留3天后再起程时,钱伟长和其他公费生一致认为,在 抗日战争期间,经留日本有损国格,于是他们全体愤然离船,大家一齐把加有日本签证的护 照扔到了黄浦江里。后来,英国人道歉说“不知道你们会有如此强烈的爱国心"。1940年9 月,钱伟长第三次出发,终于抵达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开始了艰辛的留学生涯。三年后,钱 伟长来到了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后来成为冯卡门的得力助手,成长为引人瞩目的一颗科学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钱伟长:科学巨子 传奇人生 1931 年 9 月,清华大学招入了一批新学生。其中有一个瘦小的戴眼镜的无锡人。这位 新生作文和历史拿了满分,理科却几乎是零分。他就是钱伟长。 清华的招生作文题目是《梦游清华园》。“我写了一篇四百五十字的赋。”钱伟长回忆说:“出 题目的老师想改改不了。后来他给了一百分。”历史考题更奇怪:二十四史都有哪些; 作者是谁;各有多少卷;注释者是谁。钱伟长答得分毫不差,又是一个满分。可是,19 岁的钱伟长对理科却十分陌生,数学、物理、化学和英文,总共考了 25 分。所幸靠着 文科成绩,通过了清华的考试。他听从四叔钱穆的建议,选择就读清华中文系。但是第 二天钱伟长就改变了自己的志向,也改变了一生的走向。这一天,爆发了震惊全国的“九 一八”事变,而南京政府却奉行不抵抗政策,说中国战则必败,因为日本人有飞机大炮。 “我听了以后就火了,”钱伟长回忆说:“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嘛。所以我下决心, 要学飞机大炮。”起初,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根本不收他,经他软磨硬泡才勉强同意,但 只能试学一段时间。为了能尽早赶上课程,他早起晚归,来往于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之 间。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学期结束,钱伟长的物理及格了。毕业时,他成为了物理系 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1939 年,钱伟长考取了庚子赔款的留英公费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突发,船运中断, 改派至加拿大。去加拿大留学,是英国人安排的行程,先让公费生们在上海等着。当得知所 乘船只要经过日本,让他们在横滨逗留 3 天后再起程时,钱伟长和其他公费生一致认为,在 抗日战争期间,经留日本有损国格,于是他们全体愤然离船,大家一齐把加有日本签证的护 照扔到了黄浦江里。后来,英国人道歉说“不知道你们会有如此强烈的爱国心”。1940 年 9 月,钱伟长第三次出发,终于抵达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开始了艰辛的留学生涯。三年后,钱 伟长来到了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后来成为冯·卡门的得力助手,成长为引人瞩目的一颗科学